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际轨道2020年规划

合集下载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四、重点任务
2.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 —创新合作方式: 鼓励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广东与港澳共 同编制区域合作规划。完善粤港、粤澳行 政首长联席会议机制,增强联席会议推动 合作的实际成效。进一步发挥企业和社会 组织的作用,鼓励学术界、工商界建立多 形式的交流合作机制。
四、重点任务
(三)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3.建设水平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 统筹协筹水资源的水利、运输、防灾、 工业及生活、环保等方面的功能。
4.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 打造数字珠江三角洲。
四、重点任务
(四)统筹城乡发展: 1.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新机制。
19051.4
8667.3 3884.7 17.6 403.6 1978年 1988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8
二、加快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重 要 背景-广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08年,广东人均GDP达到37588元(按 6.9:1折算,约为5411美元),城乡居民恩 格尔系数分别为35.3%和49.6%;三次产业 比重5.5:51.6:42.9,城市化率64%,人均 预期寿命75.3岁。
粤北山区
西翼
东翼
珠江三角洲
二、加快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重 要 背景-广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08年广东不同地区财政预算收入占比
东翼 西翼 3.18% 粤 北 山 区2.97 % 4.08%
省级财政 22.3%
珠江三角洲 67.92%
二、加快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重 要 背景-广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370 1962 1978年 1988年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目录前言一、发展现状(一)主要成效(二)存在问题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二)发展目标三、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统一规划轨道交通网(二)统筹推进公路网建设(三)提升拓展港口功能(四)加强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五)推进运输服务一体化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构建一体化智能电网(二)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三)完善一体化油品输送管网)(四)建设天然气“全省一张网”(五)推进能源管理一体化五、推进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二)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一体化(三)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一体化(四)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一体化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统筹规划建设信息网络(二)率先推进“三网融合”(三)推进信息服务一体化七、推进粤港澳基础设施更加紧密合作(一)推进交通领域合作(二)加强能源领域合作(三)强化水资源领域合作(四)深化信息领域合作八、保障措施(一)完善规划衔接机制(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三)加强智能化管理(四)加大改革力度(五)完善协调机制九、重大工程(一)交通工程(二)能源工程(三)水资源工程(四)信息化工程附表: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重大项目表附图1: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布局规划图附图2:珠三角高快速路布局规划图附图3:珠三角港口与内河航道布局规划图附图4:珠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图附图5:珠三角电源电网布局规划图附图6:广东省输油管道线路规划图附图7:广东省天然气管网规划图附图8:珠三角水资源一体化规划图前言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大战略和重要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突破点,也是区域内各方开展合作的重要基本条件。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战略规划(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战略规划(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文本(送审稿)广东省人民政府二○○四年五月前言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也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现代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推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发展要求,整合发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优势,消除发展障碍,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更好地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关于“立足广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高起点地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通过资源整合,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珠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推动广东省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示精神,朝着“拿出最好的成果”的工作目标,在省委、省政府与建设部的领导下,由广东省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规划工作组,在199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和2003年开展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于2003年7月启动了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同年9月底完成了规划纲要。

2003年10月8日,张德江书记、汪光焘部长、黄华华省长及钟阳胜、汤炳权、许德立等省领导在广州听取了规划工作思路的汇报,对规划工作的初步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了“拿出最好的成果”,给省委、省政府提供可操作的“抓手”,在省建设厅的精心组织下,规划工作组在其后近半年的时间里,反复征询了省直有关部门的意见,多次实地走访了珠江三角洲的有关城市,深入细致地调研踏勘,并与有关领导、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为了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规划内容,除了由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征求珠江三角洲各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以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意见,并提交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讨论外,建设厅还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既有省内规划专家研讨会,也有各省直部门及各市政府参加的研讨会。

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启示

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启示

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启示作者:陈聪聪于程宜航宿林林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43期摘要:2008年我国轨道交通进入全面发展的黄金阶段,而城市轨道交通更是进入了发展的新高峰,运营里程每年都有新突破。

通过分析国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希望能够对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发展启示中图分类号:[U-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94-03一、我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基础1.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可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新城区发展,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带动沿线土地开发,而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又拉动了内需。

与传统城市交通运输形式相比,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巨大的优势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致。

2.发展城际轨道交通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城际轨道交通的客流来源于城市内部和城市郊区的主要中心乡镇之间、城市组团与次中心城镇之间。

从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距来看,定位于为中短途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可更好地衔接既有大铁线路和市内交通。

将铁路网、城际网、市内公共交通线路网综合布局,将更好地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3.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保障。

国务院参事林毅夫预测,中国还有持续20年左右,每年8%的增长潜力。

到2020年,我国GDP、人均收入能达到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

目前我国政府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仍不超过50%,且负债多用于投资,有资产抵押。

轨道交通建设属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刚需的大背景下,轨道交通的投入将会持续增加,为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发改委运输所《2012—201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报告》数据,2013年将有12个城市新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到2013年底,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累计将达到80条,运营总里程将达到2400公里,运营车站将达到1600座。

珠江三角洲绿道总体规划纲要-2

珠江三角洲绿道总体规划纲要-2

2.政策要素。

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等政策要素也是影响绿道选线的重要因素。

在参考、借鉴已有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明确限制性因素,实现绿道网布局与城乡空间布局、区域生态格局、区域交通网络等方面的协调。

(1)《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预测2020年区域常住人口达到6500万,并确定了“一脊三带五轴”的城镇空间格局和“区域性中心、地区性中心和地方性中心”的三级城镇中心体系(图4-5)。

同时,规划基于珠三角生态环境自然格局和城乡发展状况,以山脉、水系为骨干,构建了“一环、一带、三核、网状廊道”的区域绿地框架和区域生态结构(图4-6)。

作为改善珠三角居民生活环境、为珠三角居民提供充分的休闲游憩空间的珠三角区域绿道,其选线应结合城镇发展轴带,串联主要城镇,尽量覆盖更多城乡人口,方便居民使用。

同时,在珠三角区域生态结构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组合、串联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图4-5 珠三角区域空间结构图4-6 珠三角区域生态结构(2)《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提出:构建区域生态格局,建设4个陆域生态控制区,包括珠江三角洲环形屏障区,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并提出建立环城绿带,控制城镇的无序蔓延。

绿道网建设有助于区域生态格局的构建和完善(图4-7)。

图4-7 珠三角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图(3)《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角度,确定了严格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控制区、生态功能保育区、引导性资源开发利用区、城市建设开发区、城市群城间绿岛生态缓冲区等主要功能区(图4-8)。

珠三角绿道网作为兼顾生态保护与居民休闲使用的开敞空间,应侧重在生态功能保育区、引导性资源开发利用区、城镇建设开发区、城间绿岛生态缓冲区内进行选线,避免对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极敏感区等严格保护区及重要生态功能控制区产生干扰。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划是指导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和统 筹区域内各项建设安排的政策纲领,是制定区域内相关专项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 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 第三条 本规划所称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 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 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 4230 万,土地总面积 41698 万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 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 6640 平方公里。
4、规划的重要原则
(1)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整体与局部”、“长远与近期”的关系。在实现城镇群 整体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同时,兼顾不同地区的局部利益和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处理好 发展节奏和发展时序,为不同投资主体和各级行政主体提供发展的空间。
(2)顺应规律,正确把握“市场与政府”、“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关系。既要 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强化政府对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有效控 制,在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活力的同时,发挥政府整合核心竞争要素和配置区域重要 资源的作用。
(2)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长,目前在发展需求与供给上出现 了结构性失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社 会需求提高与公共供给滞后、城镇快速扩张与环境压力加大等,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城镇 群要解决的突出矛盾。
(3)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发展各具特色,但受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内 城镇同构竞争、重复建设的不协调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建立 有效的区域协作发展机制,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对于珠江三角洲城镇群未来发展 构成了主要挑战。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发展规
模…………………………………………………………… 2

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总体规划纲要11.16

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总体规划纲要11.16

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总体规划纲要11.16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二〇一一年十一月目录一、总则 (4)1.1制定目的 (4)1.2法律地位 (4)1.3规划依据 (4)1.4指导思想 (5)二、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7)2.1战略定位 (7)2.2发展目标 (8)三、总体部署 (9)3.1区域级功能节点 (9)3.2城市级功能节点 (11)3.3片区级功能节点 (12)四、 TOD发展规划指引 (12)4.1基本要求 (12)4.2土地使用规划指引 (14)4.3交通组织规划指引 (16)4.4城市设计规划指引 (19)五、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的技术规定 (21)5.1成果构成 (21)5.2编制内容 (22)六、综合开发机制与支持政策 (25)6.1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机制 (25)6.2完善支持政策体系 (27)一、总则1.1制定目的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出发,为加强对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的规范和引导,积极稳妥推进城际轨道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引领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创新,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1.2法律地位本规划纲要是指导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 发展的行动纲领,按照本规划纲要分批制定的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是编制、调整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站场TOD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方案的依据。

1.3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3)《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4)《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年修订)》(5)《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6)《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7)《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站场周边土地利用状况深化调查》1.4指导思想——区域一体化发展与突出各市、各站场发展特色相协调。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情况城际轨道交通属于轨道交通的一个新兴类别,主要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形式,介于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之间,对于一个地区的多个城市之间的交通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形式。

已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就是城际轨道交通的典型例子。

目前全国已出台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六部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主要分布区域在我国的中东部。

本期将介绍珠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一、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根据2009年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修编)》,到2030年前珠三角将建设23条、线路总长为1890公里的城际轻轨,初步估算为3700亿元,将形成“三环八射”的基本构架,珠三角9个城市1小时内可以互相通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

项目规划范围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同时考虑与香港、澳门的衔接,以及向清远市、云浮等广东省其他地区的延伸。

一环:广佛环线;二环:由穗莞深、中山-南沙-虎门、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佛山-东莞四条城际线组成的环珠江口的中环线;三环:由穗莞深、深圳至珠海、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佛山-东莞四条城际线组成的环珠江口的大环线;八条放射线:广州至清远、广州至惠州、东莞至惠州、深圳至惠州、珠海至斗山、江门至恩平、肇庆经高明至南沙、佛山至肇庆等八条城际线。

规划线路覆盖了所有的县级以上市和三级节点,覆盖了广深、广珠、广肇和广惠等城镇带。

线网密度为4.5公里/百平方公里。

规划年度近期为2012年,中期2020年,远期2030年。

线网规模以两条主轴、三条放射线和两条联络线构筑主骨架:即广州—深圳、广州—珠海为二大主轴;广州—肇庆、中山(小榄)—江门、东莞—惠州为三条放射线;在广深、广珠两条主轴间,建设顺德-番禺-东莞、中山-虎门两条联络线,线网总规模约599.6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地铁及珠三角城际轨道2020年规划(2009年12月)本文根据二○○九年十二月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写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后称《规划》来编辑。

《规划》包括轨道交通、公路、港口、航道、民用机场等,不包括管道。

《规划》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九市,并考虑与港澳地区和周边地区的衔接。

规划期至2020年。

本文以广州地铁及城际轨道交通(含部分国铁)为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年多来,轨道交通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以京广、京九、广深、广茂为主要干线的铁路骨架;武广、厦深、贵广、南广、广深港等干线铁路及广珠、广佛、穗莞深、佛肇等城际轨道交通正在建设;广州、深圳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足,网络布局不完善,铁路网络规模小,运输通道能力不足,珠江口西岸地区尚无铁路运营,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基本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

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连通区内所有地级以上市的城际轨道交通和快速干线铁路网络架构。

到2012年,城际轨道交通营运里程约达580公里。

到2020年,全面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

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三角紧密相连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基本形成珠江三角洲“三环八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公交“一卡通”全面延伸到城际轨道等公共交通领域,一体化管理体制障碍基本消除。

到2020年,城际轨道交通营运里程约达1480公里。

主要任务:一是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

2012年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连通区域内所有地级以上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架;2020形成“三环八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并以此为骨干形成区域快速公交走廊。

重点建设广州-东莞-深圳、广州—珠海、广州-佛山、佛山-肇庆、东莞-惠州、佛山—东莞、广州-佛山-江门-珠海、广州-清远、深圳-惠州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

二是进一步完善干线铁路网络。

2012年实现珠江三角洲地级以上市通铁路,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与周边地区紧密衔接的铁路运输网络。

2020年珠江三角洲铁路网络更趋完善,运输能力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

加快建设武广客运专线、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珠铁路等项目。

三是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

继续推进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2012年,广州和深圳基本形成通达性强、服务水平较高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民航机场集疏运系统方面,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重点推进广州城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广清城际轨道项目、肇庆至花都高速公路、广州北三环高速公路珠外环高速等项目建设;深圳机场重点推进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

铁路客运站集疏运系统方面,广州新客站重点加快广州地铁二号线延长线、七号线、十二号线、广佛城际环线等项目建设;深圳新客站加快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等项目建设;佛山新客站重点推进广佛肇城际线、广佛环线以及佛山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

《珠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重点项目表》节选项目名称建设阶段建设内容及规模(公里)建设起止年限总投资(万元)2009-2012年投资计划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在建1442005-20101819000 624000广佛城际轨道交通在建382007-20121750000 1000000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在建80.52008-201221320002132000广州至清远城际轨道交通新开工562009-201210880001088000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长隆段新开工402009-20121280000 1280000中山—南沙—虎门城际新开工542012-202010800000佛山—东莞城际新开工312012-2020520000 0广州—佛山—江门—珠海城际新开工1722012-202030800000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长隆段外)新开工1292012-202041300000肇庆—南沙城际高明至南沙段新开工892012-202013400000广州—增城—惠州城际新开工1212012-202016500000出省铁路通道武广客运专线广东段(含新广州站)在建2982005-20093280000 600000广深港客运专线在建1162005-20102299500 1329500广州市轨道交通373.8710640791 3770200四号线在建46.562005-20101491091 400000六号线在建20.812006-2010800500 300000六号线二期新开工17.62009-2012715600 715600七号线一期新开工17.52009-2012779600 779600九号线新开工18.32009-2012775000 775000十三号线新开工55.12011-20152390000 800000十一号线新开工36.32012-20151368000 0三号线东延线新开工9.42012-2015431000 0四号线南延线新开工10.12013-2015350000 0十四号线新开工51.22012-20151540000 0从上表可以判断,“建设起止年限”可以看出开工及开通的大概日期,从“2009-2012年投资计划”,可以看出那些是近期开工,从“总投资”与“2009-2012年投资计划”来对比,就可以知道大概的建设进度了。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年修订通过批准发布于:2010-08-13来源: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2009年9月,我委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年修订)。

一、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适应城际客流快速增长的需要,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的要求,在近年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5-2020年)》的基础上,原则同意对该规划进行修订。

修订后的内容:(一)发展目标。

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主要枢纽,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便捷、快速、安全、高效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

实现以广州为中心、主要城市间1小时互通,以及珠江三角洲中部、东部和西部都市区内部1小时互通。

(二)规划范围: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为主体,规划衔接粤东、粤西、粤北以及港澳地区。

(三)规划期限:2009-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30年。

(四)规划原则。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期建设,与其它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实现综合运输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

(五)规划方案。

建设广州~珠海、广州~佛山、广州~东莞~深圳、东莞~惠州、广州~清远、佛山~肇庆、广州~佛山环线、中山~南沙~虎门、佛山~东莞、广州~佛山~江门~珠海、珠海市区~珠海机场、深圳~惠州、肇庆~南沙(高明~南沙段)、广州~增城~惠州、江门~开平~恩平(含台山支线),合计里程1478公里。

远景展望部分路网加密线、外围延长线及内部联络线,形成“三环八射”的网络构架。

相关线路预留进一步向港澳地区延伸和衔接的条件。

(六)近期实施。

2009-2015年,重点推进以下项目建设:除已开工建设的广州~珠海、广州~佛山、广州~东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肇庆等线路外,实施以下线路,连接广州至深圳、广州至珠海以及珠江两岸之间的主要城镇,形成城际轨道交通的基本骨架。

其中:广州~清远线全长约56公里;广州~佛山环线(佛山西站~长隆段)线路全长约40公里;佛山~东莞线(长隆~东莞段)全长约31公里;珠海市区~珠海机场线全长约35公里;广州~佛山~江门~珠海线全长约172公里;广州~佛山环线(除佛山西站~长隆段)全长约129公里;中山~南沙~虎门线全长约54公里。

同时,充分利用铁路客运专线、既有普速铁路等开行城际列车。

二、规划实施中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列入近期实施方案的项目可以开展前期工作并组织建设。

其余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运量增长、客运专线能力利用和相关线路建成运营等情况,进一步研究建设时机,在近期实施方案滚动调整时纳入。

(二)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和技术标准。

项目设计中线路、车站应结合沿线城镇布局、相关铁路网规划建设和站点布设等进一步优化,尽量覆盖吸引区规划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并深入城镇中心,最大程度拓宽吸引范围和辐射半径。

工程建设以经济、适用为原则,线路速度应适中,因地制宜,预留发展条件。

应充分发挥行业、地方的优势,利用已有成熟的技术和装备成果,车站等设计应简朴、实用。

(三)做好综合交通衔接。

城际轨道交通要与区域内机场、铁路客站、公路客运站等主要客流集散点衔接,统筹规划建设综合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出行,提高综合交通效率和效益。

(四)妥善处理与客运专线、既有铁路的关系。

优先利用武广客运专线、广深港客运专线和既有京广铁路、广深铁路等开行城际列车,在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

结合广东西部沿海铁路建设,规划的广州至珠海城际可考虑与其连通以及主要技术条件的兼容性,广州至惠州城际与规划的广州至汕尾铁路应考虑通道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

(五)创新管理体制,尽快确定建设运营管理模式。

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条件进行市场化融资、建设和运营。

抓紧研究相关政策措施,提高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际轨道交通健康发展。

(六)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七)列入近期实施方案的项目审核按《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办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