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教案

课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概念,以及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2.介绍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史

3.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1.体验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但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2.初步认识原子-分子论在发展化学科学中的重要历史作用。

教学

重点

原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形成

教学

难点

原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形成

教学

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复案与调整

课前展示什么是分子?如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

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主持人出示问题,其他

同学抢答,教师评价

导入新课大家学习了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是分子,

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是由各自的分子构

成的。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呢?

教师讲述,学生倾听

探究新知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

子(一)

氧化汞的分解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的重新组合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都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特性相似。

阅读观察图2-7氧化汞的

分解,讨论交流,教师讲解

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47页检查站

知识视窗原子-分子论的提出

相对原子质量:定义(P52)

计算公式:(P52)

特别说明:比值、单位是一、常采用近

似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学生填空,教师评价

学生阅读,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学生倾听

学生练习

课堂

练习

《打好基础》本节随堂作业学生练习,教师评价

小结

相对质量并非原子的真实质量,是相对质

量,是一个比值,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

量成正比,原子数目与相对原子质量成反

比。

教师讲解,学生倾听

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内容

2.《打好基础》本节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一)

一、原子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分成原子,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

子,构成新的物质。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原子与分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4. 原子与分子的联系:

二、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27

kg

1 1.66110

12kg

12

kg

-

==

?

?-

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一个该原子的质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

拓展训练:已知:A原子的质量是m Kg ,B原子的质量是n Kg ,则A原子和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多少?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的教学设计

分子的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建立分子、原子,完成对化学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2)、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教学方法】 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合作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引入)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它们的性质也不同。 (提问)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特征呢?(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 (创设情景)(提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呢?阅读教材P63图3-6 (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小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我们今天首先学习分子 (板书)专题一分子 (创设情景)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金秋十月桂花香、“流感”、“非典”时期带上口罩、 (提问)什么是分子呢?

(板书)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由氢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强调是保持化学性质,是否保持物理性质呢?氧气是无色的,而液氧是淡蓝色的) 分子有什么特点呢?阅读教材P64第二段 (归纳) 2、分子的特点: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滴水中含有1.67X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3.0X10-26千克) 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初中化学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呢?(氢气、氮气、氧气、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提问)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吗?用化学式表示氢分子?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识点 1、 原子的构成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决定:①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③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3)相对原子质量 ①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 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③ 没有单位。 (4)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5)电子电子层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②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注意: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 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不带电)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二、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运动的(闻到花香说明构成香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2、微粒间有空隙(半杯酒精和半杯水混合后小于一杯) 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的性质: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B、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C、分子之间有空隙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硬度等,都是大量分子的集合体表现出来的。不能说一个氧气分子的状态是固态、液态或是气态。 四、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题〗1. 判断:分子大,原子小。 2.判断: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3.简答: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描述氢气燃烧的化学过程? 五、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中子(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小结:①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中中子数为零;②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③质子数与中子数没有等量关系;④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同。 四、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注》(1)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单位为一;

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微粒导学案(无答案)(新版)仁爱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学习目标】 1、理解物质是由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2、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 3、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 4、掌握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 5、培养学生对微粒的认识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 2、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3、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学习时数】 6课时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提出问题】: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学生思考、讨论】:(略) 【师生评价】:物质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所构成的。 【提出问题】 怎样理解“宏观”和“微观”? 【学生思考】:(略) 【师生点评】:(略)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提出问题】: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讨论】:(略) 【观察实验】:演示实验1-2 【师生评价】: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提出问题】:微粒运动的剧烈程度与何因素有关? 【学生交流讨论】:(略) 【师生评价】:微粒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和电场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 【提出问题】:探究活动实验1、2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略) 【师生点评】: 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隔,不同物质微粒间的间隔大小不同,并且同种物质不同种状态时,其构成微粒之间的间隔也不相同。一般固体微粒间的间隔最小,液体微粒间的间隔较小,气体微粒间的间隔最大。所以固体往往比液体和气体难以压缩过。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复习捡测题 一、选择题: 1、两个镁离子的表示方法是( ) ( A )Mg2+( B )2Mg+2( C )2Mg2+( D )Mg2 2 2、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是,当n=12时,该微粒是( ) (A)原子(B)分子 (C)阴离子(D)阳离子 3、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是,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核外共有2个电子层(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D)该粒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稳定结构 4、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 ( A )2O ( B )2O2( C )O2( D )O2- 5、对于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8”表示氧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B)圆圈表示氧原子的原子核 (C)弧线表示氧原子的核外电子层(D)“6”表示氧原子核外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 6、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 A )氢气( B )金刚石( C )食盐( D )二氧化碳 7、下列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的是( ) (A)NaCl (B)Cl2(C)KClO3 (D)KClO 8、X原子的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元素Y的化合价为-1价,由X、Y两种元素形成化合 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A)XY2(B)X2Y (C)XY (D)X2Y3 9、在二氧化氮(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2 (C)+3 (D)+4 10、下列物质中,硫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 (A)S (B)SO2(C)H2S (D)Na2SO4 11、下列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的是( ) (A)NO (B)N2O3(C)NO2(D)N2O5 12、下列四种物质①KClO3 ②Cl2③HCl ④HClO ,氯元素的化合价按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 ) (A)①②④③(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 13碳酸氢铵(NH4HCO3)中,化合价最低的元素是:() (A)碳;(B)氢;(C)氮;(D)氧。 14、下列化学式中,正确的是( ) (A)ZnCl3(B)CaNO3 (C)KOH (D)AlO2 15、下列化合物中含有+5价元素的是( ) (A)KMnO4 (B)K2CO3(C)KClO3 (D)K2SO3 16、水(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A)2:1 (B)1:8 (C)1:9 (D)1:16 17、电解水时阳极和阴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 A )1∶2 ( B )2∶1 ( C )1∶8 ( D )8∶1

《构成物质的微粒II原子和离子》教案

课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概念,以及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2.介绍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史 3.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1.体验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但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2.初步认识原子-分子论在发展化学科学中的重要历史作用。 教学 重点 原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形成 教学 难点 原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形成 教学 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复案与调整 课前展示什么是分子如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 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主持人出示问题,其他 同学抢答,教师评价 导入新课大家学习了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是分子, 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是由各自的分子构 成的。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呢 教师讲述,学生倾听 探究新知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 子(一) 氧化汞的分解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的重新组合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都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特性相似。 阅读观察图2-7氧化汞的 分解,讨论交流,教师讲解 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47页检查站 知识视窗原子-分子论的提出 相对原子质量:定义(P52) 计算公式:(P52) 特别说明:比值、单位是一、常采用近 似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学生填空,教师评价 学生阅读,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学生倾听 学生练习 课堂 练习 《打好基础》本节随堂作业学生练习,教师评价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教案

第三章第2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 以相互转化。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5、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6、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知识结构】 1、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 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 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 3、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 础。 【重点难点】 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设想】 第1课时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 第2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 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示。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 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Kg,m(氧)=2.657X10-26Kg,m(碳)/12=1.993X10-26Kg/12= 1.66X10-27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993X10-26Kg/1.66X10-27Kg=16。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 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 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 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知道物质、分子与原子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抽象理解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熟悉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原子核的结构、离子的概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学案

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2.知道微粒运动快慢、微粒间隔大小的影响因素,微粒间隔大小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3.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重点】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 【学习难点】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1.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为_______,高锰酸钾溶液_______色。 2.冰、水、水蒸气是同种物质吗?___________;干冰和冰是同种物质吗?____ 3.水的电解和水的蒸发是同种变化吗?你能解释吗? 4.汞俗称水银,可作为温度计的材料,你能解释原因吗? 水能否作为制作温度计的材料呢? 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你知道原因吗? 二、合作~研讨~点拨 活动一、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观察实验]高锰酸钾溶于水 [现象记录]①固体颗粒逐渐_____。②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结论]物质由极其微小的_________构成 活动二、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 [观察实验] 见课本中p63的“观察与思考” [现象记录] 【实验1】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_____。 实验2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实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_______ [观察与思考] 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 再分别加入一颗大小相等的品红颗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答案.doc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0题) 1.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金刚石-Au B.水银-Hg C.2个氮原子-2N2D.氯酸钾-KCl 【答案】B 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不断运动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3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B 难度:容易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3.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 D. 1 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答案】D 难度:容易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4.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答案】C 难度:容易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5.2015年10月,中国科研团队首次证实了天然铀单质的存在,用于核电工业的一种铀原子中含有92个质 子和143个中子,有关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 B.电子数为92 C.核电荷数为92 D.相对原子质量为143 【答案】D

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 6.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答案】D 难度:容易知识点:常见的酸和碱 7.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答案】D 难度:容易知识点:离子 8.建立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温度升高使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 B.冰和干冰的化学性质存在差异,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当一铜块的所有原子都被移出之后,该铜块的质量只减少一部分 D.NaOH和KOH都具有碱性,其原因是在水中均能解离出OH﹣ 【答案】C 难度:容易知识点:常见的酸和碱 9.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表示的微粒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阳离子 B.①和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C.②和③对应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MgO2 D.④对应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A 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 10.下列化学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一中学吕甫金 一、理论指导 1.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自我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在文化基础中强调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2.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示例进行分析、概括得到理论性知识,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个学习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一过程中,对具体示例选择和分析,对概念关键特征的提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技、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分析课标后我们可知,这个课题隶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版块,学生需要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三态变化。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运用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感知和想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本节课的内容是继教材前两章的学习,在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理念 1.化学课堂要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宏微结合与变化平衡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价值立场。 2.化学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初步运用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案2(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案2(新版)沪教版 班级姓名备课组长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转化。 4.能用微粒的观点看纯净物和混合物。 【课前预习】 1.物质由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和。铜 是由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和构成的。 2.微粒是不断。温度越,微粒运动越。 3.微粒之间有。气体物质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液 体、固体物质微粒间隙比较。 4.用微粒的观点看变化和物质分类。 (1)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本身改变。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为;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为。 【学习过程】 二、分子 思考:课本65页联想与启示。 阅读:课本65页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物质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物质的不同。 氧气由构成,氢气由构成,水由构成。许 多分子聚集形成物质。 阅读:课本66页第一、二段。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和都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温度越,分子运动越。(3)分子之间有。一般温度越高,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压强越大,分子之间的间隔越。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空隙比较,液体、固体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隙比较。 3.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改变。 教师“个备”或学生笔记栏三、原子 阅读:课本66页第三段. 分子由构成。每个水分子由和 构成。水分子分解时,生成和,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交流讨论:课本66页。 1、原子概念 原子是的最小微粒。

江苏省九年级化学 第三章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是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实性。 过程与方法: (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重难点: 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课前准备 教师:1、大屏幕;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2、氢气、氧气、水的性质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分子真实存在的例子。 教学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学生谈感想2、为什么氧气、氢 气、水的性质不同 呢? 创设情景: 1、我们学过水通电 生成氢气和氧气,你 能有分子原子的观 点解释这个化学变 化吗? 2、投影 水分解过程的微观 解释。 3、在上述过程中, 发生变化的是什 么?不变的又是什 么? 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交流、讨论 交流与讨论 观看投影。 思考回答问题。 谈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在交流中互相 学习,互相帮助,并 能够清楚的表达自 己的观点。是不同层 次的学生在交流中 都有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从宏观物质走 进微观世界,提高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新精神。 使学生在认识分子、 原子的基础上解释 化学反应的原因,是 学生从微观角度巩 固和加深对化学变 化的理解。 通过交流和讨论,是 学生明确化学变化 的本质,明确分子、 原子的本质区别。

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学案 沪教版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 习 第1课时 构成物质的微粒 【学习目标】 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3、能对原子与离子进行比较,能根据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和原子; 【学习重点】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理解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分子和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 和 都很小,需要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2)分子总是在不断 着,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 ; (3)分子间有 ;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 (5)分子在化学反应中是可分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 分子 原子 新的分子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概念 (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 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 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4.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的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而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 和 两种粒子构成的。 5.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6.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质子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交流 活动一、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Ⅰ)请判断下列现象能否用微粒的性质来判断 1. 春天闻到花香的味道; 2. 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易发生爆胎事件; 3. 秋天北京易刮沙尘暴; 4. 冬天水银温度计中的示数比夏季都要低 (Ⅱ)在化学晚会上,冬冬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她将两个“空瓶”中间的毛玻璃片抽去.两瓶均由瓶口向瓶底逐渐充满红棕色气体,其奥秘如图所示。请从微观角度解释 魔术中产生上 分裂 组合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知识总结

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 一、原子: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 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在不显电性的粒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核外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从里往外排,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第二、三层最多容纳8 个电子。 按顺序背诵:质子数从1~18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 磷硫氯氩 (1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 上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3)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是8(只有一层的为2)的结构。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易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成为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电子数变为8,成为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的关系:(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最外层电子数就是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最外层电子数-8=元素的化合价 三、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反思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感触最深就是以观念统领化学教学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帮助学生在原有的零散的微粒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微粒观。 一、从教学设计看 课前延伸部分: 在第一次备课中,让学生自己回顾整理所学的微粒观的知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在第二次备课中,通过几个题目,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自主回忆所学的微粒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归纳所学的微粒的知识,费时较多。因此,在第三次备课中,在这两个题的后面又加上了让学生归纳所学的微粒知识。 课内探究探究 第一次备课中,我把与微粒相关的内容都放在课内探究部分,课堂内容太多,学生遗忘比较严重,并且很多简答题学生知道是那么回事,但不知道怎么表达。整个课堂是老师硬拖着学生往前赶。因此在第二次备课中,把部分微粒的性质和构成的知识点放在课前延伸部分,让学生在课前回顾、整理有关微粒的知识,为课堂上完善学生的微粒观做好基础。学生画出水蒸发和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但不知如何解释,因此在第三次备课时将问题分解,让学生在画微观示意图的同时思考一些问题。在自主应用,内化观念部分的题目,第一题与课前延伸有些重复,于是在第三次备课中改为信息题。 二、从效果达成看 本节课主要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引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主要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理想模型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进入奇妙的微观世界,反过来会用微粒观的知识去解释宏观现象中的许多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以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思维,帮助完善物质的微粒观。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有课前延伸部分通过构成物质的微粒和微粒性质的运用,引导学生物质的三种表述形式是统一的,化学符号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初中化学所包含的微粒观的内容。在课内探究部分,通过学生的展示,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3.1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3.1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案 湘教版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课前预习]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和 。铁、金刚石、稀有气体等都是由 构成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由 构成的;氯化钠、氧化镁等是由 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 ;构成物 质的微粒之间有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气体微粒之间的 ,所以,气体比固体和液体容易压缩。 3.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当物质有分子构成时,分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当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时,原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当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时,离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金属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4.分子是由 构成的,例如每个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 ,而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 。 5.用分子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有不同分子构成,则该物质是 ;如果只由一种分子构成,则该物质是 。 6.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本身没有 。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是一切分子、离子的“源头”。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原子,原子 新分子。 7.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 和带负电荷的 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 和 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8.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是 。 9.离子是原子 的产物。带正电荷的离子叫 ;带负电荷的离子叫 。 10.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和离子之间有下列转化关系: ( ) 原子 ( ) 11.以一种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为1个原子质量单位,其他1个原子的质量与原子质量单位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 。 12.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叫 。例如:H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13.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 ,弧线表示 ,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层的 。例如:右图是钠元素的原子结构 示意图,该原子核电荷数为 ,核外有 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 个电 得电子 失电子 得电子 失电子

专题复习《微粒构成物质》教案

专题复习《微粒构成物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离子;认识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能说出微粒的三种基本特征;学会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能运用微粒的角度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及原子中粒子的带电情况。 4、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会画出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会辨别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现象的分析,得知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和微粒的基本特征。使学生进一步建立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和思考宏观物质,学会建立宏观和微观的思维方式。通过微粒的模型构造来了解微观粒子的结构,知道微观结构决定宏观物质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通过物质的微观学习,让学生体验物质的微观世界,培养学生的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和分析等能力。认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运动的科学视角是化学不同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形成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及微粒的基本特征,能运用微粒的角度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1、能运用微粒的角度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通过微粒的模型构造来想象微观粒子的结构 2、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辨别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展示一瓶香水,然后喷洒香水,让学生闻到香水的味道。 [设问]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水的味道? 二、合作交流 1、微粒的基本特征 [设疑]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水的味道呢?你们有看到香水的粒子吗? [填空] 现象说明物质是由构成,这些微粒的小、小,这些微粒在运动。[设疑] 为什么我们可以将空气打进车轮胎中? [填空] 微粒之间存在。 [投影] 物质状态的变化微观三维模拟动画。 [填空] 物质微粒之间的间隙:固态液态气态(填“>、=、<) 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填空]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投影] 干冰是由构成的,铜是由构成的,金刚石是由构成的,氯化钠是由和构成的。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相对质量的计算 原子的构成 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 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18g 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分解形成原子?? ?→?重新组合新分子 区分: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 注意:我们并不能说分子大而原子小。 联系: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 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3.1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3.1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案新人教 版 [中考要求解读] 1、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气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固体液体大”等基本观点。学会探究上述观点的实验方法。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重要微粒。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理解原子内部的构成及带电情况、质量分布情况。 4、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掌握相关计算。 5、知道离子与原子之间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的,并注意电荷数与得失电子数的关系。学会离子符号书写方法。 一、导入谈话: 二、自学: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金刚石是由________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食盐晶体是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的。 2、在阳光照射的地方,潮湿的衣服容易晒干,说明水分子在__________,温度越高水分子的_______________。少量蔗糖放在水中并搅拌后,蔗糖不见了,说明_____________。100mL 酒精和100mL水混合摇匀后,体积小于200mL说明____ 。 3、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不同。氧气分子和臭氧分子(O3)的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这两种分子的不同造成的。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由很大差异是因为不同。 4、一个硫酸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2个硫酸分子和_____个二氧化硫分子中的氧原子个数一样多。 5、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______的_________和核外带________的电子构成的。氧原子核带_____个单位的____电荷,核外有______个电子。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氧的_______上。_________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6、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它们的________不同。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_______,但由于它们的___________不同,所以它们形成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 7、如果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a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bkg,则用a、b表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________ 。(用a、b表示) 8、一个硫原子变成硫离子需要_______电子。一个铁离子变成一个铁原子需要______电子。水分子中共有_____个原子核、______电子,一个氢氧根离子中共有_____个电子。 9、写出下列化学符号:①2个钙离子_______ ②3个氯离子_______ ③n个铵根离子___ ④8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_ ⑤硫酸根离子_______ 三、互学: 1、对于下列生活中常见元素的微粒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都表示离子 B.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C.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D.前三种表示同一种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