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异常心电图分析
心电图波形异常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异常分析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健康状况的一种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心电图波形异常可以提供关于心脏功能和异常的信息,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异常包括ST段抬高、ST段压低、T波倒置、QRS波形变宽等。
下面将对这些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异常进行分析,并讨论其临床意义。
1. ST段抬高:ST段抬高是心肌缺血的重要标志。
常见的引起ST段抬高的原因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ST段抬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
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时发现和分析ST段抬高的具体特征,可以指导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2. ST段压低:ST段压低通常是急性心肌缺血的表现,是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ST段压低可以提示心肌受损的程度和范围,对冠心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有很大帮助。
此外,ST段压低的程度和形态也可以用于判断心肌缺血原因的不同,如钙激动剂引起的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所表现出来的ST段压低形态有所不同。
3. T波倒置:T波倒置是心肌复极过程的电信号,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异常波形。
T波倒置可以提示心肌缺血、心肌周围炎症、电解质紊乱等病理状态。
T波倒置的形态和导联的位置有很大关系,特定的T波倒置类型有特定的临床意义,如对称性T波倒置、V1导联T波倒置等。
4. QRS波形变宽:QRS波形变宽是指QRS波群的时间延长,出现在心室除极过程异常的情况下。
QRS波群变宽往往与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心室内差异性传导等病理状态相关。
QRS波形变宽的程度和形态可以用于判断不同的病因,如室壁肥厚引起的QRS波形变宽与束支传导阻滞引起的QRS波形变宽有所不同。
对心电图波形异常的分析和临床意义的理解,有助于医生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准确判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心电图的多个参数和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
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监测与处理课件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二、冲动传导异常 1、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 2、病理性: ⑴窦房传导阻滞,⑵房内传导阻滞,⑶
房室传导阻滞,⑷束支或分支阻滞或室内 阻滞 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一.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增强 2.触发活动 二.冲动传导异常 折返: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的最常见
③ AFFIRM试验结果提示,控制心室率可能比转复 窦性心律对患者更有益处。
4. 预防血栓栓塞 ① 除<60岁的孤立性房颤外,其他都需抗凝治疗; ② 华法令:安全有效,使INR保持在2.0--3.0; ③ 阿斯匹林:不能耐受华法令的可给阿斯匹林
300mg/天。
第四节 房室交界区性心 律失常
预激综合症发生房颤或房扑时,若冲动沿旁路下 传,由于其不应期短,会产生极快的心室率,可 发生低血压、晕厥甚至猝死。
预激综合症
四、治疗 1. 中止心动过速 可参照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洋地黄、维拉
帕米减慢房室结传导,缩短旁路不应期,使心室 率加快,故不可单独用于曾经发作过房颤或房扑 的患者。 预激合并房颤或房扑,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应立 即电复律。 2. 射频消融
②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③常伴有二度房室传 导阻滞;④P波之间等电位线仍然存在;⑤刺 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⑥发作开始心率逐渐加
速。
房性心动过速
2. 治疗 ①洋地黄中毒引起者:停用洋地黄,补钾,可选
利多卡因、苯妥因钠及普奈洛尔等。 ②非洋地黄引起者:减慢心室率;可用IC类或Ⅲ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心律;药物治疗无效者, 可考虑射频消融。 二、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较为少见,治疗同阵 发性室上速。 三、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常发生于慢阻肺或心 衰患者,也可见于洋地黄中毒。
常见异常心电图识别PPT课件

心房
心室
5.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任一部位的不应期延长引起的冲动传导迟延 或阻断
按发生部位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
按严重程度分为:Ⅰ度(传导延缓)、Ⅱ度(部 分激动发生漏搏)、Ⅲ度传导阻滞(传导完全中 断);
按变化过程分为:永久性、暂时性、交替性、
1)窦房传导阻滞
巧合于期前收缩波的任意位置。
3.异位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动过速:≥3个连续异位心律;
特点:突发突停,心室率快速而匀齐,
>150次/min;
室上性(包括房性、交界性);
室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波难以辨认,QRS波与窦性者相同; 频率范围每分钟为150240次,节律
匀齐。
Ⅰ度窦房传导阻滞普通心电图机不能观察 到;
Ⅲ度窦房传导阻滞与窦性静止较难鉴别;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才有明确的心电图诊断, 可分为MorbizⅠ型和Ⅱ型。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
MorbizⅠ型:长间歇之前的P-P间隔逐渐缩 短,于出现漏搏后又突然增长(称文氏现 象);
MorbizⅡ型:在规则的窦性心律中突然出 现一个漏搏间隙,这一长间隙恰等于正常窦 性P-P的倍数(完全代偿间歇),其余P-P 间隔固定不变。
在失去P波之前或之后的P-P间隔与正常P-P 间隔
不成倍数关系。
2.期前收缩(早搏)
早搏就是早期发生的一次短暂的心搏, 常常干扰窦性心律。 早搏本身不产生症状,早搏后正常搏
动 泵出过多的血液可以令人感到一次心
悸。
2.期前收缩(早搏)
早搏是潜在的持续性心动过速的第1个搏 动,
其后可以跟随多个形状类似的搏动; 二联律:每1个正常搏动后跟随1个早搏; 三联律:每2个正常搏动后跟随1个早搏; 早搏可以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脏的任何
常见异常心电图

2.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心肌缺血时,患者的心电图上可出现损 伤型心电图改变。心肌损伤时,ST向量 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由于损伤部 位不同,ST段移位的方向亦不相同。
(1)ST段压低。心内膜下的心肌损伤时,ST向量指向心内膜,位于心外膜面的导 联ST段压低,以水平型下移或下斜型下移(R波顶点的垂线与ST段的交角大于90°) 的临床意义较大(见图6-17)。
③双侧心室肥厚心电图既表现为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 特征,又存在左心室肥大的某些心电图征象。
1.2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当心肌血供下降时,细胞代谢减慢,能量产生不足, 直接影响心肌的正常除极和复极(以复极过程受到的影响最早),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ST段和(或) T波改变。 1.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在正常情况下,心室肌的复极过程可看作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发生心肌缺血时复极过程 发生改变,心电图出现T波变化。
①QRS波群电压增高或左心 室高电压。肢体导联RⅠ> 1.5 mV、RaVL>1.2 mV或 RaVF>2.0 mV,RⅠ+SⅢ> 2.5 mV;胸导联RV5>2.5 mV,或RV5+SV1>3.5 mV (女性),或RV5+SV1>4.0 mV(男性)。
③QRS时限达0.10~0.11 s, 但一般小于0.12 s。
②心电轴右偏不小于+90°,重 症右心室肥大患者的心电轴右 偏大于+110°。
14-诊断学常见异常心电图

二、期前收缩
概念: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 的激动
机制:①折返激动;②触发活动;③异位起搏点的 兴奋性增高
种类:①房性期前收缩; ②交界性期前收缩; ③室性期前收缩
• 房性期前收缩:
特点:提早出现的P波与窦性不同;P-R>0.12S, QRS与窦性相同,代偿间期为不完全性
•交界性期前收缩:
可出现大致正常心电图或单侧心 室肥大;
只有约 1/4的病例出现双侧心室 肥大的心电图改变。
1.左右室肥大图形: RV1、V2 >1.0mV,RV5、V6 >2.5mV。
2.胸导左室肥大表现: 如RV5、V6 >2.5mV,但电轴右偏 >90 (右室肥大表现)。
3.胸导左室肥大表现: 如 RV5 、 V6 >2.5mV , 但 SV5 加 深 , 且 RavR >0.5mV(右室肥大表现)。
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激动起源异常
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
异位心律
期前收缩
主动性 心动过速
心 律
扑动与颤动
失
生理性传导障碍: 干扰与脱节
常
窦房传导障碍
房内阻滞
激动传导异常
病理性传导障碍 房室传导阻滞 室内阻滞
意外传导
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一、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种类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窦性心律
概念: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为正常心律。 特点:①P波规律出现; ② P波在I、II、
aVF、V4-6 直立;aVR倒置
正常窦性心律:心率60-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 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0.12S
解读常见的心电图异常

解读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通过观察心电图的波形和图像,医生可以快速了解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
然而,心电图中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波形和图像,这些异常往往暗示着心脏功能的异常或疾病的存在。
下面,我们将解读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以便更好地理解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 ST段改变ST段是心电图中重要的波形之一,其改变往往提示心肌缺血或心肌坏死的存在。
ST段抬高可能是心肌梗死、心肌炎或变异型心绞痛的表现;ST段压低则可能是缺血性心肌病、左心室肥厚或洋地黄中毒的征象。
2. Q波改变Q波是心电图中第一个负向波,如果出现异常加深或延长,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征象。
在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心肌坏死,导致电活动发生改变而出现异常的Q波。
3. T波改变T波是心电图中的正向波,其改变往往反映心肌复极过程的紊乱。
T波倒置可以是缺血、心肌损伤或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而T波高尖则可能是高血钾的症状。
4.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房激动的无序传导,体现在心电图上则是无规则的心房波。
心房颤动常见于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严重时会引发栓塞和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5. 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其特点是心室肌丧失正常收缩节律,表现为无规则、无效的心室收缩。
心室颤动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需要紧急处理和电除颤复律。
6. 窦性心动过缓或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也可能是心脏病变的表现,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判断。
窦性心动过速则可能是急性感染、心脏疾病或药物反应的结果。
7. 心室肥厚心室肥厚是心肌病的一种表现,通过心电图可以观察到QRS波群增宽和深尖的倒置T波。
心室肥厚可能由高血压、瓣膜病或遗传因素引起,严重时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
通过解读心电图异常,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心脏的健康状况,并指导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异常往往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心脏超声等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常见异常心电图

心律失常 (一)概念
心脏激动旳起源(部位、频率及节律) 异常 或/和 传导(顺序、速度)异常, 称为心律失常(arrhythmia)。
心律失常是一系列旳临床体现及心电图 变化。
心律失常≠心律不齐。
心律失常 (二)分类
心室肥大—— 左心室肥大 1
1.左室高电压体现:RV5>2.5mV或RV5+Sv1> 3.5mV(女性)- 4.0mV(男性);RⅠ>1.5mV; RaVL>1.2mV或RⅠ+SⅢ>2.5mV;RaVF> 2.0mV。 2.心电轴左偏:多数不超出-30°。 3.QRS波群时间延长:达0.10 - 0.11s,左室室 壁激动时间(VATV5)>0.05s。 4.V5等以R波为主旳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 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二尖瓣型P波”
心房肥大——左心房肥大3
心房肥大——右心房肥大1
心房肥大——右心房肥大2
1.P波高尖,电压≥0.25mV,在Ⅱ、 Ⅲ、aVF导联最突出; 2.V1导联上,P波前部高尖,IPI> 0.03mm·s。
——“肺型P波”
心房肥大—— 右心房肥大3
心房肥大—— 双侧心房肥大
心室肥大
心肌梗死(一)基本图形
心肌梗死(一)基本图形
1. 缺血型T波变化 • 巨大高耸T波: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 • 冠状T波(两肢对称旳尖深旳倒置T波)
—— “箭头”状
心肌梗死(一)基本图形
2. 损伤型S-T段移位 o S-T 段 弓 背 向 上 明
显抬高,甚至形成 单向曲线。 o ——“红旗飘飘”
心肌梗死(一)基本图形
3. 坏死型Q波变化 o Q 波 异 常 增 宽 加 深 ( 宽 度 ≥ 0.04s, 深 度
常见异常心电图护理课件

室性早搏是一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过早搏动。对于室性早搏的护理,应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心悸、胸闷、头晕等 ,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等。同时,患者应遵医嘱治疗,如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 等。
窦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了解窦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窦性心律失常是指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导致心脏起搏功能紊乱。对于窦性心律 失常的护理,应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心悸、胸闷、头晕等,并采取相应的 护理措施,如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以及遵医嘱治疗。
房颤的护理
了解房颤的病因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常见异常心电图护理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常见异常心电图概述 • 常见异常心电图的护理措施 • 常见异常心电图的预防与保健 • 常见异常心电图的急救处理 • 常见异常心电图的案例分析
01
CHAPTER
常见异常心电图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异常心电图是指心脏电活动的异 常表现,通常通过心电图(ECG )检测发现。
03
CHAPTER
常见异常心电图的预防与保 健
定期检查心电图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留意自身症状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以便 及时发现异常心电图。
如果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 应及时就医并接受心电图检查。
关注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异常心电图史,应增加 心电图检查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