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动脉硬化

合集下载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v uso prni ae i t e0crt rr at rsl s ee uhhge ta oeo ra l a e f yee o c s t sg一 a i ae r eoc m iw rm c i r nt s f oml h ts n s wh a od t y h e s h h h n g u(P <00 ) Ted e neo bodp s r l dbtendym dn t a bi si ae一 rp o .1 . i r c f l r se o e e at ea i s ov u sgs h fe o e u a w i n h g W o nt 0
e t d ttlo 05 p te t r x mie y B— d l b o d p e s r a n h p r n ie p t n s lo rs ue l d i y e t sv ai t .M eho s A oa f1 ain swee e a n d b mo eu — o e
为1 3 ) 级 。结果 高血压颈动脉硬化 0 组的血压 负荷与 对照组 比较有 显著差异 ( < .0)0 、 期 组昼 期 P 0 01 ; 期 I
夜血压 负荷差 大, Ⅲ期组夜 间血压 负荷 明显上升 。0 、 Ⅱ、 期 I期 组分级血 压 负荷 主要 集 中在 1 级血 压 负荷 , Ⅲ Ⅱ、
中层厚度和硬化斑块指数 。检测 15 患者 , 0例 高血 压伴颈动 脉硬化 患者 9 5例 。分为 4组 , 0期组 2 例 , 3 I期组 2 3
例, Ⅱ期组 2 , 8例 Ⅲ期组 2 例 。正常血压 ( 1 对照组)6 。分别测定 2 、 1例 4h 白昼 、 间血压 负荷及 分级血 压 负荷 ( 夜 分
维普资讯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研究进展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研究进展
.69,≥ 80 岁时为 0.79。健康人 AASI 随 年龄增大呈直线增加,而 24 小时脉压随年龄增大呈曲线增加。
2 AASI 影响因素的研究
现 有 对 AASI 影 响 因 素 的 研 究 比 较 多,多 数 研 究 一 致 发 现 AASI 与 年 龄、收 缩 压、24 小 时 平 均 脉 压 等 已 知 的 动 脉 硬 化 危 险 因 素 正 相 关,与 身 高 负 相 关,女 性 高 于 男 性;同 时 AASI 也受到血流动力学因素的影响,如与心率和夜间血 压 下 降 负 相 关、与 血 压 变 异 正 相 关,而 且 受 到 24 小 时 动 态 血压监测中白天 / 夜间读数个数比例影响,比例越大,AASI 越 大。 李 村 淑 等 [7] 研 究 表 明,AASI 分 别 与 年 龄(r=0.301, P<0.01)、24 小 时 收 缩 压(r=0.276,P=0.001)、白 天 收 缩 压 (r=0.225,P=0.008)、夜 间 收 缩 压(r=0.366,P<0.01)、24 小 时脉压(r=0.510,P<0.01)、24 小时收缩压标准差(r=0.297, P=0.001)呈正相关,但是与 24 小时舒张压标准差(r=-0.256, P=0.002)、24 小 时 平 均 心 率 标 准 差(r=-0.205,P=0.017)及 24 小时动脉压标准差(r=-0.202,P=0.017)呈负相关。同时,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ASI 与 24 小时脉压、24 小时 收 缩 压 标 准 差 呈 正 相 关(β=0,321,β=0.725,均 P<0.01), 与 24 小时舒张压标准差和 24 小时平均动脉压标准差呈负 相关(β=-0.428,β=-0.346,均 P<0.01)。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临床意义论文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临床意义论文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23-02目前,我国的心血管发病率逐年增加,高血压病、脑卒中、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长期的血压升高引起的动脉血管管壁增厚、硬化、顺应性降低及僵硬度增加,从而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

监测动脉硬化程度有助于从尚未患病的“正常人群”中筛出高危人群,从而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早在1914年macwilliam与melvein已阐述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与血管弹性之间的关系。

当大动脉系统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波反射速度加快、反射点近移,故使反射波提前出现在动脉压力波舒张期失去反射波的协同作用,舒张压下降。

这说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关系可以反映动脉血管的弹性。

2006年初次提出了根据人类24小时血压的昼夜变化,利用常规应用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得到一系列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数值。

利用这些数值计算出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变化关系。

li等[1]对348名志愿者行动态血压检查,收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回归关系,然后用1减去此回归系数即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

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aasi越接近1。

1aasi的原理动脉顺应性取决于动脉容积、管壁弹性及膨胀性[2]。

动脉弹性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的波动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波动是一致的;当动脉顺应性下降时,舒张压的改变较收缩压的改变较小;当动脉顺应性严重受损时,表现为收缩压明显上升,而舒张压不升反降,平均动脉压通常随昼间活动而升高,夜间睡眠时降低,这表明两者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动脉的弹性功能。

aasi在234例血压正常的中国景宁人群受检者中,第95百分位数为0.55;在1617例国际动态血压数据库的血压正常者中,aasi 的第95百分位数为0.57[3]。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对降压治疗的指导意义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对降压治疗的指导意义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对降压治疗的指导意义英国高血压指南建议,所有诊室血压在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怀疑高血压的患者都必须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诊室筛查发现的高血压予以确诊[1]。

除了诊室血压≥180/110 mm Hg的重度或3级高血压患者,都应该等待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monitoring,ABPM)的结果才能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该指南强调了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诊断及治疗的指导作用。

在最近进行的欧洲高血压学会年会上,专门召开了“动态血压监测指南研讨会”,共同讨论制定第一部“欧洲动态血压监测指南”,。

由此可见,ABPM在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

Journal of Hypertension杂志上发表了澳大利亚动态血压监测专家共识[2](以下简称该共识)。

该共识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降压起始治疗及降压靶目标的动态血压监测数值以指导临床实践,同时该共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1 与诊室血压相比,动态血压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血压水平,与预后关系更密切三种常见的测量血压的方法是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及家庭自测血压。

血压水平受到活动、体温、情绪及昼夜节律等的影响。

各大高血压指南主要依据诊室血压评价患者心血管病风险。

诊室血压因测量次数过少以至于不能准确地反映真实的血压水平[3]。

动态血压监测白天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1次,夜间每30~60分钟测量血压1次,通过增加血压测量次数既可以测量活动状态下的血压,也可以测量睡眠中的血压,因而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一个人整体血压水平(表1)。

西班牙高血压协会在2004年进行了一项大型的“西班牙高血压学会动态血压登记研究”[4]。

该研究共纳入10万余例进行ABPM的患者,通过对比ABPM与诊室测量血压的结果发现,单纯采用诊室血压管理高血压患者既可能低估高血压控制情况,也可能高估血压控制情况,不仅造成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严重不利于患者的健康。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的疗效观察目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效果。

方法: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治疗。

记录ABPM用药前后血压及昼夜血压节律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经治疗后24 h昼夜收缩压及24 h平均脉压均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日间和夜间收缩压负荷均较治疗前出现显著下调(P<0.05);心率也显著下降。

经治疗后,有7例患者由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恢复为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效果较为理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enazepril and Amlodipine on elderly hypertension by 24-hour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elderly hypertension were treated with Benazepril and Amlodipine. Their blood pressure and 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were recorded during the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24 h day and night averag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verage pulse pressure, day and nigh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load and heart rate of the patients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before treatment. 7 patients became dipper 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It is useful of joint treatment of Benazepril and Amlodipine in elderly hypertension.[Key word] Benazepril; Amlodipine; Elderly hypertensi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动态血压报告解读之欧阳理创编

动态血压报告解读之欧阳理创编

动态血压报告解读钟栩1滕政杰2王纪3寇宗莉4蒙占权5卢玉俊6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科血压作为重要的生理参数之一,随着机体的生理节奏或外界环境的变化呈明显的波动性,这种现象称为血压的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力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目前大量的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有相关性(1)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可反映不同生理节律和外界环境时的血压变化,无测量者偏差及“白大衣”现象,可全面、详尽地观察一天中血压的动态变化(2,3)。

因此,采用动态血压检测技术可较好地反映血压的变异性,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临床常用的ABPM参数有平均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变异系数、血压负荷、动态脉压、趋势图、最高血压值、最低血压值、曲线下面积、动态心率、谷/峰值和平滑指数等。

一. 监测方法:以美国 Welch Allyn 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为例:袖带绑于受试者左上臂,自动充气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并同时记录心率的变化。

设08: 00- 23: 00 为日间,23:00 - 08: 00 为夜间。

白昼为每15min 、夜间每30min测量一次血压,监测期间正常活动,每小时区间有效读数无缺漏,符合有效血压读数标准: 收缩压70-260mmHg, 舒张压40-150mmHg, 脉压20-150mmHg(4)。

有效测量血压>90% , 排除心房颤动者。

二. 动态血压正常参考标准:根据最新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建议,“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和AAMI)的检测仪,动态血压的国内正常参考标准: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白昼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0/70mmHg,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值比白昼血压均值低10-20%”。

24小时动态血压判断标准

24小时动态血压判断标准

24小时动态血压判断标准
24小时动态血压判断标准如下:
1.24小时平均血压值,正常情况下,人体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值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

2.白昼平均血压值,正常情况下,白昼平均血压值应小于135/85毫米汞柱。

3.夜间平均血压值,正常情况下,夜间平均血压值应小于120/70毫米汞柱。

如果受检者24小时内血压监测数值均在参考数值范围以内,即为正常血压。

若是成人24小时平均血压大于或等于130/85毫米汞柱,白昼平均血压值大于或等于135/85毫米汞柱,夜间平均血压值大于或等于120/70毫米汞柱,即为异常血压,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明确诊断。

医学上血压的名词解释

医学上血压的名词解释

医学上血压的名词解释血压是指人体血液在心脏收缩和舒张两个阶段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它是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能够反映人体健康状况并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医学上,血压涉及到一系列名词的解释,下面将逐个进行阐述。

1.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收缩压是指心脏收缩时将血液推送到动脉中的压力水平。

这个过程是通过心脏收缩产生的力量,使血液进入主动脉,经由动脉传输到全身。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收缩压通常在110至140毫米汞柱(mmHg)之间。

2.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舒张压是指心脏舒张时动脉内的压力。

在心脏舒张期间,血液充盈到心脏,动脉内的压力相对较低。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舒张压通常在70至90毫米汞柱(mmHg)之间。

3. 脉压(PULSE PRESSURE)脉压是指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差值。

它可以反映心脏泵血功能的有效性和血管弹性的健康程度。

脉压过高可能意味着动脉硬化或其他心血管问题,而脉压过低则可能暗示心脏泵血能力减弱或血容量不足。

4. 静脉压(VENOUS PRESSURE)静脉压是指血液在静脉中的压力。

相较于动脉压,静脉压通常较低,因为静脉血液流回心脏时受到重力的帮助。

静脉压是保持血液回流到心脏的关键因素,对于维持血液循环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5. 高血压(HYPERTENSION)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的长期病症,严重性可导致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中风、动脉硬化等。

高血压通常被定义为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mmHg)。

6. 低血压(HYPOTENSION)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地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状况。

低血压可能导致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并可能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

虽然低血压不如高血压那样常见,但在某些疾病或药物的影响下,人们仍然需要关注低血压的出现。

7.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是通过穿戴一台自动血压测量仪器,对血压进行连续测量的一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专题笔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2期通讯作者:杨萍 Email:pyang@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动脉硬化杨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心内科,长春 130033)在2011年英国高血压指南中,一项变化非常引人注目,即诊室血压在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 )以上怀疑高血压的患者都必须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 ),才能对诊室筛查发现的高血压予以确诊。

除了诊室血压在180/110 mm Hg 以上的重度或3级高血压患者,都应等待ABPM 的结果才能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另外,ABPM 不仅可以用来确诊高血压,还可用于高血压的分级。

白天清醒状态的血压在135/85 mm Hg 以上时,为1级高血压;在150/95 mm Hg 以上时,为2级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的优势是“动态”两字,既有助于发现那些“隐匿性高血压”,包括单纯夜间高血压,还可以避免“白大衣现象”。

同时也可以了解血压的变化趋势,包括晨峰血压和24小时中血压的变异,这些只能在动态血压监测中才能得到的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更深入的研究血压的谷峰比(T/P 比)、平滑指数(SI )、夜昼指数(DI )、压力负荷(BPL )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AASI )等内容,这些不仅有助于高血压的识别与诊断,还可更准确评估动脉硬化的进展程度、评价抗高血压药物的优劣、预测靶器官损伤情况及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危险。

以AASI 为例,2006年Li 等[1]提出利用ABPM 数据,通过计算得出一项反映动脉硬化的指标,称之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 )。

即通过ABPM获得不同时间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数值,经分析可得出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回归关系,把AASI 定义为1减去舒张压对收缩压的回归斜率。

AASI 并不是监测某一段血管硬化程度,而是整体判断血管弹性功能。

在Dublin 研究中Dolan 等[2]研究中通过对11 291例患者平均5年观察证实AASI 比脉压更有效地预测心血管死亡,AASI >0.55的患者较AASI <0.55患者心血管死亡、致死性卒中、心脏事件危险分别增加71%、149%、44%。

且独立于平均动脉压、年龄等因素,也不局限于血压控制差的患者。

而后Hansen 等[3,4]分别在Denmark 研究及法国高血压患者研究中发现AASI 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发生非致死性卒中和致死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增加62%,Kikuya 等[5]在Ohasama 研究中证实AASI 有效预测亚洲人群心血管死亡及致死性卒中。

多项横断面研究均证实AASI 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标志相关,其中Ratto 等[6]对168例初发的高血压患者的AASI 与其尿蛋白正相关,与其肌酐清除率负相关,AASI >0.51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率及肌酐清除率下降均高于AASI <0.51患者,而有微量蛋白尿及肌酐清除率下降的患者的AASI 显著高于两项指标正常患者,Leoncini 等[7]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初发的高血压患者中有微量白蛋白尿或者左心室肥大、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的AASI 显著高于无上述靶器官损害标志的患者。

去除混淆因素,AASI 每增加1个标准差,上述靶器官损害标志出现的风险大约增加2倍。

因此根据上述研究资料显示,AASI 既可作为心血管事件预测方法,也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标志相关,资料从ABPM 即可获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专题笔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2期在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无创测量中动脉增强指数(AI)和脉搏波速度(PWV)是常用的评价动脉弹性的指标,其中PWV测定是目前经典的检测大动脉弹性的方法。

研究表明AASI与颈-股动脉PWV显著相关,虽然不同的研究中报告的相关系数有所差别。

在中国上海志愿者中相关系数为0.51,在意大利高血压患者中相关系数为0.28[8],在348例中国人群研究样本中,AASI与中心动脉AI(r=0.48)、外周桡动脉AI(r=0.50)及中心脉搏压(r=0.50)密切关联(P<0.0001)[1]。

调整影响动脉反射波的身高和心率前后,AASI比24小时脉压与中心及外周AI相关程度更为密切(P< 0.0001)。

该结果提示,AASI可能是反映动脉硬化程度较早期的指标。

虽然AASI可能不像PWV那样单纯反映大动脉硬化程度,具有和脉压相似的局限性,比如受外周阻力和压力反射波的影响,但AASI有可能更能反映小动脉的功能,能提供与脉压不同的心血管危险评估价值。

尤其在低危人群中,AASI是脑卒中的敏感预测指标。

ABPM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能够记录到血压晨峰现象(MBPS)和24小时血压变异。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9]的标准是,起床后2小时内的收缩压平均值−夜间睡眠时的收缩压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小时内的平均值)≥35 mm Hg为晨峰血压增高。

血压晨峰现象与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有密切关系,并且独立于24小时平均血压水平。

在507例高血压患者7年随访的研究中,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24小时收缩压平均水平和MBPS程度分别与心血管危险呈现显著、独立的正相关关系。

Zakopoulos等[10]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变异性显著高于非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独立性相关,同时他们发现晨间血压变异性也与IMT有显著相关性,在控制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24小时血压变异性(24小时收缩压的标准差)等因素后,晨间血压变异性仍与IMT呈独立相关。

表明血压晨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有明显的影响。

目前关于MBPS与PWV及AI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国内的小样本研究示血压晨峰与PWV及AI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血压晨峰为PWV的独立影响因素。

随着24小时ABPM的重要性被确定,其在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24小时内数十次动态血压测量结果,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一个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以明确血压的昼夜变化特征以及血压的变异性,更全面地评估心血管风险,包括动脉硬化情况。

尽管24小时ABPM本身仍存在准确性较差以及无统一诊断标准等诸多问题,但它仍是一项有发展前景的诊断技术,随着监测技术日益进步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必将对高血压诊断治疗、预后和研究产生更为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 Li Y, Wang JG, Dolan E, et al.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index derived from 24- 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monitoring[J]. Hypertension, 2006, 47:359-364.[2] Dolan E, Thijs L, Li Y, et al.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mortality in the DublinOutcome Study[J]. Hypertension, 2006, 47:365-370.[3] Hansen TW, Li Y, Staessen JA, et al. Independent prognosticvalue of the ambulatory arterialstiffness index and aorticpulsewave velocity in a generalpopulation[J]. J HumHypertens, 2008, 22:214-216.[4] Hansen TW, Staessen JA, Torp-Pedersen C, et al. Ambulatory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predicts stroke in a generalpopulation[J]. J Hypertens, 2006, 24:2247-2253.[5] Kikuya M, Staessen JA, Ohkubo T, et al. Ambulatory arterialstiffness index and 24-h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aspredictors ofmortality in Ohasama, Japan[J]. Stroke, 2007,38:1161-1166.[6] Ratto E, Leoncini G, Viazzi F, et al. Ambulatory arterialstiffness index and renal abnormalities in primary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 2006, 24:2033-2038.[7] Leoncini G, Ratto E, Viazzi F, et al. Increased arterialstiffness index is associatedwith targetorgan damage inprimaryhypertension[J]. Hypertension, 2006, 48:397-403. [8] Sehillaei G, Parati G, Pirro M, et al. Ambulatory ArterialStiffness Index is Not a Specific Marker of Reduced ArterialCompliance[J] .Hypertension, 2007, 49:986-991.[9]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 3(5):42-93. [10] Zakopoulos NA, Tsivgoulis G, Barlas G, et al. Time rate of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mmon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J]. Hypertension, 2005,45:505-512.收稿日期:2012-0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