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汇总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汇总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汇总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汇总

实验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常考点

1.实验原理:________

2.实验测量器材及作用(小车、斜面、金属片、停表、刻度尺)

①金属片的作用:确保小车终点始终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计时。

②停表的作用: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

③刻度尺的作用:测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3.在放置斜面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要较小,因为斜面的倾斜程度太大会使小车滑行太快,不方便计时

4.物体运动距离的确定:在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时,要“头对头”或“尾对尾”测量。

5.路程s(估读分度值下一位)和时间t的读取。

6.小车从斜面顶端(不计摩擦)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机械能及其转化: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机械能不变。

7.小车在各阶段的速度大小的判断: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快.

8.增大小车的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

9.实验数据处理。

10.多次测量的目的: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实验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常考点

1.实验测量工具:停表、温度计

2.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从下到上;拆除顺序:先用灯罩灭酒精灯,然后从上到下

3.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

4.研究对象应选取小颗粒(粉末状)固体

①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但不能接触试管壁或底;

②被加热固体尽可能用粉末状,这样受热均匀

5.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

①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

②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缓慢,从而使其熔化过程放缓,便于观察温度变化规律。

6.使用搅拌棒的作用: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

7.使用石棉网的作用: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

8.收集多组实验数据的目的:寻找普遍规律。

9.熔化过程中内能、温度及热量的变化规律。

10.曲线图的绘制及熔化时间的判断。

11.根据表格数据或曲线图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点、某温度下的状态。

12.熔化前后曲线的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不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3 实验结论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要吸热,物质先变软再变稠,然后变稀温度一直在升高。

实验三探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常考点

1.测量仪器:停表,温度计。

2.组装器材的顺序:从下到上;拆除顺序:先灭酒精灯,然后从上到下。

3.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4.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减少加热的水的质量;用初温较高的水;适当加大酒精灯的火焰;烧杯盖上纸板(减少热量散失)带孔的目的:烧杯内外大气压相同等

5.沸腾时气泡的特点: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

6.撤去酒精灯,水未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

7.绘制温度一时间图象。

8.水的沸点的判断:水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一时间曲线此时平行于时间轴,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此时水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

9.水沸腾温度变化的特点。

10.沸点非100℃的原因:液体沸点随大气压的减小(增大)而降低(升高)。

①当地大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导致水的沸点低于100℃;

②杯口的盖密封较严时,烧杯内的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导致水的沸点高于100℃。

11.烧杯口产生“白气”原因: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珠。

12.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13.热量相关计算。

实验结论

液体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实验四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常考点

1.本实验所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平面镜、量角器器、硬纸板(光屏)、激光笔、笔、直尺

①平面镜的作用:做光路的反射面

②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

③硬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纸板与平面镜镜的放置要求及目的:平面镜水平放置,硬纸板垂直在水平面上;若不垂直放置,则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3.本实验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的目的:使实实验现象更加加明显。

4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的目的:显示光传播播的路径。

5.光线位置确定:在纸板的光线上描点,再连接并标上方向

6.人射角与反射角的识别和关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7.“三线共面”的判断方法:将两纸板中任意一纸板向后折观察另一纸板上面是否有反射光线,若纸板上

没有光线,说明三线共面。

8.验证光路可逆的方法:将激光笔逆着反射光线射出,观察光的传播路

径是否重合。

9.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实验结论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实验结论

实验五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常考点

1.本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比较法,等效替代法

2.本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刻刻度尺、白纸、笔、光具座、火柴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选择薄玻璃板的目的:防止有重影,太厚的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会成像,产生重影。

(3)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做实验: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4)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5)白纸的作用:标注镜面、物、像的位置。

3.选择较暗的实验环境: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玻璃板要与水平面垂直放置:确保像能与蜡烛完全重合。

注意:若玻璃板向点燃蜡烛的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若玻璃板向未点燃蜡烛的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下方偏低处。

5.验证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的方法:用光屏承接不到蜡烛成的像。

6.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与物体同侧。

7.选择方格纸比白纸好的原因: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像和物的位置。

8.蜡烛在玻璃板后成像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9.多次测量的目的: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0.若测得的物体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等,可能的原因

(1)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2)后支蜡烛与前支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没有完全重合;

(3)玻璃板过厚

(4)测量长度时存在误差等。

11.经过多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步骤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或将纸沿镜面所在的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两点是

否重合。

实验结论

(1)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成虚像。像和物的位置。

实验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常考点

1.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

2.凸透镜焦距的测量

(1)将凸透镜正对平行光源,在另一侧移动光屏,当光屏承接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该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2)当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等大的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一半即为焦B距

3.实验日时要确保烛焰、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让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4.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

(1)凸透镜、烛焰、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蜡烛在一倍焦距以内或蜡烛在焦点上

5.根据物距与像距(或焦距)的关系判断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6.根据像的大小要求调整物体、凸透镜或光屏的位置。(同向性,你靠近我远离,像距越大像越大)

7.用纸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光屏上仍会成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些:因为物体各个部位发出或反射出来

的光总有一部分透过凸透镜到另一侧,成像在光屏上。

8.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加透镜时像的变化问题

(1)加凸透镜(远视眼镜):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换焦距小的透镜)

(2)加凹透镜(近视眼镜):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换焦距大的透镜)

9.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像在光屏上的位置越来越高。调节原则: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

调节方法①将光屏向上移动②将蜡烛向上移动;③将透镜向下调节。(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对调物与光屏的位置光屏上还能成像原因:光路可逆。

实验七测量物质的密度

常考点

1.实验原理:密度公式

2.天平的使用和读数。

3.量筒的使用用和读数。

4.测量体积的一般和特殊方法

(1)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相关长度计算体积。

(2)测量不规则且较大的物体体积:采用量杯,利用排水法测量。

(3)测量吸水性物体的体积:①D采用海的防水性薄膜包裹;②让其吸足水再测量。

(4)测量易溶于水的物体体积:可采用“细沙”法。

(5)测量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体积:①“针压法”,针要细;②“助沉法”。

(6)粉末物质体积的测量:可直接用量简测量体积。

5.实验步骤的补充、排序、设计及改正。

6.实验表格的补充。

7.密度的计算或表达式

(1)基本公式: ?

(2)等容法测密度: ?(两种物质的体积相等)

(3)等压法测液体密度: ?(两种液体产生的压强相等)。

(4)等效替代法:使待测物体(固体)悬浮于某液体中?(如盐水测鸡蛋的密度)。

(5)浮力法: ?(浸没于液体中)。

用天平和量简测量物体密度中的偏差分析

(1)由操作顺序引起的误差

①测量固体密度:先测体积、后测质量;測测量的体积为准确值,物体表面有液体附着使所测物体质量偏大,最终导致所测密度偏大

②测量液体密度:先测测体积、后测质量;测量的体积为准确值,由于量筒内壁有残余液体使所测液体质量偏小,最终导致所测密度偏小(2)由操操作不当引引起的误差

①没按“左物右码”测量物体质量,质量测量有可能值偏大,导致所测密度偏大;

②若砝码有缺损,会导致所测物体质量偏大,导致所测密度偏大;

③若砝码有污垢,会导致所测物体质导致所测密度偏小;量偏小

④若测量体积时,有水花溅出体积偏小,导致所测密度偏大会使所测物体

9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

10.判断物体是否实心。

实验八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常考点

1.实验使用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科学推理理法。

2.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的目的:使小车到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控制变量法)

3.小车到达水平面后能继续运动的原因:小车具有惯性。而最终停下来是由于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4.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转化法:距离的远近,体现速度变化的快慢)

5.实验推理:如果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科学推理法)

6.小车在水平面停下来的原因:受到摩擦力的原因同时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7小车在是平面上铺设的材料不同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斜面不能铺。

实验九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常考点

1.研究对象的选择:小车、卡片。

(1)选择小车的原因: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2)选择卡片和较轻卡片的原因:忽略卡片自重对实验的的影响。

2.平衡状态的的选择:选择静止而非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静止状态容易观察。

3.定滑轮的作用:减小摩擦和改变力的方向。

4.实验平台的要求:水平且光滑,减小重力和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平衡的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必必须保持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两个力共线线,方向相反,分别改变两个力的大小,观察小车能否处于静止状态。

(2)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必须保持物体所受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通过扭转一定角度研究物体的角度来判断,看小车是否处于静止状态。

(3)探究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必须保持研究物体所受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用剪刀剪开小纸片,观察纸片是否保持平衡状态。

实验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实验十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常考点

1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

2.转换法的应用:实验中应使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用了二力平衡的原理。得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拉力的大小等于滑动擦力的大小。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只改变压力的大小。

(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的

(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必粗糙程度。须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改变接触面积大小。

4.根据实验数据描绘摩擦力随压力大小变化的关系图象。

5.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总结。

6.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过程中很难保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装置不需要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能方便、准确地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

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积和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十一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常考点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物体的形状

2. 选用海绵不用木板:更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

3. 物体的形状转换法的应用:通过被压物体的凹陷程程度来比较压压力的作用效果

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保持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

实验结论总结:由实验方案对比得出的结论。

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1)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5.判断实际生活中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

实验十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1. 实验装置的检查和调整: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调整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相等

(1)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用手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的液柱是否变化,若变化,则气密性良好若不变化就是漏气。

(2)调整整U形管,使其左右两液面相平: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转换法的应用:根据U形压强计中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方向的关系:控制探头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改变方向,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

(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控制探头在同种液体,方向不变,

改变探头的深度,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

(3)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控制探头在相同深度,方向不变,改变液体密度,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

(4)探究液体压强与容器形状是否有关的操作及结论控制其他变量均相同,只改变容器形状容器器形状无关。

实验结论: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不同方向处,液体的压强相等;

(3)在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实验十三(四)探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和阿基米

德原理

命题点

1,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用称重法计算力?

3,控制变量法

①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让同物体没入同种液体中的体积不同)

②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深度的关系(让同物体浸没于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让同一物体分别浸没于密度不同的液体中)

4 数据、图像分析,浮力相关计算

5 实验时选用了不同液体进行多次实验(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性,多次实验更为准确

6 .测量排开的液体重力的方法:先测出空桶的的重力G1再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力G2,则排开的液

体所受到的重力为为G排=G2-G1

7 利用阿基米德计算密度(见密度实验)

8 实验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实验十五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常考点

1.让不同的小球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的目的控制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选择同一小球进有行实验的目的:控制小球的质量相同。

3转换法的应用:通过水平面上的物体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反映物体动能大小,排推动距离越远,动能越大

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控制不同的物体在同一位置释放,使质量不同的物体到达水平面时度相同。

(2)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控制同物体在不同位置释放,使同一物体在到达水平面时速度不同。

5.机械能转化与守恒(1)小球从斜面下滑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2)小球与木块碰撞后,最终停下来,两物体的

能转化为内能。

6若水平面绝对光滑,该实验能否到达探究目的能,小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1)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2)运动速度相同

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实验十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常考点

1杠杆平衡状态的的判判断:杠杠杆处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就说其平衡,与力臂是否水平无关。

2.实验前杠杆平衡的的调节:左左高左调,右高右调。(注意:平衡后的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3.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方便读出杠杆的力臂

4.选择杠杆中点作为支点的原因:减少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

6.将一端的砝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好处: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实验操作更方便。

7.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为了得出普遍的实验规律,避免出现偶然性结论

8.弹簧测力计从竖直拉杠杆变成斜拉杠杆,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拉力力臂变小,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9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杠杆平衡条件:?.

10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分析计算

(1)在杠杆平衡时,两边增减码后杠杆是否平衡以及杠杆再平衡的条件:格子数*钩码数哪边乘积大,杠杆就哪边倾斜。

(2)算算力或力的大小,

(1)在杠杆平衡时,两边增减码后杠杆是否平衡

以及杠杆再平衡的条件:若F≠F22,则哪

初中物理实验常用的十二种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观察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 能够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提供信息和依据。常用观察方法有: 1.观察重点, 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如做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时,学生只听到“嘭”的一声, 看到瓶塞跳得很高, 对真正需要看的现象———塑料瓶口出现的酒精烟雾却视而不见,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交待, 提醒学生, 然后再进行 分析。 2.前后对比观察, 抓住因果关系。如学习密度一节时, 我首先让学生区分铜块、铁块、铝块、石块、酒精、水等物体, 通过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软硬来辨认。然后出示用纸包住的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 怎样区分它们?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 它们的质量不同, 因而得出相同体积的物体质量不同, 也是物 质的一种特性, 从而引入密度概念。 3.正、反对比观察, 深化认识。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多采用一些正反对比的方法, 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 拓宽思路。如探究声音的产生, 即无声又有声;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 即增大气压, 沸点升高, 减小气压, 沸点降低。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 单因素的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最后再综合解决。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使学生学会学习。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 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时, 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 通过学生实验, 得出欧姆定律I=U/R。另外,研究导体的 电阻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液体压强的大小、浮力大小、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电流的热量的大小、压力的作用效果、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产生感应电流方向也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整理

观察沸腾实验: 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 是; 图A 图B 图C 图D 图 E 图F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 是℃。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实验过程中主要观察,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②。 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你提出二条有效的操作建议:

探究串、并联电路规律 甲乙 1.在探究串、并联电路规律的实验里,王大海进行了如下操作: (1)①把两个标有“2.5V 0.3A”的小灯泡L 1和L 2 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使 灯泡发光(如图甲所示). ②分三次接入电压表,分别测量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并记入表一. (2)①把上述两个灯泡改接成并联后,接到另一电源上,使灯泡发光(如图乙所示). ②分三次接入电流表,分别测量A、B、C三点的电流并记入表二. 请你评估: (1)表一的测量结果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是,判断的依据是 (2)表二的测量结果是否可能?谈谈你的观点: (3)请你分析说明小明同学这一实验方案中的不足:________ (4)实验的改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是某实验中的三个电路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 是 _ (2)你的结论 是 ; (3)夏荷同学探究出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大于任何一个用电器两端的 电压。秋宁同学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对他们的结论,你如何评估? A B C 3.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 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 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 (1)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等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11、15 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1。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 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2。 (5)熄灭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凸透镜的焦距=10 。 2. 记录数据: 3. 实验结论: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集锦

电磁铁磁性影响因素 1、控制变量法,转化法。 2、影响因素: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铁芯的有无。 3、电磁铁吸引曲别针/大头针/铁钉的数目(转换法)(看题目中给什么)谁吸的多谁的磁性最强。 4、实验中下方铁钉张开(散开):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5、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电磁铁的磁极(先标出电流的方向)。 6、把两个电磁体串联,目的是使通过他们的电流相等。 焦耳定律 1、焦耳定律的依据是电流的热效应。 2、用到的两个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反映了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转换法)。 4、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和电阻的的关系实验中,用此电路探究和电阻关系的好处/串联的好处: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在探究电流通过到提示产生热的多少和电流的关系实验中,控制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 5、结论:注意前提条件在电流相同和通电时间相同时在电阻相同和通电时间相同时。 7、U型管中液面高度变化不明显的原因:装置气密性差。 8、并联一个电阻的好处:并联分流,保证通过容器中电阻的电流不同。 9、实验中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看题目中用的什么),U型管中液体液面高度的变化。 10、用空气来做实验的好处:空气受热容易膨胀,便于实验观察。

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1、实验原理:P=UI 2、电路图:画电路图、连接电路图(注意要求,比如向右滑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大)、(实物图和电路图要注意对应)找错误(要求对电路图要非常的熟悉)。 3、不能多次测量求小灯泡的电阻: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电压表的量程:根据灯泡的规格(如2.5V)来判断、电池的个数。 电流表的量程:需要简单进行计算U/R P/u 5、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 滑动变阻器的移动:此时的功率比额定功率大,还是比额定功率小(比较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大还是小)要测额定电功率,滑片要向哪端移动(注意比额定电压大,还是比额定电压小)、移动时眼睛看着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三遍)、计算额定功率。 6、故障题: 短路(电流变有数,电压表没数)、断路(电压表有数,电流表没数)、连上就亮了(开关未断开)、滑动变阻器没有移到最大阻值处、滑动变阻器的导线同时接在了下端两个接线柱上、电压表随灯泡亮度的增大而减小(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7、假如灯泡的测量需要大量程,大量程损坏改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 8、多次实验的目的:寻找不同电压下灯泡的电功率规律。 9、结论:实际电压越大,实际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10、连接电路前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滑到最大阻值处(离下接线柱最远端)(看清填左右,还是填ab):保护电路。 电阻的测量(伏安法测电阻) 1、原理:R=U/I 2、电路图:画电路图、连接电路图(注意要求,比如向右滑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大)、(实物图和电路图要注意对应)找错误(要求对电路图要非常的熟悉)。 3、滑动变阻器作用:保护电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4、多次实验的目的: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测物体长度 5、不能多次测量求小灯泡的电阻: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6、滑动变阻器的移动:看电压表 7、故障:断路(电流表没有数、电压表有数,显示电源电压、电压表和谁并联、谁断路)。短路(电流表有数,电压表没数)。选滑动变阻器:会计算(选大的)。 8、将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可以做测小灯泡电功率实验。 9、三次数据相加取平均值。

初中物理常用的主要实验方法

初四物理复习学案实验方法和公式 初中物理常用的主要实验方法: 1. 控制变量法 4. 实验推理法(理想实验法)2. 等效替代法3. 转换法 5. 类比法 6. 物理模型法(理想模型法) 一、使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 1. 探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2.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 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4.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5. 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6. 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7. 探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8. 探究导体电阻大小跟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关系; 9. 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10. 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的关系. 二、等效替代法:将某个物理量用另外一个物理量来替代,得到同样的结论的方法。 1、测量不规则小块固体的体积时,用它排开水的体积等效固体的体积; 2、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时,用二力平衡的原理测得拉力,从而得知摩擦力的大小; 3、托里拆利实验中,利用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等效的方法测定大气压的数值; 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5、求多个用电器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三、转换法:在研究看不见的物质或现象时,可以通过研究该物质现象或所产生的可见的效果,由此进一步分析物质或现象,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注意:“等效替代法”虽然也包涵有转换法的思想,但其研究主体已发生转移,而转换法则是通过研究主体所产生的效果来上朔其原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转换法的实验例子: 1、利用小球的振动来判断发声体在振动; 2、根据苹果落地的现象证明重力的存在; 3、利用小桌陷入海绵的深度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4、根据小球将木块推动的远近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 5、利用纸片的飘动来判断气体压强的变化; 6、根据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现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7、通过扩散现象研究分子的热运动; 8、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去确定; 9、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时,可用小磁针放在其中看是否转动来判断; 10、电磁铁的磁性强弱通过它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确定。 四、实验加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如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会怎样运动?),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可以永远运动下去、真空不能传声等结论,都是这样得到的。这些结论

(完整版)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 一.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器材:溢水杯、小桶、弹簧测力计、水、重物 2.猜想与假设: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液体所受的重力。 2.实验步骤分析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物。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的重力G桶。 ③溢水杯中放满水,把物体浸没在溢水杯内的水中,用一个空的小桶来接溢出的水(这样,桶中的水就是物体排开的水)。同时记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则F浮=G-F。 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的总重力G总,则G排=G总-G桶。 ⑤比较F浮与G排的大小关系,换用其他形状的物体,重复实验,寻找规律。 实验次数物体所受重 力G物(N) 物体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读书 F(N) 浮力F浮 (N) 小桶和排开 水所受的总 重G总(N) 小桶所受 的重力G桶 (N) 排开水所 受的重力G 排(N) 1 2 3 (3)实验结论: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 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4)实验反思 ①本实验为什么要重复多次?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使 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②如果烧杯中的水没有加满,会造成什么影响?还能得出实 验结论吗? 如果溢水杯中没有装满水,就会使F浮大于G排,从而无法 得出实验结论 ③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液体和气体。 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原理:称重法测浮力。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形金属块、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酒精的量筒各1个、细线。 3.猜想与假设: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4.实验过程: (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①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将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③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大约三分之一的体积浸入量筒的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 ④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大约三分之二的体积浸入量筒的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 ⑤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 ⑥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 F浮,记录在表格1中。 表格 1 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 的体积有关 实验次数物体重力 G/N 物体浸入水中的 体积(填“大小”) 浸入水中弹簧测力 计示数F/N 浮力F浮/N 1 2 3 (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①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2中。 ③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将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2中。 ④沿竖直方向用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酒精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填入表格2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填入表格2中。 表格2 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液体种类物体重力 G/N 物体浸入液体中的 体积(填“大小”) 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 计示数 F/N 浮力 F浮/N 水 酒精 3. 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①用细线拴好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铁块的重力G; ②将铁块浸没在水面下1cm处,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求出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1=G-F1;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常用的主要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2.等效替代法 3.转换法 4.实验推理法 5.类比法 6.模型法 7 图像法 一、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 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在初中物 理许多实验中,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例如: 1、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2、研究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的密度和深度) 3、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4、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摩擦力) 5、研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6、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动) 7、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长度、材料与横截面积) 8、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 9、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 10、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 11、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有无铁芯) 1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时,用二力平衡的原理测得拉力,从而得知摩擦力的大小; 2、“曹冲称象”用石块质量替代大象质量 3、研究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用合力代替几个分力 4、研究串、并联的电路中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时,用一个总电阻来等效代替两个分电阻 5、托里拆利实验中,利用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等效的方法测定大气压的数值; 6、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三、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例如: 1、压强计将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的变化; 2、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转换成海绵凹陷的深浅。 3、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阻力大小转换成小车运动距离的远近 4、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时,动能的大小转换成木块运动距离的远近 5、在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电阻丝产生的热量的多少转换成煤油温度变化情况 6、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通过观察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比较电磁铁磁性强弱。 7、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时,用小磁针放入其中看是否转动来确定。 8、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可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判断。 9、分子运动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便可通过扩散现象认识它。 10、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 四、实验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限制,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在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 1.真空不能传声实验(因为我们不能得到绝对的真空) 2.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因为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物理常用实验方法

初中常用物理实验方法 巴普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素质,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探究物理实验的科学方法有许多种, 常用的有观察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建立模型法、理想实验、图像法。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亦称科学观察。 实例:水的沸腾: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刻度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温度计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示数变化;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让学生观察小纸片在扬声器中的运动状态,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观察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的运动情况,就会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除此之外还有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滑动摩察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二、比较法。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利用比较又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因此,比较法是物理现象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电动机和热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 利用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和区别,使同学们很快地记住它们,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实例:象汽车轮船火车飞机它们的发动机各不相同但都是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装置。而汽油机和柴油机虽然都是内燃机但是从它们的构造、吸入的气体、点火方式、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有不同。再如蒸发与沸腾的比较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汽化过程。不同点从发生时液体的温度、发生所在的部位及现象都不同。还可以用比较法来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压力;电功与电功率等。 三、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指讨论多个物理量的关系时通过控制其几个物理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物理量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物理量影响某一个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若两次试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之,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 实例:在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为了研究方便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每次须挑选两根合适的导线,测出它们的电阻,然后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应选用材料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应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的关系,应选用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线。`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研究动能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研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质量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或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因素采用此法。 四、等效替代法。所谓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复杂的问题变换成熟悉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维方法,它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实例:研究串联并联电路关系时引入总电阻(等效电阻)的概念,在串联电路中把几个电阻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串联电阻都大,把总电阻称为串联电路

初中中学物理热学实验探究专题

热学实验题 一.探究改变内能的方法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夏天中午海边的沙子热,海水却很凉;傍晚海边的沙子凉,海水却较暖和。对此, 同学们提出如下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升 温或放热降温都比水快,为了比较水和沙 子吸热本领的大小。他们在实验前准备了 火柴、酒精灯、烧杯、沙子、水、搅棒、 铁架台、石棉网,除此之外, (1)还需要___温度计___、___停表 ___;实验时使用搅棒的作用是 ___使沙子和水能均匀受热。 小明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 的沙子和水,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 (如右图)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2)比较沙子和水吸热升温快慢的方法有二种: ①_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热量的多少_;②__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的温度的多少___ 。 (3)探究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提出猜想:可能是中午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低; 而沙子不蒸发,所以温度高,你认为上 述猜想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______ ___不正确_ 如果按照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 低;而沙子不蒸发,所以温度高的说法, 那么晚上海水温度低,沙子的温度高,这 与事实不符合.(标准答案) 当在傍晚时,海水仍在蒸发,仍在吸收 热量,而海水的温度却比沙子的温度高(4)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 收的热量大于(大于/小于)沙子吸 收的热量。 (5)实验中有些同学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情况与(4)结论不符,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是:水的导热性能好或沙子的导热性 能不好。 (6)由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便用仪器测量,本实验中把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成 加热时间的长短。在探究活动中常用到 这种方法(转换法)。运用这种方法设 计一个方案来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_把电源,滑动变阻器,电磁铁开关串联 起来,在不同的电流下,观察电磁铁吸 引大头针的数目,就可以知道电磁铁的 磁性强弱。__ (7)如上图是小明和小华同学探究沙子与水吸热升温快慢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 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 的是( D ) A.取相同质量的沙子和水 B.盛放沙 子和水的容器相同 C.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D.酒精灯 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3.有四位同学。为了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某 种液体A,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 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根据实 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请 将1号烧杯记录中漏的选项填 上。(2)。此液体的比热容为 _2100J/(千克.℃)___ (3).比较两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升高的温度有关。____ (4).为了研究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应选进行比较 烧 杯 号 液 体 A 质量 (克) 初温 (℃) 末温 (℃) 加热 时间 (分) 1 A 200 10 14 2 2 A 200 10 18 4 3 水100 10 18 4 4 水200 10 18 8 08大连)在“比较两种液体比热容的大小”实验中,提供的装有液体、发热电阻丝和温度计的烧瓶(各烧瓶完全相同;各烧瓶中的液体种类不同、质量相同;各烧瓶中发热电阻丝完全相同)若干,其他器材任选。 (1)小明选用的两个烧瓶中分别装有A、B两种液体,选用的其他器材及实物连接图如图 14所示。给A、B两种液体加热时,小 明“先闭合S1和S2,后闭合S3,一段时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大全(共110页) 声学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为了便于完成该实验使用了法;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能传声.声音的响度越大,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有关. 2.(2011?金平区)如图所示,四支相同的试管内 装有不同深度的水. (1)用嘴贴着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物体是:, 则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

是:.(只填对应序号). (2)用棒敲击试管,振动发声的物体是:,则发出的声音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是:.(只填对应序号)2.音调,响度的变化 1.声音的探究 (一)他们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手在振动 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发声时,感觉手在振动 实验三:打击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水面,激起水花实验四:把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发声 (1)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是: ,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 (2)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 (二)小玉发现,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他继续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如图甲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

(1)小马发现他收集的数据有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 存在的是: (2)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 论: (三)小张发现塑料片快划与慢划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他选择如图乙所示的器材进一步探究,但忘记记录现象了.请帮他完成实验记载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 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丙所示,用薄塑料片在1、2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则把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四)小马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

初中物理三大类型实验题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三大类型实验题解题技巧 第一类型: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测量型实验主要有直接测量型和间接测量型两种,共15个实验,这些是中考物理实验测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直接测量型实验共10个实验:⑴用刻度尺测长度,⑵用秒表测时间,⑶用量筒测固、液体的体积,⑷用水表测家庭自来水使用量,⑸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⑹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⑺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⑻用电流表测电流,⑼用电压表测电压,⑽用电能表测电功的大小。 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针对一些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等,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已逐步渗入,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共性都需要看量程、分清分度值。所以只要掌握好其一,便可基本无碍。 2. 间接测量型实验共5个实验:⑴用刻度尺、秒表测平均速度, ⑵用天平、量筒测物质密度,⑶用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⑷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⑸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五种实验都涉及到诸多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也同时具有相应的实验原理:⑴物体通过的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测量实验原理是v=s/t,⑵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m/v和排水法,⑶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主要是η=W有/W总、W=

F·S及二力平衡,⑷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欧姆定律I=U/R的推导式R=U/I,⑸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的原理有两种,①伏安法的实验原理即为P=U·I,②电能表、秒表测电功率实验的原理即为P=W/ t。解决此类题时,一定要细心,确保基本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读数不出错。同时还应注意题意的局部拓展性变化。近年来各地的中考物理测量型实验在这类题中变化较多,要格外注意。 第二类型:探究型实验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所以现行各种教材中探究型的课题每个章节都有渗透。探究型试题也已成为当今中考必考类型试题,而且这类试题大都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型实验一般按教材内和教材外分为两类。 1.不同版本的教材内物理探究型实验共计有14个实验:⑴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⑵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⑷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⑸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⑻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⑼探究物质比热容,⑽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⑾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⑿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⒀探究电流热效应,⒁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2. 不同版本的教材外物理探究型实验包括新课改以来物理课外读物上设计的探究活动和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其中最常见的有:

初中物理实验题解题方法和思路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题解题方 法和思路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实验题解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实验原理定方向 正确解答物理实验题必须坚持用实验原理为依据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指导方向,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必须做到: 第一、要结合课本中学过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实验原理 第二、要从实验原理中理解实验成立的条件 第三、弄清一个实验原理可以做不同的类似实验 第四、理解原理设计替代性实验 (2)实验步骤要有科学性 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完善、条理直接影响着物理实验的质量,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弄懂、理解和熟悉实验步骤对做好实验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保证实验步骤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第二、保证实验步骤的必要性 (3)间接测量量的等值性 这种方法常用于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取值问题,也就是对于一个实验中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以通过这个物理量对周围的影响或与别的物理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确定这个物理量的大小,然后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出待测物理量的值. (4)实验的设计性 这种方法是灵活应用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简单、合理、便于操作的实验过程,然后应用物理公式和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出待测物理量的表达式. (5)实验的开放性 这种方法是多向思维、全面考虑、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把各种可能的方法都考虑到.能够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掌握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6)实验过程的评估性 科学探究题是近几年各地市中的宠儿,它们分别从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出发,考查某一个或某两个知识点,此题是考查交流与评估方面,看学生能否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独立地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设计、改进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乐于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物体的颜色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仪器和器材】 三棱镜,白色光屏,平面镜,狭缝,红色玻璃和蓝色玻璃,红纸和蓝纸。【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20个探究实验

学好初中物理的十六个方法技巧 1.见物思理,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物理讲的是“万物之理”,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理知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多抬头看看天空,你就会发现物理中的“力、热、电、光、原”知识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有。一旦养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你就会发现原来物理这么有魅力,这么有趣。! 2.学会从“定义”去寻找错因。打好基础。 对于基本公式,规律,概念要特别重视。“死记知识永远学不好物理!”最聪明的学生都会从基本公式和概念上去寻找错误的根源,并且能够做到从一个错题能复习一大片知识——这是一个学生学习物理是否开窍的最重要的标志! 3.把“陌生”变成“透彻”! 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势能”“电势”“电势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纳它,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对比、应用理解它。要有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这样时间长了,应用多了,陌生的就变成了透彻的了。 4.把“错题”变成“熟题”! 建立错题本,在建立错题本时,不要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尤其注意建立错题本的方法和技巧,要有自己的创新、智慧以及汗水凝结在里面,力求做到赏心悦目,让人看了赞不绝口,自己看了会赞美自己的杰作。并且要常翻常看,每看一次就缩小一次错题的范围,最后错题越来越少,

直至所有的“错题”变成“熟题”!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触类旁通,永不忘却。 5.不管学那一部分内容都要抓住重点,抓住主干,这是最聪明的做法。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抓住要害就等于抓住了命脉。而每一本书、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个练习都有关键考察点和关键的解决方法。这些就是物理中的“命脉”所在。比如“所有平抛运动和类平抛运动的问题只要抓住两个矢量三角形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所有的圆周运动的关键在于寻找向心力的来源”;“所有万有引力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两大思路”;“恒定电路中的所有基本知识都可以归结为一个U-I图像”;“所有力学实验的基础是纸带问题”;“纸带问题的关键点只有两点:求加速度和求某一点的速度”;“电学实验的关键在于两大问题:电路选择(分压式和限流式)、器材选择”等等。 6.养成“良好的思维定势”,克服“不好的思维定势”。 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有不好的思维定势影响我们。这些是我们要力求克服的。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定势则更为重要!良好的思维定势就是说:看到什么就要想到什么!比如看到“惯性”就想到“质量”;看到“合速度”就想到“实际速度”;看到“摩擦力”就先分析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看到“合外力”就想到“加速度”;看到“能量变化”就想到各种对应的“功能关系”等等。 7.一定避免“想当然”。 得出任何结论必须要有根有据!根据必须是物理规律。 做物理题最忌讳的就是“想当然”、“我以为应该这样…”“我觉得应该怎样…”“我想是这样的…”“就应该是这样…”。要记住:越是这种想当然

中考物理专题:实验研究方法

中考物理专题:实验研究方法 常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模拟试验法、类比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1. 定义: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液体蒸发的快慢受到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的影响 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动能的大小受到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的影响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通过导体的电流受到电压和电阻的影响

二、转换法 1. 定义: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两个标准:①是否一个是抽象的,不易观察、测量的;②两个物理量是否有关联关系 用小磁针确定磁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 通过小树弯曲认识力的存在 通过小方桌陷入沙中的深度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木块被撞的远近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 用U型管压强计中液面高度差来反映液体内部

三、类比法 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研究电压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水压来认识它 通过水流来初步认识电流 用速度公式来引入功率公式 黄豆和芝麻混合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采用的是类比法。

四、模型法 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成为模型法。 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概念 在研究光时,引入“光线”的概念 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2014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一、实验探究题的解答技巧 1.阅读题目,弄清题目探究的内容; 2.思考实验所需的器材、研究方法和结论; 3.思考特殊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一般指测量型器材); 4.电学实验探究题中的故障问题(开路:可能只有电压表有示数;短路:部分器材有示数)。二、典型中考实验探究题分析 1.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2.石林中学的张江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 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 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 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张江同学在做探究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 的大小______(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 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像(选填“虚”或“实”)。 3.(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将纸板沿ON向拥不后折,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中期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濮阳市华龙区第五中学物理组宗自岭2014年10月,我们物理课题组在区教研室刘素红老师指导下,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研究”进行了第一阶段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近半年多的有效训练,达到了阶段性的目标,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过程 1、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近几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试题逐步增大出题分值,出题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特别是今年“中招实验操作考试”分值由原来的15分增加到了30分,更加强调了实验探究教学的重要性,我们这一课题在此形式下意义巨大,值得去认真研究。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地理位置虽然偏僻,但教学仪器设备充足。特别是近两年市里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实验仪器改造”,该校物理实验仪器已经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拥有两个实验室。完全能够完成初中物理各类的演示教学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他们的学生基础普遍差,但班级学生人数少,方便展开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同时,农村学生普遍喜欢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较强,对实验有着强烈

的兴趣。所以更加便于开展课题研究。 2、研究的过程 A、准备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 (1)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 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强了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根据方案的 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 (3)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并由负责理论研 究的老师李彦君进行撰写理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我们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 B、行动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5年2月4日, (1)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2)活动的开展。发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热情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指导教师则更要在课题方案的设计与提出,自身的参与,过程的调控,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上精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探讨上下工夫。 二、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好探究实验教学;即怎样把传统的学生实验如何向学生探究实验的转变;找到在实验中影响探究实验教学发展的因素都有哪些;并想办法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通过开题会议,确定了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1.进一步促使教师观念的变化,提高对物理实验重要性的认识;2.改变目前实验教学的开展方式,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