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间图案研究
蒙古族的图案艺术

蒙古族的图案艺术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蒙古族图案艺术,是这个草原民族在马背上,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
其主要分为两类:一为自然纹样,二为吉祥纹样。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方面比较发达,尤其是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为世界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民间艺术方面,蒙古族人民也是成绩斐然。
蒙古族的民间图案运用范围十分广泛,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图案的存在,这深刻地反映出蒙古民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充分地体现了广大蒙古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力。
一、蒙古族图案分类与特点蒙古族图案在内容上分为:1. 自然纹样,其中花草纹有梅花、杏花、牡丹、海棠、芍药等,动物纹有蝴蝶、蝙蝠、鹿、马、羊、牛、骆驼、狮子、老虎、大象等,另外还有山、水、火、云之类的图案。
2. 吉祥纹样,如福、禄、寿、喜、盘长、八结、龙、凤、法螺、佛手、宝莲等。
图案内容丰富、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蒙古族图案与纹样同其他民族的纹样关系密切,但在运用纹样时却显示出蒙古族特色。
蒙古族喜欢组合运用图案纹样,如将盘长纹延伸再加入卷草的云头纹,缠绕不断,变化丰富多彩。
技法多以几何形卷草纹为主,利用曲直线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感情,将直曲线条的不同形式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画面布局。
二、蒙古族民间图案在建筑上的应用蒙古族民间图案广泛运用在建筑上,蒙古族的主要建筑是蒙古包,“包”是满语,是“家”和“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特有的居住模式,它伴随着蒙古族牧民走过漫长的历史。
蒙古包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特征,蒙古高原地处内陆,气候寒冷、干燥、多变,牲畜对气候和草场的依赖性促使牧民一年数次地逐水草而栖。
冬暖夏凉是蒙古包为适应游牧的特点和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所具备的特性。
蒙古包由木门、毡墙、椽子和天窗四部分组成。
每一个组件上面都附着图案,有立体和平面之分。
运用比较多的是吉祥图案,龙凤与云纹交错生辉,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探究蒙古族民族传统图案特征

探究蒙古族民族传统图案特征蒙古族是中国内陆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深厚,传统图案也具有独特特征。
本文将从图案的特征、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特征1.多用动植物和日月星辰等天然物件为图案素材,如鹰、狼、马、牛等动物,还有木芝和套马杆等植物,以及太阳、月亮、星辰等天体。
2.图案线条流畅,形态简洁,富有动感和节奏感,部分还融入了硬朗的棱角和尖锐的曲线。
3.色彩鲜艳,构图对称,层次感强。
蒙古族图案以红色、黑色、白色、蓝色、黄色为主,为了增加装饰效果,图案中会出现类似嵌花形的重复出现。
4.蒙古族图案多运用空间垂直对称和反射对称,表现了蒙古人的坚毅与勇气。
二、象征意义1.马马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最珍贵的财产,也象征着蒙古族人的精神和生活方式。
蒙古族图案中常以马为主题,寓意飞驰、勇敢、自由和感性。
2.风格蒙古族图案富有动感和节奏感,反映出蒙古族人顽强不屈的个性、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为人勇敢的品格。
3.色彩蒙古族人文化自信,对红、白、蓝三个色彩有着热爱和崇敬,三色相互搭配,不仅表现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更能表现出蒙古族人的无畏和豁达。
4.图案“索蒙巴勒”,也就是套马杆,是蒙古族人最为崇尚的器物之一,在蒙古族图案中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套马杆的图案表现了蒙古族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精神,蒙古族手工艺人把套马杆雕刻成不同图案和形态,寓意着不同的事物,如马、勇气、尊严、和平等。
5.图腾“图腾”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一种象征、信念和神秘的存在,被视为蒙古族人的“家族守护神”,它也成为了蒙古族图案中重要的元素。
图腾图案的基本要素是“头”、“身”、“足”,其中头部表示家族的特定神明,身体表示文化背景和家族命运,足部则是代表力量和民族韧性的象征。
总之,蒙古族图案的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蕴含着蒙古族人的豪放不羁、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通过学习、传承和发展蒙古族图案,可以更好地展现蒙古族人民族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

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摘要】蒙古族刺绣是兴安盟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通过对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探究,分析其历史渊源、特点、工艺特色、寓意以及在地方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蒙古族刺绣图案多以动植物、传统纹样等元素为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体现着民族文化和生活情感。
在结论中总结了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并强调了其在文化传承和艺术传播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蒙古族刺绣在兴安盟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为该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兴安盟、蒙古族、刺绣、图案、艺术特色、历史、工艺、寓意、传承、发展、展望、重要性。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蒙古族刺绣图案在兴安盟地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了解和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推动蒙古族刺绣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历史、特点、工艺、寓意及传承发展情况,以期揭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魅力与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其历史、特点、工艺、寓意以及传承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通过对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历史的探究,揭示其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蒙古族刺绣艺术的背景和传统。
对蒙古族刺绣图案特点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了解其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分析蒙古族刺绣工艺特色可以揭示其制作过程、技术要点和工艺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蒙古族刺绣艺术的制作技术和精湛工艺。
通过研究蒙古族刺绣图案的寓意以及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揭示其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当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保护和传承蒙古族刺绣艺术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蒙古族刺绣作为兴安盟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蒙古族传统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的应用

蒙古族传统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蒙古族传统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的应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这不仅涉及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关乎当代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勇敢、豪迈的民族,其文化独特而丰富。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图案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常常被用于装饰艺术品、服饰以及建筑等方面。
研究蒙古族传统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的应用对于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化、推动当代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蒙古族传统图案的特点、当代皮雕艺术的发展现状,以及蒙古族传统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的应用案例和创新方式。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全面展示当代皮雕艺术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1.2 研究意义蒙古族传统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的应用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通过深入探讨蒙古族传统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蒙古族文化的特点和魅力,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研究蒙古族传统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的应用还有助于丰富当代皮雕艺术的表现形式。
蒙古族传统图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点,可以为当代皮雕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研究蒙古族传统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的应用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通过在皮雕作品中融入蒙古族传统图案,可以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对话和碰撞,为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2. 正文2.1 蒙古族传统图案的特点蒙古族传统图案具有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特点。
这些图案常常融合了民族信仰、历史故事和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蒙古族传统图案以动物、植物和几何图形为主要元素。
动物在蒙古族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如马被视为圣物,羊被视为吉祥之物。
植物则代表着丰收与生命的延续。
而几何图形则常被运用于边缘装饰和线条构图,展现出蒙古族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探究蒙古族民族传统图案特征

探究蒙古族民族传统图案特征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而蒙古族的民族传统图案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蒙古族的民族传统图案既有源自历史的经典图案,又有当代的创新图案。
1. 饕餮纹:蒙古族的传统图案中常常出现饕餮纹,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代表着强大的力量和神秘的力量。
饕餮纹通常是由以弯曲线条构成的,形象奇特,寓意吉祥。
蒙古族人民常常在传统服装、家居用品等物品上使用饕餮纹,以图案寓意为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2. 内特勒纹:内特勒纹是蒙古族的经典图案之一。
内特勒纹是由不同形状的方块、三角形、菱形等图形构成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对称美感。
内特勒纹通常被用于装饰传统服装、器物等物品上,以增加其装饰性和美感。
内特勒纹是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代表着丰收、幸福和充实。
3. 天马图案:蒙古族的传统图案中常常出现天马图案。
天马是蒙古族的图腾之一,代表着自由和勇气。
天马图案通常是由线条勾勒出具有动感的马的形象,寓意着不断追求自由并展现勇敢的精神。
蒙古族人民常常将天马图案运用于服装、家居用品等物品中,以表达对自由和勇气的追求。
4. 幸福纹:幸福纹是蒙古族传统图案中常见的一种图案。
幸福纹通常由曲线条组成,形象美观而充满动感。
幸福纹寓意着幸福和吉祥,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蒙古族人民常常将幸福纹绣制于服装、锦绣等物品上,以庆祝重要的节日和庆典。
蒙古族的传统图案特征鲜明,富有象征意义。
这些图案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祝愿的表达。
通过这些传统图案的使用和传承,蒙古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
试论蒙古族图形文化研究—浅谈蒙古族传统图形文化特征(一)

试论蒙古族图形文化研究—浅谈蒙古族传统图形文化特征(一)论文关键词:图腾崇拜图形蒙古族文化论文摘要:辽阔无边的北方草原生活造就了我国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蒙古族草原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图形文化特征。
独特的生存方式、神秘的图腾崇拜、图形的审美习俗都与蒙古族的发展历程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无际的草原成就了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同时也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图形风格。
要探寻蒙古族的艺术渊源,必须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风貌,并通过对其民间传统图形的研究了解蒙古族人在民族艺术上的审美追求。
一、蒙古族人对图腾符号的崇拜列宁说:‘恐惧创造神。
”《蒙古秘史》己载;‘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李儿贴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一同过腾古思海,来至汗难名子河源头的不而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根据蒙古语的解释,‘‘李儿帖赤那”意为“苍色狼”,“豁埃马兰勒”一词是“白色的鹿”。
蒙古族自诩为‘苍狼白鹿”的后代,这显然有极深刻的图腾崇拜的意味。
根据北方民族史、蒙古族的历史典籍中的有关记载,从蒙古族崇尚萨满教的神扯观念表现中也可推定蒙古先民确实将“狼”、鹿作为图腾进行崇拜。
在蛮荒的北方草原,“狼”对于草原游牧人群来说是非常可怕的野兽。
它们往往集结成群,无论捕食或对付进犯之敌,都协同战斗,团队意识极强,且凶猛而富有灵性。
于是人们由恐惧而敬奉,把它们视作自己的亲属和同类,这也许就是“狼”图腾崇拜的缘由。
“狼”的图腾崇拜不仅寄托了原始的蒙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崇,也传达了人类对自身力量和自我意识的认同与自信。
作为图腾符号的‘粮”图形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
原始图腾崇拜是蒙古族人的宗教信仰与审美取向的中介符号。
蒙古族人民对“狼”图腾的崇拜,也涵摄了对“狼性”文化的审美意识的深刻体验。
因此,“狼”图腾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文化艺术符号,渗透进蒙古族文化的基因中,而审美文化、艺术活动作为文化形态也受其影响。
由于受万物皆有神观念的影响,蒙古人对其他的动植物有着崇拜心理。
浅析蒙古族民间图案的造型及色彩

浅析蒙古族民间图案的造型及色彩作者:于江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2期摘要:蒙语中称图案为“贺乌嘎拉吉”。
远古的蒙古人们看到羊的犄角卷曲别致,就把类似犄角形卷曲纹样称为“乌嘎拉吉”,其他类型纹样称为“贺”,随着时代变更日常用品的发展,图案艺术也随之衍变和发展,人们把很多物品的造型设计和各种纹样都称为图案。
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与图案紧密联系在一起。
蒙古族人民在图案色彩选择上也形成了变化但又统一的特征,图案的色彩与人们所生存的空间紧密联系,色彩在蒙古族图案中具有某种神秘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蒙古族图案;造型;装饰艺术;色彩;线条1 蒙古族图案的造型蒙古族图案造型的种类繁多。
从形状上来说,具有圆、方、弧形等多种形状。
从表现内容的类型上说,除很多抽象的几何纹样外,还有植物和动物形象,以下按蒙古族图案的造型方式进行分析。
1.1 曲线造型的图案蒙古族图案基本是以曲线造型为主的。
由曲线式造型组成的图案,由于其具有灵活多变的表现方式,在视觉上显得活泼跳跃。
相对于其他造型方式的图案,这样的图案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其所受到的限定较小,这就为这种图案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形式上的可能性,而事实上,这种图案也在蒙古族图案中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
在造型手法上,其以曲线与单体图案相结合,再配以其他图案进行巧妙的组合,构成丰富的变化。
这样的造型在种类上丰富多样,有单体出现的纹样,也有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形式出现的纹样,个别纹样中,还有由黑白分布的不均衡造成特定视觉效果的纹样。
不过,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将抽象的曲线与其他形式的线条,经过对自然界物象的模仿而形成固定的样式,被人们使用并很好地流传下来(图1)(图2)。
任何民族的造型艺术都会在形式上具有自身文化体现出的地域特色,蒙古族的曲线纹图案也不例外。
从图案的构成形式分析,其在形式上的特点主要是由一个几何单体经过多种多样的变化形式而形成的。
这些变化形式主要有:连续不断地重复,有中心向四方拓展形成放射,以一点向垂直的两方延伸而形成角隅,由四周向中心聚拢,单个图案的放大形成平缓的视觉效果等。
美学视域下蒙古族民间传统纹样探究

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区域主要分布在东亚中部,是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
蒙古族作为一个在文化艺术上发展相对完善的民族,由于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蒙古族形成了璀璨而又独特的艺术文化。
其中蒙古族民间传统纹样是一种凝聚了蒙古族文化艺术精髓的一种表达方式,成为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瑰宝,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文化资料。
本文将从美学角度来探讨蒙古族民间传统纹样的意义,希望加深人们对于蒙古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理解,充分发挥其文化艺术的魅力。
一、蒙古族民间传统纹样的起源和分类(一)蒙古族民间传统纹样的起源和发展1.蒙古族民间传统纹样的起源一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永远都离不开自身民族的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关系。
对于蒙古族民间传统纹样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这个民族的历史进行分析才能取得更好的研究结果。
有研究发现蒙古族民间传统纹样在原始社会初期就开始出现了,原始时代蒙古族先民对自然的认知较少,再加上环境的恶劣、生产力低下,使得这个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的崇敬和想象催生了最美学视域下蒙古族民间传统纹样探究王鑫(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摘要:蒙古族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在时代发展中留下的文化遗,蒙古族民间传统纹样的图案造型就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民间发展几乎是伴随着整个蒙古族发展进行的,随着民族的发展蒙古族图案的表现形式、、文化含义等都表现出了其对于人与自然独特理解。
蒙古族民间传统纹样在美学层的研究价值,其美学意义在于纹样的延续性和对称性、程式化和规律性以及价值。
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蒙古族的美学认知,也能为现代的文化艺术发展起用。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纹样;民间;美学;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9)04-0036-07基金项目:201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蒙古族皮雕工艺在现代艺术品中的应用”(项目编号:NJSY19372)阶段性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民间图案研究我是艺术家,我要纠错!第一节爱好美术的民族及其生活中的审美观图案一词,蒙语统称为“贺乌嘎拉吉”。
因为盘羊的犄角卷曲好看,所以一般类似犄角形卷曲纹样称为“乌嘎拉吉”,而其它类型纹样称为“贺”,随着日用工艺品和图案艺术的发展,人民把一切器物的造型设计和各种纹样都称为图案了。
所以图案,就是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装饰的平面设计图。
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比如各种用具,木箱、铜壶、银碗、桌子、马鞍、驼鞍等,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东西都或多或少和图案有着密切的联系。
牧区常见的牛车,一种是棚车,蒙语叫哈木特日格,和过去城市中的马拉轿车相似,车篷用毡子围起来,冬天棚的前部还有挡风的毡帘,这是牧民(特别是妇女)出门的交通工具。
这种棚车,都用各种图案装饰。
有的加花边,中间缝有主体图案,看起来十分美观。
还有一种“勒勒车”,无棚,十至十五辆车串在一起,一个人只要赶前面的一辆车,后边的也随着走,在最后一辆车上系一只铜铃,走时车摇动,铃就自己响起来,赶车的就能知道后边的车是否脱开。
远远望去,一节一节好似列车一样,这正是古人所说的“胡车相随而鸣”的景象。
这是生活中富有美感的图案景色,如果在晨曦或晚霞的映衬下,这一剪影又是非常动人的,无怪乎它常被摄影家所重视,一些搞装帧设计的美术家也很珍重。
生活中的服饰,也有各式各样的,比如鄂尔多斯和锡盟的蒙古袍不一样,而锡盟的西乌旗和其他旗的蒙古袍又不一样,锡盟和它的邻居哲盟(现通辽市,站长注)、昭盟(现赤峰市,站长注)又各不相同。
这些服装的装饰花边和服装式样的设计,都是精巧而美观的。
鄂尔多斯地处海拔两千米之高原上,民气昂奋,情调热烈,他们妇女的服装多是蒙古袍,配以长坎肩,给人以明快,雄健的感觉,锡盟乌珠穆沁旗的服装,则是古朴、大方的蒙古袍,使人感到千里草原的那种广阔的胸怀。
哲盟扎鲁特旗和昭盟北部的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靴子使人看了非常喜爱,这些靴子的式样和纹样的设计也是各有特色。
灵巧的马海靴配以佛手和云纹图案更显得轻快;纯朴的布里阿耳靴配以变形盘肠山型图案,则觉得象大山一样稳重。
我们看到的各种马鞍和驼鞍的式样又不同,锡盟的马鞍和哲盟的马鞍自有区别,这些不同的马鞍和驼鞍的式样的设计也颇具匠心。
在叫“那达慕”大会的摔跤竞赛中,摔跤手们在嫩绿色的草地上身着特制的色彩鲜艳的套裤和绣花坎肩,这些服装也是各式各样的,其服装式样和纹样设计按照耀武扬威的精神精心安排的。
蒙古族妇女,很讲究头上装饰。
头上的装饰绚丽多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
这种妇女戴的头饰各盟都不一样,与服装相配十分美观,各种头饰的设计也是一种优美的图案。
牧民生活中所用的绣花毡(密缝毡子)、蒙古刀等也有各种各样的式样,上面的装饰纹样也不同,都是按照物体的不同形状设计的,它们既是生活的必须品,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
牧民们用牛奶制成奶豆腐等美味奶食品,常年食用。
奶豆腐的各种形状,上面都印有图案。
他们对食品的要求,不但味美,而且还要有观赏美。
蒙古包内各种物品的安排配置,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蒙古包是圆形圆顶,用编壁式“哈那”围起来的毡帐。
“哈那”是很多根长度相等的细木杆用皮条穿联而成的,拉起来就是图案化了的圆型围墙,搬迁时即折叠起来作牛车的车板。
这是一种既科学而又符合美学原理的设计。
以上只是举些生活中的实例,从中可以看到图案涉及的范围之广,它几乎接触到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因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它。
图案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对群众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使人们感到生活中美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这实际上在激励着人们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加倍努力工作。
蒙古族民间图案在人民的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是蒙古民族的宝贵财富。
第二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的图案艺术蒙古民族的生活是极为丰富的。
作为反映生活、美化生活的图案艺术来说也是极为丰富的。
从蒙古族图案看,美好的幻想,艺术夸张及生活的真实描写,是蒙古族图案的主要特征。
在幻想和夸张中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因而纹样奇异动人,具有浓厚的情趣。
蒙古族人民在创作图案时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既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又不去照抄生活。
这里有思想性和幻想的广阔天地,象雄鹰凌空,骏马驰骋,它总是通过夸张和幻想,创造那种虽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却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
比如经常见到的狮子、龙、风等各种动物图案常常以添加卷草纹,形成极为生动的各种图案。
蒙古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地比较,挑选、创造、保留了适合自己生活情趣的生活用品和各种图案。
这些图案都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如果细致考虑起来,从中能够看到蒙古社会各个时代的风俗演变。
蒙古地区的各种用品由于地区,材料、制作方法的不同而形式也不同。
比如在纯牧区的锡林郭勒盟,群众喜欢穿马靴和布里阿耳靴,而半农半牧区的哲盟、兴安盟、昭盟等地则喜欢穿马海靴。
这种马海布靴上布满了图案,其造型和设计纹样显然和纯牧区不同。
由于半农半牧区农业的发展,各种花卉较多,扎鲁特旗北部,满山遍野足有数百种花,比如:梅花、迎春花、兰花、牡丹、莲花、菊花、丁香花、石竹花、凤仙花、海棠花、杏花、山丹花……等等各种花鲜艳夺目,简直成了天然的大花园,所以当地的牧民们常用花做为装饰纹样。
而在锡林郭勒盟等地区,则多采用卷草纹、各种盘肠、云纹等传统图案。
由于内蒙古广阔的草原生长着数千种牧草,广大牧民对这些牧草十分熟悉和热爱,在生活和劳动中对每一种草的性质、特点都有着明确的了解,对此牧民们喜欢用图案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们在蒙古族图案中可以看到极为丰富的卷草纹和花卉图案。
无论是从纯牧区或半农半牧地区,我们还可以经常看到犄纹图案。
牧民们叫额布尔图案。
蒙古族自古以来从事游牧畜牧业,他们的财富主要是牛、马、羊群,所以人们对牛、马、羊(包括绵羊和山羊)、骆驼等五畜是极为熟悉的,在生活中就采用不同形式来表现。
看了这些犄纹图案和牛、马、羊、驼的图案以后给人以生动、亲切的感觉,马的矫健、牛的质朴、羊的玲珑可爱,此中都寄托着图案设计者的深厚的感情。
我们经常看到的云纹、水纹、山纹、火纹图案也是这样,蒙古族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美丽故乡的一山—水,为了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在设计图案时总是吸取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和最喜欢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我们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陶中看到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云纹、回纹和犄纹图案。
可以看出这种纹样的古老性和传统性。
蒙古包的“哈那”,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交叉图案。
这种交叉图案,十分普遍地应用在生活中,给人以欣欣向荣和极为丰富的感觉。
各地区的荷包的造型设计和图案纹样也有所不同,有的用马形,有的用鸟形,有的用葫芦形和各种几何形等,荷包上的图案,也多用卷草纹和犄纹,花卉等用各种丝线绣成,也有用帖花的手法,或绣花和帖花结合的手法绣成。
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精美的自用工艺品,如造型美观的银器制品,缝有各种图案的绣花毡,形式多样的鞍具,具有民族特点的蒙古刀和各种家具等等,其图案构思奇特,纹样变化多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反映了蒙古地区优美的风物景色。
在蒙古族生活中镶嵌工艺也很发达,妇女们把自己的珍贵的首饰,喜欢放在用牛羊角骨或贝壳镶嵌的精美的小匣子里。
这种首饰匣上镶嵌着各种花鸟图案,生动活泼,其设计又是另一样的格局。
有不少说书艺人不仅是歌手也是很巧的工艺美术家,他们往往是自己动手制作四胡、马头琴等民族乐器,用紫檀等最好的木料作四胡的琴头、琴身,用骨雕镶嵌及各色飘带做为装饰。
,找最巧的匠人雕成各种图案,镶嵌在乐器的明显部位。
在哲盟通辽的一次说书比赛中,看到了数十种工艺水平很高的骨雕镶嵌的四胡,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有一件四胡上的图案,竟达七十余件装饰雕刻镶嵌,其中有鱼、葫芦、盘肠、扇子、各种花鸟、还有添加式杏花图案,真是匠心独运,精雕细刻。
象这样的骨雕装饰品是很多的。
生活中还有不少精彩的木雕品。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几何形图案。
用点、线、面的变化组成各种图样。
这种几何形图案并不是幻想出来的,而是来源于自然形象的摹拟。
生活中蒙古包的圆形,车轮的旋转,蒙古包内的哈那,曲折的流水,连绵的丘陵,天上的云朵,牛羊的犄角,花草的卷曲等等经过长期的观察,概括、提炼,取舍和艺术创作,逐渐成为现在蒙古族生活中的极丰富的几何图案。
点线面既是构成抽象形态的造型要素,也是表现具象形态的基本手段,形态本身包括抽象和具象的,比如盘肠图案抽象的象征团结和持续不断,白色象征纯洁、吉祥等,而具象又有自然的和人为的现实形态等。
而这种现实形态又是抽象形态赖以发展的基础。
点、线、面的应用:在图案中,点、线、面的定义,除几何学上的概念而外,更重要的还是视觉的审美意义。
所说的点、线、面,都是比较而言。
如大点在小点边就可能有面的印象,一个随手画的圆点在其规则的圆点边则被视为不圆的点,而在更为不规则的点群中则显得很圃,这里没有几何学的尺度,只有视觉形态的心理权衡标准。
这是因为画面上的视觉单元都是在各自的背景和周围的关系中体现其形态特性的。
点是最小的单位,它的移动则成线,线的移动成面,面的移动成体等。
人们通过点线面的表现或激超人们的视觉的共鸣的一种艺术。
点的表现方法:蒙古刺绣或装饰图案,喜欢用点的表现方法,这和其具体制作工艺有密切关系,比如牧区的绣花毡(密缝毡子),马海靴子等用比较规则的不同疏密的排列点组成图案。
这种点的表现方法,对丰富纹样的作用很大。
通过运用点的大小、疏密、轻重、虚实等各种不同的处理,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
点的方法很多,有粗点、细点、有规则点和不规则点,有圆点和其它各种形状的点。
在绣花毡和靴子上的点都是些虚点,集合起来形成虚线、虚面或衬托其它一些浮纹、主体图案。
有时这些点也最能显示众多、聚散的现象。
此外点有活跃感,比如在骆驼鞍的密集的点状底纹上,常常用几种艳丽的彩布较大的点装饰,具有活泼球体滚跳的联想。
有时这些点给人以星星等闪烁的形象感。
同等大小的点会给人们以串珠的联想等。
线的应用:蒙古族图案中直线(垂直线、水平线、倾斜线)的用线是常见的。
用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疏密不同的直线,作种种变化,形成了极好的图案,还用不同的折线(以两根不同角度的线结合在一起的线),采取粗细、重叠、颠倒的方法画成各种交叉图案,常见到的回纹和哈那式交叉图案和盘肠图案等。
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曲线图案。
在蒙古族图案中最多见的是卷草曲线和云头纹之间的相交、相连的曲线,还比如犄纹和卷草纹等等。
常常采用直线和曲线互相交叉,粗线和细线互相配合,形成对比。
在图案中对描绘形象的结构、丰富形象的层次,分隔形象块面等都要用线来表现。
可以完全用线条为主构成纹样,也可以用线表现各种明暗层次。
线有粗线、细线、虚线、实线和规则、不规则之分。
线有方向感、动态感,对动和静的表现力最强,是曲、直、粗、细、长、短的最佳概念。
横线有平稳感,竖线有森穆感,有树林的联想,斜线有不稳定感,有动向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