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德国经验启示及海淀区的探索

合集下载

借鉴德国经验 助推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借鉴德国经验  助推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借鉴德国经验助推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 引言1.1 介绍德国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的经验德国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德国强调整合城乡土地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统一规划、准确划定土地用途范围,确保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

德国注重加强土地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德国还积极推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提供各类金融支持和政策激励,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举措,德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球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1.2 阐述我国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挑战我国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土地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等。

我国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土地资源过度集中利用和浪费,导致部分地区土地资源匮乏,而另一些地区却存在大量未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用地不断扩大,而农村地区却存在着大量的“空心化”现象,农村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城乡发展失衡日益加剧。

农村土地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大量农用地被闲置或者随意乱占,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我国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亟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城乡统一规划,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土地金融支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内容结束】。

2. 正文2.1 德国土地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1. 综合规划:德国在土地综合整治方面注重综合规划,将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相结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综合规划,德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保障城乡规划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2. 参与决策:德国注重民众参与土地综合整治决策过程,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公众利益,增强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3. 法律法规:德国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土地综合整治行为,保障公平公正。

国家空间治理与风景园林——国土空间规划开展之际的点滴思考

国家空间治理与风景园林——国土空间规划开展之际的点滴思考

6国家空间治理与风景园林——国土空间规划开展之际的点滴思考Spatial Governanc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Reform摘 要: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入手,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提升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的系统制度设计,强调全域全要素的统筹协调和管控。

在介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基本状况后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之下,规划工作中应有进一步的价值排序。

首先应把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摆在首位,其次是生态功能优化,在此基础上,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景观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做整体规划设计。

通过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测评估预警系统,更好地管理包括景观资源在内的各类国土空间资源。

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多学科融合,在适应国家建设新要求的同时,推动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生态文明;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refor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reform and embodies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for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national spatial governance,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whole elements in the whole region. After introducing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under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priority", there should further be an order of value in the work: first and foremost, the safety of ecological system; second, the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based on the former two, the exploration, organization and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natural, cultural and landscape resources. Meanwhil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patial planning "Inteplan(an integrated plan, yi-zhang-tu)" system facilitates the management of all kinds of spatial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landscape resources. The new stage of planning system reform requires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which adjusts to the nation's new requirements for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patial planning; spatial governance目的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质上是提出进入新时代,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体例与实体要义

《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体例与实体要义

第36卷 第2期2022年2月Vol.36 No.2Feb.,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空间规划强调以均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以土地为依托的空间资源的公平配置与高效利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更为凸显,土地的立体化利用渐成常态,通过空间规划矫正区域发展失衡、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重回立法视野。

荷兰于2008年对1965年颁布的《空间规划法》进行了全面修改,重新理清国家、省、市之间的规划权力配置[1],德国亦于2009年全面替代了1997年版的空间秩序法[2]。

英国《2004年规划与强制购买法》引入空间规划的概念,建立区域规划体系,随后虽以《2011年地方主义法案》废除区域规划、引入邻里规划,但大伦敦区依然保留区域规划意义上的《伦敦规划》,有关区域平衡与地方合作的空间规划理念已然渗透进英国城乡规划立法[3]。

我国于2010年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较好地体现了区域空间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面向,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随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框架逐步搭建成型,并经由2019年8月26日修正的《土地管理法》原则性规定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法律效力,明确“已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不再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2021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具化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强制内容和编制依据等。

但现行《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并未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主体、审批程序以及监督实施等予以系统规定,只是体现出从土地利用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转变的过渡性特征。

目前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性文件,因存在立法空白或者效力层级过低而难以满足依法规划的实体与程序要求,如各级政府或自然资源部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没有明确的法律授权,国土空间规划制定或修改过程中的民主参与机制缺失,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将对土地财产权利行使构成限制,属于法律保留事项却并未制定法律等,国土空间规划立法迫在眉睫。

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发展环境的影响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发展环境的影响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发展环境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成为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国土空间规划指导城市在物质空间上的组织和布局,对城市发展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发展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潜在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国土空间规划能够提供合理的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国土空间规划有助于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无序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合理的城市布局还能够降低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公共设施布局,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其次,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开垦和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国土空间规划通过科学评估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分布,划定相应的保护区,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规划还可以推动城市的生态修复和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再次,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资源利用优化具有积极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对各类资源的消耗和利用,然而资源的有限性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国土空间规划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例如,规划可以鼓励城市建设多功能的土地利用模式,通过混合用地和功能共享,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此外,国土空间规划还有助于推动城市重点产业的布局调整,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然而,国土空间规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是规划与实施之间的不匹配问题。

规划制定者往往会遇到政策执行和资源实施的限制,导致规划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由于城市发展的复杂性,规划难免会受到各种利益冲突和碎片化行为的影响,规划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各方利益的平衡。

其次,缺乏长期的规划和管理机制也是一个挑战。

国土空间规划往往是长期发展的,需要贯彻执行多年甚至几十年。

然而,由于政策变动和管理能力的不足,规划的长期执行遭遇困难。

德国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德国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三、德国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3.2 州域规划与地区规划
3.2.1 州域规划 州发展规划覆盖某个州的全部地域空间,其核心内容是在调 查分析和预测人口、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状况的 基础上,确定州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与目标、居民点空间结构规 划、开敞空间结构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州发展规划必须经过论证,由最高空间规划和州规划部门制 定。
一、德国空间规划的历史渊源
1.2 规划的发展
1986年,西德联邦议会在《联邦建设法》和 《城镇建设促进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建设法 典》,成为德国城市规划新的根本大法,经过多次 修订,一直沿用至今。 进入21世纪,环境生态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关注,2004年新版的《建设法典》将环境鉴定与 环境报告正式纳入了城市规划的法定编制程序。
三、德国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3.2 州域规划与地区规划
3.2.2 地区规划 地区规划是州规划和地方规划之间的桥梁。 地区规划的目标是城镇之间的空间协调发展,是空间秩序规 划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在德国规划体系中,只有地区 规划层面是跨行政区的规划。地区规划既要统筹安排中心地、发 展轴、交通基础设施等区域总体布局,也要对水资源、自然景观 等开敞空间进行保护。 地区规划期限一般为10年左右德国的区域规划组织形式不 尽相同,但大多由国家(指州、地区)地力政府共同组建的公共 机构即规划协会来完成。
德国空间规划
内容纲要
一、德国空间规划的历史渊源 二、德国空间规划法律基础 三、德国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四、德国空间规划的协调与审批 五、德国空间规划的对我国规划的 启示
一、德国空间规划的历史渊源
1.1 历史背景
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确立了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的形成,终结了这片土地几上百年的纷争。 统一的联邦德国进入快速工业话阶段,使得德国从 传统农业国家转变为现代化工业国家。与工业化并 行不悖的是快速城市化,城市建成区不断地扩大。

借鉴德国经验 助推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借鉴德国经验  助推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借鉴德国经验助推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近年来,我国在土地资源管理和综合整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污染严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难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

德国作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在土地资源管理和综合整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在德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德国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德国不仅建立了健全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还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开发项目审批程序、土地环境保护等。

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规范了土地利用行为,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德国在土地综合整治方面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德国在城乡建设和农田整治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倡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建设。

德国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改善了环境质量,提升了土地的生态效益。

德国注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

德国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德国政府鼓励农民采用机械化种植和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提倡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

德国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废弃土地的复垦和再利用,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和综合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有效平衡。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德国的经验,助推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我国可以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我国应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指标体系,推动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德国国土空间规划2

德国国土空间规划2

第二章 发展历程和背景 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分为东、西两德,两德都很 重视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尤其是联邦德国自1945年开始着手 编制各个州、县的区域规划。
•1950年联邦德国议院通过了《联邦德国国土规划法》 •1965年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土规划法》,规定了国土整治的任 务、目的和原则,提出“联邦领土在空间结构上应得到普遍的发展”,规 定要制定州的国土空间整治规划,在主管国土空间整治的联邦部中建立规 划委员会,州主管国土空间整治的部门都必须向联邦主管国土空间整治的 部长汇报州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情况和意见,联邦政府和州有义务相互提 供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规划需要的信息,联邦政府每年向联邦议院提 交一份联邦范围内国土空间发展规划的基本情况(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报 告。
第二个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时期德国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发展对国土空间和资源环境的扰动作用减弱,空间结构也相对稳定,国土 空间规划基本沿用传统的发展理念、研究方法和实施范围。
第三个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两德统一、欧盟组建、以及全球 化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新的、重大的国土空间开发问题不断涌现,促使德 国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规划理念和规划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
第三章 基本理念和规划体系 规划体系 正式规划
联邦一级规划是对整个国家的国土开发进行战略性、方向性、 纲领性的框架设计,是“指向性框架”的规划,它关注的主要 问题和采用的规划手段是:
•概念性的总体布局框架; •类型划分、分类指导的规划手段,如划分增长型都市区、创新型区域、跨国都市区 等; •确定“集聚—疏散”、“优化—扶持”目标和政策导向,如在原东德培育增长极; •功能性的国土空间管制,如划定自然环境保护区和人文风貌开发区; •政府可调控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制定环境和土地利用的空间准则; •刚性规定与弹性规定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布局和居民点空间结构的安排方 面等。

国土空间规划认识ppt课件[文字可编辑](32页)

国土空间规划认识ppt课件[文字可编辑](32页)

区域规划
统筹保护与发展主题
专项规划
资源调控指标 重点地区、项 目管控的规则
市县城市总体规划
保护和管理市县空间资源,是城乡空间发展的战略纲领和
法定蓝图
全域管控 用途管理
规划 督查
规划 评估
国土空间规划的改革试点工作已全面铺开
? 国家国土空间规划:推进中 ?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试点( 9 个):海南、 宁夏、吉林、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 西、贵州 ?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试点( 28 个) :大 连市旅顺区等 (四川省绵竹市、四川省 宜宾市南溪区)
? 数平方公里的工业建成区长期“飘”在总规外
2015 年批复总规
2015 年现状
2019 年1月23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 六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 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 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 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 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
-
德清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州都市区北部门户,总面积936 平方公里,现辖4街道8镇,户籍人口43 万。2015 年实现 GDP396.9 亿元。
近年来,德清多次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获得了中国全面 小康十大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014 年成为住建部指导的28 个 国家级多规合一试点县之一。
案例一:德清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2 )建立了统筹发展与保护的控制线体系,体现了底 线思维,优化了空间格局
?划定:多规合一控制线体系
案例一:德清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无缝对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
案例一:德清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优化三类空间格局:划定19% 的城镇空间、63% 的农业空间和18 % 的生态空间,落实了主体功能 区划,增强了空间管控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管理阁如该这情报\-------------------;-----------------•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德国经验启示及海淀区的探索茹小斌\祖健3,张力文2,李小峰\陈爱琪3(1.北京市国土资源勘测规划中心,北京100013; 2.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德国01069;3.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1〇〇193)摘要:德国对生态环境保护极其重视,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阐 述了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梳理了德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及生态建设的相关举措,剖析 了海淀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从而针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认为,德国空间规划体系不仅层 次清晰,而且每一个层面的空间规划均以景观规划为基础,并通过生态占补平衡和农业生态补偿推进区域的生 态建设,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

德国对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包括:构建空间规划体系,注重生态景观规 划的基础作用,注重协调空间结构和空间开发秩序,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探索区域生态占补平衡制度,在积极开展土地生态整治的同时,丰富补偿方式,有效保障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继续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可以针对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补贴,而不单单局限于农田和生态林地,以提高农户投入生态 建设的积极性。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德国海淀区1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 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为保 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 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 映了一个社会的进步状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实施重要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 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 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 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资助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201511010-01) 收稿日期:2019-04-22根据1997年的欧洲空间规划制度,空间规划是 指公共部门使用的影响未来活动空间分布的工具,它 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关系的领 土组织,来平衡保护环境和发展两个需求,以达成社 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对 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是对涉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的各类活动具有 指导和管控作用的工具。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空间规划体系共同构成 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四梁八柱”。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从文明的高度来促进形成节约资源 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与消费模第一作者简介:茹小斌(1969—),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设计。

2019年第5期式,必然要求空间规划与时俱进,克服传统规划偏重 经济要素而忽略社会、环境、生态等重要要素的局限, 形成新型空间规划模式。

生态问题的核心,即国土空 间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匹配,是造成资源约束 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

优 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 容之一,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终极目标和重要内容。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通过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 集约利用生产空间,适度拓展生活空间,保留美化生 态空间,最终实现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社会、 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所以,大力发展生态 文明建设,就是要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管理国土 空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2德国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建设2.1德国的空间规划体系对生态景观的建设与保护的理念不仅贯穿了德国 整体的规划体系,也是整个欧盟的重要议题之一。

纵 向上,德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包括国家、联邦州、 区域和地方4个层面。

在每一个层级都有一个综合 性规划作为该层级的指导框架来承接上一级规划的 内容,细化其目标,并成为下一级规划的指导方针。

除了综合性空间规划,德国还有专项规划,如交通、 垃圾、水以及环境和生态保护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 中贯穿始终。

不同层面的空间总体规划和专业部门规 划在不同层次的协调和配合共同构成了德国完整的空 间规划体系。

在横向上,综合性规划也要与专项规划 进行衔接[1]。

根据2001年欧盟《关于特定规划和计划的 环境影响评价指令》(Directive 2001/42/EC onth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certain plans and programmes on the environment ,以下简称 SEA 指令)的要求,德国分别修订了《联邦建筑法令》(FederalBuilding Act )、《联邦空间规划法》(Federal SpatialPlanning A ct )和原《环评法》(EIA Act ,环评法令),,阁如镇鉍情报完成了 SEA 指令在德国联邦层面的转化。

按照规定, 如果这些规划对于人群、动植物、土壤、水体、空 气、气候、景观、文化、其他特殊保护目标以及上述 保护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产生潜在的巨大的环境 影响,则必须实施战略环境评价[2]。

在德国,区域 空间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景观规划一起,已成 为德国战略环境评价的重点实施区域[3]。

2006年6月,德国通过并采纳了《德国空间发 展的理念与战略》方案,成为德国空间规划的最新指 导方针t 4],为德国城市和地区提供了一个共同发展的 战略。

保护资源、塑造文化景观就是该方案提出的重 要理念之一。

空间规划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将社会 和经济对空间的要求与空间的生态功能协调起来,并 保证可持续性的、大空间的平衡秩序['德国联邦州 和区域层面的空间规划非常重视长期保障生态功能、 有效利用资源和平衡土地利用需求。

在充分考虑社区 的整体性以及居住区、开敞空间和基础设施发展的各 种上位规划要求基础上,联邦州和区域层面的空间规 划主要制定土地节约利用的政策,起引导作用。

为了 保护以农业、林地和水域以及多种自然景观为特点的 开敞空间,且提高其特殊功能,德国空间规划理念要 求创建一个跨区域的开敞空间网。

为了保障这一网络 的正常运行,要保证规划的安全性,包括跨区域规划 的安全性。

人口稠密地区的开敞空间保护要并人开敞 空间网络并且进行强化稳固。

在一些地区,开敞空间 要通过联邦州层面的空间规划和区域规划进行恢复, 以形成连续的绿色连接通道[6]。

德国的景观规划作为德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一项 专项规划,横向是其他综合性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规 划基础,纵向贯穿了德国空间规划的4个层次,也就 是说,每一个层面的整体规划都有相应级别的生态景 观规划与之对应,从而德国每一个层面的空间规划都 以景观规划为基础,作为生态环境的依据,来指导空 间的发展与建设。

景观规划中收集了所在区域土壤、 水、空气、植被、物种等基础的生态信息,为其他的 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提供了原始的生态景观数据,^自然资源管理2019年第5期》〇也是生态占补平衡进行景观评估的依据,同时也是生 态影响和补偿之间达到平衡的基础,是德国生态文明 建设的核心。

2.2德国的生态建设举措2.2.1德国的生态占补平衡德国的生态补偿的法律基础是根据《联邦自然 保护法》中影响减轻规制中体现的补偿原则开展的。

生态侵占是指土地形态或利用方式的改变对生态环 境及生态景观造成的严重或永久性的损害。

根据《联 邦自然保护法》的第8条,可以避免的损害一定要 避免,对于不可避免的损害一定要进行补偿。

也就 是说,当一个规划或者项目对自然景观造成了改变, 无论是对它的使用方式还是是对它的形态面貌,或 者是对地下水位的改变,都视为生态侵占,都是对自 然环境和景观的影响,当这个影响严重或者对自然环 境及景观长期不利时,就一定要对此采取措施。

如果 可以避免,则一定要避免这种影响。

根据德国《联邦自然保护法》第14条,“生态影响” 指所有导致地表构成或其用途发生变化或者导致与地 层相连的地下水位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自然生态环境 和景观的功能的行为。

在德国,联邦州的法律通常会 明确规定哪些建设活动会产生生态影响,但社会各方 面对生态影响的范围以及与之相关的补偿措施范围和 费用常常产生争议。

基本的共识是,在生态补偿结束 之后,如果之前产生的生态影响没有对自然环境及其 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后遗症”,被破坏的景观得 到修复或者被重建,那么生态补偿才算终结。

各联邦 州都出台了相应的生态补偿条例,以实现生态平衡, 其内容范围适用于一切景观,即使一些地区在自然保 护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要进行保护[7]。

德国的生态占补平衡的程序可以简单概括为“规 避”“平衡”和“补偿”。

在规划开始前,根据景观 规划提供的数据,对项目区的生态景观进行等级评 估,并根据地块的景观价值等级和地块面积,测算每 一地块的原始生态景观价值。

根据规划内容,某些地自然资源管理•块的用途发生转变,其生态景观形态也发生了转变, 则导致其生态景观价值也发生了转变,对于所造成的 生态景观价值差一定要进行弥补。

通过生态景观的改 造,融人生态景观价值高的景观去填补差值。

比如在 交通规划中,公路的修建会对地下水产生一定影响, 并有可能破坏植被,对周围的一些栖息地产生影响, 那么一定要采取措施尽量去避免这些影响。

当这些影 响不可避免时,首先要设法减轻影响;当无法减轻影 响时就要对此进行一定的补偿,最终实现与原来同样 的生态效益,保持生态功能的持续和稳定,如在公路 两旁修建行道林。

需注意的是,对于生态进行占补平 衡时,所提供的无论是生态补偿还是资金补偿都要考 虑到时间的影响,补偿性生态景观形成的时间以及规 划的年限,从而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当生态补偿 无法实现时,才会考虑经济补偿。

具体的生态补偿措 施m 如下:(1 )就地直接补偿。

将生态系统功能的受损部 分通过其他措施就地及时进行补偿。

(2)异地间接补偿。

就地实行对等补偿出现措施失效时,可以选择在间接受到生态影响的地区实行 生态补偿,或者提升当地另外一个生态功能的效用。

(3) 土地储备。

各地区大都采用建立“生态账 户”“土地储备库”等形式,保留一定的土地储备。

生态账户是指,由于建筑规划会对自然景观产生生态 影响,因此各地区必须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生态影 响;由于对生态产生的影响不一定非要就地实时补偿, 因此就需要在生态账户中预留土地。

生态账户措施是 一个预备的补偿措施,也就是说在某项工程开始之前 就已经建设好了生态账户里面的土地,而且至少也已 经维护了一段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