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容性检测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小板血型相容性试验检测技术ppt课件

血小板血型相容性试验检测技术ppt课件

血小板
抗供者 血小板抗体 移植排斥
血小板血型与临床---药物性抗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患者 ?
自身抗体
Pl 患者血小板
药物 药物依赖性抗体
药物 Pl 患者血小板
血小板被清除
外源血小板 同种/同种异体抗体
血小板减少
Pl
外源血小板
出血
血小板输血必要性
轻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血小板计数<50×109/L,会出现凝血障碍,导致出血不止,特别对于严重失血患 者、产妇等。 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血小板计数<10×109/L,会出现自发出血、颅内出血甚至死亡,特别对于白血病、 肿瘤化疗、骨髓异常综合症及ITP患者等。
糖蛋白 Gpllla
CD CD61
核苷酸多态
Gplb α
CD42b
482C 482T
血 小 板 特 异 性 抗 原
HPA-3
HPA-3a HPA-3b
Gpllb
CD41
2621T 2621G
HPA-4
HPA-4a HPA-4b
Gpllla
CD61
血小板输血?
血小板输血是提高患者(特别是肿瘤和移植患者)血小板计数,防止 出血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然而,血小板输血并不是每次都能达到满意效果,特别是反复多次随 机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体内极易产生血小板抗体,从而破坏输入的血 小板并引起输注无效。 文献报道约有20%~50%白血病患者,80%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长 期随机输注血小板后会出现输注无效状态,导致患者因血小板计数低 下而自发出血或出血不止,甚至死亡。 我国目前大多数临床单位采用随机输注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频繁发生。 后果:患者病情得不到改善,病危甚至死亡;浪费财力、物力;浪费 宝贵的血小板资源;不利于血站及输血科业务水平的提高。

2024年临床输血规范管理ppt课件

2024年临床输血规范管理ppt课件
2024/2/29
输血相关文件应至少保存10年 ,以备后续查阅和统计分析。
对于涉及医疗纠纷的输血事件 ,相关文件应长期保存,并作 为法律依据进行处理。
18
05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Chapter
2024/2/29
19
输血技术规范概述
2024/2/29
输血的定义和目的
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成分通过静脉途径输入患者体内, 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免疫力等 。其目的是治疗疾病、挽救生命。
信息化管理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输血全 过程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和安全性。例如,建立电子病历 系统,实现患者信息快速准确核 对;应用条形码技术,确保血液 制品正确无误地输入患者体内。
2024/2/29
22
06
临床输血伦理与法律问题
Chapter
2024/2/29
23
临床输血的伦理原则
在输血过程中,应确保患者的安 全,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如输血 反应、感染等。
对于急需输血的患者,医生可直接联 系输血科进行紧急配血和输血,但需 在事后补办相关手续。
输血审批
输血申请单需经过上级医生或输血科 医生的审批,确保输血必要性和合理 性。
2024/2/29
8
输血前检查与评估
01
02
03
患者身份核对
在输血前,护士需核对患 者姓名、性别、年龄、住 院号等基本信息,确保输 血对象准确无误。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同时,应及 时向医院相关部门报告,并进行详细记录和调查分析,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并改进临床输血 的规范和管理制度。
加强培训和宣传

血小板血型相容性试验检测技术ppt课件

血小板血型相容性试验检测技术ppt课件

血小板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输注无效症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病症
淤点 淤斑 流产 (颅内)出血 死亡
输血后紫癜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移植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血型与临床---同种异体抗原
抗供者 血小板抗体
出血/紫癜
妊娠
抗父亲 血小板抗体
致敏血小板 并引起破坏 流产/死胎
移植相关同种异体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自身 抗体 自发性血小板减少 症 继发于母体自发性 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依 赖性抗 体 奎宁/奎尼丁抗体 所致疾病 肝素抗体所致疾病
HPA-1a,HPA-3,HPA-5b
多数位于GPⅡb/Ⅲa GPIb/IX/V,少数位于 GPIV/V 和 GPIa/IIa 同上 抗原位于GPⅡb/Ⅲa和 GPIb/IX 抗原表位是PF4
血小板
抗供者 血小板抗体 移植排斥
血小板血型与临床---药物性抗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患者 ?
自身抗体
Pl 患者血小板
药物 药物依赖性抗体
药物 Pl 患者血小板
血小板被清除
外源血小板 同种/同种异体抗体
血小板减少
Pl
外源血小板
出血
血小板输血必要性
轻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血小板计数<50×109/L,会出现凝血障碍,导致出血不止,特别对于严重失血患 者、产妇等。 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血小板计数<10×109/L,会出现自发出血、颅内出血甚至死亡,特别对于白血病、 肿瘤化疗、骨髓异常综合症及ITP患者等。
血管内皮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1990年国际输血协会血小板免疫学工作组提出了 HPA命名,以发现的时间顺序排列:HPA-1、HPA2、HPA-3等系统,每一系统中高频率基因表达的 抗原以a表示,低频率基因表达的抗原以b表示, 新发现的系统以w表示。

输血前配合性试验技术ppt课件

输血前配合性试验技术ppt课件

结果的判读和解释
• 抗体筛选试验不一定能检出所有临床意义的抗 体,抗低频率抗原的抗体或有剂量效应的抗体, 可能被漏检。这时需要安排抗原性更完全和特 异性更强的筛选细胞做试验,或用敏感度更高 的技术做检查。
与纯合子抗原红细胞反应较强的抗体被称为具有“剂量效应”, 具有剂量效应的血型系统包括Rh(D除外)、Kidd、Duffy、MNSs、 Lutheran系统。剂量效应在MN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比较明显, 在ABO血型等其他系统不明显。
• 成本高、操作复杂,非常规方法
• 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孕妇血流中微量的胎儿 红细胞进行检测可以实现非侵入性胎儿血 型鉴定
• 抗原抗体比例:一般认为增加抗体量能提 高检测敏感性,极少有显著性抗体过量而 抑制凝集反应者(前带现象)。 2滴血清+1滴 2%~5%红细胞 必要时血清增加到10~20滴
• 前带现象: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以定量抗原检测 抗体,若抗体过剩,可使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反而减少, 而不出现凝集。
输血前配合性试验技术
主要内容
一、ABO和Rh血型鉴定 二、抗体筛选和鉴定 三、交叉配血试验 四、抗人球蛋白试验 五、血小板输注前的抗体检测及配合试验 六、血浆输注前配合试验
输血风险
免疫反应
输血传播疾病
红细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胞
急 迟F 性 发N 溶 性H 血 溶T 反 血R 应反


输T 血A 相/ 关G 急V 性H 肺D 损 伤
• 因此当我们初次得到Rh阴性结果时,必 须进行Rh(D)阴性确认试验,即用三种不 同批号的IgG抗D定型,如果全部阴性方 可认为该被检者为Rh(D)阴性,否则,只 要有一批为阳性,则可认为是弱D型。
• 弱D型的临床意义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件——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件——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

(抗A、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
不规则抗体可引起急性、迟发 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以使患者 体内或输入的红细胞寿命缩短 和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方法包括 盐水介质法、经典抗人球蛋白 试验、微柱凝胶技术等
想一想
一.不规则抗体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进行抗体筛查试验?
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
学习目标
了解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 掌握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
(一)输血前相容性检测
• 目的是使输入的供血者红细胞成分在受血者体内不被破坏,输入的 血浆成分不破坏受血者的红细胞,达到供血者和受血者血液相容。
· • 供血者和受血者的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 · • 不规则抗体筛查 · • 交叉配血试验
(二)交叉配血试验
• 目的是检测受血者、供血者血液之间是否存在不配合的抗原、抗
体成分
红细胞
红细胞

(主侧)


(次侧)



血清
血清
应尽可能多地检测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包括不配合的IgM抗体和 IgG抗体,最大限度地减少抗体的漏检,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和低离子凝聚胺介质法
(一)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
在各类血型中,A、B抗原性最强,D抗原性次 之,受血者和供血者的ABO和RhD血型必须在 输血前给予确认。
交叉配血时要进行受血者和供血者的ABO血型 和RhD血型复查,除非紧急特殊用血,患者必 须选择ABO、Rh血型同型血液输注,任何定型 试验结果发生疑问,都应当在输血前给予解决

课件-输血相关检测的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

课件-输血相关检测的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
3.10 不同型相容性输注 transfusion of different blood types with compatible crossmatch 供血者与受血者ABO血型和/或RhD血型不同情况下的血液成分配血相容性输注。
4.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
• 4.1 检测项目 • 4.2 鉴定项目 • 4.3 输血申请 • 4.4 输注血液成分的检测技术 • 4.5 检测标本
4.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
• 4.1 检测项目 – 受血者的ABO血型、RhD抗原、抗体筛检; – 供血者的ABO血型、RhD抗原、抗体筛检; – 交叉配血。
• 4.2 鉴定项目 – 4.2.1 抗原鉴定
• ABO血型系统; • Rh血型系统; • 其它血型系统。
– 4.2.2 抗体鉴定
• ABO血型系统; • Rh血型系统; • 其它血型系统。
使用增强介质或改变反应介质,如增强低离子强度盐溶液、聚乙二醇、酶溶液等;改变检测温度;增加孵育时间;调节反应 系统pH值;调节血清与细胞比例;血型抗原的破坏和减弱等。
附加检测项目包括吸收放散试验、凝集抑制试验等。
4.4.1 红细胞成分输注检测项目
• 4.4.1.5 供血者ABO血型检测 – 4.4.1.5.1 ABO血型正定型检测方法包括:玻片法(但不可单独使用)、试管法、微孔板法、微 柱凝集法、PCR等方法。 – 4.4.1.5.2 ABO血型反定型检测方法包括:试管法、微孔板法、微柱凝集法容
引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 技术规范》,完善我国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 水平,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范了我国输血相容性检测的技术操作要求和检测试剂的技术要求,明确了 检测项目适用的检测方法,以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技术、紧急输血检测技术、 大量输血检测技术和不同型相容性输注检测的技术标准。

血液相容性表征护理课件

血液相容性表征护理课件

血液相容性与医疗设备的关系
医疗设备如导管、人工心脏瓣膜、起 搏器等需要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凝血反应。
了解和掌握血液相容性的原理和应用 ,有助于提高医疗设备的设计和制造 水平Βιβλιοθήκη 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 医疗服务。
02
血液相容性表征的检测与评估
血液相容性表征的检测方法
01
02
质量控制
加强血液相容性表征的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 量管理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液相容性表征在护理中的挑战与对策
跨学科合作
加强医学、护理学、检验医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 进血液相容性表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培训与教育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血液相容性表征重要 性的认识和技术水平。
血液相容性表征护理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血液相容性基础知识 • 血液相容性表征的检测与评估 • 血液相容性表征在护理中的应用 • 血液相容性表征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血液相容性基础知识
血液相容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01
血液相容性是指医疗设备或材料 与血液接触时,不会引起血液凝 固、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等不良 反应的能力。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
在输血过程中,通过血液相容性表征监测输血反应,及时发现并处 理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后的护理
输血后,通过血液相容性表征对受血者的恢复情况进行监测,确保 输血效果。
血液相容性表征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
手术前的准备
通过血液相容性表征对手术患者 的血液状况进行评估,为手术提
供参考依据。
手术过程中的监测
03
实验室检测
通过采集血液样本,进行 血液成分、生理指标和免 疫指标的检测,以评估血 液相容性。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件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件
《临床输血与检验》PPT课件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输血需求,进行血型与交叉配血检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严重失血、贫血、凝血障 碍等病症,需要纠正体内 血液功能的异常。
禁忌症
血型不符、免疫反应高的 患者,过敏史、输血反应 等禁忌症状。
特殊情况
妊娠、儿童、老年人等特 殊人群的输血注意事项。
1 冷冻保存
2 临时保存
采取适当的温度和条件, 确保血液制品的冷冻保 存,延长其有效使用期 限。
对于短期保存的血液制 品,采取临时保存的措 施,如合适的温度和保 存容器等。
3 运输技术
通过合适的运输技术和 措施,确保血液制品的 安全和质量,减少损伤 和感染的风险。
血浆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介绍血浆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输血过程中的应用和优势。
确定受血者的血型,以与供血者进行配对,减 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检查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的相容性, 排除输血不合适的情况。
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能 有效止血。
进行感染指标的检测,排除输血相关的感染风 险。
血型鉴定的原理与方法
通过抗体抗原反应的试验方法,通过可见反应结果确定患者的ABO血型以及 血型指数。
输血时的安全措施
1
患者身份确认
确保输血患者的身份信息与输血血制品一致,避免输血错误。
2
合理安排输血速度和剂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输血计划,以确保输血安全和疗效。
3
观察监测
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指标,及时采取措施。
输血前后的检验项目
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 凝血功能检测 感染指标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 DAT是检测体内致敏红细胞的一种方法,用于 检查红细胞是否已被不完全抗体所致敏,尤其 是IgG和C3d包被的红细胞。
应用: • HDN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 红细胞被药物抗体致敏的检查 • 急性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检查
8
9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 IAT是检测血清中不完全抗体的一种,用于测 定在体外能引起红细胞致敏的抗体。
• 常用的酶(0.5%):菠萝酶、木瓜酶、胰酶、 无花果酶
12
酶介质凝集试验
• 优点: 酶法能显著增强一些抗原抗体系统的反应活性, Rh和Kidd系统最明显
• 缺点: ①酶法处理RBC,蛋白酶会使RBC的抗原结构破 坏和变性(M、N、Fya、Fyb) ②操作繁复,少数人对酶液过敏
13
凝聚胺试验
14
15
微柱凝胶试验
• 原理:微柱凝胶技术是用特定的化学物质做 成微型凝胶柱,柱的上端有一个加样反应室。 抗原抗体反应后离心,凝胶柱起过筛作用, 红细胞凝集块不能通过凝胶的间隙而留在凝 胶的上部,未凝集的红细胞通过凝胶的间隙, 沉积到底部。
16
微柱凝胶免疫反应的本质:凝集反应 • 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反应出现凝集。根据红细
• 原理: 凝聚胺是一种多价阳离子聚合物,在溶液中有 多个阳离子基团,能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并借助正负电荷的作用,引起红细胞的非特异 性凝集。 当红细胞与血清在低离子介质中孵育后,IgG 抗体与红细胞上相应的抗原结合在凝聚胺的作 用下发生凝聚。凝集和凝聚在表面上不能区分, 再加入枸橼酸钠重悬液,枸橼酸根的负电荷与 凝聚胺上的正电荷中和,非特异性凝集现象消 失,而真正的凝集不会消失。
应用: • 血型的鉴定,如Rh血型 • 抗体的检出和鉴定 • 交叉配血
10
11
酶介质凝集试验
• 原理:红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唾液酸,带有负电 荷,是红细胞相互排斥的原理。蛋白水解酶能 消化破坏这种唾液酸,减少红细胞表面的负电 荷以及红细胞之间的排斥力,缩短了红细胞之 间的间距,使IgG抗体分子能与有相应抗原的 红细胞产生凝集
输血相容性检测
1
内容提要
一 红细胞抗原抗体检测技术 二 抗体的筛选及鉴定 三 交叉配血 四 抗筛和配血结果分析 五 案例分析
2
红细胞抗原抗体检测技术
盐水介质凝集试验 抗人球蛋白试验 酶介质凝集试验 凝聚胺试验 微柱凝胶免疫试验
3
盐水介质凝集试验
• 盐水介质中红细胞上的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 体分子上的抗原结合位点结合,交叉联结形 成肉眼可见的凝集。
活性的抗体有意义。室温有活性,37℃无活性 者临床意义不大。 • 优点:简便、快捷、直观。 缺点:不能发现不完全抗体。
5
抗人球蛋白试验
• 抗人球蛋白试验是1945年由Coombs等人建立 的,又称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的 建立在血型血清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分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间接抗 人球蛋白试验(IAT)。
• ①自身细胞检查 - 排除非特异性 ②谱红细胞检查
23
抗体鉴定
• 谱红细胞: 一般是由8-16人份的已知血型表现型O型红细 胞组成,具有各种不同的抗原成分,根据谱 红细胞的反应格局一般可以鉴定常见的抗体。
• 方法: 在盐水法基础上、灵活应用白蛋白介质法、 酶技术及抗人球蛋白实验。
24
交叉配血
操作复杂、不利于急诊检查和血库的 大批量工作
破坏M、N、S、s、Fy(a) 、Fy(b)抗原 结构,易失活,寿命短,反应时间长
Kell系统部分抗体如抗K 、抗 kp(a) 、 抗kp(b)检测不出,需要抗球蛋白试验. 且肝素对其有影响,易引起假阴性.
国际安全输血检查的推
微柱凝 荐方法,灵敏度高、重 费用高
• 主侧:受血者血清+供者红细胞 检测对供者红细胞起反应的抗体
• 次侧:受血者红细胞+供者血清 检测对受者红细胞起反应的抗体
• 自身对照:受血者红细胞+受血者血清 排除自身抗体、直接抗球蛋白试 验阳性及红细胞缗钱状凝集
6
抗人球蛋白试验原理
• IgG类血型抗体(主要是免疫抗体,如Rh血型 抗体)分子量小,与红细胞相应抗原结合后, 在盐水介质中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称 之为不完全抗体,但在加入抗-IgG后,以其搭 桥作用则可出现凝集反应。
• 补体成分在体内被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 以后,结合在红细胞表面。在体外含补体的多 克隆抗体,或抗C3b、抗C3d等单特异性抗体与 补体致敏的红细胞反应,使之凝集也称为抗球 蛋白试验。
21
结果的判读与解释
• 溶血和血液凝集意义相同,都是抗原抗体反 应阳性结果。先观察有无溶血,后观察有无 凝集。
• 记录结果,并与以前结果对照。 • 抗体筛选试验不一定能检出所有有临床意义
的抗体。一些低频抗原的抗体或有剂量效应 的抗体,可能被漏检。
22
抗体鉴定
• 通过筛选,抗体一经检出,应进一步作抗体鉴 定试验,以确定其特异性。
胞在胶质介质中的位置肉眼判断。
17
微柱凝胶试验
• 特异性胶:抗A、 抗Bபைடு நூலகம்抗D
• 中性胶:对照孔、 反定型
• 抗人球蛋白胶: 抗筛、交叉配血
18
几种方法的比较
方法
盐水法
抗球蛋 白法 酶法
凝聚胺 法
优点
操作方便,费用低廉
检测不完全抗体最灵敏 的方法 增强Rh 、Kidd系统
方便、应用最广
缺点
只能检出不相配合完全抗体,不能检 出不相配合的不完全抗体
胶法 复性好、特异性好、检
测结果可较长时间保存
19
抗体的筛选及鉴定
• 有临床意义的抗体:能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或者使输入的红细胞 存活期减少的在37℃有反应的同种异型抗体
• 不规则抗体:抗A,抗B以外的抗体 • 包括: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
20
抗体筛选方法
• 盐水介质凝集法 • 抗人球蛋白法 • 凝聚胺法 • 微柱凝胶法
• 用于IgM抗体的检出、鉴定、盐水配血试验以 及血型的鉴定。
• 当特异性的IgG类抗A、抗B的浓度足够大时, 在盐水介质里也能与相应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反应,与红细胞表面抗原位点数目和抗原决 定簇位置有关。
4
盐水介质凝集试验
• 方法:玻片法-便于显微镜观察结果 试管法-适用于不同温度、便于洗涤
• 反应温度:4~22℃ • 临床意义:盐水凝集试验阳性,并在37℃也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