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
症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癥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癥瘕(子宫肌瘤)二、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诊断依据: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症状,表现为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流血等。
2、腹部巨块:如肌瘤较大,患者能自己触及下腹部有块物。
3、白带增多伴腹痛、腰酸、下腹坠胀。
5、全身症状:常可出现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及便秘,大便困难。
6、不孕;继发性贫血。
8、辅助检查:妇科双合诊、三合诊检查及B超检查均可确诊;需排除卵巢肿瘤、妊娠及尿潴留所致下腹包块。
三、治疗方案治疗原则:重在辨气病、血病、新病、久病,病在气者,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
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猛攻,俊伐,以免损伤元气。
(一)术前中医治疗1、气滞: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苔薄润,脉沉弦。
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症。
方药:香棱丸加减。
组成:木香15g 丁香15g 三棱15 枳壳15g 青皮15g 川楝子15g 茴香10g 莪术10g2、血瘀: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散结,祛瘀消症。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味。
组成:桂枝15g 茯苓15g 丹皮15g 桃仁15g 王不留行30g 泽兰10g 黄芩15g玄胡15g三七15g 赤芍15g3、痰湿: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柔软,带下较多,色白粘腻,形体畏寒,胸脘痞闷,小便不当,舌苦白腻,舌质暗紫,脉细弱或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消症。
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味。
组成:制半夏15g 陈皮15g 茯苓15g 青皮15g川芎15g 莪术15g 木香10g 槟榔15g甘草3g 苍术10g 生姜10g 香附15g (二)术后中医治疗1、脾虚气滞:腹胀,甚则全腹胀气难忍,一般首先出现;后者表现为纳减,乏力,舌淡胖苔腻,脉弦或濡细。
中医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子宫内肌层的肌细胞增生形成结节。
中医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病因分析根据中医理论,子宫肌瘤的形成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
中医强调调理气血、通畅经络的重要性,针对病因进行个性化治疗。
二、中医药治疗原则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原则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具体应用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中药熏蒸、针灸疗法以及中药外敷等多种手段。
三、常用中药1.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调节月经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2. 川穹、茜草、莪术: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导致的腹痛、腰酸等症状。
3. 桃仁、红花:有疏经活络、消瘀止血的功效,对子宫肌瘤引起的出血症状有一定疗效。
4. 当归、川芎、香附: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导致的贫血、经行腹痛等症状。
5. 三七、山楂等活血化瘀药物:能够促进肌瘤的吸收、缩小。
四、中医药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应用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常常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如手术、介入治疗等。
中医药能够改善患者整体的体质,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发生。
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中医药能够帮助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五、注意事项在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正规医院,寻求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
2. 中药的选用应根据病情和体质,遵循个体化原则。
3. 长期治疗,需坚持服药,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4. 治疗期间避免劳累、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六、临床疗效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良好,可以缓解症状、防止病情恶化。
疗程结束后,通过复查可以观察到肌瘤的缩小、变软等现象。
总之,中医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可以改善患者整体的身体状况,减轻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子宫肌瘤中医治疗方案

子宫肌瘤中医治疗方案
目录
1 概述
1.1 子宫肌瘤的症状
1.2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原理
2 中医治疗方法
2.1 中药疗法
2.2 针灸疗法
2.3 推拿疗法
2.4 艾灸疗法
概述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在子宫肌层内形成。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月经不调、腹部压迫感和盆腔疼痛等。
患有子宫肌瘤的女性常常会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现象,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认识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多由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
在中医理论看来,子宫肌瘤与女性生殖系统的调节失衡有密切关系。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原理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原理是调理气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通过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帮助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缓解疼痛症状,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多样化,主要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和艾灸疗法。
每种疗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应症,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中药疗法常常配合针灸或推拿疗法,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强调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对提高治疗效果有明显作用。
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子宫肌瘤是指生长在子宫壁内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由子宫肌母细胞组成。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形成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胃虚弱、气血不调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针对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病因病机和中药配方的详细介绍。
一、病因病机:1.情志不畅:长期的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导致肝气不舒,经络疏通不畅,血液循环不畅,加速了子宫肌瘤的生长。
2.脾胃虚弱:脾胃主管消化吸收,脾胃虚弱导致消化功能衰减,体内湿气积聚,湿热蕴结,进而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发子宫肌瘤的发生。
3.气血不调:气血不足或循环不畅会导致子宫肌瘤生长受阻,导致血液在子宫内凝结,形成肌瘤。
二、辨证治疗方法:1.温经行气法:通过温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子宫收缩能力,促进肌瘤的缩小和排出。
2.补脾益气法:通过补益脾胃,增强消化功能,排出体内湿气,改善气血循环,减缓肌瘤的生长速度。
3.疏肝解郁法:通过舒缓肝气郁结,改善情志不畅,调节经络,消除血液凝结,减小子宫肌瘤的大小。
三、中药配方处方:1.温经行气方:川芎、当归、香附、炙甘草、红花、生姜等。
配伍与用法: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细末,每次15克,用开水冲服,每日三次。
功效:温经行气,促进血液循环,缩小子宫肌瘤。
2.补脾益气方:白术、茯苓、山药、党参、炙甘草、陈皮等。
配伍与用法: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细末,每次15克,用开水冲服,每日三次。
功效:补益脾胃,改善消化功能,排出体内湿气,减缓子宫肌瘤的生长速度。
3.疏肝解郁方:柴胡、龙胆草、香附、白芍、益母草、丹参等。
配伍与用法: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细末,每次15克,用开水冲服,每日三次。
功效:疏通肝气郁结,舒缓情志不畅,减小子宫肌瘤的大小。
以上是针对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病因病机和中药配方的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服药并遵循医嘱,同时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方案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方案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中医诊疗子宫肌瘤主要从整体观念抓起,以调理气血、调节内分泌、消散肿块为主要治疗目标。
下面是一份中医诊疗规范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辨证施治1.活血化瘀施治:对于以月经不调为主要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可以激活血液循环,减少瘀血堆积,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
2.壮脾益气施治:对于伴有腹痛、乏力等脾气虚弱的患者,可采用壮脾益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等,可以补充体内的气血,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缓解腹痛和乏力的症状。
3.温经散寒施治:对于伴有寒凝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可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姜黄、肉桂、艾叶等,可以温经散寒,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腹痛和寒凝的症状。
4.补肾益肝施治:对于伴有肾气不足、肝郁的子宫肌瘤患者,可采用补肾益肝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山药、当归等,可以调节内分泌,缓解肝郁的症状,平衡体内的阴阳平衡。
二、养生保健1.调节情绪:情绪的不稳定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从而加重子宫肌瘤的症状。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
2.合理饮食:子宫肌瘤患者应遵循“温补益气、活血化瘀”原则,多食用温补和活血的食物,如姜、桂皮、当归、红枣等。
同时,要避免生冷、辛辣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3.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腹痛和疼痛的症状。
不过,子宫肌瘤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4.定期体检:子宫肌瘤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肿块的大小和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避免劳累:过度劳累会导致气血不调,加重子宫肌瘤的症状。
患者应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三、治疗注意事项1.多方面综合治疗: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时,应综合运用草药治疗、针灸治疗、中医推拿治疗等多种手段,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子宫肌瘤,也称为症瘕病,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病因复杂,与雌激素分泌过多、遗传因素及内分泌紊乱等有关。
子宫肌瘤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浸润型、子宫腺肌瘤和纤维肌瘤等。
在围手术期,中医以调整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消散肿块为主要治疗原则,以达到治疗及康复的效果。
一、中医辨证论治1.气郁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经期不调、经血量多、经血颜色深、经期延长、经痛、腰酸等症状。
治疗方案主要是活血化瘀,调经止痛,消除病症。
方剂:加味逍遥散、桃红四物饮、当归血竭等。
2.湿热蕴结型: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色黄稠厚、有臭味、下腹胀痛、尿频等症状。
治疗方案主要是清热利湿,消除炎症和病症。
方剂:清热利湿汤、五苓散、三黄疏胃饮等。
3.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肚子胀痛,小便量少,偏多颜色深,舌质红少苔、舌尖红,脉细数等症状。
治疗方案主要是滋养肝肾,补气养血。
方剂:八珍汤、八仙膏、润肠汤等。
二、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熏蒸疗法:将一些具有芳香气味且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研磨,让患者坐在药蒸汽上腾的床上,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吸收有效成分,改善子宫肌瘤的症状。
2.针灸疗法:针灸通过调节经络,平衡阴阳气血,刺激穴位以改善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和调节子宫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养血汤、委中、三阴交、关元等。
3.中药膏方外治法:使用中药熬制成膏剂,外敷于下腹部,通过渗透和吸收改善重要穴位周围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
三、中医养生调理1.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E的蔬菜水果,如橙、柠檬、芹菜等,以增强免疫力,消除炎症。
2.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引起内分泌紊乱。
3.适量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帮助血液循环。
4.定期理疗:定期前往中医机构接受针灸、推拿等治疗,缓解疼痛和不适。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1.提前发现和治疗妇科疾病,避免炎症蔓延。
2.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辨证施治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数患者在育龄期之内发病。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内分泌失调、情志不和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子宫肌瘤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辨证施治方法。
一、辨证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并确定病因、病机。
对于子宫肌瘤的辨证施治,常见的辨证类型有气滞血瘀、肝郁血瘀、气虚血瘀等。
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常伴有经期不调、经血颜色暗紫、经血质稠、经量较多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治疗重点在于舒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选用柴胡、川芎、丹参等药物。
2. 肝郁血瘀肝郁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常伴有乳房胀痛、情绪低落、情绪易怒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郁血瘀是由于情志不和导致的,治疗重点在于舒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选用柴胡、川芎、泽泻等药物。
3.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常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虚血瘀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的,治疗重点在于益气活血、化瘀止血。
可选用党参、黄芪、桃仁等药物。
二、施治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常采用药物疗法、针灸疗法、中药熏蒸疗法等。
1. 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是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
常用的中药有石斛、黄牡丹、丹参等,可以单味药物使用,也可以根据辨证加减配方。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辨证施治子宫肌瘤的常见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子宫肌瘤的吸收。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3. 中药熏蒸疗法中药熏蒸疗法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通过将特定的中药熏蒸到女性的下体部位,以达到温通经络、活化气血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益母草、艾叶等。
三、预防与调理除了辨证施治,中医还注重子宫肌瘤的预防与调理。
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论治

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论治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滞、痰湿内阻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整身体平衡、消除肌瘤的目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子宫肌瘤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首先是肝郁气滞。
现代女性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容易情绪不畅,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若肝气不舒,则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久而久之,瘀滞于胞宫,形成肌瘤。
此类患者多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月经不调等症状。
其次是寒湿凝滞。
女性在经期或产后,若不注意保暖,寒邪入侵,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导致寒湿凝滞于胞宫。
寒湿凝滞,气血瘀阻,也会引发肌瘤。
这类患者往往有小腹冷痛、得热则舒、带下量多清稀等表现。
再者是痰湿内阻。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湿下注胞宫,与气血相结,形成肌瘤。
其症状多为形体肥胖、带下量多、质稠黏腻。
还有就是血瘀内阻。
久病入络,或外伤、手术等损伤胞宫脉络,导致瘀血内阻,结而为瘤。
此类患者常见经行腹痛、经血有块、舌紫暗有瘀点等症状。
中医在治疗子宫肌瘤时,强调辨证论治,常见的证型及治疗方法如下: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化瘀消癥。
常用方剂如逍遥散加减。
药用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炙甘草等疏肝理气;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
同时,患者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寒湿凝滞型:治疗以温经散寒,化瘀消癥为主。
方剂可选少腹逐瘀汤加减。
药物有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等。
患者需注意保暖,尤其是经期和产后,避免受寒。
痰湿内阻型:治法为化痰祛湿,散结消癥。
常用方如苍附导痰丸加减。
药用苍术、香附、茯苓、陈皮、半夏、南星、枳壳、神曲等燥湿化痰;三棱、莪术、丹参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患者应调整饮食,少吃油腻、甜腻之品,适当运动,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一、概述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妇女。
据统计,至少有20%的育龄期妇女有子宫肌瘤,因肌瘤多无或很少有症状,临床报道发病率远低于真实发病率。
本病以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或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癥瘕、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病的范畴。
二、中医辨证标准(一)中医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轻者月经正常,重者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乳房胀痛,小腹作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舌质暗红,边有瘀紫斑点,脉濡细、沉弦或细涩。
2.阴虚火旺型: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牵及腋窝,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舌质红,苔少津,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数。
3.肝郁脾虚型:月经正常或经行后期,量多如崩,小腹有下坠感、大便德薄,经后带下多清稀,舌质淡白或苔薄白,脉濡细或细弦。
(二)中医诊断表述1.气滞血瘀证主症:轻者月经正常,重者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
次症:(1)乳房胀痛;(2)小腹作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3)舌质暗红,边有瘀紫斑点;(4)脉濡细、沉弦或细涩。
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
2.阴虚火旺证主症: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
次症:(1)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2)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牵及腋窝;(3)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4)舌质红,苔少津,或薄黄;(5)脉弦细或细数。
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
3.肝郁脾虚证主症:月经正常或经行后期,量多如崩。
次症:(1)小腹有下坠感、大便德薄;(2)经后带下多清稀;(3)舌质淡白或苔薄白;(4)脉濡细或细弦。
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
(三)中医鉴别诊断1.与妊娠鉴别:妊娠时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子宫增大与停经月份相符,质软囊性感;与盆腔肿块不同,借助妇科检查、妊娠试验、B超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2.与癃闭鉴别:癃闭是指尿液在膀胱内积聚,不得溺出的疾病。
虽有小腹膨隆、胀、满、痛等症状,但导尿后诸证便可消失。
B超检查两者显示不同的声像图,可资鉴别。
三、西医诊断(一)临床诊断1.症状:多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有无变性相关,而与肌瘤大小、书目关系不大。
常见症状有:(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
(2)腹部包块:腹部胀大,下腹扪及肿物,伴有下坠感。
(3)白带增多:白带增多,有时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及腐肉样组织排出伴臭味。
(4)疼痛:一般患者无腹痛,常有下腹坠胀、腰背酸痛等,当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可出现急性腹痛;肌瘤红色变时,腹痛剧烈且伴发热;子宫粘膜下肌瘤由宫腔向外排出时也可引起腹痛。
(5)压迫症状:肌瘤向前或向后生长,可压迫膀胱、尿道或直肠,引起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或便秘。
当肌瘤向两侧生长,则形成阔韧带肌瘤,其压迫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或肾盂积水;如压迫盆腔血管及淋巴管,可引起下肢水肿。
(6)不孕:肌瘤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或使宫腔变形以致妨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
(7)继发性贫血:若患者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继生贫血,出现全身乏力、面色苍白、气短、心慌等症状。
(8)其他:常见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经期加重等。
(二)西医分型1.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肌壁内,周围均为肌层所包围,初发病时多为此类肌瘤,故最常见,约占60~70%。
2、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向浆膜而发展,并突出于子宫表面,与浆膜层直接接触,约占20%。
如突入阔韧带两叶之间生长,即为阔韧带内肌瘤。
3、粘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向宫腔内生长,突出于子宫腔内,与粘膜层直接接触,约占10%-15%。
此瘤可使子宫腔逐渐增大变形,并常有蒂与子宫相连,如蒂长可堵住子宫颈口或脱出于阴道内4、子宫颈肌瘤较少见,肌瘤在子宫颈部位生长,因生长部位低,可嵌顿于盆腔内,产生压迫症状,手术切除困难,易损伤输尿管、膀胱。
子宫肌瘤常为多发性,并且以上不同类型肌瘤可同时发生在同一子宫上,称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二)西医诊断格式:子宫肌瘤粘膜下(三)西医鉴别诊断1、妊娠子宫子宫肌瘤并发囊性变时,易误诊为妊娠子宫;而妊娠子宫,特别是40岁以上高龄孕妇,或过期流产而有流血者,也可能误诊为子宫肌瘤。
临床上遇见育龄妇女而有停经史者,应首先想到妊娠之可能,经B型超声检查或hCG测定不难确诊,必要时应刮宫加以鉴别。
要特别注意肌瘤合并妊娠,此时,子宫较停经月份为大,外形多不规则,质地较硬,B型超声检查可协助确诊。
2、卵巢肿瘤实性卵巢肿瘤可能误诊为浆膜下肌瘤;反之,浆膜下肌瘤囊性变也常误诊为卵巢囊肿,当卵巢肿瘤与子宫有粘连时鉴别更为困难,可作B型超声检查,有时需在剖腹探查时方能最后确诊。
3、子宫肌腺瘤临床上也表现为月经量增多及子宫增大,与子宫肌瘤明显不同处在于以痛经为主要症状,也常遇到痛经不明显者而诊断为子宫肌瘤。
检查时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且有经期增大而经后缩小的特征。
4、其他卵巢内膜异位囊肿,盆腔炎性包块、子宫畸形等,可根据病史、体征以及B型超声检查鉴别。
四、治疗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以及肌瘤的部位、大小、数目等全面考虑。
(一)一般处理注重调节情绪,防止大怒大悲、多思多虑,应尽量做到知足常乐,性格开朗、豁达,避免过度劳累,这样五脏调和,气行疏畅,气行则血和,气血和则百病不生。
另外,患者应注重节制房事,以防损伤肾气,加重病情。
更应注重房事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以防止外邪内侵,入里化热,凝滞气血,加重病情。
(二)中医治疗1.中医内治法(1)中药辨证治疗①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15g 茯苓10g 丹皮15g 桃仁9g赤芍20g 当归15g用法: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②阴虚火旺证治法:养阴清热,调经散结方药:保阴煎加减生地15g 熟地15g 白芍10g 山药15g川断20g 黄柏15g 麦冬15g 赤芍10g炙甘草10g用法: 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③肝郁脾虚型证治法:疏肝解郁,扶正消癥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陈皮15g 柴胡15g 川芎9g 香附12g枳实9g 白芍10g 赤芍10g 甘草10g用法: 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2)中成药辨证使用①气滞血瘀证:桂枝茯苓丸 6粒,口服,一日3次;宫瘤清胶囊 3粒,口服,一日3次,均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②阴虚火旺证:月经过多或淋漓下血不止者,可口服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血止后口服知柏地黄丸调理,8粒,一日3次。
③肝郁脾虚型证:香砂六君子丸 6g,口服,一日3次,同时服用逍遥丸15丸,口服,一日2次。
2.中医外治法(1)灌肠法灌肠治疗湿热型包块,用柴胡20g、蒲公英15g、败酱草20g、白芍15g。
血瘀痰阻型包块加莪术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寒凝气滞型去蒲公英败酱草,加官桂10g,乌药6g。
中药农煎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15次为一疗程。
(2)针刺疗法取关元、水道、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留针10-20分钟,不直刺包块部位,不在经期进行。
(三)西医治疗1.随访观察:无症状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的妇女。
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或逐渐消失,每3-6个月随访一次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一般应用长效制剂,每月皮下注射1次,常用药物有亮丙瑞林每次3.75mg,或戈舍瑞林每次3.6mg,应用于缩小肌瘤以利于妊娠,或术前控制症状,或术前应用缩小肌瘤,或对近绝经妇女,提前过渡到自然绝经。
3.其他药物:米非司酮,日量12.5mg口服,作为术前用药或提前绝经使用。
4.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症:月经过多导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有膀胱、直肠压迫症状;能确定是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唯一原因者;肌瘤生长较快,怀疑恶变者。
(2)手术方式: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
五、辅助检查(1)血、尿、便常规化验。
(2)心、肝、肾功能检查。
(3)妇科B超或CT检测(4)血浆中NK细胞活性、P、T。
(5)血浆FSH、LH、E2六、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肌瘤消失,临床症状消失;2.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瘤缩小1/2以上;3.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瘤缩小1/3者,或停药以后肌瘤稳定,症状消失,持续半年以上4.无效:症状无改变,肌瘤未见明显消失。
七、出院医嘱1.调养、护理;畅情志、避风寒、适劳逸;2.定期复查:手术者出院后1月复查B超,保守治疗者每3个月复查B超或CT1次。
八、中医治疗难点分析根据本病血气失调的特点,治疗时应辨清在气、在血,新病还是久病的不同。
病在气则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则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
新病正气尚盛,可攻可破;久病正衰,宜攻补兼施,大凡攻伐,宜“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
倘若石瘕,药力不足以克伐,当以西医手术之法,先祛实邪,再行补益,当为上举。
对本病的治疗,可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两种,新病、气病,应以行气活血的方法治疗;久病、血病或痰凝,病情轻微,包块尚小,宜用活血化瘀消症的方法治疗,病情较重,且包块较大,正气渐衰,应采用手术切除的办法,去除病邪再行调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