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雕塑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征

天工|2024年第5期[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以及人类文明不断传承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雕塑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对我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征进行透彻全面的研究,不难发现,我国古代雕塑更偏向于工艺美术。
也正是美学与艺术的结合,使我国古代雕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多元多维的艺术特征。
基于此,以中国古代雕塑为基本出发点,围绕其艺术特征展开探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5-0030-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姜帆.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征[J].天工,2024(5):30-32.姜 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征作者简介:姜帆(1999—),女,汉族,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美术学院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雕塑。
在中国古代雕塑的不断传承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的实用性雕塑,还是观赏性雕塑,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文化艺术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本质上看,我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征同中国传统书画的用笔藏锋之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具有返璞归真的艺术特征,追求内在美、原始美和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也正是由于这些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使得我国古代雕塑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时刻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一、绘画性实践经验及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古代雕塑具有显著的绘画性艺术特征。
纵观我国整个古代雕塑史,其与我国绘画艺术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
曾有人戏言,“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艺术乃同胞兄弟,其胚胎均为原始的工艺美术。
”而这一理论也被诸多古代雕塑艺术品加以验证。
相关数据表明,从彩陶时期开始,塑和彩便被以多种形式应用到雕塑过程中,并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而从陶塑开始,加彩(即妆銮)从根本上有效提升了陶塑的表现张力,等到其原始造型逐渐趋于成熟且捏塑工艺得到充分优化之后,“塑形绘质”艺术仍然是独立存在的。
浅谈中国民间雕塑艺术——以天津“泥人张”为例

天津的“泥人张”雕塑是一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发展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
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明山,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生动,颜色真实,效果传神。
无论是从艺术表现效果还是整体造型效果来看,天津“泥人张”雕塑艺术在技艺方面非常精湛,在人物造型方面非常传神、生动。
徐悲鸿先生非常认可天津“泥人张”,他认为天津“泥人张”摆脱了中国传统雕塑常使用的夸张和意象的造型方法,以活生生的人物原型作为表现对象,塑造的人物比例准确,解剖结构符合客观规律,肖像刻画传神、动人。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一些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渐渐被遗忘,甚至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
如,目前天津“泥人张”这种民间艺术的形态已经不多见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趋向多元化,人们的艺术消费方式也从传统的艺术形式转移到多媒体方向,特别是在全球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和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下,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如何保持自身的审美价值并积极创新,从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成了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首先,传统民间艺术要不断吸收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传统审美观念,在自身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规律中寻找突破的可能性,保持自身的艺术特色。
其次,在雕塑的对象上,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创作出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
民间艺术传承人应该主动创新,在艺术作品中加入更多的自我情感,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人物真实的面貌。
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在不失传统之本的基础上更加适应中国时代审美的需要。
通过研究天津“泥人张”雕塑,笔者发现天津“泥人张”作品和其他许多泥塑作品具有很多共同之处。
笔者将天津“泥人张”与其他泥塑作品对比发现,其他很多泥塑作品都受到天津“泥人张”的影响。
天津“泥人张”彩塑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其作品主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井人人物,种类繁多,包含各行各业,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中国有着古老的文明,远古的中国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较高的艺术天分,且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雕塑主要分为实用性、宗教信仰、建筑装饰及墓葬陪葬等主要类型。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八大风格特征,主要为: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民间朴素表现风。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点发展出以装饰性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这些器物多由原本的实用意义渐渐地转变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另外还有建筑的装饰雕刻,南朝王陵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
其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以外,还反映在明器和宗教造像艺术上。
明器即随葬品,其中雕塑作品占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的造像,最为著名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和唐三彩的陶马,这些于当时并非纯粹的艺术品,它们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代表着活人及动物而陪葬。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十分突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明器,宗教造像还是建筑的雕刻,都反映了普遍的传统优久的装饰趣味,云岗大佛、南朝的石辟邪、相同时期的佛像对称的坐姿,袈裟的衣纹处理无不显示了浓厚的装饰性,经过处理的佛像包含了一种和蔼的亲切却又带有一种非人间的神秘感,原因在于,装饰不同于真实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装饰增强了佛像的严肃及神秘气氛。
中国古代雕塑有明显的绘画性。
绘画性的表现不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块面,而是注意轮廓与身体衣纹线条节奏和韵律,而色彩本身的变化也加强了这些雕的空间和体积感。
受绘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佛像所表现的是线性语言。
经过高度的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雕塑相比,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以平面表现,且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没有立体和空间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通常雕塑表面平滑,没有西方雕塑的细微起伏和明暗变化。
源自中国雕塑的装饰性,中国古代雕塑不追求再现,追求表现物象,孕育中国雕塑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也因而形成中国雕塑高度的异象性,了解中国艺术的切入点在于中国绘画,中国画不画光影,色彩仅表现固有色,造型与画面效果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和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
浅谈继承传统雕塑精华的现实意义

艺术研究文 刘从越浅谈继承传统雕塑精华的现实意义中国的传统雕塑生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并伴随着数千年来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提高,最终形成了融汇着中华民族文化、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雕塑源远流长,遍布于我国的古代官苑、陵墓、石窟、寺庙和居民建筑之中,形成了丰厚的雕塑艺术遗产,是人类优秀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笔者对中华民族传统雕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尤其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如何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的传统雕塑事业能够结合时代的特点,赋予其更加鲜活的生命活力,与时俱进,成为当代中国雕塑事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继承传统雕塑精华的重要性雕塑艺术是伴随人类文明前进步伐向前发展延伸的,千百年来,它给人类留下了数不尽的艺术文化遗产。
它客观形象地记载了中国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凝聚着广泛的民族心理情结和普遍的民族审美意识。
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中国传统雕塑这一承载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母体的艺术,对了解中华文明和指引当前艺术创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雕塑的民族性1.民族性特征一切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先有其民族性,才有世界性的。
追忆中国的雕塑,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是古代工匠艺人创造的杰作。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受传统绘画的影响,雕塑艺术的评判标准界于绘画的审美与创作观念上,因而渗透出鲜明的传统绘画特征和遗传基因,呈现出造型与绘画融为一体的艺术形态,如彩塑形成了审美标准与绘画一致的艺术准则。
中国传统雕塑不仅注重体积与空间的真实性,更注重对整体气势和神韵的把握,以及对装饰、衣纹、线条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等艺术元素的思考与研究。
中国传统雕塑所具有的浓郁的装饰趣味非常符合中国人感性的审美心理和民族个性,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雕塑的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我们可以借用相关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评判标准与审美观念去看待中国传统雕塑,这样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传统雕塑审美的精髓。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形式美

管面相 丰圆 ,但 可以看到细颈削肩的 “ 女无肩”特点 ,形 象夸
张而优 美,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 和西方写实的美女雕 塑不一样 。
形体 结构来雕刻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 ,以一 匹器宇轩昂、 傲然
04 7 1嫒 茏 21 0 计 木 02 2 /
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 因是 中西不同的审 美追求所致 ,西方从
情节来赞颂骠骑将军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 的奇功。那仰面朝
天的失败者 ,手握 弓箭尚未放下武器 ,以表现战斗 的残酷和激
“ 六法 ”之 “ 气韵生动”为要 旨。本文拟从 以下几方面对我国
古代雕塑的美学追求作一点初步探讨。
烈。这件作 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 有力 ,马头到 马背部分
作 了大起大落 的处理 ,形象十分醒 目,是思 想性和艺术性完美
时期 ,这种看法往往是以希腊写实性雕塑为参照来推断的,明显
带有进化论的逻辑 ,以为唐代雕塑较为成熟 ,而汉代雕塑较为拙
朴, 秦代雕塑就更应该原始 , 可是兵马俑的出现却不合这个逻辑 ,
于是人们只好将其称为奇迹 了。在笔者看来,进化论的逻辑不能
简单地套用在艺术领域。在艺术 中写实技巧不制作 肖像雕塑 ,但在中国古代未见这样的记载,中国古代艺术家是以
中国古代雕塑虽然受到佛教美术的巨大影响 , 但是仍然不失 其自 身的特色,正如肯拜尔在 《 世界雕塑史》中所言 : “ 当佛教
说 唱俑 是一种粗短肥 圆的 “ 将无项 ”形象 ,而唐三彩仕女俑尽
< 马踏 匈奴 》、 《 马》和 《 跃 卧马 》三雕塑构成这组雕塑鲜明
的主题 。这些雕 塑的珍贵 ,在于 它们独特的雕刻技艺和雄浑博
大的气魄。它们都是用整块 的石头雕刻而成 , 《 马踏匈奴 》高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雕塑——影壁

浅谈中国传辘翱瞠—耀由于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动荡各种性的艺术形式和思潮,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把历史原本遗留的空间不再完整,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在一点一点的消失。
回顾以前的建筑寻找雕塑的金品之作,以不同的方式和材料来装饰建筑物。
影壁雕塑也就是建筑雕塑的一种,它分为门内影壁和门外影壁两种。
从功能和实用审美两种方向来介绍影壁雕塑的存在价值。
影壁;门外影壁;门内影壁;功能实用;一字影壁三滴水影壁;福禄;吉祥;寿字中国传统建筑雕塑的种类繁多,有门楼、牌坊、瓦当、石刻等,都是属于建筑雕塑。
从分类形式和实用性也可以分为,木雕,砖雕、石雕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附着于建筑上的一种雕刻形式,建筑成了它的一个载体。
由于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动荡各种性的艺术形式和思潮,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把历史原本遗留的空间不再完整,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在一点一点的消失。
一些建筑己经是人去镂空,有的甚至是建筑破败不堪、无人问津。
就更别说建筑上的装饰了。
列如现在的旧城改造,古建筑遗址、文物保护建筑等等。
现有的传统一定要珍惜和保护,今天我们谈一下的是我们很熟悉的中国传统建筑雕塑——影壁。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影壁,从功能实用来讲,它是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的,同时也超越了建筑的实用功能,从审美的角度,也能看出建影壁的主人的地位和审美意识,宗教信仰等。
在以前很多民族的地方影壁是用于来避免出门时一开门就暴露的民间民俗习惯,于是古代建筑家就在门前造墙以作为院内景色的屏障,这座墙就叫影壁,影壁在一座宅院内是来往行人视线较为集中的地方,体现宅主人的身份地位的地方。
注重细节的宅主人就以砖,石雕,或者今现代彩绘等形式装饰影壁墙面,因此影壁也就成为古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资料表明,现人们习惯上按照影壁所处的位置,将其分为门内和门外两种,也就是俗称的外围墙和内影壁。
一种在围绕宅院而建的外围墙或者是独立于宅院墙壁之外。
使出入大门的人有整齐美观年的感受。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语言与当代雕塑教学及创作的融合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语言与当代雕塑教学及创作的融合
中国古代雕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考古遗址中,经常可见到古代雕塑艺术的遗址和文物。
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体现了我国的文化特质,并且在当代雕塑教学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代中国雕塑的特点是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情感,形态简练、形象生动、人物情感丰富,活泼自然。
同时,中国古代雕塑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蕴含了古代思想、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文化内涵远比雕塑的艺术形式更富有价值。
当代雕塑家可以借鉴古代雕塑的艺术语言,将古代雕塑中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内涵融入现代雕塑中,以此来打造具有独特意义和内涵的现代雕塑作品。
在当代雕塑教学中,我们应该开展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入新的教学形态和内容。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木雕、泥塑和皮雕等传统雕塑技艺,通过手工雕刻、模仿练习等方式来强化学生的技巧技能,同时,让学生了解古代雕塑的艺术语言,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此外,现代雕塑创作应该立足于当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注重创新,同时融合古代雕塑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语言。
例如,可以将古代文化元素和当代文化元素相结合,制作出具有现代意义和文化价值的雕塑作品,这样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满足当代人们对艺术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认知。
总之,中国古代雕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雕塑教学和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的雕塑艺术事业做出更加出色的贡献。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征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征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历史长河的不断积淀,雕塑的历史意义以及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中华文化的特殊性,所以在中国古代雕塑当中,艺术重心一般倾向于工艺美术,比如礼器祭器上的艺术发挥,以及对于实用器材的雕塑。
关键词: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特点;探讨研究引言:随着中国雕塑的长时间不断积累发展,有着具体的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同时本身的特点相应存在,而通过雕塑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本文就着重从中国古代雕塑出发,展开其特点的主要探讨。
1.我国的古代雕塑具有装饰性通过对我国各个朝代的雕塑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的装饰性是非常明显的特点之一。
这是跟时代所孕育出来的工艺美术所贴合的实质表现,同时这些装饰特点都反映着传统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当时社会的人文风貌。
比如说云岗北魏的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等,都是这一特性的具体体现。
中国的佛像因为装饰性当中含有一些虚拟的成分,所以与普通的佛像雕塑是不同的。
由于佛像对于所需要的文化氛围以及环境不同,所以主要展现的是庄严肃穆的气氛,同时又要体现一定的亲和力和神秘感,这样才能对于佛像的塑造起到一个比较具体的形象塑造,所以这是具有相对特性的装饰效果。
1.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我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在不同时期的展现方式是不同的,但唯一一个贯穿始终的特点就是古代雕塑的实用性。
从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遵神鬼以及传承到现在,一直所具备的一个特征。
从中国古代开始,对于艺术中心的倾向就更加向工艺美术靠拢,所以在礼器以及器皿上去发挥相应的美术创造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还包括陶瓷、青铜器、玉器以及漆器等相关工艺品的发展上,所有的雕塑都能够凸显实用性的特点。
同时在每一个朝代当中都属于主流的地位,所以说针对于中国古代雕塑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另一类就是建筑雕塑。
通过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物的研究探讨,不难发现其中雕塑的重要体现意义,另外在传统的工艺品上,对于古代雕塑的实用性方面也是非常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雕塑
雕塑艺术与建筑、绘画、舞蹈等艺术种类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与建筑、绘画等共同被称为造型艺术,又有“凝固的舞蹈”之称。
古往今来,雕塑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
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
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一类为建筑装饰雕刻。
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
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秦始皇陵中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
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
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
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
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
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
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
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
和欣赏它们。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
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
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
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
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
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
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
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中国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
中国雕塑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
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
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雕塑的美感。
中国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
中国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像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
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
汉代霍去病墓石雕是夸张变形的,
大气且简练,与整石完美结合,有如天成。
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
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
中国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但其
中还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的风格。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绝不像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
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像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