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教学课件:09 血液循环

3 心肌的兴奋
相对不应期:
-60mV-- -80mV 但给予一个高于阈强度的刺激可引起扩布性兴奋 钠离子通道已逐渐复活,但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超常期:
从-80mV 复极化---90mV(静息电位) 钠离子通道已恢复到正常水平 心肌细胞兴奋性高于正常
插入图34-9,P1140
4 心肌的收缩性
滤过系数kf取决于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 和滤过面积
(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胶渗压 血浆胶渗压 组织液静水压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滤过面积 淋巴回流
(六) 淋巴循环
1、淋巴液的生成 2、淋巴液的回流及意义
1、淋巴液的生成:
在血液和组织液的交换过程中,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 量与重吸收回毛细血管的液体是不完全相等的
2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每搏输出量↑ -血压↑,故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
(2)心率: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 HR ↑—回心血量↓—舒张压↑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舒张压升高; 外周阻力减小—脉压加大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该作用↓—主动脉 顺应性↓—脉压↑
心脏起搏点(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产生的 兴奋,能够以局部电流形成传导,扩布到整个心 脏,引起心脏不同部分依次产生兴奋和收缩。
由低电阻的缝隙连接完成—传导速度快 使心房肌同步收缩、心室肌同步收缩
但在房室交界处传导慢—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意义:保证了心室收缩稍后于心房收
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泵血
2. 特殊传导系统:
2. 特殊传导系统
窦房结sinoatrial node 房室交界atrioventricular node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课件PPT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水(90%—92%)
血浆
晶体物质(2%—3%)
(Plasma)
血液
血浆蛋白
(5%—8%)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
血细胞(40%—50%)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下阶段: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
• 1.红细胞的生成
• ⑶造血原料
• ①初期阶段:细胞有丝分裂,核酸(DNA)合成,
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参与。
• ②后期阶段:需要Fe2+合成Hb,每天需要20 ~
30mg。Fe2+缺乏时患缺铁性贫血。
• Hb的分子结构
• Fe3+需还原成Fe2+才能用于合成Hb。
• 因此,在急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多。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二、白细胞生理
(二)白细胞的功能
2.单核细胞
•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溶酶体内颗粒增加,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能吞噬较大颗粒。
• ■ 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
• ①吞噬细胞内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以及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 ②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骨髓造血过程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
• 1.红细胞的生成
• ⑶造血原料
• ●叶酸:
• 体内过程:食物中的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吸收入血→四氢叶酸→
多谷氨酸→参与DNA合成。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水(90%—92%)
血浆
晶体物质(2%—3%)
(Plasma)
血液
血浆蛋白
(5%—8%)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
血细胞(40%—50%)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下阶段: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
• 1.红细胞的生成
• ⑶造血原料
• ①初期阶段:细胞有丝分裂,核酸(DNA)合成,
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参与。
• ②后期阶段:需要Fe2+合成Hb,每天需要20 ~
30mg。Fe2+缺乏时患缺铁性贫血。
• Hb的分子结构
• Fe3+需还原成Fe2+才能用于合成Hb。
• 因此,在急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多。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二、白细胞生理
(二)白细胞的功能
2.单核细胞
•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溶酶体内颗粒增加,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能吞噬较大颗粒。
• ■ 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
• ①吞噬细胞内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以及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 ②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骨髓造血过程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
• 1.红细胞的生成
• ⑶造血原料
• ●叶酸:
• 体内过程:食物中的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吸收入血→四氢叶酸→
多谷氨酸→参与DNA合成。
2024版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

输送富氧血液
动脉血管主要负责将富含氧和营养物 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器 官。
血流速度快
由于动脉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流速度 较快,有利于将血液迅速输送至全身 各部位。
2024/1/29
13
静脉血管特点及作用
2024/1/29
管壁较薄,弹性较小
01
静脉血管管壁主要由单层扁平上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弹性
01
02
03
04
心脏内部被分隔为四个腔室, 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
房和右心室。
心房与心室之间通过房室口相 通,房室口附有房室瓣,可防
止血液倒流。
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静脉的氧合 血,左心室将氧合血泵入主动
脉,供应全身组织器官。
右心房接收来自上下腔静脉的 非氧合血,右心室将非氧合血 泵入肺动脉,进行气体交换。
03
04
黏附
血小板能黏附在受损血管壁上, 形成止血栓子。
聚集
激活的血小板通过释放化学物 质吸引更多血小板聚集在一起,
加强止血效果。
收缩
血小板内含有收缩蛋白,能使 血管收缩,减少出血量。
释放
血小板能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 质,如生长因子、凝血因子等,
促进血管修复和凝血过程。
2024/1/29
21
PART 05
28
鸟类和爬行动物类
2024/1/29
心脏结构
三腔心,包括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部分分隔氧合血和未氧合血。
循环类型
不完全双循环,心脏输出的血液一部分经体循环,一部分经肺循 环,存在混合血现象。
血压调节
主要依赖神经调节,如压力感受性反射,体液调节机制相对简单。
29
两栖动物类
动物生理学4血液与血液循环-PPT课件

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第七章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全身心血管系统内周而 复始地循环流动 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 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 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因失去正常 的物质转运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同时体内一些 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损害,尤其是对缺氧 敏感的大脑皮层,只要大脑中血液循环停止3~10 分钟,人就丧失意识,血液循环停止4~5分钟,半 数以上的人发生永久性的脑损害,停止10分钟,即 使不是全部智力毁掉,也会毁掉绝大部分。 临床上的体外循环方法就是在进行心脏外科手 术时,保持病人周身血液不停地流动。对各种原因 造成的心跳骤停病人,紧急采用的心脏按摩(又称 心脏挤压)等方法也是为了代替心脏自动节律性活 动以达到维持循环和促使心脏恢复节律性跳动的目 的。
维萨里在巴黎大学读书时结交的好友西班牙人 赛尔维特(Michael Servetus,1511~1553)继 续进行科学实验,包括当时被人禁止的人体解剖。 他发现,血液从右心室经肺动脉进入肺,再由肺静 脉返回左心室,这一发现被称为肺循环。赛尔维特 在发现血液循环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1553年, 他秘密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一书,用6页的篇 幅阐述了自己的发现,这触犯了当时被教会奉为权 威的盖仑学说。1553年10月27日,年仅42岁的赛 尔维特被宗教法庭判处火刑,在日内瓦郊外被活活 烧死,而且在被烧死前还被残酷地烤了两个小时。 据说他曾经对审问者说:“我会燃烧,但这只 是个事件。我们的讨论会在永恒中继续。”
一、 血液循环的发现
血液循环是英国人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 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

2. 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水平 静息电位(自律细胞为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时,距离阈电位的差距加大,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增大,表现为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2)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上移,则与静息电位差距增大,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3)Na+ 通道状态:兴奋产生时,都是以Na+通道激活作为前提。Na+通道处于备用、激活、失活三种状态,其活动有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 备用状态: -90 mV (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激活状态: -70 mV,Na+通道迅速开放,Na+迅速跨膜内流 失活状态: -50 mV,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窦 房 结 ↓ ↓ 结间束 房间束 ↓ ↓ 房室交界 心房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心肌传导兴奋的特点 由于心脏各部位的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各不相同,故兴奋的传导具有快-慢-快的特点。窦房结的兴奋一方面通过房间束传至左右心房,引起左右心房同时收缩;另一方面通过结间束传至房室交界,然后由房室束(希氏束)传至左右束支,然后通过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
心房和心室间有结缔组织的纤维环隔开,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也无直接的电联系,心房和心室唯一传递兴奋的通道是房室交界区的房室结。
2. 房-室延搁 心房肌的传导速度约为0.4m/s,可将窦房结发出的兴奋迅速传遍整个左右心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速度变慢,仅为0.02~0.05m/s;所以兴奋通过房室交界的时间较长,约需0.10s,这一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意义:它使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按顺序进行,保证了心房收缩结束后心室开始收缩,使心室收缩前充盈更多的血液,以利泵血功能。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后,沿心室内传导系统-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纤维网迅速传播到左右心室肌,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快,可达4m/s,使兴奋几乎同时传到所有的心室肌,使整个心室肌同时发生收缩。
(1)静息电位水平 静息电位(自律细胞为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时,距离阈电位的差距加大,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增大,表现为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2)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上移,则与静息电位差距增大,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3)Na+ 通道状态:兴奋产生时,都是以Na+通道激活作为前提。Na+通道处于备用、激活、失活三种状态,其活动有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 备用状态: -90 mV (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激活状态: -70 mV,Na+通道迅速开放,Na+迅速跨膜内流 失活状态: -50 mV,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窦 房 结 ↓ ↓ 结间束 房间束 ↓ ↓ 房室交界 心房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心肌传导兴奋的特点 由于心脏各部位的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各不相同,故兴奋的传导具有快-慢-快的特点。窦房结的兴奋一方面通过房间束传至左右心房,引起左右心房同时收缩;另一方面通过结间束传至房室交界,然后由房室束(希氏束)传至左右束支,然后通过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
心房和心室间有结缔组织的纤维环隔开,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也无直接的电联系,心房和心室唯一传递兴奋的通道是房室交界区的房室结。
2. 房-室延搁 心房肌的传导速度约为0.4m/s,可将窦房结发出的兴奋迅速传遍整个左右心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速度变慢,仅为0.02~0.05m/s;所以兴奋通过房室交界的时间较长,约需0.10s,这一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意义:它使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按顺序进行,保证了心房收缩结束后心室开始收缩,使心室收缩前充盈更多的血液,以利泵血功能。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后,沿心室内传导系统-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纤维网迅速传播到左右心室肌,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快,可达4m/s,使兴奋几乎同时传到所有的心室肌,使整个心室肌同时发生收缩。
动物生理学 第3章 血液循环 图文

2、第二心音:心室舒张,心室内压低于主动脉血压, 引起半月瓣突然关闭,以及主动脉基部和心室壁 振动而发出的振动音。“通”音
第二节:心肌特性及生物电变化
一.心脏的结构和心肌细胞的类型
(一)心脏的结构和心肌细胞的类型
1 自律细胞:兴奋性、传导性、自动节律性。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细胞中不含或含微量的肌原纤维,无收缩能力。没有外来刺激 的条件下自发的发生节律性兴奋。
二、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
(一)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1、心房收缩期:心房心室压力低;心房压>心室压; 房室瓣开放;但半月瓣关闭,心室与动脉不通。
2、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关闭。 (2)快速射血期:半月瓣打开,血液快速进入动 脉。
(3)减慢射血期:压力减小;收缩力减小,射血 减慢。
• 心肌收缩力:通过心肌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 度的改变而不依赖前、后负荷的改变来影响每搏 输出量的能力,又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 影响因素:钙离子、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甲状腺 素、乙酰胆碱等
• 后负荷:心肌在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心 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故又称为压力 负荷。
• 当动脉血压增加时,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 短,射血速度减慢,每搏输出量暂时减少。导致 心室内剩余的血量增加,心肌可通过异长自身调 节使博出量恢复正常。
=(射血期心室内压-舒张末期压)*搏出量 =(平均动脉压-平均左房压)*搏出量 分功=搏功*心率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心室舒张末容积(前负荷或异长的自身调节) 2、心肌收缩性能的影响:神经与体液的调节(等长
的自身调节)
3、动脉血压(后负荷):血压升高——室内压升 高——等容收缩期延长——阻力
第二节:心肌特性及生物电变化
一.心脏的结构和心肌细胞的类型
(一)心脏的结构和心肌细胞的类型
1 自律细胞:兴奋性、传导性、自动节律性。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细胞中不含或含微量的肌原纤维,无收缩能力。没有外来刺激 的条件下自发的发生节律性兴奋。
二、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
(一)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1、心房收缩期:心房心室压力低;心房压>心室压; 房室瓣开放;但半月瓣关闭,心室与动脉不通。
2、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关闭。 (2)快速射血期:半月瓣打开,血液快速进入动 脉。
(3)减慢射血期:压力减小;收缩力减小,射血 减慢。
• 心肌收缩力:通过心肌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 度的改变而不依赖前、后负荷的改变来影响每搏 输出量的能力,又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 影响因素:钙离子、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甲状腺 素、乙酰胆碱等
• 后负荷:心肌在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心 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故又称为压力 负荷。
• 当动脉血压增加时,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 短,射血速度减慢,每搏输出量暂时减少。导致 心室内剩余的血量增加,心肌可通过异长自身调 节使博出量恢复正常。
=(射血期心室内压-舒张末期压)*搏出量 =(平均动脉压-平均左房压)*搏出量 分功=搏功*心率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心室舒张末容积(前负荷或异长的自身调节) 2、心肌收缩性能的影响:神经与体液的调节(等长
的自身调节)
3、动脉血压(后负荷):血压升高——室内压升 高——等容收缩期延长——阻力
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

肌质网内贮存的Ca2+释放入胞质 Ca2+与细肌丝的肌钙蛋白结合
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橫桥结合 肌丝滑行,肌节和肌肉缩短
心肌的舒张
肌质网膜上的Ca2+泵 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体
细胞膜上的Ca2+泵
胞质中Ca2+浓度降低
心肌收缩性的特点
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有依赖性 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 0、1、2、3、4五个时相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0期去极化的形成 历时:1ms 原因:细胞外的Na+快速
流入细胞内 --Na+内流(钠通 道:INa通道)。
复极化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形成锋电位,历时10ms 原因:Na+通道失活后,K+
快速外流(瞬时性外向离子流: Ito ) ,使膜电位下降。
兴奋在房室束、束支和浦肯 野纤维网的传导速度最高,能达 到2~4m/s,使兴奋能迅速传播到 左右心室,保证了左右心室能同 时发生收缩。
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 心肌细胞的细胞内电阻
• 闰盘的密度 •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率快、幅值大,形成 的局部电流大,向前影响的范围广,使其前方的细胞去极化达 到阈值所需要的时间短,所以传导速度快;反之慢反应动作电 位的传导速度较慢。
第五章 血液循环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一 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血液循环的功能:
物质运输 维持内环境稳态 调节体温 内分泌功能
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橫桥结合 肌丝滑行,肌节和肌肉缩短
心肌的舒张
肌质网膜上的Ca2+泵 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体
细胞膜上的Ca2+泵
胞质中Ca2+浓度降低
心肌收缩性的特点
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有依赖性 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 0、1、2、3、4五个时相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0期去极化的形成 历时:1ms 原因:细胞外的Na+快速
流入细胞内 --Na+内流(钠通 道:INa通道)。
复极化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形成锋电位,历时10ms 原因:Na+通道失活后,K+
快速外流(瞬时性外向离子流: Ito ) ,使膜电位下降。
兴奋在房室束、束支和浦肯 野纤维网的传导速度最高,能达 到2~4m/s,使兴奋能迅速传播到 左右心室,保证了左右心室能同 时发生收缩。
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 心肌细胞的细胞内电阻
• 闰盘的密度 •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率快、幅值大,形成 的局部电流大,向前影响的范围广,使其前方的细胞去极化达 到阈值所需要的时间短,所以传导速度快;反之慢反应动作电 位的传导速度较慢。
第五章 血液循环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一 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血液循环的功能:
物质运输 维持内环境稳态 调节体温 内分泌功能
动物生理学PPT课件

1.定义:指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心室的舒缩作为心搏的标志
二→ 、心率(cardiac rate)
定义:单位时间内心脏博动的次数。 心率加快→心肌疲劳
各种动物心率变异范围(次/min):
骆驼25-40
猪60-80
马28-42
犬80-130
奶牛60-80
兔120-150
羊30-80
三、心脏的泵血的机理
4.心率:
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和特征 按照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分为两类:
1.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收缩细胞):指心房和心室 肌 细胞。
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主要指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原理
1.普通心肌细胞
第三节
血第管三生节 理血管生理
一、血管的种类和功能
血管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按生理功能 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弹性贮器血管 2.分配血管 3.阻力血管 4.交换血管 5.容量血管 6.短路血管
二、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问题是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关系 1.血流量(blood flow):
四、心音(heart d)
1.定义: 2.分类
①第一心音:类似于”扑”音。 ②第二心音: 类似于”通”音。 ③第三心音: ④第四心音:
五、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1.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①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②每分输出量:
生理学上说的心输出量指每分输出量 2.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
2.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pacemaker) 窦性节律(sinus rhythm) 潜在起搏点(latent pacemaker) 异位节律(ectopic rhythm)
心室的舒缩作为心搏的标志
二→ 、心率(cardiac rate)
定义:单位时间内心脏博动的次数。 心率加快→心肌疲劳
各种动物心率变异范围(次/min):
骆驼25-40
猪60-80
马28-42
犬80-130
奶牛60-80
兔120-150
羊30-80
三、心脏的泵血的机理
4.心率:
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和特征 按照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分为两类:
1.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收缩细胞):指心房和心室 肌 细胞。
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主要指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原理
1.普通心肌细胞
第三节
血第管三生节 理血管生理
一、血管的种类和功能
血管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按生理功能 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弹性贮器血管 2.分配血管 3.阻力血管 4.交换血管 5.容量血管 6.短路血管
二、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问题是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关系 1.血流量(blood flow):
四、心音(heart d)
1.定义: 2.分类
①第一心音:类似于”扑”音。 ②第二心音: 类似于”通”音。 ③第三心音: ④第四心音:
五、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1.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①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②每分输出量:
生理学上说的心输出量指每分输出量 2.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
2.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pacemaker) 窦性节律(sinus rhythm) 潜在起搏点(latent pacemaker) 异位节律(ectopic rhyth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维立即回到实验室里,找到了一只兔子。他 用绳子扎住兔子的动脉血管…
.
5
哈维反复进行试验,他不仅对80多种动物进行 了试验,还对自己身上的血管进行了试验,试验的 结果一致表明:动脉血管里的血是从心脏里流出来 的,静脉血管里的血是流回心脏去的。他发现心脏 是这样进行工作的:收缩时,把血液压进动脉血管; 放松时,静脉里的血又流回来。这样,一缩一松, 一张一弛,就使心脏跳动起来,心脏的跳动又促使 血液流动,这样周而复始,血液在体内不停地循环。
.
12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心肌细胞跨膜电位 :指心肌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的电位差。
静息状态:
极化状态
工作心肌:静息电位
特殊传导系统:最大舒张电位
兴奋状态:
去极化过程 动作电位
复极化过程
.
13
心房肌 心室肌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末梢浦肯野纤维
窦房结 房室交界区
快反应细胞 慢反应细胞
快反应动作电位 慢反应动作电位
环的一个旁支。
.
10
第一节 心脏的生理活动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
11
心肌细胞
Cardiac myocyte
工作细胞: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 心房肌 心室肌
自律细胞: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窦房结 房室交界区 房室束 ,又名希氏束 左右束支 末梢浦肯野纤维
17世纪初,有一位叫哈维的医学 家对血液的流动产生了疑问,血液究 竟到哪里去了?真的消失了吗?他决 定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但从哪里着手 呢?人死了,血液就不流动了 ,因此, 解剖人体肯定是不行的。
.
4
有一天,刚下过一场大雨,哈维步行从学校回 家,看见一群孩子在玩“水坝”的游戏。他们先挖 了一条水沟,然后在水沟的中间挖了一个大水坑, 在水坑的周围,用泥沙垒出一座“水坝”。水坝里 很快就蓄满了水,快溢了出来。孩子们立即把水坝 的一头扒开,水“哗”地一下流走了。孩子们哈哈 大笑,哈维在一边也看得很有趣,突然,他脑子里 灵光一闪:有了!血液循环之谜可以揭开了!
第五章 血液循环 (Circu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一 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
2
血液循环的功能:
➢ 物质运输 ➢ 维持内环境稳态 ➢ 调节体温 ➢ 内分泌功能
.
3
揭开血液循环之谜
古代的时候,亚里士多德说人的 血管里是空气,很长一段时间里,大 家都这样认为。后来,人们发现血管 里有很多血液,但这些血液流到哪里 去了呢?这些血液像潮水一样在人体 里流动,然后就消失在人体中了。
.
19
0期 1期
INa通道
瞬时性外向离子流:Ito
.
20
2期
3期
L型钙流ICa-L与延迟整流钾流IK
.
K+快速外流(IK 和Ik1)
21
小结: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0期——Na+内流 1期——K+外流(Ito) 2期——K+外流和Ca2+内流处于平衡 3期——K+外流 4期——离子恢复( Na+- K+泵和 Na+-Ca2+ 交换、 Ca2+泵)
原因:Na+通道失活后,K+ 快速外流(瞬时性外向离子流: Ito ) ,使膜电位下降。
.
17
➢ 复极化2期:平台期
历时:100—150ms
原因:Ca2+缓慢内流 (L 型钙流ICa-L)与K+外流(延 迟整流钾流IK)达到平衡,使 膜电位长时间维持在0 mV左 右。
➢ 复极化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就这样,哈维揭开了血液循环的秘密。
.
6
英国医生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在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离体心脏的实验研究, 指出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首先,他通过实验发 现,如果心室容纳的血液为56.8克,心跳每分72次, 则一小时由心脏压出的血液应为245.4千克,这相当于 人体重的三四倍,这样大的血量决不可能是同一时间 内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变成的,也不可能是同一时 间内静脉所储存的,由此断定血液在体内必定是循环 的。其次,他用捆扎手臂的实验证明,血液是从心脏 经动脉流到静脉再流回心脏的。此外,他通过解剖和 活体观察,发现动物心脏就像水泵,收缩时把血液压 出来,舒张时又充满了血液,指出血液循环的动力在 于心脏的机械作用。
历时:100ms—150ms
原因:Ca2+通道失活,Ca2+内 流停止,K+快速外流(IK 和Ik1) 形成。
.
18
➢ 4期:恢复期
原因:3期后,K+外流停止, 膜上K+-Na+-ATP泵、Ca2+泵 等活动,将Na+、Ca2+泵出, 泵入K+,使细胞膜内外离子 分布及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 位水平。
K+外流:延迟整流钾流(IK) 4期(自动去极化期):
.
22
(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最大舒张电位:-50~-60mV
K+外流:内向整流钾通道(inward rectifier K+ channel,Ik1通道)
动作电位:0、3、4期
0
3
4
.
23
03 4
0期(去极化期):
Ca2+内流: L型钙流(ICa-L) 3期(复极化期):
.
14
(一)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静息电位:-80~-90mV K+向细胞膜外流动所产生的K+跨膜电位或平衡电位
K+外流:内向整流钾通道
(inward rectifier K+ channel,Ik1通道)
.
15
➢ 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神
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不同:
去极化迅速而复极化缓慢
特点 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持续时间长(200-300ms)
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 0、1、2、3、4五个时相
.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16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 0期去极化的形成 历时:1ms
原因:细胞外的Na+快速 流入细胞内 --Na+内流(钠通 道:INa通道)。
➢复极化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形成锋电位,历时10ms
.
7
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给了生理学中的传统观念 ──盖仑的灵气说以致命的打击。从此,生理学发 展成为科学。哈维因为这一成就而被誉为“生理学 之父”。
William Harvey
.
1578—1657
8
.
9
除上述两个循环路线外,部分组织液进入另一套 封闭的管道系统,形成淋巴液。后者经小淋巴管、大 淋巴管,再经左侧胸导管和右颈淋巴干分别进入左、 右锁骨下静脉,形成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可视为体循
.
5
哈维反复进行试验,他不仅对80多种动物进行 了试验,还对自己身上的血管进行了试验,试验的 结果一致表明:动脉血管里的血是从心脏里流出来 的,静脉血管里的血是流回心脏去的。他发现心脏 是这样进行工作的:收缩时,把血液压进动脉血管; 放松时,静脉里的血又流回来。这样,一缩一松, 一张一弛,就使心脏跳动起来,心脏的跳动又促使 血液流动,这样周而复始,血液在体内不停地循环。
.
12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心肌细胞跨膜电位 :指心肌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的电位差。
静息状态:
极化状态
工作心肌:静息电位
特殊传导系统:最大舒张电位
兴奋状态:
去极化过程 动作电位
复极化过程
.
13
心房肌 心室肌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末梢浦肯野纤维
窦房结 房室交界区
快反应细胞 慢反应细胞
快反应动作电位 慢反应动作电位
环的一个旁支。
.
10
第一节 心脏的生理活动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
11
心肌细胞
Cardiac myocyte
工作细胞: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 心房肌 心室肌
自律细胞: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窦房结 房室交界区 房室束 ,又名希氏束 左右束支 末梢浦肯野纤维
17世纪初,有一位叫哈维的医学 家对血液的流动产生了疑问,血液究 竟到哪里去了?真的消失了吗?他决 定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但从哪里着手 呢?人死了,血液就不流动了 ,因此, 解剖人体肯定是不行的。
.
4
有一天,刚下过一场大雨,哈维步行从学校回 家,看见一群孩子在玩“水坝”的游戏。他们先挖 了一条水沟,然后在水沟的中间挖了一个大水坑, 在水坑的周围,用泥沙垒出一座“水坝”。水坝里 很快就蓄满了水,快溢了出来。孩子们立即把水坝 的一头扒开,水“哗”地一下流走了。孩子们哈哈 大笑,哈维在一边也看得很有趣,突然,他脑子里 灵光一闪:有了!血液循环之谜可以揭开了!
第五章 血液循环 (Circu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一 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
2
血液循环的功能:
➢ 物质运输 ➢ 维持内环境稳态 ➢ 调节体温 ➢ 内分泌功能
.
3
揭开血液循环之谜
古代的时候,亚里士多德说人的 血管里是空气,很长一段时间里,大 家都这样认为。后来,人们发现血管 里有很多血液,但这些血液流到哪里 去了呢?这些血液像潮水一样在人体 里流动,然后就消失在人体中了。
.
19
0期 1期
INa通道
瞬时性外向离子流:Ito
.
20
2期
3期
L型钙流ICa-L与延迟整流钾流IK
.
K+快速外流(IK 和Ik1)
21
小结: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0期——Na+内流 1期——K+外流(Ito) 2期——K+外流和Ca2+内流处于平衡 3期——K+外流 4期——离子恢复( Na+- K+泵和 Na+-Ca2+ 交换、 Ca2+泵)
原因:Na+通道失活后,K+ 快速外流(瞬时性外向离子流: Ito ) ,使膜电位下降。
.
17
➢ 复极化2期:平台期
历时:100—150ms
原因:Ca2+缓慢内流 (L 型钙流ICa-L)与K+外流(延 迟整流钾流IK)达到平衡,使 膜电位长时间维持在0 mV左 右。
➢ 复极化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就这样,哈维揭开了血液循环的秘密。
.
6
英国医生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在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离体心脏的实验研究, 指出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首先,他通过实验发 现,如果心室容纳的血液为56.8克,心跳每分72次, 则一小时由心脏压出的血液应为245.4千克,这相当于 人体重的三四倍,这样大的血量决不可能是同一时间 内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变成的,也不可能是同一时 间内静脉所储存的,由此断定血液在体内必定是循环 的。其次,他用捆扎手臂的实验证明,血液是从心脏 经动脉流到静脉再流回心脏的。此外,他通过解剖和 活体观察,发现动物心脏就像水泵,收缩时把血液压 出来,舒张时又充满了血液,指出血液循环的动力在 于心脏的机械作用。
历时:100ms—150ms
原因:Ca2+通道失活,Ca2+内 流停止,K+快速外流(IK 和Ik1) 形成。
.
18
➢ 4期:恢复期
原因:3期后,K+外流停止, 膜上K+-Na+-ATP泵、Ca2+泵 等活动,将Na+、Ca2+泵出, 泵入K+,使细胞膜内外离子 分布及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 位水平。
K+外流:延迟整流钾流(IK) 4期(自动去极化期):
.
22
(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最大舒张电位:-50~-60mV
K+外流:内向整流钾通道(inward rectifier K+ channel,Ik1通道)
动作电位:0、3、4期
0
3
4
.
23
03 4
0期(去极化期):
Ca2+内流: L型钙流(ICa-L) 3期(复极化期):
.
14
(一)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静息电位:-80~-90mV K+向细胞膜外流动所产生的K+跨膜电位或平衡电位
K+外流:内向整流钾通道
(inward rectifier K+ channel,Ik1通道)
.
15
➢ 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神
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不同:
去极化迅速而复极化缓慢
特点 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持续时间长(200-300ms)
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 0、1、2、3、4五个时相
.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16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 0期去极化的形成 历时:1ms
原因:细胞外的Na+快速 流入细胞内 --Na+内流(钠通 道:INa通道)。
➢复极化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形成锋电位,历时10ms
.
7
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给了生理学中的传统观念 ──盖仑的灵气说以致命的打击。从此,生理学发 展成为科学。哈维因为这一成就而被誉为“生理学 之父”。
William Harvey
.
1578—1657
8
.
9
除上述两个循环路线外,部分组织液进入另一套 封闭的管道系统,形成淋巴液。后者经小淋巴管、大 淋巴管,再经左侧胸导管和右颈淋巴干分别进入左、 右锁骨下静脉,形成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可视为体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