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比较文
面向文学事实本身——英伽登现象学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比较初探

学科 研究 成果 的例 证 , 自身 独 特 的价 值 往 往 被 忽 其 略, 使得文学研究失去 了文学性 。 文学 研究 缺乏 对文 学本 身重 视 和研 究对 象 泛化 的弊 端 已经 引起 了西 方 学 界 注 意 , 十 世 纪 的西 方 二 理论界涌动着一股 回归文学本 身的期待 , 国学界 我 在鲸吞般吸收西方文论 的后 , 也在不断反思理论本 身的合理性 。过多地强调文学的外部研究没有触及 到文 学本 身 , 少对 文 学 内部 的研 究 得 出的 结 论 对 缺 文学是否试用还很成 问题。只有 面向文学本身 , 才 能算作真正 的文学理论 , 才可能提 出关 于文学的新 问题 。
作者简介 : 牛志信 (9 7一 ) 男 , 18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 究生。研究方 向 O
般 作 品 或 文 学 艺 术 作 品 的 观 : 本 质 的 分 念做 析” 儿, ¨ 。 因此 , 须 把 两 种 方 法 —— “ 人 一 部 艺 必 深 术作 品 的概 括研 究 ” 同 “ , 无论 是 作 者创 作 体 验 还是 欣 赏者 的接 受体 验 ” 合 起来 , 我 们 应该 把 艺 术 家 结 “ 或 观赏 者与 某 一 对 象 ( 别 是 艺 术 作 品 ) 间 的 接 特 之 触或交流这一基本事实 , 作为我们探求美学定义的 出发点 ” 】, 伽登 的现象 学 文论 直 接 面 向文 学 事 J 英 。 实 本身 , 过对 文学 艺术 作 品的创 造性 阐释 , 通 建构 了 个 由文学 艺 术作 品 的存在论 、 识论 、 认 价值 论组 成 的逻辑 严 密 、 序井 然 的现代 文论 体 系。 秩 我 国古代哲人对宇宙的把握多是从具体 的感性 对 象人 手 , 并借 助感 性 对 象 的某 些 特 点使 人 领 悟 到 其 要表 达 的抽 象 内涵 , 国古 代 的文 论 范 畴与 哲 学 中 范 畴是 相贯 通 的 , 以说 , 国古 代文论 是 中 国古 代 可 中 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代哲人这种在现象 中 直 观本 质 的思 维方 式对 国人 的文化心 理产 生 了很 大 影响 , 中国传统文论除了泛文学 的道德性及文学 的 社 会 功能 等外 在论 外 , 本 是 以美 学 上 的考 虑 为 中 基 心, 中国文论家常利用直观取象的方式 。中国传统 文 学批 评最 常见 的批 评 文 体— —诗 话 , 能体 现 传 最 统文论面 向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 它一般是零散 、 即 兴、 随意的诗歌评论 , 它通常是针对具体的诗的某一 特 点进 行 片段 性点 评 , 是这 种 片 断 性 背后 包 含 着 但 批 评 家对 诗 歌 的反 复 体验 、 思索 。 无 论 是 现象 学文 论还是 中国传统 的文论都包 含 着 “ 向文学 事实 本身 ” 品质 , 面 的 正是 这种 品质使 得 两 者 能够 对 文学研 究 提 出新 的见 解 , 有很 强 的理 具 论活力。然而两种文论毕竟分别植根于各 自 同的 不 文化传统 , 同样是面 向文 学本身 , 由于两者言说角 度、 话语表达方式 的不 同, 其理论形态也存在很大的 差异 , 我们在按照现实需要对中西方文论进行借鉴 的 时 , 定对 两者 理论 框 架 、 念范 畴研究 思路 进行 一 概 细致 的比较 , 尽量避免食而不化 的现象出现。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材料解析

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
2.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3.平行研究:平行研究主要由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即辨别其中的类似或差异,以及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
其主要关注点在文学性上,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用逻辑推理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进行研究;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人物、情节、风格等文学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
4.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5.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6.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7.主题学: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它主要用变异学去研究同一母题、题材、意象、情境、套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的流传、演变和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从而去理解这些不同作家的各自风格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相互之间的交往、影响及其文化的异质特征。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对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中西方赋予了其不同的定义:西方文论中的传统说法将其称之为“悲剧”或“悲剧性”,而中国古代文论将其概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称作“苦戏”“怨谱”“哀曲”等,可见中西方都有“悲剧观念”,但由于二者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皆不相同,其悲剧观念也有所不同,而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体现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诸多方面。
(1)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的异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一定的规律,这也就造成了世界各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心理的相似性,S亡、战争、苦难等问题导致了悲剧观念的产生,艺术中的悲剧正是人对现实的反应在审美艺术领域中的体现,因而其中都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命运,对于社会、世界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虽然整体的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环境却千差万别,西方社会有重视商业经济的传统,其民族心理和心理状态趋于冒险、竞争和向外发展,在这种民族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个性的自由,甚至带有侵*略性,除了中世纪神*权对于社会、人性的压制之外,西方社会总体都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宗法制社会,其民族心理更加趋向于尊重历史,尊重规则,甚至是迂腐的,而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观念:西方是以对个人命运的顽强抵抗为美的悲剧观,而中国则形成了以讲求忠孝义节的自我牺牲精神为美的悲剧观。
(2)中西传统悲剧观念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异同西方思想文化肇始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渊源,并且受到了奴隶民主制度的影响,因此其更注重对逻辑、科学、民族等思想的研究和探求,对外界的探求,重视经验事实,个人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主人公的心境当中,西方传统悲剧注重揭示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属于外向型,主要通过性格命运和悲剧结局来揭示客观必然,而不像中国悲剧那样过分论及伦理道德的是非曲直,甚至以利己排他为荣,具有重视人生欢愉和实用功利的特征。
中外文化和文论

中外文化和文论
中外文化和文论是指中外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理论体系。
中外文化和文论的比较研究可以通过对中外文学作品、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等方面的比较,来探讨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以及不同的文论体系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
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主要关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艺术观念等方面。
例如,中国文化注重和谐、家庭观念、尊重长辈等价值观念,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
这些差异会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重要影响。
中外文论的比较研究主要关注文学理论的发展和特点。
中西方的文论体系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论注重修辞、格律、韵律等方面的研究,强调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表达;而西方文论则注重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研究,强调作品的意义和社会背景。
近代以来,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中外文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增多。
中外文化和文论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交流,促进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中外文化和文论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文化差异和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中西方文学差异

华北电力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指导教师签名:华北电力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Differences in Western Literature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成人教育学院年月日(不填)摘要中西方文学作为世界文论的两大系统,具有不同的生长机制和发生根基。
观念和形态也有不同的发展态势,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文学语境和历史情景所造成的。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是以“抒情”尾注,主要用来表现社会和个体的情感,属于审美论的范畴。
在我国西方文学观念中,“模仿论”统治了欧洲西方思想的两千年,这种认知属于“认识论”,西方主要将文学当作知识。
本文从历史、环境,文化,人文等方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阐述,进而对中西方文学进行差异的解读。
关键词:中西、文学、差异目录绪论 (1)第一章.中西方文学起源和发展 (2)第一节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2)第二节西方文学的祈愿和发展 (2)第二章.中西方文学和新观念不同 (3)第一节中国文学核心观念——抒情为主 (3)第二节西方文学核心挂念——摹仿为主 (4)第三章.不同题材下的中西方文学差异 (5)第一节“女性文学”中的中西方文学差异 (6)第1条. “女性文学”西方注重平等 (6)第2条.“女性文学”中国文学注重“随性” (6)第二节“儿童文学”下的中西方文学差异 (7)第1条. 中西儿童文学教育价值观不同 (7)第2条. 中西儿童文学创作思路不同 (7)第3条. 中西儿童文学情感元素不同 (8)第4条.中西儿童文学对“人”本位认识的不同 (8)第5条. 中西儿童文学出发点、侧重点不同 (8)第6条.中西儿童文学主人公形象不同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绪论全国高校自新时期以来所编写的《文学概论》之类的书目已经达到了300多种。
在反复编写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惊艳,但也有很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将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进行融合,进而想要构建一种专题体系。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区别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区别其一,原始文献方面,古代文论要求忠实于原意原貌,重注释轻翻译,为了不失原意,宁愿不合现代汉语习惯,牺牲流畅度;同时,校对、注释分歧很多,更加使得翻译疙疙瘩瘩。
有的专家明确表示,古代文论不能准确翻译概念,不能给出确定的翻译,只能是多角度展开论述,让读者把握多方面意义,获得多方面思想收获或启发。
学生看这样的译注和论述未必理得清楚,容易一头雾水,而且原有语感会被破坏,表述磕磕碰碰,乃至影响到思维顺畅。
解决的办法是,细读细读再细读,然后,“将欲解结,务在刚断”,一定要果断地写出来,果断地调顺。
做西方文论学位论文,主要是阅读译本,多数外文原著的译本只此一家,如若有误,可以视为有意义的误读,研究生足以为据。
有些名著会有更好的新译本,就更足以为据了。
研究生一般能读英文原著,英文论著讲章法,问题观点突出,结构简明,内在逻辑清楚,用词造句平易,表达自然流畅,这种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表达。
当然,也要警惕有些译者不负责任或能力欠缺。
记得2003年人大读博时,一位同学在外兼课,一节一百元;一位同学是外语系副教授,有人请他翻译英文著作,千字60元,果断拒绝。
啥人会接呢?考虑到译本可能不好,务要注意核查英文原著。
如果研究对象非英语著作,仍然要坚持核查乃至借助字典阅读原始文献。
因此,不做学问、不从事相关工作的同学最好避开这类选题。
其二,意义价值方面。
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当然不能分高下优劣前沿落伍,但是西方文论直接关注事实与现象,注重实操性,方便运用于分析评论,似乎还重视听众,在意传播与接受,因此普及性要高一些。
文学理论普及程度一是与教育普及程度有关,二是与是否急功近利有关,如果是,就会疏远理论;如果笃信理论的长远作用,就能够静心掌握理论武器。
如果古代文论不注重现实意义与价值,不注重普及和可操作性,那不仅急功近利的人敬而远之,相信无用之用为大用的人也可能敬而远之。
西方文论建构了一个独立的知识系统,中国古代文论要么是在国学、传统文化系统中讨论,其意义价值显得宏大而高不可攀;要么是按照西方文论、马列文论、美学来建构,其意义价值显得是在攀附乃至牵强附会。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比较文

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比较文/ 禹艳【摘要】文艺理论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由于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民族文化心理、文艺实践活动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
从文学理论体系的本体特征、概念内涵、文艺观念等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各自表现,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理解。
【关键词】本体特征、再现、表现从中西方文艺理论的本体特征上来看西方文论重再现,中国文论重表现,这一观点在国内最早是由山东大学的周来祥先生提出来的。
近些年来不少研究者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无论是中国文论还是西方文论都是既有再现的因素,又有表现的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西方文论重再现而中国文论重表现。
其实,如果从问题的主要方面来看,周来祥先生的观点还是有相当的说服力的。
我们不妨从文论史的角度对中西文论在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西方文学理论是以古希腊史诗、戏剧为主要考察对象的,所以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理论便很自然地将模仿和再现视为文学的基本特征。
如西方文论的重要奠基者柏拉图就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而文学艺术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正是柏拉图开了西方模仿说的先河。
紧接着,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扬弃了他老师的理论,亚氏在《诗学》中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实际都是模仿,只是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
亚里士多德正是以“模仿”为基础而建立起他的诗学体系,他甚至把音乐这种侧重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的艺术,也说成是最富模仿性的艺术。
亚氏的模仿说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的影响长达二千余年,西方后来的文学家,理论家们都无不祖述其说。
如十六世纪的西班牙著名小说家塞万提斯宣称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所有的事只是模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
”[1]法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狄德罗也认为:“既然因果关系很显然地摆在我们的面前,那么前面最好是完全照相着物体的原样给它们介绍出来。
模仿得愈完善,愈能符合各种原因,我们就会愈觉得满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比较文/ 禹艳【摘要】文艺理论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由于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民族文化心理、文艺实践活动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
从文学理论体系的本体特征、概念内涵、文艺观念等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各自表现,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理解。
【关键词】本体特征、再现、表现从中西方文艺理论的本体特征上来看西方文论重再现,中国文论重表现,这一观点在国内最早是由山东大学的周来祥先生提出来的。
近些年来不少研究者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无论是中国文论还是西方文论都是既有再现的因素,又有表现的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西方文论重再现而中国文论重表现。
其实,如果从问题的主要方面来看,周来祥先生的观点还是有相当的说服力的。
我们不妨从文论史的角度对中西文论在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西方文学理论是以古希腊史诗、戏剧为主要考察对象的,所以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理论便很自然地将模仿和再现视为文学的基本特征。
如西方文论的重要奠基者柏拉图就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而文学艺术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正是柏拉图开了西方模仿说的先河。
紧接着,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扬弃了他老师的理论,亚氏在《诗学》中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实际都是模仿,只是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
亚里士多德正是以“模仿”为基础而建立起他的诗学体系,他甚至把音乐这种侧重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的艺术,也说成是最富模仿性的艺术。
亚氏的模仿说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的影响长达二千余年,西方后来的文学家,理论家们都无不祖述其说。
如十六世纪的西班牙著名小说家塞万提斯宣称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所有的事只是模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
”[1]法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狄德罗也认为:“既然因果关系很显然地摆在我们的面前,那么前面最好是完全照相着物体的原样给它们介绍出来。
模仿得愈完善,愈能符合各种原因,我们就会愈觉得满意。
”[2]在西方文论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这就是把文学比作镜子。
从柏拉图地《理想国》中提出“镜子”说以后,这一比喻一再为西方人所重复。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十八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菲尔丁、巴尔扎克,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等,甚至连革命导师列宁也称俄国作家托尔期泰的伤口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也正因为这一点,当代西方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其名著《镜与灯》中,也以镜子为喻来概括西方重模仿的文学理论的特点。
而中国古代文论的情况正好相反。
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是“诗言志”说,即主张文学以抒情言志为本质。
这种理论是与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发达相适应的,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抒情文学,所以在这种文学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必然是偏于表现的抒情的理论。
如晋代的陆机提出的“感物”说就与西方的模仿说大异其趣。
他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3]陆机注重的不是对管观自然的再现和模仿,而是重在表现诗人面对变动不居的客观自然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情绪。
陆机之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屡屡强调文学感物抒情的特点,如中国古代理论的巨擘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4]明人李东阳认为诗歌“贵情思而轻事实”[5]。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不仅抒情文学的理论强调的是对于情感的抒发和表现,而且叙事文学的理论由于受中国传统文论抒情倾向的影响,也带有明显的抒情性特征,例如戏曲理论和小说理论中,就大量地移植了传统抒情理论中的固有概念、范畴和术语,如形神、意象、情景、意境、神韵等等,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侧重表现抒情的总体特点。
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重表现和重再现的差异如上所述,但有点必须说明的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这种区别是在有限意义上的,是就两种理论的主要倾向而言的。
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就没有表现的理论,而中国也没有再现的理论。
而且即使就主要倾向讲,中西文论的上述差异只限于古代。
当中西文论发展到现代,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著名的美学家今道友信对中西文论的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作了很精辟的概括:“我们可以承认,东、西方关于艺术与美的概念,在历史上的确是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展开的。
西方古典艺术理论的模仿再现,近代发展为表现。
出现这个概念之后,蕴藏着的未完成作品因之受到尊重。
而东方古典艺术理信纸却是写意即表现,关于再现即写生的思想则产生与近代。
”[6]今道友信的观点完全符合东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启发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从东西方文艺观点研究的不同来看在西方学者研究我国古典文学方面,各种理论、方法的使用,并不平衡,有的用得频繁,涉及面广,有的只有极少数人偶而为之。
从接受理论来说,接受本质上总是一种有着种种差异的阅读,即所谓“误读”,这在本国、本民族中就已如此,更不用说是它国异乡人的阅读了。
西方文论中的不少理论与方法,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微观分析的多种途径,有时真会使人惊讶,发觉文学作品还可以这样来欣赏、分析与理解的,而惊讶往往伴随惊喜,惊喜于它们确是独具只眼,而于我们则是多了一种视角、一种知识。
对于中国古典文论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学人已经认识到除了“历史”的研究和“微观”的研究以外,还必、须有“宏观”的研究。
这种研究的构想是,中华古代文论的遗产十分丰富,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且在揭示文学问题的普遍规律上面,也有独特且深刻精微的见解。
这些见解若能经过现代的阐释和转化,完全可以与西方的文论形成互补互动,为世界文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如有的学者指出:“倘若我们希望古代文论作为一种艺术原理的概括而以其理论威力介人当代文论,那么我们还必须有意识地开始侧重一种开放性的宏观研究。
”[7]另一学者在谈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时也说:“研究中国文学史,如果毫不着眼于民族心理素质的发掘、民族审美经验的总结以及在这种心灵支配下的民族文学传统发展规律的探讨,而只停留在一人一事的考订、一字一句的解析上,那是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的。
总之,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宏观的世界,迫切需要我们去从事宏观的研究。
”[8]他们的意见不完全相同,但是都主张“宏观”研究,特别在“艺术原理的探讨”和“发展规律的探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就是说,那种微观的一人一事一个观点的考订、解释诚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揭示古代文论的民族特性前提下对普遍规律的探讨,我们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规律,介入当前的文论建设,才能与世界对话与沟通,从而改变那种西方现代文论“霸占”中国文论的局面。
在这样怕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文论学界逐渐达成了某种共识,涌现了一批‘宏观”研究著作。
这类著作的一个共同的理论假设是,除《文心雕龙》这类“体大思精”的少数著作外,中国古代文论多数著作表面看起来是零散的。
经验式的、随感式的、直觉式的、点到即止的,但我们不可看轻这样的形态,它实际上在深层隐含着一个潜在的体系,有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揭示。
如陈良运的《中国诗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全书分为“言志篇”、“缘情篇”、“立象篇”和“人神篇”,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是“发端于志,重在表现内心;演进于‘情’与‘象’,注意了‘感性显现’;‘境界’说的出现与‘神’的加入,使表现内心与感性显现都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9]作者按照这样的思路,细针密脚,编织得颇为清晰,展现了中国诗学的逻辑体系。
学术质量的高低,就看能不能达致“贯穿古今、融会中外”这八个字的境界。
宏观的研究,不是就“兴观群怨”谈“兴观群怨”,就“以意逆志”谈“以意逆志”,就‘神思”谈“神思”,就“意境”谈“意境”,总之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把中国古代文论放置到古今中外所形成的视界中去考察把握,并从古今对话。
中西对话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甚至提出新说。
目前,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所遇到的最大难点就在这里。
在宏观的研究中,那种将古今或中外的概念。
范畴,加以简单对应、庸俗类比。
随意阐释的现象还严重地存在着。
更严重的是用西方文论的名词术语随意剪裁中国古代的文论。
这样的浅陋化的“宏观研究”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不但辱没了民族的传统,也糟蹋了西方的文论。
我们不能不对古代文论进行现代的阐释,但同时又不能不力求历史本真;不能不寻求古今中外的共同性,又不能不坚持民族特性,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东西方文论的各自特点,互通与相异之处都要正确认识到,用科学的眼光对待这两个不同领域的文论,分析并升华它。
注释:[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208页。
[2]狄德罗:《论绘画》,《文艺理论译丛》第4期。
[3]陆机:《文赋》。
[4]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5]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6]今道友信:《关于美》,《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三联书店1997年版,224-225页。
[7]南帆:《我国古代文论的宏观研究》,载《上海文学》1984年第5期。
[8]陈伯海:《宏观的世界与宏观的研究》,载《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9]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8页。
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文论的异同字体:[大中小]2011-05-10文章来源:《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03年第2期文章作者:潘明霞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文论的异同潘明霞(南京审计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29)〔摘要〕本文对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文论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探讨它们的异同(共性和个性),把握中西文艺理论起始内容和特色。
〔关键词〕古希腊文论; 先秦文论; 异同美国当代著名文艺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中,把文艺理论归为四类:一是摹仿理论,二是功用理论,三是表现理论,四是客体理论。
①我们可以用艾布拉姆斯的分类理论,对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文论进行概括和比较,探讨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文艺理论的异同,把握它们的共性与个性。
一、幕仿理论古希腊的摹仿理论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著名理论家赫拉克利特便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说。
②德漠克利特(约公元前460一一前370),继承并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说,认为人们正是“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色诺芬(约公元前430一一前355),也主张摹仿说,并有所发展,他认为艺术除了幕仿外形,还要摹仿心灵,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摹仿说的集大成者。
他总结当时文艺的成就,对这一传统观点加以论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文艺是对现实的创造性摹仿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首先承认了感性世界的实在性,它们作为人的认识对象有客观性和丰富性。
因此他认为文艺摹仿的是实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