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对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帮助农民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几个应对措施。

一、农药对土壤的影响1. 农药残留:农药在农田中使用后,其中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累积会导致土壤污染。

2. 靶标和非靶标物种的损害:农药会对靶标物种(如害虫或杂草)产生杀菌、杀虫或除草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对一些非靶标物种(如蜜蜂、蚯蚓等对生态系统有益的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3. 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农药的使用会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二、农药对水体的影响1. 农药的径流和渗漏: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会随着降雨或灌溉水的径流和渗漏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2. 水生动植物的死亡和生态失衡:农药进入水体后,会对水生动植物产生毒害作用,造成一些物种的死亡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3. 饮用水安全问题:农药残留在水体中会给人们的生活用水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三、农药对空气的影响1. 飘散和蒸发:农药的施用会导致一部分农药挥发到空气中,形成农药飘散。

2. 空气污染:农药飘散后,会造成空气中的农药浓度升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造成威胁。

四、应对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要遵守农药的使用规范,正确选择农药的种类和用量,减少过量使用和滥用农药的情况。

2. 推广生物农药和其他绿色农业技术:生物农药具有较低的毒害性,可用于替代部分化学农药的使用。

同时,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如有机农业、生物灭虫剂等,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建立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的监测,确保市场上的农产品安全可靠。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农民和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了解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环境影响,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损害。

总结:农药的使用虽然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但也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治理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治理
1、 认识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中农药的污染来自防治作物病虫害及除杂草用的杀虫剂、杀 菌剂和除草剂,这些污染可能是直接施入土壤,也可能是因喷洒而淋溶 到土壤中。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引起植 物生长的危害或者残留在作物中进入食物链而危害人的健康,进而形 成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2、 影响农药残留的主要因素 土壤中农药的残留受农药的品种、土壤性状、作物品种、气象条件 和时间的影响,还与农药的使用量及栽培技术有密切关系。当农药施入 农田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行为:(1)农药被土壤吸附后,其迁移能力和生 理性随着发生变化,土壤对农药的吸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净化和 解毒作用,但这种作用较为有限且不稳定,其吸附能力不但受土壤质地 的影响(砂土的吸附容量少,粘土及有机质土壤的吸附容量大),还受农 药结构的影响,因而吸附对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影响最大。(2)农药在 土壤中迁移,其迁移方式有挥发和扩散。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还与土壤 的性状有关,砂土的迁移能力大,粘土及有机质土壤迁移能力小,其迁 移能力直接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3)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所谓 降解是农药在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 它一般分为化学降解和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是生物降解。 3、 治理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1 加强宣传,树立防治观念 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也是目前生产无公 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提高认 识,增强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生产上过频过 量施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引导农民增强环保意识、生态 意识,树立综合防治观念。 3.2 安全合理地施用农药 3.2.1 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由 于其长效性不仅在人体内富集,甚至危及子孙后代。为确保农产品质量 安全,近年来,农业部陆续公布了一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 农药。 全面禁止使用的农药(23 种): 六六六(HCH),滴滴涕(DDT),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 乙烷(EDB),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 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 磷和磷胺。 限制使用的农药(18 种): 禁止氧乐果在甘蓝上使用;禁止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在茶树上 使用;禁止丁酰肼(比久)在花生上使用;禁止特丁硫磷在甘蔗上使用; 禁止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 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在蔬菜、

中国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现状和防控对策

中国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现状和防控对策

中国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现状和防控对策1. 引言1.1 农田土壤污染的背景中国农田土壤污染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农药的历史。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问题逐渐凸显。

据统计,我国农业用药总量占全球的45%,而部分农药使用不规范和超量使用导致了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的加重。

农田土壤农药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包括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土壤质量下降、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等问题。

长期接触农药残留的农民和食品从业人员也可能受到慢性中毒的影响,导致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加强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的防控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1.2 农药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农药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农药在农田土壤中残留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土壤的生态系统平衡,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药会随着降雨水冲刷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污染水资源,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危害水生态系统。

人类通过饮用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会摄入农药残留物,长期摄入过量的农药会导致慢性中毒,影响人类的健康。

农药污染不仅对环境造成危害,也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措施。

加强监测和管理农田土壤农药污染,是保护环境和保障人类健康的关键措施之一。

1.3 防控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的重要性农田土壤农药污染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农田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农产品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防控农田土壤农药污染显得至关重要。

防控农田土壤农药污染能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健康。

农田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土壤污染会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正常活动,进而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最终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防控农田土壤农药污染有助于保障人类健康。

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中会对人体造成慢性毒害,长期摄入会引发各种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农药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对农药污染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成为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药污染的现状1. 农药污染的来源农药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农田土壤和地下水:随着农药的施用和农作物的生长,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经过渗透和降解后,容易进入地下水中,从而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2)农产品:由于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食品中会存在农药残留问题。

(3)大气:农药在喷洒时,很容易随着气溶胶的形式扩散到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4)水域:在灌溉过程中,农药会随水流进入河流湖泊等水域,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2. 农药污染的影响农药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1)生态环境破坏:农药残留会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平衡。

(2)水源污染:农药残留在地下水和水体中会影响饮用水的质量,给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3)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长期摄入可能引发慢性疾病。

(4)生物多样性丧失:农药对昆虫、鸟类等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防治措施研究1.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加强农药的使用管理,采取严格的施用标准和技术规范,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和频次,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并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避免农药的过量使用和乱喷乱洒的现象。

2.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农药替代技术,它利用天敌、病原体或天然植物提取物等自然因素来控制农业害虫和病害,相比传统农药,生物防治技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小,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更有利。

应该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替代化学农药的使用。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一、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情况1. 地下水污染:农药在农田中施用后,随着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农药会渗入土壤并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这对于水源地和人类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威胁。

2. 土壤污染:农药的使用不仅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农药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过程中,除了目标害虫被杀死外,其他的昆虫和动物也会受到农药的影响。

这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防范农药污染的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遵循使用说明书,按照推荐剂量和使用方式进行施用。

同时应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2. 清理农药包装物:农民在使用农药后,应及时清理农药包装物,确保不留下任何残留物。

农药包装物应进行分类储存并集中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3.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农作物病虫害控制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生物杀虫剂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4. 加强监管和执法:政府应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药行为。

同时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5.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有机农业中,禁止使用合成农药和化肥,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6. 研发低毒、高效农药: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农药的研发,研制出低毒、高效的农药产品。

这些农药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虫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论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监管执法,推广生物防治,发展有机农业,以及研发低毒高效农药等综合措施的应用,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治理

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治理

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治理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农药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治理方法。

一、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1. 残留物污染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会导致残留物的积累,这些残留物会渗入土壤中并逐渐积累。

长期以来,农药残留物的污染已经成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农药残留物会对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2.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的使用会对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农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蠕虫等有害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导致土壤中的生物种类减少。

这会进一步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3. 土壤质量下降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农药残留物会破坏土壤的结构,降低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同时,农药还会破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的肥力。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二、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治理1. 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是减少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措施。

农民应根据农作物的实际情况和病虫害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和使用剂量。

同时,农民还应注意农药的使用时机,避免在雨季或高温季节使用农药,以减少农药流失和残留。

2. 推广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较小的农药替代品。

生物农药主要由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天然物质制成,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

因此,推广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损害。

3. 加强土壤修复对于已经受到农药污染的土壤,需要加强土壤修复工作。

土壤修复可以通过添加有机物质、微生物菌剂等手段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同时,还可以采用植物修复的方法,通过种植具有吸收农药残留物能力的植物来净化土壤。

4. 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农药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是减少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途径。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药是保护农业作物和畜禽免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但是,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许多环境和健康问题。

目前,全球农药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以下就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展开研究。

一、农药污染现状1、土壤污染: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许多农药都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流入土壤中,一些具有较高残留时间的农药在土壤中积累。

这些农药会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及物种的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2、水体污染:农药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田间土壤中的农药随着降雨或灌溉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中,造成水体污染。

水生生物及其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如鱼类、藻类、浮游动物,都会受到影响。

3、空气污染:一些农药在喷洒后,由于气温、气压等自然环境因素,很容易扩散到周边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可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二、防治措施1、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是防止农药污染的重要措施。

使用农药前,一定要对病虫害进行科学辨别,选择适宜的农药和使用方法,按照说明书中的使用剂量进行喷洒。

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合理施药和选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2、加强农药安全管理:实行农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农药销售、存储、运输和使用流程,建立健全质量认证制度,完善生产、销售、检测、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监管,严格打击非法经营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和兽药。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微生物、化感物质等生物制剂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生物防治技术能够保证农作物健康,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法。

4、加强污染物治理:采用净化水体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和空气净化技术等手段,改善污染环境,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将化学方法难以去除的农药残留物质通过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排出人们的生活环境。

总之,防止和减少农药污染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害虫、杂草和病毒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

首先,农药的使用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污染。

农药中的化学物质会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污染。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吸收,进而进入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产生长期影响。

农药的使用还可能导致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土壤质量和生态功能。

其次,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水体产生污染。

当农药喷洒或施放在作物上时,一部分农药会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污染。

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水源是人类和动植物生活的重要资源,农药的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都会产生潜在的风险。

此外,农药的使用还会对农田周边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农田常常是一个生物多样性较低的环境,对农药的使用特别敏感。

农药对农田周边的昆虫、鸟类等有害生物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在长期大量使用农药的地区,传粉和天敌等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恢复起到关键作用的生物群体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农药使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损害。

首先,我们应推广和使用更加环境友好的农药。

研发和推广低毒、高效的农药品种,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应加强农药使用标准和技术指导,确保农药的正确和安全使用。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农药使用的监管和管理。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农药注册和审批机制,确保农药的安全和合规性。

同时,加强对农药市场和销售渠道的监管,打击非法农药流通行为。

再次,我们应推广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通过使用天敌、寄生虫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综合防治技术是结合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种手段综合防治病虫害,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了农药的种类及毒害和农药在土壤中的存在状况,分析农药的污染,提出防止农药对土壤污染的措施,以减少农药对土壤和生物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农药;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53.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18-01
土壤污染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土壤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城市和工矿企业的“三废”、施入农田的农药、化肥以及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废物。

引起土壤污染的物质中,有些本来并非有害,而是由于进入土壤的数量多,达到毒性水平,才破坏了土壤内部以及土壤和其他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从而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有害的影响[1]。

1 农药种类及毒害
农药依杀灭的生物对象不同,分为杀虫剂、灭菌剂、杀鼠剂、杀线虫剂和除草剂。

其中,以杀虫剂、灭菌剂和除草剂使用量最多,最容易引起环境和土壤污染。

1.1 杀虫剂
杀虫剂按其化学成分可以分为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

有机氯杀虫剂如六六粉、滴滴涕,毒性强、药效长,但不易被生物降解,我国已禁止使用。

有机磷杀虫剂一般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它们在土壤中(以及水中)存在较少,但其对人体的毒性比有
机氯杀虫剂大,使用要特别谨慎。

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低,并且具有易被生物降解的优点,是目前推荐使用的良好杀虫剂。

1.2 灭菌剂
灭菌剂使用总量比杀虫剂少很多,灭菌剂的种类有含铜、硫的无机灭菌剂、有机磷灭菌剂和有机氯灭菌剂等。

它们对土壤影响与杀虫剂基本相同。

1.3 除草剂
多数除草剂可以被微生物降解,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但对鱼类有毒性。

2 农药在土壤中的存在状况
农药在土壤中有6种去向:一是向大气散失(即发挥)。

挥发性强的农药,如甲基溴化物、氯丹和七氯,可因挥发作用而损失。

二是被土壤吸附。

农药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如羟基(-oh)、氨基(-nh2)、亚氨基(-nhr)、酰胺基(-conh2)、酯(-coor)和r3n+等,由于在土壤中形成氢键和质子化作用,可以促进土壤对农药的吸附。

另外,百草枯(c12h14ci2n2),以阳离子的形式被土壤胶体吸附。

土壤有机质对农药吸附作用影响很大,如纤维素对除草剂吸附量为30 μg/g,而土壤腐殖酸可吸附478 μg/g。

此外,土壤吸附农药还受土壤ph值的影响。

三是以液态在土壤中移动。

一些不能被土壤吸附的农药,特别是水溶性的农药,可能从土壤中淋失。

淋失的农药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

四是与土壤中其他物质发生化学
反应。

土壤表面的滴滴涕和杀虫快会因太阳辐射而分解,但是由于光合反应不能深入土壤内部,所以不占主要位置。

较为重要的是土壤中硅酸盐黏土矿物对农药的直接催化分解。

五是被土壤生物降解。

由于土壤中有众多的微生物存在,农药经常遭到微生物的代谢分解,就是一些较稳定的农药,最终也会被降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容易降解的是那些含有羟基、羧基、氨基和硝基等极性基团的农药。

六是被土壤生物吸收[2]。

进入土壤中的农药遭受挥发、淋失、降解、转化和植物吸收等作用后,残存保留于土壤中的部分,称为农药残留,而其含量称为农药残留量。

农药在土壤中保留的时间,因农药种类和土壤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有机磷杀虫剂在土壤中只保留几天,滴滴涕和其他有机氯可在土壤中保留3~15年。

3 农药的污染
3.1 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农药进入土壤后,除了杀伤防治对象外,还伤害土壤中的其他生物群。

例如,百草净对土壤中的蚯蚓有伤杀力,杀螨剂和氨基甲酸酯对无脊椎动物有影响。

熏蒸剂在土壤中的杀灭作用强烈,但是99%的微生物恢复较快,但微节足动物恢复需要2年以上时间。

3.2 农药对作物的影响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有些可以被作物吸收。

作物对土壤中农药的吸收能力因土壤质地而变化。

作物从砂质土壤中吸收的农药要比黏土中吸收的多。

据不完全测定,从砂质土中吸收的约为22%,从黏土中吸收的为1%。

除土壤质地以外,土壤有机质能降解农药的活性,
因此生长在富有机质土壤中的作物所吸收的农药,可能比生长在贫有机质土壤的作物少。

3.3 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壤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药一旦污染了土壤,势必随生态系统的循环而扩大其污染范围。

土壤中的农药被作物吸收后,再被人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若土壤中农药被蚯蚓吞食,会造成土壤中蚯蚓大量死亡;土壤中的残留农药,经雨水淋失可能引起水质污染,造成藻类、鱼类死亡等[3]。

残留的农药会使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受到严重破坏,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并应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4 防止农药对土壤污染的措施
一是在使用农药比较多的地方,应该进行农药在土壤中的积累情况和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制定出恰当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二是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如有机磷或有机氯农药等。

加强市场监管,发现一起严办一起,绝不姑息。

三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应积极开展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

另外,培育抗虫抗病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是防治农药污染的重要途径。

四是在研制和推广新农药时,要搞清不同土壤类型对农药存在、降解、固定和转移的影响以及由土壤进入植物体的可能性[4]。

五是对于已受农药污染的土壤,可以改种绿肥,向土壤增施有机肥或采用其他耕作措施,将会减少农药进入作物和转移到食物链的可能性。

5 参考文献
[1] 北京农业大学土壤教研组.土壤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1998.
[2] 李静,郎贵林,于之光.牡丹江市环境空气质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8):264.
[3] 吴云.浅谈土壤污染与防治[j].现代农业,2010(6):31.
[4] 郭晓利.浅谈土壤污染与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