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总分:13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29,分数:29.00)

1.存导致肾阴亏虚的原因中,较为次要的是

(分数:1.00)

A.久病伤阴,累及于肾

B.五志过极化火,耗及于肾

C.幼年肾气虚弱,老年精气衰退√

D.他脏为病,累及于肾

E.房劳过度,耗伤于肾

解析:

2.“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

(分数:1.00)

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

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C.恣食生冷,寒伤中阳

D.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E.痰湿内阻,从阴化寒

解析:

3.“故水病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的病机是

(分数:1.00)

A.肾病及心,水气凌心

B.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C.肺脾气化失司,津液停积

D.肾病及肺,子病犯母√

E.肾病及肝,母病及子

解析:

4.《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均属于

(分数:1.00)

A.气机逆乱

B.阴血不足

C.阳气之变动√

D.津液亏虚

E.筋脉失养

解析:

5.与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密切相关的病机是

(分数:1.00)

A.肝血不足

B.肾精亏损√

C.肺气虚衰

D.肾气不固

E.脾虚不运

解析:

6.阴阳不能相维系,可出现

(分数:1.00)

A.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B.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C.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D.阴虚阳亢,阳虚阴盛

E.刚损及阳,阳损及阴

解析:

7.最易导致阴虚阳亢的脏是

(分数:1.00)

A.肺脾肾

B.心脾肾

C.心肝肾√

D.肺肝肾

E.肺脾肝

解析:

8.临证所见“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其病机是

(分数:1.00)

A.太阳之脉终结

B.少阳之脉终结

C.阳明之脉终结

D.太阴之脉终结

E.少阴之脉终结√

解析:

9.阴损及阳的病机主要是指

(分数:1.00)

A.阴虚不足,虚阳上亢

B.外感阴寒之邪,伤及阳气

C.阴液亏损,虚热内生

D.阴寒壅盛,阳气浮越于外

E.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

解析:

10.“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了哪两者的关系

(分数:1.00)

A.气与血

B.津液与血√

C.气与津液

D.津液与汗

解析:

11.下列不属于瘀血痹阻心脉及心的阳气虚衰的表现是

(分数:1.00)

A.心胸憋闷疼痛或暴痛

B.心悸怔忡或惊恐

C.心烦失眠多梦√

D.肢冷或汗出肢厥

E.脉伏不出

解析:

12.“故水病者,下为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的病机是

(分数:1.00)

A.肾病及心,水气凌心

B.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C.肺脾气化失司,不能输布津液

D.肾病及肺,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E.以上都不是

解析:

13.下列不属于心曲亏虚的病理表现是

(分数:1.00)

A.血脉空虚而见脉细无力

B.心神失养而见神志衰弱

C.心阳失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而见失眠多梦

D.颜面失于荣养而见面白无华

E.眼目失于濡养而见于涩、昏花√

解析:

14.阴阳不能相维系,可出现

(分数:1.00)

A.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B.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C.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D.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E.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解析:

15.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指

(分数:1.00)

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积聚

B.外感温热阳邪,伤及阴液

C.阳虚不能制阴,阴寒内盛

D.阳气虚损,阴液化生不足√

E.阳热遏伏,拒阴于外

解析:

16.“虚”的主要病机是

(分数:1.00)

A.正气不足√

B.功能减退

C.抗病能力下降

D.气血虚亏

E.津液亏耗

解析:

17.脾的阳气失调病机,下列哪项不确切

(分数:1.00)

A.健运无权,气血生化不足

B.运化失职,津液代谢失常

C.升举无力,中气下陷

D.受纳失调,消谷善饥√

E.统血无权,血溢脉外

解析:

18.“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

(分数:1.00)

A.肝气上逆

B.血随气逆√

C.气机逆乱

D.火气上逆

E.肺气上逆

解析:

19.《金匮要略心典》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病机是

(分数:1.00)

A.气不固津

B.气随液脱√

C.脾胃气虚

D.津停气阻

E.以上都不是

解析:

20.何经“气盛则身以前皆热”

(分数:1.00)

A.手少阴心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厥阴肝经

E.冲脉

解析:

21.《素问·诊要经终论》载,临床见“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为何经气血衰竭

(分数:1.00)

A.太阴之脉

B.少阴之脉

C.阳明之脉

D.少阳之脉

E.太阳之脉√

解析:

22.《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分数:1.00)

A.体内气机之逆乱

B.体内阳气之变动√

C.体内阴血之不足

D.体内筋脉之失养

E.周身络脉之失濡

解析:

23.急躁易怒主要与下列哪项功能失调有关

(分数:1.00)

A.神不守舍

B.髓海空虚

C.肝血不足

D.肝升太过√

E.心神失养

解析:

24.“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

(分数:1.00)

A.邪气亢盛√

B.脏腑功能亢盛

C.气血郁滞

D.水液停积

E.痰浊壅阻

解析:

25.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出现的病机是

(分数:1.00)

A.由实转虚

B.虚实夹杂

C.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

E.因虚致实

解析:

26.《灵枢·经脉》所载“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此为何经的病变

(分数:1.00)

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解析:

27.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甚则夜盲,多因

(分数:1.00)

A.肝气上逆

B.肝火上炎

C.肝阳上亢

D.肝风上扰

E.肝血不足√

解析:

28.《灵枢·经脉》说何经“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

(分数:1.00)

A.手少刚心经

B.任脉

C.冲脉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解析:

29.经络的哪种病理变化可以致“厥”

(分数:1.00)

A.经络气血偏盛偏衰

B.经络气血逆乱√

C.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D.经络气血衰竭

E.以上都不是

解析:

二、B型题(总题数:6,分数:18.00)

?A.戴眼,反折,瘛疭

?B.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

?C.口目动作,善惊妄言

?D.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

?E.中热嗌干,善溺心烦,舌卷卵缩

(分数:3.00)

(1).太阴之脉终绝,可见(分数:1.50)

A.

B.

C.

D. √

E.

解析:

(2).少阳之脉终绝,可见(分数:1.50)

A.

B. √

C.

D.

E.

解析:

?A.戴眼,反折,瘛疭

?B.耳聋,百节皆纵,日曩绝系

?C.口目动作,善惊妄青

?D.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

?E.中热嗌干,善溺心烦,舌卷卵缩

(分数:3.00)

(1).足少阳之脉终绝,可见(分数:1.50)

A.

B. √

C.

D.

E.

解析:

(2).足太阴之脉终绝,可见(分数:1.50)

A.

B.

C.

D. √

E.

解析:

?A.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B.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C.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D.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E.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分数:3.00)

(1).血燥生风的病因是(分数:1.50)

A.

B. √

C.

D.

E.

解析:

(2).阴虚风动的病因是(分数:1.50)

A.

B.

C.

D. √

E.

解析:

?A.尿量增加

?B.尿量减少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分数:3.00)

(1).肾的气化失常,则(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2).肺的宣降失常,则(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A.气虚

?B.血热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分数:3.00)

(1).形成瘀血的原因是(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2).形成出血的原因是(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A.元气耗损,脏腑功能衰退

?B.气机不畅,脏腑经络功能障碍

?C.气机失常,脏腑之气逆上

?D.气虚升举无力,脏腑位置下移

(分数:3.00)

(1).气滞的病机是(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2).气陷的病机是(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三、X型题(总题数:44,分数:88.00)

30.导致胆汁分泌排泄障碍的主婴原因是

(分数:2.00)

A.气机失调√

B.食滞中阴

C.湿热熏蒸√

D.胆郁痰扰

解析:

31.津液不足的病理表现有

(分数:2.00)

A.形瘦肉瞤

B.口渴引饮√

C.皮肤干燥√

D.目陷螺瘪√

解析:

32.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分数:2.00)

A.水火既济

B.精血同源√

C.藏泄协调√

D.阴阳制约平衡√

解析:

33.胆汁的生成与排泄异常,可导致

(分数:2.00)

A.胃失和降√

B.脾失健运√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

解析:

34.心的阳气偏亢,可导致

(分数:2.00)

A.心神被扰√

B.心肾不交

C.心神不足

D.血热而脉流薄疾√

解析:

35.导致胆汁分泌、排泄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分数:2.00)

A.情志所伤√

B.痰湿内蕴

C.脾胃湿热√

D.阴虚火旺

解析:

36.影响冲任二脉气血充盈的因素是

(分数:2.00)

A.肾中精气不足√

B.阳叫脉衰少√

C.肝失疏泄√

D.脾失健运√

解析:

37.肺气虚损可致

(分数:2.00)

A.卫表不固而自汗√

B.津液不布,聚痰成饮√

C.呼纳失司,动辄气急√

D.宗气不足,少气不足以息√

解析:

38.导致女子胞生理功能失调病机,主要是指

(分数:2.00)

A.气血不和√

B.心、肝、脾、肾功能障碍√

C.冲、任气血不足√

D.督、带经气欠和

解析:

39.心阳偏亢可导致

(分数:2.00)

A.心神不足

B.心阴不足√

C.神志呆滞

D.血热而脉流薄疾√

解析:

40.经络的气血逆乱可见

(分数:2.00)

A.眩晕跌仆√

B.咽痛目赤

C.咯血、衄血√

D.腹部剧痛

解析:

41.形成肝风内动的原因可有

(分数:2.00)

A.邪热炽盛√

B.阴虚阳亢√

C.阴血亏耗√

D.外感风邪

解析:

42.引起胃火炽盛的原因多为

(分数:2.00)

A.肝郁气滞√

B.嗜食辛辣√

C.邪热入里√

D.肝火横逆√

解析:

43.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分数:2.00)

A.精血津液不足√

B.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C.阳气相对亢盛√

D.阳热偏盛而伤阴

解析:

44.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为

(分数:2.00)

A.脏腑功能的太过或不及√

B.脏腑相互关系的失调√

C.脏腑阴阳的失调√

D.脏腑气血的失调√

解析:

45.形成心血瘀阻的主要原因是

(分数:2.00)

A.胸阳不振√

B.寒客胸中√

C.痰浊阻滞√

D.宗气虚衰√

解析:

46.影响脉道通利的因素是

(分数:2.00)

A.气机小利√

B.痰浊内阻√

C.津液枯洞√

D.过食成味√

解析:

47.阴偏盛的病机,是指

(分数:2.00)

A.阴邪偏盛√

B.阳不化阴,滋生痰湿√

C.阳气被遏而寒盛√

D.阳不制阴,虚寒内生

解析:

48.脏腑失调病机,主要是指

(分数:2.00)

A.脏腑功能太过√

B.脏腑功能不及√

C.脏腑阴阳失调√

D.脏腑气血失调√

解析:

49.肢体筋腱的有力,关节屈伸转运的灵活,主要取决于

(分数:2.00)

A.津液的濡润√

B.血量的充足√

C.血行的流畅√

D.气机的调节

解析:

50.脏腑失调病机主要表现于

(分数:2.00)

A.脏腑功能太过或不及√

B.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衰弱

C.脏腑本身阴阳气血失常√

D.气血津液生成不足

解析:

51.导致心的阳气偏盛的主要原因有

(分数:2.00)

A.邪热内郁√

B.瘀血化热√

C.劳心过度

D.五志化火√

解析:

52.脾气虚损病机,主要是指

(分数:2.00)

A.运化无权,纳食不化√

B.升清作用减弱,升降失司√

C.健运失职,气血生化无源√

D.统摄失权,血溢脉外而出血√

解析:

53.导致脉道不利的原因是

(分数:2.00)

A.津液枯涸√

B.痰浊内阻√

C.寒凝瘀阻√

D.固摄失司

解析:

54.三焦气化失司,主要概括了

(分数:2.00)

A.气血生化失常

B.有关脏腑气机不利√

C.血液运行失常

D.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解析:

55.胃气虚的病机表现,主要是

(分数:2.00)

A.受纳失常,饮食无味√

B.腐熟无权,脘胀隐痛喜按√

C.其气上逆,泛恶干呕√

D.升举无力,内脏下垂

解析:

56.髓海不足,则可导致

(分数:2.00)

A.腑转耳鸣√

B.目无所见√

C.懈怠安卧√

D.胫酸脚软√

解析:

57.形成胃阴虚的主要原因是

(分数:2.00)

A.情志内郁化火,煎灼阴液

B.热病后期,邪热久留,耗伤阴液√

C.高热汗出,灼伤阴液

D.久病不复,消灼阴液√

解析:

58.阻滞脉道通利的因素是

(分数:2.00)

A.气机不利√

B.痰浊内停√

C.津液枯涸√

D.火热内扰

解析:

59.形成胃气虚的常见原因有

(分数:2.00)

A.饮食失节√

B.湿邪羁留

C.禀赋素虚√

D.久病元气不复√

解析:

60.导致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主要为

(分数:2.00)

A.三焦水道失于通利√

B.肺宣发肃降功能障碍√

C.肝疏泄功能失调√

D.脾运化功能障碍√

解析:

61.“心肾不交”主要是

(分数:2.00)

A.心阴不能下降于肾

B.心阳不能下降于‘肾√

C.肾阳不能上济于心

D.肾阴不能上济于心√

解析:

62.胃气虚的病理表现为

(分数:2.00)

A.饮食无味,胃纳不佳√

B.脘腹胀满,隐痛√

C.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D.升举无力,内脏下垂

解析:

63.肺气虚损,可导致

(分数:2.00)

A.腠理不密√

B.津液输布代跗欠常√

C.肾不纳气√

D.脾失健运√

解析:

64.脾气虚损的病机是指

(分数:2.00)

A.运化无权,纳食不香√

B.升降失调,清浊不分√

C.升举无力,中气下陷√

D.统摄无力,血溢脉外√

解析:

65.胃的功能失调病机,主要是指

(分数:2.00)

A.受纳障碍√

B.腐熟水谷功能异常√

C.和降失职√

D.胃气上逆√

解析:

66.肺气失调的病机主要为

(分数:2.00)

A.肺失宣发√

B.肺失肃降√

C.肺气虚损√

D.肺失濡润

解析:

67.“寒从中生”是指

(分数:2.00)

A.寒邪直中三阴

B.阳气虚衰,温煦功能减退√

C.恣食生冷,伤及中阳

D.阳不化阴,水湿痰浊壅盛√解析:

68.“水气凌心”主要由于

(分数:2.00)

A.心阳虚衰√

B.胃阳虚衰

C.肾阳虚衰√

D.脾阳虚衰

解析:

69.导致脉道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有

(分数:2.00)

A.津液枯涸√

B.痰浊内阻√

C.气机郁滞√

D.脾气虚衰√

解析:

70.形成亡阳病机的主要原因有

(分数:2.00)

A.过用汗法或汗出过多√

B.气素体阳虚,疲劳过度√

C.虚阳外越√

D.湿浊之邪外袭

解析:

71.睥气虚损的病机是

(分数:2.00)

A.运化无权,纳谷呆滞√

B.升降失调,清浊不分√

C.升举无力,中气下陷√

D.统摄无力,血溢脉外√

解析:

72.引起胃火的病因有

(分数:2.00)

A.邪热犯胃√

B.嗜食辛辣厚味√

C.肝胆火旺√

D.胃病日久

解析:

73.肺气虚损易导致

(分数:2.00)

A.卫表不固,自汗√

B.津液不布,聚痰成饮√

C.肾不纳气,动辄气急√

D.宣肃不及,少气不足以息√

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

第六章病因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张仲景 B.陶弘景 C.陈无择 D.巢元方 E.刘完素 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 A.两者互不转化 B.两者相互作用 C.两者互不关联 D.两者对立制约 E.两者静止不变 3.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 A.疠气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劳逸 4.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火邪 E.寒邪 5.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 A.暑 B.湿 C.寒 D.风 E.热 6.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燥邪 E.湿邪 7.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寒邪伤于肌表 B.寒邪入中经脉 C.寒邪自内而生 D.寒邪直中脏腑 E.寒邪侵及血分 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暑邪 E.湿邪 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

A.火邪 B.燥邪 C.湿邪 D.风邪 E.以上都不是 10.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易袭阴位 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热(火)邪 D.湿邪 E.燥邪 1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E.阳气 13.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 A.夏末秋初 B.近冬深秋 C.长夏季节 D.冬末春初 E.春末夏初 14.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E.寒邪 15.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A.易伤津耗气 B.易生风动血 C.易扰乱神明 D.易致肿疡 E.易阻遏气机 16.易致肝风内动的是: A.寒邪 B.湿邪 C.暑邪 D.热邪 E.风邪 17.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8.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暑邪 19.虚邪是指: A.微邪 B.较弱的邪气 C.瘀血 D.贼邪 E.致病邪气的通称 20.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 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 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 证例 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水肿等 虚神疲乏力、动则气喘、畏寒怕冷

实中夹虚高热伤津 虚中夹实脾虚水肿,气虚血瘀 真虚假实气血不足导致的闭经 真实假虚大便不通导致的热结旁流 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2.阴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要点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阴盛格拒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热假寒证。 要点五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阴阳失调总结 阴阳证型 阳偏胜实热

中医基础理论易错点归纳第六章病机

1、【单选】A.由实转虚 B.虚实夹杂 C.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 E.因虚致实 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出现的病机是:D.真实假虚 2、★【单选】A.脏腑机能虚损,水液内停 B.脏腑气血失调,功能障碍 C.脏腑阴阳失调,功能失常 D.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真虚假实中假象出现的机理是:D.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3、【多选】A.精血津液不足 B.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C.阳气相对亢盛 D.阳热偏盛而伤阴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B、C 4、【多选】A.过用汗法或汗出过多 B.邪盛正衰,正不敌邪 C.虚阳外越 D.寒湿之邪伤阳 形成亡阳病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是:A、B、C 5、【多选】A.三焦水道不利 B.肺失宣散和肃降 C.肝失疏泄 D.脾运化功能障碍 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最主要的原因是:A、B、C、D 6、【单选】A.体内气机的逆乱 B.体内阴血的不足 C.体内阳气之变动 D.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E.体内筋脉失常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均属于:C.体内阳气之变动 7、【单选】A.气机之逆乱 B.阴血之不足 C.阳气之变动 D.筋脉之失养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是:C.阳气之变动 8、★【选择】A.肝阳化风 B.热极生风 C.阴虚风动 D.血虚生风 症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其病机是:C.阴虚风动 症见肢麻不仁、甚则手足拘挛不伸,其病机是:D.血虚生风 9、★【多选】A.腰膝酸软,耳鸣 B.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 C.眩晕目涩,视物模糊 D.筋挛肉瞤 肝血不足可致:B、C、D (按:阴虚动风常见于热病后期耗伤肝肾真阴,阴精严重亏损,神志昏迷,虚风内动,手足蠕动,它是极虚的证候,抽搐轻微、徐缓无力,最严重者也就轻微抽动,和实风内动那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急迫有力的证候截然不同。血虚生风则常见于内伤杂病,久病失血,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肢体麻木不仁,筋脉拘挛,肌肉瞤动,手足颤动。前者是极虚,压根动不起来,后者乃不足,还有足够的力量去挛急、瞤动,或颤动,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10、【多选】A.寒邪直中三阴 B.阳气虚衰,温煦功能减退 C.恣食生冷,伤及中阳 D.阳不化阴,水湿痰浊壅盛“寒从中生”是指:B、D 10、【单选】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冲脉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的经脉是:D.足阳明胃经 11、【单选】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冲脉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说何经“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D.足阳明胃经 12、【单选】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所载“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为何经之别的病变:D.足阳明胃经 13、【多选】A.消谷善饥 B.肿首头重 C.溺色黄 D.足不能行 《灵枢.经脉》记载,经气“有余于胃”的临床表现是:A.消谷善饥、C.溺色黄 14、【选择】A.太阳之脉终绝 C.少阳之脉终绝 B.少阴之脉终绝 D.厥阴之脉终绝 面黑齿长而垢,上下不通的病机是:B.少阴之脉终绝 中热隘干,善溺心烦,舌卷卵缩的病机是:D.厥阴之脉终绝 15、【选择】A.太阳之脉终绝 B.太阴之脉终绝 C.少阳之脉终绝 D.少阴之脉终绝 耳聋百节皆纵的病机是:C.少阳之脉终绝 腹胀闭不得息,善噫的病机是:B.太阴之脉终绝 16、【多选】A.脏腑功能太过 B.脏腑功能不及 C.脏腑阴阳失调 D.脏腑气血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部分习题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气 一、气的涵义:一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饮食中的水谷之气,吸入之清气(即氧气)等,即所谓〞人之有生,金赖此气〞。二是指生命活动的动力,如脏腑之气。所以,气有物质和功能两种涵义。 二、气的来源与生成:气分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也称为元气,禀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后天之气为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所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合而称为真气或称正气。(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气的来源与生成的概括。 三、气的分布及其功用:真气充遍全身,无时不有,无所不至,以营养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真气偏盛偏衰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健康情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明正气旺盛不易患病,正气虚衰容易患病的道理。由于气的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一)宗气:积于胸中,是饮食水谷所生化之气与吸入之清气结合而成,是一身之气的运行输布的出发点。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暖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二)营气:宗气贯入血脉里的营养之气,行于脉中,与血的关系密切,故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说法。可见营气与血的作用不可分割,共同发挥营养机体的功能。 (三)卫气:宗气宣发于脉外的叫卫气。其性刚悍,善走窜,达于体表,温润皮肤、肌肉、滋养腠理,司汗孔的开阖,以防御外邪,故叫〞卫气〞。例外邪侵入机体,卫气即起而抗邪,故发生恶寒、战栗、汗毛竖起等症状。卫气胜邪,则恶寒解,热退病除,反之,则寒热不消,疾病继续发展。 (四)五脏六腑之气:如心有心气,脾有脾气等等。心气不足,则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习题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1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阳亡失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01把病因区分为“外所因”、“内所因”与“不内外因”的医家是(单选) A.唐·王冰 B.宋·陈无择 C.汉·张仲景 D.晋·陶弘景 E.宋·钱乙 答案与解析:B。本题旨在考查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属于记忆性题目,较简单。宋代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02六淫邪气形成的原因是(单选) A.四时不正之气 B.湿雾瘴气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答案与解析:A。本题旨在考查六淫的含义。六淫是不正之气,又称其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0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多选) A.发病急骤,症状相似 B.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 C.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 D.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 答案与解析:BCD。本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选项A属于疫疠之气致病的特点。 0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淫致病特点的是(单选) A.季节性 B.地域性 C.相兼性 D.传染性 答案与解析:D。此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特点。 05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单选)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答案与解析:A。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A对)。寒邪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B错)。湿邪性重着、黏滞、趋下(C错)。燥性干涩,易伤津、伤肺(D错)。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病因与发病(一)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4道) 考点一: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2.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学说。 3.中医对病因分类及沿革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邪气盛则实”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2.“精气夺则虚”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3.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属于 (分数:2.00) A.邪气盛则实 B.精气夺则虚 C.至虚有盛候 D.大实有赢状√ 解析:解析: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因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所致。 4.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既可以见到面黄气虚等虚证,又可以见到呕吐腹泻等水湿留滞的实证,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似实 解析:解析: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5.邪热炽盛灼津导致气阴两伤,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解析:解析: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6.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属于 (分数:2.00) A.邪正相持 B.正虚邪恋√ C.正胜邪退 D.正胜邪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病机 一、A1 1、阳偏盛的病理状态是 A、阳气亢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 B、阴液不足,阳气失制而偏盛 C、阳气亢盛,耗伤机体的阴液 D、阴寒之邪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E、以上均非 2、阳偏衰常见于 A、肝、心、肾 B、脾、心、肾 C、肺、心、肾 D、肝、脾、肾 E、脾、肺、肝 3、阴损及阳是指 A、阴虚不能制约阳气 B、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C、阴虚阳无以化生,阳亦亏虚 D、阴盛伤阳,阳气受损 E、以上均非 4、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特点是

A、阳盛则阴病 B、阴盛则寒 C、阳虚则寒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5、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热者寒之 6、阴盛格阳属于 A、阳偏衰 B、阴偏衰 C、阳损及阴 D、真热假寒 E、真寒假热 7、“大实有羸状”的证候性质是 A、真实假虚证 B、实中夹虚证 C、由实转虚证 D、真虚假实证

E、虚实错杂证 8、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 A、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 B、阴精阳气的盛衰 C、气血的盛衰 D、正邪的盛衰 E、阴阳的盛衰 9、“实”的主要病机是 A、邪气亢盛 B、正气旺盛 C、气血瘀滞 D、水液蓄积 E、痰浊壅滞 10、下列哪项为虚证的临床表现 A、二便不通 B、五心烦热 C、精神亢奋 D、烦躁不宁 E、疼痛剧烈 11、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邪正盛衰变化是 A、邪正相持 B、正虚邪恋

C、邪盛正衰 D、邪去正虚 E、正盛邪退 12、血燥生风的病因是 A、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B、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C、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D、生血不足或外伤失血 E、血虚津亏,失润化燥 13、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为 A、心、肺、胃 B、肝、脾、肾 C、肝、肾、大肠 D、脾、胃、大肠 E、肺、胃、大肠 14、下列哪项不是阴虚风动的临床表现 A、筋脉拘挛 B、手足蠕动 C、低热起伏 D、脉细如丝 E、神昏谵语 15、导致湿浊内生的病因是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 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 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 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2.阴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要点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阴盛格拒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热假寒证。 要点五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阴阳失调总结 细目三气的失常 要点一气虚 要点二气滞 要点三气逆 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要点四气陷 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 要点五气闭气脱 气闭,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 气脱,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 细目四血的失常 要点一血虚 要点二血行失常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病机十九条”,是以“五运六气”的“六气”与五脏相应的理论,将临床常见的诸多症状,分别归属于心、肺、脾、肝、肾之疾患,风、寒、湿、热、火之疾患,病变部位是在“上”或“下”等。但必须指出:《内经》之论述病机,内容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病机十九条”,它与邪正和阴阳之盛衰,气血和脏腑之虚实,以及某些病证(如疼痛、痿、痹、厥、痈疽等)的病机,均有详尽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学说均非常重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素问》及《灵枢》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了热病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进退变化;在《内经》脏腑、经络虚实的基础上,对不少病证的病机进行了阐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1729种病候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证候作了阐述,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机;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了“邪气”致病的病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阐释了“阳有余而阴不足”和“湿热相火”等病机。 病机学说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代谢,是肌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的正常代谢,不仅仅是维持着津液在生成、输布和排泄之间的协调平衡,而且也是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 病机习题集

第七、八章发病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1.机体感受病邪,病邪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发病者,属()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2.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称为()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3.外感湿邪致病,其发病多为()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4.肝病胁痛、黄疸,若久治不愈,渐成“癥积”者,应属于()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5.外感六淫邪气致病,其发病多为()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6.血随气逆的病机是因为() A.气能行血B.气能摄血C.气能生血D.血能载气E.血能化气 7.津伤化燥病机多见于()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内湿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9.内寒病理的形成,除肾外,密切相关的脏还有() A.心B.肺C.脾D.肝E.肾 10.与风气内动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11.血不足病变多见于() A.心肺B.心脾C.心肾D.心肝E.肝肾 12.与气不足病变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脾肾B.肝脾肺C.心肺肾D.脾肾肺E.肺肝肾 13.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14.气逆病变多见于() A.肝脾肾B.肺脾肾C.脾胃肾D.肺肝胃E.肺肝肾 15.急、重病后期,邪已驱除,但正气耗伤,有待恢复的转归称为()A.正胜邪退B.邪胜正复C.正虚邪恋D.邪正相持E.邪去正虚16.“卒发”一般不见于下列哪项() A.中毒B.暴怒C.新感外邪D.思虑过度E.外伤 17.下列哪种因素致病多为徐发() A.疠气致病B.六淫致病C.思虑过度D.暴怒E.大悲 18.阴阳互损病机多与哪一脏虚损有关() A.心B.肺C.脾D.肝E.肾 19.下列动风病变中,属虚实错杂性质的是() A.热极生风B.阴虚风动C.血虚生风D.血燥生风E.肝阳化风 20.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病机之气血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病机之气血失调 气失调:气的病变,包括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气的运行失常,以及气的生理功能减退等,具体表现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气闭、气脱等几个方面。 气虚是指元气不足,全身或某些脏腑机能衰退的病理变化。气虚主要表现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减退,以及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等方面,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多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也可因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所致。气虚多见于慢性疾患、老年患者、营养缺乏、疾病恢复期以及体质衰弱等病变。其临床表现以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脉细软无力等症为重要特点。各脏腑气虚的特点,多与其生理功能有关,如肺气虚的特点是“主气”的功能衰退;心气虚的特点是“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衰退;脾胃气虚的特点是“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的功能衰退以及中气下陷等;肾气虚的特点是“藏精”、“生髓”和“气化”、“封藏”以及“纳气”等功能的衰退等。因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肺气虚直接影响元气的生成,故临床上所谓气虚证,多是指脾气虚和肺气虚以及脾肺气虚。气虚和阳虚,虽然都是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和抗病能力的减弱,但气虚则是指单纯的机能减退,而阳虚则是在气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阳气虚少,所以气虚属于阳虚的范畴,气虚可发展为阳虚,但气虚则不一定阳虚。其区别在于:气虚是虚而无寒象,而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由于气与血、津液的关

系极为密切,因而在气虚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及血和津液,从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种病变。如气虚可导致血虚、血瘀和出血,也可引起津液的代谢障碍,如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形成痰饮、水肿等。 升降失常:升降失常包括气陷、气脱、气滞、气逆和气闭等。气陷为气虚病机之一,是以气的升举无力,应升反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气陷多因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脾宜升则健,脾气虚,易导致气陷,常称“中气下陷”。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全赖于气的正常升降出入运动。所以,在气虚而升举力量减弱的情况下,就会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还可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气脱是指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体内气血津液严重损耗,以致脏腑生理功能极度衰退,真气外泄而陷于脱绝危亡之境。气脱有虚脱、暴脱之分:精气逐渐消耗,引起脏腑功能极度衰竭者,为虚脱;精气骤然消耗殆尽;引起阴竭阳亡者,为暴脱。如心气虚脱则心神浮越,脉微细欲绝;肝气虚脱则目视昏蒙,四肢微搐;脾气虚脱则肌肉大脱,泻利不止;肺气虚脱则呼吸息高,鼾声如雷;肾气虚脱则诸液滑遗,呼气困难。阴气暴脱则肤皱眶陷,烦躁昏谵;阳气暴脱则冷汗如珠,四肢厥逆等。气滞是指某些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的病理变化。气滞主要是由于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以及外伤侵袭、用力努伤、跌仆闪挫等因素,使气机阻滞而不畅,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或障碍所致,以闷胀、疼痛为其临床特点。由于人体气机升降多与肝主疏泄、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