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打造中国的艺术品牌
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与国际合作

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与国际合作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品牌建设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际合作则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品牌建设和国际合作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现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产业潜力巨大。
然而,中国文化产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缺乏创新和独特性是中国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主要短板之一。
过多的模仿和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无法与国际品牌媲美。
其次,品牌塑造和营销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
相比于一些国际知名文化品牌,中国文化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宣传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影响力的推广活动限制了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最后,缺乏国际化的视野和战略规划也制约了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
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潜力巨大,然而,相对封闭的市场观念和对国际市场了解的不足,使得中国文化品牌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二、中国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路径选择要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创新力度,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通过提供独特、创新的文化产品和内容,打造具有特色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品牌。
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扶持、政策支持等手段,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
其次,加强品牌营销和宣传。
建立完善的品牌推广渠道和机制,加强国内外市场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文化展览、文化节庆等形式,将中国文化产品推广到国际市场,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市场空间。
与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项目合作,充分利用对方的资源和渠道,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同时,通过开放式的合作平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中国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对一国的文化也有着重大影响。
任何时候,它都具有战略意义。
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实际上已经把文化产业提到战略高度。
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文化产业”引起人们的关注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专家学者对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其概念仍未得到严格、统一的界定。
人们因研究的立场、角度、方法的不同而在广义或狭义上使用着这一概念,甚至没有形成统一的称谓。
根据所涵盖的内容,“文化产业”在美国被称为版权产业,在英国、澳大利亚叫创意产业,在西班牙叫文化休闲产业,在中国、德国、荷兰、韩国等许多国家叫文化产业,在中国台湾地区叫创意文化产业,除此,还被一些国家或学者称为文化工业、内容产业等。
20世纪70年代,西方部分经济学家开展跨学科研究,对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阐释了文化产业的兴起和特点。
1999年10月世界银行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世界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
从此,文化产业研究迅速波及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的统一而权威的概念,但对基本涵义,学术界存在着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认为:就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成“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营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理解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产业”。
“产业”通常指大规模制造和市场化销售。
制造具有技术性,销售具有商业性。
产业本身具有技术性和商业性的所有特点。
除此,文化产业还应具有文化的一些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所推销的产品(或服务)主要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地复制出来;二是文化产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社会功能在于文化传播。
试论打造中国本土奢侈品牌的设想和建议

试论打造中国本土奢侈品牌的设想和建议一、试论建设中国本土奢侈品牌的必要性二、分析建设中国本土奢侈品牌的优势与劣势三、谋求中国本土奢侈品牌的发展策略四、探索中国本土奢侈品牌的消费群体五、研究如何推广中国本土奢侈品牌一、必要性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民消费升级的趋势。
然而,在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上,本地品牌和国际品牌的比例严重失衡。
因此,打造本土奢侈品品牌是极其必要的事情。
本地品牌的出现和发展,将大大降低对国外奢侈品牌的依赖度,提高中国自身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同时,建设本土奢侈品品牌也有利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
二、优势与劣势本土奢侈品品牌成立的优势在于:1.中国市场规模巨大,满足各种消费级别的需求2.中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有多样的文化资源可以进行创意和产品设计3.中国有着成熟的加工和制造产业链,可以提升中国奢侈品产业的整体制造水平4.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中国在国际奢侈品市场上更加有竞争力然而,建设本土奢侈品品牌也存在一些劣势:1.缺乏奢侈品市场的经验和专业人才2.缺乏文化上的独特性,不足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3.对于奢侈品的购买习惯和心理,还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三、发展策略试图打造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其中,以下策略可供参考:1.研发高端奢侈品的定位策略。
本土奢侈品品牌必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推出创新、独特的设计,才能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2.建设自有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
通过品牌建设,着重打造“本土文化”、“中华特色”的奢侈品品牌,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3.运用名人效应。
通过和名人的合作推广,在市场上树立品牌形象和信誉度。
4.借助新技术提升品牌体验。
在产品设计和展示销售上,充分运用新技术,如虚拟现实、智能化管理等,让消费者更好地体验和感受产品。
5.加强品牌的营销和宣传。
作为起步中的本土奢侈品牌,应该注重建立品牌的形象和信誉度,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留住潜在客户的心。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时代经验与可能路径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时代经验与可能路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时代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需要更加符合国际潮流和时代需求,提高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时代经验与可能路径。
1.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新时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增加与外国文化交流的机会,拓展对外传播的渠道。
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促进文化的全球互通。
2. 创新传播方式,提升文化影响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需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数字化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国际文化领域。
3. 引进外国文化元素,促进文化互鉴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要借鉴外国文化成功经验,引进外国文化元素,促进文化互鉴。
这样可以让中国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4. 善用外交舞台,推动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要善用外交舞台,通过外交渠道推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了解和友谊。
外交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外交舞台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风采和魅力。
二、可能路径1. 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可以通过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增加文化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中国电影、音乐、舞蹈等,都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
3. 建立文化交流平台可以建立面向国际的文化交流平台,为国外文化机构、艺术家、学者等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推介中国的文化成就,增进与国际文化界的合作与交流。
4.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可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作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如文创产品、动漫、游戏等,增加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与国际合作

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与国际合作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与国际合作中国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中国拥有无限的创意和创新潜力。
建设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是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也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品牌是一个产品或者企业在市场上的形象和声誉,是消费者对其品质和价值的认知和评估。
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品牌不仅仅是产品推广和销售的手段,更是文化价值的体现。
品牌建设能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溢价能力,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品牌建设的第一步是明确文化产业的定位和核心价值观。
中国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形式著称于世,但在全球文化市场中,仍需要更好地定位自己的文化品牌。
同时,品牌建设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和潮流变化,融入现代科技和创新元素。
其次,品牌建设需要注重创造力和创新性。
中国文化产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转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在品牌建设中,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品位,将为品牌的建立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品牌建设需要注重宣传和市场推广。
加强品牌推广活动,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知名度,是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参加国际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活动和媒体宣传,将中国文化产业推向全球舞台,提升中国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二、国际合作的意义与方式国际合作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与外国企业、协会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共享资源与经验,加快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扩大其国际市场份额。
首先,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和人才的交流。
与国外文化产业企业合作,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可以引进外国文化艺术家和专业人才,丰富中国文化产品的创作和表现形式。
其次,国际合作可以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国货传承与创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国货传承与创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国货传承与创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近年来,国货经历了一次次的传承与创新之路,逐渐在国内外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品牌形象。
国货不仅仅是中国制造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与智慧的结晶。
如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成为国货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坚守品质,弘扬传统工艺国货的传承离不开对品质的坚守。
优秀的国货品牌总是能够保持稳定的品质水准,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信任和认同感。
同时,弘扬传统工艺也是国货传承的重要一环。
一些老字号企业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挖掘和创新,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生产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二、创新设计,注重用户体验国货品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创新设计。
不仅要让产品具有美观大方的外观,更要考虑到使用者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通过不断追求创新,提升产品的功能性和体验感,国货品牌才能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注重品牌文化,传递价值观品牌文化是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货品牌应该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中。
通过品牌文化的传递,消费者能够更好地认同和接纳国货品牌,同时也能够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注重品牌文化的培育,能够让国货品牌具备更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形成独特的品牌魅力。
四、加强品牌宣传,扩大市场影响力品牌宣传是打造品牌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环。
国货品牌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如广告、网络营销、社交媒体等,积极传递品牌的理念和特色。
同时,国货企业应加强与知名品牌的合作,通过品牌的联名推广,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扩大市场影响力。
五、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良好的售后服务是增强品牌形象的关键环节。
国货品牌在打造竞争力的品牌形象时,应注重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只有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解决他们在使用中的问题和困扰,才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口碑。
如何打造中 国动漫产业的国际品牌

如何打造中国动漫产业的国际品牌《如何打造中国动漫产业的国际品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然而,与日本、美国等动漫产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动漫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那么,如何打造中国动漫产业的国际品牌呢?首先,要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这是中国动漫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到民间艺术、传统习俗,都可以为动漫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对哪吒的形象和故事进行了创新改编,成功地吸引了国内外观众的目光。
通过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作品,能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增强中国动漫在国际市场上的独特魅力。
其次,要注重故事的创新和品质。
一个好的动漫作品,离不开精彩的故事。
在创作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创新,创造出富有想象力和吸引力的故事。
同时,要注重故事的逻辑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情节漏洞和生硬的转折。
此外,还要注重细节的打磨,从角色设计、场景绘制到台词对白,都要精益求精,力求给观众带来最好的视听体验。
比如,日本动漫《千与千寻》以其细腻的画面、深刻的主题和动人的情节,成为了全球动漫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中国动漫产业也应该借鉴这种对品质的追求,打造出更多高品质的动漫作品。
再者,要加强人才培养。
动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包括编剧、导演、画师、配音演员等。
目前,我国动漫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因此,要加大对动漫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方面,可以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动漫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
同时,还可以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发展,为中国动漫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借鉴英国经验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思考_焦阳

收稿日期:2012-08-26作者简介:焦阳(1980-),女,北京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戏剧表演;曾品固(1973-),男,四川宜宾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创意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借鉴英国经验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思考焦阳1,曾品固2(1.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成都610000;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成都610072)摘要: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其文化创意产业为英国的发展提供经济动力、文化风向以及种种社会功能,体现了重要的战略意义。
借鉴英国经验,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要着力抓好完善法律法规、拓宽投入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和优化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英国经验;文化创意产业;战略思考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080-03Strategic Thin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OurCountry'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Light of UK'sJIAO Yang 1,ZENG Pin-gu 2(1.School of Art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00;2.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Finance and Trade Economics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610072)Abstract :UK is one of the world's countries with the most develop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of UK provide economic forces ,cultural trend indicators and various social functions for its national develop-ment ,embodying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In the light of UK's experi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should put more emphasis on comple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broadening investment channels ,cultivating innovative personals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Key words :UK experience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strategic thinking1引言刚刚落下帷幕的伦敦奥运会,极富戏剧式的开幕式以其强烈的英伦元素与完美的创意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英国历史与革命性创举的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打造中国的艺术品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度,具有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封建社会的狭隘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传播。
当时的清政府一味地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断层。
直到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入,使我们看到我们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文明的差距,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来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正式加入了WTO世贸组织后,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已步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随之而来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更进一步扩大。
在新形势下,如何使中国的文化艺术更进一步发展壮大而又能融入世界文化艺术的潮流中占居重要位置,成为了摆在我们每个中国艺术工作者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在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的同时,与世界接轨、中西结合,在最大程度上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①这一概念,并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而十七大报告提倡的“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也都是围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根线索。
软实力是一个较新的名词,但其内容对中国来说并不新鲜。
从古代起,我们先贤的思想中就体现了对“软实力”的重视。
老子《道德经》有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阐释了以“至弱”支撑“至坚”可以驰骋天下的道理。
孟子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解释了不能仅靠武力治天下、待外邦的理论,将“软实力”的重要性蕴含其中。
李长春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解决〉的说明》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
①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20 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 Soft Power )概念,从此启动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
从国外经验来看,20世纪 90 年代以来,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在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占领“文化经济高地”,纷纷制定了文化发展战略,他们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和渗透作用,通过文化产业化加快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依托文化创意和文化人才,致力于满足本国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其中,文化产业化是基于效率的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文化发达国家近年来所努力践行的。
一、美国是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在短短的 200 多年时间里,美国由一个文化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文化大国,在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优势上无人能及,其成功经验值得吸收和借鉴。
1、通过立法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美国是第一个进行文化立法的国家。
从最早的 1790 年美国颁布实施的第一部《版权法》以保护知识产权,到今天美国先后颁布过《联邦税法》——明文规定对非营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利用税收杠杆促进公益文化事业;《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案》《反电子盗版法》《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等无一不显示了美国对文化工作者及团体的保护与支持。
美国促进文化发展的法律体系,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2、注重文化的开放性和文化创意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它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美国一方面兼容并包的融合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充分重视了观念的创新。
从百老汇音乐剧的长盛不衰到由中国传统文化改编的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在全球热卖,再到好莱坞大片《哈里•波特》及其衍生品,无不凸显出美国文化产业的巨大汲取能力。
而文化创意,无疑给美国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观念上,美国的文化产业精英们将吸收的文化进行大胆的“美国式改造”,融入艺术想象和创新,使文化产品彰显出强劲的盈利能力,以创意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也因此成为趋之若鹜的朝阳产业,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二、韩国的文化软实力崛起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在“文化立国”战略的推动下,该国文化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经济中最活跃、成长最快的行业。
“韩流”席卷了整个世界,韩国借“文化韩国”、“文明韩国”、“活力韩国”等,提升了其文化软实力。
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软资源,几千年的文明史及其历史积淀,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中国的历史遗迹、诗词歌赋、民俗风情都极具特色,令人神往。
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正在加强。
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军事实力,而是如何运用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软资源”以及兼容并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理念来发展软实力。
在各国日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探索出一条基于效率的提升文化软实力之路,已成为中国振兴民族、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当务之急。
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通过查阅资料、采访文艺单位,了解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开始呈现“中西结合模式”。
例如中国式歌剧《木兰诗篇》,自2004年11月在北京公演以来,便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木兰诗篇是以《木兰辞》为主要框架,又在古辞基础上对内容注入全新内涵,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演奏、演唱,使作品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新的歌剧模式。
其作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创作模式上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2010年12月13日,《木兰诗篇》在青海首演时获得到观众这样的评价:《木兰诗篇》不但拥有着一颗中国心,又在此基础上“穿”上了发源于西方的歌剧“外衣”。
这种新颖的形式是被我们所接受与喜爱的。
为该剧担任作曲的著名作曲家关峡说:“《木兰诗篇》里面既有中国戏曲等传统艺术元素,也融合了西洋歌剧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借鉴西洋发声方法的基础上,歌唱家还运用中国戏曲咬字、吐词、运腔等方面的技巧,形成字正腔圆的中国唱法。
”所以,从《木兰诗篇》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中,我们意识到了,借鉴外国先进文化对于我们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要想使中国文化变得更加国际化、多样化,就必然需要更多的了解国外先进文化,使之完美结合。
再如国家大剧院近年来出品的原创中国式歌剧《西施》。
《西施》首演于2009年10月29日,后多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成为保留剧目之一。
该剧将中国2500年前的古老传说首次用法国大歌剧的形式来呈献给观众。
在借鉴西洋表演方式与中国相结合的同时,也要参考国外对文化的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于中国来说,保护我国文化利益固然重要,政府对文化发展的扶持作用也不容小视。
政府应当从文化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致力于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提供完善的服务,同时更多地通过市场手段扶持文化的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加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基于效率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才是更有效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长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