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通用版)

合集下载

大型地下商场火灾烟气特性及排烟

大型地下商场火灾烟气特性及排烟

大型地下商场火灾烟气特性及排烟地下建筑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地下商场(商业街)、地下娱乐场所、地下旅馆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地下仓库、地下设备机房、地下停车场等易燃易炸场所,和海底隧道、公(铁)路隧道等交通设施。

大型地下商场火灾的危险性主要表现在发生火灾时起火点隐蔽,烟雾浓,久聚不散。

由于位于地下,这些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疏散十分困难,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据火灾统计资料表明,烟气是建筑火灾中致人员死亡的罪魁祸首,被烟熏死的占比例较大,最高达80%,在被火烧死的人数中,多数也是先中毒窒息晕倒后被火烧死的。

在火灾丧生的人数中,大多数是浓烟熏呛产生窒息反应而导致死亡。

显而易见,在大型地下商场发生火灾时,如何有效地进行火场排烟,是阻止火势蔓延和抢救被困人员及灭火的重要环节。

因而,大型地下商场火场排烟成了现代消防领域里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一、大型地下商场火灾烟气的特性及其危险因素(一)烟雾密度大,中性平面低。

大型地下商场火灾烟雾密度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烟雾扩散渠道有限,生成的烟雾多数积存在有限的空间内,因此,大型地下商场火灾在单位立体空间内,烟的密度大于其它建筑物火灾的密度。

二是由于在大型地下商场内空气补充缓慢,物质受热气化后得不到充分燃烧,致使大量不完全燃烧物生成,从而又增加了烟在空气中的含量。

由于大型地下商场火灾形成了大量烟雾,出现的另一个特点是,烟雾向外流动时,在其流动通道横截面上烟雾占有面积大,造成烟雾同空气接触的水平面低,烟雾流动通道几乎变成了一个大烟囱,使战斗人员深入内部进行火情侦察和灭火战斗十分困难。

(二)烟雾温度高,易引发新的燃烧。

火灾中烟雾温度取决于易燃烧物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目前,大部分大型地下商场可燃物质数量大,单位火灾荷载大大高于地面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火源点附近的温度往往接近于1000°C左右,由此造成烟雾的温度很高。

另外存在的两个因素是,由于生成的大量烟雾难以扩散,造成内部压力较大,受大型地下商场特点的影响,冷空气的补充量又受到一定制约,致使内部温度下降缓慢,由此造成带有一定温度的烟雾,在扩张过程中可加热周围的可燃物质,使起达到燃点形成新的燃烧。

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

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

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姓名:XXX部门:XXX日期:XXX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城市的用地正在逐渐的紧缺,人类在不断的拓展生存空间,一方面向高层空间发展,建起了许多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另一方面又向地下空间发展,建起了各种用途的地下建筑。

两类特殊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将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表一给出了2001和2002年高层建筑与地下建筑火灾伤亡和财产损失数据。

由表可知,地下建筑火灾次数虽然只是高层建筑火灾次数的1/8,但是死亡人数却是高层建筑的近1/4,火灾损失达到高层的1/5,可见地下建筑的火灾危险性更大。

本文在分析地下建筑火灾烟气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地下建筑火灾烟气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地下建筑火灾烟气的控制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地下建筑火灾烟气特点地下建筑,其概念一般是指建造在岩石和土层中的比附近地面标高低2m以上的建筑。

一般可分为附建式、单建式和隧道工程等。

附建式是指建在高层或多层建筑的地下(如:地下商场、旅馆、电影院、停车库等),有单层和多层之分,甚至多达四层;单建式地下工程主要是人防工程;地下隧道主要为地下铁道和公路隧道。

一是火灾烟气大,具有阴燃性。

地下建筑处于封闭状态,空气流通不畅,出入口少,供气不足,发生火灾后大量的物质在燃烧情况下得不到充足的空气,使燃烧速度与燃烧的充分性受到影响,由于火灾时发烟量与可燃物物理化学特性、燃烧状态和供气程度有关,而地下建筑一般供气不足,因此阴燃时间较长,故发烟量较大。

2002年4月智利北部卡第 2 页共 8 页拉马城的一座地下建筑发生阴燃,时间长达4个月之久。

二是烟气的窒息性、减光性、恐怖性。

地下建筑内各种可燃物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烟气和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难以排出,热烟气流错综复杂,不仅严重遮挡视线,使能见度大大降低,影响疏散速度,还会使人产生恐惧心理,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

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流动分析与对策

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流动分析与对策

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流动分析与对策作者:饶俊翟帅来源:《消防界》2022年第02期摘要:文章通过对地下建筑火灾中烟气的产生、流动特性及烟气对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几种解决地下建筑火灾中烟气流动所带来问题的方法,使之向灭火、疏散、救援等有利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地下建筑;烟气流动;分析与对策从近年来的火灾事例中可以发现,烟气是阻碍人员逃生,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地下建筑而言,一旦发生火灾,温度上升很快,火灾蔓延迅速,由于缺氧而呈现不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含有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的浓烟,特别是当地下建筑机械防排烟设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时,使大量浓烟聚集于室内,严重影响人员的疏散,甚至使人员中毒窒息死亡。

因此,应该对地下建筑火灾中烟气的产生和流动特性进行分析,充分利用烟气流动的特点,采取措施使其在火灾中有利于烟气的排出和人员的安全疏散。

一、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的烟气成分(一)烟气成分烟气的组成成分和数量取决于可燃物的化学组成和燃烧时的温度、氧的供给等燃烧条件,由极小的炭黑粒子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后的成分及可燃物的其他燃烧分解产物所组成。

含碳量多的物质,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时,有大量的炭粒子产生。

通常,烟雾在低温时,即阴燃阶段,以液滴粒子为主,烟气发白或呈青白色。

当温度上升至起火阶段时,因发生脱水反应,产生大量的游离碳粒子,常呈黑色或灰黑色。

在地下建筑火灾中,由于供氧不足,发生不完全燃烧,有毒气体增加,烟气浓度增加。

(二)烟气生成量和烟羽流火灾中地下建筑的烟气生成量取决于烟羽流的流量,燃烧产生的热烟气由于浮力的作用上升,并在火焰上方形成的烟羽流。

烟羽流的质量流量主要是由可燃物的质量损失速率、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及上升过程中卷吸的空气量三部分组成。

(三)烟羽流的质量流量计算在进行排烟问题计算时,首先应知道保持着火房间冷空气层高度不变时的羽流质量流量,在考虑火灾最大热释放速率条件下,对烟气流动问题进行适当简化,从而得出烟气排放的质量流量与通风口面积、烟气温度、房间高度及冷空气层高度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应急预案火灾烟气分析

应急预案火灾烟气分析

一、前言火灾是常见的灾害之一,其发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火灾烟气产生。

火灾烟气含有多种有害成分,对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应对火灾烟气事件,降低灾害损失,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火灾烟气分析1. 火灾烟气成分火灾烟气主要由以下几类成分组成:(1)燃烧产物: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

(2)可燃气体:如甲烷、乙烷、丙烷等。

(3)悬浮颗粒物:包括烟尘、炭黑、重金属等。

(4)毒害气体:如氰化氢、硫化氢、氯化氢等。

2. 火灾烟气危害火灾烟气具有以下危害:(1)毒性:火灾烟气中的有害气体对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

(2)窒息: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导致人体缺氧窒息。

(3)烧伤:高温烟气对人体皮肤造成烧伤。

(4)心理影响:火灾烟气弥漫的场所给人带来恐惧、紧张等心理压力。

3. 火灾烟气扩散规律火灾烟气扩散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火灾规模:火灾规模越大,烟气扩散范围越广。

(2)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复杂,烟气扩散路径多,难以控制。

(3)风向:顺风时,烟气扩散速度快,范围广;逆风时,烟气扩散速度慢,范围小。

(4)门窗开启情况:门窗开启时,烟气扩散速度快,范围广。

三、应急响应措施1. 早期预警(1)加强火灾监测,及时发现火灾隐患。

(2)完善火灾报警系统,确保火灾发生时及时报警。

2. 火灾烟气控制(1)关闭门窗,减少烟气扩散。

(2)设置防火隔离带,阻止烟气蔓延。

(3)使用灭火器材,控制火势。

3. 人员疏散与救援(1)组织人员有序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2)救援队伍迅速进入火灾现场,进行人员搜救。

(3)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及时送往医院。

4. 火灾烟气处置(1)使用专业设备进行烟气净化处理。

(2)对受污染区域进行清理,恢复环境。

四、总结火灾烟气事件具有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为有效应对火灾烟气事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本预案对火灾烟气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

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

编号:AQ-JS-09350( 安全技术)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Analysis of smok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ngthening control in underground building fire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城市的用地正在逐渐的紧缺,人类在不断的拓展生存空间,一方面向高层空间发展,建起了许多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另一方面又向地下空间发展,建起了各种用途的地下建筑。

两类特殊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将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表一给出了2001和2002年高层建筑与地下建筑火灾伤亡和财产损失数据。

由表可知,地下建筑火灾次数虽然只是高层建筑火灾次数的1/8,但是死亡人数却是高层建筑的近1/4,火灾损失达到高层的1/5,可见地下建筑的火灾危险性更大。

本文在分析地下建筑火灾烟气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地下建筑火灾烟气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地下建筑火灾烟气的控制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地下建筑火灾烟气特点地下建筑,其概念一般是指建造在岩石和土层中的比附近地面标高低2m以上的建筑。

一般可分为附建式、单建式和隧道工程等。

附建式是指建在高层或多层建筑的地下(如:地下商场、旅馆、电影院、停车库等),有单层和多层之分,甚至多达四层;单建式地下工程主要是人防工程;地下隧道主要为地下铁道和公路隧道。

一是火灾烟气大,具有阴燃性。

地下建筑处于封闭状态,空气流通不畅,出入口少,供气不足,发生火灾后大量的物质在燃烧情况下得不到充足的空气,使燃烧速度与燃烧的充分性受到影响,由于火灾时发烟量与可燃物物理化学特性、燃烧状态和供气程度有关,而地下建筑一般供气不足,因此阴燃时间较长,故发烟量较大。

建筑火灾中烟气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建筑火灾中烟气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建筑火灾中烟气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摘要】在建筑火灾中,封闭空间的烟气是阻碍人们逃生和进行灭火行动以及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火灾烟气中各组分的毒性作用并非简单的加合协同作用,可能起拮抗作用,实际火灾中造成死亡的原因往往是亚致死效应使人丧失逃逸能力引起。

而对于建筑火灾中烟气是不可避免的,本文针对烟气的流通特性,分析了不同建筑队火灾烟气的流动影响,结合防排烟以及人群疏散的措施,提出了一些防排烟和疏散的基本关系,为火灾烟气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建筑火灾烟气防排烟0 引言几乎所有火灾都会产生许多的烟气,烟气的组分主要是燃烧产生的相气产物与掺混进来的空气,其中并混杂着许多液滴和微小的固体微粒。

颗粒物的存在使逃亡人员可见度降低,燃烧产物的不少组分是有毒的,再加上火灾烟气的温度较高,因而烟气成为火灾中人员安全的最大威胁。

有关数据表示,火灾中85%以上的死亡者是由于烟气的危害,其中大部分是吸入了烟尘及有毒气体昏迷后而致死的。

另外,在火灾调查分析过程中,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多数因中毒而死于火灾的人并非死在起火房间之内,而是在邻近的房间或更远的地方,而且大部分死亡人员都发生在轰然后的阶段。

烟气窒息和中毒成为火灾中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可以通过火灾中许多活生生的案例证明。

2003年9月沙特的Saudi Arabia监狱火灾,94人死于烟气危害。

如2000年洛阳东都火灾死亡的309人全部为烟气中毒所致;2003年2月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伤亡的200多人绝大多数也为烟气造成。

了解火灾烟气的产生、特性和运动规律,对于火灾的研究和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

1火灾烟气危害烟气具有一般流体的全部属性,能够在极短的时间扩散到整个建筑物之中,并且烟气对人的眼睛有极大的刺激作用,让人们对本来很熟悉的环境也会变得无法辨认其疏散路线和出口,使人睁不开眼,熟悉周围环境的人在烟雾环境中能正确判断方向脱离险境的能见度最低为5米,更不要说对环境不熟悉的人了。

【应急救援】地下工程火灾特点以及战术训练方法

【应急救援】地下工程火灾特点以及战术训练方法

【应急救援】地下工程火灾特点以及战术训练方法一、地下工程的火灾特点(一)地下工程空间封闭,着火后,烟气不易扩散,容易聚集,形成浓烟;温度不易传递,易造成高温增压。

(二)疏散困难1、地下工程不像地面建筑有窗户、阳台、屋顶等,发生火灾无法从窗户、阳台、层顶进行疏散,只能从有限的疏散出口疏散出去,一旦出口被封,后果不堪设想。

2、烟气对疏散的影响,一是烟雾挡光线,影响视线,使人看不清道路,从而无法选择逃生方向;二是烟气中的有毒气体,直接威胁到人身安全,使人中毒或使人的神经中枢麻痹。

3、供电中断、疏散困难,地下工程内供电停止,能见度降低,人员辨不清方向,易引起被困人惊慌失措,造成人员伤亡。

4、扑救困难,地下火灾比地面火灾在扑救上要困难的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临机指挥困难,地下火灾不向地面火灾那样,指挥员到达现场,对建筑物的结构、形状、着火部位等一目了然,经过简单勘察,就能作出行动方案,发出灭火作战命令;而地下火场情况复杂,又不能直观看到,需要经过说细的询问,侦察后才能作出决策,时间长、难度大。

通讯指挥困难,地面上有线、无线都可以使用,有时可以采取打手势、人跑等方式也能解决问题,地下火场因难的多,易形成死角造成通信中断,难免会发生各自为战的现象。

进入火场困难,地下火场出入口只有一条,特别是在有人员疏散情况下,消防队员进入火场受到疏散人员的阻挡,易造成行动困难。

灭火设备和灭火场地受限制,地面火灾,消防队的大型设备、车辆均可调用,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对火点进攻,但是地下火场可调用的设备受到很多限制。

易引发地面建筑火灾,有些地下工程与地上的建筑连为一体,火灾时,火易通过疏散走道、管道竖井、缝隙向上扩散和蔓延,造成灾害事故的进一步扩大,使火场情况更复杂,从而增大救援难度。

二、加强对器材装备和烟热训练(一)装备训练:装备在火灾扑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一场火灾的处置的成功与否,交键是看人与装备结合的程度,如果结合的不好,火就得不到控制,更有可能造成参战人员的伤亡,向装备要战斗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加强装备的训练,针对地下工程火灾,强化防护、照明、排烟、救生等器材装备的训练,掌握器材装备的性能和各种技术参数,实现人与器材装备最佳结合。

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

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

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地下建筑主要是指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下通道以及地下车站等,这些地下建筑数量众多,且容易出现火灾。

地下建筑火灾的控制难度大,往往存在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火灾烟气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地下建筑火灾烟气的特点及加强控制是非常有意义的。

地下建筑火灾烟气特点空间狭小地下建筑空间较小,通风条件不佳,火灾产生的烟气难以及时排出,易造成烟雾积聚、窒息等危害,增加人员伤亡。

烟气浓度高地下建筑火灾产生的烟气成分复杂,且浓度较高,通常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氰化物、苯等有毒气体,有害人体健康,易造成中毒和窒息。

烟气散布难地下建筑火灾烟气由于空间狭小,难以自然散布,烟雾不易被及时发现和控制。

而且,地下建筑自然通风效果差,烟气难以快速被排出,形成烟雾积聚,加重火灾危害。

烟气温度高地下建筑火灾产生的烟气温度较高,可能会引起地下管线、电缆等设备着火,甚至引发二次火灾,加重火势。

地下建筑火灾烟气控制措施安装烟感探测器在地下建筑各个房间、过道和通道等位置上安装烟感探测器,能够及时监测火灾烟雾,发出报警信号,提醒人员,采取相应的逃生措施。

加强通风设备地下建筑在设计时应注重通风管道的设置和安装通风设备的选择,保证通风效果。

在火灾发生时,应及时开启通风设备,将烟气排出。

安装喷淋灭火系统地下建筑可设置喷淋灭火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自动爆炸喷淋灭火器,及时控制火源,减少火势扩散。

加强应急疏散设施地下建筑设计时应注重应急疏散设施,包括设置应急照明、应急广播、应急避难间等,使人员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到安全区域,减少人员伤亡。

结语地下建筑火灾的烟气特点与其他建筑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针对地下建筑火灾的烟气特点,应加强通风设施和喷淋灭火系统的设置,同时应注重疏散设施的完善。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防火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通用版)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AQ-SN-0650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特点及加强控制分析(通用版)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城市的用地正在逐渐的紧缺,人类在不断的拓展生存空间,一方面向高层空间发展,建起了许多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另一方面又向地下空间发展,建起了各种用途的地下建筑。

两类特殊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将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表一给出了2001和2002年高层建筑与地下建筑火灾伤亡和财产损失数据。

由表可知,地下建筑火灾次数虽然只是高层建筑火灾次数的1/8,但是死亡人数却是高层建筑的近1/4,火灾损失达到高层的1/5,可见地下建筑的火灾危险性更大。

本文在分析地下建筑火灾烟气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地下建筑火灾烟气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地下建筑火灾烟气的控制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地下建筑火灾烟气特点地下建筑,其概念一般是指建造在岩石和土层中的比附近地面标高低2m以上的建筑。

一般可分为附建式、单建式和隧道工程等。

附建式是指建在高层或多层建筑的地下(如:地下商场、旅馆、电影院、停车库等),有单层和多层之分,甚至多达四层;单建式地下工程主要是人防工程;地下隧道主要为地下铁道和公路隧道。

一是火灾烟气大,具有阴燃性。

地下建筑处于封闭状态,空气流通不畅,出入口少,供气不足,发生火灾后大量的物质在燃烧情况下得不到充足的空气,使燃烧速度与燃烧的充分性受到影响,由于火灾时发烟量与可燃物物理化学特性、燃烧状态和供气程度有关,而地下建筑一般供气不足,因此阴燃时间较长,故发烟量较大。

2002年4月智利北部卡拉马城的一座地下建筑发生阴燃,时间长达4个月之久。

二是烟气的窒息性、减光性、恐怖性。

地下建筑内各种可燃物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烟气和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难以排出,热烟气流错综复杂,不仅严重遮挡视线,使能见度大大降低,影响疏散速度,还会使人产生恐惧心理,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

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地铁发生火灾,由于列车内部装修地板、墙壁为氮化塑料,顶部为聚氨脂材质,燃烧后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气体。

人们吸入有毒气体后,咽部损伤严重,呼吸衰竭致死,共造成192人死亡,148人受伤。

三是易发生轰燃。

由于地下空间的相对封闭性,温度升高,高温热烟气流的体积膨胀快,压力增加快,热烟气流积聚,极易产生轰燃。

1987年伦敦国王十字地铁火灾中,起火6分钟后发生了轰燃,给灭火带来极大危险。

四是热灼伤性。

由于地下建筑的排烟排热性差,阴燃时间长,内部空间温度上升快,温度瞬间可高达800~900℃,甚至高达千度以上,人员吸入热烟气后会严重灼伤气管,呼吸衰竭致死[2]。

二、研究地下建筑火灾烟气控制的意义据统计表明火灾伤亡者中多因烟气毒害所致,因CO中毒窒息死亡或被其它有毒烟气熏死者占火灾总死亡人数的40%~50%,而被烧死的人中,多数是先中毒窒息晕倒后被烧死的。

例如:1999年12月26日,吉林省长春市夏威夷大酒店地下一层的洗浴中心发生火灾,共造成20人死亡,其中18人窒息死亡。

因此了解和掌握地下建筑火灾中烟气流动规律,有效控制烟气流动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三、性能化设计对地下建筑火灾烟气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只有一部《人民防空工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98-87)》尚可作为地下建筑防火设计可遵循的规范性文件。

但由于每座建筑的结构、用途及内部可燃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均不一样,按照规范统一规定的设计参数所做出的设计方案并不能满足各个建筑的防火设计要求。

目前许多人防工程被开发利用为商场、旅店、车库等,远远超过了设计的使用范围。

因此,处方式规范和处方式设计方法在客观性和科学性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场所的火灾发展特性和烟气流动规律来设置有针对性的防排烟措施。

能否针对具体建筑开展合理的性能化防火设计完全取决于对该类建筑火灾和烟气流动规律的深入理解。

四、加强地下建筑烟气控制的对策分析在目前的《人民防空工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98-87)》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地下建筑的防火防烟进行规定。

一是装修材料方面。

(1)疏散走道、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等人员疏散的部位,其墙和顶部的装修应采用非燃材料。

其他部位的装修不应采用可燃材料。

严禁使用塑料类制品作装修材料(塑料壁纸除外)。

(2)管道穿越防火墙、楼板及设有防火门的隔墙时,应用非燃材料将管道周围的空隙紧密填塞。

(3)通过防火墙或设有防火门的隔墙下的地沟,应将防火墙或隔墙伸至地沟底板。

当风道通过防火墙或设有甲级防火门的隔墙时,应采取阻火措施。

(4)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的表面装饰层不应采用可燃材料。

二是防火防烟分区方面。

(1)人防工程内应采用防火墙划分防火分区,且防火墙上不应开设门窗洞口,当必须开设时,应设甲级防火门窗。

(2)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使用面积不应超过400平方米(本规范另有规定者除外)。

当设有自动灭火设备时,最大允许使用面积可增加一倍;局部设置时,增加的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一倍计算。

电影院、礼堂的观众厅,防火分区最大允许使用面积不应超过1000平方米。

当设有自动灭火设备时,其最大允许使用面积也不得增加。

(3)对于地下建筑,每个防烟分区的使用面积不应大于400平方米(当顶棚高度在6米以上时,可不受此限)。

对于单层的地下建筑,一般按面积进行水平分区,而对于多层的地下建筑,除了水平分区外,还应进行垂直分区。

(4)防排烟分区不允许跨越防火分区。

(5)地下建筑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不能同其地上建筑部分划分在同一防烟分区内。

(6)需设排烟设施的走道,净高不超过6m的房间,应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突出不小于0.5m的梁划分防烟分区,梁或垂壁底至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1.8m。

三是自动消防设施方面。

(l)使用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商场、医院、旅馆、餐厅、展览厅、丙类生产车间、丙类和丁类物品库房等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设备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电影院和礼堂的舞台、放映室、观众厅、休息室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位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其中超过800个座位的观众厅,且吊顶下表面至观众席地面高度不超过8米时,舞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时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代替防火墙的防火卷帘,其上部应设水幕保护。

四是防排烟系统的设计方面。

(1)走道或房间采用机械排烟时,排烟风机的风量担负一个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该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60m3/h计算,但排烟风机的最小排烟风量不应小于7200m3/h;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120m3/h计算。

(2)走道或房间采用自然排烟时,其排烟口总面积(当利用采光窗井排烟时为窗口排烟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防烟分区面积的2%。

(3)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宜采用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

(4)每个防烟分区内必须设置排烟口,并应设在顶棚或墙面上部的排烟有效部位,且与该防烟分区内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排烟口平时应处于关闭状态,可采用手动或自动开启方式。

排烟风机与排烟口应设有联动装置,当任何一个排烟口开启时,排烟风机应自动起动。

(5)排烟风机宜采用离心式风机,并应在烟气温度280℃时能连续工作30min。

排烟风机的入口处,应设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动关闭的防火阀,并与排烟风机联锁。

(6)机械排烟和加压送风管道的风速,当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s;当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

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5m/s。

(7)排烟口、排烟阀门、排烟管道必须采用非燃材料制成,并与可燃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5cm。

五、加强地下建筑烟气控制建议及展望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从现行的规范来看,我国在地下烟气控制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

未来的发展必将是性能化方向,但从目前的规范过渡到性能化肯定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已有的实验结果虽初步揭示了地下建筑火灾烟气流动的基本规律,但是由于试验研究的次数和取得的数据较少,还无法充分满足地下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更加细致的工作:1.地下通风空调系统与消防系统联动。

当探测到火灾时,房间内的空调系统关闭,走廊内的常闭机械排风机和加压送风机开启,以避免烟气通过室内中央空调蔓延和保证防烟楼梯间的正压状态。

2.构筑地下紧急疏散体系,确保火灾时人员可通过楼梯或滑梯向地下更深处进行疏散,而后通过专用地下通道到达室外,以避免火灾烟气流动方向与人员的疏散方向一致造成的危害。

3.开展地下建筑火灾的试验研究,完善火灾烟气流动模型,优化程序设计,建立丰富的火灾数据库,不断修订和完善现行规范,满足地下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需要。

XXX图文设计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