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x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x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x

伤寒论113方集锦一一专业分享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 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桂枝人参汤方:163

桂枝四两,另切甘草四两,炙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人参汤加桂枝——小编按)

12桂枝附子汤方:174 (桂枝加白术汤)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

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学院:二临 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课程:中医误诊误治辨析 姓名:沈楚楚 学号:053014115 完成时间:2015.5.1

摘要 目的:研究误诊误治案例,减少实践失误 方法:选择应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方造成的误诊误治案例结果:通过案例了解到不同性质症候的异同和辨别方法 结论:病症的相似或人为因素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我们需提高辨别病症的能力 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误诊误治、分析、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千百年来流传的经典中医著作。医师常常喜欢运用其中的良方,但是实际临床操作中由于辨病的失误,常有误诊误治的事情发生。一剂汤剂中哪怕是一味药的失误增减也可能带来极大的祸端。 案例分析与解析 (一)【伤寒论】选例 案1 腹痛误治 吴xx,男,13岁,1978年5月10日就诊。 患者因腹痛,在当地用驱蛔药无效,后来省城求医。治疗20多天后,拟诊为结核性腹膜炎,改用链霉素抗结核治疗无效。后考虑慢性阑尾炎,用青霉素治疗亦无效。后转中医治疗。询其腹痛隐隐,时而绕脐腹痛,时而膝下两侧不适,大便不畅,2-3天一行,便软不硬,食纳量少,脸色淡而少华,舌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有力。因其前期治疗均未有效,病势不急,痛不消失,无任何阳性特征,仍属肝脾不和,姑拟四逆散加味试治。处方:柴胡5g,枳壳9g,白芍9g,炙甘草5g,山药12g,扁豆10g,广木香3g,神曲10g。嘱服2剂,2剂后,腹痛已罢。再服两剂后一切良好。[1] 腹痛:腹痛泛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范围内的部位疼痛而言。包括大腹、

小腹、少腹、脐腹。[2] 病因病机: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七情六淫、饮食失节、气机郁滞、血脉瘀阻及湿阻、虫积、食积等因素。[2] 诊断要点:从疼痛部位看,痛在大腹多属脾胃,痛在脐腹多属大小肠,痛在脐下正中多属膀胱,痛在脐下两侧多余肝肾经有关:从病邪辨,腹痛不外乎寒、热、虚、实之类。寒痛,遇寒更甚,得热稍缓,形寒怯冷,口不渴、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热痛,时热时止,口渴,小便赤,大便秘结或下利,舌苔。黄,脉洪数;虚痛,痛势绵绵喜按;实痛,胀满攻痛拒按;气滞痛,攻痛无定痛;血瘀痛,刺痛而固定不移;另有湿滞腹痛、食积腹痛、虫积腹痛等。[2] 【误案分析】本案几经周折,仍只能以腹痛待查,此病机仍为肝脾不和,气机阻滞。四逆散中的柴胡、枳壳有升有降,芍药、甘草缓急中和,加入山药、扁豆以健脾,木香、神曲,以顺气和胃,使之肝脾得调,胃气得顺,故可获效。[1] 案2自汗 符xx,女,68岁,1997年初诊。 病者自汗半月余。询其病史,因感冒服板蓝根、感冒灵等中西医成药甚多,继之汗出不止,全身汗出如洗,怕冷畏风,穿着甚多,卧床覆被以热水袋敷之,则身暖汗出较少。起床进食,饮水后汗又出。精神疲惫,饮食尚可,二便正常,睡眠安静,脉缓而弱,舌淡润。处方: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服5剂后,患者告知,服一剂,汗出缓解,但服2、3剂后,汗出如前,且有增无减。患者证与第一诊方相似,并用麻黄根之类无效,遂用桂枝加附自汤:桂枝10g,制附片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g,嘱文火久煎,分3次服用。9月26日告谓,汗出止,身体舒适,痊愈。[1] 自汗: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指发热汗出,亦称自汗出。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从桂枝汤一方看《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

从桂枝汤一方看《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摘要】辨证论治思想滥觞于《黄帝内经》时期,在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 中得到极大弘扬和发展,对后世中医学临床具有明确指导意义。其中单是桂枝汤 一方就可广泛应用于多种具有相似证候而表现不同的疾病,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这是中医学灵活运用的辨证思想成果的完美体现。本文以《伤寒论》经典理 论结合临床应用,旨在与广大中医同好共同探讨桂枝汤对于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 的体现。【关键词】辨证论治;《伤寒论》;桂枝汤【中图分类号】R267【文 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8-0208-01 “证”这一中医学概念,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倡导辨证论治思想,历来被称为“方书之祖”,为后世医学 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辨证思路。临床诊疗过程中很少有患者按照医籍中的论述发病,所以这就要求医生能够辨证论治,分析疾病的内在机理,透过现象看穿本质,用药精简,力求达到直捣黄龙之效。 1 辨证论治思想概述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因制宜”三大方面,这三点对于中医学的研究和发 展是如同三驾马车鼎足而行般的存在,因此也被历朝历代中医学研究者奉为圭臬。《伤寒论》作为中医古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著作,大力倡导了辨证论治思想,认 为人体受邪致病皆犯于六经,提出六经分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 少阴经和厥阴经,并指出六经分别代表人体的表里层次,外邪由表入里或直中某 一经而引起的三阴三阳病证又均有不同的表现,大大丰富了《黄帝内经》中六经 学说的概念,根据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我们又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的治法对证治疗,例如太阳中风证所使用的桂枝汤、少阳半表半里证采用的小柴胡汤等、太阴 病证宜以四逆辈为底方灵活运用,而不是单单根据所感疾病的类型及表现盲目用药,提出了临床辩证的思路,为我们在中医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为临床工作奠定 了基础。 2 以桂枝汤为例论述辨证论治思想《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被公认为天下 第一方,素来具有“仲景群芳之冠”的美称。柯琴《伤寒来苏集》评价桂枝汤为“滋 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 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伦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 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 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可见桂枝汤在历朝医家的认识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伤寒论》所记载的113方中,仅桂枝这一味药就出 现了41次,其中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加减的方药达29方,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桂枝汤原方中仅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可将五味药分为阴阳两类, 生姜、桂枝为阳,芍药、大枣为阴,炙甘草兼顾阴阳,既有生姜与炙甘草酸甘化阳,又兼顾桂枝配芍药以酸甘化阴,五药共奏调和阴阳之功,阴阳调则荣卫和, 而以桂枝汤为基础方进行的多种加减又可灵活应用于六经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真 可谓力专用宏。另外原方中尤其强调了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创造性的提出了服药 后饮热粥发汗的说法,以助营卫相调和,并且强调中病即止,防止过汗损伤阳气,处处体现了伤寒学派顾护阳气的思想。本文总结桂枝汤临床应用如下:(1)太 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为桂枝汤的主证,在《伤寒论》原文中记载的表现可总结为:恶寒发热,鼻鸣干呕、头痛、汗出,脉浮缓。仲景原文中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概 括为“荣弱卫强”,外来风邪与卫气相搏,卫气不固则腠理失司,风性走窜,侵袭 营阴使其不得内守故而汗出,汗出致腠理疏松,不敌风邪所以畏寒明显。在临床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

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温病脉证并治。六淫病脉证并治——伤暑病、热病、湿病、伤燥病、伤风病、寒病。 【条目差异】《金匮要略》中的黄疸病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补宋本所缺之五藏结处方,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宋本四逆散在《桂林古本》的名称为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一“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桂林古本卷三《伤寒例》前有“六气主客”一篇,黄竹斋1935年手抄罗哲初珍藏原本,无此内容。故于1939年所刊白云阁藏本及1948年自印《伤寒杂病论会通》,均无此篇。早于此前(1932)公世之《长沙古本》亦无此篇。不知何时何人补入“桂林本”中,目前无法查考。 【争议】现代中医学者如刘渡舟认为《桂林古本》乃伪书,写作时间不早于明清二代,是后世伤寒派医家增补伤寒论条文而成。 【方剂差异】以汤、散,剂型的使用上,桂林本的散剂是药物打成散而煮汤,而后去滓服之(如五苓散),变成所谓的“煮散”。煮散在宋朝时相当盛行,《梦溪笔谈》说:“汤、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唯近世人为之。”若《梦溪笔谈》所说为真,从剂型来看,桂林古本的时代可能不早过宋朝。存在类似后世医家的治方:《桂林古本》卷十六“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篇黄耆当归汤方类似金元四大家李杲的当归补血汤,惟《桂林古本》黄耆:当归=6:1,而李杲所用比例为5:1。 【药名差异】今版伤寒论或是康平本伤寒论,乃至杨绍伊先生根据《千金方》与《脉经》等书所考的《伊尹汤液经》这三个版本中的当归四逆汤(在康平本为当归回逆汤),皆是以通草为名;唯独桂林古本以木通为名。木通之名最早是在唐朝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中才出现,故桂林古本的着作时间可能不早于唐朝。 【方名差异】玄武汤在宋真宗年间,因避讳而改称真武汤。唐本及康平本伤寒论皆称玄武汤,但是桂林古本则沿用传统真武汤之名。 【病名差异】大量使用温病学派的病名。如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举出的八种温病病名及分类,全部被承袭使用。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篇 太阳病辩证纲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

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2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5】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变证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题型:名词解释 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 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 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 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 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 病。”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题型.名词解释 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1.汤证:桂枝汤(12) 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天津市公安医院中医科李岩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 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 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 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 1.桂枝汤:12 【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117 【条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处方】: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279 【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279 【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43 【条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煎服方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20 【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方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21 【条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国医通 2018-2019 金匮要略及部分伤寒论试题答案汇总

《伤寒论》 1、证见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而属表里同病,治当。:C A、先治表 B、表里同治 C、先治里 D、治表多治里少 E、治里多治表少 2、黄芩汤证见下利,其性质是( ) 。:A A、胆热迫肠 B、肠中热邪内蕴 C、肠中湿热内阻 D、肝热迫肠 E、表邪内迫大肠 3、霍乱病病程中出现吐利止表现,下列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 A、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 B、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 C、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 D、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 E、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 4、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涵义下列哪项解释最确切():B A、胃家燥邪亢盛 B、胃肠燥热亢盛 C、胃肠邪气盛实 D、肠中燥结成实 5、下列麻黄汤的煎服法中,哪项是错误的::B A、先煮麻黄,去上沫 B、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D、温覆取微汗 E、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6、以原文为据,下列脉证,哪项在太阳中风提纲中未予明叙():C A、汗出 B、发热 C、头痛 D、浮缓 7、太阴病下利可兼见下列( ) 症状?:C A、手足厥冷 B、下利清谷 C、手足自温 D、脉微细 E、利下臭秽 8、《伤寒杂病论》作者::C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张景岳 E、张志聪 9、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无汗身痒者,治用:A A、桂麻各半汤。 B、桂二麻一汤。 C、桂二越一汤。 D、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E、茵陈蒿汤。 10、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11、《伤寒论》中厥阴最为全面的概括是( ) 。:E A、手厥阴心包 B、足厥阴肝 C、手、足厥阴 D、阴阳学说中的阴尽阳生 E、脏腑经络及阴阳学说两个不同范畴 12、"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应:A A、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桂枝汤。 B、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柴胡桂枝汤。 C、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柴胡桂枝汤。 D、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桂枝汤。 E、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小建中汤。 13、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恶风寒的表现是( ) :D A、发热与恶寒并见 B、不发热而但恶寒 C、其背恶寒如掌大 D、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1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痞证可见证():C A、痞 B、痞满 C、疼痛 D、呕吐 15、下述汤方均具清上温下之功,能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是( ) 。:E A、黄连汤 B、栀子干姜汤 C、麻黄升麻汤 D、干姜芩连人参汤 E、乌梅丸

民国以前闽籍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

——一苎二苎!竺墨苎主塑皇兰查笙堡:!!: 况,进行对照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当药液中胡椒碱含量≤0.157ug,m1时,薄层色谱法中无桔红色班点;其含量在0.157—0.284ug/ml时,薄层色谱法中桔红色班点不清晰:其含量≥0.284ug/ml时,薄层色谱法中桔红色班点清晰。 七、讨论 1.考虑鸿茅药酒成分复杂,分析结果以回归方程式计算以求更接近于实际含量,较单独进行外标法测定更准确可靠,能真实反映样品的含量。 2.鸿茅药酒有效成份量化后,不但对浸提过程中怎样使提出率达到最大,为药品生产的经济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而为药酒构建量化标准,评价功效提供了依据。 3.用量化分析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药酒中有效成份的含量,较原质量标准定性鉴别更先进、准确。 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薄层色谱法检验费用高,所需时间长,但检测灵敏度高,基线噪音低,试验结果准确,方法重复性好,适用于鸿茅药酒有效成份检测及贯彻GMP的要求,加强生产质量的控制。 5.对药酒化学成份、药理药效、质量标准及提取工艺的深入研究,进而促进中药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科学化、客观化,今后的任务还很重,路子也很长。 民国以前闽籍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 刘德荣福建中医药院(350003) 摘要民国以前闽籍医家中,重视伤寒学研究较著名有:南宋钱闻礼撰著《伤寒百问歌》,以七言歌诀形式论述与临床辨证有关的93个问题。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鏊别、症状治法,且对原文难解之处,加以注解阐析,该书既方便对伤寒条文诵读,而且有助于理解原文精义。南宋汤尹才撰著《伤寒解惑论》,着重对《伤寒论》深奥辞义发挥已见、解惑释难,使读者对伤寒务文易于理解和掌握。南宋杨士囊著《伤寒类书活人总括》,重点论述六经证治、方药加减及伤寒诸笃证、伤寒别名。又论小儿、产妇伤寒等,集脉证方于一体,且以歌括冠其首,内容简明扼要,便于诵记。明代许宏撰著《金镜内台方议》。倡以方统证的研究谣。许氏将《伤寒论》113方归纳为汤、散、丸三大类,并按主方统类方顺序排列,方后附论,后列主治病证条文。该书从方、证、药三方面论述,对临床运用伤寒方药颇有启发。明代熊宗立著《类鳊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该书是对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括掌》的补充。熊氏另著有《伤寒运气全书》,运用运气学说阐述伤寒六经辨证,于临床有参考价值。明代童养学纂辑《伤寒六书纂要辨疑》,认为明代陶华《伤寒六书》有内容重复和前后倒王之处,敌去其繁芜,补其蜩略,且辨析伤寒和温病。童养学又编撰《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论述伤寒病主要证型和114首方剂的应用,是临床较好参考书。清代陈念祖研究伤寒学较著名。有<伤末论漶注X<伤寒置诀辛静k‘伤采真方歌括’和r‘待寨基衡秉'等书。陈氏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 . 资料. .. .

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2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草膏 . 资料. .. .

伤寒论中记载的八种治疗方法

《伤寒论》记载了113方,这些方子用了91味药物(由于统计标准不同,各家稍有差异),比《内经》大大地发展了。这113个方子概括为八种治法:汗、吐、下、和解、温、清、补、消。 一是汗法,“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有太阳表证的时候,用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大小青龙等方子解决太阳表证。 二是吐法,“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痰实阻滞胸中膈上,有瓜蒂散解决胸膈实证。 三是下法,阳明里实或太阳蓄血,用三承气汤等方子解决胃肠与太阳实证。 四是和解法,用柴胡剂治疗少阳半表半里证。 五是温法,太阴里虚寒和少阴寒化,用四逆汤类解决三阴虚寒证。 六是清法,用黄芩、黄连等治疗内里有热的热证。 七是补法,气血两虚,用人参、甘草等治疗正气亏虚。 八是消法,用虻虫、水蛭等消磨瘀血。 《伤寒论》中所包括的不仅是八法,还有镇逆之法、收涩之法等等。在用每一个方法时,尤其是汗法、吐法、下法,都要从药和人体多个方面看问题。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荣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是《伤寒论》的第一张方子,是群方之首,也有禁忌证:“酒客病,不可服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并且“常须识此,勿令

误也”。刘渡舟教授总结为,既要了解药的功能作用,又强调不能无视人体的差异。药为标,人体正气为本。药必须作用于人体,两者相合才能起到祛邪作用。不能说桂枝汤就祛了风了,麻黄汤就祛了寒了,那是见药而不见人。发汗发的太多了,就伤了机体的抗邪能力,不能完全把邪气祛掉,疾病就好不了。其他方法也是这样。《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是环环相扣的,八法来源于辨证。先有证,如太阳证、中风证,然后有相应的法。 杂学博记,学以归真 博学广记,溯本清源,返璞归真,专注健康、科技、职场、手工等领域。本文由杂家归真原创,转载请注明。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398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他、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

伤寒论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