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教学案
初中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

2.1.2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共2课时)第2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和发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原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建立及物质结构的微粒性。
教学难点:区别元素、原子这两个概念,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三、教学用品药品:水、品红溶液、酚酞试液、浓氨水、花露水、蔗糖、酒精。
仪器:烧杯若干、50 mL量筒、100 mL量筒、小喷壶。
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2. 主要板书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元素原子概念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
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联系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即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构成物质的微粒

初三化学秋季班教师日期学生课程编号04 课型复习课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教学重点1.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教学安排版块时长1 知识梳理40mins2 典例解析40mins3 师生总结5mins4 课后作业35mins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梳理一.构成物质的微粒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1)大部分物质是由_________构成的,如:水、苯。
有些物质是由_________直接构成的,如:金属、稀有气体。
(2)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的一种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1)体积小,质量小;(2)微粒在不停的运动;(3)微粒之间有_________;(4)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练一练】以下关于粒子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C.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二.分子原子的特征【导入】做糖溶于水的实验;在教室喷洒花露水;50mL 的水和 50mL 的酒精混合。
【思考】糖为什么不见了?水为什么变甜了?教室为什么有花露水的味道?体积为什么减小了?氧气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能吗?为什么?【结论】糖这种物质是可以分割的,是由我们看不见的分子构成的。
下面我们将从微观的角度讲解物质的构成。
总结:(1)分子的_________很小,体积很小;比如,滴水有多少个分子是 15 万亿亿个。
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学案 沪教版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 习第1课时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习目标】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3、能对原子与离子进行比较,能根据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和原子; 【学习重点】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理解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学习难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分子和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 和 都很小,需要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2)分子总是在不断 着,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 ; (3)分子间有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
(5)分子在化学反应中是可分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
分子 原子 新的分子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概念(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 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 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4.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的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而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 和 两种粒子构成的。
5.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6.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质子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交流活动一、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Ⅰ)请判断下列现象能否用微粒的性质来判断1. 春天闻到花香的味道;2. 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易发生爆胎事件;3. 秋天北京易刮沙尘暴;4.冬天水银温度计中的示数比夏季都要低(Ⅱ)在化学晚会上,冬冬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她将两个“空瓶”中间的毛玻璃片抽去.两瓶均由瓶口向瓶底逐渐充满红棕色气体,其奥秘如图所示。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魔术中产生上分裂 组合述现象的原因是:①____ ___;②____ ___。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请大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通过做题检验自己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家庭小实验:设计一项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同学们可以尝试在家中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思考这是如何发生的。”
3.案例分析:搜集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寻找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作用,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4.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分组讨论分子、原子和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小组报告,并在下节课分享。
“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分子、原子和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将你们的发现整理成报告,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通过实物模型、动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观粒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它们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稳定;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而离子则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5.强化练习与反馈,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置梯度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6.开展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网络搜索等,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授课题目: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授课教师:
学校:
科普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专题三物质的构成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普2011版初中化学教材专题三单元一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物质的构成”中的课程内容。
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本课内容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学习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实验、图像、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将宏观和微观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从学科的微粒观来认识变化,建立微粒的概念,即“微粒观”。
为以后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归纳、想象、类比、推理等方法形成微粒的概念,并学会用微粒基本性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和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实验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然后逐渐加入食盐,让学生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它们在微观层面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1.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微粒的概念。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交流、协作能力,以提高学习效果。
4.部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场景认识不足,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拓展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推荐相关书籍、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外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化学实验室、开展环保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注重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如观察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反应等,让学生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多方面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5.学会使用显微镜、光谱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和检测基本微粒的存在和性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1课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能用微粒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3)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2、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学习过程】[创设情景]教师在教室里喷洒香水[提出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引入课题][板书]单元3 构成物质的微粒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回顾:1.水银温度计中填充的液体受热,液柱________,降温液柱________(填“升高”或“下降”),该变化是_______变化。
2.水是无味的液体,蔗糖是带_______味的固体,把适量蔗糖放入水中的现象为________,品尝糖水为_______味,说明构成蔗糖的粒子扩散到水中去了。
(二)阅读理解:阅读课本P5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从微观角度看,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微粒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教学案
知识回顾
1、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2、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3、物质的组成(构成)
单质分子CO2
元素物质原子Hg
化合物离子NaCl
宏观组成微观构成
4、原子的结构
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原子的质量。
质子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决定种类。
原子核①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原中子②电荷。
③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子①质量约等于(或)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性质。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为什么?)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例题精讲
有A、B、C三种粒子:已知A带1个单位负电荷,其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相同;B 粒子的第一、第三两电子层的电子数相等;每个C粒子中有3个原子核,其质子数总和为10。
(1)写出A、B、C的符号:A ,B ,C 。
(2) B粒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A粒子的核电荷数是。
(3)写出B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金属钠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巩固
1、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11个质子,161个中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111
B、272
C、50
D、161
2、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和6个中子,另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则它们不同的是( )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原子的质量
D、元素的种类
3、某元素R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8之间,已知R2-的核外有x个电子,则R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及与钠化合时的化学式分别是()
A.x、Na2R
B. 2x、NaR
C.( x-2)、Na2R
D.( x+2)、Na2R
4、一种物质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成两种或多种更简单的物质,这种物质是( )
A、化合物
B、混合物
C、空气
D、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