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王淑贞_解说稿
纪录片《大师》制作全记录

2020年“金帆奖”获奖作品创作经验谈Advanced T elevision Engineering 纪录片《大师》制作全记录
● 作者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杨奕
纪录片《大师》是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摄制的人
一 前期拍摄
2
047
3.包装
古人常说“文以载道”,这里的“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媒介、一种方式。
对于金石大师来说,“印章”便是“西泠印社中人”的“文”,是4.调色
调色工作通过Davinci Resolve 15调色工作站进Tangent Element 调色台。
《大师》作为人文专题纪录片,其调色的主要任务是真实、美观,不过分修饰颜色,又具备独特的色但是全片拍摄是按照4K 标准进行的,这也是为了将来制作4K 版本做好准备。
拍摄完的素材通过储存卡进行双备份拷贝,一份存储在本地阵列,一份存入Xsan,Xsan 也是未来的1.转码
由于原始拍摄素材均为4K,为了适应高清播出的需求,所有拍摄素材在剪辑前都进行转码,格式为纪录片《大师》
4
后期制作流程
3
5
特约专题
INDUSTRY TOPICS
Advanced T elevision Engineering
声音创作过程中以塑造“极具沉浸感的环绕声声场”
为总体思路,以“真实性”为主要原则,同时突出声
音细节,确保声音制作质量,即在“质”上保持声音
形象“多元化”,在“量”上保证声音素材“丰满化”,7。
2024年高考语文写作热点素材—出“洋相”的院士王志珍(新闻事件+人物事迹+适用主题+时评选粹)

2024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干货包之出“洋相”的院士王志珍【新闻事件+人物事迹+适用主题+运用示例+时评选粹】【新闻事件】她自嘲“出了洋相”,却迎来阵阵掌声!2023年12月9日,在总台《开讲啦》节目录制现场,一个“小事故“打动了无数网友。
主持人撒贝宁发现,地板上不断出现黑渣。
原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鞋底老化掉落的碎屑。
王志珍院士自嘲“出洋相“,现场观众却致以热烈学声!堂堂院士买不起一双体面的皮鞋?这显然不是事实。
实际上,如果不是撒贝宁把碎屑拿到王志珍的面前,她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皮鞋在“掉渣”。
俗话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王志珍却连自己的鞋子都不知道。
是什么让王志珍如此“大意”?因为,院士的“体面”不在一双皮鞋上。
撒贝宁称,是王志珍院士对科研的专注,令她无暇顾及其他。
这样的说法或许不仅仅是为了“圆场”。
【人物事迹】王志珍,女,汉族,1942年7月生,江苏苏州人。
王志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被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
1979年获新中国第一批德国洪堡奖学金.1981年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Fogarty奖学金,分别在德国和美国做访问研究,并在德国和香港任访问教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胰岛素重组到蛋白质折叠,王志珍院士四十多年不辍研究,寻求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创新。
如今,年过八旬的她依然坚持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
王志珍用这句最朴素的话语,讲述着她奋斗一生的科研事业。
【适用主题】1、榜样力量2、忘我工作3、纯朴无私4、拼搏奋斗5、淡泊名利6、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运用示例】脱落的鞋跟,彰显着高贵的品格;地上的黑渣,正是科学家心无旁骛的真实体现。
王院士忽视身外之物,四十余年伏案研究、钻研实验,只愿能通过生物学造福人类、治愈世人。
让她孜孜以求的那盏明灯,不是身边的浮华与物欲,而是对科研突破的期冀。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6集诸子百家知识分享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诸子百家第16集:诸子百家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
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
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
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
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
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介绍电视纪录片《宋之韵》是一部展示中国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精彩作品。
本片通过深入研究宋代文化和历史,展现了这个时期的建筑、艺术、音乐、风俗和人物,向观众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繁荣与光辉。
本文档是电视纪录片《宋之韵》的解说词集,旨在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该片。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介绍该片的主要内容、剧情梗概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主要内容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一集将带领观众了解宋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并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建筑,如灵隐寺、张家界和黄山等。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一集将介绍宋代的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向观众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文化艺术作品。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宋代是一个风俗繁盛的时期,这一集将介绍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活动和节日习俗,向观众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宋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和英雄。
这一集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宋代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并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
剧情梗概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本集以灵隐寺为例,展示了宋代建筑的宏伟和精湛的工艺。
节目介绍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元素,并通过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本集以王安石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介绍了宋代的文学创作和诗词之美。
同时,节目还展示了宋代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让观众感受到当时文化艺术的兴盛和独特之处。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本集以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例,展示了宋代人民庆祝和欢乐的场景。
节目还介绍了宋代人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和娱乐活动,让观众了解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本集介绍了一些宋代的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
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节目向观众展示了宋代人才辈出和英雄出现的背景和氛围。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邓稼先1999年,当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他已辞世整整13年。
而这时距他1958年投身原子弹的研究也整整过去了41年。
鹿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辗转反侧的邓稼先久久地盯着窗外,窗外的夜色中一轮明月。
她回忆说:邓稼先喜欢月亮,常望着月亮出神。
突然,他坐了起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我的手上,眼睛却盯着窗外的月亮,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采访妻子】我以为他是从这个科研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所以问他调哪儿去,但他说不能说。
我说为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他说不行。
后来,他就说他连家也顾不了了。
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是什么样的工作要他下这样的决心,邓稼先没有回答,却说道: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
那一夜,许鹿希哭了。
但她还是没想到,为这次调动付出的代价,将是夫妇俩寂寞的人生。
向来不爱照相的邓稼先走进了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了这张全家福。
那一年的邓稼先34岁。
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但许鹿希以为只是普通的工作调动。
他根本想不到丈夫是去造原子弹。
因为邓稼先的专业虽然是核物理,但建国初期,新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能把小麦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毛泽东说,“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没有人知道邓稼先在哪里工作。
他白天消失,晚上神秘地回家。
其实,他那时工作的地方与家只隔着一站路。
严格的保密纪律,让邓稼先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
此后,他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没有作过一次学术报告,甚至,亲友间的聚会也避开了。
【采访妻子】有一回骑车过去,正好看见他,就问他怎么在这,我就根本没想到那就是他的工作单位。
他就骗我说:啊,我去看人,在这儿下错车了。
然后他看见公共汽车来就赶紧上车,我没想到他是骗我的。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2颗原子弹,使世界真切地看到了原子武器毁灭性的力量。
100集纪录片《中国古代名人圣贤》解说词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中国古代名人圣贤》目录《序·文人》01.序(上)02.序(下)03.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上)04.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中)05.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下)06.甲古文之父-王懿荣(上)07.甲古文之父-王懿荣(下)08.百代文宗-韩愈《圣贤诸子》01.至圣先师-孔子(上)02.至圣先师-孔子(中)03.至圣先师-孔子(下)04.亚圣-孟子(上)05.亚圣-孟子(中)06.亚圣-孟子(下)07.千古智者-老子(上)08.千古智者-老子(中)09.千古智者-老子(下)10.文哲大师-庄子11.乱世哲人-荀子12.复圣-颜子《古代发明始祖》01.文宗字祖-仓颉02.人文始祖-黄帝(上)03.人文始祖-黄帝(下)04.尝遍百草亦始祖-炎帝05.酿酒始祖-杜康06.纸圣-蔡伦07.科圣-张衡(上)08.科圣-张衡(下)09.中国科技圣人-鲁班(上)10.中国科技圣人-鲁班(下)11.治水神工-大禹《圣贤·宋词》01.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02.一代帝王之-尧03.古代贤君-舜帝04.元圣-周公05.相圣-伊尹06.词坛正宗-李清照(上)07.词坛正宗-李清照(下)08.一代词宗之-辛弃疾(上)09.一代词宗之-辛弃疾(下)《诗人与墨客》01.诗仙-李白(上)02.诗仙-李白(下)03.诗圣-杜甫(上)04.诗圣-杜甫(下)05.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上)06.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下)07.诗坛宗匠-王渔洋08.书法家-颜真卿09.一代诗宗—宋琬10.宋学泰斗-程颢.程颐《书画名家》01.书圣-王羲之(上)02.书圣-王羲之(下)03.画圣-吴道子(上)04.画圣-吴道子(下)05.书画之祖-顾恺之06.清明上河图-张择端07.史圣-司马迁08.桃花扇-孔尚任09.一代文学大师之-蒲松龄(上)10.一代文学大师之-蒲松龄(下)《神医与兵圣》01.中华医学圣祖-扁鹊02.一代神医-华佗03.医药学家-李时珍04.医圣-张仲景05.药王-孙思邈06.兵家鼻祖-吕尚07.兵圣-孙子(上)08.兵圣-孙子(中)09.兵圣-孙子(下)10.兵学亚圣-孙膑(上)11.兵学亚圣-孙膑(下)《开路先锋与改革家》01.理学大师-朱熹02.伟大的航海家-郑和03.地理学家-徐霞客04.明代思想家-李贽05.东渡使者-鉴真06.唐代高僧-玄奘(上)07.唐代高僧-玄奘(中)08.唐代高僧-玄奘(下)09.妈祖-林默10.雄辩四方-晏婴11.养生鼻祖-彭祖《忠烈英雄》01.民族英雄-于谦02.民族英雄-岳飞(上)03.民族英雄-岳飞(下)04.民族英雄-文天祥05.抗倭名将-戚继光(上)06.抗倭名将-戚继光(中)07.抗倭名将-戚继光(下)08.武圣-关羽《贤相忠臣》01.包青天-包拯(上)02.包青天-包拯(下)03.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上)04.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下)05.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上)06.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07.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下)08.千古一相-管仲09.北宋名臣-范仲淹(上)10.北宋名臣-范仲淹(下)第一部分《序·文人》序上时空浩渺,无尽广大,泱泱中华,代有贤良。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邓稼先1999年,当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他已辞世整整13年。
而这时距他1958年投身原子弹的研究也整整过去了41年。
鹿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辗转反侧的邓稼先久久地盯着窗外,窗外的夜色中一轮明月。
她回忆说:邓稼先喜欢月亮,常望着月亮出神。
突然,他坐了起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我的手上,眼睛却盯着窗外的月亮,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采访妻子】我以为他是从这个科研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所以问他调哪儿去,但他说不能说。
我说为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他说不行。
后来,他就说他连家也顾不了了。
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是什么样的工作要他下这样的决心,邓稼先没有回答,却说道: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
那一夜,许鹿希哭了。
但她还是没想到,为这次调动付出的代价,将是夫妇俩寂寞的人生。
向来不爱照相的邓稼先走进了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了这张全家福。
那一年的邓稼先34岁。
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但许鹿希以为只是普通的工作调动。
他根本想不到丈夫是去造原子弹。
因为邓稼先的专业虽然是核物理,但建国初期,新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能把小麦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毛泽东说,“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没有人知道邓稼先在哪里工作。
他白天消失,晚上神秘地回家。
其实,他那时工作的地方与家只隔着一站路。
严格的保密纪律,让邓稼先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
此后,他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没有作过一次学术报告,甚至,亲友间的聚会也避开了。
【采访妻子】有一回骑车过去,正好看见他,就问他怎么在这,我就根本没想到那就是他的工作单位。
他就骗我说:啊,我去看人,在这儿下错车了。
然后他看见公共汽车来就赶紧上车,我没想到他是骗我的。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2颗原子弹,使世界真切地看到了原子武器毁灭性的力量。
大型文化纪录片《大师》全136集!全面纪录大师的传奇一生!

大型文化纪录片《大师》全136集!全面纪录大师的传奇一生!纪录片《大师》系统的介绍了20世纪近100年内在实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乃至新闻等领域里有开山之功的大师们。
他们的命运轨迹与时代相连,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引领我们这个仍然在奋斗的民族。
纪录片《大师》01 林巧稚(上)纪录片《大师》02 林巧稚(下)纪录片《大师》03 冰心(上)纪录片《大师》04 冰心(下)纪录片《大师》05 蔡元培(上)纪录片《大师》06 蔡元培(下)纪录片《大师》07 常书鸿纪录片《大师》08 陈鹤琴纪录片《大师》09 陈省身纪录片《大师》10 陈望道左:陈寅恪右:傅斯年纪录片《大师》11 陈寅恪(上)纪录片《大师》12 陈寅恪(下)纪录片《大师》13 傅雷(上)纪录片《大师》14 傅雷(下)纪录片《大师》15 梁思成(上)纪录片《大师》16 梁思成(中)纪录片《大师》17 梁思成(下)纪录片《大师》18 徐悲鸿纪录片《大师》19 张元济(上)纪录片《大师》20 张元济(下)邓稼先纪录片《大师》21 邓稼先(上)纪录片《大师》22 邓稼先(下)纪录片《大师》23 范长江(上)纪录片《大师》24 范长江(中)纪录片《大师》25 范长江(下)纪录片《大师》26 丰子恺(上)纪录片《大师》27 丰子恺(下)纪录片《大师》28 冯友兰(上)纪录片《大师》29 冯友兰(下)纪录片《大师》30 盖叫天(上)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纪录片《大师》31 盖叫天(下)纪录片《大师》32 顾准纪录片《大师》33 贺绿汀(上)纪录片《大师》34 贺绿汀(中)纪录片《大师》35 贺绿汀(下)纪录片《大师》36 华罗庚(上)纪录片《大师》37 华罗庚(下)纪录片《大师》38 黄炎培纪录片《大师》39 黄佐临纪录片《大师》40 焦菊隐(上)著名文学家:老舍纪录片《大师》41 焦菊隐(下)纪录片《大师》42 老舍(上)纪录片《大师》43 老舍(中)纪录片《大师》44 老舍(下)纪录片《大师》45 黎锦晖(上)纪录片《大师》46 黎锦晖(下)纪录片《大师》47 李国豪(上)纪录片《大师》48 李国豪(下)纪录片《大师》49 李济(上)纪录片《大师》50 李济(中)李济(中背手者)与考古队纪录片《大师》51 李济(下)纪录片《大师》52 梁从诫纪录片《大师》53 梁漱溟纪录片《大师》54 林风眠(上)纪录片《大师》55 林风眠(下)纪录片《大师》56 林语堂(上)纪录片《大师》57 林语堂(下)纪录片《大师》58 卢鹤绂纪录片《大师》59 陆俨少纪录片《大师》60 马相伯马相伯纪录片《大师》61 马一浮(上)纪录片《大师》62 马一浮(下)纪录片《大师》63 梅贻琦纪录片《大师》64 穆旦(上)纪录片《大师》65 穆旦(下)纪录片《大师》66 倪征燠(上)纪录片《大师》67 倪征燠(下)纪录片《大师》68 潘光旦(上)纪录片《大师》69 潘光旦(下)纪录片《大师》70 潘天寿(上)潘天寿纪录片《大师》71 潘天寿(下)纪录片《大师》72 荣独山纪录片《大师》73 沈从文(上)纪录片《大师》74 沈从文(下)纪录片《大师》75 沈尹默(上)纪录片《大师》76 沈尹默(下)纪录片《大师》77 谭其骧(上)纪录片《大师》78 谭其骧(下)纪录片《大师》79 陶行知(上)纪录片《大师》80 陶行知(下)齐白石纪录片《大师》81 齐白石(上)纪录片《大师》82 齐白石(下)纪录片《大师》83 童第周纪录片《大师》84 万籁鸣纪录片《大师》85 王力纪录片《大师》86 王洛宾纪录片《大师》87 王淑贞(上)纪录片《大师》88 王淑贞(下)纪录片《大师》89 闻一多(上)纪录片《大师》90 闻一多(中)闻一多纪录片《大师》91 闻一多(下)纪录片《大师》92 吴昌硕(上)纪录片《大师》93 吴昌硕(下)纪录片《大师》94 吴湖帆(上)纪录片《大师》95 吴湖帆(下)纪录片《大师》96 吴健雄纪录片《大师》97 吴贻芳纪录片《大师》98 萧红(上)纪录片《大师》99 萧红(下)纪录片《大师》100 郁达夫(上)郁達夫與王英霞纪录片《大师》101 郁达夫(下)纪录片《大师》102 詹天佑(上)纪录片《大师》103 詹天佑(下)纪录片《大师》104 谢希德(上)纪录片《大师》105 谢希德(下)纪录片《大师》106 严复(上)纪录片《大师》107 严复(中)纪录片《大师》108 严复(下)纪录片《大师》109 颜福庆(上)纪录片《大师》110 颜福庆(下)颜福庆纪录片《大师》111 叶企孙(上)纪录片《大师》112 叶企孙(下)纪录片《大师》113 叶圣陶(上)纪录片《大师》114 叶圣陶(下)纪录片《大师》115 张伯苓纪录片《大师》116 张充仁(上)纪录片《大师》117 张充仁(下)纪录片《大师》118 张大千(上)纪录片《大师》119 张大千(下)纪录片《大师》120 赵超构(上)赵超构纪录片《大师》121 赵超构(中)纪录片《大师》122 赵超构(下)纪录片《大师》123 赵家璧纪录片《大师》124 周信芳纪录片《大师》125 周予同(上)纪录片《大师》126 周予同(下)纪录片《大师》127 朱维铮(上)纪录片《大师》128 朱维铮(下)纪录片《大师》129 朱自清(上)纪录片《大师》130 朱自清(中)朱自清纪录片《大师》131 朱自清(下)纪录片《大师》132 竺可桢(上)纪录片《大师》133 竺可桢(下)纪录片《大师》134 赵丹(上)纪录片《大师》135 赵丹(中)纪录片《大师》136 赵丹(下)来源:电影纪录片、王崧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王淑贞上集她早已离去,但她的美长留。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长刘吟秋——她穿着白大褂一走进来,她就像宋庆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副院长袁耀萼——风度是非常好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主任医师李超荆——她那个样子很慈祥,他得和蔼,看到谁她都笑一笑。
你看她照片没有?她的照片真是百看不厌啊,有一点洋气,又有一点中国气,中国的洋气。
王淑贞,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王颂蔚是前清进士,做个高官,父亲王季同是着名数学家,子女12人,有7人是中国一流科学家。
而王淑贞早年考上清华庚款留美,是庚款留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医师。
从美国学成归来,她成了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曦——她最早开拓了妇科研究,我们传统中以为妇产科就是产科,甚至带有一些早期婴儿的护理或者围产学这一块,她其实在中国开创妇产科或者妇科教育和研究方面是最早的,称之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王淑贞是真正名副其实的。
1925年,王淑贞获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她经一位美国传教士的介绍,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1926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担任医师。
西门就是上海老城厢的老西门的外面,在有租界的年代里,这里是华界的贫民窟。
当时,西门妇孺医院只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一个小小的门诊部,服务聚居在老西门一带的穷苦平民。
到这里时,王淑贞27岁,她在这个小小的门诊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妇产科,此后直到她离世,她在这所医院里服务了整整60年。
【采访】高曦——她一直比较敏锐地能够捕捉现代医学、现代妇产科学发展的信息,包括新的技术,她引进到国内来。
在整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产科医生的时候,她关注女性健康,而且是做学术上的探讨和研究。
所以她在妇科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前沿性的或者有开创性。
李超荆,1948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慕王淑贞之名到红房子医院做了实习医生,从此她与王淑贞延续了四十年的同事缘、师生情。
至今她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老师无声的教导。
【采访】李超荆——王淑贞查房都是她自己查,查房时看我们非常细小的细节,我在检查的时候有一点不当心,放器械时碰到病人了,病人有点不舒服。
她说病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你只有治好病人的责任,不应该有一点伤害病人的动作,你这样做的话不对的,你要跟病人道歉。
她是中国妇产科领域的开拓者,前行者,每次看病、查房,下级医生从没见过王淑贞大声说话,但谁都能感受到她言谈举止间所透出的爱意,犹如无声的示范。
【采访】李超荆——她自己示范给你看,怎么样用这个器械才使病人不受痛苦,我是感受很深的。
【采访】袁耀萼——一切从病人出发,但是对下面的人要求非常严格的。
袁耀萼与王淑贞在妇产科领域共事四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她作为王淑贞的助手,一起主编了中国妇产科领域的经典《妇产科理论与实践》。
【采访】袁耀萼——我们在她查房以前都很紧张,他查房的时候所有的医生都跟在一起,她的言行,她对病人是什么态度,很和蔼的,很关心的,或者给病人检查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子,对于病史应该了解到什么程度,她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了。
作为一个科学大家,王淑贞对第一手资料和基本功训练的重视,今天的人可能无以想象,每一位住院新病人她都亲自检查,询问病史,查房和病例讨论是她每天第一重要的事情,她告诫下级医生:经验从实践中来,医生的经验就是从询问病史、详细检查、做出诊断和正确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
【采访】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张惜阴——她有时候会坐在你边上听你问病史,你问的时候她不响的,等一下我觉得我问好了,她就开始给你提问题了。
张惜阴,着名妇科肿瘤专家。
上世纪50年代,宫颈癌是中国妇女的头号杀手,在王淑贞的指导下她开始做手术,并把妇科肿瘤作为自己一生研究的方向,晚年,她为王淑贞写传记,这也是有关王淑贞的第一篇传记。
【采访】张惜阴——她从来不骂人,但是大家都怕她,因为她太仔细了,所以要这样子的,你对病人讲话的声音也不能太响,因为病人们总是有点怕医生,你要再一响,病人受惊吓以后话也讲不清楚了。
王淑贞以一生的心血将一不念旧恶原先只是小小的门诊部造就成上海人老幼皆知的红房子医院,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王淑贞,上海就不会有红房子医院,如果没有王淑贞,中国的妇产科事业可能还要走更长的路。
王淑贞用高尚的医德培育了一代代人,这一代代人的医术和医德铸成一个中国的妇产科医疗、教育、科研中心。
【采访】张惜阴——她是觉得医生的职业是很好的,但是头一个要仔细,第二对病人的态度要好,这两个是基本的条件。
【采访】李超荆——所以她说,你就是要用爱字做医生的主要本职,所以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对病人来讲,我时刻提醒自己用爱心对待病人。
王淑贞1899年生于北京,后随父母南归居住苏州。
这一年,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城。
10岁,王淑贞进入振华女校读书,振华女校是江苏最早的女子学校,创始人就是王淑贞的祖母谢长达,祖母开明果敢,她倡导女放足,主张女子要为自身的自由奋斗,是那个年代女权运动的领袖人物。
【采访】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柳泉照——老先生在办学以后,有一张着名的照片,就是她自己端坐在位子上拍了一张照,然后他又跪在地上又拍了一张照,然后把这两张照片合成,就是自己跪在自己面前,下面提了一个字——求人不如求己。
这是这所学校最早的办学的教育理念思想,让我们的女孩子们都自立自强。
她的一些办学的主张,一百年以后仍然还是先进的,比如说她主张在学校传承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体现一种感恩的思想。
比如说她最早在中国提出让学生,特别是让女孩子到国外去留学。
苏州振华女校开一代女学风气之先,这所学校走出了费孝通、李政道、杨绛、何泽慧等大批杰出人才。
【采访】王淑贞这弟中科院院士王守觉——我祖母呢是提供女权,提供妇女翻身,我的三个姑姑基本上都没有结婚,到国外去念书。
也是因为祖母的影响,1918年,19岁的王淑贞通过考试获得清华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的机会。
“我十岁时入振华女校读书,十三岁因病而休学二年,由于自己受过病魔缠身之苦,同时又看到生母因产褥疾病而死亡,继母于第一次生育时又发生病危等等不幸遭遇,因此我立下学医的志愿。
”赴美留学8年,王淑贞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获得3枚金质奖章,这是美国本土的学生也很难得到的。
60年后她回忆道:根据我当时的学习成绩,本来可以申请留校继续深造,但是由我是中国女医生而未被录取。
但在美国行医也不是她的愿望,那儿终究不是自己的国家,王淑贞怀着医学救国的理想,立场做一个中国女医生。
【采访】王守觉——她这个时代的人,像她这样一个背景的人,她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你学了干脆就在国外呆着,另一种选择就是回国来工作,事业发展立足于国内。
她是看到美国的发达,但是又看到自己对中国的责任,所以她自己从来没有想在美国去扎根,她的根在中国。
离别8年后,王淑贞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在美国教会医院上海西门妇孺医院任职,并兼任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
王淑贞在这家医院创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妇科。
医院临河傍水,河上船来船往,渔民子弟大多出生在船上,只有碰上难道、大出血等特殊情况,贫穷的渔民才会把产妇送进医院,可他们却承担不起医疗费用。
【采访】袁耀萼——那个西门妇孺医院外头就是一个臭河浜啊,现在是一条马路了,全是那种船民,穷得不得了的,要生孩子了就送到医院里去了,全是这种人,根本就没有钱的,她都是一样的对待。
【采访】李超荆——她绝对不收病人的礼物,而且病人有时候没有钱看病,就免费进来了,有时候她就给她一点钱吃饭。
王淑贞不因病人的贫富贵贱而区别对待,从来都是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工作,不管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
憨厚的渔民们为报答她,送来新鲜的大鱼,王淑贞就将鱼送到医院食堂,当作大家的午餐。
【采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退休干部丁静影——我很想念她,真的,因为想到这些孩子长大了,都长得好好的,他们出生都是由她接生。
王淑贞的年代似乎远去了,当年由她亲自接生过的产妇也已少之又少了,我们找到的丁静影老人今年也94岁了,当年她的四个子女,三个是王淑贞接生的。
【采访】丁静影——她是很好很好的,她是安慰的,都是安慰人的,还有几个小时,没有问题,你躺下来,我看看,我看看。
是这样子的,非常有耐心。
【采访】李超荆——她就觉得孩子到世界上,他母亲给他制造了生命来到世间,到世间后来保护这个胎儿健康成长,那就是我们医生的责任。
接好生以后,她自己接的生,好像对这个孩子特别亲切,她一定要抱这个孩子给妈妈看一下,看一眼你的宝宝是健康的,他妈妈笑了,她也笑了。
接到一个新生命,她就觉得这个世界就有生机了,就有生命的接替了。
迎接生命,呵护生命,直面着生命的脆弱和顽强,而对生命的尊重,造就了令人尊敬的医生。
1932年,经上海女子医学院董事会推选,王淑贞成为学校首位中国人院长。
【采访】高曦——她在妇产科领域学术地位是最高的,《中华医学杂志》在1949年以前是中国唯一一本医学的专业学术刊物,妇产科专栏的主编就是王淑贞,她最大的贡献是把女性从仅仅定位在生产这个领域拔了出来,我们作为医学科学家,要关注女性的整体健康,所以她开创了妇科这样一个新的学科。
妇科在中国传统也有,但是她是作为现代科学的方式去开拓了一个新的学科。
她最大的两个成就,一个是女性内分泌,还有就是子宫肌瘤,这丙个领域当中她都是开创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八一三的炮火中,地处租界之外的西门妇孺医院及附属的上海女子医学院被毁,一切医疗与教学工作都被迫停止。
和当时许多爱国人士一样,王淑贞带领医院员工投入前线医疗救护,组建了难民医院,收治从敌占区逃出来的孕产妇和新生儿。
这时,她的丈夫倪葆春教授也带着上海的医护人员奔赴大后方筹建医院,为抗战服务。
抗战八年,夫妻分别也整整八年。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王义芬——她要管医院,外国人也走了,都托付给她,她要管财务,她自己还有个门诊,自己学自行车,家里没人教,儿子那时候十几岁,也小,推着妈妈天天晚上在马路上学骑车,她已经四十多岁了,女的那时候学自行车不容易,解放前都是穿旗袍,还不是裤子,骑车很不方便的,她后来学得挺好,自己骑车去接生去了。
这是一个毅力,我觉得她毅力很强的,她也不怕。
上海沦为孤岛,西门妇孺医院将幸免于战火的医疗设备搬到徐家汇,建立了临时医院,但到了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也沦陷了,日本侵略者绕强令各大学必须在日伪政府注册登记,王淑贞被迫解散了上海女子医学院。
此时,医院的美籍医生护士均被送入集中营,医院具体工作即由中国人负责,王淑贞负责起医疗业务和财务工作。
但物价飞涨,医院的银行存款贬值,入不敷出,王淑贞提倡节俭,公开记账,为医院为患者节省每一分钱,和全体职工同舟共济。
【采访】王义芬——这些员工都要生活费的,薪水都没法给人家,王淑贞把自己家里头看门诊的钱积蓄都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