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合集下载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摘要:
一、小麦纹枯病概述
二、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
三、防治措施及建议
正文:
一、小麦纹枯病概述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是由喙角担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及茎杆上。

在我国,引起小麦纹枯病的病原有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其中以禾谷丝核菌为主。

二、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表数据,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如下:
1.寄主: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寄主为小麦。

2.病原:引起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的病原主要是双核丝核菌AG-D融合群,即禾谷丝核菌,其次是立枯丝核菌的AG5和AG-4融合群等。

3.发病特点: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杆上,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大,导致叶片枯死。

4.发病规律: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条件及小麦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

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传播,播种期和生长初期是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

三、防治措施及建议
针对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情况,提出以下防治措施及建议: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品质好的小麦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种植:合理密植,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浇水、施肥,增强小麦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菌传播途径。

4.发病初期及时防治:一旦发现小麦纹枯病症状,立即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施农药、生物防治等。

5.推广无病种子:加强对种子资源的检测和管理,确保推广使用的种子基本无病。

小麦纹枯病的调查

小麦纹枯病的调查

小麦纹枯病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了解小麦纹枯病发病的基本症状,发病部位,发病因素。

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对小麦的播种以及调查,能对课本上的知识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二、实验内容
了解播种期对小麦纹枯病冬前发病程度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
1、自学专业实践内容,查阅资料;分小组讨论实施计划,然后在教师指导下修改;
2、材料准备实施(种子、肥料、菌株、田块),第一批播种;
3、第二批播种,试验田常规管理(浇水、除草);
4、第三批播种,试验田常规管理(浇水、除草);
5、病害调查,试验田定点调查,每7天1次,分级记载发病株数和严重度,计算发病率;
6、试验直至12月30日,写出试验报告与教学实习小结。

四、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报告编号: [报告编号]报告日期: [报告日期]调查单位: [调查单位名称]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姓名]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对小麦田间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以便制定适当的防治措施。

二、调查方法:1. 实地观察:调查人员对小麦田间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观察,记录和摄影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程度和分布范围。

2. 样本采集:调查人员采集了疑似受害植株的样本,并进行了后续的实验室检测,以确认病虫害种类和感染程度。

三、调查结果:根据实地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小麦田间存在以下病虫害问题:1.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在调查区域的小麦植株上发现了大量的条锈病病斑,感染程度较重,已经对小麦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 小麦黑穗病(Fusarium graminearum):调查发现,小麦穗上出现了黑色病斑,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为小麦黑穗病的感染,需要采取措施及时控制扩散。

3. 小麦蚜虫(Rhopalosiphum padi):在小麦田间观察到了蚜虫的大量滋生,已经对植株造成了明显的危害,需要采取防治措施遏制蔓延。

四、建议措施:基于调查结果,我们向种植户提出以下防治建议:1. 条锈病防治: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选择有效的杀菌剂,按照正确的施药剂量和频次进行喷洒,以减少病害发生和传播。

2. 黑穗病防治:及时清理病害植株,减少病害源的传播,同时选择抗病小麦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抗病能力。

3. 蚜虫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合理使用昆虫杀菌剂,并定期监测蚜虫密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五、验收意见:本次调查报告及建议措施已经向种植户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并征得其同意。

种植户同意按照建议措施进行防治,并愿意配合调查单位的监测工作。

六、主管部门意见:主管部门对本次调查报告及建议措施进行了审核,认为调查工作详实,建议措施合理可行。

小麦病害田间调查发生预测及防治

小麦病害田间调查发生预测及防治

小麦病害田间调查发生预测及防治方法1.小麦纹枯病1.1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1.11菌源、寄主及侵染循环菌源: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5~35℃均可发育;立枯丝核菌15~35℃均可发育。

小麦生育后期于病部形成菌核,初为白色,后为黄褐色,形状不规则,以圆形偏圆形较多。

寄主:小麦,大麦,玉米,高梁,狗尾草、早熟禾、稗草、马唐等禾本科杂草。

对小大麦的致病力最强。

浸染循环: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夏,小麦发芽后至大部分生育期均可被侵染,在小麦植株体内发育,至小麦生育后期再形成菌核。

1.12发生特点①可分为冬前发生期、越冬返青上升期、拔节孕穗盛发期、灌浆稳定期4个阶段。

②冬前候平均气温稳定降至5℃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病株带菌越冬。

春季候平均气温稳定达到8℃以上时开始发病,12~18℃时病斑迅速横向、纵向扩展,候平气温达到25℃以上时,病害发展缓慢,小麦进入灌浆后期,茎秆组织老化,病斑停止扩展,病情趋于稳定。

③冬前平均温度高于常年,冬季积温高于常年,早春气温回升快,阴雨天多、光照不足的年份,纹枯病发生重。

1.13主要症状①烂芽:麦种发芽后感染上病菌,芽鞘很快变成褐色,麦芽腐烂而枯死。

②枯苗:麦苗开始产生分蘖后,基部的叶鞘上开始发病,多产生椭圆形的病斑,病斑淡黄色到褐色,发病重时可看到许多病斑上有坏死线通过病斑,叶片失水而干枯,发病严重的幼苗不能抽出新叶而死亡。

③花杆:拔节以后,叶鞘上的病斑扩展到茎杆上,茎杆上有明显的斑纹,多呈云纹状,称为花杆,当病害蔓延到节部时,容易导致病节部以上部分失水枯萎。

④枯白穗:当花杆比较严重时,特别是病菌侵害节部,常导致不能正常抽穗,称为枯孕穗,有的即使能抽出穗子,由于节部受害不能正常输送水份、养料和光合物,麦穗灌浆严重不足,有的不能灌浆而成枯白穗。

1.2小麦纹枯病田间病情调查1.21调查方法①选择主要品种,10月底前后播种、11月20日前后播种田各选择1块田,田间苗情、地势、水分、肥力等均有代表性。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摘要:
1.调查背景和目的
2.调查方法和对象
3.调查结果分析
4.结论和建议
正文:
1.调查背景和目的
小麦纹枯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在睢宁地区发生较为严重。

为了解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2.调查方法和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走访农户和收集病害样品等方法,对象包括睢宁地区的小麦种植户和农业技术人员。

3.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小麦纹枯病病害样品200 余份,经过对病害样品的观察和鉴定,发现纹枯病菌主要为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其中禾谷丝核菌占绝大多数。

病害发生程度因地区、种植品种和栽培管理措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上,小麦纹枯病在睢宁地区的发生较为普遍,对小麦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

4.结论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在睢宁地区应加强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工作。

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病害监测,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对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应尽快采取防治措施。

(2)选用抗病品种,减少病害发生。

在种植小麦时,选择具有较高抗病性的品种,可以降低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小麦抗病能力。

在种植过程中,合理施肥、适时灌溉、勤除草、浅耕深松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小麦抗病能力,减轻纹枯病的危害。

小麦纹枯病试验报告

小麦纹枯病试验报告

4 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 占 3/4 以上,但植株未枯死;
5 级:病株提早枯死,呈枯孕穗或枯白 穗。
病指数(%)={Σ( 病穗数 × 病级 )/ ( 调查穗数 ×5)}×100
病指防效(%)=[(空白对照区病指 处理区病指)/ 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 ]×100
2 结果与分析
处理
(1)三唑酮 (2)12.5% 烯唑醇
数施药区显著降低,其中扬彩优于其他处理
表 2:5 月份纹枯病调查表
处理
感病率
(%)
显著性 5% 1%
感病率防效
(%)
显著性
5%
1%
病情指数
(%)
显著性
5%
1%
(%)
病情防效 显著性
5%
1%
(1)三唑酮
61.0 d
D 33.0
d
C
14.4
c
(2)12.5% 烯唑醇
77.0 b
B 15.4
f
E
20.4
b
CK(清水对照)
1.4 田间种植图
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 小麦成
1/2-3/4;
7523614 3462175 6174352
1.5 试验方法 分 别 于 11 月 20 日(分 蘖 期),2 月 10 日(返青期),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 进行药剂喷施。于 3 月中旬、4 月中旬和 5 月中旬田间每区定点 1m×2 行按 NY/T6142002 方法调查各小区的纹枯病发病率、严
N 农业技术
2019 年 6 月·下
小麦纹枯病试验报告
王凌霄 詹 欢 游延军 ( 河南省黄泛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南 中牟 451450)

小麦病害报告表

小麦病害报告表

小麦病害报告表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这些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及时监测和防控小麦病害,我们对小麦田进行了病害调查,并编制了本报告表以总结和记录所观察到的小麦病害情况。

病害调查结果调查时间:2021年8月调查地点:XXX农田调查方法:采用田间实地调查方法,结合病害症状和病原鉴定,对小麦病害进行了初步鉴定和分类。

主要病害及其特征1.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穗部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感染后小麦籽粒表面出现黑色粉末状菌丝体。

–防治措施: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合理施肥,使用抗病品种。

2.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上呈现白色粉末状,易脱落。

–防治措施:合理施肥,增强抗病力,定期喷施药剂。

3.小麦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茎部出现黄褐色斑点,斑点上出现橙黄色的孢子粉末。

–防治措施:合理轮作,增加栽培密度,定期喷施杀菌剂。

病害分布情况根据我们的病害调查数据统计,小麦病害在XXX农田中分布情况如下:病害名称感染区域感染程度小麦赤霉病田地1 重度小麦赤霉病田地2 轻度小麦白粉病田地1 中度小麦白粉病田地2 重度小麦锈病田地1 中度小麦锈病田地2 中度病害防治建议根据病害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病害防治建议:1.防治小麦赤霉病:–定期检查小麦田,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措施。

–合理施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

–使用抗病品种。

2.防治小麦白粉病:–定期喷施药剂,控制病害的扩散。

–注意小麦的通风透光,减少湿度。

–剪除受病害感染的植株。

3.防治小麦锈病:–加强农田管理,保持田间的清洁。

–增加小麦栽培密度,减少病害传播。

–定期喷施杀菌剂。

结论本次小麦病害调查结果显示,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是当前XXX 农田中主要的病害。

在预防和控制小麦病害方面,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商丘市小麦主要病虫草害调查报告

商丘市小麦主要病虫草害调查报告

商丘市小麦主要病虫草害调查报告作者:曹海昌来源:《科学种养》2018年第03期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国家中强筋小麦适宜种植基地,常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在760万亩左右,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重,已成为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目前本市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种植,确切了解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种类,明确重点防治对象和防控区域,探索高效集成技术已成为当前本市小麦生产中的一大重要课题。

笔者利用两年时间,组织多位技术人员对全市各县区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掌握了小麦全生育期病虫草害种类和发生危害特点,现总结如下:一、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种类、发生特点和危害情况调查结果1. 病害据调查,危害本市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等。

①小麦锈病。

a. 条锈病。

从两年的大田普查结果看,没有发现条锈病病叶,这与本市小麦品种均不易感染条锈病菌有关。

b. 叶锈病。

360个监测点中有48个监测点查到病叶,占监测点总数的13.3%,最早发病时间在2月27日,小麦处于返青期,病叶率为0.02%;普遍发生期在5月中旬,平均病叶率3.6%,严重地块病叶率在22%,减产幅度在5%左右,主要发生在套作麦田,其发生程度主要受品种特性和种植方式影响,现已成为小麦灌浆后期重点监测防治的对象之一。

②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发生时间和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最早发病时间在2016年12月11日,地点为虞城县谷熟大王楼监测点,发病中心面积0.01米2,从拔节后的调查结果看,发病点占监测点的16.7%,发病监测点发病期后20天病叶率平均为23.1%,大田普查病田率为14.9%,病叶率在4%~22%;2017年5月上旬全市达到发病高峰,5月下旬病害停止发展,发病中心最高病叶率达94.8%。

小麦白粉病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呈现发病早、发病中心蔓延迅速的态势,发病早且较重时影响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发病越早、越重,减产越多,减产在5%~9%;发病晚且较轻时主要影响千粒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简介
睢宁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严重影响。

为了解该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本文将详细介绍调查的方法、结果和分析。

调查方法
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调查: 1. 选择调查区域:我们选择了睢宁地区作为调查区域,因为该地区是小麦种植的主要区域之一。

2. 调查样本选择:我们在不同的小麦田中随机选择了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调查。

3. 调查内容:我们记录了每个样本的纹枯病感染情况,包括发病程度和病害严重程度。

调查结果
根据我们的调查,以下是我们得到的一些主要结果: 1. 纹枯病发生情况:在我们调查的样本中,约有70%的小麦田中存在纹枯病感染。

这表明该病害在睢宁地区普
遍存在。

2. 发病程度:纹枯病在不同小麦田中的发病程度有所差异,但大部分样本中的发病程度都较轻。

只有少数样本中的小麦叶片出现了严重的纹枯病症状。

3. 病害严重程度:在感染纹枯病的小麦田中,病害的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

有些田地中的小麦叶片几乎全部受到了感染,而其他田地中只有部分叶片受到感染。

调查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纹枯病在睢宁地区的小麦田中普遍存在,这可能与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关。

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湿润的气候和土壤有利于真菌的繁殖和传播。

2. 尽管纹枯病在睢宁地区普遍存在,但发病程度和病害严重程度相对较轻。

这可能与睢宁地区的小麦种植管理措施有关,如合理的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3. 鉴于纹枯病的存在,小麦种植者应采取一些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这包括合理的轮作制度、选择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害叶片等。

结论
通过对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的调查,我们得出了纹枯病在该地区普遍存在、发病程度较轻和病害严重程度有所不同的结论。

这些结果对小麦种植者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增加人们对纹枯病的认识,促进小麦种植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张三, 李四.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农业科学研究, 2010(2): 45-50.
2.王五, 赵六. 纹枯病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农业技术指导, 2012(4):
78-82.
3.陈七, 刘八. 纹枯病的发展规律及控制策略. 作物病虫害防治, 2015(3):
23-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