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大史考著作[知识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鄂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邶风》,《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4、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叙辞,命辞,占辞,验辞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毛诗,鲁诗,齐诗,韩诗,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宋裴骃,《史记集结》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风》《雅》《颂》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2、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酰酱千瓨浆千甔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锺薪藳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髤者千枚铜器千钧素木铁器若巵茜千石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斗糵曲盐豉千荅鲐鮆千斤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狐鼦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锺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会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五、翻译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关于清史的经典著作

关于清史的经典著作

关于清史的经典著作
1. 《清史稿》:编纂于清朝末年,是对清朝历史的系统性记载和总结,包括了清朝开国、政治制度、外交、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2. 《清史纲目》:由钱大昕主编,是一部较为详尽的清代史书。

它按照年代顺序,提供了清朝历史的概览和详细资料,对清朝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和分析。

3. 《清实录》:清朝官修的官方史书,记载了清朝历代皇帝的诏令、谕旨、奏章等重要文献资料。

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对研究清朝的政治决策和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 《乾隆实录》:清朝乾隆时期的实录,是对乾隆帝统治时期的全面记录,内容涵盖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乾隆时期的国家状况和帝王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5. 《欽定大清会典》:是清朝规范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法典,包括了宪章、刑律、礼仪、军制等方面的条文。

这本书反映了清朝法律制度、社会秩序和治理理念,是研究清朝法制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文献学

文献学

文献: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先秦)“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博学多闻、熟悉礼仪掌故的人。

(汉唐以后)“文”是叙事的依据,“献”则是论事的依据。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对“献”的解释已经与本义发生变化,“献”的含义已日益向“文”转化。

自此以后,人们对“文献”的概念,逐渐变为专指文字记载的东西。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我们对文献的定义是(见句首)。

与传统的“文献”含义相比较,现代“文献”含义不仅包罗了传统意义上有文字记载的一切图书资料,掌握某一方面知识技艺的专门人才,还囊括了现代所有的知识记录和信息载体。

作用: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典藏传播、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其特征和规律的学问。

其任务在于为各种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尤其要为历史学的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

(古代多属于校雠学的范畴)文献学的成就:1.廓清后世对经书的误解和歪曲 2.钩稽考证汉人经说 3.撰著新疏新解4.汇释群经(《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甲骨文献:又称“卜辞文献”,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

王懿荣是甲骨文献价值的第一位鉴定人。

刘鹗《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专书。

金石文献:分别是指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录。

金文文献: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始于夏商,盛于周代。

石刻文献起源大体与金文文献同步。

石经是儒家经典的大型石刻文献。

始于汉魏,绵延到清代,内容由“七经”发展到“十三经”。

墓志碑刻是古代石刻文献的主体,现存最早的碑刻文献著录是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

金石学:对各种青铜器和石刻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门学问。

300011 历史文献学 作业(专升本)

300011 历史文献学 作业(专升本)

A、一类
B、两大类
C、三大类
D、四大类
11、金石的“金”指( )。
A、黄金
B、金文
C、石器
D、青铜器
12、古代版本主要分为( )种。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13、常用工具书中,词典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主,字典以讲解( )为主。
A、字形
B、字义
C、字体
D、词义
14、西汉刘歆撰成的目录学著作是( )。
4、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 )。
A、《水经注》
B、《金刚经》
C、《兰亭集序》 D、《七略》
5、《四部丛刊》的主要编者是( )。
A 、丁申
B 、张元济
C 、傅增湘
D 、黄丕烈
6、下列正史中,最早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出自( )。
A 、汉书
B 、隋书
C 、旧唐书
37、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
A、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的形成,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B、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刻印,出版和有关版本的概况
C、研究中国古典文献校勘,辨伪注释的状况,特点与基本方法
D、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收藏,管理及检索的原理与基本程序
38、版本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
A、印刷术发明以前的图书的物质形态及其特点
D 、新唐书
7、最早编写私人藏书目录的,是( )。
A 、王俭
B、 任昉
C、 阮孝绪
D、 许善心
8、元代的刻书地区,以福建的建阳和山西的( )最盛。
A 、运城
B、 太原
C 、临汾
D 、平水
9、文献一词最初具有( )方面的含义。

文献学试题库

文献学试题库

xxxx文献学习题库一、填空: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二是指______。

2,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_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_和______的一切载体”。

3,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____、____与____三方面内容。

4,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5,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6,西汉大历史家司马迁著《史记》时,采取“厥协______异传,整齐______殊语”之作法,对古典文献进行考辨整理。

7,西汉____和______父突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8,东汉著名学者______著有______和《说文解字》,世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9,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10,魏晋之时,何晏著______,王弼的______、《老子注》,向秀、郭象的______,______的《春秋左传集解》均为文献注释整理的代表作。

11,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

12,唐太宗命孔颖达等撰______为唐代最重要的儒家文献整理著作。

13,唐代史书注释最杰出者为颜师古的______。

14,唐代以注释《文选》著称的学者为______;唐代关于《文选》另有吕延济等______注本。

15,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撰著名史论著作名为______。

16,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

17,北宋初编纂有______、______等著名的大型类书。

18,北宋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有_____、赵明诚等人,其中前者著有《集古录》十卷。

古典文献练习填空题

古典文献练习填空题
.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廿二史考异》、《___________》、《廿二史札记》等考史名著。
.据载,孔子在整理“六经”(即易、诗、书、礼、乐、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古典文献学三大传统主干知识包括________、版本和校勘三方面内容。
.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有《__________》、《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12.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编的《____________》。
1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____________》。
14.“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___________》。
15.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中,桂馥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
16.宋代袁枢首创纪事本末体,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
5.清代考据学的鼎盛时期为乾嘉时期,有惠栋为代表的吴派、戴震为代表的___________和汪中、焦循为代表的扬州学派等。
6.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和___________。
7.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甲骨时代、金石时代、___________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电子时代。
1.在文献传抄制度史上第一次质的变化是____________的出现。
2.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大辞典》把文献界定为: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___________的物质载体。
3.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4.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_____________》。
.魏晋以来的史书注家也代有人出,__________的《三国志注》等都是著名的史书注释之作。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范围一】1、赵翼《廿二史札记》【最重要】《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为作者读史之笔记。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廿二史札记》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

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致仕,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于乾隆六十年出版。

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评价: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

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

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

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

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

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

2023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专题13 钱大昕和他的千秋之学、姚步瀛对联表心迹和廉吏崔衍

2023年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专题13  钱大昕和他的千秋之学、姚步瀛对联表心迹和廉吏崔衍

中华名人故事集锦(十三)引言:众所周知,作文的素材非常重要,高分作文的内容绝对不是仅仅靠现场写作就能凭空编写出来的,而一定是对平时积累的素材的重新整合,归纳利用。

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都需要很强的逻辑思辨能力,需要支撑观点的事实论据,这就需要平时大量的素材积累,中外古今的名人故事便是非常有用的素材之一,因此本期开始,整理一系列古代贤人志士的故事,以便丰富写作素材,为高分作文打下良好基础,供各位学子阅读参考。

本期为名人的政绩学问、廉洁之风,主要包括钱大昕和他的千秋之学、姚步瀛对联表心迹和廉吏崔衍等内容。

名人风采:钱大昕和他的千秋之学钱大昕,字晓徵,清代嘉定人(现上海市嘉定区),乾嘉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嘉定建县源于南宋,起初还只是临海“小邑”,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文人学士之遗风。

明清时期,随着“嘉定之学”兴起,声名逐渐远播。

钱大昕家风淳厚、家教甚严,祖父钱王炯常教训诂音韵,其父钱桂发则教诗赋。

钱大昕不负长辈殷切期望,勤学苦读,潜心研究,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字学、音韵学、天文、地理、金石等领域均有建树。

担任过多地乡试考官钱大昕自小聪慧,两岁学习认字,五岁背诵经文,十八岁坐馆授徒,二十三岁时才气尽显,跻身“吴中七子”之列。

钱大昕复应童子试,得到内阁学士刘藻赞赏:“吾视学一载,所得惟王生鸣盛、钱生大昕两人耳。

”这里提到的钱家、王家,一贫一富,似不可同日而语,但王鸣盛之父王尔达认定钱大昕会有大出息,便将小女儿许配给他。

乾隆皇帝多次巡幸江南,目的包括观民察吏、培植士族、蠲赋恩赏等。

史书记载,钱大昕曾进献一篇诗赋,经过评选被定为“一等佳作”,从而获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

“报至,亲党皆喜过望。

”乾隆十九年,钱大昕考中进士,开始正式步入仕途,后历任右春坊右赞善、武英殿及功臣馆纂修官、詹事府少詹事等。

钱大昕还担任过山东、湖南、河南、浙江等地的乡试考官。

他对科举制弊端看得比较清楚,指一些读书人“志在乞食,而不在修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古而不通今:未考议《明史》。
资料类
11
评价:
“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巨擘(bò),一精于 经,一精于史”(朱一新《无邪堂答问》);
资料类
8
编纂体例:先列各史纪、志、表、传标题;标题之 下,列有考证诸条;先录原文,接续列出证据,指 其异同疑误,间或写有按语,判明是非。
资料类
9
考史重点:
• “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 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氏族”(《潜研堂文集·二十二 史同姓名录序》);
• “予尝论史家先通官制,次精舆地,次辨氏族。否则涉笔 便误”(《考异·北史外戚传》);
治史的局限:
• 博古,未考辽、宋、元、明等史
资料类
5
《廿二史考异》介绍
一、作者简介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 年自称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家境清贫,全 家靠祖父王炯、父亲桂发出外授徒,母亲纺织维持生活。 “幼慧,善读书”。乾隆十六(1751),乾隆皇帝下江南, 赴行在献赋,召试,特赐举人;十九年(1754),与王鸣盛 同举进士;累官右赞善、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入直 上书房,迁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参与《续文献通考》、 《续通志》、《大清一统志》、《热河志》的编修。乾隆四 十年(1775)丁父忧,退隐苏州,不复出仕,专心讲学、著 述。
• 他还长于天文、历算,通于年代之学。
• 学者称钱氏“最熟于历代官制损益、地理沿革,以暨辽金 国语、蒙古世系,故其考据精密,多有出于数君之外。” (王昶盛《春融堂集·詹事府少詹事钱君墓志铭》)
资料类
10
不足:
重考据,少议论:
• 钱氏反对空论,“更有空疏措大,辄以褒贬自任,强 作聪明,妄生疻痏[zhi3打伤,wei3伤口],不卟年 代,不揆时势,强人以所难行,责人以所难受,陈义 甚高,居心过刻,予尤不敢效也。”(《序》)
凡沈约所书,皆一字不可移易,一经李延寿删改,疵 谬丛生。延寿唐初人,去六朝甚近,而下笔便误,反 不如我辈之追考于千载以下。身为职官,而竟如村野 细民,全不识朝廷官爵体制,殊可怪也。《新唐书·延 寿传》反谓其书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岂非耳食之 论乎?(《十七史商榷》卷54《南史合宋齐梁陈书 二》)
• 晚清著名史学家李慈铭说王鸣盛治史“矜气,好诋评,心 又不细”(《越缦堂读书记·综合性笔记》)。
资料类
2
“自序”云:“十七史,上起《史记》,下迄
《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榷者,商 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 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 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
(chuan,同“舛”)驳,以成是书,故名曰
‘商榷’也。《旧唐书》、《旧五代史》,毛刻 所无,而云十七者,统言之,仍故名也。若
书成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资料类
1
二、内容与价值 《十七史商榷》共100卷。考订《史记》、《汉书》至 《新五代史》的17部正史(实为19部,加《旧唐书》、 《旧五代史》)。
《史记》6卷,《汉书》22卷,《后汉书》10卷, 《三国志》4卷,《晋书》10卷,《南史》合《宋 书》、《齐书》、《梁书》、《陈书》12卷,《北史》 合《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4卷, 新、旧《唐书》24卷,新、旧《五代史》6卷,最后2 卷为论史家议例之《缀言》。
《辽》、《宋》等史,则予未暇及焉。”(《十 七史商榷·序》)
资料类
3
《十七史商榷》内容:
(1)文字校勘
• 为全书的重点。用各种版本,并参群书校阅;并非全理和官制。
(3)评论史书及其作者
• 对十七史的体例、内容以及作者,都作评论。
• 如反《魏书》“秽史”说,而称魏收“手笔虽不高,亦未 见必出诸史之下,而被谤独甚,乃其后改修者甚多,而总
暇,复加讨论。”
资料类
7
二、《廿二史考异》的体例与内容
《廿二史考异》100卷。对除《旧五代史》、《明史》 以外的22部正史进行详细考证;并将司马彪《续汉书 志》从《后汉书》分出,另为《续汉书》2卷。故其 总目实列为廿三史。
《史记》5卷,《汉书》4卷,《后汉书》3卷,《续汉 书》2卷,《三国志》3卷,《晋书》5卷,《宋书》2 卷,《南齐书》、《梁书》、《陈书》各1卷,《魏 书》3卷,《北齐书》、《周书》各1卷,《隋书》2 卷,《南史》、《北史》各3卷,《新唐书》16卷, 《旧唐书》4卷,《新五代史》6卷,《宋史》16卷, 《辽史》1卷,《金史》2卷,《元史》15卷。
钱大昕学问渊博,治学以考史为主,兼通天文、历算、金石、 音韵、训诂、文字学等。著作颇丰,史作有《廿二史考异》、 《十驾斋养新录》、《元史氏族志》、《元史艺文志》等, 《潜研堂全集》汇其史作和诗文之作。
资料类
6
钱大昕40岁时始撰《廿二史考异》,至55岁,成书百卷;67 岁开始校刊,70岁全书告成。
《序》云:“予弱冠时好读乙部书,通籍以后,尤专斯业。自 《史》、《汉》迄《金》、《元》,作者廿有二家,反覆校 勘,虽寒暑疾疹,未尝少辍。偶有所得,写于别纸。丁亥岁 (乾隆三十三年,1767),乞假归里,稍编次之。岁有增益, 卷帙滋多。戊戌(乾隆四十三年,1778)设教钟山,讲肄之
不能废收之书,千载而下,他家尽亡,收书岿然特存,则 又不可解”(《魏收魏书》);
• 贬李延寿南、北《史》,“其书疵病百出,不可胜言”、 “其删落处不当而欠妥者十之七八”(《新唐书过誉南北 史》。
(4)评论史事、人物
资料类
4
不足:
谩骂前人,部分条文不够精审:
• 如称李延寿“庸妄”、郑樵“妄人”、颜师古“谬妄”等;
清代三大史考著作介绍
《十七史商榷》介绍
一、作者简介
王鸣盛(1722-1797),字凤喈(jie),又字礼堂, 号西庄,晚年又号西沚居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 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 修,数年内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十八年 (1763),以母丧还乡,至此止于仕途,定居苏州, 专事著述。青年以诗文得名;前半生以治经为主, 师友于惠栋;后半生以治史为主。代表作为《十七 史商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