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复仇议复习点公共课大学语文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材料之一——词类活用

三、释词题(本大題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姜氏何厌之有? 17.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18.窈究淑女,君子好逑。 19.尔来四万八千岁。 20.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 21.强公室,杜私门。 22.故言必有三表 23.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24.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25.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例:少时,一狼…其一犬坐于前(《狼》) 像狗一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像一翅样膀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
像狗马那样
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席方平》) 像羊和狼那样
鱼食鲸吞,蝼蚁之微生可悯(《席方平》)像鱼和鲸那样
④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像对待兄长一样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C.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苏武传》)
D.臣窃独过之。(《驳<复仇议>》) 填空题: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为它是错误”
30.“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战国策·燕昭王求
士》)中的“市”字的意思是 。 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2013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乃、则、焉”共10个) 3.句式:《考试要求》:分辨和掌握判断句、被动句、 倒序句等特殊句式的用法
实词: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二、山东省专升本试题长什么样
2019年专升本考试真题
(2019年)以下不属于《苏武传》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 A.羝乳乃得归 B.王必欲降武 C.屈节辱命 D.汉亦留之以相当
四、名词作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大学语文13驳复仇议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
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
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
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
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鱼之遨游,
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
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
❖ 第二部分为从“臣闻礼之大本”至“明矣”(第2、3、4、 5、6自然段):逐一驳斥陈氏旳主张。这一部分又分三层:
❖ 第一层(2自然段):指出礼与刑旳根本功能是一致旳,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两者不能相 背而行,以此辩驳陈氏“诛之而旌其闾”旳观点。
❖ 第二层(3、4自然段):对徐元庆案旳两种情形进行假设、 分析、推理,指出陈氏“诛之而旌其闾”观点旳自相矛盾 。
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
噫!以兹丘之胜,
致之沣、镐、鄠、杜,
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
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
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
而陋之。贾四百,连岁
不能售。而我与深源、
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
பைடு நூலகம்
有遭乎!书于石,所以
贺兹丘之遭也。
❖
(《柳宗
元集》卷二十九)
问题讨论
❖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作者简介
❖ 柳宗元(773—819),字 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 人。唐代杰出旳文学家, 与韩愈齐名,世称“韩 柳”,“唐宋八大家”之 一。德宗贞元九年(793) 举进士第,后又登博学宏 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 任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
❖ 他政治上属于以王叔文为首旳主张改良革新旳政治集 团,在王叔文一派执政期间,任礼部员外郎。不久革新 失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 (815),又改贬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卒于任所
江西省吉安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

江西省吉安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第14 题《故乡的野菜》的作者是()A.周树人B.茅盾C.周作人D.郁达夫2.下列作品集属于闻一多的是()A.《红烛》B.《繁星》C.《灾难的岁月》D.《女神》3. 《张中丞传后叙》中抨击的人物是A.张巡B.许远C.南霁云D.贺兰进明4.《培根论说文集》英文版原名为( )A.《随笔》B.《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C.《随感录》D.《猎人日记》5. 下列哪组作品是徐志摩的诗集()A.《翡冷翠的夜》、《猛虎集》B.《翡冷翠的夜》、《落叶》C.《猛虎集》、《再别康桥》D.《志摩的诗》、《死水》6.“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所用的修辞方法是A.夸张、用典、比喻B.夸张、对偶、比喻C.对偶、比喻、拟人D.用典、夸张、对偶7.“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A.鲁迅B.莫泊桑C.欧·亨利D.培根8.孔子对“大同”社会的描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1)社会清平安宁(2)人们安居乐业(3)人们各自为一己私利(4)各有所养(5)奸恶不兴A.(1)(2)(4)(5)B.(1)(3)(4)(5)C.(2)(3)(4)(5)D.(1)(2)(3)(5)9. 《断魂枪》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方法是()A.直抒胸臆式的指称议论B.肖像、行为、语言的白描C.比喻、比拟等艺术手段D.梦境、幻境等意境创造10.屈原的《国殇》选自()A.《离骚》B.《九歌》C.《九章》D.《天问》11.下列传记作品中,带有寓言色彩的是()A.A.《张中丞传后叙》B.《种树郭橐驼传》C.《马伶传》D.《李将军列传》(节选)12. 下列关于作品、作者、国别搭配正确是A.《论学问》——培根——英国B.《麦琪的礼物》——欧?亨利——德国C.《米龙老爹》——屠格涅夫——俄国D.《门槛》——莫泊桑——法国13. 《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写作背景是A.王安石变法B.王叔文变法C.诗文革新运动D.古文运动14. 下列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女作家丁玲的代表作之一。
【大学语文 精】驳复仇议复习点 2

诛莫得而并焉”,否则不仅会导致刑法的滥用,而且败坏了礼治秩序,直至 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与行为规范的混乱。因而得出“礼”与“刑”是“统于一 而已矣”,从而驳斥了陈氏的“诛之而旌其闾”的观点。
其次,作者推究元庆之父案的曲直端始,指出假如元庆父并非因触犯国家
的刑法获罪,而是赵师韫为了私怨而错判,那么远庆之复仇是“守礼而行 义”,又何罪之有?否则,元庆父死于法而非吏杀之,乃正邦典,又何而论。
最后作者对陈氏的“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观点进行辩驳,指出他这
种认识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对“礼”的本质的糊涂理解,然后引经据典,进行 辩解,进而得出元庆复仇是“服孝死义”,是“达理而闻道者”所为,因而
• 2. 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直接引出对方的 观点,紧接着表明自己的态度,“窃独过之”。 立论鲜明,简洁有力。然后层层推进,推究事 实,引经据典,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进行反驳, 说理透彻。
【驳论特点】见103页练习六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全力反驳了陈子昂在《复仇议状》中主 张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 典”的见解。
最后引经据典,指责论敌的观点违背了经典和圣人 所定的制度。
这样,文章就从理论原则、事件分析、遵循典制三 个方面驳倒了论敌的论点。
作为奏议,是写给皇帝看的,因而它在开头、论事 析理、结尾都必须要表示臣子对主上的恭敬态度,如 “臣伏见天后时”、“臣闻礼之大本”、“请下臣议附于令”
驳论
• 含义:作者指出并论证对方观点的错误性,从而否定 和驳倒对方,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这叫驳论,也叫 反驳。以破为主,破中有立。 • 一、驳论方法: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
驳复仇议-精美版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地追求外在的满足了,那就叫“德”。(杨绛:楼这么高,今 后你就知难而退吧。费孝通。宋庆龄,叶嘉莹。老舍、海明威) • 孔子:君子不忧,内省不疚(外在的东西无法控制,一个人能 够把握的是自己的内心,得之于外的东西是短暂的、是会消失 的。命运的一半掌握在自己手里。“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 内心里涌现的水是源头活水,柳宗元内心没有水(小齐的父亲, wangqing老师的强势)。 •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自得?寂寞?
向使刺谳yàn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 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 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 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 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 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 五、柳宗元被贬永州(湖南,十年) • 司马是刺史下的一个属官,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政治理
想不能实现。 妻子已去世,没有孩子,没有兄弟,身体又有疾病。 曾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排遣忧伤(表面上是借山 水来表现他的冷静和超越,但是透过表象,有着很深的痛 苦)。 如:《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重点: 调人:周代官名,负责排解纠纷的官员。 推刃:往来相杀。 断:判断。
翻译: 《周礼》上说:“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仇的。凡是杀人而 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 刑。有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要把他当作仇人。” 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 《春秋公羊传》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 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这样的报复 行为是不能根除彼此仇杀不止的祸害的。”现在如果用这个标 准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元庆的父亲、徐元庆杀死赵师韫,就合 乎礼制了。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古诗文重点实词词义汇编

《大学语文》的考试范围。 这35篇文章,含古诗文16篇,现代诗文14篇,外国诗文5篇。
在这些文章中,古诗文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专升本考试总分只 有100分,除掉60分的阅读、写作试题,前面四个大题(选择、 填空、释词、翻译)分值还有40分,而古诗文所占比例在75%左 右,大约有30分。
子语录》)
4.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谏逐客书》)
并
5.西并巴、蜀,北收上郡(《谏逐客书》) 一同,一并 67..其 则用其则父异与,羊旌姓并与衙诛隶莫俱得在而并(焉《(席《方驳平复》仇)议》)吞并,兼并
吞并,兼并
一起实施
和,同,以及
1.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先秦诸子语录》)
2.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106个实词)
AB C DEF
G HI
爱安 本鄙 察朝 但当 恶 伐方非 故顾 行
(2 兵并 称诚 道度 尔 服负复 归过 何
) (4 乘除 (4 (2 (6) (4 会
) 次从 ) )
) (3
(8
)
)
NO 内( 1)
P Q RS
T
辟聘 期穷 然 稍少舍
(2 去全 如 胜施使
) (4 若 是适书
) (3 庶数说
) 司斯素
速(15
)
UV
J KL M 及即 堪克 来类 靡莫 籍间 (2 (2 (2 见尽 ) ) ) 就举 具绝
(10 )
WX Y Z 亡王 相谢 业宜 载则 望危 信兴 遗已 直质 微( 修许 意阴 治致 5) 寻( 引狱 众诸
7) (8 卒作 ) 坐(
11)
1.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备考材料——文言句式

2009翻译:
2.制,岩邑也,虢叔死焉。(《郑伯克段于鄢》)
判断句 状语后置 为动用法 判断句
3.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驳复仇议》) 尽了孝道并为义而赴死 2010翻译: 1.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固定句式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侍坐》) 宾语前置 3.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晏子春秋》) 省略“于”的状语后置句
2011释词题: 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 是以: 宾语前置句 8.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 判断句式 2011翻译题: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宾语前置句 (《郑伯克段于鄢》)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固定句式 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无乃尔是过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 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固定句式 宾语前置 判断句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 判断句式 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后为补。
的定地状得后补,结构助词要记住。 状语还可置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一、考纲是怎么要求的
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具备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句式考核,要求考生能够分辨和掌握判断句、被动句、 倒序句等特殊句式的用法。
句子结构图示
形容、数量、名、代 状 语 定 语 主语 形容、副 状 语 谓语 形容 补 语
驳复仇议 大学语文课件

小结
本文论点明确,论据翔实,论证 缜密严谨,语言犀利明快,选词恰 如其分。在柳文中堪称上乘之作。
谢谢大家
对于这个案件,当时朝中有不少人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是 孝义刚烈的行为,应赦免他的罪;而陈子昂则认为,按照法 律,擅自杀人的要处死。因此,他建议,应当对徐元庆依法 论死,然后再对他替父报仇的行为予以表彰,并将此事编入 律令。当时,大家都赞同陈子昂的主张。
《驳复仇议》是柳宗元在礼部员外郎任上写的一篇驳 论性的奏议,是针对陈子昂的《复仇议状》而发的。
第四段译文:
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 ,赵师韫杀他,那就并不违法,他的 死也就不是被官吏错杀,而是因为犯 法被杀。法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 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 ,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把这种 人抓起来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为 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
第五段原文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 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 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 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 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调”包含了什么样的具体内容? 1.官要守法。 “凡为治者,杀(人),无赦。” 2.上下不可蒙冒(蒙蔽、掩盖)。 “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 吁号不闻。” 3.要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 贬。”
据此分析,柳宗元“以人为本”的思 想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了。
其寓言笔锋犀利,我们读过他的《黔之驴》;
其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又以《小石潭记》最 为后世传诵;
诗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小学始人人皆能熟诵之。
《驳复仇议》的写作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柳宗元及文学成就、主张、代表作 2、本文翻译、重点字词 3、本文论文类型及分析
1. 逻辑谨严,驳论有力。
文章开门见山,表明态度。首先,作者阐述了“礼”、
“刑”的根本一致性,指出两者不可分而治之,背道而驰,从
而解除了对方“诛之而旌其闾”的理论基础,使之立而无地,
存而无据。然后推究元庆之父案的曲直端始,从正反两个方面
C:我乃杀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A,修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元庆杀了父亲的仇人后投案认罪。陈子昂建议,先处 死徐元庆,再在他的家乡表彰他,并把这个案例编入法律文书 中。作者认为,陈子昂的建议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礼”与“刑”根本作用一致,但在实际运用 中有区别,不能对同一个人既施死刑又行褒奖。自相矛盾的做 法,公之于众,只会让天下人无所适从。
D
(1)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 (2)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3)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4) 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
亦甚哉!
(5)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 虑,以冲仇人之胸
1、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2、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
首先, 作者从“礼”与“刑”都是“防乱”的根本功能出发,指出“旌
与诛莫得而并焉”,否则不仅会导致刑法的滥用,而且败坏了礼治秩序, 直至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与行为规范的混乱。因而得出“礼”与“刑”是 “统于一而已矣”,从而驳斥了陈氏的“诛之而旌其闾”的观点。
其次,作者推究元庆之父案的曲直端始,指出假如元庆父并非因触犯国家
的刑法获罪,而是赵师韫为了私怨而错判,那么远庆之复仇是“守礼而行 义”,又何罪之有?否则,元庆父死于法而非吏杀之,乃正邦典,又何而
旌之?作者以此深入判断、推理,剖析陈氏所论的内在悖论。
最后作者对陈氏的“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观点进行辩驳,指出他这
种认识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对“礼”的本质的糊涂理解,然后引经据典,进 行辩解,进而得出元庆复仇是“服孝死义”,是“达理而闻道者”所为,
驳论据 就是通过揭露对方论据的虚假性来
驳倒对方的反驳方法.
“张飞审西瓜”
三国时候,以勇猛和鲁莽著称的张飞当县令时,有一个乡
绅来告状,说他带来的这个女人犯了偷窃罪,偷了他地里的三 个西瓜后逃跑了。乡绅理直气壮,还带来个地保作证。这个女 人怀抱小孩,直喊冤枉。张飞听了那位乡绅的话,拿不定主意。 他的助手劝他不要听一面之词,要仔细审查。于是张飞叫这个 女人陈述。这个女人说:“我从他的地里经过,他要侮辱我, 没有达到目的,因此就来诬告我偷他的西瓜。”张飞听后,假 意判这个女人犯了偷窃罪。
批驳论点(归谬法)
病人对住院处的护士说:“请把我安排在三等病房, 我很穷。” 护士:“没有人能帮助您吗?”“没有, 我只有一个姐姐,她是修女,也很穷。”护士生气地 说:“修女富得很,因为她和上帝结婚。”“好,您 就把我安排在一等病房吧,以后把账单寄给我姐夫就 行了。”
归谬法:表面上承认对方的论断,但沿着对方的论断 引申,推导出荒谬的结论,从而达到否定对方论断 的目的。
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反驳了什么观点?提出了什么
论点?Biblioteka 反驳的观点:“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提出的观点:符合礼的复仇是孝与义的表现,表彰这
种行为不会引起“亲亲相仇”的现象。
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据?
引经据典,使用经典言论作为论据。
3.这段文字属什么论证类型?其反驳的着眼点是什么?
驳论;反驳论点。
因而“诛之而旌其闾”的做法也就不能“编制于令,永为国典”。
作为驳论,它(指《驳<复仇议>》)主要是抓住 论敌的观点进行驳斥,在阐述封建的礼(情)与刑 (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原则上,指责论敌的观点自 相矛盾、黩刑坏礼,在理论原则上不能成立; 接着对本案所涉及的双方进行公平的具体的分析, 辨明是非曲直,证明诛杀和表彰二者不能并行,指责 论敌的论点违情背理,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最后引经据典,指责论敌的观点违背了经典和圣人 所定的制度。 这样,文章就从理论原则、事件分析、遵循典制三 个方面驳倒了论敌的论点。
作为奏议,是写给皇帝看的,因而它在开头、论事 析理、结尾都必须要表示臣子对主上的恭敬态度,如
含义:作者指出并论证对方观点的错误性,从而否 定和驳倒对方,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这叫驳论, 也叫反驳。以破为主,破中有立。
一、驳论方法: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 1、批驳论点
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有一次参加的晚会上 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厌烦,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 歌曲。”赫尔岑问:“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主人听 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笑 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成,使对手无喘息的余地,可谓逻辑严密,驳论有力。
2. 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直接引出对方的 观点,紧接着表明自己的态度,“窃独过 之”。立论鲜明,简洁有力。然后层层推进, 推究事实,引经据典,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进 行反驳,说理透彻。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全力反驳了陈子昂在《复仇议状》中 主张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 为国典”的见解。
C:作者认为;徐元庆与杀父仇人不共戴天,想方设法,不惜 生命报杀父之仇,既符合“礼”的要求,也表现出“孝”与 “义”,并称赞他是通达事理、明白道义的人。
D:针对陈子昂“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说法,作者明确界 定了“仇”的范围,把因违法犯罪而被处死的情况排除在外, 这对于澄清认识具有开创性的积极意义。
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3、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 者也
4、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5、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
终于一而已矣
6、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 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
1、柳宗元及文学成就、主张、代表作 2、本文翻译、重点字词 3、本文论文类型及分析 《种树郭橐驼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独过之
过:认为……不对
B:旌其可诛,兹谓僭
僭:僭越
C:不愆于法
愆:违法
D:不宜以前议从事
从事:处置
B 过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组是
A: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本情以正褒贬
进行反驳。无论元庆父是因触犯国家的刑法获罪,还是因赵师
韫为了私怨而被冤,对于元庆复仇案的现实判理都应做到
“礼”、“刑”统一,但是不管是正还是反,陈氏的“诛而旌
之”的做法都无法达到“礼”、“刑”合一。从而在现实的层
面上使陈氏的观点失去了成立的事实依据。最后作者引经据典,
借不可辩驳的圣贤之说进行反驳,完成最后一击。全文一气呵
问:你是否认为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将来会向外国扩张自己的领 土。”
周答:你似乎认为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介绍对方 论题)。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明确表示反驳者对这一论题的否定 态度)。英国的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400万,不算太多, 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曾经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美 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可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 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于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150万人。中国 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 建立一个军事基地(举英美和我国的实况详加批驳)。可见一个国 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它人口的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 度(得出正确的结论)。
接着叫乡绅把三个西瓜抱回去。那乡绅怎么也抱不起那三
个西瓜。这时张飞大喝一声说:“你一个男子都抱不起这三个 西瓜,一个抱着小孩的女人又怎么会抱得起来呢?”于是张飞 判这个乡绅为诬告,判地保是伪证,并分别治了罪。
(3)反驳论证
它是通过指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上的错误或矛盾
来证明其不能成立。逻辑错误指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