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合集下载

关于清史的经典著作

关于清史的经典著作

关于清史的经典著作
1. 《清史稿》:编纂于清朝末年,是对清朝历史的系统性记载和总结,包括了清朝开国、政治制度、外交、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2. 《清史纲目》:由钱大昕主编,是一部较为详尽的清代史书。

它按照年代顺序,提供了清朝历史的概览和详细资料,对清朝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和分析。

3. 《清实录》:清朝官修的官方史书,记载了清朝历代皇帝的诏令、谕旨、奏章等重要文献资料。

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对研究清朝的政治决策和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 《乾隆实录》:清朝乾隆时期的实录,是对乾隆帝统治时期的全面记录,内容涵盖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乾隆时期的国家状况和帝王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5. 《欽定大清会典》:是清朝规范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法典,包括了宪章、刑律、礼仪、军制等方面的条文。

这本书反映了清朝法律制度、社会秩序和治理理念,是研究清朝法制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代中国的历史名著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历史名著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历史名著有哪些古代中国的历史名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载和文化精神。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古代中国的历史名著,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经典之作。

1.《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代表作。

这部书共分为纪传体和列传体两种形式,系统地记载了我国自上古时期至汉朝的历史。

《史记》几乎囊括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被誉为"纲提领汇,编以记志",不仅成为后世史学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对后世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学术影响深远。

2.《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是战国时期的史书,作者是左丘明。

与《史记》不同,《春秋左传》采用的是纪事本末体,以春秋时代的政治为中心,揭示了当时国家的兴衰变迁。

该书强调"正其义",将历史与道德进行结合,塑造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形象,将历史变成了人们追求道德的榜样。

《春秋左传》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唐代司马光撰写的关于中国历代的编年体史书。

这本书是根据过去各种记载整理而成,以年代为序,详细记述了我国从周到五代的政治史和部分文化史事件,全书共294卷。

《资治通鉴》以其全面的历史记载和独特的观点分析,成为中国史学史上一部引人深思的著作,并对后世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4.《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清代文学家吴楚材编写的一本文集,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古代文言文作品。

这本书包含了从先秦时期到明代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纵观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古文观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修炼自己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5.《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展现各种人物的世态炎凉和悲欢离合,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落。

《红楼梦》不仅在文学上卓然独立,也以其深入的人性描写和细腻的叙事而获得广泛赞誉。

清代三大史考著作[知识研究]

清代三大史考著作[知识研究]
博古而不通今:未考议《明史》。
资料类
11
评价:
“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巨擘(bò),一精于 经,一精于史”(朱一新《无邪堂答问》);
资料类
8
编纂体例:先列各史纪、志、表、传标题;标题之 下,列有考证诸条;先录原文,接续列出证据,指 其异同疑误,间或写有按语,判明是非。
资料类
9
考史重点:
• “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 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氏族”(《潜研堂文集·二十二 史同姓名录序》);
• “予尝论史家先通官制,次精舆地,次辨氏族。否则涉笔 便误”(《考异·北史外戚传》);
治史的局限:
• 博古,未考辽、宋、元、明等史
资料类
5
《廿二史考异》介绍
一、作者简介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 年自称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家境清贫,全 家靠祖父王炯、父亲桂发出外授徒,母亲纺织维持生活。 “幼慧,善读书”。乾隆十六(1751),乾隆皇帝下江南, 赴行在献赋,召试,特赐举人;十九年(1754),与王鸣盛 同举进士;累官右赞善、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入直 上书房,迁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参与《续文献通考》、 《续通志》、《大清一统志》、《热河志》的编修。乾隆四 十年(1775)丁父忧,退隐苏州,不复出仕,专心讲学、著 述。
• 他还长于天文、历算,通于年代之学。
• 学者称钱氏“最熟于历代官制损益、地理沿革,以暨辽金 国语、蒙古世系,故其考据精密,多有出于数君之外。” (王昶盛《春融堂集·詹事府少詹事钱君墓志铭》)
资料类
10
不足:
重考据,少议论:
• 钱氏反对空论,“更有空疏措大,辄以褒贬自任,强 作聪明,妄生疻痏[zhi3打伤,wei3伤口],不卟年 代,不揆时势,强人以所难行,责人以所难受,陈义 甚高,居心过刻,予尤不敢效也。”(《序》)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

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

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

(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

(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

(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

(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

(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

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标准,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

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

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

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由南宋袁枢所撰。

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

(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

《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

(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

《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中国史学三大名注

中国史学三大名注

中国史学三大名注中国史学三大名著分别是《史记》、《资治通鉴》和《明史》。

《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以纪传体形式编写的宏大史书,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巅峰之作。

该书由司马迁所著,共计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

《史记》以正史的形式记载了从夏、商、周到秦、汉、三国以及南北朝的历史,内容广泛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它不仅是中国史学的重要经典,也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史记》以其严谨的史料搜集、独特的史书体例和深入浅出的文笔风格,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系统性的编年体史书,由司马光主持撰写。

该书共计二百卷,从周朝春秋时期到五代十国的历史,纵贯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不仅梳理了历史的脉络,还对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评述。

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对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典范之作。

《明史》是中国明代一部编年体史书,由明代官修的二十四史之一。

该书作者是明代的一百多位官员,由朱熹主持完成。

《明史》共计二百六十卷,记载了明朝从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的历史,详细记录了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明史》在史书编纂的方法上有所创新,采用了编年体和纪传体相结合的形式,使得史书更加生动、具体。

该书对明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也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史》是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对于我们了解明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结起来,《史记》、《资治通鉴》和《明史》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它们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独特的史书体例和精妙的文笔风格,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史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也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50本历史学经典名著推荐(商务印书馆出版)

50本历史学经典名著推荐(商务印书馆出版)

50本历史学经典名著推荐(商务印书馆出版)当信任何⼀国之国民,尤其是⾃称知识在⽔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尤必附随⼀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每⼀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不发⽣关系。

换⾔之,此种改进,⽆异是⼀种变相的⽂化征服,乃其⽂化⾃⾝之萎缩与消灭,并⾮其⽂化⾃⾝之转变与发皇。

——钱穆历史学既是科学亦是艺术。

——张荫麟商务印书馆致⼒于把“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打造为中国学术出版的⼀⼤经典,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相辉映。

——于殿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1.钱穆《国史⼤纲》(上、下):在民族危亡时期,⽤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钱先⽣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博⼤精深,并世⽆⼈能出其右。

——杨联陞(美国哈佛⼤学教授,有汉学界第⼀⼈之誉)这段话可以说反映了他全部学术的精神,也反映了他⼀⽣的活动。

对中华⽂化的温情和敬意,是贯穿在他全部学术中的核⼼精神;他⼀⽣的活动,都是为了唤起国⼈对传统⽂化的温情和敬意。

——钱逊(钱穆之⼦)这是⼀部中国通史,因⽤⼤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求简要,仅举⼤纲,删其琐节。

内容於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开其⼀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命精神之所寄。

此书系钱穆先⽣于抗战期间写成。

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势及各时期的特点的阐述在中国史学界⽆出其右。

2.张荫麟《中国史纲》:天才史学家张荫麟先⽣的未完之作,⼴受赞誉。

世⼈多惊羡其⽂笔之粹美,以为胜过⼀般⽂学创作,不知其字字珠玑,皆为潜⼼涵泳⼏经锤炼⽽后成。

中国新史学之⼤业,殆将于张君之⾝完成之。

——钱穆张荫麟先⽣,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

其宏博之思,蕴诸中⽽尚未及阐发者,吾固⽆从深悉。

——熊⼗⼒全书考察了⾃夏商周到东汉的中国历史,在述事的同时重点叙述了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重要历史⼈物的性格。

清朝史推荐

清朝史推荐

清朝史推荐<1>.《洪业—清朝开国史》作者:[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一书匠心独具,把中国历史上王朝循环中的一环——明清嬗代过程作为运思课题。

魏斐德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作了总体的解剖与透视。

他使人看到,中华帝国的体制与秩序中天然包含着走向衰微的因素,而王朝更代则构成了重建秩序的机制与途径;满族入主,在此被视为一种重建秩序的特殊动因。

<2>.《清史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

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3>.《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公元1663年,“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日:“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人攸往,主人有言。

”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

“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

《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

<4>.《天下郡国利病书》作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

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5>.《.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

史学著作(常识)

史学著作(常识)

一、儒家经典1、《尚书》《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一部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

2、《春秋》《春秋》,即《春秋经》,是第一部编年史,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经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3、《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儒家经典《春秋》编成。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54 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二、二十四史1、“三史”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最早的“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后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2、“十史”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

3、“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4、“十七史”宋代在“十三史”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

5、“二十一史”明代又在“十七史”基础上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

6、“二十四史”清朝隆初年刊行《明史》,又增加了《旧唐书》,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三、前四史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学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评价当时正在编纂的《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清代三大史学名著”准确说来是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它们分别是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这一说法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一些学者鉴于三本
书在当时的史学地位和影响,因而将此三书并列为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成就更为突出,影响也远远超过了其他二书。

赵翼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不仅在清代诗坛地位不同凡响,而且史学上也有很多成就,他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对二十四部正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每部史书的成书经过、取材、体例、内容正误都进行了考核,运用比较研究和归纳研究的方法,对二十四史进行互相比较,评判各自得失。

赵翼与另两本史学名著重考据不同,赵翼深受顾炎武的影响,他的《廿二史札记》以经世致用为任。

他在书里大量列举历代封建王朝的各种“痼疾”,并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有学者粗略计算涉此的条目就有152条之多。

但是,赵翼的经世致用的治史方法与顾炎武又有不同,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是为了反清复明,赵翼则是颂清,这主要与清初大兴文字狱有关。

《廿二史札记》的经世观念也受到时人的推崇,就连钱
大昕也曾称赞它是“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


相比之下,王鸣盛与钱大昕二人仅限于对史籍的考证。

大家都知道,乾嘉时期考据之风最为盛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考据闻名的学者,钱大昕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其所著《廿二史考异》便是史学考据的典型。

曾有人评价称:“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巨擘,一精于经,一精于史。

”钱大昕考据范围十分广泛,涵盖历史、天文、地理诸方面,他的考证之法主要有三:一、以历代正野史为参考;二、通过运用比较、排比的手法,考证更为真实的历史;三、细分的专题研究考证。

钱大昕对于钱大昕的考据之学,后世也评价不一,有认为他只囿于考据,而没有进行系统明晰的分析;也有一种看法是钱氏的考证并非为考证而考证,而是通过“拾遗规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钱氏的考据,不仅纠其谬,也发其微、揭其隐。

王鸣盛曾耗费近30年时间才完成《十七史商榷》之作。

他的《十七史商榷》处处可见实事求是的思想。

首先,王鸣盛自己所撰写的序文,通篇都在强调“求实”这一主旨;就其校考方法来看,他对十七史的的内容做了大量改正、添补、删减,据统计《十七史商榷》光卷五十四就出现了十四条校勘,十七条考证;以“求实”为评价史学的重要标准,他认为史料不论正野,是否“真实”才是关键。

王鸣盛总的说来,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都偏重考据,尤以王、钱二书为典型,这是当时考据之风盛行的反映。

但是,赵翼却超出了只重考据的范围,形成了自己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也是
赵翼之书较另两本更突出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施丁:《读钱大昕的》,《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1期。

李金堂:《读赵翼书后》,《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

刘玲:《析王鸣盛著作特色》,《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林小静,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季我努学社军官团编辑。

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李顿调查团”档案整理工作,负责淞沪会战与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系列之格蕾丝·鲍尔写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

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