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宾满族剪纸
新宾文化产业升级

新宾现有的文化资源:一、以清永陵、赫图阿拉城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建筑(遗址:包括驸马府、城隍庙、城东门、城内的道路、满族历史文化长廊、满族民俗博物馆、关帝庙、东西禅房、汗宫大衙门、罕王井)二、以根雕艺术(新宾的根雕自然天成,豪放大气,颇有满族人遗风,与南方根艺精细织巧的风格截然不同)、满族剪纸为代表的民间手工技艺。
、三、新宾歌舞。
确定了平顶山镇、上夹河镇、永陵镇为满族秧歌传承基地,组建了大琵琶村满族秧歌队伍,能够熟练掌握九连灯、剪子股、二龙吐须、对面斗、套连环、五星、梅花、五凤楼等秧歌阵法。
“新宾满族祭祀”共收集、整理满族祭祀歌曲80余首,分为满族祭祀(满语)、满汉神调、丧葬祭祀等三大类。
采录新宾满族民间故事300多则,2009年出版了《新宾满族故事》。
收集整理了新宾民间小曲小调180多首。
新宾文化产业发展的现有路线:一、文化旅游:新宾满族自治县将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设文化旅游实验区。
到2021年末,文化旅游实验区将完成建设工作。
精心打造“清皇祖地、启运新宾”特色品牌。
进一步提升现有景区品质,增加体验型旅游产品。
清永陵和赫图阿拉城景区年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经营收入1100万元。
(1)以清永陵、赫图阿拉城景区为龙头,建设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园区。
(2)建设满族特色示范带。
建设满族文化体验区、满族风情小镇、健康旅游、影视基地、露营基地、建设满族饮食一条街,打造中国满族文化第一产业园区。
(3)建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公司,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向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初步构建满族文化旅行社、文化宾馆、文化餐饮、满族文化旅游商品、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点)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集团,促进新宾满族自治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4)研发具有新宾文化特色的产品。
打造健康餐饮、保健养生、修身禅修等特色沟域或庄园,支持野农牧业山庄、罕王城茶庄、妈妈沟景区开发建设。
(5)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开展景区经营。
清永陵祭祖大典仪式,展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满族风情。
加强清文化资源在发展辽宁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Tourism旅游经济 2012年4月199加强清文化资源在发展辽宁乡村旅游中的应用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王雁 李学成 张儒婷摘 要:辽宁是清文化资源大省,清文化是辽宁多年来精心打造的旅游文化品牌。
近年来辽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正日渐成为全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撑。
本文着重考察清文化旅游资源在辽宁发展乡村旅游中应用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加强清文化资源在辽宁乡村旅游中的应用,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辽宁 乡村旅游 清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4(b)-199-02乡村旅游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在乡村旅游的概念上,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乡村的田园景色、生产劳动、农家生活、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相应的,乡村旅游也分为不同类型。
其中一种为地域风情文化模式,是将原始的自然生态、秀丽的自然山水与人文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以及原始的乡情习俗融合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文化与生态的乡村旅游地。
这种模式的开发更多的依靠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我省清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地域风情文化模式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
1 辽宁乡村旅游对清文化资源利用的现状辽宁自然景观优美,历史遗迹众多、文化积淀丰厚,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目前,辽宁的乡村旅游正在蓬勃开展,据统计,2010年辽宁省乡村旅游收入265.65亿元,占旅游业总收入的10%;接待游客人数达到7278万人次,接近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的25.4%。
而辽宁省又是清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满族在这里崛起,清朝在这里诞生。
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与丰富清文化资源在我省交汇,必然会给辽宁省的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辽宁省开展的乡村旅游可以分为冰雪温泉游、渔家游、观鸟游、赏花游、采摘游、赏枫游、民俗游、文化遗产游、漂流游、购物游十大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之成功个案——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发现、挖掘、传承保护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 2 G1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 7 (O 1 3 0 1 0 10 - 9 42 1 ) —0 6 — 5 O
基 金 项 目 : 文 系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艺 术 学 重 点 项 目“ 国 少数 民族 剪 纸 艺 术 传 统 调 查 与 研 究 ” 阶段 性 研 究 本 中 的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与民 问美 术 专 业 硕 士 。
等地 所辖 的二 十余县 的 广大地 区 。 规定禁 条有 四 : 移
一
、
长 期 湮 没 的 长 白 山满 族 民 间文 化
民之 居住有 禁 : 田地 之 垦辟 有禁 ; 森林 矿产之 采伐 有 禁; 人参 东珠 之掘 捕有 禁 。康 熙 四十一 年(7 2年) 10 下令全 部封 禁 。 封 禁期 间 , 区划 分为 一百零 五个 围场 , 官兵 禁 有
看守 , 期 围猎鹿 羔等 物上 献朝廷 。 定 每年 允许一 定数
量 的人进 禁 区挖参 , 设参 局予 以管 理 。从此 , 里成 这
为 无 人 居 住 的 荒 山野 岭 ,到 处 是 森 林 草 莽 、野 兽 成
争, 满族 各部 男子 几乎 全被 征调 , 努尔 哈赤 及 皇 太 跟 极 征 战 四方 , 随着 清 军进 关 , 部族 流动 更 大 , 族 西 满 迁 争先 恐后 。 从此 长 白山 区人 烟 日稀 。
i】 佳 生 主编 . 族 文 化 史 l 1辽 宁 民族 出 版 社 ,9 9 1张 满 ^. 1 19. [】 纯 信 , 2王 王 纪 著 . 族 民 间美 术 】时 代 文 艺 出 版 社 ,0 0 满 . 20 .
fJ 碧 波 , 中尧 主 编 . 国古 代北 方 民 族文 化 史[ . 龙 江 出 版 社 ,9 3 3张 董 中 MI黑 19 . 陈见微主编. 东北 民俗 资 料 荟 萃 f . 林 文 史 H 版 社 ,95 M1 吉 { 19.
辽宁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1
民间社火(义县社火)
72
民俗
民间社火(朝阳社火)
(8项)
73
民间信俗(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
74
朝鲜族花甲礼
75
元宵节(辽西朱碌科黄河阵)
76
庙会(天成观庙会)
苏继承 吕春景 吴吉山
刘吉英
程彬 龚振涛、陈焕升
王桂荣 车世梅 马驫
石岩
朱瑞莲
江崇生
崔英子 崔恩桥 何永泉 王运峰
邢鹤林 李翠珍
许亨行
金云溶
李松柏
第2页
53
剪纸(岫岩满族剪纸)
54
满族刺绣(岫岩满族民间刺绣)
55 传统美术 56 (14项)
剪纸(新宾满族剪纸) 石雕(煤精雕刻)
关素镅
57
琥珀雕刻
58
阜新玛瑙雕
李洪斌
59
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汪秀霞、赵志国
60
满族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
夏丽云
61
剪纸(建平剪纸)
62
锡雕(锦州锡雕)
李绍俊
14
辽宁鼓乐
1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
16
龙舞(金州龙舞)
李成家
17
高跷(海城高跷)
邢传佩、杨敏
18
秧歌(抚顺地秧歌)
19
20
传统舞蹈 (9项)
21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 高跷(辽西高跷)
高跷(盖州高跷)
金明焕
22
朝鲜族农乐舞
李永浩
23
(高跷)上口子高跷
张中贤
24
鼓舞(辽西太平鼓)
马福合
第3页
王娜
32
辽东地区满族剪纸艺术研究

辽东地区满族剪纸艺术研究关键词:辽东地区;满族剪纸;艺术研究;传承一、辽东地区满族剪纸的概况当今全球化时代下,艺术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剪纸艺术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有效地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辽东地区剪纸艺术作为我国传统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风貌。
剪纸艺术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种类和不同韵味,这种艺术美的形式,让辽东地区满族剪纸成为众所周知的艺术特色。
辽东地区满族剪纸是满汉杂居的自治县,满文化与汉文化融会、积淀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其民间剪纸—这一伴随当地人们同步成长的艺术也是丰富多彩。
县文化馆多年来非常注重收集和挖掘民间剪纸,先后在县馆展览厅举办了多次剪纸展。
所展出的琳琅满目的剪纸表现了淳朴的民俗风情和满汉人们的审美情趣,它特有的魅力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异彩,使这一古老艺术跨越了时空的界线,继续点缀着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辽东地区民间剪纸,留给人们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它所体现出的地域特色。
谈起辽宁凤城,是一种大自然的馈赠,将大自然的美与剪纸艺术相结合,剪纸作品也可以再现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
正是这特有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为我们祖先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渔猎资源和以农为业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辽东地区满族剪纸的民族特色辽东地区剪纸艺术的剪纸特色在于融入东北人粗犷的生活情怀,剪纸线条感粗壮,不拘泥于细节,有很大的随意性,尤其是一些老艺人在剪纸创作过程中,一边吟唱,一边剪作,将口口相传的民间风俗故事融入剪纸作品中。
剪纸作品中谱写了剪纸艺人对于民俗精神中善良与智慧的理解。
翻转游走的大黑剪子看似困顿而笨重,却在老艺人手中追心逐意,如鱼儿水中嬉戏,欢快流畅而豪放不羁。
人民在面对自然时表现出的率真的性格和朴实的情感体现在剪纸艺术中即是用简化成的符号结合成一幅美丽的人性画卷,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辽东地区剪纸艺术的文化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充满着悠久的人们和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和积淀着满族人对于剪纸艺术的审美观念。
辽宁满族剪纸中的图腾与萨满崇拜

辽宁满族剪纸中的图腾与萨满崇拜作者:亓智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1期摘 ; 要:东北这片黑土地人杰地灵,人们在这片土地生繁衍生息,在人们生产生活的闲暇之余,形成了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活动形式——剪纸。
满族剪纸是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发展中所形成的满族文化活动,不在仅仅是一种业余活动,而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民俗文化和剪纸文化,是具有满族民俗特色的剪纸文化,如萨满、图腾,祈福等。
但也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代社会被当今的人们慢慢的遗忘,成为了为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满族剪纸;图腾;萨满中图分类号:I207.9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150-01一、满族剪纸的起源满族剪纸的产生并不是在清朝的时候,满族未入主中原的时候它就已经有了他们民族特色的剪纸,比如“扫晴娘”“抓髻娃娃”等。
这和他们的风俗习惯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满族起源于女真族,生活于东北地区,萨满教就是当时北方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它源自于通古斯语族体系,“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①中,它是女真语,意指“跳大神”或是会去病消灾“巫师”一类的人。
也可以一说是当时人与神相联系的一个媒介。
由于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不能去充分的认识和改造自然,而且人们生病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医治,很多人就会把希望寄托于宗教上。
“嬷嬷神”,意即老太太。
这些嬷嬷神各有分工,有管子孙繁衍的,管儿女婚姻的等。
满族的剪纸就是从这种对嬷嬷神的崇敬开始的,将神的形象加以突出、强化、形象化;需要将祭祀仪式装点得肃穆、庄重;萨满也需要造成舆论以扩大影响,正是这种种需要产生了为萨满巫术服务的民间剪纸艺术。
满族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在色彩上认为白色吉祥,红色凶恶,和汉俗迥异。
这就是满族的“色尚白”。
这一色彩观的形成与满族的习俗是有关的:满族是以狩猎为生的民族,生活在丛林峻岭中,这里冬季漫长,到处是皑皑白雪。
满族剪纸的特点及保护

满族剪纸的特点及保护作者:李雯雯王福君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1期摘要:岫岩满族自治县是满族聚集地之一,拥有悠久的满族文化。
而剪纸是岫岩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当地满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岫岩满族剪纸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成为满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这些年历史的变迁使得满族剪纸的传承受到极大的影響。
本文通过对满族剪纸的历史背景、现状、传承和保护几方面讲述岫岩满族剪纸这项民间艺术。
关键词:满族剪纸艺术特点满族剪纸的传承与保护一、岫岩满族剪纸的发展(一)岫岩满族剪纸的历史背景满族的祖先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下游那片被称为“白山黑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擅长骑射的满族祖先一直是以放牧、渔猎和采集为生。
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形成了满族特有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后又因局势动荡导致一些特有文化的流失和泯灭。
满族剪纸就形成于这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特定人文情怀的地方。
它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它的存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项承载着满族浓厚文化气息的艺术。
满族剪纸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使得民间剪纸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点和人文风格,是满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慧心巧思的满族人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都剪成剪纸作品,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也通过在特定时间把不同的剪纸贴到不同的位置来装饰自己的生活。
(二)岫岩满族剪纸的民风民俗满族人民早期大多数信奉萨满教,即满族中的“跳神”。
“跳神”分为跳家神和大神两种。
承担跳家神的家萨满教,是由大萨满的助手,也称作“扎哩”的人充当。
满语“扎哩”是“扎哩毕”的命令式,“扎哩毕”在满语中解释为“巫人在神前祈祷”,而其命令式也被解释为“诵唱”。
“萨满神”大多都是以嬷嬷神的形象出现在剪纸里,按照传统的说法,神灵中有超过150个嬷嬷神,有管婚嫁的喜神嬷嬷,有管儿女子孙的欧木娄嬷嬷等,嬷嬷的作品大多都是正面的,并且都符合中国审美的对称样式,而嬷嬷的服装则是传统的满族服饰。
试述新宾核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收稿日期:2019-03-20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以筹建中的新宾核心区为中心”(W2015148)阶段成果作者简介:王兴(1970-),男,辽宁抚顺人,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东北区域文化及东北现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3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32019(总123期)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GeneralNo.123试述新宾核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王 兴1 曲 霞2(1、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抚顺113122; 2、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122) 摘 要: 筹建中的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国内首家以保护满族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对辽东7个满族自治县市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就率先启动新宾核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出对策性建议,探讨了新宾核心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的思路,以及保护区建设的规划布局和项目建设。
关键词: 新宾;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满族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9)03—0043—05 2014年,辽宁省文化厅正式启动了国家级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工作。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家级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没有得到文化部批准。
时至今日,四年多过去了,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一直处于筹建阶段,许多建设工作没有落地实施。
一、新宾核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鉴于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保护辽东满族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以及辽东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极其濒危的状况,省市有关部门的工作不能停止,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也不能停止,要积极采取措施,查找问题症结所在,借鉴其它地区成功申报的经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们建议先行启动省级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然后,再重新申报国家级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新宾满族剪纸:满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面镜子
2008-02-18 来源: 辽宁日报
满族剪纸作品
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清王朝的发祥地,这里有关外三陵之首、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有后金第一都城赫图阿拉城。
雄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积淀和保存了大量的满族民间活态文化及丰富的民俗活动,新宾满族剪纸就是依托于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新宾满族剪纸有着200多年的传承历史,它以满族萨满文化和满族民俗节日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乡土气息浓烈,民族特点鲜明。
其造型简练,线条粗犷,朱白对比强烈,
整体明快,流畅自如,拙中见巧,概括性强。
新宾满族剪纸画面丰富恢弘,剪纸技法古朴、自然,不描不画、不打底稿,全凭一把剪子,剪随心动,一气呵成。
有时还根据画面上的需要或用木炭、或用烟头、或用香头等,烫出点、线来表现画面,这种手法的运用是新宾满族剪纸中的一大特色。
其中还包括吊线剪纸、立体组合剪纸等,都是其他民族剪纸中所没有的。
新宾满族剪纸多以满族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乡风民俗、人生礼俗、花鸟草虫等为主要表现内容。
尤其是反映努尔哈赤起兵和表现满族祭祀、打鱼、狩猎、骑射等题材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
据查,在“红山文化”的考古中发现有“蛇吃蛙”的文物,而在新宾满族剪纸中,也出现了“蛇吃蛙”的内容。
新宾满族剪纸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新宾满族剪纸形式多样,造型独特。
在形式上分为:单纸剪、双纸剪、立体组合剪、彩色拼粘剪、松明烟熏剪、火头烧烙剪和吊线动画剪等多种表现手法。
在人物造型上,多是正面站立,左右匀称,五官阴刻,两手下伸,五指分开,这种造型酷似远古的岩画。
还有满族儿童在做“摆姑娘人”游戏时所剪的“嬷嬷人儿”造型,人物的身子和腿是双层的,头是单剪的,有长长的脖子,可插到衣服里,男人的长辫子可折到背面去,用一根笤帚笤弥子作支撑,根据故事情节的不同可摆放出各自不同的人物表情,别致有趣。
再有吊线动画剪纸,是满族人过端午节时在窗前悬挂的一种剪纸,它的人物造型更为别致,无论是头、身、四肢和手脚都是单剪的,是用细线打上疙瘩连接在一起的,吊在窗前,被风一吹,类似于现在的皮影表演。
另外,新宾满族剪纸在画面上还结合有满文,这种图文并茂的剪纸造型,也是新宾满族剪纸造型中的一个亮点。
新宾满族剪纸在材料的使用上除用纸以外,其他任何薄片材料都可用来剪纸,如皮革、鱼皮、麻布、桦树皮、
苞米窝儿、红辣椒、树叶等等。
剪纸材料的多样化,造就了新宾满族剪纸极强的表现力。
新宾满族剪纸是以剪、说、唱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是将满族剪纸、满族民歌和满族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边唱、边讲的形式剪出作品来。
剪、说、唱一体,心、脑、手并用,是新宾满族剪纸的又一大特色。
这一特色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仪式、一种信仰、一种文化,它是我们了解、认识和研究满族历史与文化的一面镜子。
(记者杨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