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的应用及意义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在慢性肾脏病管理中的研究现状

网络出版地址:http:///kcms/detail/51.1705.R.20190909.1549.004.htmldoi!10.3969"j.issn.1674-2257.2020.01.031.综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在慢性肾脏病管理中的研究现状唐霞,陈利佳,臧丽,王少清】△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成都610500)【关键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慢性肾脏病;动态血压;高血压;动脉硬化【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志码】A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多合并高血压,且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动脉硬化发生率高,而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心血管疾病又是CKD患者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管理好CKD患者血压,评估CKD患者心血管危险程度,及早干预,将有利于降低CK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2006年研究者囚提出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评估动脉硬化,尽管对于AASI与动脉硬化的关系仍有争议,但AASI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及死亡率,尤其是卒中方面的预测能力得到一致认同。
近年来随着肾病科医对CKD患者压管理动硬化的#AASI在CKD患者中的研究越来越多。
因此,本文就AASI在CKD患者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1AASI的概述1.1AASI的原理与定义由于正常血管的弹性储器作用,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动态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脉弹性,且动脉硬化的程度随平均动脉压的升高呈指数升高根据这一原理,Li等⑶提出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数值计算出的AASI来评估动脉硬化,并定义AASI>1—24h舒张压对24h收缩压的回归系数。
一项使用动脉循环计算机模型的研究⑹指出,动脉硬度、血管阻力和心率是AASI的主要决定因素(同时临床研究发现,AASI与年龄、平均动脉压、身高、体重、血脂、尿酸等因素相关37切,其中与年龄、平均动脉压、血清尿酸、总胆固醇水平正相关,与身高负相关+切(在成年人AASI平均值波动在0.22〜0.62+0](在血压正常的20〜80岁受试者中,AASI第95百分位数随年龄变化范围是0.3〜0.2+,(由于此研究样本量较小且AASI受到年龄、身高、性别等诸多因素影响,同时夜间/日间血压读数比值对AASI值也有影响,比值越大,AASI值越低,所以确定AASI的正常值范△通信作者:王少清,E-mail:wowosasa2003@ 围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1.2AASI与动脉硬化动硬化压患者死亡率和心管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目前,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被认为是评估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金标准,并被纳入2007年欧洲高血压管理指南[12];但是,其测量设备昂贵、需专业人员操作,因此临床应用受限[13\Li t+,提出将AASI用于评估动脉硬化,指出AASI越接近1,动脉硬化越严重,同时发现AAS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正相关$=0.51,P<0.01).研究+勺证明AASI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是动态血压参数中代表性的参数(研究[15]发现,即使降压治疗的过程中,AASI仍与脉搏波传导速度保持良好的一致性。
动脉硬化程度 也就是动脉硬化指数

动脉硬化程度也就是动脉硬化指数动脉硬化动对全身上下都有严重的危害,因为在动脉硬化的发病部位会逐渐形成管腔闭塞,使得患病血管的关联部位发生缺血。
假如动脉硬化发生在脑血管中,就会致使脑功能退化等严重的症状。
假如怀疑自己有动脉硬化的征兆,可以做一个动脉硬化监测,这会对血液的各种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出来后的数据会经过计算得到一个动脉硬化指数,可以用来判定动脉硬化的情况。
动脉硬化检测具有无创、正确的特点,对四肢动脉血管硬化程度分析,有助于诊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血管弹性下降,硬度增加,内膜增厚,斑块及狭窄等异常病变,实现早检测、早诊断。
经颅多普勒:能检测颅内及颅外各血管及其分支,甚至可以对微小的脑动脉瘤进行检测。
对脑动脉硬化、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狭窄、脑血管闭塞、脑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风的诊断及鉴别有重大作用。
颈动脉彩超: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有无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心脏彩超:检查是否有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性、风湿性、先天性等心脏病变及心肌病。
动脉硬化检测项目血脂:检查项目包括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G),血脂浓度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此检查有助于诊断动脉硬化症,冠心病及肾病综合症的诊断。
血流变:监测是否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血栓形成等危险因素动脉硬化指数动脉硬化指数是国际医学界制定的一个衡量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
动脉硬化指标多少正常?计算公式为:动脉硬化指数(A)=血总胆固醇(C)-高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HDL)动脉硬化指数的正常数值为<4,假如一个人的动脉硬化指数<4,反映出动脉硬化的程度不严重或在减轻,数值越小动脉硬化的程度就越轻,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越低;假如动脉硬化指数≥4就说明已经发生了动脉硬化,数值越大动脉硬化的程度就越重,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越高。
动脉硬化指数算法

动脉硬化指数算法动脉硬化指数算法是一种用于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的数学模型。
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会导致血管壁变得不灵活、增厚,从而对血管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动脉硬化的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
了解动脉硬化指数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动脉硬化指数算法是通过将多个相关指标综合考虑,得出一个数值来评估动脉硬化的程度。
这些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吸烟史等。
算法根据不同指标的权重和数值范围,对每个指标进行评分,然后将所有指标的评分相加得出最终的硬化指数。
硬化指数越高,表示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
为了提高算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研究人员在开发动脉硬化指数算法时,通常会使用大量的临床资料和疾病数据库。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大规模的人群样本,以及丰富的疾病信息,如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和随访记录等。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可以确定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进而优化算法的权重和计算方法。
动脉硬化指数算法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动脉硬化风险。
通过了解患者的硬化指数,医生可以对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方案进行个性化的调整,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其次,动脉硬化指数算法也可以用于大规模人群的筛查和防控工作中。
通过对人群的动脉硬化指数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及早发现高风险人群,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动脉硬化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然而,动脉硬化指数算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由于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硬化指数的计算在不同人群间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算法的推广和适用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验证。
其次,算法的权重和指标选择也需要进一步的优化。
目前的算法主要关注传统的动脉硬化风险因素,如血压和血脂,而对于其他新的生物标志物或成像技术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如炎症标志物或斑块成分,尚未充分考虑。
对于这样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探索是否可以加入这些新的指标来提高算法的准确性。
动脉硬化指数标准值

动脉硬化指数标准值
动脉硬化指数正常值一般是小于4。
动脉硬化指数通常需要用血清总胆固醇减去高密度脂蛋白,然后再除以高密度脂蛋白进行计算。
如果患者动脉硬化指数小于4,通常说明动脉硬化程度不高,或者是经过系统治疗后正在逐渐减轻,数值越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就会越低。
如果患者动脉硬化指数大于4,则说明患者已经发生动脉硬化,数值越大,动脉硬化的程度越严重,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动脉硬化是由于各种危险因素影响使血管内皮完整性遭到破坏,脂质蛋白沉积于血管内皮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又粘附纤维帽而形成粥样硬化病变。
动脉硬化斑块若破裂可使血小板聚集而导致急性血栓形成以堵塞局部血液供应。
动脉硬化患者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如果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血流不能满足对氧的需求,可能会出现疼痛等症状。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出现动脉狭窄还可以联合抗血小板的药物,例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帮助缓解。
如果患者动脉硬化形成斑块,可以采取动脉内膜剥脱术,将斑块取出,也可以通过微创介入治疗帮助恢复。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临床意义论文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23-02目前,我国的心血管发病率逐年增加,高血压病、脑卒中、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长期的血压升高引起的动脉血管管壁增厚、硬化、顺应性降低及僵硬度增加,从而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
监测动脉硬化程度有助于从尚未患病的“正常人群”中筛出高危人群,从而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早在1914年macwilliam与melvein已阐述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与血管弹性之间的关系。
当大动脉系统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波反射速度加快、反射点近移,故使反射波提前出现在动脉压力波舒张期失去反射波的协同作用,舒张压下降。
这说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关系可以反映动脉血管的弹性。
2006年初次提出了根据人类24小时血压的昼夜变化,利用常规应用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得到一系列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数值。
利用这些数值计算出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变化关系。
li等[1]对348名志愿者行动态血压检查,收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回归关系,然后用1减去此回归系数即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
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aasi越接近1。
1aasi的原理动脉顺应性取决于动脉容积、管壁弹性及膨胀性[2]。
动脉弹性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的波动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波动是一致的;当动脉顺应性下降时,舒张压的改变较收缩压的改变较小;当动脉顺应性严重受损时,表现为收缩压明显上升,而舒张压不升反降,平均动脉压通常随昼间活动而升高,夜间睡眠时降低,这表明两者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动脉的弹性功能。
aasi在234例血压正常的中国景宁人群受检者中,第95百分位数为0.55;在1617例国际动态血压数据库的血压正常者中,aasi 的第95百分位数为0.57[3]。
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的应用及意义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可以辅助鉴别心 血管疾病与其他疾病,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
指导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
根据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检测结 果,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针对不同的血管情况和 疾病阶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
疗措施。
监测治疗效果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可以实时监测 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02
评估治疗效果
ABI可以评估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的效果,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加精准的
治疗方案。
03
指导生活方式
ABI可以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等,的方面
标准化测量方法
目前ABI的测量方法尚未完全统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标准化,以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评估年轻人的风险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对于年轻人尤其是高危人群 的研究仍不够充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结合其他指标
ABI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指标之一,但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 如血脂、血糖等综合评估,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THANKS
感谢观看
AI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疾病的进展。例如,通 过治疗降低AI值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02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应用
诊断心血管疾病
辅助诊断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可以辅助诊断心血管 疾病,特别是对于早期无症状的患者。
VS
区分类型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可以帮助医生区分动脉 硬化的类型,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膜 硬化等。
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的应用 及意义
2023-11-10
• 动脉硬化指数简介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应用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意义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未来展望 • 总结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在社区中的应用

·疾病预防控制·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在社区中的应用苏媛陈娟(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上海 200023)摘 要 随着综合卫生改革的推进,对于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做出了“量质结合”的要求。
通过便捷、无创、易及的24 h血压监测,社区卫生工作者不仅可以获得患者血压的一般情况,甚至可以了解动脉硬化的程度,预测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情况。
利于慢性病管理同样能够做到疾病控制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应用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22-0048-02Application of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in a communitySU Yuan, CHEN Juan(Dapuqia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2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comprehensive health reform, the requirement of “combination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has been mad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ies. Through convenient, noninvasive, and easy24 h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can not only obtai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blood pressure, but alsounderstand the degree of atherosclerosis to predict the damage of the target organs such as heart, brain and kidney.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can also be used for early detec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control.KEY WORDS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application早年Li等[1]提出一项可以从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推算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的观察指标,并认为其可以反映动脉硬化程度。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在动脉血管内形成斑块,导致血液流动阻力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以通过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来评估,这个指数是根据血管壁硬化的程度和斑块形成的具体位置来计算的。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是衡量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血管壁硬化的程度和斑块形成的位置。
血管壁硬化的程度可以通过测量血管壁厚度来确定,而斑块的形成位置可以通过超声成像技术来观察和测量。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一般需要依靠专业的超声成像设备和计算机软件来完成。
首先,医生会使用超声成像技术对患者的动脉进行扫描,获取相关的图像数据。
然后,通过对这些图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出动脉壁的厚度和斑块的位置等信息。
最后,根据这些数据,计算机软件会自动计算出一个具体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来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监测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定期检查和测量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可以及早发现和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情况,从而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还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并指导后续的治疗计划。
除了在临床上的应用,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在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其他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探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教育方面,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医学生和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和诊断此疾病,提高临床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用于测量血管壁硬化的程度和斑块形成的位置,并且可以通过超声成像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来计算。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在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定期检查和监测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可以及早发现和评估疾病的发展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的应用及意义
2006年初,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常规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数,称之为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
实际上,早在1914年,英国学者MacWilliam等已经阐述了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变化与血管弹性之间的关系。
如果动脉血管健康而有弹性,当收缩压升高时,舒张压也相应增加。
当动脉血管的弹性降低时,随着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增高不明显,有时甚至会降低。
这说明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的关系可以反映动脉血管的弹性功能。
人类24小时血压的昼夜变化,正好提供了在不同生理情况下的一系列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数值。
利用这些血压变异,可以计算出舒张压和收缩压变化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假设24小时动态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回归斜率可以反映动脉硬化程度。
AASI定义为1减去该回归斜率。
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AASI越趋向于1。
我们首先将AASI与现有的动脉硬化指数进行了比较。
采用脉搏波分析仪检测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中心和外周脉搏压、中心(CAIx)和外周(PAIx)反射波增压指数等反映动脉硬化的指标,同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
在166例志愿者中,AASI与PWV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1,P
<0.0001)。
在348例自然人群样本中,AASI与 CAIx(r=0.48)、PAIx(r=0.50)及中心脉压(r=0.50)等密切关联(P<0.0001)。
调整可以影响动脉反射波的身高和心率等变量前后,AASI比24小时脉压与CAIx及PAIx相关程度更为密切(P<0.0001)。
在年龄小于40岁的年轻人中,24小时脉搏压与收缩期增压指数间没有关联,而AASI则与CAIx和PAIx等均显著相关(P < 0.05)。
提示AASI可能是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早期指标。
AASI随着年龄及平均动脉压的升高而上升,随着身高的增加而下降,而与24小时平均心率无关。
女性平均AASI高于男性。
在血压正常的受检者中,AASI的95百分位数为0.55。
AASI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是:年轻人(20岁)<0.50,老年人(80岁)<0.70。
这一参考值还有待在前瞻性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AASI作为动脉硬化指数,与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并可预测心脑血管危险。
在188 例未治疗的意大利高血压病人中,AAS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0.17单位),患微量白蛋白尿、颈动脉斑块或内中膜增厚、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增加2倍。
AASI与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与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
在都柏林心血管研究中,11291例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5.3年后,AASI可独立于传统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测心血管死亡,尤其对中风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在丹麦的一个40岁以上的自然人群中(n=1829),平均随访9.4年,AASI 每增加一个标准差(0.14单位),发生中风的相对危险比为1.62(95%CI 1.14-2.28,P=0.007)。
在日本的OHASAMA人群研究中,随着递增的AASI的四分位数,发生心血管死亡和致死性中风的危险呈“U”字型,进一步证实了AASI可在亚洲人群中预测心血管死亡和致死性中风。
总之,AASI是一个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数,测量方便,无需专门的设备和人员培训。
AASI与靶器官损伤有关,可预测心血管危险,对中风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但AASI是血管功能的一个间接测量指标,受其它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如动脉反射波、外周阻力等。
AASI究竟反映了动脉的那些特性,仍需深入探讨。
对中风高发的我国人群,其危险预测价值如何,更值得进一步研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作者:王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