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失意人生的诗意生存(上)

合集下载

谈谈陶渊明的诗意生存方式(随笔)

谈谈陶渊明的诗意生存方式(随笔)

谈谈陶渊明的诗意生存方式(随笔)谈谈陶渊明的诗意生存方式(随笔)陶渊明在东晋士族社会时代就选择退官归隐的生活方式,真是超尘拔俗的创举。

然而我赞赏陶渊明的不仅仅是如此,还更赞赏他开创作了田园诗,为高洁的文化人打造出了美好的精神家园。

以致与后来的王维,李白、苏轼、马致远等都爱在田园里诗意的栖居。

因此我以为:凡是有点文化的老人都要学习一下陶渊明,乐于在田园里生活,那才是科学的选择。

东晋士大夫阶层表面看起来还是有点平等的,士族出生的人不论官位大小、资财多寡,在个人身份上都被看成是“士”。

所以又称“士大夫”、“士君子”、“衣冠”群。

但是士族以外的庶人虽然读书,却很难有进入“士” 族的机会。

而是被称为“后门”,稍具门第的,有时被称为“寒士”。

陶渊明的家族祖上曾为军功贵族,但陶侃却出身于南方未入士大夫之流的边鄙豪族,虽然被南方士族社会的一些名士接纳,但在朝中士族社会里,仍被视为庶人、“小人”一族。

陶渊明祖陶侃虽因军功获得了世袭贵族的地位,但他本人及其子、孙,都是被视为武夫,不入士大夫之流的。

因此陶渊明虽然小有名气,但家族的成份不算是士族。

陶渊明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寒素士人,而且与庶人阶层很接近。

陶渊明写了一篇《自祭文》,文中写道:“自余为人,逢运之贫。

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含欢谷汲,行歌负薪。

翳翳柴门,事我萧晨。

春秋代谢,有务中园。

载耘载耔,乃育乃繁。

欣以素牍,和以七弦。

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从陶渊明的这篇自叙文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寒士身份是十分明确。

陶渊明归隐,不管其家族原本的政治地位如何,到陶渊明自己的身上,他完全是以寒庶士人自居了。

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过的是与“庶人”农夫之事的躬耕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一个名字,一个传奇。

有人说他是个消极避世的人,可我觉得这事儿不能那么简单。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陶渊明的故事,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咱们得了解陶渊明的时代背景。

那时候,社会风气不好,官场腐败,人心险恶。

陶渊明这个人,性格比较傲娇,看不惯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隐居。

有人会说,隐居不是逃避现实吗?可陶渊明可不是这么想的。

他觉得,人生在世,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而不是被权力和金钱所束缚。

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尘世,去寻找那个属于他的桃花源。

说到桃花源,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其实,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是写他自己的理想国。

他希望有一个地方,人们可以远离纷扰,过上安逸的生活。

这个地方,就像是他的精神家园一样,让他感到无比的舒适和安宁。

陶渊明并不是真的要去寻找桃花源。

他只是用这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信念:人生苦短,何必过于追求名利呢?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心态,我觉得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人会说,陶渊明这样做,是不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其实,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片面。

陶渊明虽然隐居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

而且,他还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传达了很多正能量的信息,鼓励人们要积极向上,勇敢面对困难。

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并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文人。

他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他如此敬仰的原因吧。

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有些人喜欢冒险,喜欢挑战;有些人则喜欢安静,喜欢独处。

无论我们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热爱生活的心。

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加精彩和充实。

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众所周知,陶渊明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化世人。

陶渊明,他天性所致,喜欢自由天然的东西,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定,不需要框架,只要有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首先表现在他对名利的淡泊。

29岁时,他进入官场,但不久便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家闲居。

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处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

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

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在其《五柳先生传》中也有写道: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不被世俗名利所蒙蔽双眼,而是朝着生命里最真实的东西步步贴近。

在权贵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那个官人的世界时,他却在一旁冷眼相望。

这位洁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脱世俗,进入到他的那个桃花源的梦境里去了。

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喜欢争权厮杀,在官场被黑暗气息所束缚,干脆一走了之,不再争名夺利,来到人间仙境,去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色去了。

这样的淡泊、恬雅,这样的热诚、感性,在于他把生命的一切都当作自然的风景,以欣赏的心态,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最终回归到他心灵的归属,这个无穷的自然。

他从不贪恋物质生活,近而便拥有了富足而高雅的精神生活。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就像一颗种子,活在繁花绿叶当中,受到大自然的庇护,洗心则净,每日游走在岁月的最前头,不会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更不会为功成名就而作践自己。

2023最新-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优秀4篇

2023最新-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优秀4篇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优秀4篇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是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4篇《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陶渊明简介篇一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文学成就篇二诗文作品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卷之三诗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卷之七疏祭文:《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陶渊明的故事篇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业,在家耕种,但是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

陶渊明的失意人生

陶渊明的失意人生

志”外 ,现实的原因是 “ 耕植不足以 自 给 。幼稚盈室,瓶无 储粟 ,生生所资 ,未见其术 。”( 《 归去来兮辞序 》 )“ 将养 不 得节 ,冻馁 固缠 己 ”( 《 饮酒 二十 首 》之 十九 ) ,生 活所 迫 的陶渊 明不 得不 通过 出仕 以解 决衣食 问题 。在 时断 时续长 达
生矛 盾 当 中 ,穷 困潦 倒 的忧 嗟 、爱 子不 才 的无奈 和 壮志 未酬
“ 夏 日长 抱 饥 ,寒 夜 无 被 眠 ;造 夕 思 鸡 鸣 ,及晨 愿 乌
迁。在 己何怨天 ,离忧凄 目前。”(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 就文 学成 就 而 言 ,陶 渊明是 成 功 的 ,但 就 一个 深受 儒 家 治 中 》) 把 家庭 穷 困 潦倒 的 原 因揽 到 自己身 上 , “ 在 己何 怨 思 想 影响 的知 识分 子 和家长 而 言 ,不 得 不承 认其 是一个 失 败 天 ” ,晚年 进 而达到 乞食 的地步 。 者 ,其 人 生是 失意 的 。本文 将从 世俗 的 角度 就 陶渊 明的失 意 作 为 一位 家 长 ,一家人 的生 活 问题 始终 困 扰着 陶渊 明 , 人 生谈 谈 自己的看法 。 是 一块 心病 。辞 官归 田后 ,愧 对儿 子 : “ 吾年 过五 十 ,每 以 家 弊 ,东西 游走 ,性 刚才 拙 ,与物 多忤 。 自 量 为 己 ,必 贻俗 患 ,俺倪辞世 ,使汝等幼而饥寒 。”( 《 与子俨等疏 》) 透露 了 “ 俺 倪 辞 世 ” 的 良苦 用 心 是 为 了远 离 “ 俗 患 ” ,希 望 能 1 . 穷 困潦倒 的忧嗟 得到儿子们的理解 。陶渊明还担心 自己病逝后儿子们的生活 陶 渊 明的 曾祖 父 陶侃 是东 晋 的开 国元 勋 ,官 至 大 司马 , 问题 , “ 汝辈 稚小 家贫 ,每 役柴 水之 劳 ,何 时 可免 ?念之 在 封 长 沙郡 公 ,祖 父 、父 亲 做 过 太 守 一 类 的 官 ,但 到 陶 渊明 心 ,若何 可言 。 ” 这 一 代 ,家 道 已经 衰落 了 。在 诗 文 中经 常 提及 穷 困 问题 , 刘柴桑曾劝其隐居庐山 ,陶渊明于心不忍 ,回绝道 “ 直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陶渊明的诗意人生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中国诗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负盛名的诗人,其田园诗文趋于完美,富有魅力,形成独树一帜的田园诗派,诗文所蕴含的平淡自然的朴素之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其辞官归家,每日荷锄,种豆南山下,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作为文化名人和隐士的陶渊明是我们的'阅读对象,而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文情境也是我们写作中常用的素材。

【经典素材多维解读】1.陶渊明很喜欢喝酒,所以命令县公田都种秣谷,后来他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

有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归去来辞》这首名赋。

从此以后,他过起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

他自己很穷,愿意和穷人一起过田园生活。

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儿子的地方去,帮他们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素材运用】⑴情怀;⑵率真;⑶不为名利所累2.判史王弘非常钦仰陶渊明,要和他做朋友,可是觉得很难碰见他。

他很自然地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

”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当他走到半路,停在一个野亭的时候,朋友便把酒拿出来。

陶渊明欣然坐下来喝酒,王弘早已隐藏在附近的地方,便在这时候走出来和他相见了。

他非常高兴,欢宴穷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

王弘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

当王弘的左右请他量履的时候,陶渊明便伸出脚来让他们量一量。

【素材运用】⑴交友;⑵真性情;⑶仰慕3.为了排解心中的烦闷, 陶渊明在柳树下修整出七八丈见方的平地,安置了一张石桌,外加几张石凳,每每晨曦初出,斜阳将倾,他总爱在此闲坐,或观赏景致,或开卷读书,或即兴赋诗,或弹琴抒情。

当时陶渊明有一好友名叫庞遵,字道之,住在上京里东南七八里处的南里,也是寻阳一带颇为著名的文士。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doc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doc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ﻭ文学怎么写,为你提供一篇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的作为您的参考,希望您喜欢!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世人也称他为“靖节征士",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他是晋末期南朝初期的诗人、散文家、文学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世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的开国元勋,军功非常显著,最大的做到大司马。

而陶渊明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

所以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就立志学习,且很有雄心壮志。

但从二十九岁开始进入仕途,却只担任过祭酒、参军等小。

不仅他的壮志不能实现,还不得不在场中周旋,不能真心相对,员之间虚伪一场。

陶渊明认清了场的黑暗与污浊后,就逐渐对于仕途有些心灰意冷。

后来陶渊明生活上也越来越困难了。

他又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辞回家,从此隐居,远离场,远离那些他不乐于见的。

于是他满怀情感的写出了《归去来兮辞》,后来他又写了《XX工业园源记》,以理想式的生活来现实的无奈。

田园诗是陶渊明创作的主要题材,因为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非常向往美好的田园间的生活。

陶渊明在辞归隐田园之前,心中一直有一声音在强烈地呼唤他“归来”,呼唤来到不被世俗所污染的地方。

后来,他实现了归田园居的愿望。

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人人自得其乐的乐园——“XX工业园源”,建立了一个理想的,没有,每个人都是真心相对.陶渊明只能通过写词来寄托他希望参与治的愿望,更希望人民不要再生活在这种水深火热中。

如果人们能生活在那种没有争斗的中,该是多么幸福啊.所以陶渊明的归隐更是一种对动荡的无奈与感叹.一、陶渊明的理想田园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产生于晋末年,而这与当时的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晋末年,当时朝廷非常污浊、腐化,而当时的士族文人生活也很糜烂.在这种的现实环境里,很多名士被卷进残酷的之中,令他们不知何去何从。

而像陶渊明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肯定将会陷入现实与理想斗争的漩涡中。

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论文

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论文

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论文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论文【内容提要】陶渊明历来是一个受争议的人物,自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退离官场隐居乡野后,其生活倒也是美好和谐、其乐融融:赏花饮酒、锄禾夕归和农民们交往增进感情等。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一段异样生活的他慢慢感觉到了“不舒服”,一切不如意和事与愿违的情况突现出来了,笔者从陶渊明和农民的交流、和故友的联系、对贫困生活的无奈、对孤独的理解以及对子女的教育等方面来论证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让我们在其幸福生活的光环下来看他的不和谐。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生活贫困子女孤独在当前的陶学研究中,流行着这样的观点:归田之前的陶渊明内心充满着无比的痛楚和撕裂灵魂的哀伤,而归田则使陶渊明找到了一条人生的理想之路。

在这条理想的人生之路上,陶渊明逐步消解了人生的苦痛,获得了精神的慰安。

叶嘉莹先生就说:“研读渊明的诗,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经历。

”⑴就连对“苏化”不满的李泽厚先生也持相近的观点:“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是对自然和对农民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安息。

陶渊明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

他把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

”⑵在晋末宋初的动乱年代里,“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⑶,陶渊明毅然从彭泽辞令归田,这不能不说是愤世嫉俗,远祸全身的表现。

⑷它受到了当时的好友颜延之的赞誉:“赋诗归来,高蹈独善,亦既超旷,无非适心。

” ⑸陶渊明忍受不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他心身疲惫……但渊明毕竟是渊明,也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在《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

由此可知道陶渊明总是不能超于尘世的,而且,于朝政还是很留心的,也是不能忘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陶渊明失意人生的诗意生存(上)开篇部分:引言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璀璨文学星河中,生活在从东晋末年到南朝刘宋政权这段时期的陶渊明,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一颗明星。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定论,是谁都无法加以否认的,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文赋,都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他以他的田园诗、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特立独行的人生抉择,以及他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孤寂和忧愤、真与善,脱颖而出,受到千百年之后后世越来越高的推崇和景仰。

然而,他又是不幸的,回溯往古,关于他的资料记载,堪称寥寥,以至于我们今天连他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以及他的故里所在,都没有一个可以完全服众的结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他留给后人太多的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他的诗文对他进行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有时静下心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从而获得一些启迪,意义是积极的。

第一部分:陶渊明悬念充斥的谜样人生一、平淡的生涯,纷繁的传记陶渊明的一生,只是平淡无奇的一生。

这里所谓的平淡无奇,是指他基本上没有受到他的同时代人的关注,从他的官职之低微,做官时间之短暂,交游兴趣之寡淡,以及他的农耕生活的落寞,都足以证明。

但是,他以他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特立独行的人生抉择,基于二者之上的诗文作品,反而使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永远常青,跟岁月同辉。

陶渊明的一生平淡无奇,却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悬念。

人们根据一些零星的史料,纷纷得出各自不同的考证结论。

这里只涉及他的名字和年岁两个方面:(一)谜样的名字朱自清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一文第二部分如是说:渊明名字,古今计有十说:一、潜字渊明《宋传》、《南传》(分别指《宋书·隐逸传》和《南史·隐逸传》,下同)及《莲社高贤传》主之,萧《传》(指萧统《陶渊明传》,下同)作或说。

二、渊明字元亮萧《传》主之,《宋传》作或说。

三、潜字元亮《晋传》(指《晋书·隐逸传》)主之。

四、“字深明,名元亮”《南传》或说,深即渊,避唐高祖讳改。

五、潜字渊明前所行,渊明字元亮后所更,盖以“自别于晋、宋之间”。

吴《谱》(指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下同)引叶梦得说。

六、渊明字元亮,一名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主之。

七、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吴《谱》主之,张縯从其说。

八、义熙中渊明字元亮,元嘉中潜字渊明明熊人霖主之。

九、渊明字元亮,小名潜梁《谱》(指梁启超《陶渊明年谱》)疑其如此。

十、潜字元亮,小名渊明古《谱》(指古直《陶靖节年谱》)引罗翽云君说。

前四者皆六朝及初唐人说。

沈约《宋书》之成(齐武帝永明五年,西四八七),上距渊明之卒(宋文帝元嘉三年,西四二七),才六十年,而即有或说,足见其事自始已为疑案。

大抵渊明门衰祚薄,其诗文又不甚为当时所重(胡小石《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编第六章),是以身没未几,名字已淆乱耳。

(二)谜样的年岁朱光潜在《陶渊明》一文中写道:他死时年才五十余(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却早已“白发被两鬓”,可见他的身体衰弱。

在这个问题上,朱自清先生得出的结论是:“只可姑存然疑而已。

”在中国文学史上,名字和年岁被后世得出如此之多的考证结果,相互间又各执己见的,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了,无法分辨这到底属于一件幸事还是一种悲哀。

此外,袁行霈先生近年又重申了陶渊明享年七十六岁的主张,使通行的六十三岁之说又面临着一个不小的挑战。

不过,这些同样无损于我们对陶渊明的文品与人品的推崇和景仰。

二、潦倒的生前虽然曾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但都官卑职微,无足轻重。

微薄的薪俸,对窘迫家境而言,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加上官场的污浊、性格的狷介,陶渊明选择了辞官为民、躬耕自给的生活道路,即便有时以乞讨为生,也义无反顾,不以为意,不曾后悔。

在精神生活的浅表层次上,他不乏彼此间深深关爱的亲人,不乏在一起畅谈稼穑的邻里知交,也不乏偶尔相聚在一起饮酒唱和的好友;在灵魂深处,他则是寂寞的,痛苦的,忧愤的,在“不求甚解”的阅读之中,他深刻感受到的是古圣先贤的美好节操,向往的是上古时候的太平盛世。

与古贤人的灵魂对话越多,他所处的时代带给他的痛苦也越多。

他无法找人述说心中无穷的哀伤,无法与人交流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认知,更无法变革所处的现实世界,于是寄情于诗文,探幽发微,倾情放牧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因此,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失意的一生,潦倒的一生。

陶渊明在刘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辞世,很多年以后,才遇到了一位隔世的“知音”——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奠定了他在后世的“热闹”与“辉煌”的文学地位,让人遗憾的是,这已经是诗人去世近百年之后的“后话”了。

三、有限的诗文,无穷的“解读”陶渊明说不上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所有的诗文,包括四言诗五言诗一百二十四首(《形影神并序》视作三首)、赋辞三篇、记传赞述五篇(《读史述九章并序》视作一篇),疏祭文四篇,从数量上讲,可以说十分有限。

可就在这极为“有限”的诗文中,后人的“解读”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先用一个有趣的例子作为代表:陶渊明山海经诗江州《陶靖节集》末载,宣和六年,临溪曾纮谓靖节《读三海经诗》,其一篇云:“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

”疑上下文义不贯,遂按《山海经》,有云:“刑天,兽名,口衔干戚而舞”,以此句为“刑天舞干戚”。

因笔画相近,五字皆讹。

岑穰、晁咏之抚掌称善。

余谓纮说固善,然靖节此题十三篇,大概篇指一事。

如前篇终始记夸父,则此篇恐专说精卫衔木填海,无千岁之寿,而猛志常在,化去不悔。

若并指刑天,似不相续。

又况末句云:“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何预干戚之猛耶?后见周紫芝《竹坡诗话》第一卷,复袭纮意以为己说,皆误矣。

上面的例子是仅就陶诗字面上的错讹而言的,至于从诗文的内容中对他的思想情趣的把握,南辕北辙的例子更是多多。

下面再举两个例子:山谷论杜诗咏陶潜“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躁。

生子愚与贤,何其系怀抱。

”山谷云:“杜子美困穷于三蜀,盖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失学,故卿托之渊明以解嘲耳。

其诗名曰《遣兴》,可解也。

俗人不领便为讥病渊明,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余以为安得山谷将工部诗篇篇如此训释以成一集乎?在这个例子中,杜甫本来包含了调侃的意思,有人不解,黄山谷意图“解惑”,却又遭到了王直方的戏谑。

评陶渊明钟嵘评渊明诗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余谓陋哉斯言,岂足以尽之?不若萧统云:“渊明文章不群,词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汙隆,孰能如此乎?”此言尽之矣。

对《桃花源记》,陌生的人大约不多。

我们具体以它为例,再作些介绍。

作为《桃花源诗》创作背景而存在的一个序,《桃花源记》地位可说不是十分重要,但由于它具备了完整的情节结构,描绘了一个令人十分向往的神奇“乐土”,千百年来反而脍炙人口,几乎取代了《桃花源诗》。

但古人对《桃花源记(并诗)》的解读是很不一致的。

韩愈在其诗《桃源图》开篇就说:“神仙有无何茫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苏轼则说:“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时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明代罗其鼎在《陶渊明祠序》中,就对他们二人的看法进行了无情的讥讽:“诗中农桑、作息等语,志其风土淳茂,民俗古朴云尔。

记所载鸡黍饷客,自是田家风味。

此中光景‘不足为外人道也’,犹曰各不相为云尔。

曾有神仙两字,为来世口实否?韩、苏两君子,挟微言,醒惑俗,遂以渺茫荒唐目之,且借太守公迷路一段怪事,认作神仙公案。

‘莫须有’三字,宁足服天下众耶?余尝笑谓同人,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两君子读渊明记,亦未求甚解。

古人心眼,亦时有粗略不到处。

……谓秦人洞为平常人住,遂谓渊明记中事为荒唐幻说,此何异于井蛙之不可语于海,夏虫之不可语于冰也。

”明人张自烈也说:“东坡不悟《桃源记》,却从南阳青城觅蹊径,直是梦中说梦,至所云‘岂有神仙而杀者乎’,此又儿女痴语,渊明闻此必大笑,东坡不是解人。

”对桃花源存在的真实性,从事理上质疑的也有,明代黄廷鹄便说:“按桃源事入诗文自佳。

笃而论之,似先生所托尔。

其山川非绝徼外,何能隔绝人世,不被搜寻乎?其人宜多寿,而生育又繁,数顷田,何以常赡而无争乎?以釜甑爨,以铁耕,及麯蘖、俎豆、衣裳等,何以相续不绝乎?若非仙非魅,胡由得来?陶渊明为数不多的赋辞中有一篇《闲情赋》,历来争论不已。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专门提及,他说:“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

卒无讽者,何必摇其笔端。

惜哉,亡是可也。

”苏轼在《题文选》中则针锋相对地说:“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在著述中第一位正面评价陶渊明的是钟嵘。

在其《诗品》中,他尽管只将陶渊明列为上中下三品中的中品,也已经难能可贵了。

他至少“发现”了陶渊明,为萧统提供了一个“赏识”陶渊明的机会。

第二部分:诗酒岁月稠——初探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一、陶渊明的为人陶渊明的人生是失意的,但逆境于他,更像是砾石,磨砺出了他伟大人格的灿烂光辉。

他的外在表现是平和的、冲淡的,尽管把古今风习进行对比,让他时时转侧难安,内心波澜起伏。

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了解到他的部分思想情趣和他对人生的一些思考。

(一)对于自己对于自己,诗人是较为关爱和珍惜的,不过更多的是体现在追求精神世界的闲静自适方面,而不是物质世界的功名利禄上。

年轻之时,他也曾有过勃勃雄心,“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其五),但断续十余年的官场经历,乱世的黑暗使他心灰意冷,毅然决然地归隐了田园。

对后来家徒四壁的困顿生活,他是早已预料到的,但这不在他的介意范围之内。

他介意的是“道”,“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二)。

抱着有所作为和改善家庭经济处境的初衷踏入官场,屡屡失望而归,但他总是善于选择角度审视问题。

他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自己所处的官场看作是“尘网”、“樊笼”,“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五首》之二)心情何等的轻松而愉快!尽管生性从不张扬,诗人对自己的欣赏有时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从他的《拟古九首》之五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弦别惊鹤,下弦操孤鸾。

愿就留君住,从今至岁寒。

在诗中,诗人将自己一分为二,塑造了两个“我”:一个是本来的“真我”,是日子非常清贫,但泰然处之、健康快乐的“东方一士”;另一个是慕名求访的临时虚拟的“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