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深圳为例
城区生态文明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

城区生态文明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王波;曲艳娇;杨小毛;韩振超;李锟;梅立永【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23【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发展已上升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基于此背景,研究以生态文明和低碳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探索建立一套包含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消费、碳汇能力、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等六方面指标的城区生态文明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南山区的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状况进行实证评价,重点从低碳消费、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总页数】3页(P7949-7951)【作者】王波;曲艳娇;杨小毛;韩振超;李锟;梅立永【作者单位】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57;重庆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401100;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57;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57;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57;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57;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3;X82【相关文献】1.合肥滨湖低碳生态城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美低碳生态城市试点示范区 [J], 何晓丹;方廷勇2.基于低碳经济的石墨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宋彧;田雪莲;王春梅;刘继清3.广东省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郭黄欢4.基于聚类分析的省域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赵盟;廖虹云;张伟;熊小平5.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邢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圳地铁运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深圳地铁运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深圳地铁是中国南方城市深圳的基础交通设施,也是深圳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了保障地铁运营的安全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地铁运营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框架深圳地铁运营安全评价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 运营过程评价:包括列车安全、信号控制、车站安全、客流管理、应急处理等方面。
对于列车安全,应考虑列车车辆的制造质量、运行状态等;对于信号控制,应考虑信号灯、信号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对于车站安全,应考虑站内设施的维护情况、乘客安全教育措施等;对于客流管理,应考虑高峰时段的拥挤程度、疏导措施等;对于应急处理,应考虑地铁的故障处理机制以及事件应对的紧急性。
2. 安全设备评价:包括紧急报警装置、防撞装置、疏散通道等方面。
对于紧急报警装置,应考虑设备的故障率以及报警响应的及时性;对于防撞装置,应考虑车辆的碰撞安全性以及设备的故障率;对于疏散通道,应考虑乘客疏散的效率和安全性。
3. 风险管理评价: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减轻和监测等方面。
对于风险识别,应对地铁运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准确的识别;对于评估,应对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科学评估;对于减轻,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风险的影响;对于监测,应定期对风险实施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风险管理措施。
二、评价指标的制定1. 运营过程评价指标:包括列车的故障率、准点率、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车站的安全指数、疏散应急预案的完善程度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地铁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安全设备评价指标:包括紧急报警装置的故障率、防撞装置的碰撞安全能力、疏散通道的疏散效率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判断地铁安全设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 风险管理评价指标:包括风险识别的准确率、风险评估的科学性、风险减轻措施的实施情况、风险监测的及时性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地铁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010年深圳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信息汇总表

三等奖 深度调查深圳80后的创业状况 三等奖 机制设计中的博弈论均衡研究 三等奖 深圳市正规电子垃圾回收体系构建 三等奖
探索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发展遇到的挑战之如何适应本土市场——基于深 赵岱云、彭镔 圳市的实地调查 李培培 彭俊捷、张博洋、梁瑗君、魏惠兰、张洁琼、涂志红 张标、郭威、童干 彭登昊、周文迪、李兵、朱勇、晁慧慧 何文艳、李倩、刘伟玲、涂志红、张洁琼、郭喜凤、赵珊珊 杨白辉、吴琳、谢宏魁、凡龙、张有亮 何冰 刘勇、吴旭华、胡君臣 彭运朋、刘志欢、李国庆、温俊龙、程文女、倪佳鹏、陈舒颖、 廖丽娜、罗日梅
三等奖 非全日制劳动者社会保障的立法完善-基于深圳广州香港三地兼职工对比 梁启迪、陈桂城、卢健仪、张静、武嘉欣、冉园 三等奖 中外资银行新近员工培养制度的人才需求偏好比较及其对员工成长路径影 梁金萍、梁丹霞、丘聪伟、王施娟、罗天君、蔡锦升 响的实证分析 刘晓峰、刘彬、苏轲、张俊杰、顾明龙、吴丽云 顾家龙、李光华、高中月 陈晓玲、彭榕、武建宇、胡钦贵
二等奖 情境对比较应用题解决的影响—一项眼动研究 二等奖 深汕义工组织现状与发展前景对比探究 二等奖 搜索引擎对大学生的认知影响 二等奖 基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广东省国际竞争力研究 二等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互动方式研究——以深圳大学为例 二等奖 大学生泛电子通讯工具依赖感的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二等奖 基于触摸屏和人工智能的虚拟导游系统研究与开发 二等奖
杨中硕、邱益鹏、谢祥彪、陈锦坤、张玉婷、李冬鹏、薛昆 王广海、刘志军、金莹
引入民间信贷保险机制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格局——基于广东兴宁地区的调 黄春亮、罗瑜、李智锋、杨佳迈、陈玮、赵昊博 查研究 江志勇、尹然、吕丽、李智慧、陈达写、郑楚玲、魏飞宇、李奔 、廖维浪
一等奖 非机动车发展对高校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研究——以深圳大学为例
深圳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生态与环境38 农家科技深圳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袁 博1 王江玲2(1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2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 要:近年来,深圳始终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但深圳绿色发展始终面临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高,经济体量大,增长速度快的挑战。
建立合适的指标体系对深圳绿色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对持续实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引言近年来,深圳始终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追求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绿色化发展理念已经融入深圳经济转型发展中,开展深圳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旨在能综合评价深圳市绿色发展的现状、进程和目标,客观、真实、动态反映全市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情况和成效。
2.指标构建 2.1构建原则 2.1.1全面性。
“绿色发展”内涵丰富,指标选取力求系统全面,又突出前瞻性。
2.1.2代表性。
选取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指标,以充分反映“绿色发展”的主要内涵和人居环境与保护建设工作要求。
2.1.3适用性。
按照指标的准确性、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客观真实的反应全市“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情况。
2.1.4特色性。
指标体系紧扣“绿色发展”概念要求,又紧密结合深圳实际情况及特色要求。
2.1.5时效性。
指标体系要方便采集且科学合理,可从权威部门直接获取,且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保持可比性、稳定性。
2.2指标体系结合绿色发展概念,设置9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结合深圳实际情况,各项指标的权重设置见表1:表1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权重 指标类型 数据来源 1 万元GDP 能耗 吨标煤/万元 8 逆向型 统计年鉴 2 万元GDP 水耗 吨/万元 8 逆向型 统计年鉴 3 万元GDP 二氧化碳排放 万吨/万元 8 逆向型 统计年鉴 4 万元GDP 污染物排放 万吨/万元 10 逆向型 统计年鉴 5 PM2.5年均浓度 ug/m3 12 逆向型 统计年鉴 6 空气质量优良率 % 10 正向型 环境质量公报 7 地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 —— 12 逆向型 环境质量公报 8 近岸海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 —— 10 逆向型 9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12 正向型 环境质量公报 10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 10 正向型 环境质量公报3.指标计算 3.1综合评价方法定基总指数是以各项指标当年数值除以基期数值(逆向型指标的当年数值和上年数值均采用倒数形式)再乘以权重加总后得到。
基于深圳发展模式转变下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确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原则 ,是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顺利 开展生态城市建设 和发展评价 的必要条件¨ 。本 ¨ 文参考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的设置原则 , ,根据深圳市生态城市建设 实际 , j J 提出深圳生态城市评 价指 标体 系构 建应遵循 如下
市 的生态 化 和持续 化建 设 。
展 ,故选择 反应 效率 的指标 ,如单 位 G P能耗 、 D 单位 G P水耗等 ;社会发展质量 子系统 主要强调 D
城 市发 展 的 宜 居 程 度 ,着 重 从 居 民 生 活 幸 福 感 出
发 ,更多的是关 注城市生 活水平 ,特别 强调 的是 深圳这样一个 房价高 昂的城市 ,住房 问题 已经 成 为影 响市 民幸 福指数 的重要 因素 ,故选 择 了家庭 可支配收人与当地平均房价 比重 、居 民幸福指数 、
生态 城市 评价 指标 体 系 的构建 是 一 项 复杂 的系
统工程 ,既要反映城市社会 、经济 、自然环境等各 子 系统 发展 的主要 特征 和 状态 ,又 要有 反 映 以上 各
子 系统 相互协 调 的动态 变 化 和发 展 趋 势 ,并通 过 指
效率 、城市宜居度、生态功能完整度及环境质量 , 故在评价指标 的选取 中 ,则根 据深圳市 城市发展 特征有所侧 重。在第二层次 的各子 系统 中 ,经 济 发展 效 率 子 系 统 主要 强 调 全 市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循 环经济等工作 及资源 能源利用效 率等 内容 ,考 虑
理服务 ,因而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和可比性 ,数据的选取要尽量采用决 策部 门公布的 统计数据 。
1 14 实用性 原 则 . .
低碳交通规划评估指标体系探讨——以广州市海珠生态城为例

低碳交通规划评估指标体系探讨——以广州市海珠生态城为
例
文军;朴莲花;张晓明
【期刊名称】《交通与运输》
【年(卷),期】2016(000)0z1
【摘要】交通运输业是全球温室气体第二大排放源.低碳交通是节约城市资源、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交通碳排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既有低碳交通评估指标体系主要针对已建成交通系统的后评估,如何在规划阶段评估交通系统的“低碳化程度”,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与建设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提出规划阶段低碳交通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在广州市海珠生态城交通规划方案评估,为城市低碳交通系统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总页数】5页(P118-122)
【作者】文军;朴莲花;张晓明
【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
【相关文献】
1.关于生态城市运营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以广州市海珠生态城为例 [J], 侯晋
2.广州海珠生态城低碳交通规划实践 [J], 张晓明;曾栋鸿;周茂松
3.城市生态城交通规划实践——以广州市海珠生态城为例 [J], 戈春珍;夏漾
4.低碳交通规划评估指标体系探讨 [J], 文军
5.低碳交通规划评估指标体系探讨 [J], 文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蒋育红;何小洲;过秀成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1)009
【摘要】一个城市的绿色交通系统规划是否达到了城市绿色交通的总体目标,一套完善的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文章初步建立了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价值函数法进行评价,并举例说明城市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能够对今后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总页数】4页(P1399-1402)
【作者】蒋育红;何小洲;过秀成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210008;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02
【相关文献】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J], 宜慧;詹存卫;陈帆;赵言文
2.绿色交通理念在中小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实践研究——以《迁安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为例 [J], 胡松;吴海俊;赵林
3.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徐旭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徐旭
4.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J], 王晨; 陈捷
5.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J], 王晨; 陈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理念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解析

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
定义:在沥青混合料拌和过程中通过加入温
拌添加剂等技术手段降低结合料的粘度,从 而实现混合料在低温度下的拌和与压实技术, 主要运用于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中、下面层。 优势:
1)节能减排,高温稳定性优越,较低粘度下施工和易性改
善,混合料容易压实,降低施工费用; 2)较低温度下,沥青老化减缓,路面寿命延长,施工设备 折旧率降低等。
1
2
3
4 5
6
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如中低速磁悬浮)的环保、低碳优势
二级交通体系
三级交通体系
结束语---- 通过建立三级绿色交通体系,即轨道交通、
公交接驳及终端慢行系统的结合运用,构成 “国际低碳城”绿色交通体系骨架;同时配 合相关制度和环保理念宣传共同推动“国际 低碳城”绿色交通出行一体化的形成,争创 全国领先的低碳生态示范区。
Part‖ 道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技术
排水降噪沥青混凝土路面即OGFC沥青混凝土采用开级配或间断级配, 粗级料含量高(达70%以上),成骨架嵌挤机构,同时混凝土表面有丰 富纹理结构和构造深度,主要运用于主、次、干道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优点:高温稳定性和耐磨性好,路面抗滑性能、排水降噪功能很显著。 特性(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比):提高交通安全性,实现排水降噪 功能,改善生态环境。
新型球墨弹簧井盖
应用背景:普通铸铁井盖和复合材料井盖在使用过
程中容易破裂、被盗、防冲击响性能差,尤其在机 动车道上由于井盖破裂及缺失造成的交通事故、行 人伤亡等时有发生,给国家及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 经济财产和人身财产损失。 优点:第三代球墨井盖,具有美观、防盗、防破裂、 防冲击响声、防自动闭合等功能,达到完美的使用 效果,并消除井盖给城市居民带来的严重噪音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对对 崔晓天 谢明隆 【摘要】为客观评估一个城市的绿色交通发展水平,动态监测与绿色交通发展要求的差距, 深入剖析绿色交通发展过程中现存问题, 明确今后改进方向等, 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绿色交 通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绿色交通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结合深圳市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 的建立与实践,对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模型评价方法、指标标准化、指标权 重确定和评价结果分级标准等展开深入研究, 并依据评价结果对深圳市目前绿色交通发展水 平、 现存主要问题和未来改进方向进行了探讨, 对国内其他城市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 立及应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绿色交通;实现路径;评价指标;绿色交通发展指数
2
等 12 个核心指标构建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 2 深圳市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
3.2 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 对其绿色交通发展水平的评价必然涉及多个指 标, 各指标间又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因此需要采用多目标、 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方法。 目前, 国内外常用的多因素评价方法主要有价值函数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 系数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 本文结合绿色交通评价指标的特点,推荐采用价值函数法(或称效用函数法) ,即将各 评价指标按照一定方法量化,变成对评价问题可测量的一个“量化值” (即效用函数值) ,然 后按一定的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 用以评价一个城市的绿色交通发展水平。 为应用方便, 本文将各评价指标当量值加权合成求得的综合评价值称为“绿色交通发展指数” ,计算方法 详见下式:
深圳绿色 交通发展 水平评价
0.40
0.15 0.15
5
经计算,深 深圳市绿色交通发展指数 G
A a
i i
ij
j
据表 1 所示绿 绿色交 X ij 0.71 。根据
通评 评价结果分级 级标准可知,深圳市现状 绿色交通发展 展水平一般,未来有很大 大提升空间。 4.2 深圳绿色交通现存问题及 及改善建议 由表 2 可以 以看出,高峰 峰主要放射通 道上不均衡系 系数、轨道站 站点 500 米范 范围平均容积 积率、 道交通线网密 密度、 公交专用 用道占次干路 路以上道路比 比例、 自行车 车道网络密度 度等指标的当量值 轨道 相对 对较低; 除轨道交通线网密 密度较低是因 因城市发展阶 阶段所致外, 其他四个指 指标表明深圳在创 建绿 绿色城市空间 间、 轨道交通沿 沿线土地利用 用、 公共交通 通及慢行交通 通设施建设等 等方面与绿色 色交通 发展 展要求具有较 较大差距。 本节重点对 对上述各指标 标反映出的深圳 圳绿色交通发 发展中现存主 主要问题进行 行深入剖析, 并就 未来 来改进方向提 提出初步建议 议。 (1)高峰时 时段城市主要 要放射通道不 不均衡系数较 较大,南北发 发展轴跨二线 线关交通具有明显 的潮 潮汐性。 由 2010 年居 居民机动化出 出行期望线图 图可以看出,深圳南北向 向存在东、中 中、西三条明显的 客运 运走廊。 经调查 查, 二线检查 查站早高峰进 关客流比出关 关多 70%, 晚高峰出关客流 流比进关多 30%, 存在 在明显的潮汐 汐性。这是由职住分布不 平衡造成的,主要表现在 在:原特区内 内城市功能集 集聚, 就业 业岗位密集,办公建筑总量约占全市 的 67%,而居 居住总量仅为 为全市的 34% %;原特区外则恰 好相 相反,主要以 以居住功能为 为主,居住总量 量约占全市的 的 66%,办公 公总量仅为全 全市的 33%。
图 3 绿色交通发展指数计算流程
3.3 评价指标值的标准化 鉴于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正向指标(指标实际值越大越好,如绿色交通出行比例、 新能源公交车比例等) ,也有逆向指标(指标实际值越小越好,如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等) , 且各指标取值范围、单位各异,因此,为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必须按照一定方法将不同单 位及范围的指标进行 0-1 赋值,即标准化。 定量指标的标准化可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确定,即:将各指标的理想值标准化为 1,将 各指标的极不理想值标准化为 0,其余指标值在期间内插 。具体计算方法详见下式:
应用绿色交通发展指数评价一个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水平的具体方法如图 3 所示。首先, 搜集现状数据、相关资料等获取各指标实际值 xij ;其次,按照一定方法将各指标实际值标
3
准化,得到各指标当量值 X ij ;然后,确定准则层及指标层的权重因子,并按式 3-1 计算绿 色交通发展指数 G, 最后基于绿色交通评价结果分级标准, 评估该城市的绿色交通发展水平。
1 引言
随着能源短缺、空气污染、气候变暖、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的日益突出,转变交通发展 模式,发展绿色交通,促进交通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众多城市的发展共识 。 为科学制定一个城市的绿色交通发展目标及规划方案, 应首先客观评估其现阶段绿色交 通发展水平,监测与绿色交通发展要求的差距,剖析交通系统现存主要问题,明确未来重点 改进方向等;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翔实的数据分析及挖 掘,充分论证上述问题,以指导绿色交通的规划与建设。本文基于绿色交通的内涵和实现路 径,以深圳为例,对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展开深入研究,期望对国内其他城 市的相关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m,
m 1, 2, , n ;对于图 2 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第 i 个专家根据相对重要性对各类指标分别
取值范围为 0-1, 且 赋予权重 A1m , A2 m , A3m , A4 m ,
A
i 1
4
im
1 ;同样,第 m 个专家根据每 i 类
指标中单个指标对于该类指标的重要程度,对第 i 类指标中的第 j 个指标赋予权重 aijm ,取 值范围为 0-1,且
0 x ij xa X ij xb xa 1
[5]
xij xa xa xij xb xij xb
(3-2)
正向指标:
逆向指标: X ij
1 x xa ij xb xa 0
xij xa xa xij xb xij xb
[1]
2 绿色交通的内涵及实现路径
2.1 绿色交通的内涵 绿色交通是一种发展理念,其本质是通过构建与城市空间形态及土地利用模式相协调、 以公交慢行为主导、 各种交通方式协同发展的一体化交通体系, 旨在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 最大的交通效率, 同时注重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社会公平, 实现通达、 有序、 安全、 舒适、 低能耗、低污染等几方面的完整统一,达到缓解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节约能源、提高 交通效率及安全的目的。 2.2 绿色交通的实现路径 大量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表明, 国内外各大城市越来越重视应用综合手段, 如优化城市 空间结构、推广 TOD 开发模式、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强智能交通管理、应用新能源工具 等,从多方面出发实现绿色交通。 综合上述各种手段的应用, 深圳在绿色交通规划的探索和实践中, 提出从交通源头控制、 出行方式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交通运行管理等四方面实现绿色交通 。
[5]
G Ai aij X ij i j
式中,
(3-1)
G ——绿色交通发展指数;
i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类数目;
Ai ——准则层第 i 类指标的权重因子;
aij ——指标层第 i 类指标第 j 个指标的权重因子; X ij ——指标层第 i 类指标第 j 个指标实际值标准化后的当量值。
表 2 深圳市绿色交通发展指数计算参数一览表 目标层 准则层 绿色城市 空间 绿色出行 方式 绿色交通 设计 绿色交通 管理 准则层 权重 0.30 指标层 人均机动化通勤平均出行距离 高峰主要放射通道上不均衡系数 轨道站点 500 米范围平均容积率 绿色交通(公交+慢行)出行比例 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轨道交通线网密度 公交站点 300 米覆盖率 公交专用道占次干路以上道路比例 自行车道网络密度 新能源公交车比例 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 机动化人均碳排放 指标层 指标 权重 实际值 10.42 km 0.50 0.71 0.30 1.86 0.20 72.8% 0.45 43% 0.30 0.19 km/km2 0.10 60% 0.15 11% 0.50 0.88 km/km2 0.50 18% 0.40 0.30 2.48 人/万车 0.30 3.08 吨/人/年 指标 当量值 0.783 0.605 0.395 0.875 0.752 0.545 0.923 0.483 0.505 0.903 0.887 0.786
3 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为客观评估一个城市绿色交通的发展水平及现状, 必须给出具体可度量的指标体系和可 操作的测量手段。 本文在深入研究相关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如下绿 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首先,基于绿色交通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按照国际上 通用的“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体系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 成功范例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特点,提出绿色交通评价备选指标集;其次,根据一定的 指标筛选原则和体系构建原则, 对指标的科学性、 代表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指标体系的系统性、 全面性、可比性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基础评价指标 体系;最后,确定指标量化方法和模型评价方法,提出最终的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 方法。
凑、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推行 公交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加强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从源头上减少交通出行量。 (2)发展绿色出行模式。强调“公交+慢行”的交通出行模式,构建公交为主导的一体 化绿色交通体系,积极推进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引导市民采用绿色出行方式。 (3)倡导绿色交通设计。推进交通设施用地的集约化利用,以公交慢行优先为导向配 置道路交通资源,加强交通设施功能的一体化设计,打造生态宜人的绿色交通环境。 (4) 加强绿色交通管理。 积极引导小汽车的合理发展和使用; 开发利用智能交通系统, 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推广应用绿色交通工具,减少无效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