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火灾烟气的流动及控制
室内火灾中的烟气控制与疏散

完善消防设施和器材
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如灭火 器、烟雾探测器等,提高火灾防控能 力。
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 级管理人员职责,确保火灾预防和应 对措施的有效实施。
THANKS
感谢观看
培训员工正确疏散
培训员工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疏散路线和指示系统,以及如何应对 紧急情况。
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火灾的警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05
案例分析
火灾情况
XX商场发生火灾,火势迅速蔓延,浓烟充斥整个空 间。
烟气控制措施
启动排烟系统,打开窗户进行自然排烟,使用灭火器及时扑 灭火源。
采取适当的烟气控制措施,如机械排烟、自然排烟等,可以有效降低室
内烟气浓度,提高疏散的安全性。
03
人员疏散路径的规划
合理规划人员疏散路径,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有助于引导人员快
速、安全地撤离火灾现场。
对策建议
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火灾中烟气危害的认识, 掌握基本的自救和疏散技能。
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演练
在关键区域设立紧急逃生门,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疏散 。
疏散指示系统
安装疏散指示牌
在关键位置如走廊、楼梯口等安 装疏散指示牌,明确指示逃生方
向。
配备应急照明
确保在断电情况下,疏散指示系统 仍能正常工作。
设置声音疏散系统
通过声音广播系统,提醒人员紧急 疏散。
疏散演习与培训
定期进行疏散演习
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疏散演习,提高应对火灾等紧急情况的能力。
研究目的
•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室内火灾中烟气的扩散规律,研究烟气控 制与疏散的有效方法,为火灾防控和应急救援提供科学依据和 技术支持。
消防安全常识大全火灾烟气的传播与控制

消防安全常识大全火灾烟气的传播与控制消防安全常识大全:火灾烟气的传播与控制引言:消防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火灾中,烟气是导致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了解火灾烟气的传播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火灾烟气的传播途径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一、火灾烟气的传播途径1. 烟气的生成火灾中,燃烧物质产生大量的烟气。
烟气是由燃烧产生的气体和固体颗粒混合而成的。
主要组成成分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二氧化硫等。
2. 烟道传播烟气在建筑物内的烟道中传播是火灾烟气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
烟道包括楼梯口、走廊、通风管道等。
当火灾发生时,烟气会沿着烟道向上、向下或水平传播,影响建筑物内其他区域。
3. 空气对流传播火灾烟气也可通过空气对流传播,即烟气随空气流动而传播。
当室内温度升高,烟气会因为密度较小而上升,进而通过通风口或天花板传入上层空间。
同时,室内空气对流也会造成烟气的扩散。
4. 空气扩散传播火灾烟气还可通过空气扩散传播,即烟气随着空气流动蔓延。
烟气中的细小颗粒随着气流的推动,会在火源附近聚集,并向外扩散。
这种传播途径使得大范围的区域都受到了烟气的威胁。
二、火灾烟气的控制方法1. 设立防烟带在建筑物中,合理设置防烟带有助于控制烟气的传播。
防烟带可以通过设置防火门、防火墙等措施来减缓烟气的传播速度,使得火源区域的烟气不易向其他区域扩散。
2. 加强通风设施良好的通风系统是控制烟气传播的关键。
建筑物中应合理设置通风口、烟气排烟装置等设施,确保烟气能够及时排出,减少对人员生命安全的威胁。
3. 设置烟气探测器烟气探测器是火灾报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及时发现烟气的存在并发出警报信号,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逃生措施,防止人员被火灾烟气所伤害。
4. 寻找安全出口在火灾发生时,人们应尽快寻找安全出口,并迅速撤离现场。
了解建筑物内的安全出口位置以及疏散通道的布置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人们尽快脱离火灾现场,避免受到烟气的威胁。
火灾现场的通风与烟气控制

火灾现场的通风与烟气控制火灾是一种灾难性的事故,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在火灾发生时,火势蔓延迅猛,同时产生的大量烟气更是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危害。
因此,在火灾现场进行有效的通风与烟气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通风与烟气控制的必要性、通风与烟气控制的方法以及现代技术对通风与烟气控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1. 通风与烟气控制的必要性火灾现场烟雾浓厚,会对人的呼吸带来巨大的威胁。
合理的通风系统能够及时排除烟雾,减少人员的伤害。
同时,通风还有助于降低火灾现场的温度,减缓火势蔓延的速度,为灭火工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2. 通风与烟气控制的方法(1)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利用自然风力对火灾现场进行通风。
通过合理设置入口和出口,利用自然的气流循环,可以将烟气迅速排到室外,减少火灾现场的烟雾和热量积聚,为救援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
(2)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通过使用通风设备,如风机、排烟机等,强制将火灾现场的烟气排出。
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通风系统,迅速将烟雾排至室外,并且可以通过控制风机的转速和风口的开启程度来调整通风效果。
(3)正压送风正压送风是将清洁的空气通过送风口进入火灾现场,形成正压环境,将烟气压缩并迫使其向室外排放。
这种方法适用于封闭空间或需要进入火灾现场进行救援的情况,可以减少救援人员受到的烟雾侵袭。
3. 现代技术对通风与烟气控制的影响(1)智能化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系统在通风与烟气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传感器和自动控制装置,可以实时监测火灾现场的温度、氧气浓度等指标,并自动调整通风设备的工作状态,提高通风效果,减少被害人员。
(2)新材料的应用现代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为通风与烟气控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比如防火门、烟雾净化器等新材料的应用,可以在火灾发生时有效地控制烟气的扩散,降低人员伤亡。
(3)无人机技术无人机技术在灾难救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通风与烟气控制方面,无人机可以搭载烟雾传感器和通风设备,实时监测火灾现场的烟气浓度,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相应的通风调整,提高救援效率。
火灾中的烟雾蔓延速度了解烟气移动的规律

火灾中的烟雾蔓延速度了解烟气移动的规律火灾中的烟雾蔓延速度:了解烟气移动的规律火灾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场景,除了火势的猛烈扩散外,烟雾的蔓延也是给人们带来巨大威胁与伤害的因素之一。
了解火灾中烟雾蔓延速度以及烟气移动的规律,对于火灾防控与室内逃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烟雾蔓延速度的影响因素、烟气移动的规律以及火灾中的烟雾控制措施。
一、烟雾蔓延速度的影响因素在火灾中,烟雾的蔓延速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火源特性:火源的温度、燃烧物质的种类和量,直接影响烟雾的产生和蔓延速度。
高温火源和易燃物质将使烟雾生成迅速,加快蔓延速度。
2. 火场结构:火灾发生的场所和结构物的特点决定了烟气的流动路径。
开放式空间中的烟雾蔓延速度较快,而封闭或狭窄的空间则会限制烟气的流动,使其速度较慢。
3. 通风条件:通风条件是影响烟气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的存在与否以及通风口的位置和大小都会直接影响烟雾的蔓延速度。
4. 居住环境: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流动等环境因素也会对烟雾蔓延速度产生影响。
较高的温度和低湿度有利于烟气上升和水平扩散。
二、烟气移动的规律烟气移动在火灾场景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烟气上升:火灾中烟气通常会向上升腾,这是因为烟气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温度,比空气轻,形成浮力而上升。
烟气的上升速度取决于火源的燃烧强度和室内空气的通风情况。
2. 烟气水平扩散:烟雾在向上升腾的同时,也会水平扩散。
这是因为烟气释放的热量和烟气的动能,使烟雾分子克服空气阻力,沿着水平方向扩散。
扩散速度受到烟气流动路径、通风条件和空间结构的限制。
3. 烟气下降:当烟气上升遇到屋顶、墙壁等障碍时,由于空间受限,烟气将会产生下降的趋势。
下降速度取决于空间结构和烟雾的温度、密度等因素。
三、火灾中的烟雾控制措施为了减少烟雾蔓延速度对人员生命安全的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烟雾控制措施:1. 预防为主:加强火灾预防工作,定期检查火灾报警系统、防火设施和灭火器材的完好性和可用性,减少火灾的发生概率和规模。
浅析公众聚集场所火灾扑救中烟气的流动与控制

4 3烟气沿楼梯问 、 电梯井 及各种竖 向井 道的流动 当室 内空气温度高于室外空气温度 时 ,由于室内外 空气容重的不 同产生浮力 , 建筑物内上部的压力大于室外压力 , 部的压力小于室外 下 压力。 当外墙上有开 口时 , 通过建筑 物上部 的开 口, 内空气流 向室外 ; 室 通过建筑物下部的开 口, 室外空气 流向室内。 当室 内空气温度低于室外 空气温度( 如夏季 , 且有空调的建筑物 ) , 时 将产生相 反的效果。这种现 象被称为“ 囱效应” 烟 。室内外 温差越 大, 火灾蔓延就更加迅速 。当发生 火灾时 , 室内温度上 升很快 , 室内外的温差加大 , 由于 “ 囱效应 ” 烟气 烟 , 垂直向上的速度 可达 3 4米 , ,0 米 的建筑物 ,大约 只要半 分钟烟 ~ 秒 10 气就可以从底部蔓延 到顶部 。 5烟气 的控制措施 . 控 制烟气有 “ 防烟” 排烟 ” 和“ 两种方式 。 防烟” “ 是防止烟的进入 , 是 被动的 ; 相反 , 排烟” “ 是积 极改变烟 的流向 , 使之排 出户 外 , 主动 的 , 是 两 者互 为补充 。 目前采取 的烟雾控制有如下措施 : 51限制烟气 的产生量 . 防烟最好 的办法在 于消 除发 烟的源 头。因此 , 公众聚集场所 中 , 应 设计火灾报警 系统及 自 动灭火 系统 , 以便尽早发现火灾 , 在大量浓 烟产 生 之前扑灭火灾或控制火灾发展 。同时 , 在选用房屋建材及装饰材料 、 家具 时, 应尽可能采用发烟性小 的材料 , 以便火灾时 , 发生烟量小 , 发烟 速度慢 , 现场人员相对地有较充裕的逃生时间 , 减少对 生命 的威胁 。
1前 言 .
随着我 国经济建设 的飞速发展 , 种高层 、 各 地下建筑 和公众 聚集场 所急剧增加 ,在这些现代化 的建筑 物当 中,使用 了大量 的可燃 塑料装 修、 化纤地毯 和用泡沫填充 的家具 。 公众聚集型场所 , 由于用火 、 用电量 大或吸烟等不安全因素 的广泛存在 , 各类火灾事故频繁发生。 一旦发生 火灾 , 这些可燃物在燃烧过程 中会产生 大量的有毒烟气和热 , 同时要消 耗大量 的氧气 , 很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 的发生 。 近年来 , 无数起 商场 、 院、 影 网吧 、 市场 及娱 乐场所 的火 灾 , 给我们 国家和人 民的生命财产造成 了巨大的损失 , 带来 了很恶劣的影响。 日 据 本 、 国对火灾 中造成人员伤亡 的原 因的统计资料表 明, 英 火灾 中引起人 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烟气的毒性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 中毒窒息死 亡 或被有毒烟气熏死者一般 占火 灾总死亡人数 的 4 %~ 0 被火烧死 的 0 5 %, 人 当中, 也多数是先烟气中毒窒息晕倒后被烧 死。为此 , 本文根据 烟气 的危害性和流动规律 , 来结合公众聚集场所 实际 , 对防排烟 的重要性及 其技术进行了探讨 ,为消防部 队更好地灭 火救援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火灾中的烟雾排烟与通风控制

火灾中的烟雾排烟与通风控制烟雾排烟与通风控制在火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可以有效排除火灾中产生的有毒烟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能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供人员疏散和救援行动使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火灾中的烟雾排烟与通风控制的重要性、原理、方法和应注意事项。
一、烟雾排烟与通风控制的重要性火灾中产生的烟雾是主要威胁人员生命和安全的因素之一。
烟雾中含有一系列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酸性气体等,吸入后会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及时有效地排除火灾现场的烟雾对保护人员生命至关重要。
另外,火灾会导致氧气含量下降,造成人员窒息。
通过通风控制,可以及时提供新鲜空气,维持火灾现场的氧气含量,确保人员有足够的氧气供应进行疏散和救援行动。
二、烟雾排烟与通风控制的原理1. 烟雾排烟原理:通过排烟系统将火灾现场的烟雾引导到室外,降低室内的浓度,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排烟原理可以分为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两种方式。
自然排烟利用火灾现场产生的烟囱效应,通过设计合理的进风口和排烟口,自然地将烟雾排出建筑物外部。
机械排烟需要借助风机等设备,通过正压差将烟雾排除室外。
2. 通风控制原理:通风系统通过排除烟雾、补充新鲜空气来提供疏散和救援所需的氧气。
通风控制主要分为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两种方式。
机械通风通过风机、排风机等设备不断循环空气,排除有毒烟雾,并补充新鲜空气;自然通风则利用气流的自然对流,通过设计合理的进风口和排风口,实现空气的流动和置换。
三、烟雾排烟与通风控制的方法1. 灭火与隔离:在火灾初期,及时采取灭火措施是必要的。
同时,对火灾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防止火势蔓延。
2. 建筑设计与设备选型: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考虑烟雾排烟与通风系统的设置。
选用适当的通风设备,确保系统的运行效果。
3. 烟雾探测与报警:安装烟雾探测器和火灾报警系统,及时发现火灾和烟雾,提高火灾自动报警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
浅析火灾烟气的流动及控制

浅析火灾烟气的流动及控制2015级,安全工程,***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在全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随之而来的高层建筑火灾也越来越多,火灾中所产生的烟气会对受灾人群及扑救人员造成伤害,所产生的烟囱效应对高层建筑火灾的危害越来越明显,是导致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达到在火灾初期阶段最大程度降低人员和财产损失的目的,就必须深入了解研究火灾烟气的特征、流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火灾烟气的产生和运动进行控制。
关键词: 火灾烟气;流动状态;烟囱效应,防排烟系统有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气相中的可见的固体和液体微粒称为烟或烟粒子。
含有烟粒子的气体称为烟气。
在火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称为火灾烟气,火灾烟气是建筑火灾中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火灾烟气的控制是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重要内容,与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密切相关,开展火灾烟气控制系统的性能化设计必须了解火灾烟气特征及流动规律。
1 火灾烟气的组成火灾烟气的组成成分取决于可燃物的化学组成和燃烧条件,大部分可燃物都属于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氧、氢、硫、磷、氮等元素组成。
其中碳、氢、氧、硫、磷等燃烧时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等产物。
氮在燃烧过程中不起反应而呈游离状态析出,氧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了。
可燃物在不完全燃烧时,会同时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
含碳多的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燃烧时还将产生大量的碳粒子。
1.1 单质燃烧产物一般单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其产物为构成该单质的元素的氧化物,如碳、氢、硫等。
1.2 化合物燃烧产物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外,还会生成未完全燃烧产物。
分子化合物会热裂解,并进一步燃烧,其中一氧化碳为最典型的未完全燃烧产物。
1.3 木材燃烧产物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木材受热之后发生裂解,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在200℃左右开始,主要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甲酸、乙酸、一氧化碳及各种可燃气体等。
建筑火灾烟气控制浅谈

建筑火灾烟气控制浅谈摘要:本文首先对建筑火灾烟气流动过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着火房间内外的压力分布情况,着火房间门窗开启时的气体流动情况以及烟囱效应,进而分析烟气的质量生成率、温度及分布情况、风和建筑通风系统对烟气流动的影响情况,最后对提出了烟气控制的几种方式,并分析比较。
关键词:建筑火灾,烟气流动,烟气控制1建筑火灾烟气流动的分析建筑物内烟气的流动在不同燃烧阶段表现是不同的。
在火灾发生初期,烟气由于其温度高且密度小,便会伴随着火焰向上升腾,遇到顶棚后,则转为水平方向的层流流动。
试验研究表明,这种层流状态可保持40-50m。
烟气沿着顶棚流动时,如遇到梁或者挡烟垂壁就会反向流动,并逐渐在顶棚聚集,直到烟气的厚度超过挡烟物体时,就会绕过挡烟物体流到其他的空间。
此阶段,烟气扩撒速度约为0.3m/s。
轰然发生前,烟气扩散速度约为0.5-0.8m/s,此时烟气层厚度已充满走廊高度的一半。
轰燃发生时,烟气的喷出速度可达每秒数十米。
当然,烟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流动也是很迅速的。
实验证明,烟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流动速度要比水平方向流动速度快很多,一般可达3-5m/s。
烟气的流动通常遵循由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流动这个基本规律,倘若房间内为负压,那么烟气就会通过通风口进入室内。
1.1着火房间内外压力分布着火房间内外压力分布如图1所示。
阴影区域为着火房间内外的隔墙,阴影区域右侧为着火房间,左侧为室外,相应的气体温度分别为t n,t w,相应的密度分别为ρn,ρw,房间高度,即从地面到顶棚的垂直距离为H0。
下面是以地面为基准面,来分析垂直方向上着火房间内外的压力分布情况。
图1 着火房间内外压力分布令着火房间内外地面上的静压力分别为P1n,P1w,则距地面垂直距离为h处的室内外的静压力分别为室内室外地面上室内外的压力差为距地面h处的室内外压差为顶棚上的室内外压差为研究结果证明,在垂直于地面的某一高度位置上,必然会出现室内外压力相等的情况,即室内外压力差为0,通过该位置的水平面就是该着火房间的中性面(层),令中性面距地面的高度为h1,则有:当火灾发生时,室内的温度必然会高于室外的温度,即t n>t w,所以(ρn-ρw)>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火灾烟气的流动及控制2015级,安全工程,***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在全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随之而来的高层建筑火灾也越来越多,火灾中所产生的烟气会对受灾人群及扑救人员造成伤害,所产生的烟囱效应对高层建筑火灾的危害越来越明显,是导致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达到在火灾初期阶段最大程度降低人员和财产损失的目的,就必须深入了解研究火灾烟气的特征、流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火灾烟气的产生和运动进行控制。
关键词: 火灾烟气;流动状态;烟囱效应,防排烟系统有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气相中的可见的固体和液体微粒称为烟或烟粒子。
含有烟粒子的气体称为烟气。
在火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称为火灾烟气,火灾烟气是建筑火灾中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火灾烟气的控制是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重要内容,与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密切相关,开展火灾烟气控制系统的性能化设计必须了解火灾烟气特征及流动规律。
1 火灾烟气的组成火灾烟气的组成成分取决于可燃物的化学组成和燃烧条件,大部分可燃物都属于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氧、氢、硫、磷、氮等元素组成。
其中碳、氢、氧、硫、磷等燃烧时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等产物。
氮在燃烧过程中不起反应而呈游离状态析出,氧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了。
可燃物在不完全燃烧时,会同时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
含碳多的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燃烧时还将产生大量的碳粒子。
1.1 单质燃烧产物一般单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其产物为构成该单质的元素的氧化物,如碳、氢、硫等。
1.2 化合物燃烧产物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外,还会生成未完全燃烧产物。
分子化合物会热裂解,并进一步燃烧,其中一氧化碳为最典型的未完全燃烧产物。
1.3 木材燃烧产物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木材受热之后发生裂解,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在200℃左右开始,主要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甲酸、乙酸、一氧化碳及各种可燃气体等。
1.4 合成高分子材料燃烧产物高分子材料在受热中会伴有热裂解,并产生有毒或有刺激气体,如氯化氢、氮氧化物、氰化氢等。
2 火灾烟气的危害2.1 火灾烟气的毒害性研究表明,火灾死亡的人员中有50﹪是吸入有毒物质引起的。
火灾烟气中含有大量有毒成分,如CO、HCH、SO2、NO2等,这些气体对人体的伤害都很大,如CO2,作为主要的燃烧产物之一,在火场中浓度可达15﹪,它最主要的生理作用是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
再比如CO,是火灾中伤害性最强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其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高出250倍,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
2.2 火灾烟气的高温火灾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这对人也是一个很大的危害。
人体皮肤温度约为45℃时就会有痛感,吸入150℃或者更高温的热烟气将引起人体内部的灼伤。
2.3 火灾烟气的减光性火灾烟气中的烟粒子对可见光是不透明的,其直径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对可见光有完全的遮蔽作用。
当烟气扩散弥漫时,可见光因受到烟粒子的遮蔽而大大减弱,使能见度大大降低。
同时,烟气中的有些气体,如HCH、NH3、SO2等等,对人的眼睛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使人们在疏散过程中视力无法达到正常视程,进而影响疏散速度。
2.4 火灾烟气的恐怖性火灾发生时常常浓烟密布,特别是轰然发生后火焰和烟气将冲出门窗,烈焰熊熊,浓烟滚滚,使人们惊慌失措,恐怖万分,乱作一团,这样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疏散速度,造成更大的伤亡。
3 火灾烟气的流动火灾时,随着可燃物的不断燃烧,大量的烟和热随之产生,形成了炽热的烟气流。
由于浮力的驱动,使烟气携带高温在建筑内处于流动状态。
浮力越大,流动速度也越快。
《火灾爆炸与控制》研究生课程论文3.1 烟气在房间内的流动在着火房间中,从起火点上升的烟气和火源上方的火焰形成火羽流,火羽流竖直扩散遇到顶棚后,便向四周水平扩散,形成顶棚羽流;遇到墙壁或障碍物向下降,形成墙羽流。
随着火灾的发展,烟层不断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积聚,向室外或走廊扩散。
如果门窗一直紧闭,烟气层将继续增厚。
随着压力增加到极限,门窗上的玻璃将在热应力的作用下破碎,高温烟气将从门窗洞口喷射而出,形成窗口射流,如图1。
图1 烟气在房间内的流动3.2 烟气在走廊内的流动走廊内的烟气,开始即贴附在天棚下流动,由于受到冷却及与周围空气的混合,烟气层则逐渐加厚,靠近天棚和墙面的烟气易冷却,先沿墙面下降,随着流动路线的增长和周围空气混合作用的加剧,烟气逐渐下降而失去浮力,最后只在走廊中心剩下一个圆筒形空洞,如图2。
图2 烟气在走廊内的流动3.3 烟气在高层建筑中的流动建筑物火灾过程中,建筑物内部的温度往往高于外部温度,因此建筑物内空气密度比外部小,在密度差和高度差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建筑物竖井内外压差,而这种由内外温差引起的压力差,称为热压差。
热压产生的通风效应称为“烟囱效应”。
建筑物内如图3所示,设竖井高H,内外温度分别为T s和T0,ρs和ρ0分别为空气在温度T s 和T0时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当建筑地平面的大气压力为P时,设离开地平面高度H上方的某点压力为P s,可按下式计算:《火灾爆炸与控制》研究生课程论文--Hs t t P P g r dH P gr H ==⎰0 0=P P g H ρ-0()s0s 0=-gH ∆ρρρ3.3.1 正烟囱效应如图所示,当冬天或建筑发生火灾后,烟气充满建筑物内时,气温存在内热外冷条件。
4 理解继承反常现象4.1 区别Inheritance 和Subtyping综合各种观点,要理解和解释继承反常现象,首先必须正确区别inheritance 层次和subtyping 层次,并深刻领会二者的联系[6,7].对于这个问题,文献[1,8]的观点是比较权威的.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理《火灾爆炸与控制》研究生课程论文解是:Inheritance 是在代码层次上作修改,而subtyping 是在语义层次上作修改.前者是代码共享的一种重要途径,但不能保证subclass 能够继承superclass 的行为;后者要求subtype 保持supertype 的某种外部可观察行为(或语义行为),在规范一级共享,同代码没有关系.Inheritance 层次关系可以理解为“is_similar_to”(或“like”)的关系,而将“is_a”关系更适合用在理解subtyping 层次关系上命题1. 设R ⊆R L ,R '⊆R ,R 定义的Class 范畴为C R ,R '定义的Class 范畴为C R ',则C R '是C R 的子范畴,并称之为C R 的子Class 范畴.推论1. 任何R ⊆R L 定义的Class 范畴C R 都是C L 的子Class 范畴.4.2 渐增式继承Subtyping 要求subtype 保持supertype 的某种行为(可看作是一种不变量,比如同步约束)[10].Subclass 在增加新的属性或方法时,为了避免破坏这种不变量,难免要对继承的代码进行扩展或修改.这种扩展或修改很可能是重大的或实质性的,结果使得代码共享失去意义.这便是继承反常的直观含义.假定非线性优化问题:y x z z y x X z d d 1min 22⎰⎰++∈Ω (1) 的近似解为∑∑===3030)()(),(i j n i n i ij y B x B b y x z ,其中3030,,,i i j j b b b b 由边界条件决定.确定其余几个Bézier 系数是一个非线性约束优化问题.我们采用基于一维线性搜索的整体收敛的Newton 迭代方法来求解.其基本的迭代格式为.1n i i i p X X ⋅+=+λ 基于TB-CCRD 的新系统采用与Linux 直接路由式虚拟服务器相同的框架结构[11].如图2所示,DWSS 的各个后端服务器通过高速以太网相互连接,它们屏蔽ARP 协议,并拥有与前端机相同的IP(记为vIP)和Web 服务端口号(记为vPort),在用户看来,这个系统就相当于一个IP 地址为vIP,服务端口号为vPort 的Web 服务器.在新系统中,前端机负责接收来自用户的数据包,发放用于指示处理该数据包最适当的服务器ID(可以是后端机在系统内部的标识符,也可以是它的MAC 地址)的标记,并转发数据包;后端机则负责处理由前端机转发而来的用户数据包并直接回应用户,具体包括建立/拆除与用户的TCP 连接、TCP 连接转交以及提供URL 内容等工作.4.2.1 定义继承反常现象本节是对上述观点的形式化描述,可与第2.2节对照阅读.范畴论的观点层次较高,易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与程序P 在F 下运行等价的错误影响程序P F 有图2 基于标记的缓存协作DWSS 系统框架《火灾爆炸与控制》研究生课程论文 4.2.2 解释继承反常现象例1:在谈到顺序面向对象语言时,一般不涉及继承反常现象.这是因为,这类语言L 都默认一个特殊的subtyping 关系p (由R L 定义的完整inheritance 层次关系被默认为相应于p 的渐增式继承关系),它对应的Type 范畴记为T L ,满足:C L 实现T L ,实现函子为F :∀A (A ∈ob C L →F A =type (A )).L 无p -继承反常.因为顺序面向对象语言不提供定义subtyping 关系的机制,所以这种默认的subtyping 关系是语言中惟一的subtyping 关系,这些语言L 无继承反常.5 结束语本文形式地给出了“继承反常现象”的一种一般性定义.定义对每一种Subtyping 关系都有其相对应的“渐增式继承”,使其更具有普适性.文中“渐增式继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有助于对人们“使继承反常现象得到缓解”的努力得以分类和评价.致谢 在此,我们向对本文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建议的同行,尤其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袁崇义教授、屈婉玲教授领导的讨论班上的同学和老师表示感谢.(致谢可省略)参考文献:[1]孙家广, 杨长青. 计算机图形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26-28. [2]Skolink M I. Radar handbook[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0. [3]李旭东, 宗光华, 毕树生等. 生物工程微操作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2, 28(3): 249-252. [4]ZHANG T, SUN H Y , WU P. Wavelet denoising applied to vortex flowmeters[J]. 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2004, 15(1): 325-329. [5] 张佐光, 张晓宏, 仲伟虹等. 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A]. 见: 张为民编. 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6. 410-416.(2)Init PF =Init P ,Var PF =Var F ,Unit PF = [A 1⊕F ;A 2⊕F ;…;A n ⊕F ],Where PF =Where P ∧FaultAssumption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