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哲学家走近梭罗资料

合集下载

走进梭罗,回归自然

走进梭罗,回归自然

走进梭罗,回归自然梭罗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毕生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写于1846年的《瓦尔登湖》(Waldon)。

1837年,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教书。

1841年,梭罗放弃了教师这个职业,开始踏上写作之路。

后来,梭罗在超验主义之父爱默生的支持下,对超验主义进行了文学实践,开始写散文随笔。

19世纪,美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如同一股狂潮在社会大众中蔓延,人们狂热地追求物质财富,完全忽视精神价值。

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梭罗开始思索人生的真谛,他极度鄙视现代文明,提出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

为了守护心灵上的那一抔净土,为了获得安宁平静的自然生活,28岁的梭罗选择了避世归隐,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

此后历时七年七易其稿,梭罗将这段独居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自传体散文集《瓦尔登湖》。

文学大家徐迟评道:“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发人深省的意义。

散文集中所体现的“回归自然”的思想,最是能引起当代人们思考的一个话题。

梭罗在《瓦尔登湖》开篇第一章中这样写:“在那里,我居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现如今,我再次成了文明生活的旅人。

”梭罗在开篇称自己为文明生活的旅人,即梭罗离开城市喧闹的生活,来到瓦尔登湖畔,开始自然宁静的生活。

每天和淳朴的农夫们相处,没有外界喧嚣的影响,生活悠然自得。

通过这样的描写,梭罗表达了他对真挚美好乡村生活的爱恋。

梭罗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这一章节里写道:“我生活的地方遥远得跟天文学家每晚观察的太空一样。

”其实,梭罗所居住的瓦尔登湖离波士顿市并不是很远,离威尔斯利镇也只需30分钟。

梭罗却说他生活的地方邈若星河,这其实是想要表明瓦尔登湖恍若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地。

在“寂寞”篇章中,梭罗描写了他独自在瓦尔登湖生活的一种特有的孤独之感。

他对寂寞的描写,并不是以直接的文字叙述,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自然之声来烘托:“没有飞鸟巢居的住所就好像是没有经过调味烹制的肉食,枯燥而无味。

最喜欢的哲学家走近梭罗资料

最喜欢的哲学家走近梭罗资料

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 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 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 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送的非虚构作品。
其他作品:
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
?论公民抗命?
?公民不服从论?〕〔1849〕
10
服从?对美国民主主义的开展产生了 巨大影响。列夫·托尔斯泰在1900 年读到这篇文章,对它崇拜不已。 圣雄甘地在南非当律师时,宣读这 篇文章为触犯了种族歧视法规的印 度人辩护。甘地深受梭罗的影响, 成了一位终生非暴力对抗和消极抵 抗非正义权势的典范。通过甘地, 梭罗的主张变成了政治活动的工具。 后来在二十世纪,年轻的马丁·路
3.废奴主义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因为梭罗反对 黑奴制 ,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 狱。虽然他只在狱中蹲了一宿就被友 人在未经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替他 代交了税款保其出狱,但这一夜却激 发他思考了许多问题。出来后曾有一 些市民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 许多人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税。为解 释这一问题,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
最喜欢的哲学家走近梭罗资 料
1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 1817-1862)
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 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 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 土地勘测员。
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
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
去城里消磨时光。〞从这点上看,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
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

高考人物素材 梭罗

高考人物素材  梭罗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梭罗与瓦尔登湖梭罗带着一柄斧子独自到了瓦尔登湖边的山林。

经过一番挥汗如雨的紧张劳作,在7月4日美国独立节那天,他如愿地住进了自己亲手盖起的木屋。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在这里耕种,散步,观察,倾听,梦想,沉思,并用独具风格的文笔记录下了他所经历和体验的一切。

然而,瓦尔登湖又不是“世外桃源”,梭罗也不是一个幽居山林的隐士。

因为有了梭罗,瓦尔登湖才与现代文明有了深刻的血脉交融。

“我之爱野性,不下于我之爱善良。

”环绕瓦尔登湖的大自然是他与众多野生动物共同的乡根乡土。

梭罗说过:“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她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取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

”他不希望自己被模仿,其实要模仿梭罗又谈何容易。

这种貌似原始的生存方式形式,体现的却是他对更为文明的一种人文境界的追求。

透过他那咄咄逼人且学识渊博的雄辩,可以感受到梭罗的哲学指向和人格魅力。

他对那些带着自己全部家产的大包裹、追逐物质享受的移民充满了一个智者的同情,他不会那样做,“也不花什么钱买窗帘,因为除了太阳月亮,没有别的偷窥的人需要关在外面。

”现代人太注重物质生活的舒适感,却忽略了更根本的精神家园的问题。

比如穿衣,“一般人心里,为了穿衣忧思真多,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也要清洁,而不能有补丁,至于他们有无健全的良心,从不在乎。

”甚至,“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

”他的思想在寂寞中升腾,发散,他自说自语的关于历史、自然、植物、农耕、哲学、文学等方方面面的见解,奏出的高妙之音堪称世纪的绝响。

作为梭罗一个独立精神的物质载体,一种人文自然的诗性象征,瓦尔登湖还在现代读者的心中汩汩流淌,原因在于如同许多划时代的作家一样,梭罗是“向着人类的智力和心曲致辞的,向着任何年代中能够懂得他们的一切人说话的”。

如此,他的瓦尔登湖又怎能不拥有永恒的知音?梭罗的阅读和梭罗的生活梭罗很赞成某诗人的说法:“要坐着而能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内”。

梭罗.

梭罗.

后世影响
梭罗对美国文明的独立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的《论公
民的不服从》对美国民主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列夫· 托尔斯泰在1900年读到这篇文章,对它崇拜不已;圣雄甘地在南 非当律师时,宣读这篇文章为触犯了种族歧视法规的印度人辩护。甘地 深受梭罗的影响,成了一位终生非暴力反抗和消极抵制非正义权势的典 范。通过甘地,梭罗的主张变成了政治活动的工具。后来在二十世纪, 年轻的小马丁· 路德· 金也深受甘地的影响,梭罗的主张便在美国民权运 动的思想基础中得到了新生。
瓦尔登湖
1847年9月6日梭罗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 师拉尔夫· 沃尔多· 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 1862年5月6日梭罗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时年仅44岁。当时在同时代人的 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观念偏执行为怪异的人,一个爱默生的追求者而已。 一直到世纪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广泛和深刻的认识。
“面朝大海 , 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将《瓦尔登湖》视为生命中最 珍贵的一本书,一生都过着简朴生活的印度圣雄甘地将《瓦尔登湖》视 为至宝;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大学读硕 士生期间,受《瓦尔登湖》的召唤,曾不止一次地来到波士顿市郊丛林 中的瓦尔登湖畔,寻访梭罗的足迹。 我们可以预见,它还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人物生平
梭罗1817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
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大学毕业后,热爱大自然的他远离了繁华而喧嚣 的都市,在乡间做了4年教师,然后便开始了写作。 在1845年的7月4日美国独立曰这天,28岁的梭罗撇 开金钱的诱惑,独自一人来到距离科德两公里的瓦 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自食自耕两 年多。从而写下了这本超验主义经典作品《瓦尔登 湖》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梭罗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梭罗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梭罗像皇帝一样勘察着一切——梭罗教学目标:1.素材积累:从人物的人生经历深入人物内心,感悟其情感,体会其对人生的态度;2.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了解梭罗,梭罗似乎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身处于如此物欲的世界,或许走进梭罗,你能更懂得自己一些,或许走进梭罗,你能离这个世界的本质更近一些。

没错,梭罗就是有如此神奇的作用。

我看现在很多学生都喝得起奶茶,看得起电影,还能奢侈消费下,但是不知你们在花钱时,是否是真的开心?今天就让梭罗来告诉你,他喜欢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更容易获得幸福。

二、走进梭罗1.简介:美国杂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

在19世纪美国文化巨匠中,堪称一位“异人”。

他和爱默生、富勒都是“简朴生活”的宗师,他们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这种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化,也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清新长风。

2.生平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他于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

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1847年才回到康科德城。

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

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4岁。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来到瓦尔登湖畔。

素材 梭罗

素材  梭罗

• 无独有偶,《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 以体验主义者的姿态,放下“原本不 需要的东西”,放下物质,放下繁华, 选择瓦尔登湖,选择那远离尘喧的恬 静,选择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在 荡荡的小舟上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 生活的教诲和真谛!
• 做好一件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专心致 志于你所做的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为 什么要急于成功?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伙伴, 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生命的另一种鼓点, 遵循的是生活的另一种节拍。
• 高分思路:精神与物质;贫穷与富 有;亲自探索人生,体验生活;享 受孤独;构建精神家园;复杂与简 单。朴素淡泊的心境 ;不要为繁 杂纷乱的社会所迷惑 ;专注,细 致观察。
•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 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 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 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 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 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梭罗对工业文 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 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 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 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作者在瓦尔 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 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徐迟先生所言,这是“一本静静的书,一 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寂寞、 恬静、智慧的书。阅读之前请把您的心安 静下来。” • 梭罗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 •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 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 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 番良苦用心吧。
《瓦尔登湖》名言
• 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 有。 •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 过得扎实,简单,简单,再简单。 • 我宁愿坐在一个南瓜上,并且独自拥有它,也 不愿挤坐在一个天鹅绒的垫子上。 •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 我真理吧。

作文走近梭罗范文

作文走近梭罗范文

走近梭罗范文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诗人和自然主义者。

其代表作《瓦尔登湖》是一部以自然和人的关系为主题的哲学经典。

他抨击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严重污染和损害,倡导简朴、自然、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当代社会,梭罗的思想和观念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从作家的出生背景说起,梭罗生于1817年,他成长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小镇,家庭并不富有,但他的父亲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对儿子富有教育意识。

梭罗自幼喜欢阅读和思考,对古典文学、哲学、科学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兴趣。

他曾接受过一定的学院教育,在哈佛大学学习过自然科学、诗歌和状语,但他并不满足于学校课程的简单传授,更喜欢自己研究和思考。

梭罗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中。

他在1845年决定离开市区和现代文明的影响,前往靠近瓦尔登湖的荒野生活两年多的时间。

在此期间,梭罗靠自己种植食物、制作工具、捕鱼、狩猎和建造小屋等方式来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此时,梭罗开始用自然主义的眼光看待人和世界,对工业文明、企业家文化和市场经济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批判和追问。

他认为,破坏自然环境、扰乱人的休息和自主性、损害所有人的权利和利益等问题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固有缺陷,拒绝参与这种体系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梭罗反对主流社会通过金钱和物质来追求所谓的幸福和美好生活。

他主张简朴、自然、自由和独立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更符合人性本质,更具有社会公正、个性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梭罗反对机械式的、针对大众的教育方式,认为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鼓励人们自主思考和探究。

他主张人们应该践行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文化素质。

梭罗的思想和观念对今天的社会和个人生活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代,我们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精神萎靡等一系列严重挑战,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最喜欢的哲学家——走近梭罗

最喜欢的哲学家——走近梭罗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 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 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 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 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 乱内心的宁静。梭罗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 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 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 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梭 罗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 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 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 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瓦尔登湖》由此被认为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 书。
其他作品: 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 《论公民抗命》 《公民不服从论》)(1849) 《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 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 《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 《缅因森林》等。
《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 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主要成就:
1.超验主义
在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 实践。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 主义刊物《日晷》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 的文章问世。他是一个超验主义者,他相信人能凭直觉 认识真理,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梭罗积极倡导 一种生活观念,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 朴的生活方式,他堪称超验主义的实践家。
名言:
1、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 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2、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没有保持步伐,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 就让他按他自己的步伐前进,无论他走得多快、多慢或多远。 3、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的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7年才回到康科德城。 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 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4岁。
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 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 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 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主要成就:
1.超验主义
在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 实践。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 主义刊物《日晷》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 的文章问世。他是一个超验主义者,他相信人能凭直觉 认识真理,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梭罗积极倡导 一种生活观念,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 朴的生活方式,他堪称超验主义的实践家。
走近梭罗
组员:李泽茜 鲁茹月 马敏 高紫月 何亚倩
韩思雨 蒋佳夷 徐扬 李鹏博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 1817-1862)
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 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 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 土地勘测员。
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 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1841年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 ,又当助手,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并开 始尝试写作。
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奥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 ,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 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 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 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 ,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 铃薯。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以此 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 》)(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
名言:
1、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 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2、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没有保持步伐,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 就让他按他自己的步伐前进,无论他走得多快、多慢或多远。
3、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的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
4.研究自然史
他决定研究自然史,纯是出于天性。他承认他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一 条猎犬或是一头豹,如果他生在印第安人之间,一定是一个残忍的 猎人。但是他被他那麻省的文化所约束,因此他研究植物学与鱼类 学,用这温和的方式打猎。他与动物接近,使人想起汤麦斯·福勒 关于养蜂家柏特勒的记录:“不是他告诉蜜蜂许多话,就是蜜蜂告 诉他许多话。”蛇盘在他腿上;鱼游到他手中,他把它们从水里拿 出来;他抓住山投鼠的尾巴,把它从洞里拉出来;他保护狐狸不被 猎人伤害。我们这自然学家绝对慷慨,他什么都不瞒人:他肯带你 到苍鹭常去的地方,甚至于他最珍视的植物学的沼泽那里——也许 他知道你永远不会再找到那地方,然而无论如何,他是愿意冒这个 险的。 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 。梭罗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 木的变化。梭罗使自然散文独立门户,赋予了它新的概念。把关于 自然的观察与体验详细地记录下来,并赋予通俗的哲学意义,这是 梭罗的书真实可爱之处。
梭罗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批评家,他的目的是揭露时代的弊 端。指出人们自己正将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会导致生命 的衰落。相对来讲,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较之现代更加幸福和 充实。 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他只 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 “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 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 去城里消磨时光。”从这点上看,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 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 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发现 自己根本无法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 最好的办法就是“Simplify,simplify,simplify.”(简朴, 简朴,简朴。)这是梭罗的口头禅。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 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 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多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 何对我们指手画脚。
4、善良是唯一永远不会失败的投资。
5、灵魂的必需品并不需要用金钱来购买。
6、人类已成了他们的工具的工具。
7、许多人钓了一辈子的鱼,却不知道他们钓鱼的目的并不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鱼。
2.生态主义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 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态主义哲学家。 1845年7 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 康科德城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Walden)畔的次生林 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
3.废奴主义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因为梭罗反对黑奴制 ,拒交 “人头税”而被捕入狱。虽然他只在狱中蹲了一宿就 被友人在未经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替他代交了税款 保其出狱,但这一夜却激发他思考了许多问题。出来 后曾有一些市民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 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税。为解释这一问题,他结合自 己的亲身体验,写成了著名的政论《抵制国民政府》 ,《论公民的不服从》)。他所宣传的这种依靠个人 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印度的甘地和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 一生支持废奴运动,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 奴隶法。
其他作品: 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
《论公民抗命》 《公民不服从论》)(1849) 《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 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 《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 《缅因森林》等。
《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 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