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转移特征

合集下载

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全国1.4.: . 2 : 3 0 的产业结构 , 47 43 第三产业 比重较高。 从 各个地区来看 , 北京第三产业 比重超过 一 、 二产
[ 收稿 日 ] 06 1-2 期 20- 20
I二二 二 些== 二 !兰 ! = 三 些 竺整兰 些
图3 京津冀三 次产业所 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表 1 占京 、 冀工业产值一半 v_ 的行业比较 津、 zk  ̄
石化等重化工业 , 并在北京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
地位 。 这些重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并不符合首都资
源和环境特点 , 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
京、 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 基本停留在地
方化层面, 所以对河北产生影响的只有第二产业。但 北京 、 天津的第二产业整体层次并不高 , 再加上各 自
都追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而限制传统产业向外转移
或产业链的向外延伸等诸多原因的存在 ,导致京津 的发展并不能对河北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3 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强。 . 在京津冀 地区, 北京在经济规模 、 产业层次上都处于领先地 位, 理应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但事实上北京 并未起刘龙头的作用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北 京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资源 、能源消耗高的钢铁 、
占全 国的 1. %; 1 4 人均G P 1 1. , 3 D 为29 1 元 是全 国的 8
天津
1 7 。20 年以来 ,三地的G P .倍 5 00 D 指数超过全国水 平 ;D 总量 、 GP 第一 、 、 二 三产业增加值 占全 国比重
北京
均呈上升趋势 , 尤其是第 三产业 的上升趋势更加显
8 嘲
20/ 07 2
维普资讯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转移特征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转移特征

一、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分工结构京津冀区域制造业逐渐形成了北京以相对高端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天津资本密集型行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举,河北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兼顾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差异化、梯度化的区域制造业分工格局。

北京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的行业有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橡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16个行业。

但近年来上述行业增长率偏低,具有产业转移趋势。

天津具有明显优势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个行业。

不具备优势的行业有纺织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126业5个行业。

河北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相对较多,从高到低依次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纺织业,橡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热力电力的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3 个行业。

不具备优势的行业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 5个行业。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特征京津冀区域的制造业总体上是处在以京津核心区为增长极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河北全域欠发达地区转移,资本密集型行业则呈现出沿海化及资源地临近化的再布局,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则逐渐向配套完善的重点区域转移。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分析摘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关注。

本文选择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希望这些研究能为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供理论参考,从而加快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河北省京津产业转移机遇与挑战0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范围来看,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国家或地区间合作的一种趋势。

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向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转移,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城市的产业向内陆地区的转移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问题愈发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把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向世界推出,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而京津冀一体化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产业转移问题。

京津地区因为产业升级,需要将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向外转移,这对于极具区位优势的河北省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河北省如何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快河北省产业发展和经济崛起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机遇分析1.1 区位优势是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河北省与京津地区地域接近、山水相连、人文相似,所以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不存在地域和人文的阻隔。

河北省和京津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正在加快实现有效对接,铁路、高速公路、计划修建的高铁将三省市紧密连接在一起。

河北省自然资源、能源资源、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已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电气、煤炭、纺织、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石油、轻工、医药等优势产业,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

总体来看,河北省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1.2 京津冀的产业差异明显,使其在产业结构上具备了“梯度”转移的条件客观地讲,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会使各地区经济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进而产生一定的空间推移。

京津冀制造业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领域研究——不完全竞争视角

京津冀制造业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领域研究——不完全竞争视角

产业 转 移与 产业 结 构 调 整 优 化 既是 区域 经 济 学 、 经济地理学 、 产 业 经 济 学 和 发展 经济 学领 域研 究 的重要 理论 课题 , 也是 政 府 宏 观经 济 调 控 和 区域经 济 管 理 实践 的重 要 内容 。进入 2 1世 纪 , 中 国 经 济 持 续 高 速 发 展 引 发 的 全 球 经 济 与 贸 易 失衡 、 资 源 和 环 境 问 题 以及 区 域 发 展 不 平 衡 问 题 倒 逼 中 国 启 动 发 展 方 式 的 艰
关 产业进行 规模 分 析和 效 率分 析 , 导 出京 津冀制 造 业产 业转 移 与产 业 空 间结 构调 整优 化 重 点领 域 的 二 维分 布 图, 其 中的 “ 优 先 转移 区” 和“ 结构 调整 与优 化 区” 分 别 为京 津冀制 造业 产业 转移 与产 业结构 调 整优 化 的 重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1 3年第 1 9卷第 5期 J O UR N A L O F C HO N G Q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M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1 . 1 9 N o . 5 2 0 1 3
城 市定位 的最终 确立 , 区域一 体化 和新 一 轮 的产 业 转 移 与产 业 结构 调 整 给京 津 冀 三地带 来 新 的机遇 和挑 战 。 由于资 源 禀赋 、 发展阶段、 角 色与 定 位 的不 同 , 北
京 、 天津 、 河 北 在 发 展 方 式 转 型 与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中有 各 自的 优 势 与 劣 势 , 面 临 不 同的机会 和 威胁 , 追 求 不 同 的 发 展 愿 景 和 利 益 诉 求 。 如 何 在 一 体 化 进 程 中 尊 重 经 济发展 客 观规 律 , 充分 发挥 京 、 津 、 冀 各 自的 比较 优 势 , 在扬 长 避 短 、 优 势 互 补 的基 础上 协 调发 展 , 互 利共 赢 , 是 需 要 认 真 研 究 的重 要 理 论 、 实践与政策课题。 目前 围绕 这 方 面 的 问 题 从 不 同 理 论 视 角 出 发 展 开 的 研 究 有 很 多 , 方 方 面 面 就 京

2023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高频考点突破 高频考点24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2023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高频考点突破 高频考点24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高频考点24__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选择题[2022·宁夏银川模拟]秘鲁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但干旱缺水。

为此,秘鲁政府实施多个东水西调工程,以解决首都利马及其他一些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马赫斯调水工程,它由上游水库、输水河道、调水隧洞和下游河流组成。

下图为马赫斯调水工程路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秘鲁西部缺水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无河流分布B.冰雪融水量不足C.地下水位高D.降水量长年偏少2.马赫斯调水工程实施的有利条件是()A.河流两侧海拔低B.东部河流径流量大C.东部山区峡谷较多D.经济、技术水平高3.推测马赫斯调水工程的主要作用是()A.满足畜牧业用水需求B.绿化沙漠,改善环境C.发展干旱区灌溉农业D.调水调沙,发展航运[2022·浙江模拟]下图为“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路线”图。

读图,完成4~5题。

4.俄罗斯输送到我国的天然气,主要采用管道而不采用铁路运输的主要原因是() A.管道造价相对较低B.气象灾害影响较小C.管道运输灵活方便D.运输价格相对较低5.从俄罗斯大量进口天然气,对我国的主要影响是()A.缩小石油开采规模B.减少温室气体排放C.改善能源消费构成D.增加煤炭开采难度[2022·全国专练]“虚拟水”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用于计算食品和消费品在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用水量。

虚拟水贸易对于那些水资源紧缺地区来说,提供了水资源的一种替代供应途径。

下表为2010年北京市虚拟水贸易(流入量前八省份)情况。

据此完成6~8题。

北京市与部分省份虚拟水贸易情况6.黑龙江向北京输入的虚拟水产品主要是()A.纺织产品B.新鲜蔬菜C.粮食产品D.水产品7.下列工程中能提高北京市虚拟水输入量的是()A.南水北调B.京新高速公路C.西气东输D.京广高铁8.推测我国虚拟水的主要转移方向是()A.城市输向农村B.北方输向南方C.沿海输向内陆D.欠发达地区输向发达地区[2022·全国月考]沈阳化工厂始建于1938年,新中国成立后获得国家大力扶持,小到人人都用的“人民牌”香皂,大到化工生产装置,创造了无数个“共和国第一”。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产业转移的趋势尤为明显。

本文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内在机制与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产业转移作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多从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影响等方面展开。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产业转移现象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已有研究多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其促进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对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探讨。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各地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及报告,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

四、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1. 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产业转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将部分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

这些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同时也包括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 趋势预测:未来,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产业转移将继续加速。

一方面,北京将进一步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推动更多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另一方面,河北、天津等地也将抓住机遇,承接更多产业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五、综合协同效应分析1. 产业链协同:京津冀三地产业链条较长,上下游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 资源要素协同:产业转移不仅涉及产业的物理空间转移,还涉及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

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

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迅猛,三次产业也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一、第一产业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虽然第一产业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中占比较小,但由于地广人稀的特点,该地区的农业资源十分丰富。

农业以小麦、玉米、水稻和果蔬等为主要农作物,养殖业则包括禽类、畜牧和渔业等。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也有所增加。

二、第二产业京津冀地区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能源工业。

其中,制造业是该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由于临近港口和交通便利,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钢铁、化工、纺织和服装等行业在该地区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此外,近年来京津冀地区还大力发展了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为区域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三、第三产业京津冀地区的第三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支持和保障体系,也是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第三产业包括金融、现代服务业、文化和旅游业等。

金融业是该地区第三产业的核心,天津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的进驻,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则包括商务服务、物流、信息技术、商贸和旅游等行业,在区域内各城市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文化和旅游业也是京津冀地区的特色产业。

京津冀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

旅游业也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为地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新的动力。

京津冀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在近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首先,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农业生产规模在扩大的同时,农民从事非农业领域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

其次,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制造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引导外资和技术引进,提高了地区制造业的竞争力。

京津冀产业转移趋势

京津冀产业转移趋势

京津冀产业转移趋势京津冀产业转移趋势分析摘要: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京津冀三省市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推动了产业转移的发展。

本文将从产业转移的背景、动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推动和指导京津冀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转移、协同发展、合作与竞争一、引言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产业转移是指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寻求市场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目的,企业将其生产要素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的行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成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产业转移背景1.京津冀经济总量大,各自具备不同的产业优势。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优势;天津市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现代制造业基础;河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基础产业大省。

京津冀地区在经济总量上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形成了产业转移的条件。

2.京津冀地区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均衡的问题。

京津冀地区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区域,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产业结构。

传统制造业和重工业集中在河北省,而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则集中在北京市和天津市。

这种地域分工不均衡导致了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产业转移成为调整这种不均衡的重要手段。

三、产业转移的动因1.人口密集的京津地区土地资源有限,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京津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土地资源有限。

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法满足京津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2.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空间。

京津地区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空间。

为了解决土地需求的矛盾,企业选择将生产要素转移到其他地区,实现产业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分工结构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逐渐形成了北京以相对高端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天津资本密集型行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举,河北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兼顾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差异化、梯度化的区域制造业分工格局。

北京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的行业有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橡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16个行业。

但近年来上述行业增长率偏低,具有产业转移趋势。

天津具有明显优势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
材料回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个行业。

不具备优势的行业有纺织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126业5个行业。

河北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相对较多,从高到低依次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
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纺织业,橡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热力电力的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3 个行业。

不具备优势的行业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 5个行业。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特征
京津冀区域的制造业总体上是处在以京津核心区为增长极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河北全域欠发达地区转移,资本密集型行业则呈现出沿海化及资源地临近化的再布局,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则逐渐向配套完善的重点区域转移。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区县层面呈现出了主要从京津走廊向河北东部沿海的唐山、秦皇岛以及河北腹地的冀中南地区转移的基本特征,与产业分工变化的趋势保持基本一致,即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空间分工模式逐渐从原来的京津为核心逐渐向冀中南腹地化及沿海化发展。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转移主要受到扩散效应的影响,在区县之间由分工的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从分行业来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最小。

文章摘自《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与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