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病因的高危因素分析
中国乳腺癌高发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乳腺癌高发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据统计,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如江苏、山东、安徽、广东等地,乳腺癌高发,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中国乳腺癌高发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一、年龄年龄是女性乳腺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通常来说,女性在50岁之前得乳腺癌的几率比较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几率会变得越来越高。
大约80%的乳腺癌患者是在50岁以上被诊断出来的。
因此,针对这个高风险人群,定期体检是十分必要的。
二、遗传因素乳腺癌具有遗传性,有些乳腺癌是由家族遗传引起的。
一些基因突变会让癌症发生率更高,如BRCA1和BRCA2基因。
如果你的亲属,如母亲、姐妹、女儿患有乳腺癌,你的乳腺癌风险就会增加。
三、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是影响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饮食、烟酒、运动等。
一些研究表明,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会增加乳腺癌发生的风险。
营养均衡的膳食和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乳腺癌发病率。
四、孕育史女性孕育史也是影响乳腺癌发生的因素之一。
据研究,女性怀孕并生育的次数与乳腺癌风险呈负相关。
生育一次及以上可以显著降低发病率,而且早产和自然流产会增加乳腺癌风险。
五、乳腺病史如果女性曾经患有乳腺纤维囊性疾病、乳腺增生、乳房切除术等乳腺疾病,她们患乳腺癌的风险也会增高。
六、荷尔蒙替代疗法女性在绝经后激素水平下降,荷尔蒙替代疗法(HRT)可以减缓或者缓解这些症状。
然而,长期使用HRT可能会增加乳腺癌风险。
特别是维持时间超过5年者,风险增加尤为明显。
七、辐射高剂量的辐射也是一种乳腺癌危险因素。
如医疗设备、放射性元素污染等。
尤其是青春期女性,在乳房组织发育期时,对放射线容易造成伤害,增加乳腺癌风险。
综上所述,乳腺癌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建议女性注重身体健康、避免和减少上述危险因素,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来预防和及早发现乳腺癌。
中国乳腺癌现状

中国乳腺癌现状近年来,乳腺癌成为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数百万女性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这一数字仍在不断上升。
本文将探讨中国乳腺癌的现状、原因和预防措施。
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
根据《201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为29/10万,粗略估计每年新发病例约30万人。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但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其增长速度最快。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内分泌、环境和生活方式等。
有研究显示,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中,具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比例较高,说明遗传因素在乳腺癌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内分泌因素也是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绝经后妇女。
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不合理的饮食、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针对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定期筛查:建议女性定期进行乳腺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病变,提高治愈率。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熬夜、戒烟限酒等,有助于维持健康的内分泌环境。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预防乳腺癌。
遗传咨询: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可以进行遗传咨询,了解自身患乳腺癌的风险,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越来越年轻化。
为了预防乳腺癌,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进行乳腺检查。
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建议及时进行遗传咨询,以了解自身患乳腺癌的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加精准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来战胜乳腺癌这一疾病。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中国女性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随着中国女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恶化,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因此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中国乳腺癌筛查现状展开,结合关键词和内容,以期提高人们对乳腺癌筛查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乳腺癌的年龄特点与发病率分析

乳腺癌的年龄特点与发病率分析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可发生在男性身上。
然而,乳腺癌的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
本文将分析乳腺癌的年龄特点以及其对发病率的影响。
1. 乳腺癌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乳腺癌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通常可将年龄分为青少年期、成年期和中老年期。
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中老年期达到高峰,而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相对较低。
2. 青少年期乳腺癌的发病率特点尽管青少年期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仍然存在。
这一阶段的乳腺癌较为罕见,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
青少年期乳腺癌通常与遗传因素、家族史以及其他特定的基因突变相关。
早发乳腺癌往往对治疗更为敏感,但也容易被忽视。
3. 成年期乳腺癌的发病率特点成年期是乳腺癌的主要发病期。
女性在40岁至50岁之间往往是乳腺癌的高发年龄段。
与其他年龄段相比,此时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及其与雌激素暴露的长期关联使得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
此外,一些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也会对成年期乳腺癌的发病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高脂肪饮食、缺乏体育锻炼、肥胖和吸烟等。
4. 中老年期乳腺癌的发病率特点中老年期是乳腺癌的高发阶段,尤其是在50岁以上的女性。
乳腺癌在这个年龄段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除了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外,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肥胖、生育与哺乳的历史以及绝经等也可能对中老年期乳腺癌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5. 年龄对乳腺癌发病率的影响总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尽管乳腺癌主要影响中老年妇女,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年龄段的女性可以忽视这个疾病。
随着人们对乳腺癌认知的提高以及早期筛查技术的发展,对于所有女性来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乳腺检查仍然至关重要。
结论乳腺癌的发病率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少年期乳腺癌相对较罕见,而成年期和中老年期是乳腺癌的高发年龄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对于女性来说,根据年龄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和定期乳腺检查,可以提前发现乳腺癌,从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乳癌诱发原因分析报告

乳癌诱发原因分析报告引言: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乳腺癌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报告旨在分析乳腺癌的诱发原因。
一、遗传因素:乳腺癌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研究表明,家族史是乳腺癌的重要风险因素。
患者的母亲、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其患乳腺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激素因素:女性激素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长期暴露在高水平的雌激素环境下,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早发育、晚绝经、未生育、晚育、长期服用激素替代治疗、长期口服避孕药等都与乳腺癌发生相关。
三、生活方式与饮食: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乳腺癌的重要诱因。
长期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等都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此外,高脂饮食、高糖饮食、高盐饮食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会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
四、环境因素:环境中的一些致癌物质也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比如,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等,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居住在高污染地区的女性,乳腺癌的患病率也较高。
五、心理压力:心理压力与乳腺癌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慢性压力的持续暴露导致身体激素的紊乱,从而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
在生活中,应积极应对压力,减少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六、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比如年龄是乳腺癌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乳腺癌的发病率也会逐渐增加。
另外,白种人的乳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亚洲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较低。
结论:乳腺癌的发生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激素因素、生活方式与饮食、环境因素、心理压力以及其他因素都可能导致乳腺癌的诱发。
因此,预防乳腺癌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强家庭史的调查和监测,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减少暴露在有害环境中的时间,以及积极应对心理压力等。
只有做到全面预防,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保护女性的健康综上所述,乳腺癌的发病与多个因素有关。
杭州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 0 1 3 年第 2 3 卷第 1 期
Z h e i i a n g J I T C WM( V o 1 . 2 3 N o . 1 2 0 1 3 )
况、 体育锻炼 、 吸烟和饮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有 较好 的分 化类 型 , 在 生物 学上 具有较 低 的侵犯 性 。 0 . 0 5 ) 。与健康对照组 比较 , 病例组月经初潮年龄早 、 针 对初 潮年 龄早 、 绝 经后接 受 H R T的妇 女 , 帮助 绝经 后 HR T 史常见 、 乳 腺增 生史 和 乳腺 癌家 族 史 比 她们建立预防乳腺癌的保健 知识 ; 使用雌 激素时尽 例高 、 生存压力大以及接触 x线更频繁 ( P < 0 . 0 5 ) , 见 量 采 用最 小有 效 剂量 ; 密 切观 察乳 腺 情况 , 定 期 接受
浙江 中西医结合杂志 2 0 1 3 年第 2 3 卷第 1 期
Z h  ̄ i a n g J I T C wM( V 0 1 . 2 3 N o . 1 2 0 1 3 )
6 5
・
调查研究 ・
杭 州地 区女性乳腺癌危 险 因素调查 分析
王灵燕
关键 词 乳腺 癌 女性
金
璐
周 芳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
多 因素 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 析 , 结果 显示 初潮 年龄 早 ( OR = 性 乳 腺病 变 。 目前 还 没 有证 据表 明乳 腺 增生 是 乳腺 但 两 者 之 间 可 能存 在 较 为 密 切 的关 2 . 4 8 3 )、 绝 经后 H R T史 ( O R = 4 . 1 6 2 ) 、 乳 腺 增 生 史 癌 的癌 前 病 变 , ( O R = I . 7 1 5 ) 、 乳 腺 癌家 族 史 ( O R = I . 9 7 3 ) 和生 存 压 力 系 。乳腺 增 生 的发生 基 本可 以认 为 与 内分 泌失 调 和 大( O R = 2 . 0 1 7 ) 是 杭 州地 区女性 乳 腺癌 发生 的危 险因 精 神 因素 有 关 , 故 乳 腺 癌 与乳 腺 增 生 间 存 在 共 同 的 素 。见表 2 。
乳腺癌的风险因素分析

乳腺癌的风险因素分析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可以发生在男性身上,但相对较少。
了解乳腺癌的风险因素对于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乳腺癌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乳腺癌的常见风险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年龄年龄是乳腺癌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乳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特别是绝经前后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
保持定期的乳房自检和乳腺癌筛查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尤为重要。
2. 家族史家族史也是乳腺癌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人的一级亲属(母亲、姐妹或女儿)中有乳腺癌患者,那么他/她患乳腺癌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如果有两位或以上的一级亲属患有乳腺癌,那么风险更高。
这表明遗传因素对乳腺癌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具有家族史的人来说,更频繁的定期乳房自检和乳腺癌筛查是必要的。
3. 遗传突变突变的BRCA1和BRCA2基因是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重要遗传突变。
如果一个女性携带了这些基因的突变,她患乳腺癌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除乳腺癌外,这些基因突变还与其他类型的癌症有关。
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人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预防措施。
4. 个人乳腺情况乳腺癌的发生与个人乳腺的情况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女性有乳腺增生或乳腺纤维囊肿等乳腺疾病,这些疾病增加了患乳腺癌的风险。
此外,乳腺癌的发生与女性乳腺的密度也有关系。
乳腺密度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
了解自己的乳房情况,并定期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情况。
5. 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对乳腺癌的风险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饮食中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糖分的摄入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和长期暴露在雌激素替代治疗中的女性也面临着较高的乳腺癌风险。
环境因素中,暴露在有害化学品和辐射中的女性也可能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6. 酒精和吸烟过量饮酒和吸烟与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有关。
研究发现,每天摄入两个或以上的酒精饮料与乳腺癌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吸烟也与乳腺癌的发病率有一定的相关性。
乳腺癌课题的内容

乳腺癌课题的内容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造成了许多女性的生命和身心健康面临巨大困扰。
为了更好地理解乳腺癌的病因、防治和康复,许多科学家和医生们致力于深入研究乳腺癌相关的各个课题。
一、乳腺癌的病因乳腺癌发生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乳腺癌的遗传倾向通过家族史和基因检测进行分析。
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是乳腺癌的重要遗传因素,其检测可以帮助女性了解自身发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环境因素也被认为对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如激素替代疗法、辐射、化学物质暴露等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生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饮食习惯、缺乏运动、肥胖等都可能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二、乳腺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乳腺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乳房自检、乳腺钼靶、乳腺超声、乳腺磁共振等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
其中,乳房自检是一种简单易行且低成本的筛查方法,可以帮助女性及时发现乳腺异常。
乳腺钼靶适用于40岁以上的女性,能够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情况。
乳腺超声和乳腺磁共振则能够提供更加详细的乳腺结构信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一旦发现乳腺异常,进一步的病理学检查是必要的。
乳腺癌的确诊主要依靠活检和病理学检查。
活检方式多样,包括穿刺活检、切除活检等。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以及分子表型等,为患者提供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乳腺癌的治疗与康复乳腺癌的治疗一般采用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根据病灶的大小和患者的需求,可以选择乳房保留手术或乳房切除手术。
乳腺癌术后放疗可以减少复发率,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则根据不同患者的分子表型和病理特征进行调整。
乳腺癌康复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身体康复和心理康复两个方面。
身体康复包括乳房重建术、乳房假体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形态和功能;心理康复则通过心理辅导、支持小组等方式,帮助患者应对治疗后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现代乳腺癌的现状分析报告

现代乳腺癌的现状分析报告一、乳腺癌的概述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也可发生在男性身上,但相对较少见。
乳腺癌是由乳腺组织内的细胞发生恶性转变而引起的肿瘤。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困扰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全球乳腺癌的现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新发癌症的25%。
截至2020年,全球每年约有275万新病例,68万人死于该疾病。
据预测,到2030年,乳腺癌发病人数将达到32万,死亡人数将超过90万。
据研究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亚洲国家逐年上升,迅速接近西方国家的水平。
尽管乳腺癌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发病率较高,但亚洲国家的发病率增长速度更快。
这可能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有关。
三、中国乳腺癌的现状乳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数据,乳腺癌在中国女性中的发病率从1970年的每10万人中约有3.2人增加到2015年的每10万人中约有38人。
另外,中国乳腺癌的死亡率也在上升,目前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
中国乳腺癌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恶性肿瘤,部分原因是中国女性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作息时间和运动习惯的改变等因素,乳腺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四、乳腺癌的风险因素1. 年龄:乳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中年女性是发病的高峰期。
2. 病史:有家族史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
3. 遗传:某些基因突变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如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
4.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饮食、肥胖、缺乏运动和酗酒等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5. 激素: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疗法有可能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五、乳腺癌的早期筛查与治疗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乳腺癌治愈的关键。
目前,乳腺癌的早期筛查主要采用临床乳腺自检、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和MRI 等)以及活检等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病因的高危因素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810001) 祁玉娟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肿瘤之一,综述乳腺癌发病的相关因素如年龄、月经、生育、哺乳、身高、家族史、饮食结构及环境、心理因素等,从而降低发病率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关键字 乳腺癌 病因 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37.9 乳腺癌是当今世界女性最多发的恶性肿瘤。
近20年尤为显著,每年全世界约有100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1]。
据报道,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乳腺癌发病率约以年均3%的速度上升,在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等西欧和北美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始终居首位。
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在世界上虽属低发国家,但近年出现明显上升趋势。
我们旨在通过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分析,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存率及生存时间。
目前国内外研究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有。
1 年龄 在月经初潮前及20岁前,发病罕见,约0.2%[2],20岁以后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
2 种族 美国白人女性乳腺癌的终生危险较黑人女性高,在美国的亚裔、西班牙裔及美籍印第安人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大大低于那些(非西班牙裔)白人妇女[3]。
与中国大陆、新加坡和香港妇女相比,居住美国的亚洲出生的华人女性乳腺癌的年发病率几乎是她们的两倍,美国出生的华人妇女乳腺癌发病率仍然较高。
3 月经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 早龄初潮(11岁或更早),较晚的绝经末期年龄(55岁以后)为已确定的可重复危险因素。
较短的月经周期与较高的乳腺癌发病危险性一致[4]。
绝经年龄每延迟一年,乳腺癌的发病危险约增高3%。
4 生育因素 较晚的初次全程妊娠年龄,未育者,经产妇较低的产次亦为已确定的可重复危险因素。
第一胎足产超过35岁,每超过1年发病危险性大约增加5%,而后每增加1次生产,降低7%。
目前多项研究显示:较短的分娩间隔与终生低乳腺癌的发病危险相关。
5 哺乳 哺乳总时间与乳腺癌的危险性呈负相关。
有人调查:哺乳的母亲比不哺乳者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小(2~3)倍,哺乳时间越长,乳腺癌发生的机会越少。
1个很好的证明就是爱斯基摩人平均哺乳时间在3年以上,有的持续哺乳长达30年,她们的乳腺癌发生率仅为1.3/10万。
6 体重 老年绝经后女性体重增加5公斤,危险性增加8%。
绝经后,肾上腺和绝经后的卵巢所产生的C19类固醇雄烯二酮被脂肪组织中的芳香化酶芳香化后生成雌酮[5]。
肥胖者无论是雄烯二酮的产生还是芳香化酶的活性都增加。
来源于脂肪组织的雌酮被利用转化成更具生物活性的雌二醇,血液中雌酮和雌二醇水平与绝经后妇女的体重成正相关关系,这种雌激素水平随着肥胖的增加与乳腺癌危险性升高有关。
Mannist o研究发现乳腺癌危险性随WHR(体重、腰围及臀围比例)增加而迅速增加,绝经前妇女WHR超过0.87者比低于0.78者乳腺癌危险性增加4.6倍。
绝经期后妇女体脂百分比、体脂体重和非体脂体重的升高均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而绝经前妇女没有这种相关性,认为绝经前后WHR均与乳腺癌发病呈正相关,并且不依赖于其他因素,为单独的乳腺癌危险因素。
7 身高 有学者分析表明:绝经前每增加5公分身高,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RR)为1.02;而绝经妇女RR为1.07[5]。
可能与身高较高者早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GF,insulin-like gr owth fact or)水平持续较高有关。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 GF-1)是一种与胰岛素有同源性结构的多肽激素,且主要受生长激素(GH)的调控[6]。
实验表明GH能够增加乳腺I GF-ⅠmRNA的水平,促进I GF-Ⅰ的产生,I GF-Ⅰ在局部直接刺激乳腺腺泡的发育。
目前认为GH和I GF-Ⅰ与雌激素共同参与乳腺的发育,在乳腺癌中雌激素对I GF-ⅠR有正相调控作用,而且ER状态和I GF-ⅠR状态呈正相关,两者常共同表达。
提示雌激素可调节I GF-Ⅰ和I GF-ⅠR的表达,从而影响I GF-Ⅰ信号传导;而I GF-Ⅰ与I GF -ⅠR结合后又反过来通过影响细胞内的蛋白合成翻译过程而影响ER的表达,从而影响雌激素的作用。
I GF-Ⅰ通过I GF-ⅠR及受体底物如胰岛素受体底物-Ⅰ(I RS-Ⅰ)等调控下游信号系统,促进细胞增生及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8 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GF) 两者对正常和癌性乳腺上皮细胞都有增殖刺激作用,此外还能抑制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的合成,使有生物活性的游离雌激素水平增加。
研究发现,不论是绝经前还是绝经后女性血浆胰岛素浓度均与SHBG浓度呈负相关,而多种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如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与SHBG浓度呈正相关,因此SHBG浓度降低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胰岛素抵抗、SHBG浓度降低导致有生物学活性的游离雌激素浓度增加可能是肥胖绝经后女性乳腺癌危险性增加的原因之一。
9 精神、心理因素 研究表明,精神创伤、不幸生活(家庭不幸、常受挫折等)、性格孤独、抑郁、爱生闷气等不良心理与精神因素均与乳腺癌发病相关,这些事件经常造成精神刺激而引起应激反应,当反应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导致身心疾病以致肿瘤的发生,尤其是女性乳腺癌。
研究证实经历过严重生活不良事件的妇女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可提高(2~3)倍。
北京市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北京市女性乳腺癌与精神心理状态密切相关[7]。
10 饮食结构改变,如脂肪摄入增加,蔬菜摄入减少等 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Cui等研究结果显示:喜欢“肉类-甜食”西式饮食的亚洲绝经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风险,高于“蔬菜-大豆”饮食模式者。
“肉类-甜食”饮食模式与乳腺癌危险相关(比值比1.3),但限于超重的绝经后妇女,特别是雌激素受体阳性者,乳腺癌危险增高近2倍(比值比1.9)。
“蔬菜-大豆”饮食模式与乳腺癌危险无关。
同时,常吃腊肉、香肠、酱菜也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8]。
减少动物脂肪和甜食的摄入,多食用绿色蔬菜、豆制品和水果减少乳腺癌的危险性,因为维生素D、A、C、E及胡萝卜素对乳腺癌有保护作用。
高纤维饮食对乳腺癌有保护作用,随着摄入量的增加,其保护作用越明显[9]。
11 绝经后激素的替代使用 激素替代疗法(HRT)是目前预防和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对改善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等也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绝经后乳管上皮萎缩、间质细胞减少,经雌激素补充可有再度增殖的倾向。
在增殖过程中,雌激素能提高具有ER的乳腺细胞内D细胞周期蛋白的活动,当其刺激细胞增生时,有丝分裂反应产物增加,G1期的分子控制发生点-R点自发性突变的危险性相应增加,出现随机基因错误,参与癌化;同时,雌激素代谢产物16α-羟基雌激素与4-羟基儿茶酚雌激素等可直接损伤DNA;此外,雌激素通过影响脂质过氧化与氧化还原失衡还起到间接效应[10],即初始与进行性对乳腺组织癌症进展过程的发生影响作用。
也有研究认为雌激素不是乳腺癌的致癌因子,但它可作为促细胞有丝分裂原,促使受其它因素影响已发生癌变的乳腺细胞发生裂变。
12 年轻女性使用避孕药可增加发病危险性 有报告指出:口服避孕药所诱发的危险,主要是由含有左旋-18-甲基炔诺黄体酮的3种制品所致[11]。
与未曾用药者相比最近及新近用药者(末次用药在10年内)乳腺癌发病危险适当升高。
有关研究表明乳腺长期的暴露于雌孕激素周期性交替变化的作用下,导致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增高或引起雌激素代谢平衡失调间接引发乳腺癌。
13 有乳腺癌家庭史,具有高度的发病危险性 某些遗传缺陷或免疫缺陷病的个体,会表现出易患某些肿瘤的倾向,即对肿瘤的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2 cep tibility)。
由高外显率易患基因突变引起的乳腺癌有以下临床特征:发病年龄比散发患者年轻;双侧乳腺癌发病率高;相关肿瘤发病率高,包括卵巢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骨肉瘤和男性乳腺癌。
遗传性乳腺癌(HBC)占全部乳腺癌病例的5%~10%,在遗传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携带者一生患乳腺癌的危险性36%~87%,BRCA2突变者为45%~84%[12]。
目前研究发现:如突变在BRCA1的5’端,有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倾向,突变在3’端时发生乳腺癌的可能性大,突变在BRCA1的中心乳腺癌的发病危险性降低。
BRCA2中心部位突变卵巢癌发病危险性增高,其外部突变乳腺癌发病危险性降低。
BRCA1突变的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阴性者高达90%,同时伴有高核和组织学分级, Tp53突变率高、非整倍体常见、HER-2/neu表达率低、异型性高、微管形成少、有丝分裂指数高。
雌激素受体阳性多发生于BRCA2突变者。
14 一侧乳腺癌患者,对侧乳腺癌发病危险性比正常人高 有学者研究乳腺癌首次诊断和接受放疗的年龄小于45岁的病人对侧发生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5.5,大于或等于55岁降至2.1,可见年轻时受照射增加了发生对侧乳腺癌的危险性。
同时直系亲属的家族史是目前公认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有直系亲属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生对侧乳腺癌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1.5~3)倍[13]。
对BRCA1/2突变携带者的研究显示:由于BRCA1/2的基因产物与RAD51有交互作用,后者是修复DNA 双链断裂的关键蛋白,正常BRCA1/2基因的丢失能引起正常乳腺组织放射敏感性提高。
15 多次胸部透视或胸片检查,或长期多次大量露于电离辐射之下者,易患乳腺癌 有研究报道[18]乳腺癌的风险取决于放射的剂量和年龄。
如广岛、长崎居民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中,每单位辐射量导致乳腺癌的RR主要与爆炸发病时幸存者的年龄有关,10岁以下风险最高,40岁以上者在随后的乳腺癌风险方面没有明显提高。
16 有慢性乳腺囊性增生病伴乳头状瘤,病理结构增生活跃者,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的常见乳腺疾病,以(35~45)岁为发病高峰,基本病因认为是女性体内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
影响乳腺良性病变(乳腺活检证实)发展为乳腺癌的因素有多种,包括乳腺癌家族史、活检后间隔时间和月经状态。
有阳性家族史的绝经前非典型增生者,以后患乳腺癌的危险加倍,但并不增加绝经后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
17 癌基因的失活、抑癌基因的抑制癌基因 C-erb B-2基因定于17号染色体q21区带,编码185kd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细胞膜糖蛋白。
Sla m2 on第一个提出C-erbB-2扩增与原发性乳腺癌有关,而全部乳腺良性病变和正常乳腺组织皆阴性。
20%-30%乳腺肿瘤存在c-erb B-2基因的扩增以及其编码受体蛋白过度表达。
C-erb B-2阳性的乳腺癌常表现为组织分化差和雌激素受体阴性。
C-myc位于8号染色体的q24区,编码一个核蛋白,作为一个转录调控因子控制细胞的正常增殖分化及凋亡。
15%~25%的乳腺癌患者有C-myc扩增,常见于最初的原位癌病变,而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并非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