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青龙寺之教学与日本文化

合集下载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后汉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遣使来朝开始,日本一直通过派遣使者的形式与中国保持着联系,随着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的大量派出,中日交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高潮。

关于遣唐使出使的目的这一问题,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大都是仅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

本文试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国家和个人双重角度出发来分析遣唐使出使的具体目的所在。

标签:遣唐使;出使目的;中日交流遣唐使作为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中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来国内学界关于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大多集中于从遣唐使出使的国家目的出发,并将遣唐使出使的情况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不同阶段来分期进行研究,本文旨在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打破这一分期研究模式,从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来展开对出使的国家目的方面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试对遣唐使出使的个人目的加以探析,以期对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予以辅充。

一、遣唐使概况所谓遣唐使是指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者。

遣唐使的成员构成比较复杂,除大使、副使、判官和录事外,还包括入唐学生、学问僧、请益生、请益僧、医师、乐师、画师及水手等。

除派遣人员的多元化以外,出使的人数也相对较多,“最多时直接参与的人员达四五百人,相当于一个省(中央机构名称)的规模。

”[1]日本自“公元630年八月(舒明天皇二年)派大仁药师惠日遣唐”开始,①至公元894年(宇多天皇宽平六年)遣唐使制度废止,其间共历时260年,派遣出使19次,其中成功到达唐朝本土13次。

“孝德白雉四年(公元653年),日本遣唐使在入唐途中经过萨摩国萨麻郡附近时遇难;另外,齐明五年(公元659年)日本遣唐船队中的第一舶漂流至南岛时被岛上人所杀,仅东汉阿利麻等五人乘岛人船到唐括州。

”[2]64可见由于途中受到自然因素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日本航海技术的局限,遣唐使出使的危险性较大。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精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悉尼唐人街(上图)、日本唐人街(下图))图中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遣唐使1.(多媒体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史料解读(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教师讲述: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吐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2.(多媒体出示问题: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鉴真东渡(一)开始——珍妮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唐招提寺图片)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多媒体链接鉴真东渡的故事)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的有怎样的影响?教师指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

唐代长安青龙寺诗歌特色研究

唐代长安青龙寺诗歌特色研究

唐代长安青龙寺诗歌特色研究青龙寺以其独特而绝佳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禅教义理成为唐代许多文人墨客游览咏叹的对象,至今遗留下来的青龙寺诗歌,强烈地反映了长安丰富的文化意蕴。

文章从《全唐诗》着眼,对青龙寺诗歌文本进行仔细全面地解读,揭示了其交游、咏寺、咏怀、咏禅、赠答方面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标签:青龙寺;诗歌;特色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更是佛寺诗繁荣时期。

据统计,共计一百六十多位唐代诗人在长安佛寺中留下了近六百首佛寺诗歌,数量位居全国同题材诗歌之冠。

在这些佛寺诗歌中,咏青龙寺的有45首,仅次于慈恩寺。

至今遗留下来的青龙寺诗歌,强烈地反映了青龙寺独特的风景、深厚的禅教义理和长安丰富的文化意蕴。

一、唐代长安青龙寺及其诗歌概况青龙寺位于西安东南郊铁炉庙村北高地上,即唐长安城的新昌坊南隅。

北靠高原,前向南山,东接城墙,南临延兴门大街,地势高敞,当时名为“乐游原”,为长安城内风景区之一。

该寺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28年),原名灵感寺,唐睿宗景龙二年(公元711年)改名青龙寺[1]。

青龙寺诗歌在《全唐诗》中的数量有45首,这些诗歌大都是当时活跃于文坛上的诗人倾心所作。

有咏叹青龙寺僧院的,有借青龙寺景色抒发个人情怀的,还有和好友一起在此交游的等。

创作者中,按个人身份来说,以寺院外的诗人居多,寺僧则以无可最为突出。

按创作时期来说,中唐时期的诗人创作数量最多,有29首,其中白居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一人创作了5首青龙寺诗歌;李端紧随其后,创作了3首诗歌;刘得仁、贾岛则分别写了2首青龙寺诗歌。

唐代中后期时的诗人大都在仕途上不尽如人意,故将情感寄托于诗歌中抒发出来,这也导致了五言诗在中后期发展较快,形成了青龙寺诗歌以五言为主的特色。

二、唐代长安青龙寺诗歌的内容青龙寺诗歌的内容分为交游、咏寺、咏怀、咏禅以及赠答这五大方面。

诗人或是相约好友上青龙山游玩,或是咏叹青龙寺的景色,或是借宿青龙寺时抒发自己的感想,或是因青龙寺中大师的佛理讲解而有所感悟,又或是与友人之间的相互赠答,这些都让青龙寺诗歌的内容十分充实。

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传播

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传播

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传播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它的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在唐代,许多日本的文化精英前往中国留学,学习中国的文化和知识,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影响,从而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传播。

一、唐代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在唐代,许多日本的士人、僧人、商人等前往中国学习,他们带回日本了大量的书籍、文化和艺术品,同时较早地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进一步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据记载,795年,一批日本僧侣前往唐朝的长安,并带回了大量的书籍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佛教经典、历史书籍、诗词、音乐、戏曲等。

这些书籍中不仅有关于佛教和道家的经典和理论,还有许多关于诗歌、建筑、绘画、書法等方面的著作。

这些书籍和文化遗产的传播,不仅加深了日本与唐朝的联系,也促进了日本的文化发展。

此外,在唐代,日本的士人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中国的商人和船只获取书籍和文化品,其中不仅包括了一些唐代的艺术品和器物,还有关于诗词、历史、哲学、农学、医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著作。

通过这些渠道,唐代文化得以在日本传播,影响了很多领域,包括政治、文化、艺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二、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唐代的文化对于日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日本的文化、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1. 唐代文化对日本佛教的影响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它的佛教思想得以传播到日本,从而形成了属于日本的佛教文化。

唐代的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了翻译、解释和评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经典如《华严经》、《法华经》和《涅槃经》等,在日本逐渐流行起来,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它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成就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对于日本的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和歌、漢詩、密教文学、小说等。

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

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

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同时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
个重要时期。

自唐朝开放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逐
渐增多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唐朝时期,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借鉴,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汉
字的引进。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外交使节、商人、僧人等
途径进行的。

日本派遣了大量的官员、士兵和商人等前往唐朝,同时
唐朝也向日本派遣了一些外交使节,这些人员的到来促进了中日两国
之间的文化交流。

唐朝不仅仅将文化传播给了日本,同时还享受了来自日本的文化
影响。

例如,唐朝在建筑、陶瓷、绘画等方面受到了日本的影响。

同时,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影响了两国的法律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唐朝时期,佛教也是中日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

唐朝佛教的繁荣,对于日本的佛教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佛教
信仰主要是通过唐朝传入的禅宗、天台宗和真言宗等流派发展起来的。

总的来说,唐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历史过程。

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两国文化的繁荣也起
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荣新江王静编小引: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是隋唐帝国的都城,是隋唐帝国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方面的活动中心。

长安作为当时国际的大都会,也是东西方各国、各族民众生活、学习、经商、娱乐的空间舞台,因此,对隋唐长安的研究,是隋唐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长安的博大与牵涉的问题非常复杂,有关长安的研究虽然十分丰富,但非常分散。

近二十年前,妹尾达彦先生已经编出很好的《唐代长安城关系论著目录稿》,并且做了分类。

他的工作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我们在从事隋唐长安的研究过程中,陆续积累了一些有关的研究目录信息,本来只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索引,但随着材料的增多,目录越编越长,也不时提供给其他学者使用,并且在我们的“《两京新记》读书班”的读书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在一些学界同仁的鼓动下,我们把这个目录稿本略加整理,发表于此,目的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工具,同时也希望能够把这个目录进一步完善。

与二十多年前相比,有关长安的论著已增加了不知多少倍,故此我们不敢遽然分类编排,作为初稿,为便于学者增补自己的大作,采用以作者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序,此实不得已而为之,亦故意而为之者。

此目只限专门研究长安的论著,兼收部分相关的研究论著;只限隋唐长安的研究论著,兼收研究后代但涉及到隋唐者。

我们尽力据原发表书刊编目,并注各篇论文页码,然有些旧书及海外论著难以寻觅,而新书亦层出不穷,故有些论文页码暂付阙如。

编者自知学力不逮,此稿体例、内容均不完善,敬请读者方家批评补正。

(2003年10月16日)AAcker,W.R.B, Some T’ang and Pre-T’ang Texts on Chinese Painting, Leyden1954.愛宕元,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中国聚落史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58-68。

——,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东洋史研究》40:3,1981,28-69;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3—23。

西安青龙寺导游词

西安青龙寺导游词

西安青龙寺导游词西安青龙寺导游词【概述】西安青龙寺位于西安东南郊铁炉庙村北,即唐长安城的新昌坊南隅。

从⼤雁塔向东北⽅向1.5公⾥即可到达。

青龙寺建于隋⽂帝开皇⼆年(公元528年),原名灵感寺,唐睿宗景龙⼆年(公元711年)改名青龙寺。

青龙寺是唐代著名的佛寺之⼀。

唐代佛教兴盛是空前的,⽽城内的佛寺更为突出,其传播之⼴不仅在国内,⽽且对国外也有⼀定影响。

尤其对当时⽇本宗教的发展影响很⼤。

在九世纪初⾄中叶,⽇本⼊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往来长安甚多,最著名的有⼋⼈,⽇本称为“⼊唐⼋家”,⽽其中六家即空海、园⾏、园仁、惠运、园珍、宗叡曾在青龙寺受法,使青龙寺成了向外传播佛教密宗颇有影响的寺院之⼀。

青龙寺地处地势⾼峻、风景幽雅的乐游原上,极盛于唐代中期。

当时有不少外国僧⼈在此学习,尤其是⽇本僧侣,著名的“⼊唐⼋⼤家”中的六家:⽇本的空海、圆⾏、圆仁、惠远、圆珍、宗睿就受法于此。

尤其是空海(号弘法⼤师)拜密宗⼤师惠果为师,学习密宗真谛。

后回⽇本创⽴真⾔宗,成为开创“东密”的祖师。

因此青龙寺是⽇本⼈⼼⽬中的圣寺,是⽇本佛教真⾔宗的祖庭。

亲爱的朋友,您现在看见的就是西安著名的青龙寺。

【⼤门】在进⼊青龙寺的时候呢,⾸先映⼊眼帘的是⾼台之上玲珑雄秀的云峰阁。

它西向俯临的这⼀汪泉⽔叫做青龙泉,泉池之畔,⼀根蟠龙⽯柱掘地⽽起,柱顶是⽯雕莲花。

⼤家会发现青龙寺不同于其他的寺庙,进门之后没有看到熟悉的钟⿎楼和⼤殿,⽽是这⼩桥流⽔的⽥园风光,这是因为青龙寺是中⽇⽂化交流的代表,所以它的整个建筑风格是仿⽇式的。

说话间我们就到了云峰阁。

⼤家可以登上楼阁俯瞰⼀下青龙寺美景。

登楼的时候请⼤家⼀定⼩⼼哦。

【诗画廊】我们看到的第⼀通碑⽯是迎客第⼀碑,上⾯青龙寺的简介,青龙寺,⼜名⽯佛寺,中国佛教密宗寺院。

位于陕西西安市城南铁炉庙村北的乐游原上。

该寺始建于隋⽂帝杨坚开皇⼆年(582),原名“灵感寺”,由于隋⽂帝从⼩在青龙寺⾥⽣活了⼗三年,受佛教的熏陶和影响很深,同时⼜是⼀个有政治抱负的皇帝,为了建⽴万世基业,废弃了残破的汉长安城,以新建⼤兴城为开端,将城中的陵园坟墓迁葬到郊野,为超度亡灵,特意在乐游原上修了寺院,取名灵感寺。

唐代中日文化

唐代中日文化

唐代的中日文化交流(一)唐代中日文化交流高度发展的原因【两条,见教案】(二)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1、典章制度(1)官僚制度{中央官制}:唐在中央设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一台(御史台)。

日本稍加变通,设立二官(神祗官、太政官)、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一台(弹正台)。

○中务省主持草拟诏书、朝廷礼仪及侍从皇宫事务,综合了唐朝中书、尚书、殿中等省的职责。

式部省则仿照唐朝的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

治部省的职责与唐朝礼部相同,主持国家典礼及外交事务。

民部省相当于唐的户部,而唐朝的户部也是在贞观二十三年六月由民部改称的部。

兵部省则与唐朝的兵部相当。

大藏省掌管日本朝廷的大部分财政制度,包括钱币,金银,贡物,度量衡和民间货物价格的恒定等,但是税收制度则由民部省管理。

宫内省职责较宽,综合了唐朝殿中省、光禄专、家正寺等机构的职能,主掌宫内大小事务及官营经济。

{地方官制}日本也大体上仿照唐朝的道、州(长官为刺史、太守)、县(县令),设国(国守)、郡(郡司)、里(里长)三级。

○『五畿七道』,五畿即畿内:大和、和泉、河内、山城、摂津五国;七道指东山道、北陆道、东海道、山阳道、山阴道、南海道、西海道七道六十五国。

(2)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大化改新中,日本还模仿唐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了“班田制”和“租庸调制”。

○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其一,对百姓授田的规定。

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其二,对贵族官僚受田的规定。

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

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

广大农民的主要负担是租庸调制,该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计丁征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青龙寺之教学与日本文化戴蕃豫一青龙寺之沿革青龙寺者唐代密教之根本道场,而又日本真言宗之发源地也。

本文旨趣,在究明斯二者之关系。

寺名变迁爰自建寺,至于毁废,前后五易名称。

初曰灵感寺,隋文帝开皇三年(582),移都之际,多掘城中陵园冢墓,徙葬郊野,为资亡灵冥福,建立寺院,曰灵感寺,[附注1]此其朔也。

唐武德四年(621),一度废毁,至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有疾沉笃,因姑苏僧法朗诵覌音经,公主疾愈;改寺额曰覌音寺,延法朗驻锡。

至景云二年(711),改为青龙寺。

青龙寺起源如斯。

此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垲,富登眺之美”,[附注2]唐人诗文多载之。

“迤逦峰岫列,参差开井分”,此王缙之诗也;“高原陆地,下映芙蓉之地,竹林果园,中秀菩提之树”,此王维诗序语也;“青山当佛阁,红叶满佛廊”,此马戴诗也;吾人低回吟诵古人之句,亦足以仿佛当时青龙寺之梗槪也。

至会昌五年(845),唐武宗灭法,寺遭废灭。

当时长安右街,仅留西明、庄严二寺,左街仅留慈恩、荐福二寺;将其余各寺材木以葺公驿舍,铜像钟磬铸钱。

[附注3]据当时留学长安之日本僧侣所目击者云:章敬、青龙、安国三寺,通为内园。

[附注4]此时青龙寺虽经摧毁,恐尚有遗构保存;故会昌六年(846)改名为护国寺;[附注5]宣宗大中九年(852)七月,长安左右两街,添置寺院八所之际,犹得复青龙寺本名。

寺中有石佛数尊,故亦名石佛寺。

[附注6]北宋以还,虽密教式微,国都转移,青龙寺教学尚持续其一息之余喘。

日僧成寻来华时,欲于青龙寺经藏勘正真言经轨讹谬;[附注7]奝然来华时,日廷犹牒青龙寺请其将护;[附注8]覌此二事亦可征知也。

日本佛教文化之发展与唐代青龙寺关系至巨,日人饮水思源,宜其于易代之后,犹忆念弗置。

青龙寺至明万历以前,寺宇始全毁,[附注9]而吾国真言密教之遗绪亦告中绝。

遗址在今西安城外祭台村。

寺内规模唐代名刹,往往拟式五天:长安西明寺拟祇洹精舍:五台山金阁寺拟那烂陀寺;是其例。

青龙寺者,旧传拟龙猛南天铁塔规制,缩华藏世界而作也。

[附注10]寺内结构:有上中下三经藏;[附注11]有灌顶道场,具云毗卢遮那灌顶道场,在东塔院内,令七僧持念。

[附注12]有东塔院,惠果阿阇黎存时居此,义真、义舟诸老宿,并曾居焉。

会昌灭法后,法全因玄法寺折毁,隶名青龙寺,起传法院;院在寺西南角。

寺内各部,络以复道。

寺壁严饰画迹,中三门外东西壁,王韶应画;殿上东西壁相向,吴生画。

据传,吴生之画,冠绝中古;王韶应画鬼神深有气韵,又喜山水人物,均为当时之大画师。

寺制唐时寺各有制。

青龙寺制今可考者五端:(一)宗徒修省:宗徒大阿阇黎并诸名德之童子,以时集会食堂,僧达一人,童达一人,共令习学五悔,借自修省。

(二)亲密团结:寺内僧徒数千,务期和合,厥中若有一人不和,诸众共和调情操,令毋兴诤。

(三)奖拔异能:此寺为代表国家之密教道场,从数千僧众中,拔取学德兼优之士百名,为众矜式。

(四)应供内廷:自唐世崇佛,恒于宫中陈设佛像,供僧百名,经行念诵,谓之内道场;[附注13]青龙寺中名德预应供之选者甚多。

各以内道场正月施物上分,于天台山下建立伽蓝,名“新禅寺”,按时修理。

[附注13]此盖为后世“下院”之始。

(五)照顾疾病:寺中为照顾病人,惠果依律有开文之法,治病许用盐酒。

日本平安朝时,入唐求法高僧,大半出身于青龙寺,学成归国后,遵循此种规制勿替。

日本东大寺之年中行事,僧众威仪,皆移袭青龙寺之遗规。

二青龙寺之教学及其法系密教弘传以前唐初以迄开元天宝,为青龙寺教学上之前期,此时青龙寺已蔚为学者渊丛。

就诸德所治之学,约分四类:(一)以著述显者,得道世、道氤二人。

道世,字玄恽,年十二于青龙寺出家,特精戒律,三辅钦归[附注14]高宗显庆年中,参预玄奘译场,似又兼通悉昙之学。

撰述弘富,现存法苑珠林、毗尼讨要、诸经要集诸书,资于佛教史学及戒律研究甚大。

道氤,显名玄宗朝,深通大乘经典,广造新疏[附注15]于青龙寺宣讲,听者数盈千计。

(二)善持咒者得法朗一人。

(三)修禅覌者得三人:释光仪、昙壁与操禅师是。

光仪洞明经律,尤善禅覌,具如宋高僧传。

昙壁与王维、王缙、王昌龄等结尘外之游,以翰墨相契,缙赋诗称美之为“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吾师久禅寂,在世超人群”[附注16]之大禅师。

操禅师与王氏兄弟及裴迪善。

维诗有云:“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附注17]覌此,师盖深通维摩得意忘言之旨者耶?(四)以文学鸣者青龙寺诸德中当不乏人。

韩翃同中书刘舍人题青龙上房诗云:“笑说金人偈,闲听宝月诗”,[附注18]想见其时俗讲之盛。

金人偈,盖叙汉明帝感梦,佛法东传故事,其偈今已无考。

宝月,于开元时与无畏法师译经十余部,[附注19]复以篇翰见称,全唐诗(第十二函第一册)载其“行路难”一首,其诗情韵缠绵,饶有风致。

除上四类有可考之文献外,尚有一公、昙上人、源公等,皆生开元天宝之际,诸文士赠诗并载全唐诗。

密教中心时代青龙寺后期教学为密教中心时代。

密典汉译,虽远起三国时代竺律炎与支谦共译之“摩登伽经”“华积陀罗尼神咒经”。

然纯密传华,实自唐开元三大士。

盖梵僧金刚智、善无畏两三藏努力翻译、实地修行植其灵根;不空三藏尽心弘传,懋其枝叶;得汉僧惠果阿阇黎出,而发其英华也。

(甲)惠果中心时代(一)修学次第:惠果(746-805)者,俗姓马氏,玄宗天宝五年(746)生于唐京兆府照应(今临潼)。

九岁即入不空弟子昙贞之门。

一日与昙贞共见不空,不空见而惊曰,此儿为密藏之器,必兴我法。

由是爱抚惠果,不异父母。

遂口授大佛顶大随求梵本,并普贤行愿、文殊之赞偈等。

已而兼修禅律。

故日僧空海所撰碑云:“始则四分秉法,后则三密灌顶。

”[附注20]年十九,入学法灌顶坛,投华结缘时,得转法轮菩萨。

不空昔时亦得此尊,勉以绍继己位。

大历元年,满二十岁(生年廿一岁),更从不空学金刚顶五部大曼茶罗法,及大悲胎藏三密法门,即授以两部大阿阇黎位。

翌年,更从善无畏弟子玄超受大毗卢遮那大教王及苏悉地教。

[附注21]故惠果之学,实兼善无畏、不空两三藏所传密教之长。

不空弟子中有七人仅得金刚界一部,唯果师兼得两部师位,[附注22]与精洽两三藏所译经典译语异同[附注23]及两部大法的精髓。

尔后三十八年间,果师大弘密数。

顺宗永贞元年(805)十二月十五日,示寂于青龙寺东塔院。

春秋六十,法腊四十。

(二)惠果系密教之特征:自不空大译仪轨,盛兴修法,惠果努力弘宣以来,密教特征,遂日益彰着。

计其异乎诸宗者凡三点:不空所译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密严经,均含有护国思想。

不空尝诲惠果曰,吾百年后,汝持此两部大法,护持佛法,拥护国家,利乐有情;果师亦以此义诲弟子空海。

唐世自开元以来,宫中则舍长生殿为内道场,城中城外亦建镇国念诵道场。

佛国风范,俨然在目;即示此种思想之弥漫。

其国家色彩强烈,一也。

他宗皆言凡。

夫修行,不经三大阿僧祇劫不得成佛。

密教独主即身成佛,以简易示人。

此思想导源于大日经,至果师溥利有情。

果师之意,欲使行者之人格、由修持、礼拜、信仰,以实现大日如来之佛格。

其即身成佛义,二也。

密宗修法,贵乎有验,非徒托诸空言。

果师于大历五年加持童子,说三世之事及帝王历数;贞元二十年(804)于醴泉寺为弟子僧义智,建立金刚界大曼荼罗,拼布尊位,言发雨降,皆验法力与实践一致。

此修学之实践,三也。

(三)惠果在密教学上之成就:果师自受具以后,为密教学上之大导师者三十八年,其成就约分三端:1、制作现图曼荼罗。

因真言秘藏,经疏隐密,若不假图画,不易授受;故密宗重视图画与经疏等,两部曼荼罗之制作,缘斯而起。

先是果师从新罗僧玄超学善无畏三藏之“摄大仪轨”及三藏所躬画之“胎藏图像”曼荼罗;旋又传不空系之胎藏曼荼罗。

果师旣承两系之绪,为牖导初学,便利传法,于是创制曼荼罗多种。

今可考者有三:一、金刚界曼荼罗,即果师赐空海者。

计有“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与“金刚界八十一尊大曼荼罗”各一铺。

其尊数有五佛、十六大菩萨、四摄八供、贤劫十六尊、四大神、二十天、四大明王等,通计八十一尊,诸尊悉坐兽环。

二、胎藏法曼荼罗,元唯有十二院,至果师乃始成十二院组织,以付弟子空海。

斯二者皆三大士时所未有,出于果师所独创。

三、现图曼荼罗。

云现图者,别于大日经及其疏所说。

是图为果师命李真等绘制,故云现图。

果师终生尽瘁于此。

当时青龙寺灌顶堂内、浮图塔下、内外壁上,彩绘殆遍。

其庄严肃穆,虽千载之下,犹俨然莹人心目。

2.梵语学上之成就。

初,不空三藏以果师有秘藏之器,能兴己法,口授大佛顶大随求梵本;其后讨寻梵夹二十四年,尽夜精勤,伏膺咨禀。

故果师于梵语学上之造诣极深。

其撰述中有“八转声”与“六离合释”(satsamāsā)二着,即示实例。

斯二者若明,则梵语文法明。

此果师纾其心得以津逮来学也。

3.果师之著述。

果师集金、胎两部于一身,极密教之奥秘,其著作据入唐诸师制作目录,仅举“阿阇黎大曼荼罗灌顶仪轨”一卷、“金刚界金刚密号”一卷。

此外可考者有:大日如来剑印、十八契印、胎藏界曼荼罗、金刚界曼荼罗。

此四部皆不记年代。

就中“十八契印”,即后世所谓十八道,为一种行法通则,本出于苏悉地,其意通于胎金,诸尊法皆可依是修焉、“大日如来剑印”,果师以授弟子空海者:自余有祈雨坛法、大日经略摄念诵行法、摩利支天菩萨念诵法等抄记。

若夫戒德冰霜,禅智妙用,其修持与内证,旣越时旷世,非末学所得而论矣。

(乙)惠杲以后之密教惠果身任秘教大导师者三十八年,其教泽覃敷四海,传法弟子最著者曰诃陵(kalinga 爪哇)辨弘、新罗慧超、剑南惟上、河北义圆、义明供奉、及日僧空海六人。

果师寂后,义明继其法席。

义明早殁,未见继承人。

义明同门义操,承法弟子颇多。

操住青龙寺东塔院,历顺宗、宪宗、穆宗三朝为灌顶国师,元和中撰“胎藏金刚教法名号”一(二?)卷现存。

[附注24]又译“西方陀罗尼藏中金刚族阿蜜哩多军荼利法”一卷,属杂部类,似即陀罗尼集经而更加广博者。

法传海云、法润、义真、深达、大遇、文菀等。

海云于太和八年(834)作“两部大法师资付法记”二卷。

文秘撰“两部曼荼罗诸尊名号座位”,传之日本。

是二师者,皆学德兼备。

又法润之弟子惟谨,撰“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一卷,说忏悔乃至如来八印及其功能。

“随求”者,即八印之总名。

谨又撰“大毗卢遮那经阿阇黎真实智品中阿阇黎住阿字覌门”。

果师再传弟子中名实足以继承法席者惟法全一人。

法全受瑜伽于操阿阇黎,学胎藏于法润,[附注25]撰述甚富。

今存者有“青龙寺仪轨”三卷、“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所集)、“金刚界三昧耶曼荼罗”一卷(所图)、“青龙寺轨记”一卷(略记胎藏行法次第)等。

我国唐密之阐扬至法全,耀其夕阳一抹之余辉。

密教以外之著述,有良蕡奉诏修述之“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三卷。

经录中有青龙寺新译经入藏目录一卷、贞元舍拾录一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