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概述 •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历程 •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特点与趋势 • 中国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中国城市建设史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01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
城市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出现了以农耕和定居为 基础的聚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聚落逐渐演变为城市。
对供水、排水、供热、燃 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 级改造,提高城市运行效 率和服务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 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 平。
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传 承城市历史文脉。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 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城市化建设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推动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规 划、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
城市化建设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建设极大地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城市建 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唐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 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城 市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宋朝时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继续 扩大。同时,城市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工商业、文化教育 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市井”的 概念,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市民的需求和生活品质。
古代城市建筑风格
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 了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对现代 城市建筑风格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 咸阳规划重视发挥地形优势的传统,把城市规划结构更加合理的与地形紧密相结合。除以渭河作 为规划结构中联系两大综合区的纽带外,并于高原地带建置宫廷区;地势较低的地带,分别划作 手工业、商业及居住区。藉地势之高低错落,以表现分区的主次关系。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史3

城市建设史3

3.1 城市建设及发展建设
3.1.2城市建设 商业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 道,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 对城市选址有所研究:“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 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 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 治者农村。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管子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 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 ,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思考题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中城与廓的关系及此后城廓关系的发展趋
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
3.2.2赵邯郸(公元前4—前3世纪) ① 时期 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公元前228年为秦所灭,先后建都 159年,是春秋末的重要城市。 ②位臵 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 ③平面布局 城内总平面面积为512万平方米,东城东西最宽处935米,南北最宽 处1434米。西城比较的规整,东西宽1326米、南北长约1396米。北城 也近方形,东西宽1362米,南北长约1557米。 城址有土平台15处,有几处形成一条轴线。南面一台面积最大。台 东西两侧有双列柱石,是宫殿的主要的建筑遗址。
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
3.2.4曲阜县鲁城 已发现的最早采取外廓维护宫城的 “回”字形布局的都城。以宫为中 心规划,宫城位于中央微偏东处。 城区内分区布臵,以主次尊卑来安 排。 市在宫城北,基本上也位于规划主轴 线上; 宫城内部采用前朝后寝制度; 城内主要干道纵横各设三条,与《考 工记〃匠人》记载一致,道路分布 密度和路幅宽度视所在地段交通要 求而定,并不强求划一。

《中国城建史》课件

《中国城建史》课件
的成就,如唐代的华清池、宋代的艮岳等。
04
近现代城建
晚清城建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开端 ,城市建设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发生 了变化。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图 书馆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市 的现代化提供了支持。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电报 、电话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 市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城建史》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城建史概述 • 古代城建 • 近现代城建 • 城建特色与文化 • 中国城建的影响与启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城 建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课
适用对象:对中国城 建历史感兴趣的学生 、研究者或从业人员
课程目的
掌握中国城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05
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风水、方位和象征意义,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庭院 、园林和建筑群的整体布局。
文化体现
古代城建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形成了 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
近现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近现代城建特色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近现代城建风格逐渐多样化,出现了 中西结合、新旧交融的建筑风格,城市规划也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03
古代城建
夏商周城建
总结词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城建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城建以防御为主要目的,城市规模较小,布局简单。
详细描述
夏朝的城市多建于河流两岸,如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一座都城遗址。商朝的城市则多建于地势较 高、易于防守的地方,城墙多为土筑,规模较小。西周时期,城市开始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划,出现了“里坊制” ,城市的布局逐渐走向规范化。

中国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来自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抬梁式结构:立柱上 架梁,梁上又抬梁。 梁向上逐渐缩短。广 泛运用于宫殿,坛, 庙,寺院等大型建筑。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穿斗式结构:用穿枋 把一排排柱子串联起 来成为排架,然后用 枋,檩斗接而成。多 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 筑物。(川西民居)
城市平面似长方形。城墙为 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 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 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住点 以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 为版筑。(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 筑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州商代城址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2 殷墟(安阳小屯)(p11)
(1)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 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在洹 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遗 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 地牢等。 (2)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 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 长方形等。
现代部分
——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社会生活及其劳动情况
(1)旧石器时代: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以及渔猎方式。其 居住形式为巢居及穴居。
(2)中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 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 形成以农业为主 的固定的居民点(最初的原始的村落)。
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 洼地或早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 挖基坑填土夯实。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补充知识:木构架结构 (1) 何为木构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 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要结构形式,它是由立柱,横梁,顺檩为 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 以榫卯相结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2)形式:中国古代的木构架有三种不 同的结构方式。抬梁结构,川斗结构,井 干结构。 (3)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承担,外墙起遮光,隔 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 作用。b.有利于抗震防震。

中国建国后城建史ppt课件

中国建国后城建史ppt课件

(3)1979年以来,国际局势逐渐缓和和中国走向对外开 放时期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1972年 尼克松访华、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1978年12月十一 届三中全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8.2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乡 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表现为 城市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还有城市质量的提高,包 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等各类城 市结构的调整,包括工作、居住、交通、通信、休憩等 各种功能的增强,以及效率的提高,环境的改善、传统 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资源的集约和合理使用、还包括居 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等。
8.2.1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1)城市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后,实现了 持续增长,并进入了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转移 的过程,近20年来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 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的 发展速度快于大城市 (4)小城镇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 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5)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8.3.3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状态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尤其是 地形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 通条件、历史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更受到 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制约。 • 城镇部分自东向西呈现出高度集中——一般集 中——比较稀疏的基本形态 • 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条件的深刻影响 • 交通指向分布为主(沿海、沿江、沿线(铁路公 路)) • 资源指向分布明显 • 多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东部沿海)和以大城市 为核心的城市群(中西部)地区正的根本性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 殖民地消费性城市——社会主义生产性城 市(或其他性质的城市)。城乡关系:城 乡对立——城乡结合 建国后,新城市不断涌现,老城市普遍得 到改造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课件
宫城南面两侧又各建小城两座,宰相住东城,刺史 住西城;
频临长江有石头城为重要军事堡垒; 外郭始终是竹篱,沿秦淮两岸居民稠密,篱门甚多。
建康山丘起伏,不便于作方整的居住区,而 只能是自由式街巷布置。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一带,西临长江,北 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
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众山布列于城北 及城西一带。
有秦淮河贯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卫 于北。
城市布局,从东晋到陈,基本上相沿用。
宫城位于都城北侧; 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道向南延伸;
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邸 宅多分布在青溪、潮沟两岸;
所在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 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 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 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一、汉长安建设
汉长安市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 的主要宫殿。
二、北魏洛阳城建设 北魏洛阳城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 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
有坡度向下。 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太庙、社稷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9层木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使用环保、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明代包砌青砖以后才形成今天
的开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节度使少 勉筑,皇朝曰阙城。”⑤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 两各二门,共计10门。
宫城亦名皇城、大内,周回五里,位于里城北部中央,
接近正方形,面积仅0.26平方千米。宫城六门,南三门,正中 为宣德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拱宸门。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0年12月上午6时19分 20.12.1006:19December 10, 2020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6时19分20秒 06:19:2010 December 2020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6时19分20秒 上午6时19分06:19:2020.12.10
谢谢大家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12.1020.12.10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6:19:2006:19:2006:1912/10/2020 6:19:20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12.1006:19:2006:19Dec- 2010-D ec-20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06:19:2006:19:2006:19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12.1020.12.1006:19:2006:19:20December 10, 2020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上午6时19分 20秒06:19:2020.12.10
2、道路及河道系统——断面设计是一个创造 ——通过道路绿化改善城市小气候 ——道路分级明确
3、街道风貌——繁华、“早市”、“夜市”。
4、居住特点——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开始设置厢,即按 地段、街道实行管理,里城内人口重心在东半部 ,坊的 数量占70%以上 ,外城恰好相反,人口重心在西部 。
5、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
元 金
元大都的规划及特点
1、先规划后建设,城市下水体系先期埋入地下; 2、让“废墟”融“景色”; 3、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及宫城; 4、其总体布局也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由于今北京 地区寒风凛冽,北墙只开两门,其他三面均开三门,也大体上 符合都城十二门的规定。 5、明确的城市中轴线;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杭州园林之盛也达到高峰。
元大都城
元代的大都城位于今北京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它为南 北向的长方形,周长“六十里……分十一门,正南曰丽 正……” 今实测周长28.6千米,面积近50平方千米。
这是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的理想制度设计的整齐 划一的伟大都城。
元代的大都城虽然也是夯土筑成,但有自己的特点。这 就是在夯土中使用“永定柱”(竖木)和“纴木”(横木) 作为骨架,使城墙坚固异常。
一、该时期的城市背景
1、战争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市民阶层的地位有所提升,里坊制度取消,商业繁荣; 3、民族融合促使技术的发展 4、城市的职能定位相对明确。
二、这一时期出现的城市特征 1、出现了低等级的城镇,丰富了城镇体系; 2、里坊制度瓦解,商业得到了解放; 3、火药的发明对城市的防御产生了新的影响; 4、城市规模远大于同时期的欧洲城市; 5、宗教影响了当时的城市建设; 6、重要道路河道的变迁对当时的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7、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主要城市 特点及其建设 成就
北宋 开封城
也就是今 天的开封 城及其附 近郊区所 在地,分 内外三重, 即外城、 里城和宫 城。
1、城市总体布局——“三套方城”、“不规则平面布局”
外城是利用后周都城外城加以展筑,由原来的周长四十
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展至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按正方形计算, 面积27.37平方千米。南三门,北四门,西三门,东二门,共计 12个城门。
开封城的规划成就
1、自发性 2、民主性 3、历史沿革
4、三套城墙,宫城居中的布局模式及“井”字形道
路网对以后的都城规划影响很大。
南宋临安(杭州城)
1、南宋杭州城的平面布局虽不如北宋开封城整齐划一,但也 尽量利用群山、河湖、平原等地理优势,使城市布局美观大方、 壮丽雄伟,大内的选址就是典型例证。大内位于凤凰山麓,占 据高地,俯瞰全城,既控制制高点,又发挥了高台建筑的艺术, 殿庭巍峨自不待言。殿前司就设在凤凰山八盘岭上,三省六部 在和宁门以北,显然都是依据地形特点有意安排的。
6、宫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地区,面积0.57平方千米,略小 于今天的明清北京故宫(0.72平方千米)。宫城南三门,正 中为崇天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厚载门,宫城 内的主要大殿有前后两组,即大明殿和延春阁,均为“工” 字形结构,也就是以柱廊与后边的寝殿相连。
7、元大都城归警巡院管辖,有似于今天的市政府,成为中 国最早的建制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完备的人工引水系统;良好的排水系统。
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是继唐长安城之后又一个规模宏大、布局 非常规整的城市。而且三宫鼎立,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切
有利的地理条件,显得雄伟壮观,庄严大方。特别应该提到的是郭守敬开辟水
源,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供水和漕运问题,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