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研究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研究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研究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艺术而闻名。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而受到广泛赞誉。

近年来,西兰卡普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逐渐受到关注。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妇女们手工织制的一种织锦品。

它采用纯手工编织,使用的织物多为棉布或丝绸。

西兰卡普的特点是细密的编织和多样的图案。

土家族妇女们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内涵融入到织锦图案中,使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魅力。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土家族人民将西兰卡普用作装饰品,如头巾、领巾和腰带等。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展示了土家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设计师们将西兰卡普图案应用于时装设计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服装作品。

这些服装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土家族文化的魅力和时尚的风格。

同时,西兰卡普的运用也使得土家族织锦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服装设计中,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图案的应用。

设计师们还探索了不同的面料和剪裁方式,将西兰卡普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样化的服装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满足了现代人对时尚和个性化的需求。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的研究和运用不仅丰富了服装设计领域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土家族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将西兰卡普应用于服装设计中,土家族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为土家族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总之,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展现了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满足了现代人对时尚和个性化的需求。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将继续为服装设计界带来更多创新和惊喜。

土家织锦的技艺及其发展现状

土家织锦的技艺及其发展现状

土家织锦的技艺及其发展现状作者:肖霄来源:《艺海》2016年第01期〔摘要〕湖南省龙山县是我国土家族织锦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之一,叶丽萍老师所继承的叶氏家族土家织锦是受到国家政府相关的保护。

土家织锦的技术遗传至今,是通过土家织锦继承人们所呈现的。

然而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虽然受到了国家政府的支持,但在现代社会中被人们重视的程度却往往不够。

以龙山县叶氏土家织锦为原型,可以窥见我国土家织锦在现代社会的整体发展现状。

〔关键词〕龙山县叶氏织锦传承发展现状土家织锦在土家语中被称为“西兰卡普”,土家织锦源于商、周,明、清趋于完美。

长久以来依靠家族内部的“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传承。

土家织锦选料考究,工艺复杂,有制造“活化石”之称。

一件织锦成品要经过纺捻、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花织锦等十几道主要工艺流程完成。

“西兰卡普”的意思是土花铺盖。

我从土家织锦工艺传承人叶丽萍老师那里得知,其实这个名字的由来:在湘鄂渝黔地区的土家聚集地,流传着一个人尽皆知的美丽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叫西兰的土家姑娘,她心灵手巧,能够飞针走线,把飞虫走兽全都织进她的织锦里去。

西兰为了给自己出嫁织一床特别的花铺盖,先后在铺盖上织出了九十几种花色,惟独只有白果花没有绣上。

而要看见白果开花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白果开花只在半夜,白天花就凋谢了。

为了织出白果花,西兰每个晚上悄悄的守在白果树下,终于在春天的一个晚上,等到了白果花开的时刻。

西兰高兴的摘了花朵拿回家照着花的样子在织锦机上织出白果花的样子。

但是嫂嫂嫉妒西兰的美丽和聪明,在爹爹面前搬弄是非,谗言西兰半夜出门,败坏了门风,西兰因此被爹爹打死了。

土家姑娘为了纪念她,将她绣织的铺盖取名为“西兰卡普”。

湖南省龙山的地理环境特殊,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作为处于大山深处的县城,在以前交通条件不太方便的时期,生活在这里祖祖辈辈的人们,每家每户都拥有自己的织布机。

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现状研究

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现状研究

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土家织锦的生产性保护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传承人培养等方式,加强土家 织锦的人才培养,为生产性保护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2、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创新设计、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 提高土家织锦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3、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技术创新、材料研发、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降低土 家织锦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土家织锦简介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气息。 它以天然纤维为原料,通过手工编织而成。土家织锦的图案、色彩和纹理等方 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 化的冲击,土家织锦的传统技艺和文化认同逐渐缺失,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三、非遗生产性保护中文化认同 的缺失
4、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 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帮助,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5、加强社会参与:通过各种渠道引导社会各界和支持土家织锦的生产性保护 工作参与其中。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土家 织锦这一传统手工艺品从而为其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市场需求不高:由于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加上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 品泛滥,导致土家织锦的市场需求不高,给生产性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生产成本高:土家织锦的生产过程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成本,加 上市场竞争激烈,使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给生产性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未来 发展策略
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现状研 究
目录
01 一、土家织锦的生产 性保护现状
02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家织锦生产性 保护的问题与挑战

土家族织 锦 概 述

土家族织 锦 概 述

织锦概述织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棉等纤维的织品。

《汉书》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

”织锦有经纬起花和纬线起花,分别称为经锦和纬锦,此外还有经纬联合显花。

殷商时代中国就有了丝织物。

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彩斑斓,技术臻于成熟。

汉代朝廷设织室、锦署,织锦供宫廷享用。

至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古罗马等国。

魏晋以后,蜀锦勃兴,在织造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以蜀锦为代表的唐代织锦远销到日本、波斯。

北宋时,朝廷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

元代设立织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以大量生产加金丝的织金锦而著称。

同时,民间作坊蓬勃兴起,江南织锦生产进入繁荣时期。

经历民国时期动荡,新中国建立以后,织锦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根据各自的生产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织锦工艺。

中国织锦各种主要有: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杭州杭锦和少数民族的土家锦、壮锦、黎锦、傣锦、侗锦、瑶锦、苗锦和爱得利斯锦等。

土家织锦与壮锦、黎锦、傣锦合称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

土家织锦沿革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西兰”意为被面,“卡普”是花的意思,合起来即打花被面。

流传至今的土家织锦是一种三重经线开口的通经通纬、反面挑织、纬线显花的民族锦。

其经线俗称“站线”;挑织的纬线俗称“喂线”,又称“花线”。

土家织锦的艺术特色土家织锦是中华民族织锦的奇葩,是土家人特别是土家女性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的华美积淀,也是土家族的民族性格与气质在工艺美术中的载体,更是土家族走向世界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

民间性是土家织锦与宫廷锦相比而存在的基本特征,它既是土家族重要的文化生活习俗,又美化了摆手舞、梯玛歌等节庆俗、婚俗、生育俗等。

(1)图案取材的丰富性武陵山区——特别是酉水流域一带,因为高山深谷、交通不便、僻居一隅、与外界联系较少,因而保留了沿袭至今的土家织锦手工生产工艺,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土家织锦技艺和大量精彩纷呈的传统图案。

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统图案的研究与传承.doc

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统图案的研究与传承.doc

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统图案的研究与传承-【摘要】在我国鄂西、湘西地区的土家织锦是土家文化的精髓,但是这种非物质文化却未受到我们的重视。

本文对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统图案的研究与传承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使其得到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西兰卡普”;传统图案;装饰性;传承一、土家织锦的一种――西兰卡普据《后汉书.西南蛮夷传》、《龙山县志》、《永顺府志》等文献记载“土家织锦之乡”出土于湘西龙山县苗儿滩镇。

土家织锦是土家文化的精髓,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过程也是土家地区社会发展历程的缩影。

“雏形于汉(宝布),成型于两晋(斑布)、成熟与唐宋(溪布、峒布、溪峒布)、精辟与明清(土布)”。

土家织锦包括“西兰卡普”和“厄拉卡普”(通经通纬、正面编织)。

其中西兰卡普是土家著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土家语,汉译为“土花铺盖”(及土家织锦做被面),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

它是在木制斜腰织机上用红、蓝、青三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种棉线、丝线作纬线,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制成,具有色彩艳丽、图案清晰、质地坚韧、经久耐用等特点。

正如溪州竹枝词中所描绘的“溪州女儿最聪明,丝挑被最有名。

四十八勾不为巧,八团芍药花盈盈。

”从这字里行间足见西兰卡普的精巧、美观。

二、“西兰卡普”传统图案的分类研究(一)植物图案。

土家族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地带,乡间田野的一切植物都是土家织女手工艺取材的源泉。

与她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菜籽花、八角花、南瓜花、玫瑰、牡丹、九朵梅、滕藤花、荷花、莲花、桃花、包谷、岩墙花、金钩莲等都是花卉的取材。

其中岩墙花最具特色、最美、最能代表土家文化。

西拉卡普的植物图形多以抽象的方形和菱形等几何形状为基本造型元素,以组合、重叠、交叉等造型手法对图形进行归纳、勾画。

(二)动物图案。

长期渔猎的生活,使土家族很自然地关注到了自然界的动物。

西兰卡普动物纹样形象刻画只是一种对历史生活最详尽最真切的传达方式,是对生活文化艺术性的复苏。

土家织锦的当代变迁研究

土家织锦的当代变迁研究

土家织锦的当代变迁研究摘要:土家织锦作为少数民族八大织锦之一,承载着土家族的文化,是一部无字的民族史诗。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土家织锦所赖以生长和存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导致土家织锦也产生了一些相应的文化变迁。

本文将对土家织锦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再对其当代的变迁进行探讨。

关键词:土家织锦;文化变迁;研究;一、土家织锦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汉语译为“打花铺盖”或“土花铺盖”,是土家族传统的手工艺品。

在土家织锦在它产生并盛行时,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品而存在的,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风格和形式、积淀了丰富的图案文化内涵,受到社会的广泛推崇。

关于土家织锦的研究角度首先是从发展演变这个角度开始的,阮璞教授认为土家织锦的源流,是通过从兰干布、溪峒布、斑布、土锦的演变发展而来。

建国以后土家织锦的发展经过了自织自用的衰落,到进入市场经济调节下的繁盛,后又到因粗制滥造在市场竞争被淘汰的到低迷,后又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下到复苏,如此几番起起落落。

二、关于土家织锦的相关研究综述(一)土家织锦传承和保护措施近年来谭志满、霍晓丽在文化空间视域对土家织锦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提出土家织锦生存文化空间在时代的变迁下,逐渐被销释,新的文化空间又难以维系织锦的生存和发展。

针对文化空间再造的策略他们认为“非遗”保护唤起了“文化自觉”,使土家人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同时在土家族地区内教育机构普及织锦知识,吸引人们关注传统文化。

(二)土家织锦的色彩纹样及其文化内涵1.色彩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土家织锦是土家人采取生活素材,通过变形织为纹样的布匹,蕴含着土家人对生命的讴歌与生活的期望。

吴正纲认为从每幅的图案形式和名称来区分,已见一百二十多种.对于织锦纹样分类,大约可分为三种观点:一是,以辛艺华等人为主分为八类的观点。

二是,有学者认为织锦纹样以清朝“改土归流”为截点,以前是原始的传统纹样,这类纹样大多有土家语的名称,在所有纹样中占据大部分;另外一类是“改土归流”以后出现的纹样。

土家织锦现状调查报告

土家织锦现状调查报告

土家织锦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6月调查地点:湖南省龙山县档案馆、图书馆和民安镇土家织锦一条街调查主题:一、土家织锦濒临失传调查人:张航瑞符思兰调查结果:土家织锦产业举步维艰1.织锦从业人员剧减,兼事织锦的多,专事织锦的少。

全县从事织锦的共162人,其中专事织锦的46人,占28%,兼事织锦的116人,占72%。

2.会织锦的人外出打工的多。

全县会织锦的共1223人,其中外出打工的658人,占54%,在家的565人,占46%。

3.织锦的生产属于小农生产,大部分属于自发性生产,是自给自足、补贴家用的小农经济模式。

4.织锦工艺濒危度高,出现严重断层现象,后继无人。

据调查,目前从事织锦的人,年龄偏高。

调查对象中,没有30岁以下的织锦女。

由于织锦工艺复杂、繁琐,姑娘们不愿学,更不愿去织。

调查建议:1.政府支持,大力创办土家织锦传习所。

2.由县文广新局组织学员学习。

3.土家织锦技艺进校园,培养接班人。

4.在小学开设土家织锦技艺课,为培养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打下良好基础。

二、土家织锦的历史与现状调查人:向恩平郑菲菲李榛付一航刘湘楠调查目的:了解土家织锦的制作方法、生产状况,掌握这一传统技艺在龙山县的生存状况,为“西兰卡普”制作传承档案。

调查经过:1.资料收集为了进一步了解土家织锦,我们去图书馆和县档案馆查找了关于“西兰卡普”的文字资料。

从文献资料中,我们了解到:“西兰卡普”名称由来产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的土家织锦,历史源远流长。

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铺盖用,土家语里的“西兰卡普”,就是土花铺盖。

文献记载清朝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

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

《永顺府志》云:“斑布即土锦。

”“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

”所谓“岗巾” “土锦”以及“土绢、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土花铺盖。

《大明一统志》称之为“斑布”。

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_土家族织锦图案的变化与发展_陈文武

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_土家族织锦图案的变化与发展_陈文武

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土家族织锦图案的变化与发展陈文武 黄伯权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016(2015)03-0020-06摘要:土家族织锦是土家族唯一完整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

其图案的内容、题材、工艺非常丰富。

本文针对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样按照类别与发展中形成的不同形态进行梳理,并结合具体作品与当地手工织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土家织锦未来前景做一个简单地预测,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关键词:土家族;织锦;图案土家族织锦又叫打花铺盖、被窝土花、花斑布、土花布、土锦等,土家语为“西兰卡普”。

它是用木制斜织腰机和牛角挑,通经断纬挑织而成,是土家族保留完整的唯一一种传统纺织手工艺品。

在土家族的民族记忆与历史遗迹中,土家织锦与梯玛歌、摆手舞、老司城遗址一样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土家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目前,土家族织锦技艺保存完整,且织造人数最多的为酉水流域永顺、龙山,其次是保靖、古丈、花垣、来凤等县,具体的村寨有龙山县苗儿滩、坡脚、靛房、隆头、洗车等;永顺县对山、和平、西岐、首车、勺哈等;保靖县的普戎、涂乍、清水等;古丈县的断龙等。

湖北的来凤、重庆黔江土家集聚地也有土家织锦村与织锦工作坊的存在,但保存织锦技艺完整的是龙山捞车河流域的苗儿滩、洗车及其它边缘村寨。

这些地区至今仍有织造的民间工艺人及手工艺作坊的存在,大家留有使用与交换这一种民族工艺品的习惯。

一、土家织锦图案的传统土家族织锦由“西兰卡普”与“土家花带”组成,它的装饰图案非常丰富,涉及到土家族的各个方面,可谓“浓缩了的土家文化”。

现在流传下来大约有409种。

从图案编制技艺上看,有斜纹彩色与平纹素色两大方面,斜纹彩色织锦图案200余种,平纹素色织锦图案150余种,土家花带图案50余种。

从图案形式内容上可分为具象、抽象两大类。

具象类有动物图案等41种,植物图案66种,生活用具图案38种,综合图案35种。

抽象类有勾纹系列16种,文字纹系列13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7No.12007年1月 Journ al of S outh-Cen tr al Un 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 man 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 J an.2007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冉红芳(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本文对近20年来的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力求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全貌,并为进一步开展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7)01-0022-04 土家族织锦文化是土家族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来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积淀。

本文对近20年来国内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的成果加以归纳和总结,为关心这一研究的学者进一步开展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土家族织锦文化的宣传介绍1.20世纪80年代的宣传。

土家族织锦的宣传介绍,较早见于田顺新在1980年10月28日的《团结报》上发表的《土家族的“西兰卡普”》一文,然后引起了国内一些记者、学者的注意。

如黄河、尹素卿、邓辉、瞿边等陆续在《民族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历史知识》、《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刊物进行报道。

这些文章虽然只是简要地介绍了“西兰卡普”的土家语义、传说故事、源流、种类及其用途,但却使之开始作为艺术展品走出国门。

2.新世纪的宣传。

时隔近20年,新世纪对土家织锦的介绍由当年的16K 变成了今天的A 4纸,有一种大气的感觉,并用唯美的新视角全方位地介绍了土家族织锦。

田大年的《湘西土家锦:山里女人的美丽梦想》一文中,借用史料依据,用优美的文笔描述了土家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唐荣沛在《西兰卡普——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中运用竹枝词展现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土家织锦。

另外,中新社湖北新闻网(http :w ww .hb .chinanew s .com .cn )2003年11月23日报道:唐洪祥在来凤创办土家族织锦村,成为我国土家族聚居地规模最大的西兰卡普织锦基地和湖北省唯一的一家西兰卡普专业厂家。

2003年10月,唐洪祥的女儿唐华、儿子唐山应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邀请,参加了在巴黎文化中心、卢浮宫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服饰文化展览,并向各国贵宾现场表演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工艺,得到了中法文化年组委会的赞赏。

中国民族博物馆为此特地收藏土家织锦“土家女儿会”一幅和一台有40年历史的木织机。

大型织锦“土家女儿会”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此外,还有20多个土家族织锦的网站先后报道了新一代艺人的获奖作品。

二、土家族织锦文化的学术研究对土家织锦文化研究最早的学者仍是田顺新先生,他的《土家族织锦的历史和传统图案构成色彩的探讨》一文被收录到1985年内部刊印的《土家族研究论文选集》中。

尔后,才有了少数学者的关注。

近两年在湖北省的高校里掀起了研究热潮。

如武汉科技学院的老师们集体选题申报省级课题,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分块研究,对西兰卡普的母体符号特征、审美现象学、历史文化性、图案造型特性与应用等方面,多视角进行诠释,以专栏形式刊出。

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兰卡普”图案题材特征的分析,探讨织锦文化的内涵及其所折射出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

1.土家族织锦的名称和解释。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织锦的名称,采取通经断纬的方法,手工挑织而22a收稿日期:2006-03-10作者简介:冉红芳(1974-),女(土家族),湖北省咸丰县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湖北民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成。

学者们对土家织锦有两种汉语译音。

一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西兰卡普”;二是少数学者汉译的“西郎卡普”。

阮璞在《土家族美术史》(节录)文章中有关土家织锦的叙述:“土家铺盖的土家语是“西郎卡普”,分开来说,“卡普”之义为花,“西郎”之义为铺盖。

”[1]此外,邓辉[2]、叶德书[3]等学者也认为土家织锦土家语叫“西郎卡普”。

关于“西兰卡普”的解释。

吴正纲认为,“西兰”在土家族语言中的意思是被面,“卡普”的意思是花。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语言的汉语译音,其意思是“花被面”[4]。

朱世学认为,西兰卡普,汉语译为“土花铺盖”,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5]。

田晓波进一步考证,西兰卡普系土家语,即土花铺盖,又称岗巾。

分开来说,“西兰”之意为铺盖,“卡普”之意为花,一般的称谓在“花铺盖”上冠以“土”字,无疑的是对这项工艺美术所包涵的丰富的土家族民族特点的一种概括[6]。

2.土家族织锦的源流探讨。

其源流探讨主要集中在追溯历史,学者们从时间视角审视了土家族织锦在各大历史时期的踪迹。

邵树清从史料文献考究了土家族纺织的历史是随着土家族的形成、发展、迁移和混合而形成[7]。

朱世学认为,土家织锦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古代巴人的“玉帛”,秦汉的“布”,三国时期的“土锦”,唐宋时期的“溪布”、“峒布”、“峒锦”,元、明、清土司时期的“土锦”、“斑布”、“花布”等是清雍正改土归流后西兰卡普的源流[5]。

此外,田顺新、叶德政、辛艺华等人对这一问题也做了探讨。

3.土家族织锦图案的题材特征。

辛艺华认为,土家织锦的图案就是土家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通过织锦这一特定的感觉形式表现自然并发展积淀为特定的自然审美文化理念[8]。

其图案的题材特征研究是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归纳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对图案品种数量的争论;二是对织锦纹样的分类。

对于土家族织锦图案的品种数量,学者有三种看法。

一是大多数学者认为还能见120余种传统图案。

吴正纲从纺织学的角度,以每幅的图案形式和名称来区分,已见120种[4]。

二是部分学者认为传统图案有200多种。

朱世学认为,西兰卡普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200余种[5]。

李敏说,据统计,土家族遗留的传统图案有200多个品种,但现在能收集到的已不足150个品种[9]。

三是数量应根据情况来定。

据周丽娅调查,西兰卡普定型的传统图案有近120余种,加上现代风情图案和创新图案约有近200余种,但能够织出的传统图案只有约80种[10]。

辛艺华、罗彬根据黎直义先生提供的材料,认为土家织锦分为八大类并列出了138种图案名称[8]。

土家织锦的纹样分类,也有三种分法。

一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分为八类。

如辛艺华认为土家织锦丰富,可以分为花草类、鸟兽类、家具用具类、钩花类、天象类、意象吉祥类、字花类、地舆类[8]。

其他学者也有着同样的分法,只是命名有所不同,如花草类称为植物类,鸟兽类称为动物类等。

二是部分学者认为可分为六大类。

周丽娅归纳,图案题材有自然万物之像、各种风俗神话传说、几何图形、原始象形文字、生活用具和现代题材图案等六类[10]。

三是少数学者认为分为两大类。

田少煦从艺术风格上分为:一类是清代“改土归流”以前原始古朴的传统纹样,这种纹样大多有土家语的名称,占土家织锦纹样的大部分;另一类是“改土归流”以后的衍生纹样,它们明显受到汉文字和吉祥纹样的影响[11]。

向渊泉[12]、向龙[13]也将它分为两类:一类为抽象图案,由几何图形构成;另一类为具象图案,以动植物、器物、日常活动、故事等为题材,以概括的表现手法将图形装饰在人们的生活中。

另外,邵树清对纹样分法别具一格。

他从历史的角度分为汉代的云气纹、动物纹、几何纹、文字;北朝的树纹、菱花纹;唐代的对称纹、团窠纹、散花;明代的折枝、缠枝、几何纹;清代的五点梅、吉祥图案等传统形式[7]。

4.土家族织锦纹样的民俗内涵与文化意蕴。

土家织锦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和歌颂内容,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生命的讴歌和对生活的希冀。

田少煦从空间层次品评了土家织锦独特的物态形式、民俗活动和精神心态。

将传统的土家锦艺术内涵试图与土家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和审美意趣进行分析、论证。

分析了“窝毕”、“仆兹”、“台台花”和系列勾纹的文化内涵。

认为“窝毕”的文化内涵是由于图腾崇拜这种精神活动的产物,是土家族部分先民古老的龙图腾在土家锦上的反映。

认为“台台花”是由“水波浪”、“补必合”(小船花)和人面纹组合而成的喻意图案,与“人类起源”的传说是一脉相承的。

由于赋予了特殊的内涵,这一组合图案专用于小孩的盖裙,作为保护小孩的吉祥物。

另外,对土家锦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和使用最广的“勾状”纹样,根据走访调查和史料依据考察,他认为勾纹系列纹样是对古文化不同程度的吸收、扬弃和变异后进行的综合性再创23第27卷 冉红芳: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造的结果[11]。

随后叶德书认为,勾状纹样的内涵反映的是土家族在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所表现的团结、平等、互助的民族气质的本色。

提出用得很普遍的万字“N”纹样,是取材于织机两边的零件,象征吉祥如意[3]。

叶立东进一步论证了万字“N”图纹,认为唐代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中的“N”应以右旋(N)为准的说法意见未统一。

并从土家族政治经济、艺术和土家人的心理或文化性格三方面,回答了土家织锦中“N”图案的产生是吸收了内地文化中的“N”字,主要是通过佛教的途径在土家族地区广泛传播促成的[14]。

辛艺华从土家织锦的纹饰符号分析文化内涵,进一步概括“台台花”是图腾意识崇拜,“船船花”是土家族远古生活的回音,大蛇花(仆兹)、“N”字纹和类似的勾纹是族源的隐喻[8]。

此外,苏和平、[15]官汉蒙、[16]单海鹰[17]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了西兰卡普织锦的文化特征。

5.土家族织锦蕴涵的美学思想。

美感似乎是织锦与生俱来的特性。

辛艺华、罗彬从土家织锦的自然审美意识、审美形式、审美文化内涵等审美特征进行了阐述。

认为土家织锦的形式审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工艺与技巧,简化与意象变形,本能与象征,冲突与和谐[8]。

张贤根从现象学的视域,以土家织锦为例,对民间工艺展开审美观照,让民间工艺去蔽,从而显现其自身所关切的生存世界[18]。

周丽娅认为土家人的“同情同构”的观念,在艺术审美上也是彼此交感互渗的。

反映在色彩上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心理意识[19]。

田少煦、胡万卿分析了土家族独特的色彩观念与用色之谜:“忌白尚黑”之俗。

其核心是土家族“忌白”,是“赶白虎”民俗的延伸。

“尚黑”之风,是与当地生产黑色的染料和涂料有关[20]。

6.土家族织锦的价值及其变迁。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术史家阮璞先生写作《土家族美术史》时,就肯定了土家族织锦的艺术与实用价值。

吴正纲在80年代就已呼吁,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积淀物,它在当今社会应获得一些什么样的价值呢?这是未来对于我们的呼唤![4]然而,时隔了14年才有了辛艺华教授的回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