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主义思潮

合集下载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都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其核心观点是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运动。

唯物主义强调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对于人的认识具有决定性影响,主张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唯物主义的历史渊源唯物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如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他们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对物质本身的研究来解释世界的现象。

在近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成为唯物主义的代表,强调历史的物质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认识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认识和实践来实现的。

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经验批判主义经验批判主义是一种由康德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人的认识受到经验的限制和束缚,人类无法获得绝对真理,只能通过对经验的分析和批判来逼近真理。

经验批判主义提出了“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试图通过对认识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反思。

经验批判主义的特点经验批判主义具有强调理性的理性主义和强调经验的经验主义的特点,试图通过理性和经验的结合来实现对世界的认识。

康德认为理性和经验都是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应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经验的积累来实现对世界的认识。

经验批判主义对哲学的影响经验批判主义对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哲学家对康德的经验批判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流派和思潮。

康德的经验批判主义激发了人们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考,促进了哲学思想的繁荣和发展。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对比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虽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都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来实现对世界的认识。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美术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美术
梦特枫丹位于巴黎北方桑利斯附近,是个景色迷人的地方。画家在那里,被这仙境般的美景所倾倒,这幅风景画就是对那里美丽景色的回忆。
在乡村的湖边,一个晨雾初散的时刻,清新的晨风交融着湖面散发的水气,朦胧一片,温润的花草和林木的枝叶吐露着芳香,被风吹斜的古树覆盖画面大部空间,另一棵枯树曲折向上升华与之呼应,使画面十分平衡和谐,树木枝条的顺势造成一种流动感,从中可以领略到自然的生机。画面中间景色是一片平滑如镜的湖面,透过薄雾的阳光洒在湖面和草地上,四处绽开的小花,映衬着茸茸绿草,更显现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科罗喜欢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点缀人物活动,使自然与人构成艺术生命的整体。在这幅景色中,他画了一位身着红裙的女子正仰首摘取小树上的野果,树下有两个孩子,女孩低头采撷草地上的野花,男孩手指树上的果子。
卢梭代表作有:
《山谷中一村庄》(A Village in a Valley,1820s late,23.2×40.6 cm,Oil on paper,mounted on canvas)
《诺曼底市场》(Market-Place in Normandy,1830s,29.5×38 cm,Oil on panel)
卢梭 (Théodore Rousseau,1812-1867年)
泰奥多尔·卢梭被认为是巴比松画派中最光辉最敏感的代表,科罗称他是“艺术上的革命家”。卢梭出生于巴黎的一个裁缝家庭,母亲的亲属中有画家和雕刻家,他在外婆家受到最初的艺术影响,立志要做一个画家。他初师表舅——风景画家圣马当,尔后入雷蒙画室。16岁去枫丹白露森林作画,开始加入巴比松画家行列,他是第一个定居巴比松村的画家。卢梭很穷,因此不能像科罗那样广游他乡,当他名利俱来时,只是将茅屋换成砖瓦房而已。他一生酷爱自然,如痴如醉,他常常带着牛奶和面包从早到晚不停步行于自然中观察、写生,尔后创作。卢梭作品的新意,用米勒的话说是“有力,首先是有力”。在卢梭的风景画中,所表现的是法国乡村景色的阳刚气质美,他非常重视塑造自然界物体的坚实造型,注重构图所能显示的意境和对光的描绘,光在他的画中不是一个凭借物,而是主题生命之外溢。光是大自然的生命,被巴比松画派捕捉到了,并尝试表现出来了,这就启发了后来的印象画派。

俄国十九世纪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批判理性主义的新思潮

俄国十九世纪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批判理性主义的新思潮

俄国十九世纪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批判理性主义的新思潮俄国在十九世纪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中,迎来了一股批判理性主义的新思潮。

这一思潮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容忽视,深刻地影响了俄国文化的发展与转变。

本文将分析这一批判理性主义的新思潮在俄国十九世纪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中的表现,并探讨其对俄国文化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初,俄国的文化与思想正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理性主义在西方国家如火如荼地传播,而在俄国,虽然也有一部分学者接受了这一思想,但更多的人开始对其进行批判。

这种批判理性主义的新思潮起初表现为对西方传统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质疑,批判其与俄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在俄国十九世纪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中,出现了一批批判理性主义的知识分子。

他们通过文学、哲学和艺术等形式,表达对理性主义的不满。

例如,作为十九世纪著名的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小说《罪与罚》中,通过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独白,对理性主义的道德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理性主义的道德观念过于冷漠与功利,与人类的本真情感相违背。

此外,俄国思想家尼基塔·切尔涅谢夫斯基也是这一思潮的代表。

他批判了理性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过度干预,并提出了以个体自由为基础的新思想。

切尔涅谢夫斯基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应通过个体的内心与自我实现而非外部规则与压迫来实现。

这种批判理性主义的新思潮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与哲学领域,它也深深地渗透到了艺术领域。

在绘画方面,伊万·克拉姆斯科伊通过其作品揭示了现实中的苦难与不公正,对理性主义的功利主义观进行了批判。

他的作品《沙尔热》中,通过对饥饿农民的描绘,抨击了理性主义无情的经济政策。

克拉姆斯科伊以其揭示社会黑暗面的作品,影响了后来俄国绘画的发展。

这股批判理性主义的新思潮对俄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使俄国的文化与思想更加关注到个体的内心体验与情感之上,把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与自由性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精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精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批判唯心主义哲学思潮,阐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哲学专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的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列宁在这部著作中高举战斗唯物主义的旗帜,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性传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部著作在保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个世纪以来,它以其战斗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从思想上武装了俄国布尔什维克,武装了全世界几代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

这部著作的基本精神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仍然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的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教科书。

一、写作时代背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产生于欧洲的马赫主义哲学流派继承了英国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唯主义经验论路线,马赫、阿芬那留斯等人鼓吹“要素论”、“原则同格论”、“思维经济原则”、“物质消失了”等一系列的唯心主义观点。

俄国的波格丹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等竭力吹捧马赫主义,并企图用马赫主义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这种在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泛滥起来的唯心主义思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猖狂进攻,并为社会主义运动中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提供了哲学依据。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新成就向传统物理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引起了一场物理学的革命,也产生了思想上理论上的混乱。

包括马赫在内的一部分物理学家由此在怀疑批判传统物理学机械自然观的同时,坚持一切科学理论只是人们主观创造的符号、记号,否认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正像列宁所说,同时把小孩子和水一起从澡盆里泼出去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著作。

回应了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全党,保证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高尔基提出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流派。

1、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

高尔基:现实主义特征是对人类及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况作赤裸裸地真实描写。

契诃夫:现实主义是按人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真实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

巴尔扎克:作家是社会的书记员,要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

乔治案:浪漫主义把人物描写成她认为应当的那样,而现实主义把人物描绘成他所着到的那样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客观性、真实性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18世纪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相比,这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更加着力揭露当时社会黑暗和罪恶,具有极为强烈的批判精神,正是因为这个特征,高尔基才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这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对社会批判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越了过去任何时代,他们不遗余力地揭露抨击社会的罪恶,批判当时社会的一些主流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如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和赤裸裸地金钱关系,对罪恶的代表人物更是集中火力给于无情的鞭挞,许多作家由此受到迫害也亳无畏惧。

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并非单纯地反映生活,而是严肃地分析和评价,着力于暴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对由金钱滋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有的还涉及了上层建筑和国家机器,触及了社会体制的病根。

2、注重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把人和环境联系在一起,把当时社会关系的本质状况描写出来。

恩格斯:“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大多以人道主义观念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人道主义作为作家们批判社会黑暗、揭示民众疾苦的武器和工具,一直贯穿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身的思想及其作品里。

他们要求对人的尊重,反对、抨击对善良人性的压制和打击,用人道主义眼光看待一切社会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历程及启示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历程及启示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历程及启示研究》2023-10-29contents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历程•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启示•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渐在我国传播,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批判的声音。

这些批判声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010203研究意义有助于揭示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为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有助于深入了解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传播历程和影响,为正确认识和评价新自由主义提供参考。

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02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研究现状学术界关于新自由主义的研究不断深入,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对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批判,学者们普遍认为其具有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经济领域。

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历史分析法、文献综述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010203文献综述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和传播的探讨,以及对其在西方国家的实践进行评价。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传播,探讨其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文献综述中还涉及到对新自由主义批判的研究,包括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论缺陷、实践问题和政治立场等方面的探讨。

03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历史背景、理论观点和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思想观点和代表人物,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特点。

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与现代批判思潮

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与现代批判思潮
D O C S S M A RT C R E AT E
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与现代批判思潮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历程与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及其历史背景
创立时间:1923年
重要成员:
思想渊源:
• 成立之初的关注点:马克思主义
• 霍克海默:学派创始人之一,提
•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基本框
批判
• 目的: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矛盾与不合
理,寻求解放与变革
• 方法:运用辩证法、精神分析等理论工
具,进行否定性分析
批判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01
02
03
辩证法
精神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
• 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矛盾,反对
• 强调:人类行为的潜意识与欲望,反
• 强调:社会现象的历史发展与经济基抽象同Biblioteka 性对理性主义走向多元化
• 关注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批判
• 融合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多种思想资源
走向全球化
• 关注全球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
•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批判思潮交流与合作
批判理论在当代社会未来发展中
的潜在影响
政治领域
• 批判理论可能影响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完

• 批判理论可能推动政治权力的制衡与监
转型阶段(1960-1970年代)
• 关注点:政治革命与社会变革、消费主义批判
• 成果: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等
02
批判理论的核心观念与方法论
批判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批判理论
• 定义: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性反思与否
定性分析的理论体系

《共产党宣言》对错误思潮批判的典范意义及启示

《共产党宣言》对错误思潮批判的典范意义及启示

《共产党宣言》对错误思潮批判的典范意义及启示王 宁 毛 志 鹏提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共产党宣言》称得上是马克思主义批判错误思潮斗争的典范之作,不论从其批判的方法艺术来看,还是从其批判的价值意蕴来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共产党宣言》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体现了总体批判与具体批判、理论揭示与实践展开、显性批判与隐性建构、感性描述与理性评价的统一,在批判中彰显了工人运动中理论斗争的重要性,在交锋中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扬弃中闪耀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斗争精神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精神底色,坚持与错误思潮斗争是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使命。

《共产党宣言》对我们批判当代各种错误思潮产生了重要启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对错误思潮批判的思想基础;坚守人民立场,强化对错误思潮批判的担当作为意识;科学揭示错误思潮的本质,讲究批判的方法艺术;把牢对错误思潮批判的目的方向,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科学社会主义 伟大斗争 社会思潮 思潮批判作者王宁,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省委党校副研究员(杭州 311121);毛志鹏,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廊坊 065000)。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群某种利益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具有群体性、阶级性、变动性等特征。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日益发展和巩固,作为资产阶级产生伊始就出现的自身对立物—— 工人阶级,也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名义上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粉墨登场,在工人阶级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工人的阶级意识的觉醒要求必须对各种错误思潮作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主义维度一:一、交换理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第一是成功命题。

这是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

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的某个行动越是经常受到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越有可能有经常类似的行动。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如果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

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正如同鸽子的某种行动可以得到食物的奖励那样.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反之。

如果某种行动产生的结果使得此人受到惩罚.那么他就有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类似行动的发生.第四个是剥夺——满足命题。

也就是获得的报酬和奖励遵循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赞同命题。

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

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

斯密认为人能够从各种利益中选择最大的利益,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的最大需要。

(一)功利主义经济学“理性人”:(18世纪,亚当·斯密)人类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与他人进行交易,他们理性地追求最大限度的自身利益。

人们合理地考虑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并确定最后的行动方向。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论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

交换过程是人们为实现基本需要产生的,认为有利可图时,交换产生了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模式不仅满足个人需求,而且限制接着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结构;马林诺夫斯基:“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在同伴中进行,交换人没有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的目的;马歇尔·摩斯:促使人们交换的力量来自于社会或群体,礼物交换贯彻着社会秩序的功能;列维-斯特劳斯:社会交换是受社会规则支配的规范的行为。

(三)行为心理学斯金纳的“刺激—反应”模式(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都将发出那些能得到较大报酬和最少惩罚的行为;有机体将重复那些已经证明能得到报酬的行为;若目前的刺激与过去要得到奖励的刺激一样,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行为;若目前的行为情景与过去曾受到奖励的行为情景相似,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行为;只要行为能继续得到奖励,该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以前曾被奖励的行为在同样或类似的情景中突然被中断奖励时,有机体会表现出某种情绪;有机体从某一特定行为中得到的奖励越多,该行为的奖励价值就越小,有机体更愿意采取替代行为以寻求其他奖励。

)对教育的影响:课堂师生互动二、冲突理论辩证冲突论: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R. Dahrendorf),其主要论点为:(1)社会在基本上是一种不均衡权力分配的组合体。

(2)正支配角色者与受支配角色者必然相继组织具有利害关系的利益团体。

(3)针锋相对的两个利益团体便处于冲突之中。

(4)每一个社会里必然含有各种冲突的因素,因此社会冲突是无可避免的。

功能冲突论:美国社会学家科塞(追随齐美尔的传统),其主张为:(1)批评帕森斯对冲突现象的忽视,也不同意马克思和达伦多夫只强调冲突的破坏性,因此集中注意于冲突功能性的探讨。

即不只看到冲突的负功能,也指出冲突所可能带来的正向功能。

(2)认为法律权威的丧失是引发人际冲突的主因。

(3)科塞认为要使冲突产生有益团体的功能,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冲突的主题(即冲突因何发生);二是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或团体结构。

(一)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不同社会阶级的存在乃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冲突的持续的根源,而社会结构则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而发生变革。

(二)齐美尔的冲突思想冲突是一种交往形式,和平与冲突同为社会现实,冲突包含某些积极的东西。

(三)韦伯权力、财富、声望三者高度相关,加剧阶级间的对立与冲突;在可欲资源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特权与不平等时,加剧阶级间的对立与冲突;低水平的阶级流动加剧冲突;冲突源于人性最深处,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最终消除冲突。

(四)莫斯卡与米歇尔莫斯卡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个统治阶级,它总想牺牲下层阶级的利益来垄断政治权力,这导致上下层阶级的冲突;米歇尔“寡头制铁律”:大规模组织的“技术的和管理的”迫力导致统治精英的出现,他们对团体的普通成员施加寡头政治的影响力。

对教育的影响:“不平等”虽然不直接导致冲突,但是是冲突行为发生的根基。

——教育公平三、现象学社会学舒茨主要内容:意义与行动:舒茨认为不论行动计划或行为,个人的或对他人的,都具有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可能是行动者自己赋予的,也可能是观察者或回忆者赋予的,也可能是两者兼具,不存在意义的行为是极少的,尤其是针对别人、社会交往中的行为。

主体间的理解过程:舒茨认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不可能完全一致,这种意义可能是行动者自己赋予的,也可能是观察者或者回忆者赋予的,也可能是两者兼具。

只有我们发现他人的意图时,才算真正的理解,只有把握住行动者行动之时的活生生的内在经验,才是对他人“主观主义”的真正理解。

理解他人之主观意义的基本方式是视角转换,观察他人行为的重要特征是意识流同步发生。

生活世界:每个人都是这个日常生活事件构成的、不断发展的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认为世界的实质性存在是不言而喻的。

人们的常识使他们预先设定的共同参与和分享的世界是存在的,进而设定人的所有行动在其中发生的日常世界是外在于人们的“彼在”。

舒茨在对自我—他人自我、此在—彼在以及它们在空间视野—时间坐标的描述性分析后指出,所谓的日常世界或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由多重实在构成的主体间性的世界;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日常知识从根本上就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

这意味着,这种知识在对他人具有什么意义的同时,也对我同样具有什么意义;既与他人的世界有关,也与我的世界有关;归根结底都植根于人为了生活而创造的解释图式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日常知识恰恰是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的人们观念中的类型化,而日常的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从本质上看都是主体间性的。

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由常识和日常生活构成的人类世界是最高的实在,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一切都是主体间性的。

(一)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韦伯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社会与自然不同,没有客观的规律,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用于研究社会,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

所谓社会行动,就是指行动者主观上有目的,并且其行动指向他人,意义为他人所理解的行动。

韦伯的解释社会学坚持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把理解与解释结合起来了,注重对主观因素的研究。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端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

(二)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关于意识建构的分析,提供了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的方法。

现象学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感知世界,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观念都是以感觉为中介的,并通过心智意识来了解它。

胡塞尔认为,由于人们只有通过意识才能感知世界,而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建构的,要想客观测量外部世界与真实世界,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进行研究,也就是要对意识的抽象过程进行研究。

舒茨正是借用了胡塞尔的这种思想,深化了韦伯的行动理论。

(三)美国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19世纪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为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人。

实用主义接受了实证主义从经验事实出发的主张,主张在经验中发现行动与效用的真实意义。

实用主义关注的是人们经验活动的实在世界,关注由经验构成的或创造的实在世界,即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与事实,从而超越了传统的经验论与实证论,实现了对经验过程的视角转换。

实证主义认为我们必须从经验事实出发进行研究与认知世界。

对教育的影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直接经验。

四、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后工业时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文化形态提出尖锐的批评。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所谓“人类的异化”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工人来说成为了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到摧残。

劳动不是满足生活本身的需要,而是满足生活以外的需要(比如获取金钱)的一种手段。

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异化劳动导致的结果是:“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劳动异化的四种形式或规定性,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

(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明确表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即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

他的“物化”理论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文化批判。

卢卡奇把“物化”现象同资本主义是商品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他认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具有的拜物教本质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则使“物化”现象不断加剧。

它使商品结构中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或者说,它使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

人为物役(驱使)。

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上,也存在这种悖论。

一方面媒介带给人便利,另一方面,媒介又成为人认识世界的障碍。

如今,大量的频道和节目使人无所适从。

比如,人被遥控器支配,变成电视动物。

关于“沙发上的土豆”的说法。

维度二:一、大众文化批判思潮(一)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批判代表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是英国的一批人文主义学者,他们站在维护文明传统的立场,批判了新兴的都市文化和机械文明,英国的保守主义者埃德蒙·伯克、马修·阿诺德、利维斯是这些人的代表。

19世纪的英国思想家家马修·阿诺德(1822-1888)站在文化和道德的立场对工业革命展开的批判产生了巨大影响,与19世纪英国绝大部分国民对于英国工业革命巨大成就的欢天喜地之情相反,阿诺德认为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只是表面的进步、繁荣,但实际上并没有给英国带来真正的进步和繁荣:在阿诺德看来,“机械工具的信仰”极其错误,因为它只是手段、工具,阿诺德指出,要解决英国人,乃至整个现代人类对机械文明的盲目崇拜,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文化”,“文化为人类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在现代世界中,这种职责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