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陕甘宁边区的政治体制19页
陕甘宁边区行政组织体制的历史沿革

收稿 日期 : 2 O 1 3 —0 7 —2 5
作者简介: 王 卫( 1 9 8 4 一) , 男, 甘肃会宁人 ,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员 , 中共党史硕士, 研究方向 : 陕北革命 史。
王 卫, 仲 溢: 陕甘宁边区行政组织 体制的历史沿革
・8 9・
( 东靖 边 ) 、 赤源 、 秀延 , 子 长、 瓦 窑堡市、 延川 、 延 水
府 是隶 属于 中华苏维 埃共 和国临 时 中央 政府 的地方
一
区苏维埃政府和庆北办事处。
2 、 陕北苏 区和 陕北省 苏维 埃政府 1 9 3 5年 1月 2 5 日, 陕北 工 农 兵 代 表 大 会 在 赤 源县 白庙 岔 召开 。大 会 成 立 了陕 北 省 苏维 埃 政 府 , 选 举 马 明方 为陕北 省 苏维埃 政府 主席 , 崔天 民 、 霍维 德 为 副 主席 。政 府 下设 秘 书处 、 土地 部 、 粮食 部 、 劳 动部 、 财 经部 、 经济部、 教 育部 、 保卫局、 贸 易局 。会
地, 并在苏雏埃制度下建立了根据地 内的地方行政组织体制。中共 中央和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 , 成 立 了苏维埃 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 对陕甘苏区的行政 区域和行政机构进行 了重新划分和设置。全面抗
战爆 发后 , 陕甘 宁边 区政 府成 立 , 政权 形 式向 民主共和 制 转 变, 边 区地 方行 政 组 织体 制也 依 照 国 民政府
会。1 9 3 5年 9月一 1 9 3 5年 1 1月 , 下辖西靖 边、 定
了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 , 并完成 了对两块根据
地 的统一 , 从而 为 中共 中央 落 脚 陕北 和 中 国革命 迎
边、 安塞 、 赤安 、 廊( 富) 甘、 郎( 富) 西、 中宜 、 华 池 战
略述抗战后陕甘宁边区政权体制的转变

S e p 1 . 2 0 1 4
V0 1 . 2 4 No . 5
略述抗战后陕甘宁边 区政权体制的转 变
仲 溢
( 延安 大 学 , 陕西 延安 7 1 6 0 0 0 ) 摘 要: 抗 战全 面爆 发后 , 中共 领导 下的 陕甘 苏区改 名 为陕 甘 宁边 区 , 在 政权 体 制 上也 由 苏维埃 制 转 变
2国民政府的民意机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就规定训政时期全国不成立国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将政权托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2 0 1 4年 9月
第2 4卷
第 5期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YUL I N UNI VER S I r Y
的最高权力机关 , 每两年召开一次 , 它负责制定和修
改宪法 、 法律, 决定全国大政方针。在全国苏维埃代
表大 会闭 会期 间 , 中央执 行 委员会 是最 高权 力机关 , 每半年 召开 一次 会 议 。 中央 执行 委员 会 闭 会期 间 ,
力的关系与运行模式上 , 陕甘宁边 区既没有 采用 国 民政府的五院制 , 也没有采用西方议会制 , 而是基本 上继承与完善了苏维埃时期的议行合一体制。就在
、
国家权 力机构 设 置的转 变
苏维埃时期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革命根据地
的权 力机关 是 苏维 埃 代表 大 会 。全 面抗 战爆 发 后 , 中共将 其领 导下 的政权 由苏 维埃制 转 变为议 会 民主
制。国民党政府宣传 以建立 民主政体 为 目 标, 但其
行动从 来赶 不上 目标 。而 中国共 产党领 导下 的陕 甘 宁边 区 , 不 但实 现 了苏 维 埃体 制 向议 会 民主 制 的成 功转 型 , 还将 陕 甘宁边 区 的民主政 治模式 发扬 光大 ,
陕甘宁边区的政治体制研究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NO.2 2019第2期2019年【理论探讨】陕甘宁边区的政治体制研究朱海霞(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4000)摘要:陕甘宁边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到达陕北的落脚点,也是延安时期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抗0战争的总后方,它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影响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把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华民国时期实行民主政治和廉正政治的典范,作为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把它视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为之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对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及对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政治;体制中图分类号:D220文献标识码:A一、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历史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1949年之间,在中华民国领土范围内较偏西北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的东部,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原为陕甘、陕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之后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后,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也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所在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据国共两党的协议,1937年9月决定将陕甘革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宣告成立。
1947年3月18日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8年3月28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东渡黄河,迁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1948年4月21日收复延安,此时陕甘宁边区建制依旧存在,但已被蒋介石政府已经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自然也认定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存在为非法。
1949年10月1日,中文章编号:(2019)02-03-05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甘宁边区的建置撤消,1950年1月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撤销,共历时12年又4个月。
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任务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明确的赋予陕甘宁边区的任务是:“进行切实的抗战动员,民主政治的建设,文化教育工作的普及,增进国防与民生的经济建设,肃清土匪汉奸,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全国起模范的与推动的作用。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大战略重地,其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对于中国抗战有着重要的意义。
陕甘宁边区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政治制度、教育、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
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为中国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对于中国抗战取得最终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革,建立了符合当时国情的政治体制。
边区政府实行了“民主集中制”,既体现了民主原则,又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转。
边区政府还实行了普选制度,确保了人民的政治参与权,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政治体制。
这种政治体制为抗战时期的抗日统一战线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也为新中国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现代化的推动陕甘宁边区在抗战时期还进行了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
在边区,政府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教育水平,积极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边区政府制定了《教育法》和《教育规则》,确立了边区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边区政府还积极吸收国内外的教育资源,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教育专家和师资力量。
这些举措为边区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对于增强人民族抗战的战斗力和培养新中国的人才队伍具有积极意义。
三、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还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
边区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大对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抗战宣传文化。
边区政府还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积极挖掘和整理边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了边区的文化资源。
边区政府还引进和推广了当时国际上的文化成果,使边区的文化建设具有了更加现代化的特点。
这些举措为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科技实力的提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还表现在科技实力的提升上。
边区政府积极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制定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寺村塬“陕甘宁边区政府”政权的组织及其活动

2007年8月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Aug.2007 第18卷 第3期 Jour 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8 No.3 寺村塬“陕甘宁边区政府”政权的组织及其活动黄会奇(陇东学院历史系,甘肃庆阳745000)摘 要:陕甘游击队在甘肃正宁寺村塬建立的政权是第一个“陕甘边革命政权”,在中央苏维埃法令的规范和陕西省委的指导下,边区政府在其内部设立了军事、土地、财政等委员会来行使其职责,并依法进行了打击土豪劣绅、分土地财物的革命活动。
关键词:陕甘边;政权组织;政权活动中图分类号:K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19-1209(2007)03-0066-05收稿日期:20006-04-06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陕甘宁边区法治模式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黄会奇(1975—),男,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法制史的研究。
1932年3月22日在甘肃正宁寺村塬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它是在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决议和1931年中华苏维埃民主政权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引下建立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理论中三者紧密结合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政治纲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所发布的活动纲领为:扩大红军与苏维埃的影响,建立部分苏维埃政权,执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一切法令;进行土地革命,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财产,分配给中农贫农;摧毁豪绅在乡村的一切政权和机关;解决豪绅、地主武装,武装各地农民,组织赤卫队、少先队;建立革命委员会,由此准备建立苏维埃政府。
[1]在这里,中共陕西省委明确指出:建立苏维埃政权,执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一切法令。
从现存的档案资料中可以看出,陕西省委对游击队的活动随时向中央加以汇报,并且给游击队下达的行动纲领多是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和中央苏维埃法令制订的,如《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西北反帝同盟军向中央的报告》(3年月5日)、《中共陕西省委关于陕甘游击队情况向中共中央的报告》(3年3月日)、《中共陕西省委关于红军陕甘游击队情况给中共中央的报告》(1932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1932年4月20日);同时,游击队的行动也都是执行陕西省委的决议,如《中共陕西省委给陕甘边境游击队的指示信》(1932年1月20日)、《中共陕西省委关于红军陕甘游击队的决议》(1932年3月6日)、《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创造陕甘边新苏区与游击队工作的决议》(1932年6月1日)。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基本政策及其政治取向

—口甚罂娶■!堡垦2星Q!Q±苎曼塑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基本政策及其政治取向口艾亮【摘要l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总后方,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统一战线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真正做到了独立自主。
这一政策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方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成熟,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基本政策政治取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国已经到了亡国力量,才能取得胜利。
陕甘宁边区在政治建设中,以抗日民族灭种的边缘。
在国民党蒋介石卖国政策的纵容下,日本帝国主统一战线为依托,实现了团结抗日,维护了统一战线,把边区义更加肆无忌惮,随时准备大举侵华。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建设成为坚固的抗战堡垒。
和人民利益为重,积极促成国共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统一战线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这一政策代表中国民主政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
毛泽东指出:治的前进方向,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完成。
”ltlr"墨1均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毛泽东曾旗帜鲜明地表示。
中国共产党首先是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其次才(一)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共产主义者。
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民族独立解放是中国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四天即作出《关于日革命的第一步,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半年后,便发出《对日宣战功。
在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政权中,共产党员必须居于领导地通电>。
从1932年起,着手建立自己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位,而领导权并不是天生就属于中国共产党的,而是靠正确的1934年7月5日,红七军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开赴闽浙政策和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争取来的。
简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

简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
尹恒
【期刊名称】《陕西档案》
【年(卷),期】2022()1
【摘要】“三三制”政权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边区开创实行的一项抗日民主政权,开中国政治现代化、民主化之先河。
所谓边区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是指在参政人员名额占比中,共产党员、小资产阶级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这一制度在特殊时期对于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推动全国民主化、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尹恒
【作者单位】陕西省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
【相关文献】
1.毛泽东对抗战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政治设计--以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建设为例
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运行机理及其启示r——以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为例
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运行机理及其显示启示——以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为例
4.从“双重政权”到“三三制”政权——对陕甘宁边区抗日政权民主化历程的考察
5.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中协商民主的困境、出路与意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理论视野I►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O张朝立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在全面抗战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举措,积极发动边区人民,围绕抗战和民主两大主线,在保障抗战的大前提下,完善边区民主制度体系和政权治理与建设,发展边区生产力,最终使边区达到了“善治”的目标。
政权治理重要举措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的举措,是在全面抗战的背景下出台的,所以不可避免具有战时性特征,同时由于边区内外的环境局势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举措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举措的主要目的,是要在顾全抗战大局的前提下,在坚持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方略下,充分发展边区民主政治,改善边区人民生活。
----确立抗日民主选举制度,广泛开展民主选举1937年5月1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召开行政会议,通过了由特区选举法起草委员会起草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该条例明确,“遵照国民政府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民主的原则,并依据陕甘宁边区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一角特殊情形而制定”“采取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保障实现彻底的民主”o条例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十六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以此选举条例为基础,在全面抗战时期边区一共进行了两次民主选举。
其中,第一次边区民主选举运动从1937年7月的乡级选举幵始,到同年12月选举出特区代表大会代表后圆满结束。
在边区政府直接管辖区内,县、区、乡三级都进行了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民选政府。
这对于边区政权的巩固和抗战动员都具有重大意义,边区的政权组织自上而下得到了基本的巩固。
——确立“三三制”政权结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谈到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具体方针,第一次提出了“三三制”政权的构想:“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1年1月 30日,边区中央局就彻底实 行“三三制”的选举运动 给各级党委发出 指示,“三三制”原则不仅要实行于 议会, 而且要实行于政府机关中,应“有步骤的、
(一)参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参议员 由人民直接选举。
(二)政府机关,设边区、县、乡三级, 主要领导人由同级参议会选举产生。专员公 署和区公署,分别为边区政府和县政府的派 出机关。
(三)司法机关,边区设高等法院,专区 设高等法院的分院,县设县法院。边区和县 的法院院长,由边◆区划制度改革以精简和便民为原则
4.实行民主选举让人民当家作主
在选举资格上条例规定 凡居住在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群 众,从选举之日起年满16周岁, 不论性别、宗教、民族、财产、 文化程度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在选举资格中虽然没有明确规 定“不分阶级”,但规定了无
5.组建“三三制”边区民主政权
(1)“三三制”的概述
2.任务和性质
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 赋予陕甘宁边区的任务是:“进行切实 的抗战动员,民主政治的建设,文化教 育工作的普及,增进国防与民生的经济 建设,肃清土匪汉奸,发扬艰苦奋斗的 工作作风,在全国起模范的与推动的作 用。”。
它是一个边区的自治性地方政府,是 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个直辖行政区域, 隶属于国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边区
(1)基 分区 县 本结构 区 乡
(2)基本特点
◆ 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借鉴国民政府行政区划制度成果即新县制,根 据人口、环境、富力等条件与标准将行政区划分 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定。
◆类型丰富完备
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发展等,设立不同 类型区划,已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四种行政区划类 型,即地域型、城市型、民族型、特殊型。
三 影响评价
中国共产党把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华 民国国民政府时期实行民主政治和廉 正政治的典范,也把它视为中共抗日 根据地的中心。也让中国共产党在此 后和国民政府的对抗当中站稳了脚跟。 对后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用更 是至关重要。
解明桃
参议会即边区人民代表会议,由边区人民民主选举产生。 边区参议会选举委员十三人,组成边区政府委员会,呈请国 民政府加以委任。边区政府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一人,受国 民政府之管辖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之监督,综理全边区政务。 下设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保安司令 部、保安处、审计处、粮食局及专管机关。各处厅部局,设 主官一人,综理各该机关事务。
(2)“三三制” 在选举中的体现 在“三三制”民主政权选举中,参议会
是边区民主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参议会、 政府、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由民众选举产 生,对民众负责,受民众监督,对民众反 应的重大民意做出反映,实际上等于把权 力置于民众监督之下。
同时,“三三制”政体强调党政分 开, 把党政分开看作最“适合于民主制度的体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据国 共两党的协议,1937年9月决定将陕甘革 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
1948年3月28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 东渡黄河,迁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陕甘宁边区建制依旧存在,但已被蒋介 石政府认定为非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陕甘宁边区的建置撤消,政府解散。
行政区划分类型: 地域型 城市型——1937年通过了《成立延安市政府》 民族型——1942年在定边首 设定边回民乡,后又在关中 分区设回民自治区、自治乡 特殊型——在一些地区设 立了垦区、移民开垦区、 盐业中心区等。
(3)“三三制”在政权建设、权利制衡的体现
边区在政权建设上的体现:引导广大受剥 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接受“三三制”政权 组织原则,把思想先进的资本家、地主和富 农吸收边区民主政权中来,组建代表各阶级、 各阶层利益的抗日民主政权。
在权利制衡上,通过使非党的左派进步、 中间派加入边区政权,在政权内部形成监督 制约机制,以避免由于权力过于倾斜、过于 集中产生一党代政和一党包办等不利于不团 结的因素。
二. 制度概括
(一)宪法及宪法原则
1939年1月17日至24日, 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 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 有中国共产党主要起草 的地区自治性宪法文件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 施政纲领》。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一九四六年四月二
十三日陕甘宁边区第 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 会通过
宪法原则基本内容: 一 政权组织 二 人民权利 三 司法
四 经济 五 文化
(二)政权建设
1. 政权建设原则 陕甘宁边区政府体制是指抗日战争
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权的组织及人事制度, 其原则是“议行合一,民主集中”。
陕甘宁边区的政权是抗日人民的政 权,实质是有中国共产党完全主导的国 民政府地方战时临时性的行政区域。
2.政权结构
根据中国共产党对陕甘宁边区政权和执 政方针的定义,政权结构为:
边区各县政府由各县参议会选举县长一人、委员六至十 人,组成县政府委员会,综理全县行政事宜。边区政府为 加强对县政权领导,将下属各县(市)划分为五个行政区 (延安、绥德、关中、三边及陇东)与边区直属县市,分 设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边区政府代表机关,设专员 一人,由边区政府任命。县政府为加强对乡政权的领导, 建立区公署作为县政府的助理机关,设区长一人。乡政权 的权力机关是乡参议会;乡参议会闭幕期间,乡政府是权 力机关,设乡长一人(后又增设文书),负责乡政工作。
陕甘宁边区制度建设
一.基本介绍 二.制度概括 三.影响评价
一 . 陕甘宁边区简介
1.发展历史 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 1949年之间,在中华民国内的 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 甘肃和宁夏的东部,是中国共 产党的根据地,原为陕甘、陕 北革命根据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 到达陕北后,成为革命的中心 根据地,并为中共中央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