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理著作
清代西北边陲地理要籍《秦边纪略》述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6月JOURNAL OF S OUTH W EST J I A O T ONG UN I VERS I TYJun .2008第9卷 第3期(S oc ial Sciences )Vol .9 No .3收稿日期 22作者简介 张 钰(8)男,甘肃张掖人。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北历史地理研究。
2@63。
清代西北边陲地理要籍《秦边纪略》述论张 钰(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关键词: 梁份;西北;《秦边纪略》;《西陲今略》;黄燕赞;实地考证;国防地理摘 要: 清代地理学家梁份曾三次游历西北,著成《秦边纪略》。
《秦边纪略》是一部典型的国防地理著作,该书介绍了西北军事边堡的方舆四至及地域风貌、民族人情,翔实准确,图文并茂,而且纠正了前贤典籍的臆断之弊,为人们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史料,是我们研究西北地理乃至中国地理学史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献。
中图分类号: K 928.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08)03-0068-05C o mm en ts on Q in B ia n J i L üe ,an I m por tan t Geogra phy Book a bout theNor thwest Fron t ier of the Q i n g D yna styZHANG Yu(Institu te of H istorica l Geog ra phy,N orth w est N or m a l U niversity,L a nzhou 730070,China )Key wor ds:Liang Fen;northwest;Q in B ian J i L üe ;X i Chu i J in L üe ;Huang Yanzan;on 2the 2s pot investigati on;geogr aphy of nati onal defenseAbstrac t:L iang Fen,a geographer in the Q ing Dynasty,tr aveled a r ound the northwe st of China three ti m es and w r ote a book entitled Q in B ian J i L üe ,p r ecise ly describing the distributi on of cities and geographica l features of the regi on.The book rectified som e subjec tive but wrong state m ents m ade by previ ous scholars and intr oduced m ilitar y f orts in the region.Filled with vivid words and p ictures,the book wa s a typ ica l geography wor k of national defense .I n additi on,offering col orful and abundant hist orica l m ateria ls for the study of northwest hist ory,the book has bec om e an i m portant docum ent f or the hist orica l study of northwest geography and even the Chine se geography . 中华典籍可谓灿若星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为我们研究历史保留了重要的史料资源,使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为明朗。
《汉西域图考》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汉西域图考》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汉西域图考》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汉西域图考》是清代学者李光庭编撰的一部图文并茂的考证西域历史地理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采用新法绘制地图的图说。
泰山道里记文言文阅读

泰山道里记文言文阅读《泰山道里记》是清代学者聂剑光所著的地理著作,主要记述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名胜古迹等。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文言文阅读:余幼居汶上,习见泰山之高耸入云,不可穷极。
及长游四方,乃知泰山虽高,犹在诸岳之最,而其上有三十六峰,如环如拱,如剑如戟,如龙如虎,皆奇形怪状,不可名状。
其间有岩洞幽深,泉瀑飞溅,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又有关帝庙、玉皇顶、南天门、日观峰等名胜古迹,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
余遂慨然叹曰:“夫泰山乃天地之缩影,亦天地之眉目也。
吾愿毕生攀登此山,以穷天地之奥秘。
”解释:1. “习见”的意思是“习惯于看到”,强调了作者从小就对泰山的高大有了深刻的印象。
2. “穷”的意思是“尽”,表示无法达到极点。
3. “游”的意思是“游历、游览”,表示作者曾经到过很多地方。
4. “拱”的意思是“环绕”,形容泰山的三十六峰环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景观。
5. “剑”和“戟”都是古代兵器,形容山峰尖锐挺拔。
6. “龙”和“虎”都是猛兽,形容山峰形状雄伟壮观。
7. “名状”的意思是“形容、描述”,表示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泰山的美景。
8. “岩洞幽深”形容岩石和洞穴的幽雅深邃,“泉瀑飞溅”形容泉水瀑布的壮丽景象,“云雾缭绕”形容云雾缭绕的神秘氛围,“恍若仙境”形容景色美丽得像人间仙境一样。
9. “关帝庙、玉皇顶、南天门、日观峰”都是泰山的名胜古迹,“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说明这些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10. “夫泰山乃天地之缩影,亦天地之眉目也”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山比喻为天地的缩影和眉目,形象地表达了泰山在天地间的地位和重要性。
“吾愿毕生攀登此山,以穷天地之奥秘”表达了作者希望毕生能够攀登泰山,探究天地奥秘的豪情壮志。
禹贡锥指

主要影响
《禹贡锥指》成书于康熙三十六年,时胡渭六十五岁,真可谓大器晚成了。康熙四十一年书在苏州刻成,四 十四年由李振裕、查士升呈献给玄烨。同年三月康熙南巡,驻跸苏州。胡渭亲自携书呈献,得到康熙的嘉奖,赠 御书诗扇及匾额“耆年笃学”四字。胡渭以七十三岁的老翁得此殊荣,一时名声大噪,倾倒士林。我们今天称道 的倒不是他当年受到的荣宠,主要是说这部《禹贡锥指》的学术价值是很高的,其内容非仅限于注经,而是延伸 及历代国民生计的许多问题,直至近三百年后的今天,还是我们研究《禹贡》和历史地理的必读书。虽然其中个 别论断经现代科学证明是错误的,但总的说来,如今还没有一部全面研究《禹贡》的著作可以代替它。就是这部 书奠定了胡渭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嘉庆《杭州府志》卷8本传:“国朝浙江治经学者,鄞县万斯大、萧山毛奇龄、嘉兴徐嘉、秀水朱彝尊,核其 撰述,渭为称首。”梁启超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他的学风,不尚泛博,专就一个问题作窄而深的研究, 开后人法门不少。几部书中,后人最推重的是《禹贡锥指》。这部书虽然有许多错处,但精勤搜讨,开后来研究 地理沿革的专门学问,价值当然也不可磨灭。
贡献
这部书的贡献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
禹贡锥指一是汇集了前人研究《禹贡》所有成果,包括自东汉以来直至明末清初诸家的诠注;特别注意利用 自《史记·河渠书》以下历代正史河渠志、《水经注》以后历代河渠水利专著,还有《元和郡县志》以下历代总 志、方志来印证《禹贡》时代的地理。除历代注疏、地理专著外,“凡古今载籍之言,无论经史子集,苟有当于 《禹贡》,必备录之。”真是做到博采群书,荟萃众说。对历代诸家歧异之说,力求取得统一的说法;对承讹袭 谬者,则加以匡正。同时还延伸到对历代山川陵谷变迁的研究,体大精深,蔚然可观。所以说它是历代研究《禹 贡》的集大成著作,决不过誉。
和东北有关的书籍

和东北有关的书籍
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
因此有很多与东北有关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与东北有关的书籍。
1.《满洲志》。
《满洲志》是清代官修地方志,是研究中国满洲地区历史、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该书记载了满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
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研究满族文化和中国东北历史起到了重
要作用。
2.《清史稿》。
《清史稿》是清朝历史地理总志,是中国历史学史料中的重要文献,
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东北历史都有重要意义。
该书记载了清朝的历史事件、人物、地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清朝和东北历史有重要参
考价值。
3.《东北民间故事研究》。
《东北民间故事研究》是对东北民间故事进行整理、研究的专题著作,是东北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
该书整理了东北地区的各种传说、故事、寓言、神话等,对于了解东北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有很大帮助。
4.《东北三省通史》。
《东北三省通史》是对中国东北地区历史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的专著,是东北历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之一、该书分为上下两册,共收录了东北
三省的历史事件、人物、地理、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
东北历史和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5.《东北行记》。
总之,以上是一些与东北有关的书籍,它们包含了东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深入挖掘了这片独特的土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是人们了解东北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读史方舆纪要》简介

《读史方舆纪要》简介《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常简称《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
年代清朝初年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中文名读史方舆纪要类别历史地理著作简称方舆纪要作者顾祖禹目录1、读史方舆纪要2、特点3、目录1、读史方舆纪要"千古绝作","海内奇书"有清一代地理著作层出不穷,其中,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颇受后世称道,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由于久居无锡城东宛溪,被学者称为宛溪先生。
他自幼聪颖过人,好学不倦,背诵经史如流水,且博览群书,尤好地理之学。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顾祖禹随父避居常熟虞山,长期躬耕授业,过着"子号于前,妇叹于室"的清贫生活。
虽如此,亦耻于追名逐利,走入仕途。
相反,选择了以著书立说为手段,以图匡复亡明的道路。
秉承父亲遗命,立志著述《读史方舆纪要》,"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
自顺治十六年(1659年)始,他边教私塾,边开始《读史方舆纪要》的著述。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起兵,顾祖禹只身入闽,希望投靠耿精忠,借其力达到反清复明的目的,但未被耿精忠收用,只好重返故里,继续撰写《读史方舆纪要》。
康熙年间,虽曾应徐乾学再三之聘,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修,但坚持民族气节,不受清廷一官一职,书成后甚至拒绝署名。
在此期间,顾祖禹利用工作之便,遍查徐氏传是楼藏书,为《读史方舆纪要》的修撰,积累了大量资料。
经过30余年的笔耕奋斗,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也就是顾祖禹50岁左右时,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
2、特点《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约280万字。
综观全书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选材得当,体裁新颖。
公考常识“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考点汇总

【常识】“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考点汇总一、《山海经》作者:不详。
年代:先秦时期。
影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记录了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远古传说。
二、《尚书·禹贡》作者;不详年代:战国时期。
影响: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三、《汉书·地理志》作者:班固朝代:西汉。
影响:是中国最早以“地理”为书名的著作。
开沿革地理学之先河,对于创立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具有重大影响。
【时政拓展】“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系辞》之中四、《禹贡地域图》作者:裴秀。
年代:西晋。
影响:最早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时政拓展】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制图理论。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五、《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年代:北魏。
影响: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六、《大唐西域记》作者:玄奘。
年代:唐代影响: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七、《元和郡县图志》作者:李吉甫年代:唐代。
影响:对古代中国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是保留下来的中国最古的一部地理学专著.八、《太平寰宇记》作者;乐史、王文楚。
年代;宋朝。
影响: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九、《徐霞客游记》作者:徐霞客年代:明代。
影响: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被誉为“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十、《皇舆全览图》作者:不详。
叶廷珪与《海录》文言文

叶廷珪与《海录》文言文
叶廷珪,字材斋,清代文人、地理学家。
于乾隆年间编纂了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海录》,《海录》是一部文言文著作,记录了他在海上航行时的所见所闻。
原文:吾有小舟十艘,亦无所用,欲卖之,以资素食。
闻贤达有力于白沙也,乃往见之。
时已秋蕃暮往,适与经霜而至,达方稼穑未竣,农事在忙。
谒之已,达笑曰:“今日有客至,此为德行。
”
译文:我有十艘小船,但没有什么用,准备卖掉以充实生活所需。
听说贤达在白沙地区有办法可以获得财富,于是前去拜访。
那时已经是秋天,天色已晚,正好遭遇霜冻,但贤达正在忙于丰收的农事。
拜访后,贤达笑着说:“今天有客人到来,这正是一种美德。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清代考据学派的地名学成就
第一节总论
清代的考据学肇源于清初,因反对明末“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而逐渐形成,至乾隆(1736年~1795年)、嘉庆(1796年~1820年)年间达到鼎盛并占据了学术思想的主导地位,故有“乾嘉学派”之称。
考据学派并非仅指乾、嘉时期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群,而是从该学派的奠基、形成、鼎盛以至衰落的全过程来衡量,包括了自清初始、一直延续到清末乃至民国初年的考据学家。
考据学派对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性整理,使丰富的文化遗产赖以保存,并为后人阅读、重新整理提供了方便;他们的治学态度踏实,治学方法严谨,强调无征不信,引证务求广博,主张“无一字无出处、无一事无来历”,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
清儒研治地名,主要为解经、读史服务,故有关地名研究的著作主要集中在经、史二部,而子、集二部中少见。
今据《清史稿·艺文志》及其补编统计,仅经部有关地名的著作即有27种112卷,史部有关地名的专门著作更是多达68种872卷以上,详见下表:
表4-1:清儒地名研究著作目录
资料来源:章钰、吴士鉴、朱师辙编《清史稿·艺文志》和武作成编《清史稿艺文志补编》。
表中所列,尚未包括《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失收的徐善《春秋地名考》(14卷)、程廷祚《春秋地名辨异》(3卷)、丁寿征《春秋异地同名考》(1卷)、王士濂《周末列国有今郡县考补》(1卷)、吕调阳《郡经释地》(6卷)、
《古史释地》(3卷)、朱为弼《汉书地理志考证》(1卷)、毛昌杰《续汉书郡国志释略》(1卷)、张穆《延昌地形志》(20卷)、胡孔福《南北朝侨置州郡考》(不分卷)、吴兰修《南汉地理志》(1卷)等书在内,也未列入徐松《西域水道记》(5卷)、张穆《蒙古游牧记》(16卷)、何秋涛《朔方备乘》(85卷)、徐继畬《瀛寰志略》(10卷)、魏源《海国图志》(100卷)等历史地理名著,内含地名考证篇章的著作如顾炎武《日知录》、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地名考异》、谢启昆《西魏书·地域考》、汪士铎《南北史补志·地理志》等也没有包括在内。
所以说,清儒研究地名的专门著作在一百部以上、卷数超过一千,那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些有关地名研究的著作中,既有对传世正史《地理志》的考订,也有对正史所缺地理志的续补;既有校注、集注、补注,也有考释、释地、考实,又有志疑、考辨、疏证,还有补正、纠谬;其中“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是有清一代学者对于地理沿革学的最大贡献” 。
作者队伍中,既有考据学派的汉学大师顾炎武、全祖望、阎若璩、胡渭、戴震、钱大昕、洪亮吉、杨守敬,又有像江永、焦循、高士奇、沈钦韩、汪士铎、李兆洛、刘文淇、徐松、陈澧这样的经学家和史学家,还有学识过人而以前较少为人所注意的吴卓信、施世杰.等。
至于考据学派在地名研究方面所做的单篇论文,数量到底有多少,目前尚难以有一个准确的估计。
清人文集多至上千种,散藏全国各地,内含多少地名考证内容也无人作过普查。
不过,1935年时,王重民先生等以428种清代学者的文集为基础编成了《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一书(国立北平图书馆出版),当时谭其骧先生曾协助王重民先生编排了地理类的篇目。
书中的“学术文之部·史部地理类”一目,曾以《清代学者地理论文目录》为题发表于《禹贡》半月刊第三卷第8、9、12期和第四卷第3、5、11、12期上。
五十多年之后,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一部近三百万字学术资料集───《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编集完成,并于1986~1990年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分七册陆续出版。
该书收录清人文集三百多部,地理类文章虽不能说已一网打尽,但主要的、重要的论文均已包括在内,因而是迄今为止收录清人地理类论文最为全面的一种资料集。
笔者根据这部学术资料集,统计出清朝学者关于地名考证的论文共有341篇,其中篇名称“考”的有223篇、称“辨”的有55篇、称“释”的有23篇、称“说”的有19篇、称“解”和“论”的各有9篇、称“证”有的3篇。
这341篇地名考证论文由119位作者撰写,其中汪之昌所作最多,达26篇;其次是张澍,作23篇;以下从多到少依次的是:吴承志作21篇、王国维作14篇、王舟瑶作12篇、杨守敬作11篇、沈垚作9篇,全祖望、程瑶田、汪士铎三人各作7篇,莫与俦、庄有可、陈汉章、邹汉勋四人各作6篇,段玉裁、洪颐煊、王棻三人各作5篇。
以上17位作者共作176篇,占总数341篇的51.6%。
其余一百余位作者平均个人所作不到两篇。
作者队伍中,少数以治舆地之学而闻名,而大多数都是经学家、史学家乃至小学家,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所解决的地名问题,客观上组成了清代地名学成绩的一部分。
如果将这341篇论文以其研究的地名所在省份来划分,则整体分布大致均匀,说明清代学者研究地名关注到了全国各地的状况,如内地十八省中除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之外,涉及其余14省地名的均在10篇以上,而考证伊犁将军辖区之内地名的也达到了12篇。
由于作者队伍中以江南学者居多,而相当一部
分江南学者又曾在京师任过各种职位,因而研究浙江、江苏、安徽、直隶四省地名的论文最多,分别达到了30篇、20篇、19篇和19篇。
详细情况参见下表:
表4-2清人地名考证论文的分省统计
清代学者有关地名考证论文的断代分布则极为不均,有时代愈往后、地名考证论文愈少的趋势。
223篇“考”中,考证先秦、秦、汉地名的有145篇,占65%;78篇“辨”、“释”中,研究先秦、秦汉地名的有54篇,占到69%;其它40篇论文中,对先秦、秦、汉地名作出解、说、论、证的达33篇,更占到了82.5%。
汉代以下各朝地名的研究在考据学家心目中不占主导地位。
详见下表:
表4-3 清儒地名考证论文的断代分布
由此可见,清代学者考证地名所涉及的论题非常广泛,论地域则关注到了全国各地状况,论时代则偏重于先秦、秦汉,举凡郡县通名的起源、秦郡郡目、西汉郡县邑道、历代山川泽薮、五岳变迁、燕云失地,大到全国政区地名的置废分合,小到一州一县、一堡一亭,均在他们考证的范围之内。
钱大昕的族子钱坫,曾对历史地名研究的方法作过总结,他说:“论注之体,要在先核故实,并发新义,轮广之术尤为最宜。
约举大纲,盖有八焉。
一曰考故城:杜预注《春秋》、郦元注《水经》,每详遗迹,而注《水经》按引京相璠《列国地名》、阚骃《十三州志》,采择尤精;又《通典》、《括地志》、《史记正义》、《后汉书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书所载故县,当备录也。
二曰考水道:凡志云某水出某山、入某水,当以注《水经》条证之。
或有互异、改流,必据辨也。
三曰考山经:郡县每多改易,水道历有迁移,惟山则确乎不拔。
然古者水无定形,山无定名。
水无定形而有定名,山无定名而有定形,当以无定者证有定、有定者证无定。
彼此各证,庶得其实。
凡志云在某县南、某县北,必以本朝见在府厅州县核表也。
四曰遵时制:县、道地址,亦以见在府厅州县核表也。
五曰正字音:凡服虔、应劭、韦昭、苏林、如淳、孟康、晋灼、郑德、包恺、伏俨、蔡谟诸人音读,皆相传旧说,当具载也。
六曰改刊误:凡传刻讹谬相沿、脱落,必校正补足也。
七曰破谬悠:凡颜籀所妄注、妄改、妄音之处,必尽削使勿存,庶后人不疑惑也。
八曰阙疑閟:凡所不知,难求他助,则阙之也。
究此八义,乃无悖班氏之旨”。
在钱坫论述的这八条原则中,前四条是说要将古地名方位有根有据地落到实处,第五条是关于地名正音,第六、七两条是纠正前人在地名研究方面的失误,第八条则体现了做学问求实的精神。
这八条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考据学派考证历史地名所遵循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