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的区别

合集下载

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

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

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小麦的三大病害主要有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以及小麦全蚀病。

1、小麦赤霉病:在发病初期,小穗以及颖片上会有水渍状淡褐色的小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小穗会枯黄。

2、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靠近地表或在地表的叶鞘上会有椭圆形或梭形的黄褐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

一、小麦三大病害1、小麦赤霉病(1)小麦赤霉病一般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易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的危害最大。

(2)以穗腐的症状为例,在发病初期,小穗和颖片上会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的小病斑,随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斑会有粉红色的胶状霉层,在发病后期会密生小黑点,导致病部枯褐。

2、小麦纹枯病(1)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鞘以及茎杆上,在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者靠近地表的叶鞘上会出现黄褐色病斑,形状为椭圆形或梭形。

(2)随后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颜色也会变深并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

3、小麦全蚀病(1)在抽穗灌浆期发病后,病株会变矮、褪色,生长不齐,叶色以及穗色深浅不一,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旱枯。

(2)在苗期,初生根以及地下茎的颜色会变成灰褐色,发病严重时,次生根的局部会变黑。

二、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1、防治小麦赤霉病(1)选择抗病品种,并及时将田园清理干净,减少和控制病菌的来源途径。

(2)按照1:500的比例用2.5%咯菌腈种子剂拌种防治;可用50%福美双,按照种子重量的0.5%进行拌种;在小麦抽穗期,亩用28%井冈霉素多菌灵悬浮剂110ml进行防治,亩用水量50-60kg。

2、防治小麦纹枯病(1)播种时间不能过早并根据土地的肥力水平,掌握合适的播种量,针对重病田需适当增施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2)按照种子重量的0.2%,用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3、防治小麦全蚀病(1)选择耐病品种,比如烟农15号,并增施腐熟有机肥。

(2)在播种小麦后的20-30天,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进行喷洒,在翌年返青期再喷1次。

小麦茎基腐病的识别与防控

小麦茎基腐病的识别与防控

小麦茎基腐病的识别与防控前言: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首次于1951年在澳大利亚报道发现。

主要由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典型土传病害,存活于土壤的病残体组织中,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及茎基部。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曾大面积发生,当地农民称为“酱油杆病。

”随着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变化,该病已广布于黄淮海麦区各省,已有四个省将其列为二类病虫害名录,2022年3月在四川省阆中市思依镇龙庙河村发现,经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保所鉴定确诊。

小麦茎基腐病会直接影响植株对养分以及对水分的输送情况,不利于小麦有效分蘖或形成饱满灌浆,直接反应在产量降低上。

一些地方发生严重,有的近乎绝收。

本文介绍了小麦茎基腐病的症状,发病因素,及防控办法[1]。

关键词:小麦茎基腐病防控一、茎基腐病的识别:小麦茎基腐病苗期症状不明显,在拔节孕穗期症状才逐渐显现,灌浆期呈现“枯白穗”症状;最初在基部茎节叶鞘上产生褐色条斑,后在茎基部1-2节变褐腐烂,(也会延续到以上茎节基部,但不会影响到穗部)引起基部叶片干枯、上部叶片发黄,旗叶干尖白穗。

湿度大时茎节、节间可见白色(或红色)霉层,剖开套管可见白色菌丝,去除叶鞘后的茎秆呈酱油色,小麦根部出现红色或白色霉变腐烂。

植株易折断,拔起植株时易从茎基部断裂,后期易连根拔起[2-3]。

此病易与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相混淆,都会造成白穗,叶片发黄,植株下部变黑等。

茎秆有无黑膏药状物,区别于全蚀病;纹枯病病斑呈云纹状;根腐病叶鞘上病斑掺杂褐色和银白色斑点,籽粒胚部变黑。

二、导致的因素:1、为适应机耕机收,小麦净作面积大、小麦与玉米连作面积大,这样有利于病原越冬越夏;2、小麦玉米双季秸秆长年大量粗放直接还田造成病原积累(前面两项是小麦茎基腐病爆发和病症越来越重的根源);3、机耕耕作较浅,特别是低山深丘区小型旋耕机耕作;4、偏施化肥、(特别是多氮少锌),有机肥的用量比较有限,加重土壤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土质盐碱化以及干旱等问题的发生;5、品种抗性普遍较差,大多数品种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

小麦病害基础知识问题解答

小麦病害基础知识问题解答

小麦病害基础知识问题解答1、小麦三种锈病的症状有何区别?解答要点:三种锈病在发病初期都在植株上形成褪绿黄斑,以后长出粉堆,即夏孢子堆,手摸可沾上粉末,后期又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

条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鲜黄色,窄小至椭圆形粉堆,成株期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幼苗期不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叶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橙黄色,圆形至长圆形粉堆,不规则散生,孢子堆四周表皮开裂,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上很少。

秆锈病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粉堆,不规则散生于茎秆和叶鞘上,常数个堆愈合成大斑,孢子堆周围可见破裂翻卷的表皮。

秆锈病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的粉堆较叶面出现的粉堆大。

叶锈病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可简单地记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块大红斑”。

2、小麦三种锈病病原有何区别?解答要点:三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同属于担子菌。

均为专性寄生性真菌。

3种病菌夏孢子都是单细胞,表面有细刺。

条锈菌球形鲜黄色,叶锈菌近球形橙黄色,秆锈菌长椭圆形,暗橙黄色。

三种锈菌冬孢子都是双细胞,棍棒状或近纺锤形。

3、小麦条锈病发生于流行主要取决于哪些条件?解答要点:锈菌小种的变化、品种的抗病性、环境条件。

4、小麦赤霉病症状有何特点?解答要点:小麦赤霉病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

(1)穗腐:初在小穗颖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和穗子,严重时整个小穗或穗子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

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后期穗部出现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

(2)苗枯: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残苗上有粉红色菌丝体。

(3)茎腐: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变软腐烂,植株枯萎。

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5、小麦赤霉病病原有何特点?解答要点:该病由子囊菌亚门的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zeae(Schw.)Petch.]侵染所致,其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的镰刀菌属[Fusariumspp.],已知有17个种和变种,其中以禾谷类镰刀菌[F.graminearumSchw.]为主要。

图解小麦主要的土传病害!

图解小麦主要的土传病害!

图解小麦主要的土传病害!近年来,小麦土传病害呈加重趋势,已成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限制因素。

因此,加强小麦种土传病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麦的土传病害有哪些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土传病害的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病害。

小麦田常见的土传病害有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

1、纹枯病纹枯病的病原是禾谷丝核菌等,菌核则是最为重要的初侵染源。

识别:1)烂芽:小麦的芽鞘受害变成褐色,在幼芽阶段造成作物枯死。

2)病苗:在3-4叶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的病斑。

3)花秆烂茎:在返青拔节之后,小麦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

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

条件适宜时,在茎秆上出现“眼斑”。

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能看见蛛丝状的白色菌丝体,以及类似油菜籽状的黄褐色菌核。

危害: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和枯白穗。

一般会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会减产50%,个别田块甚至绝收。

2、根腐病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根腐平脐蠕孢,禾谷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识别:全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

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色梭形病斑,比那远清晰,中间稍褪色,扩展后引起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病组织坏死,上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朽腐。

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亡。

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

危害:一旦感染上了根腐病,小麦的茎秆极易折倒,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达到70%-80%。

3、全蚀病全蚀病是由于子囊菌亚门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从而造成的。

识别:我们在全蚀病的辨别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病苗: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根的表面有葡萄菌丝。

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的识别与预防

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的识别与预防

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的识别与预防小麦茎基腐病和纹枯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在小麦-玉米轮作田中,由于天气干旱、土壤盐化等因素,加上实行秸秆还田和旋耕的措施,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

这种病害会导致苗期死苗,特别是在返青期更加严重。

到了灌浆期,田间会出现大量白穗,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减产。

小麦纹枯病则从出苗到收获都有可能发生,会导致小麦的倒伏和白穗,严重时可造成30%-50%的减产。

这两种病害不仅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

如何区分小麦的茎基腐病和纹枯病呢?小麦茎基腐病从播种发芽后就开始侵染芽鞘,随着小麦的生长逐步向上侵染到分蘖节及茎基部1-2节,甚至侵染到地中茎。

它的颜色呈茶褐色,没有明显的边界。

这种病害会造成苗期和返青期死苗,拔节期基部1-2节变色,灌浆期根和茎基部腐烂形成白穗。

小麦纹枯病则从播种发芽后就开始侵染芽鞘,随后烂芽、枯死不能出苗,发生在3-4叶期。

初期在叶鞘上出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随着小麦的生长,病斑呈椭圆形云纹状。

灌浆期病斑失水坏死,易造成倒伏,产生白穗。

这种病害有明显的边界。

针对这两种病害,先___、___及植保站的专家们共同探索综合解决方案,目前效果好的方案如下:首先是土壤深翻,深度达30厘米以上,2-3年1次。

其次是增施有机肥,这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与结构,减轻病害的发生。

另外,可以在小麦播种前用酷拉斯包衣,用量是30毫升酷拉斯包15-20斤小麦种,晾干后播种。

适当晚播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

由于气温比过去略微偏高,调整小麦的播种时间可以有效地预防病害的发生。

注重越冬水和返青水也很重要,干旱会使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加重,每年冬季及春季雨雪少,气候干燥,所以越冬水要浇,返青水要早。

最后,在返青期喷雾药剂防治是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最后机会。

在返青期用扬彩70毫升益施帮50毫升每亩效果比较理想。

总之,针对小麦茎基腐病和纹枯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土壤深翻、增施有机肥、用酷拉斯包衣、适当晚播、注重越冬水和返青水、返青期喷雾药剂防治等。

小麦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控技术

小麦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控技术

DOI:10.19904/14-1160/s.2022.06.033小麦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控技术孙新华,尹爱玲(汶上县刘楼镇农业农村事务中心,山东济宁272505)摘要: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小麦种植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升,小麦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实现了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升,但在种植的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病害,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以小麦主要的病害类型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病害的发病规律和原因,提出了防控小麦病害的一系列措施,以期为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种植;病害类型;发病原因;防治措施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6-0099-03中国图书分类号:S453.121文献标志码:B1小麦的主要病害种类1.1穗部病害1.1.1小麦赤霉病近些年,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逐渐加重,已经成为制约小麦产业发展的一种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1]。

小麦赤霉病主要为害小麦的穗部、麦粒、茎秆、茎基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苗腐。

主要由种子带菌或者土壤中病残体感染导致,小麦芽变成褐色,之后根部逐渐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则死亡,若田间湿度比较大,会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

第二,茎基腐。

小麦从出土到成熟期都能发病,小麦的基部组织感染病害之后变为褐色腐烂,甚至全株枯死。

第三,秆腐。

在发病初期阶段主要为害叶鞘,出现水渍状斑点,之后演变为淡褐色或者红褐色,形成不规则的病斑。

病情严重时会导致患病部位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者抽出枯黄穗。

在气候潮湿条件下,患病部位出现粉红色霉层。

第四,穗腐。

在发病的初期阶段,在小麦穗部出现水渍状的褐色斑点,之后扩大到整个小穗,造成穗部枯黄,湿度比较大时,患病部位出现粉红色的霉状物,发病后期产生蓝黑色的小颗粒,用手触摸有凸起感,造成籽粒干瘪。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品种选择、生育期、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通常情况下,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水多和湿度大很容易发生和流行病害,有些小麦品种容易感染该病。

种植

种植

种植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7年第10期新乡市小麦根茎部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控技术河南省新乡市是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常年种植小麦面积500余万亩,但是纹枯病、茎基腐病、全蚀病等小麦根茎部主要病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

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全蚀病三者均属于土传病害,病原菌在土壤中能够长期存活,整个生长季节病菌都可以造成侵染,并可在同一植株上发生。

小麦收获后,病残体留在田间和土壤里,第二年可以继续造成侵染,严重时造成小麦整株枯死,后期形成白穗。

根据总结多年的调查成果和防控措施,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全蚀病具体症状和防控技术要点如下:一、发生症状(一)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

在小麦拔节后的发病初期,植株下部近地表处的叶鞘上出现边缘浅褐色、中间为灰白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扩大后可连片形成“花秆”,严重的造成支柱基部1、2节变黑,甚至腐烂而出现“死株”现象;茎秆上病斑呈梭形、纵裂,病斑扩大后连片造成“烂茎”。

由于“花秆”“烂茎”而致使小麦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者造成在抽穗后形成枯白穗。

(二)茎基腐病小麦种子、幼芽、幼苗、成株根系、茎叶和穗部均可受害,以根部受害最严重。

潮湿时病部均可产生黑灰色霉状物。

播种后种子受害,幼芽鞘受害呈褐色斑痕,严重时腐烂死亡。

根部受害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植株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折断枯死。

枯死植株呈青灰色,白穗不实,俗称“青死病”。

拔起病株可见根毛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部变黑并黏附土粒。

(三)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

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

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

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

小麦常见的病害有哪些 如何防治

小麦常见的病害有哪些 如何防治

小麦常见的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小麦在我国属于第二大粮食作物,它在生长过程中病害也较多,常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小麦常见的病害有哪些,以及如何防治这些病害。

一、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返青到拔节时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在防治过程中主要采用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两种方式。

农业防治。

在早春季节要及时的进行中耕处理,促使小麦苗茁壮的生长,提高小麦苗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药剂防治。

这种防治措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药剂拌种,在秋季播种之前,使用立刻秀、纹霉清进行拌种处理。

二是大田喷药,使用浓度为20%的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450克,进行田间喷雾。

二、小麦叶枯病的防治小麦叶枯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选择抗病性的品种;二是是在小麦种植栽培过程中,对小麦进行拌种;三是对田间进行喷药防治。

如果选择的是喷施药剂,则不管使用的是哪种药剂,均需在小麦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施。

三、小麦土传病毒花叶病主要症状:病苗基部叶片呈现桔黄色斑驳,中上部叶片呈紫红色,心叶褪绿变成淡黄色,有的扭曲皱缩甚至枯死。

重病田麦苗显著矮缩,叶片变宽,株形松散匍匐,分叶减少,根系发育不良。

防治方法:每亩用病毒酰胺或病毒灵50克等抗病毒农药,再加黄叶-喷绿或绿叶金刚100克或春雨一号、回生灵等营养性微肥和氮素肥料喷雾,以补充营养,减轻危害。

四、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主要症状:小麦茎基部叶鞘呈现黑褐色,叶片淡黄,有条形失绿的斑驳,重病田块麦苗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亩用敌克松100克或禾枯灵75克或井岗霉素50克,再加磷酸二氢钾等营养微肥对水45千克喷雾。

五、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这种疾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疾病,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如果连续遇到阴雨天气,导致气候环境比较潮湿,则会很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选择浓度为80%的多菌灵超微粉750g,或者40%的多菌灵胶悬剂2250ml进行喷施,对于易感染品种和适宜发病的品种,应该在发病的一周之后再进行一次喷雾确保防治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的区别
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是两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它们都会导致小麦收成的减少。

然而,它们的症状和发生原因却有所不同。

小麦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其主要症状是叶片出现黄色或白色的细线状坏死,随后叶片会逐渐变黄并干枯。

叶片上也可能会出现灰色的霉层。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如雨季或早春。

该病害可以通过喷洒杀菌剂来控制。

茎基腐病是由细菌性病原体引起的,其主要症状是小麦植株基部发生腐烂,病株易折断。

该病害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如夏季。

控制该病害的最好方法是选择抗病品种,并注意排水和灌溉管理。

因此,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虽然都是小麦病害,但它们的发生原因和症状有所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

农民们应该了解这些病害的特点,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小麦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