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际轨道2020年规划

珠三角城际轨道2020年规划
珠三角城际轨道2020年规划

一、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适应城际客流快速增长的需要,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 年调

整)》的要求,在近年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5-2020 年)》的基础上,原则同意对该规划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内容:

(一)发展目标。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主要枢纽,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便捷、快速、安全、高效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实现以广州为中心、主要城市间1 小时互通,以及珠江三角洲中部、东部和西部都市区内部1 小时互通。

(二)规划范围: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

庆为主体,规划衔接粤东、粤西、粤北以及港澳地区。

三)规划期限:2009-2020 年。远景展望到2030年

(四)规划原则。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期建设,与其它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实现综合运输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

(五)规划方案。建设广州~珠海、广州~佛山、广州~东莞~深圳、东莞~惠州、广州~清远、佛山~肇庆、广州~佛山环线、中山~南沙~虎门、佛山~东莞、广州~佛山~江门~珠海、珠海市区~珠海机场、深圳~惠州、肇庆~南沙(高明~南沙段)、广州~增城~惠州、江门~开平~恩平(含台山支线),合计里程1478 公里。远景展望部分路网加密线、外围延长线及内部联络线,形成“三环八射”的网络构架。相关线路预留进一步向港澳地区延伸和衔接的条件

六)近期实施。2009-2015 年,重点推进以下项目建设:

除已开工建设的广州~珠海、广州~佛山、广州~东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肇庆等线路外,实施以下线路,连接广州至深圳、广州至珠海以及珠江两岸之间的主要城镇,形成城际轨道交通的基本骨架。其中:

广州~清远线全长约56 公里;

广州~佛山环线(佛山西站~长隆段)线路全长约40 公里;

佛山~东莞线(长隆~东莞段)全长约31 公里;

珠海市区~珠海机场线全长约35 公里;

广州~佛山~江门~珠海线全长约172 公里;

广州~佛山环线(除佛山西站~长隆段)全长约129 公里;

中山~南沙~虎门线全长约54 公里

同时,充分利用铁路客运专线、既有普速铁路等开行城际列车。

、规划实施中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列入近期实施方案的项目可以开展前期工作并组织建设。其余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运量增长、客运专线能力利用和相关线路建成运营等情况,进一步研究建设时机,在近期实施方案滚动调整时纳入。

(二)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和技术标准。项目设计中线路、车站应结合沿线城镇布局、相关铁路网规划建设和站点布设等进一步优化,尽量覆盖吸引区规划人口10 万以上的城镇并深入城镇中心,最大程度拓宽吸引范围和辐射半径。工程建设以经济、适用为原则,线路速度应适中,因地制宜,预留发展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得理解,简述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得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得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得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得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试结合您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得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您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得认识. 答:区域发展就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得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与结构优化为中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就是以综合、全面得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得人类团体所创造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得得。她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得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就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得,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得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就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得探讨,就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得客观要求。区域科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得跨学科新兴科学,目得就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得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得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得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得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得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得影响,她就是文化存在与发展得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得发展,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就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得可持续发展。 2、什么就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指在一个具体得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得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得组合体对人类得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得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

区域规划案例比较

区域规划案例比较 无论是中央政府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各种层级和类型的区域规划名目繁多、发展定位相似、区位特色淡化,造成了区域经济政策失灵、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地方债务风险等诸多负面效应,因而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区域规划亮点解析 1、美国的西部开发 “美国西部”是一个历史性的地理概念,它是指太平洋沿岸和广大的内陆区。美国西部由于开发较晚,曾一度成为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是美国西部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矿产很多,其煤的储量占全美的2/3以上,黄金、白银和铜的储量分别占全美的70%、50%和50%,能源潜力超过中东的全部油田。 美国西部开发经历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以及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末两个阶段。第二阶段采取的政策措施如下:实施联邦“公共土地”政策,鼓励开发。规定只要在西部地区种草植树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规模或一定时间,就可低价或免费得到一定面积的土地。设立专门机构和配套相关法规政策保障体系,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利用军事工业拉动产业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美国的西部开发运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跨越性发展,使西部地区变成了“小麦王国”和“畜牧王国”,同时也保证了美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欧盟的区域发展 欧盟成立初期,各成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差异较大,成员国之间

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前,欧盟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共同体集团,也是解决区域经济稳定与平衡发展最成功的组织之一。 欧盟区域发展的主要内容如下:成立欧盟协调地区发展的机构。完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地区发展。协调成员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使成员国发展目标与区域发展目标相一致。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是世界上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区域政策,其总体目标是为了解决整个共同体范围内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保证共同体内各成员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确保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3、日本的区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严重的“过密区”和“过疏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和地方经济圈,在人口密度、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扩大,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出现了人口过密、拥挤和地价上涨等问题,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出现了人口过疏、没有活力和经济衰败的现象。 为转变区域发展现状,日本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区域规划:通过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法律,完善区域管理。通过规制改革,实现行政服务灵活化、多样化、效率化。通过树立人才观以及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优秀人才。通过发展城市群、都市圈整备计划以及建设特色城镇,协调城乡发展。通过“观光力国”战略、“一地域一观光”战略以及大力发展田园生活体验发展旅游业。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了经济、人口的“过密”和“过疏”问题,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取得了明显成效。 4、迪拜的区域发展 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由盛到衰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普遍现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州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问题。城市的合理分布和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影响。本节内容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良好品德。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 师:这首“春天的故事”好听吗? 生:…… 师:歌词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呢?(展示邓小平的图)他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在我国的哪里?(珠江三角洲)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在地理学上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展示珠江三角洲今昔对比图)(城市化)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进入主题]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要求:生打开书70页,预习第一自然段。师板书: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师: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相互促进)师展示:工业化相互促进城市化 师:工业化与城市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推动作用) 师展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师:说到城市化大家并不陌生吧!那回忆一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起步上、水平上以及当前的发展速度上各有什么特点? 生:…… 师:一般发展中国家是如何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 生:…… 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 二、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最新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中的新发展和新问题

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中的新发展和新问题 论文关键词:区域城镇化协调整合管治制度保障新区域主义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要在区域规划编制中创新理念,同时要加强区域规划实施中的制度保障,最后提出了区域规划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编制多层次区域规划的高潮,但是由于国土规划尚未通过立法取得应有的法定地位,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于确立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律地位,使得在国土规划衰变后,城镇体系规划仍然在区域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进、提升大城市竞争力的背景下,以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城镇密集区规划为代表的新型区域规划正在不断兴起。 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竞争给每个地域单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为了确保各自的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的联合就成为各级政治权力机构和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新背景下的区域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区域内部的具体问题,

而更加具有增强区域自身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的内容。 经济的网络化及迅速发展的交通、技术体系支撑,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空间演变的主导趋势,由此带来了对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生、设施共享共建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区域规划日益凸现出其在区域资源整合和配置方面巨大的价值和优势。 三、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区域规划应如何应对的关键在于对现有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对传统区域规划的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能适应我国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 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区域规划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之上,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各种城市区域的规划,例如广州、南京等城市相继编制了都市区规划,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浙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杭嘉湖绍、温台、宁舟等城市群规划。 但是,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衔接上的错位。首先,城市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是有区别的,这就成为区域规划可操作性的一大障碍。其次,各类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珠三角区域分析

珠三角地区区域发展的一些整理及思考 规划0902 U200913410 文婷 珠三角城镇规划体系发展演变 发展特色及存在问题简要分析 个人思考及启发 一.珠三角城镇规划体系发展演变 珠三角的原始概念主要是基于地理上的考虑。划界的基本原则是三角洲形成的天然机制,本质上是潮汐和水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实现从增长到发展,具体说是从一个经济区到巨型都市的发展,规划部门不断出台各种有效措施。 第一个是1985年中央和省级政府提出了一项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战略思想,确定哪些县根据深圳市的政策可以享有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待遇。正式划定的区域涉及2.28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4个中型城市和13个当时的县。那时,由政府确定的三角洲通常被称为“内三角洲”或“小三角洲”。 后来的战略规划则是对当时确认界限的不断延伸。由于原来的三角洲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变得更有活力,1987年11月国务院宣布,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增加3 个城市和8 个县,以加速三角洲周围山区的经济增长。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莞、中山两个中等城市和顺德、南海两个县级市开始被戏称为该地区的“四小龙”,媲美东亚著名的“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 加速的增长和发展让人艳羡不已,其他城市纷纷要求加入,一个整合意义上的三角洲要求重新划定。在1994 年后,广东省政府启动了一项珠三角地区战略规划,此次划定的珠三角覆盖了41,596平方公里的区域。在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力图将之规划为巨型都市群。除了广州、深圳、珠海等10 个中型城市,还包括大约15个县级市。自此,小三角洲已更名为大三角洲。 在1996 年出版的总规划中,首次强调了基于仔细规划的功能系统和空间整合的区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广州—深圳和广州—珠海两个经济发展轴心或走廊以及中心区、东海岸区和西海岸区三个都市圈的形成。三角洲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结合作为都市空间发展条件的地区内部连接,一个巨

城市规划项目类型及各自收费标准(DOC)

城市规划项目类型及各自收费标准 (2008年07月23日) 目录 一、城镇体系规划 (3) 二、城市战略/概念规划 (3) 三、城市总体规划 (5) 四、分区规划 (7) 五、小城镇规划(指县城以下的建制镇) (7) 六、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 七、控制性详细规划 (8) 八、修建性详细规划 (9) 九、风景区规划 (10) 十、旅游规划 (12) 十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2) 十二、环境景观设计 (13) 十三、城市设计 (13) 十四、专业规划 (14) 十五、专项规划 (15) 十六、城市交通规划 (16) 十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及历史街区规划 . 17 十八、规划咨询 (17) 十九、编制标书 (18) 二十、规划标底 (18) 二十一、电子文件 (18) 二十二、参考系数 (18)

二十三、附则 (19) 一、城镇体系规划 序号 规模 (万人) 计费单价(万元/万人) 1 小于50 3.0 2 50-100 2.5 3 100-200 2.0 4 200以上 1.6 注: (1)表中人口规模以规划期末区域总人口为准。 (2)都市圈、城镇群等类似规划,参照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度和计费意见执行。 (3)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中,如果需要进行相关专题研究,应单独计费。计费标准视专题研究范围与深度确定:如专题研究对象为区域范围的,则省域30万元/专题、市域(地)20万元/专题、县域15万元/专题; 如专题研究对象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则特大城市25万元/专题、大城市20万元/专题、中等城市15万元/专题、小城市10万元/专题。 (4)计费基价为50万元。 二、城市战略/概念规划 1. 单独编制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概念规划 序号 城市规模 (平方公里) 计费单价 (万元/平方公里) 1 小城市(20以下) 3.0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2012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试行)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gional Greenways in Pearl River Delta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言 为深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面开展宜居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先行加快推进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从而为区域绿地划定及管理工作积累经验。为保障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引和规范以及实际案例,并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目录 1 总则 (1) 2 区域绿道(省立)的定义和功能 (2) 3 区域绿道(省立)的分类和组成 (4) 4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6) 5 绿廊系统规划设计 (8) 6 慢行道规划设计 (10) 7 节点系统规划设计 (12) 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14) 9 服务系统规划设计 (15) 10 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17) 附图 (19) 附表 (22)

1 总则 1.0.1本指引为适应和满足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的需求编制而成,旨在确保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好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有关环节的关键问题。 1.0.2本指引所指的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1.0.3本指引主要针对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工作,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各城市。 1.0.4区域绿道(省立)是区域绿地的组成部分,应纳入区域绿地统一规划布局。 1.0.5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的实施,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渔业、水利、旅游、文物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各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和职能分工,依法履行职责。 1.0.6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广东省以及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0.7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可参照本指引。 1.0.8本指引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区域绿道(省立)的义务;有权监督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检举违反区域绿道(省立)规划的行为。

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是按某种需要,目的,标准划分出来的一个空间系统,它表示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临近部分。区域类型:1,自然区域2社会经济区域1均质区2结节区。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空间性。整体性是由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和经常的、稳定的联系决定的,区域内各部分按一定的联系有机构成,区域的这一特征使区域内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引起整个区域的变化。层次性是指区域是有层次,等级的。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看成是某个较大的区域组成部分,各个区域呈镶嵌的关系,从而形成区域的层次结构。开放性是指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区域与外界存在着大量的人流、能量流、资金流、技术流以及信息流。动态性是指区域处于大量要素的随时间的变化中。空间性是指区域总是同一定的地球表层空间相关,其内部要素的空间缝补状态、地区空间范围、空间联系等都影响着区域的结构、功能及发展。 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目的: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点:1综合性:规划内容、规划思维方法、规划方案必选的综合性。2地域性。3战略性4动态性5政策性。区域规划的类型:按深度和航宇与风格可将区域规划划分为区域总体规划、区域专项规划、重点区域详细规划、区域规划设计等类型。 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2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4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管制规划5区域产业发展规划6区域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7区域基础设施规划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9区域政策10区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规划编制程序1,规划准备工作:(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2)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4)筹措规划经费。(5)准备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6)制定规划工作计划。(7)培训规划工作人员。(8)筹备办公地点或办公室。 2,规划工作步骤:(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6)报批定案(7)实施阶段针对规划区域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综合考虑区域内部组成要素与区域外部环境,提出规划的要求;在研究影响区域系统发展变化诸多因素的基础上,预测区域为例发展变化的各趋势,并探讨相应的规划方案;对区域未来发展变化的各种趋势进行比较。作出规划决策,优选最佳规划方案,并促成其实施。对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根据区域的发展需要,进行修改,进行新方案;大体划分为规划准备、规划调查与分析、区域发展课题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规划方案的拟定与决策、规划方案的报批与实施、规划实施的评价与修正。 区域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联系来看,两者可互为依据。它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刚要,对区域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国土规划是有计划地开展国土资源的开放、利用、治理和保护等进行的综合性规划。区域性的国土规划就是区域规划,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但规划层次不同。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只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的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区域发展决定城市的发展也促进区域的发展,城市规划本身就具有区域规划的性质,是区域规划的延续和具体化。 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安排。 与其他专项规划是综合与专业、地区与部门、横向系统与纵向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各有作用的从属关系。是区域规划在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以及不同专业领域中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 比尼泽霍德华的田园城市是西方区域规划思想萌芽的标志;《鲁尔区区域居民点总体规划》是德国区域规划开始的标准,开创区域规划的先河。 刘易斯芒福德明确提出了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整体发展,这使得区域规划的理念逐渐清晰化。 区域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目标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罗斯托的成长阶段理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三个阶段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六个时期:传统社会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工业化社会阶段现 代化社会阶段胡佛费希尔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自给自足 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 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经典理论评析:罗斯托钱纳里和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发展阶段理论,所揭示的区域发展演化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区域发展大都沿着“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阶段——以工业产品为原料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加工和制造耐用品工业发展阶段—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产业发展阶段”的轨迹演化。但三个理论的侧重点不同,罗斯托理论强调区域发展主导产业的发展演化规律,而钱纳里理论侧重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胡佛理论则侧重从贸易角度分析区域发展阶段和演化过程。上述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对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 段衰退阶段 区域产业的功能性划分: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协作配套的产 业基础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支撑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经济总量 影响大或所占比重比较高的产业潜导产业潜在的主导产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增长极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社会经济客体大多在不同规模的点上进行集聚,并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连接成为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它有利于发挥各级据点的集聚经济效果;有利于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区域的开放式发展,有利于将区域经济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威海的发展。它是生态稳定, 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的综合反映,点: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轴选择思路: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有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点选择思路: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城镇的发展规模;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区域空间管制原则:生态敏感区优先保护原则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原则控制与引导相结合原则区域空 间管制一般将那些敏感性比较强,生命力比较弱的生态系统,作为区域空间管制的基本单元加以重点保护和控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以协调各类空间资源关系为出发点,通过管制与协调实施,协调空间活动利益主体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实现区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依据不同地域的生态特点,服务功能以及空间资源利用特征,引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以合理、有效利用空间资源。控制是指对影响区域整体利益的环境因素、基础设施等提出明确的管制和布局要求;而引导是通过税收,土地政策措施对空间资源开发进行指导。 区域空间管制内容:区域空间管制分区空间管制规则制定根据空间资源的利用功能与特征属性,可将区域空间资源划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类型区:城镇建设发展区农村农业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区根据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不同可将空间管制区域划分为:优先发展区扩展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 态缓冲区禁止开发区根据空间资源特征属性和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可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空间管制类型。而不同的空间管制类型应具有不同的管制要求和开发标准。 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激进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2)技术进步的类型: 1狭义的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 2广义的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提高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技术进步扩大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范围。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扩大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技术进步的性质影响着区域阶段性发展的总体特征技术进步的范围影响区域发展的内容与空间形式 技术进步的幅度影响着区域发展的速度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珠三角城际轨道2020年规划

广州地铁及珠三角城际轨道2020年规划(2009年12月) 本文根据二○○九年十二月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写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后称《规划》来编辑。 《规划》包括轨道交通、公路、港口、航道、民用机场等,不包括管道。 《规划》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九市,并考虑与港澳地区和周边地区的衔接。规划期至2020年。 本文以广州地铁及城际轨道交通(含部分国铁)为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年多来,轨道交通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以京广、京九、广深、广茂为主要干线的铁路骨架;武广、厦深、贵广、南广、广深港等干线铁路及广珠、广佛、穗莞深、佛肇等城际轨道交通正在建设;广州、深圳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足,网络布局不完善,铁路网络规模小,运输通道能力不足,珠江口西岸地区尚无铁路运营,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基本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连通区内所有地级以上市的城际轨道交通和快速干线铁路网络架构。到2012年,城际轨道交通营运里程约达580公里。 到2020年,全面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三角紧密相连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珠江三角洲“三环八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公交“一卡通”全面延伸到城际轨道等公共交通领域,一体化管理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到2020年,城际轨道交通营运里程约达1480公里。 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2012年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连通区域内所有地级以上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架;2020形成“三环八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并以此为骨干形成区域快速公交走廊。重点建设广州-东莞-深圳、广州—珠海、广州-佛山、佛山-肇庆、东莞-惠州、佛山—东莞、广州-佛山-江门-珠海、广州-清远、深圳-惠州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 二是进一步完善干线铁路网络。2012年实现珠江三角洲地级以上市通铁路,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与周边地区紧密衔接的铁路运输网络。2020年珠江三角洲铁路网络更趋完善,运输能力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加快建设武广客运专线、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珠铁路等项目。 三是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继续推进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012年,广州和深圳基本形成通达性强、服务水平较高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民航机场集疏运系统方面,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重点推进广州城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广清城际轨道项目、肇庆至花都高速公路、广州北三环高速公路珠外环高速等项目建设;深圳机场重点推进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题库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

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43205

区域分析与规划 43205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概念及其属性 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属性:①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②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③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有哪些 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 3、对自然资源质和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量: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常需要有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

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质: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 4、区域经济特色由哪些因素决定 ①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 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部门向能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性。) ③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④区域利益 5、区域产业结构的组成 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注(主导产业是指几个地区比较,产值比其他地区高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一个地区产值最高的产业。) 6、区域市场化水平从哪几个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一个区域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从需求规模、市场层次结构、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①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产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②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③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概念划分为均质区和结节区 依据区域特性分为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 基本属性,1.地球空间2.范围界限3.体系结构4.客观存在 结构性分为层次性组织性和稳定性 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区域科学发展历程 时间20世纪50年代 标志人物,艾德萨,区域科学之父54年,第一个系,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系 1958年区域科学学报 区域科学的定义,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4.自然资源的分类1利用目的:农业,药物,能源,旅游2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3按照其属性和用途划分:自然资源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太空自然资源陆地自然资源分为,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海洋资源分为生物化学气候矿产海底 1.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有限,区域,整体,多用途,社会 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劳动分工规律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4.区域利益 3.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4.年龄构成: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零到14岁,少年儿童组14到64最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5.人口自然增长分析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技术进步的类型: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和技术进步型 7.区域分工模式:水平分工垂直分工和混合分工 8.产业按照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资金劳动技术知识 9.技术进步的测算1.索洛余值法(增长率方程法)2.科布-道格拉斯函数3.肯德里克(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 10.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莜原两基准 11.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表现:1.回顾影响2.前瞻影响3.劳侧影响 12.产业机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13.极化方式的三种类型1.向心式极化2.等级式极化3.波状圈层式极化 14.扩散方式四种类型:核心等级波状跳跃式 15.影响加工制造业工业布局因素:原料供应状况,市场需求,专业化协作,技术基础 16.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影响布局因素 17.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特点: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 18.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19.物流中心主导功能分类与功能模式:配送型物流中心,仓储型物流中心,货物枢纽。。。 名词解释1.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3.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内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5.资环承载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治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浅析“城市区域化”下区域规划的新态势

内蒙古科技大学 本科生城乡规划专业结课论文 课程:城市地理学与区域规划 学生姓名:严伟 学号:1363166107 专业:城乡规划 班级:城乡2013级 指导教师:秦小东

前言: 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水平一直处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区域化现象也逐渐凸显。城市区域化正在展现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时代,城市化时代的区域化生存方式更加多样。城市的区域化发展,都市圈、都市区、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等城市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发展的同城效应与同圈效应日益凸显。区域一体化发展伴随着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同时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的未来发展进行总体战略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具有3个基本特性,即战略性、地域性和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对整个规划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布局问题作出战略决策,把同区域开发与整治有关的各项重大建设落实到具体地域,进行各部门综合协调的总体布局,为编制中长期部门规划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国家总体规划或省级总体规划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是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不是纯粹的指导性和预测性规划。通常兼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它的作用是划定主要功能区的“红线”,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区域规划,要着眼于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能力,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