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学重点问题

个性心理学重点问题
个性心理学重点问题

第一章个性概念

1、个性心理学

是以研究人的个性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其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2、个性的规律性有如下三种表现

第一,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特性,即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性。

第二,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

第三,个人行动的规律性。

3、个性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

第一,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心理的差异性研究。

第二,个性心理学家更重视综合的“整体”。

第三,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稳定性的研究。

4、个性的特性

1)个性的整体性

2)个性的个别性和共同性

3)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第二章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

首先,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

其次,个性结构的整体性原则。

再次,个性结构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最后,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则。

2、广义的个性结构的五个方面

第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第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个性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三,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

第四,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指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背景,它是受机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兴奋和抑制的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第五,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调节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它在心理结构上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3、弗洛伊德无意识假说的三个层次

1)无意识;2)前意识;3)意识。

4、弗洛伊德个性结构的三种成分

1)本我;2)自我;3)超我。

5、卢特卡尔人格结构的五个层次

一为生命层;二为植物层;三为情绪层;四为人格层;五为自我层。

6、构建及其特点

所谓构建既包含有对事物进行整理分类,记下行为过程的意思,也有解释世界,预测事件的意思。

1)凯利的构建概念是以能动性为特点的。

2)凯利的构建概念是具有理性特点的。

3)凯利的构建理论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7、构建的原则

1)解释性原则2)个别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4)两分法原则

5)组织行为原则6)选择原则

7)范围原则8)调整原则

9)社会性原则

第三章个性心理学的发展(略)

第四章动机

1、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定势

所谓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借助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3、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首先,某种行为明显的受一种动机支配。

其次,表现在某种行为同时受多种动机影响。

再次,表现在一种动机也可以影响多种行为。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还表现在动机和行为的后果的不一致方面。

4、动机产生的不同时相

首先,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成为引起、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动机。

其次,需要产生后,还必须有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事物,即诱因条件。

5、动机的功能

1)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

2)将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

3)强化功能

4)形成一定动机模式的调整功能

6、成就需要

是指个人要积极获得并追求完美的自认为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工作的一种心理历程。

7、挫折

挫折指一个人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妨碍或干扰,当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冲突

个体常常面对几种同样向往的情况,也可能面对同样厌弃的情况,它要求个体必须在其中作出一种选择,由此就产生了心理冲突状态。

9、冲突的意义

1)冲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的心理方面也存在着无限的冲突、矛盾。

2)有冲突、矛盾就要解决,解决了冲突才能保持身心的平衡,才能使人前进一步。3)心理冲突的解决对缓解心理紧张和焦虑情绪是非常必要的。

10、如何解决心理冲突

1)对事业和生活抱积极态度,要憧憬未来。

2)期望和目标的自我调节。

3)动之以情,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五章兴趣

1、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

2、兴趣的特点

第一,兴趣的指向性特点。

第二,兴趣的情绪性特点。

第三,兴趣的动力性特点。

3、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发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发生的兴趣。

4、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度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

5、如何培养儿童的兴趣

1)正确对待儿童萌发的兴趣。

2)多参与有益的活动,激发好奇心。

3)制定一个经过努力而能获得的目标。

4)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

5)把成功看作是前进的开始

6、培养兴趣的途径

1)经常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

2)以不熟悉的姿态观察熟悉的事物。

3)凡事多问个为什么,不满足于一知半解。

第六章理想、信念、世界观

1、理想

理想是对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

2、信念

信念是指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无疑的正确观点和准则,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

3、世界观

由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所组成的信念体系就是世界观。

4、世界观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

世界观是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

首先,世界观指导着人们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认识,确定着行为方向和生活道路;其次,世界观维系着个性品质的统一,使行为具有一贯性;

最后,世界观也是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推动力量。

5、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和科学性

2)系统性和一贯性

3)概括性和具体性

4)与行为的一致性

6、个体世界观的形成

1)要学习各种知识

2)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3)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7、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特点

1)青少年世界观的萌发依赖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

2)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

3)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是不成熟的,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第七章个性中的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

2)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

3)自我意识具有同一性

3、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与年龄发展阶段的关系

1)从儿童出生后8个月开始到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始初阶段;

2)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也称作社会自我时期。

3)从十四五岁到成年,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4、自我意识是如何调节和控制个性的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它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控制的前提。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动上的表现。它是个人主动的提出目标,以实际行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人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

4)自尊

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总体评价而产生的意志倾向。它调整和控制着个体行为。5)自信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行为的正确,并有力量实施行为目标。

6)自我展示

人们在交往中,认真的、有意识的公开自己,向别人传达个人的信息,就称之为自我展示,或叫自我推荐、自我呈现。

7)自我超越

8)自我完善

使自己有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是自我意识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5、自我体验的功能

第一,使认识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和信念。

第二,引起和维持行动。

第三,制止自己行为。

6、塑造自尊的几点建议

第一,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成为最终的决策者。

第二,一个人往往易受他人影响,特别愿意接受他人为自己定的标准。

第三,不要制定不现实的目标。

第四,对自己评价要恰到好处,既不要夸张也不要贬低。

第五,低自尊的人,从自己的事业和成就中得到满足是很少的。

第六,以积极地态度对待他人。

7、如何培养自信

第一,勤奋学习,努力改造自己的不良习惯。

第二,培养顽强的性格。

第三,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第四,模仿自信行为。

第五,体制锻炼和仪表的修饰。

8、影响自我展示的条件

1)自我展示的对象

2)自我展示对象的言语和体态

3)自我展示的技巧

9、挖掘自我超越潜力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利用生物学的物质潜能

2)发现和利用自己特有的潜能

3)利用精神力量战胜惰性

10、如何达到自我完善

1)提高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的人或物关系的认识。

2)明确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哪些人格品质。

3)应该培养奋斗意识。

第八章个性的动力理论

1、弗洛伊德个性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从动物遗传来的本能冲动,在社会中不可能像动物那样随便显示出来,它不能被容纳在由文化和伦理势力所铸造的个人意识中。由于受到社会压抑,人们被迫抑制自己的情欲本能。这些本能欲望虽然受压抑,但它并未消失,也没受伤,只是不能常态的出现在意识之中而已。它在化装之后,又为意识所容纳,并继续控制行为,为个性的根本动力。

2)弗洛伊德关于个性的动力理论也是以本能为基础展开的,他也是反社会的。

2、符合的依赖行为

所谓符合的依赖行为是说社会学习与模仿问题,即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是由于无意识的符合别人的行为而得到赞赏,久而久之就习得了这种行为。

3、期待—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1)期待—价值理论是从人的行为历程具有一定目标的观点出发对动机进行探讨的。

2)期待指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行为的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3)价值指任务结果的价值,即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的的估价。

4)期待价值理论可用公式表示:M=E×V,M是动机,E是期待,V是价值。

4、归因

所谓归因即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5、韦纳归因的三维模式

1)部位,内部控制对外部控制;

2)稳定性对不稳定性,即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

3)可控性,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

这就创立的归因的三维模式,部位×稳定性×控制性。

第九章气质与性格

1、气质

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2、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1)强而不平衡的类型(不可遏制型),与胆汁质;

2)强、平衡、灵活的类型(活泼型),与多血质;

3)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安静型),与黏液质;

4)弱型(抑郁型),对抑郁质。

3、气质的作用

1)气质对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活动的影响

2)气质的职业适应性

3)在教育上的应用

4)气质和身心健康

4、气质在教育上的应用

1)善于区别和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类型,培养学生的个性向健康方向发展;

2)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气质的积极特征,控制消极特征,用不同的方法获取好成绩。

3)教育学生善于认识并能控制自己的气质。

5、性格

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性格的社会制约性

1)性格的社会制约性是探求社会对性格的影响,以及性格在社会中的形成问题。

2)性格的社会制约性不仅表现在儿童身上,也适用于成年期和老年期。

3)人的性格的社会制约性还表现在性格品质的道德评价意义方面。

7、性格结构及其特征

性格结构非常复杂,它是由多成分、多侧面错综的交织在一起构成的。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8、意志

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9、性格结构的动力特征

1)各种性格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2)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结合

3)性格的可塑性

10、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一)性格和气质的区别

1)性格和气质二者的某些特征可以是一致的,但这不能说性格和气质是等同的。

2)性格和气质的发生和发展也并不总是同步的。

二)性格和气质相互联系

1)依据性格和气质的生理基础之间密切联系的思想,推论性格和气质之间必然要相互发生影响。

2)依据心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推论性格和气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发生过程。

第十章能力与智力

1、能力

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在心里方面需要的基本条件,它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

2、智力

人在认识过程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3、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一)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区别

1)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

2)知识和技能虽然都具有概括性,但它们和能力概括化的性质与迁移程度是不同的。二)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联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

2)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知识的掌握,技能的难易、速度和程度也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3)一个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会促进能力的提高。

4、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需的多种能力有机结合形成的能力。

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来学习知识技能,并以相同方式作出相同反应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发现新原理、法则、规律,形成新技能、发现新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3)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

操作能力的外显动作明显,都是由相应的神经过程所支配的骨骼肌肉运动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

4)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是指人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的能力。

晶体能力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获得语文、数学及其他科学知识内容的能力。

5、超常儿童

智力超常儿童是指那些智力发展很快,显著地超过了同年龄儿童,也包括具有某种才能,创造性的卓有成效的完成活动的儿童,也把超常儿童称为天才。

6、天才形成的因素

1)良好的先天素质

2)对儿童智力早期的鉴别和教育

3)实践活动

第十一章个性类型论

1、个性类型

个性类型,是基于一定规则,把某一群人或某一群具有相似个性的人归为一类,划分成类型,以便于了解个性。

2、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

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利型;社会型。

3、类型研究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个性研究应该如何分类。

2)类型研究者的共同点是对类型划分的绝对化倾向,他们在分类方面普遍忽视中间的类型。

3)类型论者只是静态的看待个性,缺乏形成和发展的观点,其结果是有些类型论者忽视个性形成中的社会环境文化因素,导致生物决定论倾向。

4)类型论者各自依据自己的观点,提出划分类型标准,他们彼此间几乎没什么联系,不能取长补短。

第十二章特质论

1、机能等价作用

特质使多种刺激从生活意义上作为同种的东西被接受,产生一致性的行为,有使适应和表现行为一贯性的能力,使一个人对不同刺激具有一贯性倾向,这即是机能等价作用。

2、一般特质

指在一定社会文化形态下,所有的人都具有的概括的倾向,它没有具体性,只供测定个人具有的特质多少和强弱的差异用。

3、特殊特质

特殊特质属于个人所有,人和人之间,在共性上尽管不同,在个性上却有差异。

4、个人特有特质的种类

1)首要特质

它的最突出特点是,它在个人生活中居统治地位,支配着人性,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因此它也是衡量人的标准。

2)中心特质

它的概括性比首要特质低,是构成个性结构的主要成分。

3)次要特质

这种特质没有像中心特质那样的一般性特点。而是限于个人在特定行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相关联的特质。

5、表面特质

经常发生的,从外部可以直接观察到得行为表现称为表面特质。

6、根源特质

从许多表面特质中求出相关系数,就可以发现根源特质,即潜在因子。

7、动力特质

指个性结构中那些使人趋向某一目标的行为动力,是一种积极性成分。

8、能力特质

表现在知觉和运动的个别差异方面。第一,一般能力的各方面;第二,刺激—反应行为中的辨别和运动控制;第三,反应的学习程度和记忆的减退程度等。

9、对特质理论的评价

1)特质论者研究的结果不能显示个人的全貌,所给予的是一些片断的零散的印象。2)以因素分析为基础所得到的特质,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特质论者认为人们在特质的差异方面只是量的不同,他们只对人们的共同特质作量的比较,因此,很难突出个人具有的独特性特征。

10、特质论和类型论的区别

1)从历史发展上看,二者有先后之别。

2)类型论者认为人的个性差异有质的不同,特质论者则认为对人的个性差异,应从量的方面捕捉。

3)类型和特质都有各自的特征和界限。

11、特质论和类型论的一致性

1)特质和类型都决定着个体的行动,并表现于行动中,它们既具稳定性又具情境性。2)特质论者和类型论者虽然按照不同的路线采取不同的方法探讨各自所理解的概念,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穷追个性和性格的实质和特点。

3)特质论着和类型论者往往用相同的术语记述特质和类型。

第十三章个性形成的遗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略)

第十四章心理的发展阶段和个性形成

1、发展

发展就是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地积极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心理发展的原则

1)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2)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3)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在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状态而发展的。

3、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关于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和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内心体验,以及具体表现于外部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称。

4、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

1)对个别道德条文的肤浅认识逐步深入到从原则方面理解。

2)从注重行为的结果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对道德评价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4)从看问题绝对化倾向向全面的分析问题发展。

第十五章家庭、学校、生活实践与个性形成

1、家庭环境中哪些因素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

1)社会关系通过家庭对儿童的影响

2)亲子之间的交往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3)父母亲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的影响

4)家庭成员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5)儿童出生的顺序和所扮演的角色的影响

6)独生子女的个性特点

2、学校教育的哪些因素影响个性的形成

1)课堂教学和班集体的影响

2)师生关系的影响

3)同伴关系的影响

3、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向他们传递了自己暗含的期待,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信赖感,久而久之,使学生的行为也向期望的方向发展。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4、同伴关系影响的重要性

1)儿童对成人的社会化要求的反抗心理是在同伴集团中孕育的。

2)儿童从同伴中看到对某个孩子的行为做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他们就以此为对自己的行为评价标准。

3)同伴集团为大家提供一致认同的角色模型。

4)同伴团体经常交给儿童在集团中应该如何扮演所应该担当的角色。

第十六章个性发展理论

1、艾里克森的个性形成理论与弗洛伊德个性发展理论的异同

第一,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

1)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说主张性本能的冲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2)艾里克森虽然承认生物本能的动力性,但他把生物本能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第二,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

1)艾里克森提出了青春期是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

2)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知道了男女的区别,现实出生来就有的好奇心以及内心怀有的空想

第三,在个性发展阶段划分方面

1)弗洛伊德把个性的发展归之于性心理的发展,终止于青年期。

2)艾里克森则认为,划分个性的发展不能只考虑生理因素,在考虑生物本能欲望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社会性在个性发展中的意义,个性的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晚年。

2、艾里克森个性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的儿童(婴儿期)需要安静而舒适的环境

第二阶段的儿童(幼儿前期)开始行走和语言的发展

第三阶段的儿童(幼儿后期)继续前一阶段自主性的发展

第四阶段的儿童(学龄期)演绎推理和按规则学习的能力都在发展

第五阶段(青年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或出现同一性混乱时期

第六阶段(成人初期)是形成亲密感和孤独感时期

第七阶段(中年期或壮年期)是生殖感停滞的时期

第八阶段(从成熟到晚年)是产生满足感或绝望感的阶段

3、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

第一,注意过程

第二,保持过程

第三,动作再现过程

第四,强化和动机过程

4、自我实现

个人在不排斥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原则下,充分发挥自己、充实自己,达到尽善尽美,即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完整的个性。

5、马斯洛需要的层次

第一层,生理的需要

第二层,安全的需要

第三层,爱与归属的需要

第四层,尊重的需要

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6、需要层次理论的积极因素

1)他的层次说的核心是人的本质的实现

2)这种理论强调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复杂性

3)这种理论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

7、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之处

1)自我实现的理论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色彩,这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

2)自我实现论过分强调个性形成中的潜能或需要的作用,把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活动当做人的自然能力的结果。

3)马斯洛的理论是不讲动机斗争和需要之间的矛盾的。

第十七章个性测量的基本理论

1、心理测量标准化及其具体内容

所谓心理测量的标准化,就是使比较的条件尽量一致,最大限度的控制与测量目的无关变量的影响。

1)题目的选择对所有被试都是等值的。

2)测量过程中要有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时限。

3)记分和评分更应有统一的标准,要客观、公正,尽量减少误差。

4)要建立解释测验分数的依据。

2、信度及其基本特点

信度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测量其结果的一致程度,也叫可靠度。

1)所获得的行为具有代表性、稳定性和一般性。

2)观察者之间在处理材料时的一致性。

3、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第十八章个性测量方法

1、自然观察法及其特点

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被观察者不加干涉,在自然状态下,对他的个性特征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1)观察总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2)从观察者来说是有意的。

3)观察总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性。

4)观察要运用记录手段。

5)观察者要记好观察日记。

2、实验法的特点

1)研究人员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引起所要研究的现象出现。

2)可以改变一些条件,而另外的条件不变,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心理现象的变化,从而找出心理现象变化的原因。

3)重复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通过测量,判断被研究者的心理现象的典型性和偶然性。

3、自然实验法

从实际存在的环境中模拟某些情景,并揭晓出它们对某些过程的进程以及它们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自陈量表法

自陈量表法是一种自我评定式的测量方法。通过被试个人提供关于自己心理特征的报告,可获得较全面的研究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概念解释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人格的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投注: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分为三种:自我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自己,如自恋者;幻想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虚无的幻想中,如做白日梦者;对象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团体活动上。 生活风格: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在儿童4、5岁时。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机能自主: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 基本焦虑: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 能、外能: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特质。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相似;外能是一种动力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里比多:Libido的译音。也称性本能。指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快感。他的“性”是广义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性爱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满足。两种主要的性本能:都是异性爱的倾向,一是恋父情结,一是恋母情结。 特质: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它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能产生行为和引发行为,并且同一种特质,对不同刺激以同样方式反应;同一刺激,由于特质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不同于习惯也不是态度;特性:相对概括和持久性、有焦点、活跃性。 自卑感:阿德勒术语。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的动力因素。早期主要指生理缺陷。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自卑感,产生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即是人格发展的基本过程。 个人构念:凯利术语。即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现象场:罗杰斯术语,指个体觉察到的刺激。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题整理

现代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范型: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3.人格结构:是研究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 4.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5.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6.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7.里比多:即为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 8.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9.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0.意识:人格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1.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12.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14.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15.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16.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17.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 18.梦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19.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20.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21.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成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 22.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创伤范式。 23.内驱力范式:佛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与本我对应,内驱力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24.自我范式: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当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25.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26.显在焦虑: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产生情景性神经症。 27.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潜伏着的危险因素。 28.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特征,并且人际之间有很大差异,它是一种实在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 29.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那些原因。 30.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1.共同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32.动力特质: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 33.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4.负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5.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36.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 37.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38.强化物: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39.约拿情节: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说:“我是十分聪明的”。就会冒犯他人,引起对立、敌意、打击。于是,优秀的个体一般要学会像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就像圣经上的约拿一样,这种情节称之为约拿情节。 40.自我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41.移情: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对他的问题进行理解,从那个人的内部参考模式出发。 42.高峰体验: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审美感知、创造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 43.场依存—场独立性: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场独立性。 44.原型: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 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 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目录 1. 基本理论 2. 差异 3. 分类 4. 自然人性论 5.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 6.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7.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8.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9.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 一、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 。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 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 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 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

个性心理学复习题

个性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个性为 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其发 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2、个性: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扮 演角色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总体看成 是个性。 3、个性倾向性:决定人对事物态度和 行为的动力系统,他以积极性和选 择性为特征。其中包括需要、动机、 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4、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 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 力。 5、需要:是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 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6、诱因:激发和促进活动的外部刺激 或情境都称之为诱因。(正诱因和负 诱因) 7、外加动机:是指推动行动的动机是 外力诱发出来的,这些行为的动机 都是来自体外的刺激。 8、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 本身的自我激发。 9、成就需要:是指个人要积极获得并 追求完美的自认为对自己是有价值 的工作的一种心理历程。 10、挫折:是指一个人在要达到某种目 标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妨碍或 干扰,当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 情绪状态。 10.情绪矛盾:被这种同一对象对人既具吸引又具排斥的特殊状态称之为情绪矛盾。 11、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 12、理想:是对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 13、信念:是指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无疑的正确观点和准则,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 14、世界观:是指由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所组成的信念体系。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 15、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三个特点: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16、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总 体评价而产生的意识倾向。他调整和控 制着个体行为。 17、自我展示:人们在交往中,认真地、 有意识地公开自己,向别人传达个人信 息,就称之为自我展示,或叫自我推荐, 自我呈现。 18、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 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 征。 19、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 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 的总和。 20、能力: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在 心理方面需要的基本条件,它在活动中 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是个 性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 21、才能:在活动中,多种能力的结合 保证着各种活动顺利进行,这种完备地 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就叫才能。 22、天才:能力高度发展并得到最完备 的结合,使人能创造性地完成多种复杂 的活动,称之为天才。 23、智力:人在认识过程方面所表现出 来的能力。 24、个性类型:是基于一定规则,把某 一群人或某一群具有相似个性的人归为 一类,划分为类型,以便于了解个性。 25、发展:是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积极的、有规律的变化 过程。 26、信度: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测量其结 果的一致程度,也叫可靠度。 27、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校标关联效度和想、构想效度。 28、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被观察者不加 干涉,在自然状态下,对他的个性特征 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9、自陈量表法:是一种自我评定式的 测量方法。其基本假设是,被试者对自 己最为了解,任何一位观察者都不可能 了解被试的各个方面。通过被试个人提 供有关于自己心理特征的报告,可获得 较全面的研究资料。 30、评定量表法:是被试通过观察他人 某种行为或品质作出评价的方法。 31、自我实现:个人在不排斥他人,不 侵犯他人的原则下充分发挥自己,充实 自己,达到尽善尽美,既成为自己想要 成为的完整的个性。 32、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 为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33、流体能力:是指人在认识和解决问 题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34、晶体能力: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获得 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内容的能力。 35、道德意识:是关于道德行为准则及 其意义的认识和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 内心体验,以及具体表现于外部的道德 行为方式的总称。 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个性心理的规律性? 答:(1)个性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 特性,即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性。(2) 形成个性过程中的规律性。(3)个人行 动的规律性。 2、概括地说有哪几种个性定义? 答:(1)列举个人特征,强调个人独特 性的定义(2)总和式定义(3)整体的 定义(4)从适应方式方面下的定义(5) 操作性的定义(6)综合机能的定义 3、给个性下定义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整体性、独特性、共同性、多面性 和动力性等多种特征。也要重视它的调 控系统。 4、简要说明个性有哪些特征? 答:(1)个性的整体性(2)个性的个别 性和共同性(3)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5、确定个性结构的原则是什么? 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 究个性心理结构的最高指导原则。在这 个总原则下,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具体原 则。(1)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 (2)个性结构的整体性原则(3)个性 结构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4)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则 6、个性的狭义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 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 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 (人对现实态度的体验,包括情绪、情 感、情操)意志过程—人在改造客观世 界时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时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需要、动机、 兴趣、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等。 7、对个性结构作广义理解其意义何在?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 自学考试大纲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自学考试大纲 指定用书:《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2 版。 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个性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一动力组织的决定因素,有关的理论和规律,发展过程、结构、动力学特点和个性过程的一门科学。个性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儿童心理学、教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和治疗、特教心理学等等心理学科的基础,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教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 设置个性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学的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规律、本学科发展的历史、今后研究的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判断的方法和使用,以及个性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和意义,即个别差异的作 用,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个性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 1.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研究对象以及基本 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术语。 2.掌握个性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掌握本学科的经典研究和实验。 3.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将个性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践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它在各个相关领域发挥的影响及其应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它与各门应用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是心理卫生、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与咨询、变态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妇女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

人格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自然恢复: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再一次强化学习之后重新出现,这就是自然恢复现象。 3根源特质:根源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4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个性、愈来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 5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7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作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8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9自我实现: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简答 1简述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名称。 埃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为八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6岁);(4)勤奋对自卑(6~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论(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5岁;(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 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特点。 无意识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其特点如下:(1)无矛盾性;(2)无时间性;(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4)非现实性;(5)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的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灵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3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3)特质具有动力性;(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征仅仅是相对独立的;(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4简述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的特点。 (1)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2)普遍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3)稳定性,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4)中性,不像能力那样有高低好坏之分。 论述 1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含自我实现的本质、类型,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自我实现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概念,人格的基本特征 概念:奥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此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 郑雪: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基本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社会性、可变性等。 2、人格的形成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遗传生物因素: 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生物基础。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身体外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胎内环境的影响:人类生存的最早环境就是母体的子宫。 家庭环境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时起急在带有民族、阶级、宗教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①客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结构,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及受教育水 平,出生顺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②主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等

学校教育的影响:教师人格、管理风格以及学生各个教育过程对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不同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同。社会阶层等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3、个体与环境的三种交互作用 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体验和解释来反应这一环境。 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们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又反过来塑造其人格。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后便产生了超前的交互作用。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1、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涉及哪些方面? ①自由意志----决定论 ②理性----非理性 ③整体说----原素说 ④素质论----环境论 ⑤主观性----客观性 ⑥主动性----反应性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有:临床法、相关法、实验法 2.人格的特性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估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精神分析范型、特质论范型、学习论范型、现象学范型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7.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升华、理智化、反向、否认、投射、替代 8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9.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自卑情结、优越情结 10.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远离众人、接近众人、反对众人 11.人格测验最常用的方法有自陈式问卷、投射测验 12.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诞生 13.人格动力:洛伊德是性本能、荣格是生命力、阿德勒是自卑感、马斯洛是自我实现 14.14.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内外向维度、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 15.斯金纳提出了两种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16.罗杰斯“机能完善者”: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无条件积极自我看待、和睦相处 1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8.多拉德与米勒冲突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19.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将人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21.艾森克把人格层次分为特殊反应、习惯反应、特质、类型四个水平 22.心理学的三大势力分别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23.大五人格的维度有: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24.Funder现实准确性模型包括:良好的判断目标、良好的特质、良好的信息、良好的判断者

个性心理学简答题(背诵)

四、简答题 1.简述兴趣在人的生活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2 答: (1)兴趣在个性形成中的意义: 兴趣可以促使能力的发展,对人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有促进作用。 (2)兴趣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 ①兴趣可以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②兴趣对丰富知识,开发智力有重要意义。 2.简述能力的概念及其种类。 答: (1)能力概念: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在心理方面需要的基本条件,它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 (2)能力的种类: 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②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③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④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3.简述卡特尔特质论的结构。 答: 4.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之处。3 答: (1)自我实现的理论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把人的个性形成模式化、固定化,强调需要层次的普遍性和天然性,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性,认为在个人的所有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活跃起来,这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 (2)自我实现论过分强调个性形成中的潜能或需要的作用,把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活动当作人的自然能力的结果。 (3)马斯洛的理论是不讲动机斗争和需要之间的矛盾的,但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时

候都不会只有一个需要存在,而一些同时存在的需要必然会发生矛盾,产生动机斗争。5.个性规律性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说个性心理是有规律的)5 答: (1)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特性,即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性; (2)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生物因素与外界现实; (3)个人行动的规律性。 6.简述动机的功能有哪些?3 答: (1)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 (2)将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 (3)强化功能; (4)形成一定动机模式的调整功能。 7.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特点有哪些?4 答: (1)青少年世界观的萌发依赖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智力水平; (2)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人生意义问题; (3)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是不成熟的,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8.能力与知识技能间的联系有哪些?3 答: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知识、技能虽然都具有概括性,但它们和能力概括化的性质与迁移程度是不同的。 9.简述培养兴趣的几种途径。2 答: (1)正确对待儿童萌发的兴趣; (2)引导儿童多参与有益的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3)给儿童制定一个经过努力而能获得的目标; (4)鼓励儿童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 (5)让儿童把成功看作是前进的开始。 10.简述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答: (1)超常和低常的差异; (2)发展早晚的差异 11.简述奥尔波特提出的特质概念及其分类。 答: (1)奥尔波特提出的特质概念: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人格心理学研究原则: ①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③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④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⑤伦理性原则 2、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

1.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动力心理学、深层心理学 2.精神决定论:弗洛伊德假设人们所做、所思、所想或者所感觉到的任何事 都有其意义和目的; 3.本能说:人是一个封闭的能源系统,而本能是人行为背后的驱力或者说能 量来源。 4.力比多(性本能)——即生命力 生命力来自于身体最重要的某些被称为是性感带的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或者粘膜对刺激分外的敏感,当这些部分感受到某种刺激的时候,如摩擦或者 触弄的时候,就可以解除个体的不安而体验到快感。 5.生的本能:指人的所有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欲望,着眼于生命 的维持、发展和延续的部分。饥饿、口渴、性等生理需要,对音乐、艺术 和爱的追求的本能。 6.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立的,针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破坏的本能。攻 击、战争、自残、自杀。 意识层次结构 1、意识(conscious)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知觉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各种经验、记忆等,意识在我们浩瀚的心灵世界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前意识(preconscious)代表在任何时刻可以被调用的记忆或者获取到的事物。 例如:某些事情我们遗忘了,但思考片刻可以提取出来的。 3、潜意识(unconscious)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意识部分。 在潜意识的海洋中,奔涌着各种本能的人类行动的驱力和需求,集合着各种冲突和情感体验,它是能量的储存库,也是行为的主要决定者。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Id)——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 遵循"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即追求享乐,逃避痛苦人格结构 2、自我(Ego)——它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适应社会,在个体本能需要与现实环境中做协调维系个体的生命。 3、超我(Superego)——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遵循"道德原则“ 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性方面或者攻击和侵犯性方面的冲动;说服自我,以道德完善的追求代替物质或其他实物满足的追求。 人格发展需经过五个阶段: 口腔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 →性器期(phallic stage) →潜伏期(latency stage) →性爱期(genital stage) 1、口腔期(0-1岁) 前半段靠吸吮来获得口腔的满足, 乐观、信任他人、有信心; 悲观、敌对、不信任他人,不安全感; 成人后表现出过度口腔需要,如咬手指、好吃、好吸烟等行为特征。 1.1、口腔期(0-1.5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