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遗产):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重视:1.人;2.口头传承;3.文化空间的重视

民俗商业化、媒介化、民俗学从科学理论到实践方案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和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它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总体来说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本质特征),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年节习俗才一直延续至今。2.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文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那些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广大。3.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是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4.类型性。5.规范性和服务性,最常见的是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民俗规范永远是民众心理与价值观念整合的结果。

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社会规范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3.维系功能,4.调节功能。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

“百工五法”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

营造寺院、庙宇和宫殿的木匠,古代叫“大工”。代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技艺之最的榫卯结构和展现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斗拱和飞檐,正是中国木匠技艺传统中最精华的部分。祖师崇拜是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技术传授的封锁性;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商业分类:集市,集市交易中最具民俗特点的是小商小贩们那各种各样的招徕顾客的叫卖声和敲击声以及出没在罗马市场和大宗交易中的“中人”。行商,以“市声”最为突出。坐商。

最具民俗传承特点的,有曾在黄河、洮河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浮桥,西南各省的索桥,南北皆有的石拱桥,侗族山寨的风雨桥,以及遍布全国各地山村的跳石桥、独木桥,农村的木板桥和石板桥。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习俗。它最先只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逐渐包括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以下四类:1.衣着,2.各种附加的装饰物,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服饰有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质、形、饰、色、画。

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五服:斩衰,齐衰,

大功,小功,缌麻。

2.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服饰的变化来自两方面的因素: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的改变而影响到服饰的改变。服饰是人们日常交往中最直观的表征。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解决生存条件和安全条件的必然结果。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利用天然空间和人造居住空间。

原始巢居穴居最基本的特点是利用天然的空间,经过适当加工,作为避风雨、避群害的栖息之所。

中国古代的居民住房,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特点P95

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各民族的干栏式住房共同具有的习俗P96

中国的民居建筑共同的民俗特点:1.聚族而居;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最突出特点)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4.民房低于官府;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构成要素:较为完整的宗族组织包括有学院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族谱是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祠堂是最基本的族产,族田是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此外,还有许多共同的墓地和坟山。

宗族成员参与的民俗活动:按节候举行的;择吉日举行的;随机发生而成员闻讯前往的。

岁时节日民俗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应时而做的自然生活节律。

岁时节日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简单而永恒的推动力: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

岁时节日的产生和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自然崇拜;灵魂崇拜;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祈望人寿年丰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俗形成的原发性动因。

汉代是我国风俗节日的定性期。汉武帝太初元年,全国恢复实行夏历。

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起作用的因素:神话传说的嵌入,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宗教节日的渗透,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千百年来,传统节日以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重要的感情纽带。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从中真切的体会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力。3.节日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第六章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的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

人生仪礼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织,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