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治理

合集下载

农药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农药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发育迟缓
农药对儿童发育也有不良影响,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身高 发育滞后等问题。
04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
合理使用农药
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
01
通过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量控制,减少农药的残留和
浪费,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规范农药使用方法
02 推广正确的农药使用方法,包括喷洒农药时的天气选
择、喷头类型和高度等,以减少农药飘逸和流失。
THANKS
感谢观看
问题。
水源污染
农药残留可能进入地下水,造成 水源污染,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
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
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污染
农药使用过程中,部分农药会以喷雾 或挥发的方式进入大气,对大气造成 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一些农药中的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有破 坏作用,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加,对人 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或无人机等遥感技术 ,大范围监测农田中农药的使 用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数据库建设
建立农药污染监测数据库,实 现数据的共享和集成分析。
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
通过对农药使用量、使用范围、使用 频率等参数进行评估,预测农药对环 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影响评估
分析农药使用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包括对生态系统、水资源、土壤质量 等的影响。
加强农药污染的综合防治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农药使用标准 和法规,禁止不合理的使 用和滥用农药,确保农药 的使用符合规范和标准。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农 药使用技能,引导他们科 学合理地使用农药。
实施生态农业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 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减 少对农药的依赖,提高农 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帮助农民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几个应对措施。

一、农药对土壤的影响1. 农药残留:农药在农田中使用后,其中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累积会导致土壤污染。

2. 靶标和非靶标物种的损害:农药会对靶标物种(如害虫或杂草)产生杀菌、杀虫或除草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对一些非靶标物种(如蜜蜂、蚯蚓等对生态系统有益的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3. 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农药的使用会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二、农药对水体的影响1. 农药的径流和渗漏: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会随着降雨或灌溉水的径流和渗漏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2. 水生动植物的死亡和生态失衡:农药进入水体后,会对水生动植物产生毒害作用,造成一些物种的死亡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3. 饮用水安全问题:农药残留在水体中会给人们的生活用水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三、农药对空气的影响1. 飘散和蒸发:农药的施用会导致一部分农药挥发到空气中,形成农药飘散。

2. 空气污染:农药飘散后,会造成空气中的农药浓度升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造成威胁。

四、应对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要遵守农药的使用规范,正确选择农药的种类和用量,减少过量使用和滥用农药的情况。

2. 推广生物农药和其他绿色农业技术:生物农药具有较低的毒害性,可用于替代部分化学农药的使用。

同时,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如有机农业、生物灭虫剂等,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建立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的监测,确保市场上的农产品安全可靠。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农民和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了解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环境影响,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损害。

总结:农药的使用虽然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但也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国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现状和防控对策

中国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现状和防控对策

中国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现状和防控对策1. 引言1.1 农田土壤污染的背景中国农田土壤污染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农药的历史。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问题逐渐凸显。

据统计,我国农业用药总量占全球的45%,而部分农药使用不规范和超量使用导致了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的加重。

农田土壤农药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包括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土壤质量下降、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等问题。

长期接触农药残留的农民和食品从业人员也可能受到慢性中毒的影响,导致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加强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的防控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1.2 农药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农药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农药在农田土壤中残留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土壤的生态系统平衡,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药会随着降雨水冲刷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污染水资源,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危害水生态系统。

人类通过饮用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会摄入农药残留物,长期摄入过量的农药会导致慢性中毒,影响人类的健康。

农药污染不仅对环境造成危害,也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措施。

加强监测和管理农田土壤农药污染,是保护环境和保障人类健康的关键措施之一。

1.3 防控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的重要性农田土壤农药污染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农田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农产品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防控农田土壤农药污染显得至关重要。

防控农田土壤农药污染能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健康。

农田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土壤污染会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正常活动,进而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最终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防控农田土壤农药污染有助于保障人类健康。

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中会对人体造成慢性毒害,长期摄入会引发各种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论述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

论述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

论述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达1500多种[1],农田杂草超过580种[2],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每年可挽回粮食产量约7%的损失。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大量生产和使用高毒农药,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强农药环境管理,控制农药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3]。

1.农药对环境的影响1.1对土壤的污染土壤是农药的主要集散地,施入农田的农药约有80%以上残留在0-20cm的土壤表层[4-5]。

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巨大,因此土壤受农药污染的程度比较严重。

由于土壤胶粒和腐殖质的吸附作用,降低了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挥发、扩散能力,延长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不但造成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减少土壤中微生物、原生动物等的种群、数量,还改变了土壤pH、EH、CEC,使土壤孔隙度发生变化,造成土壤酸化、板结,最终导致土壤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1.2对水体的污染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农药生产废水排放、农药包装和施药器材随意清洗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环境中的农药随着降雨、径流以及灌溉水等途径不断扩散、迁移,使我国大部分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013年王未等对长江、珠江、黄淮海、松辽4大流域水体进行了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农药水污染区域分布与农作物种植分布紧密相关,种类和浓度受到季节、当地水文特征、气候影响较大[6]。

农药对河流、湖泊、河口区域底泥污染也比较严重,由于底泥的吸附作用大,其农药含量明显高于表层水中的含量。

水体和底泥中的农药及代谢物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对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产生毒害作用,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使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生物受到更大威胁。

1.3对大气的污染大气中的农药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气,农药喷洒过程中散发的细雾,施药后的植物、土壤、废弃包装挥发的残留农药。

空气中农药的浓度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农药厂、施药区域浓度最高,随着空气的流动,农药不断扩散,虽然浓度有所稀释,但是污染范围也随之扩大。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一、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情况1. 地下水污染:农药在农田中施用后,随着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农药会渗入土壤并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这对于水源地和人类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威胁。

2. 土壤污染:农药的使用不仅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农药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过程中,除了目标害虫被杀死外,其他的昆虫和动物也会受到农药的影响。

这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防范农药污染的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遵循使用说明书,按照推荐剂量和使用方式进行施用。

同时应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2. 清理农药包装物:农民在使用农药后,应及时清理农药包装物,确保不留下任何残留物。

农药包装物应进行分类储存并集中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3.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农作物病虫害控制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生物杀虫剂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4. 加强监管和执法:政府应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药行为。

同时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5.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有机农业中,禁止使用合成农药和化肥,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6. 研发低毒、高效农药: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农药的研发,研制出低毒、高效的农药产品。

这些农药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虫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论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监管执法,推广生物防治,发展有机农业,以及研发低毒高效农药等综合措施的应用,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治理

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治理

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治理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农药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治理方法。

一、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1. 残留物污染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会导致残留物的积累,这些残留物会渗入土壤中并逐渐积累。

长期以来,农药残留物的污染已经成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农药残留物会对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2.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的使用会对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农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蠕虫等有害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导致土壤中的生物种类减少。

这会进一步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3. 土壤质量下降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农药残留物会破坏土壤的结构,降低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同时,农药还会破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的肥力。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二、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治理1. 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是减少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措施。

农民应根据农作物的实际情况和病虫害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和使用剂量。

同时,农民还应注意农药的使用时机,避免在雨季或高温季节使用农药,以减少农药流失和残留。

2. 推广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较小的农药替代品。

生物农药主要由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天然物质制成,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

因此,推广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损害。

3. 加强土壤修复对于已经受到农药污染的土壤,需要加强土壤修复工作。

土壤修复可以通过添加有机物质、微生物菌剂等手段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同时,还可以采用植物修复的方法,通过种植具有吸收农药残留物能力的植物来净化土壤。

4. 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农药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是减少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途径。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药是保护农业作物和畜禽免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但是,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许多环境和健康问题。

目前,全球农药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以下就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展开研究。

一、农药污染现状1、土壤污染: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许多农药都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流入土壤中,一些具有较高残留时间的农药在土壤中积累。

这些农药会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及物种的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2、水体污染:农药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田间土壤中的农药随着降雨或灌溉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中,造成水体污染。

水生生物及其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如鱼类、藻类、浮游动物,都会受到影响。

3、空气污染:一些农药在喷洒后,由于气温、气压等自然环境因素,很容易扩散到周边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可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二、防治措施1、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是防止农药污染的重要措施。

使用农药前,一定要对病虫害进行科学辨别,选择适宜的农药和使用方法,按照说明书中的使用剂量进行喷洒。

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合理施药和选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2、加强农药安全管理:实行农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农药销售、存储、运输和使用流程,建立健全质量认证制度,完善生产、销售、检测、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监管,严格打击非法经营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和兽药。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微生物、化感物质等生物制剂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生物防治技术能够保证农作物健康,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法。

4、加强污染物治理:采用净化水体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和空气净化技术等手段,改善污染环境,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将化学方法难以去除的农药残留物质通过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排出人们的生活环境。

总之,防止和减少农药污染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农药残留对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农药残留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农药作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无疑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药残留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1. 土壤污染:农药一旦进入土壤,会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农药的生物降解速度慢,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 水体污染: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往往会导致农药通过土壤渗漏或冲积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大量使用农药会破坏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残留对非靶标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农药对蜜蜂等传粉昆虫的影响会导致农作物的传粉效率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 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农药残留超标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食品安全。

过量的农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如致癌、致畸等。

2. 食品链累积: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使得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无法避免。

一些高毒性农药的使用会导致食品链中农药的累积现象,使得人们摄入更多的农药。

3. 农药抗性产生: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农害产生抗性,进而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来控制害虫,形成恶性循环。

这不仅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还会加剧食品中农药残留问题。

三、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方案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以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为原则,采用自然生态等方式来保护作物免受害虫病害的侵害。

推广有机农业有助于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残留问题的风险。

2.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农药使用登记和追溯制度,加强农药使用的监管,规范农药使用行为。

加强对农药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超标农药残留问题。

3.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如昆虫性天敌、微生物制剂等,通过利用生物学的原理来控制农害,降低对农药的依赖性,减少农药残留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治理
摘要:随着农业生产中农药用量的增长,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前人关于土壤农药污染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着重阐述了农药污染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提高了人们对土壤农药污染的认识。

关键词:土壤;农药污染;防治;途径
引言
土壤污染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土壤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城市和工矿企业的“三废”、施入农田的农药、化肥以及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废物。

引起土壤污染的物质中,有些本来并非有害,而是由于进入土壤的数量多,达到毒性水平,才破坏了土壤内部以及土壤和其他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从而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有害的影响[1]对土壤的污染
1. 农药的污染
1.1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
一,是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有些农药直接撒入土壤中用于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

二,是施用于田间的各种农药大部分落入土壤中附着于植物体上的部分农药因风吹雨淋落在土壤中。

三,是使用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或播种了带有病菌的种子通过种子携带的方式进入土壤。

四是近年来采用喷射方法如飞机喷射使用农药约有50%以上的农药从叶片落入土壤五是大量散在或蒸发到空气中的农药一旦降雨随雨水降落到土壤中污染了土壤。

1.2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原因
我国土壤农药污染与不合理使用农药有关外也与农药工业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农药经历了植物性农药,无机化学农药及有机合成农药的发展过程我国在20世纪30~80年代初大量使用的无机杀虫剂及有机氯农药仍是今天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主要由于该类农药毒性高性质稳定在土壤中残留时间长。

例如早期使用的砷铅泵制剂半衰期长达10~30年后来广泛使用的有机氯农药半衰期为1~4年。

有机磷农药的半衰期一般几周至几个月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半衰期一般为1~4周。

1.3农药污染对土壤的影响
虽然土壤自身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土壤对外来化学物质的环境容量有限当进入土壤中的外来化学物质在数量和速度上超过土壤的环境容量时就会导致土壤污染的发生农药污染对土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引起土壤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过多的外来化学物质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土壤理化性状如pH值EhCEC 土壤孔隙度改变同时被农药长期污染的土壤将会出现明显的酸化土壤全量养分也会随污染程度的加重而减少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能直接危害生活在土壤中的有益动物土壤中有一些大型土生动物如蛆蜘某些鼠类和一些小型动物种群如线虫纲弹尾类稗蜻属娱蛤目蜘蛛目土蜂科等一方面对土壤中的污染农药有一定的吸收和富集作用可以从土壤中带走部分农药另一方面土壤农药污染也会造成土壤生物的死亡此外一些害虫的天敌也因农药中毒而死亡
1.4农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Eisenhardt(1975年) 发现辛硫磷显著降低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VlassaK等(1976 年)报道了地乐醇在低浓度时对土壤固氮作用有明显抑制作用[4] 部分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有明显的影响Bartha等的研究表明当土壤用常规用量的2-甲4-氯丙酸茅草枯毒莠定及阿米酚处理时8 h后CO2 的生成量就降低了20%~30%[4] 这表明土壤微生物呼吸受到了抑制
1.5农药污染对土壤中酶类活性能产生影响
土壤中能降解残留农药的酶类来源于植物和微生物游离在土壤中的酶系会在不利环境条件下被摧毁或钝化土壤农药污。

2. 影响农药残留的主要因素
土壤中农药的残留受农药的品种、土壤性状、作物品种、气象条件和时间的影响,还与农药的使用量及栽培技术有密切关系。

当农药施入农田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行为:(1)农药被土壤吸附后,其迁移能力和生理性随着发生变化,土壤对农药的吸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净化和解毒作用,但这种作用较为有限且不稳定,其吸附能力不但受土壤质地的影响(砂土的吸附容量少,粘土及有机质土壤的吸附容量大),还受农药结构的影响,因而吸附对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影响最大。

(2)农药在土壤中迁移,其迁移方式有挥发和扩散。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还与土壤的性状有关,砂土的迁移能力大,粘土及有机质土壤迁移能力小,其迁移能力直接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

(3)农药
在土壤中的降解。

所谓降解是农药在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它一般分为化学降解和微生物降解。

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是生物降解。

2.1农药对作物的影响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有些可以被作物吸收作物对土壤中农药的吸收能力因土壤质地而变化作物从砂质土壤中吸收的农药要比黏土中吸收的多据不完全测定从砂质土中吸收的约为从黏土中吸收的为除土壤质地以外土壤有机质能降解农药的活性因此生长在富有机质土壤中的作物所吸收的农药可能比生长在贫有机质土壤的作物少
2.2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壤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药一旦污染了土壤势必随生态系统的循环而扩大其污染范围土壤中的农药被作物吸收后再被人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若土壤中农药被蚯蚓吞食会造成土壤中蚯蚓大量死亡土壤中的残留农药经雨水淋失可能引起水质污染造成藻类鱼类死亡等残留的农药会使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受到严重破坏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并应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2.3土壤环境质量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在长期食用受有毒有害重金属、有机农药污染的农产品后, 重金属、有机农药就会在人体中慢慢地积累, 引起人体的慢性重金属中毒或慢性有机农药中毒, 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土地质量问题的直接后果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专家估计, 全国大约有20%的粮食、34%的农畜产品和56% 的蔬菜存
在质量安全问题, 这将对人民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3 .治理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1加强宣传,树立防治观念
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也是目前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增强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生产上过频过量施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引导农民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树立综合防治观念。

3.2安全合理地施用农药
3.2.1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由于其长效性不仅在人体内富集,甚至危及子孙后代。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农业部陆续公布了一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农药。

全面禁止使用的农药(23 种):六六六(HCH),滴滴涕(DDT),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EDB)等。

限3.2.2 严格按农药使用间隔期限安全使用农药。

绝大多数农药均有安全间隔期限(最后一次施用农药至允许残留量以下的日期),应严格按照说明使用,确保农药在施用后进入农产品中的农药已经降解,同时在收获前短期内禁止施用化学农药。

3.2.3不能超量使用农药,过量施用农药不但引起严重污染且对农
作物生长不利,还对土壤内有益生物抑制或杀灭,会影响土壤肥力或其它虫害猖獗,同时使作物发生严重药害或枯死。

3.3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为达到既高效又经济地把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降低到最低范围,目
前已有诸多综合性防治措施:
3.3.1改进农业技术,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A、利用植物的抗虫性,选育丰产、抗虫并具备其他性状的良种是害虫防治的较为经济简单的方法。

B、利用植物密度影响田间温湿度、通风透光等小气候条件,影响作物的生育期,从而影响害虫的生活条件。

C、进行土壤翻耕对某些害虫特别是生活在土面或土中的害虫迅速改变其生活环境,或将害虫埋入深土,或将土内害虫翻至地面,使其暴露在不良的气候条件下或受天敌侵害或直接杀死害虫。

D、改进用药方法,提高用药质量,用药应品种、时间、方法及质量上全面考虑。

E、适时排灌是迅速改变生活环境,抑制害虫的有效措施。

F、通过对害虫生活习性的研究,做好预报、预测,以便及时防治,做到治早、治小。

3.3.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以其防治效果稳定、见效快、害虫猖獗时必须用化学防治才能解决或者必须先用化学防治,才能保证生物防治的有效应用而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

不过,由于一方面诸多农药具有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易产生抗药性,因此需不断培养抗病虫害的新品种,如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的植物性农药如烟草、鱼藤剂等、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乐果、敌百虫、除虫菊酯等、无公害农药如合成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脂肪酸、糖类、核酸等成分的农药,目前一种来源于糖脂的杀虫剂即将问世。

糖脂作为环保的杀虫剂,几乎所有的瞒类和体表柔的昆虫如粉虱、蚜虫、木虱等接触到这种脂类后会立即致死,然后降解为无害的糖类与脂肪酸,这些脂类对捕食性益虫
基本无害,对动物和人无毒,有些甚至达到食品安全标准。

3.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专一性强、对人畜无害、对植物安全等优点。

生物防治害虫是指用寄生真菌、细菌和病毒,或某些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同类异性个体分泌的引诱激素等进行防治的方法。

有:A、昆虫天敌法,即以虫治虫。

B、微生物防治法。

C、害虫不孕化法。

结语
尽管各种防治措施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化学农药对于农业生产仍不可少。

因此只有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