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层测井解释与评价综述
浅议水淹层测井评价

浅议水淹层测井评价[摘要]微电极测井是在普通电阻率测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测井方法,它采用特制的微电极测量井壁附近地层的电阻率。
自然伽马测井测量的是地层总的自然伽马放射性,是套管井测井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本文就将两种测井技术作为水淹层测井评价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它们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阐述,对于实际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水淹层;测井;评价在注水开发的油田中,注人水会使油层物理性质、储集参数和测井参数发生显著的变化。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是油层水淹对其物性影响的主要表现。
通常当注人水为淡水时,有可能造成粘土矿物表面吸附的阳离子出现不平衡而重新进行分配,其结果将造成以高岭石为主的粘土矿物被冲洗带走,造成孔隙空间增大,渗透率增加。
而以蒙脱石为主的粘土矿物,其吸水膨胀会造成孔道进一步堵塞,导致孔隙度减小,渗透率降低。
水淹对油层含油性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含油饱和度降低。
这种由于注人水的侵人使含油饱和度以不同程度下降后的数值,称之为剩余油饱和度,它介于原始含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之间。
油层水淹后,对自然电位P和电阻率Rt的影响比较明显。
当注人水矿化度较高时,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电阻率Rt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注人水矿化度的降低,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电阻率反而急剧上升,形成“U”形曲线。
1.微电极测井1.1 微电极测井原理微电极测井(ML)是一种浅探测电阻率的方法。
由于探测深度的不同,微梯度受泥饼影响较大,微电位受泥饼影响较小而受冲洗带和过度带影响较大。
因此,将两种电阻率测井曲线按同一横向比例重叠,在淡水泥浆井中,渗透性砂岩处出现明显正幅度差(微电位大于微梯度);而在非渗透性泥岩处两者基本重合,故能有效地划分出渗透性砂岩。
1.2 微电极资料应用选用微梯度和微电位两种电极系以及相应的电极距目的是要它们在渗透性地层上方出现明显的幅度差,因此,不但要求两者同时测量,而且要将两条视电阻率曲线画在一起,采用重叠法进行解释,根据现场实践微电极测井主要有以下两种应用:1)确定岩层界面,划分薄层和薄的交互层通常依据微电极测井曲线的半幅点曲线分离点确定地层界面,一般可划分20cm厚的薄层,薄的交互层也有较清楚的显示。
水淹层识别及评价方法研究2011.06

(三)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水淹层解释流程
新井钻、 新井钻、测、录资料 及其地质设计
小层平面构 造图
小层数据表
邻井钻、 邻井钻、测、录资料, 录资料, 试油、 试油、注采资料
区域资料收集及 整理
岩心归位
测井资料环境校正
测井资料标准化
各层位生产、累产 各层位生产、累产/ 累注现状图
区域资料预处理
目的层位 的确定
(二)水淹层特征分析
1、岩石物理变化特征
(1) 含油性及油水分布的变化 (2)地层水矿化度和电阻率变化 (3)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变化规律 孔隙度、渗透率、 (4) 水驱a、b、m、n值特征 水驱a (5)地层压力与温度的变化 (6) 含水砂岩的声学特性
2、测井响应特征
(二)水淹层特征分析-岩石物理变化特征
(二)水淹层特征分析-岩石物理变化特征
2)当Pwt = Pw时 Pw时
在注人水矿化度与地层水矿化度相等 的条件下,其曲线形态如图所示。在岩 心含油饱和度减少到残余油饱和度之前, Rt与Sw关系曲线与传统曲线相同,只是 到达残余油饱和度时,Rt值不下降,反 而有所上升。由此可见,如果注人水可 以选择的话,在油田开发初期,注人水 矿化度应尽可能接近原始地层水矿化度。 用Rwp/Rw〈2.5时的注入水,就能基本 满足这个要求。因此,用油田污水回注 是发展方向。
水淹层测井评价方法

水淹层测井评价方法
水淹层测井评价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它的目的是对地层中的水体的性质、质量和地质结构进行准确的评价。
水淹层测井评价技术是在深度钻井过程中,利用钻井记录获取的信息,对地层中的淹水面、水体性质和分布变化等进行综合推断,从而获得准确准确的水淹层信息。
水淹层测井评价是根据深度钻井记录获取的信息,来确定淹水面和水体流动性和质量的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水淹层的整体情况。
一般来说,水淹层测井评价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观测记录的质量评价、第二步是分析和模拟水淹层测井数据者,最后一步就是划分水淹层的区域特征。
第一步,钻井记录质量评价,一般采用技术性指标,如起采深度、采样率、采样模式、精度和可信度等来评价记录的质量,其中可信度指标是很重要的指标,它会影响到钻井深度及其下方地层的性质特征,以及淹水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二步,分析模拟钻井数据,钻井测井评价的最终效果取决于钻井数据的分析模拟。
首先,根据所测得的钻遇结果,对地层特征进行识别;其次,根据比重、沉积量、可压缩比、含水率、气体分布等参数,采用模拟计算程序模拟计算地层的水体流动特征;最后,根据模拟计算的结果,估算水体的物理性质特征,如压力、渗透率等。
第三步,划分水淹层的区域特征,一般通过观测记录和钻遇分析结果,以及模拟计算结果,综合确定淹水面的形态及其地质特征,从
而划分水淹层的区域特征。
水淹层测井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对地层的形态特征及其地质构造有一定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及经验判断能力,以及较高的深井技术水平,方能够准确掌握地层中的水淹层信息并做出准确的评价。
07章 水淹油层测井评价

产水率Fw为:
式中:Bo为储集层含油体积系数;GOR为产层气油比。 ① 油层 未被水淹的油层,储集空间为油(气)、束缚水所饱和。只有束缚水、而无可 动水。可表示为:
② 油水同层或水淹层 储集层孔隙空间为油(气)、可动水和束缚水所饱和。此时:
因为Soco=(1-Swco)>0,Swm >0,储层可能同时产油和水,地层为油水同 层或水淹层。0<Kroc <1; 0<Krwc <1,有以下几种情况:
3.Δt测井 强水淹,会使物性改善,Δt上升。 4.微电极曲线 在渗透率好的水淹层段,如果泥浆性能稳定,井壁无 泥饼,极板直接与岩层接触,探测范围加深,测值受残余 油高电阻影响,造成水洗层微电极视电阻率比未水洗油层 值高。水淹部位,正离差值加大。
大庆某井自然电位上台阶显示
大庆某井自然电位下台阶显示
低含水期 中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
25
30
32
35
37
40
43
孔隙度(%)
储 层
参 数 变 化 图
频 率
微观物理特性
0.40 0.35 0.30 0.25 0.20 0. 5 0. 0 0.05 0.00 0
500 000 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43 2 04 4 20
第二节 水淹层测井解释
一、水淹级别划分 油层在注水开发以后,油层孔隙结构会发生改变,物 性变好;含油下降、含水上升;油层水淹程度可根据Fw划 分三级: 强水洗层: 1.强水洗层:试油fw>80%;So比原始So↓35%以上, 地层水矿化度下降2 〜 4倍; 中等水洗: 2 . 中等水洗 : fw = 40% 〜 80%,So下降20 〜 30%; 地层水矿化度下降1 〜 2倍; 弱水洗: 3.弱水洗:fw<40%;So下降15%。
水淹层测井方法与解释技术进展

一、水淹层的基本概念 二、储层水淹后特征 三、水淹层常规评价技术 四、水淹层评价新技术
注:PPT中所参考资料来自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论 文
水淹层研究的意义
测井解释利用测井资料对水驱油藏水淹所发生 的变化进行评价,以便弄清水淹部位和水淹程度,为 进行二次乃至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另外, 水淹层测井解释还用于指导加密新井射孔试油,为近 一步调整油田开发方案,加密井布井,注采关系调整, 确定老井封堵措施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 测井解释研究水淹层特性,是油田开发调整工作的重 要组成部分。
2.6 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变化
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淹早期,阳离子交换能力相 对较高。随着水淹程度的加大,泥质含量不断减少,阳离子 交换能力也相应减小。
2.7 岩石润湿性的变化
油层水淹后,由于岩石在水的冲刷作用下,使亲水的石 英、长石附着的油膜逐一被带走,水膜渐渐包裹这些岩石表 面,从而使岩石的润湿性向着亲水方向改变。
2.3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
由于注入水的冲刷,岩石孔壁上贴附的粘土被剥落,含油砂 岩较大孔隙中的粘土被冲散、冲走,沟通孔隙的喉道半径加大, 孔隙变得干净、畅通,孔隙半径普遍增大,缩短了流体实际渗流 途径,岩石孔隙结构系数变小,因而孔隙性、渗透性好的岩石孔 隙度,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岩石渗透率明显增大。故在距 注水井近、水洗程度高的井中,水淹层的渗透率要比距注水井 较远的、水洗程度低的井有明显的增高。
提纲
一、水淹层的基本概念 二、储层水淹后特征 三、水淹层常规评价技术 四、水淹层评价新技术
3.1 自然电位曲线识别方法
油层水淹后,在自然电位曲线上出现的一系列变化是定性 判别水淹层的重要依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自然电位基 线发生偏移。这是由于岩性、物性的不均匀,造成层内水淹程 度不均匀,使得自然电位基线发生偏移,这一变化特征变化在
水淹层特征分析及测井解释方法简介

水淹层特征分析及测井解释方法简介作者:王遂华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年第01期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于能源的需求,在我国的石油能源中,国外进口石油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加大,为提高我国的石油开采能力,需要在开采、勘探以及测井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提高我国的石油开采能力。
本文将在分析水淹层地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使用混合地层水电阻率法来定量的对水淹层进行解释。
关键词:混合地层水电阻率法;水淹层;测井解释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随着我国大规模以及长时间的开采,国内的各大油田都相继进入了勘探开发的后期,使用水驱油田测井解释的方法逐渐被各大油田所重视,但是由于各地油田在地质结构以及开发条件、进程以及资源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无法建立起一套通用的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来为后续的油田开采保驾护航,从而为油田的开采提出了较大的困难。
本文将在分析水淹层特征结构的基础上对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进行分析阐述。
2 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在油田的开采过程中,注水开发的早期多使用的是淡水,随着开采的持续进行,为提高采油效率采用的是淡水与污水相混合的模式,随着时间的进行,到了油田开采到了后期,随着地下水由于压力等进入到开采中,此时所注入的水多为污水。
不同的阶段注入水的性质不同会使得地层的水性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而为水淹层的解释到了不小的挑战。
在水淹层测井解释的解释方法中分为定性和定量解释两种。
2.1 水淹层测井定性解释水淹层测井解释的定性解释方法是一些开采时间较长的油田加密、调整过程中现场解释的重要技术,水淹层测井定性解释主要是对水淹层进行定性解释,其主要是根据测井所得出的曲线来对地下油层进行定性解释,主要判断地下油层是否被水淹,通过对水淹层的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判断油层是否为水淹的重要依据是判断地层水的电阻率和地层中的含水饱和度的相关变化,依据地层中的孔隙度泥质含量以及地层渗透率等的所带来的变化均不如以上两个变化明显。
水淹层测井精细评价技术

0.8
1
两种溶液电阻率相差不大时,电阻率单调下降低; 两种溶液电阻率相差中等时,含水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电阻率变化比 较平缓,有略微上升的趋势; 两种溶液电阻率相差较大时,电阻率呈现“U”形变化
600 500
电阻率
L10-18 44# 600ppm 1000ppm 1500ppm 2000ppm
121.4
22.09 21.33 12.25 15.45 26.92 26.80 21.90 17.97 26.15 16.63 20.98 13.62 21.16 77.78
水驱倍数越大(即水淹程度越强),岩心渗透率增 大率就越大。其中渗透率增大的最大绝对值为167.8, 而最大相对增大率为121.4% 储层物性差的储层,因岩心渗透性差,所以,水淹之 后虽然其渗透率相对增大率大,但是其绝对增大值变 化不大,即渗透率变化不大 储层物性好的储层,水淹之后其渗透率绝对和相对增 大率均较高,即渗透率变化明显
双6-127
16.70
19.99
0.23
0.20
1.377
1.001
0.57
0.46
3.413
2.301
0.72
0.66
4.311
3.302
8.20
11.86
0.21
0.23
2.561
1.939
0.23
0.48
2.805
4.047
0.44
0.72
5.366
6.071
10
11
26.13
20.80 12.35 15.61 20.80 24.93 16.29 3.57
63
3790
②油层水淹后电阻率出现平直甚至“内凹”特征
水淹层测井解释现状

产出水的矿化度关系到储层水淹 后混合液电阻率的确定,而混合液电 阻率是水淹层解释的重要参数。建议
采油厂及时向我们提供投产井的水分
析资料,有助于我们提高水淹层解释 精度。
加大剩余油测井力度,充
分运用油藏监测新技术,为水
淹层解释提供更加直接详实的 测井资料。
•最后,建议采油厂尽可能采用诸 如核磁共振测井、成像测井、复电
等有利的地层条件下,水淹层在测井
曲线上有反应。但在某些地质和注水
条件下,在现有的测井曲线上没有明
显特征。
而且水淹过程是个动态过程,
测井信息反映的只是其动态过 程中某一时刻的状况,所以水
淹层的测井解释已成为目前制 约油田开发中的瓶颈问题。
•
裸眼井测井方法简介
鉴别岩性与划分渗透性地层 : 自然伽马、声波、中子和密度 测井曲线 。
现出不同的测井特征,而这
种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 握,且规律性不ຫໍສະໝຸດ 。对于开发区老井侧钻井,由于无
法加测中子、密度及RFT,水淹层解
释分析时,只有以注水开发前老井
的感应电导率与侧钻后所测感应电
导率进行对比,其数值相当则认为
储层未水淹或4级水淹。
建议
水淹层处于动态平衡过程,而
采油厂在动态上比测井人员了解得 详细、全面,所以在水淹层解释工
作中希望采油厂能多给予我们指导
和帮助。
在以后的开发过程中,我们
希望采油厂注水时尽可能使
用污水回注,尽量避免淡水 水淹后储层含油性分辨不清
的情况。
建议采油厂与测井公司加强
合作,分区块、分层位进行 科技攻关,共同研究二、三 类储层的水淹层解释难题。
对疑难层尽可能单层射孔
求产,以更好地建立水淹 层分级解释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淹层测井解释与评价综述水淹层测井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测井工艺,是探测注水开发油田含水率高低、预测地下剩余油的重要技术。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水淹层测井技术已经形成了多个技术系列,成为为高含水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的重要手段[1]。
0我国多数油田,一般都采用早期注水开发方式,随着油田水驱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油田的水淹程度日趋增高,导致产层的流体性质、孔隙结构,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油气水分布规律等,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水淹层测井解释利用测井资料对水驱油藏水淹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以便弄清水淹部位和水淹程度,是研究剩余油饱和度的主要手段,为进行二次乃至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也为近一步调整油田开发方案,加密井布井,注采关系调整,确定老井封堵措施等方面提供了科学的指导[2]。
一、油层水淹后产层物理性质的变化受注入水影响,储层性质发生了与开发初期不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岩石的电学性质、孔隙结构、水动力学系统等方面[3]。
1、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的推进和冲刷使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发生改变,其变化大小与水洗程度有关。
弱水洗时,岩石中的粘土矿物受注入水浸泡发生膨胀,孔喉变窄,孔径变小,被冲刷的胶结物也可能堵塞孔道,导致孔隙度变小、渗透率降低;强水洗时,受注入水的长期冲刷,粘土矿物被冲洗,使得泥质含量降低,孔隙度变大,渗透率提高。
因此,在注水井附近的高水淹区域,储层渗透率有明显提高[3]。
2、含油性及油水分布的变化注水开发前,储层内主要为束缚水,含油饱和度高。
随着水驱程度的提高,油水分布发生变化[3]。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的差异,物性好并且与注水井连通性好的区域先水淹,含油饱和度降低;相反,物性差且与注水井层连通差的区域后水淹或未水淹,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成为挖潜调整的主要对象。
3、润湿性的变化岩石的润湿性与岩石的性质和孔隙结构有关,并由其亲水能力表现出来。
实验表明,水淹后,石英、长石的裸露面增大,岩石的自吸水能力增强,逐渐由弱亲水向强亲水转化,使水淹层的孔隙度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的值也有所减小[3]。
4、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注入水进入地层后,与原始地层水发生溶液混合作用和离子扩散运动,导致地层水矿化度发生变化。
注入淡水时,地层混合水的矿化度将低于原始地层水矿化度,并随着累积注入水量的增加,地层混合水的矿化度不断降低。
注入污水时,其变化十分复杂[3]。
总之,如果注入部分的电阻效应大于驱替部分的电阻效应,那么油层水淹后电阻率就增大,反之,如果注入部分的电阻效应小于驱替部分的电阻效应,那么油层水淹后电阻率就会减小。
二、水淹层的定性识别方法储层水淹后,其在测井响应曲线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应,通过测井曲线对比,可以定性判断水淹层及水淹程度[3]。
定性识别水淹层,就是根据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判断油田是否水淹。
由水淹层机理及特征可知,油层水淹后最基本的变化是地层水电阻率Rw和地层含水饱和度Sw的变化,因此用常规测井资料定性识别水淹层的基本方法是根据Rw、Sw变化有明显反应的视电阻率曲线和自然电位等曲线[4],中子伽马自然伽马测井,电磁波传播测井,声波时差测井,人工激发极化电位,RTM测井,中子寿命测井,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核磁共振测井,双频电阻率测井以及重建油层原始电阻率判断水淹层等方法,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应条件,加之各地区地质情况和水淹特征不同,使得水淹层测井响应更是复杂多变,因此,不可能有一种不变的水淹级别定性识别模式。
只能按地区实际情况,在地质条件约束下,根据水淹特征和水淹规律,找出适合于研究区水淹级别定性识别的方法。
1、自然电位与电阻率曲线结合识别水淹层油层水淹后,其自然电位测井响应会发生较明显的变化[2]。
主要表现为自然电位基线偏移和自然电位幅度增大。
基线偏移的主要原因在于油层被淡水水淹以后,原始地层水矿化度局部受到淡化,偏移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淹前后地层水矿化度的比值,二者的比值越大,自然电位基线偏移越大,表明油层水淹程度越高[4];同时油层水淹往往导致地层电阻率减小,引起自然电位幅度增大。
这一特点可作为识别中-高矿化度边水水淹的标志。
2、中子伽马测井由于水淹层的氯含量相对高于未水淹的油层,所以在水淹层段中子伽马数值比油层高,据此可以划分水淹层段。
但根据前苏联有关文献报导,当矿化水水淹层含油饱和度达30%~40%时,这种地层的中子伽马曲线与纯水层无大的差别,难于区分。
另外在解释中子伽马测井资料时,还必须考虑产层的储集性质,因为随着孔隙度减少,含油和含水段的差别也要减少[5]。
3、自然伽马测井氯化钙型地层水中的镭、钡离子与注入水中的硫离子生成不可溶的放射性盐类,并呈悬浮状态随水流动,沉淀并附集在井眼附近,从而产生高自然伽马异常。
若地层是一般的非含放射性质的地层,出现此现象可以划分为水淹层段[5]。
4、电磁波传播测井电磁波传播测井主要测量高频电磁波在井眼附近地层中的传播时间和衰减率,从而提供一种评价含水饱和度的手段。
这种方法几乎不受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因此有利于淡水地层和含重质油地层的油气评价。
特别是能够比较有效地评价水淹层,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介质的介电常数,岩石的介电常数值与其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很大,但与水的矿化度关系不大,而含油和含水岩石的值有很大差异,这就使我们可以应用介电测井划分被不同矿化度水淹的油层[5]。
5、声波时差测井一般情况下,油层和水淹层的声波时差差别不大。
但当地层黏土成分中的蒙脱石含量很高时,由于蒙脱石遇水膨胀,岩石孔隙结构发生变化,以及油层水淹后长时间注入水冲刷,粒间孔隙的黏土桥被冲散;此外,在注水过程中,地层压力可能上升到原始地层压力以上,从而会形成裂缝,这些因素都可以使岩层的孔隙度增大,用以划分水淹层段[5]。
6、人工激发极化电位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由岩石颗粒表面的电荷与电解液中的正离子组成的偶电层发生了形变,这种现象叫做“体极化”。
而当外电场去掉之后,偶电层又立即恢复原状,并形成与外电场同向的极化电流.极化电场在地层中形成的电位称为人工极化电位。
实验证明,在固定激励电流和其他测量条件一致时,人工极化电位随地层水电阻率和含油饱和度增加而增高,随渗透率增高而降低。
因此,当储集层的物性和含油性接近时,人工电位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
也就是说,淡水水淹层将比同类储层未水淹时的人工电位读值要高,据此划分水淹层段。
但是,由于人工电位的读数受渗透率的影响很大,因此,在非均质严重、渗透率变化大的地层中,其应用效果变差。
一方面容易把高渗透的强水淹层误认为低渗透的水淹层;另一方面,又容易把低渗透地层误认为水淹层。
另外,人工电位曲线还不能指示边水和污水回注的水淹层[5]。
7、RTM测井RMT测井钙硅比曲线是很好的反映岩性的测井曲线,碳氧比曲线则是反映地层含油性好坏的曲线,利用钙硅比测井曲线与碳氧比测井曲线重叠显示时,岩性相同时,在水层处,两者基本重合;但在油层中,两者间有明显差异,且随地层孔隙度增大,两者之差也随之增大。
因此,应用这种曲线重叠技术,可以方便、快速、直观地显示储集层含油饱和度与含油量相对大小,从而达到定性识别水淹层。
当油田综合含水在80%以上时,指示C元素含量明显减少,仪器测量相对误差增大,尤其是当地层水矿化度大幅升高时,碳氧比能谱测井资料的应用受到限制[4]。
8、中子寿命测井对高矿化度地层水油田,由于油、水及氯的俘获截面相差很大,利用中子寿命测井可有效区别油水层,但对淡水油田,油和水的俘获截面相近,无法用其判断油水层。
在低矿化度地层水油田,通常采用注入具有高俘获截面的硼酸液的施工方法进行中子寿命测井,在注硼前后分别测一条俘获截面曲线;水层由于渗入了硼酸液,俘获截面明显增大,而纯油层俘获截面无变化;如果把2条俘获截面重叠在一起,纯油层或未射孔层基本重合,而在含水高层则存在差异,且含水饱和度越高,两条曲线差异越大[6]。
9、过套管电阻率测井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和裸眼电阻率测井在物理上的显著区别是井眼套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导体,大部分电流会沿着套管流动,高频交流电几乎全部留在套管内部,但是低频交流电流(或者是直流电流)将会有一小部分泄漏到地层中去。
在钢套管内绝大部分电流沿套管流到地面回路电极,而在钢套管内壁以极低频率流动的电流将钢套管视为传输线,由于钢套管周围地层介质可视为导电介质,所以将有极小部分电流渗漏到地层,再流回到地面回路电极。
通过检测渗漏到地层中的这部分电流,就可以计算出地层电阻率[6]。
通过对比当前测出的电阻率和原地层电阻率,可以定性判断水淹层。
套管电阻率的变化趋势可分为降低、基本不变、略升高和升高4种特征。
电阻率降低对应的均是强水淹层;电阻率升高对应的有中水淹层和强水淹层;电阻率基本不变时,注入效果越明显水淹强度越高[7]。
地层水淹的室内实验表明,注入污水或边水推进造成水淹时,地层电阻率随水淹程度的增大而逐步降低,与过套管电阻率反映的规律一致;注入淡水或混合水(地层水被淡化)时,地层电阻率随水淹程度的增大,在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会逐步升高,水淹强度越高,电阻率抬升越大,过套管电阻率的升高有可能反映这一特点[8]。
10、核磁共振测井核磁共振测井的原始数据是由测井仪器在井下采集到的自旋回波串。
回波串是地层孔隙中流体的含氢指数、扩散系数、纵横向弛豫时间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9]。
对于岩石这样复杂的多孔系统,由于组成的孔隙大小不同,存在着多个弛豫组分,通过对回波串多指数拟合反演后,得到每个弛豫组分横向弛豫时间的分布谱,通过综合考虑油、气、水三流体扩散系数以及纵、横向弛豫时间的差异, 可以分析各种条件下油、气、水各相流体出现在分布谱中的位置及普函数形态特征,从而识别水淹层。
具体方法有移谱法,差谱法,形状指示法等方法。
11、双频电阻率测井不同电流频率下测得的地层电阻率不同,这特性称为地层频散现象。
双频电阻率测井(也称复电阻率测井)就是利用地层频散现象来区分油层的一种新型测井方法。
它利用一个低频电流和一个高频电流测量裸眼井地层的低频电阻率(Rd)和频电阻率(Rz),从而描述和评价储层流体性质。
水层无频散现象,油层由于具有电容性而产生频散现象,且随油层的含油饱和度和电流频率不同而不同。
电容大小与介电常数有关。
介电常数值水为81,油为2~2.4,气为1,由此可得水油的相对介电常数之比为34~41,水气的相对介电常数之比为81,而地层水矿化度变化或岩性变化所引起的相对介电常数之比不足1或稍大于1,与水油、水气相比较其影响可忽略不计,所以双频电阻率测井方法较少受岩性及地层水矿化度影响,这点正好弥补了常规测井技术的不足[9]。
利用低频电阻率和高频电阻率值的差异判断岩石中所含流体的性质,是双频电阻率测井进行定性或半定量解释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