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试题

1、材料一 2009年—2013年浙江A县家庭农场发展总体情况

(注:家庭农场的人均收入是A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

材料二2013年8月浙江A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注:按照家庭农场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要求,从事蔬菜等种植规模在100-300亩;粮油等粮食作物在300-500亩,水产养殖的水面在300-500亩较为合适)

材料三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土地因此被闲置。于是,一种叫做家庭农场的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使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有效地提升了农业主体的经营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A县政府如何更好地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12分)

(3)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分析A县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10分)(1)材料一反映了浙江A县2009年-2013年家庭农场经营面积、注册资本、经营总收入、财政补贴都不断增加,家庭农场发展迅猛,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大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材料二反映了A县家庭农场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离农场规模化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产业类型丰富,以种养业为主;家庭农场主经营者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年龄结构较合理;农场主文化层次以初中为主,文化层次总体偏低。(8分)

(2)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2分)因此,A县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逐步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2分)②A县家庭农场发展过程还面临许多瓶颈,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运用财税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手段提高家庭农场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完善相关政策为农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分)③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优化家庭农场的产业结构。(4分)

(3)①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面貌。(2分)A县发展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分)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两者之间本质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分)A县发展家庭农场是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土地闲置的现状的必要要求,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3分)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A县发展家庭农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分)

2、近几年,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征地制度旨在

A.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B.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C.推行我国农村土地等生产资料迈向私有化

D.表明社会主义的对抗性矛盾依然没有解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对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收益等方面的调整,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的内容,这一调整就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生产关系属于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A不符合题意,CD表述错误。本题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首次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总则,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原则。这一修改

①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③体现了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④遵循了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①④B.①②C.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辩证法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运动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坚持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是根本对立的,②本身说法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③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说法错误;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修改刑事诉讼法,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正确;法律的修改和完善是上层建筑的改革,遵循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正确。该题选A。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当选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从哲学角度看,坚持改革是因为它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②是解决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最有效的途径

③能促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④能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答案】A

试题分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故①③正确;②④表述错误。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在文化消费方面,文化消费水平是同经济基础、消费需求和实际供给能力密切相关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人均年收入超过8 000美元时,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0分)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4分)②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2分)③文化体制属于上层建筑,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2分)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将阻碍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2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强调,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先行先试,既要积极探索政府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又要防范各类风险,推动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这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运用哲学知识,根据材料,分析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合理性(10分)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符合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和外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实际。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既要积极探索,又要防范风险,做到了全面地看问题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先行先试,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如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创新、辩证否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回答,只要结合的材料恰当,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出现稳中向好。但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前进路上仍有不少新老风险和挑战,经济持续稳定运行的基础尚待巩固。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只要继续统筹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发挥好政策措施的积极效应,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有把握的。应对前进道路上存在的风险和挑战,需要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养老、医疗、低保、住房等基本保障问题,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李克强的这段讲话蕴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的?(10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分)

&cooco.组卷https://www.360docs.net/doc/8e8019954.html,>

社会存在与发展有其基本规律,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3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分)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2分)

8、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科技化的推广,无形中加大了生产成本。

材料二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据调查,种粮户的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15%。同时,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

材料三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山东某地不断完善“四位一体”的村民自治新模式: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事会为监督主体的新型村级治理组织结构。这种模式,消除了村民自治中的不和谐因素,促进了村民自治组织结构中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1)揭示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2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发展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意义。(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合理性。(8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地开展“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取得成功的道理。(8分)

(1)经济信息:2003-2011年,我国农业产值不断增加,农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分散的经营模式制约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2分)

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业投入;(3分)

②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巩固农业基础地位;(3分)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分)

④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3分)

(2)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要求实行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3分)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3分)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强大动力。(2分)

(3)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发挥了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2分)

②以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主体,保证了村民能够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使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增强了决策的民主化。(2分)

③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以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保证了村民能够在村委会的带领下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2分)

④以村务监事会为监督主体,保证了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分)

9、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展开。这是一场8000多万党员奔赴理想远方的集体行进,这是一次汇聚党心民意的自我洗礼,这是一群民族赤子在重温对华夏大地的奉献誓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习近平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材料二2013年8月23日,刘云山在调研时强调: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是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感情,以强烈的为民情怀抓作风、改作风,真正弄清楚我们党为了谁,依靠谁,视百姓为父母,为亲人,坚持民有所盼,我有所应,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1)运用政党知识回答,怎样才能保证我们党不失根基、不失血脉、不失力量?(8分)(2)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说明“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感情”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6分)

(1)①以党的“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③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分)

(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才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②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6分)

10、2013年3月17日上午,某微博晒出右图并写到“铁道部再见!”具有64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摘牌,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亮相。这项改革的主要哲学依据是

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题中改革把铁道部政府部门转化为公司,是对上层建筑的调整,是适应经济基础做出的调整,故A入选。题中改革对生产关系没有做出调整,故排除B。CD选项与题意无关,本题设问是改革的依据,改革是社会领域的变化,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而联系和矛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11、在解释“为何国家有的富有的穷”时,美国一学者认为:“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国家繁荣或贫穷的关键,而政治和政治制度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该观点

A.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B.夸大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看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作用

D.强调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制度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政治和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但材料中的观点认为政治和政治制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夸大了上层建筑的作用,选B。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

12、2012年我国继续深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价格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些改革是为了()

①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发挥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③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④推动社会在非对抗性矛盾解决中向前发展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改革”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故②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就是使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①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本题中并未涉及上层建筑的问题,故③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13、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2)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原因。(4分)

【答案】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分)

14、拜群众为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任何时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拜群众为师。(6分)

【答案】①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1分)

②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获得认识的最宝贵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1分)

④所以,要拜群众为师,这是党90多年不变的坚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取得伟大成就的法宝。(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