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
03(庐隐-人生路上的)

2
女高师“四公子”:
程俊英和庐隐、世瑛、定秀友善,四人志趣相投,学术相 讨,生活相共,衣服相同,时人称为“四公子”。
苏梅(字雪林)《戏赠本级诸同学》长歌一首,其中一则 涉及“四公子”: 子昂翩翩号才子,目光点漆容颜美,圆如明珠走玉盘,清 似芙蓉出秋水(陈定秀)。 亚洲侠少气更雄,巨刃直欲摩苍穹。夜雨春雷茁新笋,霜 天秋淮搏长风(黄庐隐,自号亚洲侠少)。
福州三才女(冰心、林徽因、庐隐)
5
► 1922高师毕业从教,1923与民主主义者郭孟
良结婚,婚事轰动一时。1925郭病逝,后又 经历好友石评梅、大哥早亡的打击。为谋生在 各地教书、做编辑,坚持写作。苦海中挣扎阶 段。 ► 1928与青年李唯建相恋,跳出苦海,她感到 自己“从重浊肮脏的躯骸中逃逸出来了,成了 一朵花、一只鸟、一阵清风、一颗亮星,前面 有一盏光明的灯,一杯幸福的美酒,还有许多 青葱的茂林满溢着我们生命的露滴。” 《云 鸥情书集》68封。1930东渡日本,并结婚。 1931回国居上海,创作开始发生转变, 1934.5.14因难产病逝。
第三讲 庐隐:人生路上 的怯者
1
► 一、庐隐生平简介
黄英(1899-1934) 封建官僚家庭,6岁丧父 随母居舅家,从小体弱多病。1912考入北京女 子师范学校的附小,后入中学。毕业后,在北 京、安徽、河南等地教书为生。1920考入北京 国立女子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参加五四运动, 开始写作,笔名“庐隐”。 第一部发表的作品是《一个著作家》,以问 题小说步入文坛,后集中书写两性之爱的痛苦。 发表了著名的《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 《归雁》、《象牙戒指》、《胜利以后》、 《何处是归程》等作品。
18
► “纵使有爱情,也仅仅是爱情。‛ ► ‚在今日的世界,男人或女人在求爱的时
不识庐山真面目课件

大学时代:
庐隐怀着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告别了幼稚的 时代;社会的磨炼,使她改变了原来那种不知天 高地厚的脾气,在那些趾高气扬的大学生面前, 她自惭形秽,觉得处处不如人。 第一次作文, 老师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题目,她不懂,却也不 敢问人,怕被取笑,好钻进图书馆,读了注释, 才明白了一些,然后又用了一天的工夫才写出一 千多字的文章,后来怀着丑媳妇终要见婆婆的心 情,不安地交了卷。但没想到,这篇作文竟被选 入学校的《文艺观摩录》,老师批语是:“立意 用语别具心裁,非好学深思者不办。”从此情绪 高昂,那种事事不如人的思想为之一扫,那些高 傲的学生也便对她也另眼看待。
1916年,她十八岁,中学毕业了。但当时还 没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暂时不能 继续升学。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 这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无可奈何地思考着,彷 徨着。但不久,在母亲和表哥们的活动下,竟被 北京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多园艺教员。她被吓 了一跳。那耍棍棒、操哑铃球杆,她还可以,而 家事园艺于她根本一窍不通,那时她连父族母党 的称呼都还弄不清呢,种花培草,如何布置庭院 更是不懂。这个学校的校长、训育主任都是俗物, 教学上她努力去做,并精心组织了一次颇令校长 满意、又为学校出风头的运动会。这个学校的学 生多半个子比她高,有的年龄比她大,三年级有 几个学生对她教课不满意,说她念错了字,园艺 讲不清。这种挑剔正中了她的心愿,使她有了借 口,于是春假过去,便悄然辞职,结束了她最初 的教学生活。
庐隐作品及简介

庐隐庐隐——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庐隐- 著作年表庐隐选集1920年《“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杂论)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新诗)《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号,杂论)《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批评》,12月5日第4号“新村号”,杂论)1921年《劳心者与劳力者》(《批评》,1月11日第6号,杂论)《海洋里底一出惨剧》(《时事新报》,1月25~26日,小说)《一个著作家》(《小说月报》,2月10日第2卷第2号,小说)《近世戏剧的新倾向》(《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3期,杂论) 《小说的小经验》(《时事新报·文学旬刊》,5月29日第3期,杂论)《一封信》(《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2卷第6号,小说)《一个病人》(《时事新报·文学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说)《红玫瑰》(《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小说)《创作的我见》(《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杂论)《月夜里的箫声》(《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说)《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杂论) 《两个小学生》(《小说月报》,8月10日第12卷第8号,小说)《“作什麼?”》(《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说)《砍柴的女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诗)《哀音》(《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说)《王阿大之死》(《时事新报·学灯》,9月4~6日,小说)《灵魂可以卖吗?》(《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第11号,小说)《祝晨报第三周(年)的纪念》(《晨报副刊》,12月1日,新诗)《思潮》(《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2卷第12号,小说)1922年《馀泪》(《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3卷第6号,小说)《一个女教员》(《时事新报·文学旬刊》,2月1日、3月1日第29、30期,小说)《一个夜里的印象》(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邮差》(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傍晚的来客》(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一个快乐的村庄》(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碧涛之滨》(《学艺》,9月第4卷第3号,散文)《灵魂的伤痕》(《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1日第46期,散文)《悠悠的心》(《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21日第47期,新诗)《东游得来的礼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48期,散文)《华严泷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1日第49期,散文)《海边的谈话》(《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21日第50期,散文)《最后的光荣》(《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0月10日第52期,散文)《月下的回忆》(《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3卷第10号,散文)《月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1月10日第55期,散文)《或人的悲哀》(《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3卷第12号,小说)1923年《徬徨》(《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4卷第1号;又载《北京周报》(日文版),3月4、11日,小说)《离开东京的前一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3月21日第68期,散文)《浮桑印影》(《学艺》,4月第4卷第10号,散文)《最后的命运》(《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日,散文)《丽石的日记》(《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4卷第6号,小说)《月色与诗人》(《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1日,杂论)《中国小说史略》(连载于《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21日、7月1日、7月11日、7月21日、8月1日、8月11日、8月21日、9月1日、9月11日;又以《中国历代小说》为题,连载于《北京周报》(日文版),8月5日~10月19日,杂论)《流星》(《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0月1日、10月12日、10月21日、11月21日、12月21日,小说)《秋别》(《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寂寞》(《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海滨故人》(《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4卷第10号、12月10日第14卷第12号,小说) 《淡雾》(《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12月1日,小说)《新的遮拦》(《星海》,12月10日,小说)《将我的苦恼埋葬》(《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2月11日,新诗)1924年《寄一星》(《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月11日,散文)《灰色的路程》(《东方杂志》,1月25日第21卷第2号,小说)《中国的妇女运动问题》(《民铎》,3月1日第5卷第1号,杂论)《沦落》(《小说月报》,4月10日第15卷第4号,小说)《旧稿》(《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5卷第5号,小说)《前尘》(《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5卷第6号,小说)《醉鬼》(《时事新报·文学周报》,6月30日第128期,小说)1925年《父亲》(《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6卷第1号,小说)《海滨消息——寄波微》(《京报副刊·妇女周刊》,3月,散文)《幽弦》(《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6卷第5号,小说)《胜利以后》(《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6卷第6号,小说)《呓语》(《京报副刊·妇女周刊》,9月2日,散文)《秦教授的失败》(《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6卷第10号,小说)《危机》(《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6卷第12号,小说)《海滨故人》(商务印书馆,7月初版,短篇集)《诗人李白》(《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专号”,杂论)《郭君梦良行状》(《时事新报·学灯》,12月7日,祭文)1926年《寄天涯一孤鸿》(《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7卷第10号,散文)《灵海潮汐致梅姐》(《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7卷第11号,散文)《寂寞》(《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7卷第12号,小说)1927年《蓝田的忏悔录》(《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8卷第1号,小说)《何处是归程》(《小说月报》,2月10日第18卷第2号,小说)《文学与革命》(《国闻周报》,5月22日第4卷第19期,杂论)《月夜孤舟》(《蔷薇周刊》,5月24日第2卷第26期,散文)《秋风秋雨愁煞人》(《蔷薇周刊》,6月14日第2卷第29期,小说)《憔悴梨花风雨后》(《蔷薇周刊》,6月21、28日第2卷第30、31期,小说) 《吊英雄》(《蔷薇周刊》,7月5日第2卷第32期,新诗)《愁情一缕付征鸿》(《蔷薇周刊》,7月26日第2卷第35期,散文)《妇女的平民教育》(《教育杂志》,第19卷第9号“平民教育专号”,杂论) 《归途》(《蔷薇周刊》,10月18日第3卷第46期,随笔)《英雄泪》(《蔷薇周刊》,12月5日第2卷第47期,新诗)《研究文学的方法》(《蔷薇周年纪念增刊》,杂论)《公事房》(《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小说)《牺牲》(《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剧本)1928年《曼丽》(北平古城书社,1月发行,短篇集)《寄波微》(《蔷薇周刊》,1月16日第3卷第53期,散文)《侦探》(《蔷薇周刊》,2月28日第3卷第58期,小说)《妇女的平民教育》[10](商务印书馆,4月,单行本)《弱者之呼声》(《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新诗) 《雪耻之正当途径》(《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杂论) 《祭献之辞》(《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祭文)《石评梅传略》(《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传记)《雨夜》(《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9卷第12号,小说)1929年《素心兰——夜的奇迹之一》(《鴞》,1月9日第4期,散文)《云萝姑娘》(《小说月报》,1月10日第20卷第1号,小说)《文学家的使命》(《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杂论)《夜的奇迹》(《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散文)《归雁》(《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8期,小说)《畸侣先生》(《真善美》,2月2日纪念一周年号外“女作家号”,小说)《星夜》(《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美丽的姑娘》(《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病中》(《河北民国日报副刊》,2月28日第65号,小说)《空虚——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1日第66号,新诗)《漠然——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5日第69号,新诗)《乞丐》(《华严月刊》,3月20日第1卷第3期,小说)《春的警钟》(《华严月刊》,4月20日第1卷第4期,散文)《树荫下》(《认识周报》,5月15日第1卷第16号,小说)《冲突》(《华严月刊》,5月20日第1卷第5期,剧本)《介之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不幸》(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穴中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秋声》(《华严月刊》,6月20日第1卷第6期,散文)《我生活在沙漠上》(《华严月刊》,7月20日第1卷第7期,散文)《青春的权威者》(《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亡命》(《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妇女生活的改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0月初版,平民读物)《来呵!我的爱人》(《蔷薇周刊》,9月10日第126期,新诗)《去年今日——悼石评梅》(《世界日报·评梅逝世周年纪念特刊》,10月6日,散文)1930年《人间天堂》(《益世报》,1月3~9日;又以《地上的乐园》为题,载《新月》,6、7月第3卷第5、6期,小说)《云鸥的通信》(《益世报》,2月14日~4月8日)《归雁》(神州国光出版社,3月,中篇小说)《东京小品·一、咖啡店,二、庙会,三、邻居,四、沐浴》(《妇女杂志》,12月第16卷第12号)1931年《灵海潮汐》(上海开明书店,1月初版,短篇集)《云鸥情书集》(庐隐、李唯建合著)(神州国光社,2月初版,书信集)《井之头公园》(《晨报副刊·学园》,2月25日第16号,散文)《几句实话》(《晨报副刊·学园》,3月26、27日第45、46号,散文)《苹果烂了》(《小说月报》,5月10日第22卷第5号,小说)《象牙戒指》(未完)(《小说月报》,6、7、8、9、11、12月10日第22卷第6、7、8、9、11、11号,小说)《东京小品·五、樱花树头》(《妇女杂志》,第17卷第5号,散文)《东京小品·六、那个怯弱的女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6号,散文)《东京小品·七、柳岛之一瞥》(《妇女杂志》,第17卷第7号,散文)《东京小品·八、烈士夫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8号,散文)1932年《搁浅的人们》(《读书杂志》,1月10日第2卷第1期,小说)《豆腐店的老板》(《读书杂志》,4月1日第2卷第4期,小说)《飘泊的女儿》(《申江日报·海潮》,9月18日第1号,小说)《云端一白鹤》(《申江日报》第4版,9月18日,古诗)《异国秋思》(《申江日报·海潮》,9月25日第2号,散文)《给我的小鸟儿们》(《华年周刊》,10月1日第1卷第25期,散文)《碧波》(《申江日报·海潮》,10月23日第4号,小说)《补袜子》(《申江日报·海潮》,10月26日第6号,小说)《野妓拉客》(《申江日报·海潮》,10月30日第7号,小说)《秋光中的西湖》(《申江日报·海潮》,11月13日第9号,散文)《给我的小鸟儿们(二)》(《申江日报·海潮》,11月20日第11号,散文)《给我的小鸟儿们(三)》(《申江日报·海潮》,12月11日第13号,散文)《跳舞场归来》(《申江日报·海潮》,12月25日第15号,小说)《小小的呐喊》(《女声》,12月第1卷第6号,小说)1933年《人生的梦的一幕》(《申江日报·海潮》,1月8日第17号,小说)《前途》(《前途》,1月10日创刊号,小说)《一个情妇的日记》(《申江日报·海潮》,1月15日、1月22日、2月5日、2月19日、2月26日第18、19、20、22、23号,小说)《好丈夫》(《女声》,1月15日第1卷第7期,小说)《一段春愁》(《时代画报》,2月1日第3卷第11期,小说)《女人的心》(《时代画报》,2月14日~5月5日,小说)《女人的心》(四社出版社,6月,中篇小说)《玫瑰的刺》(中华书局,3月,中、短篇集)《今后妇女的出路》(《女声》,3月16日第1卷第12期,杂论)《水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3月初版,平民读物)《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发刊词》(《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著作家的修养》(《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丁玲之死》(《时事新报·青光》,7月2日,杂论)《灾还不够》(《时事新报·青光》,7月7日,杂论)《屈伸自如》(《时事新报·青光》,7月14日,杂论)《监守自盗》(《时事新报·青光》,7月21日,杂论)《愧》(《时事新报·青光》,7月28日,杂论)《恋爱不是游戏》(《时事新报·青光》,8月4日,杂论)《花瓶时代》(《时事新报·青光》,8月11日,杂论)《我愿秋常驻人间》(《时事新报·青光》,8月18日,杂论)《男人和女人》(《时事新报·青光》,8月25日,杂论)《代三百万灾民请命》(《时事新报·青光》,9月1日,杂论)《水灾》(《女声》,9月1日第1卷第23期,小说)《中学时代生活的回忆》(《女声》,9月16日第1卷第24期,散文)1934年《我的创作经验》(《女青年月刊》,3月第13卷第3期,杂论)《窗外的春光》(《人间世》,4月5日第1期,散文)《读诗偶得》(《人间世》,5月2日第4期,散文)《象牙戒指》(商务印书馆,5月,长篇小说)庐隐- 生平简介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
海滨故人

2、作者简介: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
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3、《海滨故人》中的主人公讲:露沙、玲玉、莲裳、云青、宗莹露沙:幼时家中轻待,爱在图书馆看人写文,面庞清瘦,体格刚强,“短小精悍”,脾气爽快,心思极深,活泼诙谐。
玲玉:富有情感,体格瘦弱,爱笑爱哭,喜爱人们的赞美和温存,认为世界的伟大和神秘只是爱的作用。
云青:理智,整天理讲义,记日记,性情圆和,拘谨,级友会和爱国运动,都只肯出点子或帮忙,从来不留名,“薛宝钗”莲裳:为人周到,学音乐,似乎总是不解人间烦恼宗莹:娇艳,爱艳妆,爱听夸耀之词,常说些过分的话。
“人生的乐趣,就是情”,“情迷”4、主要内容:《海滨故人》是庐隐的成名之作和代表作,同时也是她作为“苦恼的夜莺”歌唱的结晶。
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批“五四”知识青年从追求到幻灭的心灵历程、作品的主人公露莎和她的同窗好友玲玉、莲裳、云青、宗莹,这群在女高师范读书的青年本来“都是很有抱负的人,和那醉生梦死的人不同”。
她们天真活泼,假期住在海边,“对着白浪低吟,对着激越高歌”,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她们产生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强烈的愿望。
她们以“探索人生”为己任,但“人生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她们并不清楚。
她们抱着美妙的幻想走向生活,希望做一个“社会的人”,可是年青的心灵同旧的习俗观念又难以割断。
于是,当她们接触爱恋,踏入社会时,便“不幸接二连三都卷入愁海了”。
露莎为着思考“人生到底是作什么…”而犯了哲学病,不由得产生了究竟是知识误我,我误知识?”心理,“弄得精神衰颓”,陷入了苦闷的深渊。
庐隐作品

庐隐作品
1920年《一个著作家》第一篇短篇小说(第一次以庐隐的笔名) 1922年短篇小说《或人的悲哀》,中篇小说《海滨故人》(代表作) 1925年第一部小说集《海滨故人》出版其中《或人的悲哀》被译成德文连载
1927年结集出版《灵海潮汐》和《曼丽》两书
1929年中篇小说《归雁》,散文《夜的奇迹》
1930年《东京小品》及长篇小说《象牙戒指》
1931年中篇小说《女人的心》,《地上的乐园》
1932-1934年长篇小说《火焰》,杂文《监守自盗》《代三百万灾民请命》《花瓶时代》《男人和女人》《今后妇女的出路》
1934年之后出版《庐隐自传》,《火焰》,《东京小品》及译作《格列佛游记》
庐隐风格
庐隐的抒情风格,清浅直切,又不失隽丽潇洒,缠绵悱恻与慷慨悲歌间有,笔锋常带感情;庐隐的小说基调,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影响,风格感伤,基调悲戚,可与同时期的郁达夫媲美;她的作品带有浓厚的自叙色彩,大多数采用日记或书信或讲故事的形式,这在“五四”小说家中可谓首屈一指;她的语言流利、自然、真切,纤细而不失酣畅;她小说的结构趋向散文,在缺少约束的行文中浸透着浓郁的感情,细腻蕴藉,沉哀入骨,前期作品结构松散,词藻华丽,
后期有长足的进步。
人物评价
庐隐是一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
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没有摆脱悲哀的色调。
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作梦还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几乎苦苦挣扎了一生。
她,或她作品里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把悲哀看作是伟大的圣者。
庐隐

• 泪,这样他们俩渐渐亲密起来。接着林鸿俊向她 这样他们俩渐渐亲密起来。 提出结婚,而她的母亲和哥哥觉得他太没深造, 提出结婚,而她的母亲和哥哥觉得他太没深造, 家又穷,因此拒绝了他。 家又穷,因此拒绝了他。当时庐隐正莫名其妙地 憎恶和恐惧结婚,并想过一生独身的生活。但母 憎恶和恐惧结婚,并想过一生独身的生活。 亲和哥哥的作为激起了她一腔义愤, 亲和哥哥的作为激起了她一腔义愤,她觉得自己 有必要挺身仗义反对母亲和哥哥, 有必要挺身仗义反对母亲和哥哥,于是给母亲写 了一封信: 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 了一封信:“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 都愿承受。 母亲深知庐隐倔强的性格, 都愿承受。”母亲深知庐隐倔强的性格,只好答 她签了字,接受母亲的条件: 应。她签了字,接受母亲的条件:大学毕业后才 能举行婚礼。 能举行婚礼。 • 1916年,她十八岁,中学毕业。但当时还没 年 她十八岁,中学毕业。 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 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暂时不能继 续升学。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 续升学。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 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无可奈何地思考着,彷徨着。 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无可奈何地思考着,彷徨着。
•
在1917—1918年间,应在安庆省立安徽女师附 1917—1918年间, 年间 小当校长、 小当校长、原北京慕贞学院同学舒畹荪女士的邀 她要远走高飞了。这时她心里跳跃着活力, 请,她要远走高飞了。这时她心里跳跃着活力, 摆脱家庭,独立生活的理想兴奋着她, 摆脱家庭,独立生活的理想兴奋着她,在她回忆 起安庆任教时的心情时写道: ……到火车站 到火车站, 起安庆任教时的心情时写道:“……到火车站, 我匆匆的买好车票,心雄万夫似的跳上车子, 我匆匆的买好车票,心雄万夫似的跳上车子,当 车轮蠕蠕而动,我和表哥告别时, 车轮蠕蠕而动,我和表哥告别时,在 我心头没有离愁,没有别绪, 我心头没有离愁,没有别绪,只有 情绪, 一股洒然的 情绪,充塞着我的灵 宫。我觉得这十余年如笼中鸟般 的生活,我实在厌倦了, 的生活,我实在厌倦了,时时我 希望着离家,去过漂流的生活。 希望着离家,去过漂流的生活。”
窗外的春光

窗外的春光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
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窗外的春光几天不曾见太阳的影子,沉闷包围了她的心。
今早从梦中醒来,睁开眼,一线耀眼的阳光巳映射在她红色的壁上,连忙披衣起来,走到窗前,把洒着花影的素幔拉开。
前几天种的素心兰,已经开了几朵,淡绿色的瓣儿,衬了一颗朱红色的花心,风致真特别,即所谓冰洁花丛艳小莲,红心一缕更嫣然”了。
同时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喷鼻醒脑,平板的周遭,立刻涌起波动,春神的薄翼,似乎已扇动了全世界凝滞的灵魂。
说不出是喜悦,还是惆怅,但是一颗心灵涨得满满的,一非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不,这连她自己都不能相信;然而仅仅是为了一些过去的眷恋,而使这颗心不能安定吧!本来人生如梦,在她过去的生活中,有多少梦影已经模糊了,就是从前曾使她惆怅过,甚至于流泪的那种情绪,现在也差不多消逝净尽,就是不曾消逝的而在她心头的意义上,也已经变了色调,那就是说从前以为严重了不得的事,现在看来,也许仅仅只是一些幼稚的可笑罢了!兰花的清香,又是一阵浓厚的包袭过来,几只蜜蜂嗡嗡的在花旁兜的圈子,她深切的意识到,窗外巳充满了春光;同时二十年前的一个梦影,从那深埋的心底复活了:一个仅仅十零岁的孩子,为了脾气的古怪,不被家人们的了解,于是把她送到一所囚牢似的教会学校去寄宿。
那学校的校长是美国人,——个五十岁的老处女,对于孩子们管得异常严厉,整月整年不许孩子走出那所筑建庄严的楼房外去。
四围的环境又是异样的桔燥,院子是一片沙土地;在角落里时时可以发现被孩子们踏陷的深坑,坑里纵横着人体的骨骼,没有树也没有花,所以也永远听不见鸟儿的歌曲。
春风有时也许可怜孩子们的寂寞吧!在那洒过春雨的土地上,吹出一些青草来有一种名叫辣辣棍棍”的,那草根有些甜辣的味儿,孩子们常常伏在地上,寻找这种草根,放在口里细细的嚼咀;这可算是春给她们特别的恩惠了!那个孤零的孩子,处在这种阴森冷漠的环境里,更是倔强,没有朋友,在她那小小的心灵中,虽然还不曾认识什么是世界;也不会给这个世界一个估价,不过她总觉得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是有些乏味;她追求另一个世界。
说道庐隐

说道庐隐,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她。
在五四女作家中,她没有冰心的知名度,甚至曾一度被人遗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庐隐的光芒也在慢慢绽放。
她的作品所体现的独特价值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研究和探讨。
这位与冰心同时代的作家,因为家庭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作品风格与冰心的风格相差甚远。
她的降生对家人来说不是幸运而是灾星。
孩提时代就遭到家人的厌恶,这让庐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五四”时期,她在学校读书,汲取了新文化。
这对庐隐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她大胆地追求婚姻和恋爱的自由,更加追求独立的人格。
茅盾认为:“庐隐是文化运动‘五四’的产儿。
与“五四”运动具有血统关系。
”1她作品中的新女性接受“五四”洗礼,追求的同时却又在迷失。
她们在婚姻、爱情、人生理想的追求之路上,表现出了“五四”时代特有的痛苦、挣扎、彷徨、迷失的特点。
庐隐把自己短暂的一生都放在了女性解放的事业上。
通过小说来揭示“五四”新女性的状态。
她以自己和朋友的人生体验为蓝本,书写了一个个找不到自我、痛苦、迷茫的女性形象。
她也一直在寻求女性如何彻底解放、获得独立的方法。
这时的庐隐是觉醒的,因为她始终关注新女性的命运。
一、庐隐小说女性形象的成因(一)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被大家广泛提及的词语。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最先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这时的女性群体也开始觉醒,她们走出家庭,走入新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
因此,“妇女解放运动”也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庐隐较早的接受了启蒙思想,成长为了一位新式女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初,庐隐正就读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这场运动席卷了全中国,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唤醒了中国人的觉醒意识。
在这样一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时期,庐隐身上自然显示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庐隐在《今后妇女的出路》一文中曾说:“女子失掉了独立的人格,失掉了社会的地位,埋没了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五四时期与冰心、林徽因同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庐隐首先介绍庐隐的生平与创作,一、悲惨的童年生活1898年5月4日出生,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
庐隐的父亲是前清举人,母亲是一个不曾读书的旧式女子。
出生时恰逢外祖母过世,被视为“不祥之物”。
母亲认定她是一颗灾星,便把她交给一个奶妈去喂养。
婴儿时代的庐隐,从未享受过母亲甜蜜的抚爱,全家人都讨厌她;两岁时生了一身疥疮,满了三岁,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但她却养成了爱哭、爱闹、拗傲的脾气。
这时她得了极重的热病,母亲对她完全绝望。
慈母般的奶妈把她带到山青水秀的乡下,村野的空气和阳光使她很快健康起来。
1901年父亲前往长沙任知县,她回到了父母的身边,随行父亲,可是她却悒悒终日,总是怀念着养育她的奶妈望着海水哭闹,竟哭得父亲心头起火,抱起她便向碧水抛去,幸亏被一个听差搭救,才免一死。
1903年父亲因心脏病在长沙去世,寄居在北京舅父家,受尽歧视。
甚至每逢舅父家里有什么喜事或请客,母亲便把她锁在另一个院子里,怕她为他们丢脸。
1909年入教会慕贞小学小学部住读,学习单调严酷。
每天吃老米饭、窝窝头和不放油的咸菜。
在这里她的脚长了疮,几乎使她成了残废;后来肺管破裂,又吐血又止。
二、独立的少女时代1912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小,1913年入师范预科。
在学校还得了一个“小说迷”的绰号,连家里人都知道她爱看小说。
她曾说:“我发现了看小说的趣味,每天除了应付功课外,所有的时间,全用在看小说上,所以我这时候看的小说真多,中国几本出名的小说当然看了,就是林译的三百多种小说,我也都看过了,后来连弹词,如《笔生花》、《来生福》一类的东西,也搜罗净尽……”1916年,她十八岁,中学毕业了。
但当时还没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暂时不能继续升学。
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
在母亲和表哥们的活动下,竟被北京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多园艺教员。
然而她对家事园艺于根本一窍不通,这个学校的学生多半个子比她高,有的年龄比她大,三年级有几个学生对她教课不满意,说她念错了字,园艺讲不清。
这种挑剔正中了她的心愿,使她有了借口,于是春假过去,便悄然辞职,结束了她最初的教学生活。
辞职后,在1917—1918年间,应在安庆省立安徽女师附小当校长、原北京慕贞学院同学舒畹荪女士的邀请,来到安庆小学。
在安庆这所小学,她担任体操、国文、习字和史地等课,得到许多学生心悦诚服的赞叹。
但那里环境腐败,流弊积年,守旧的教员视言论激烈的庐隐为名教反叛的危险人物,在怕被挤掉饭碗的原校教员的怂恿下,一些学生开始在课堂上同她作对,给她难堪。
在这个受气的环境里,熬到了暑假,她像逃出了牢笼,回到了北京。
1919年考入北京国立高等女子师范专科学校国文部。
三、精彩的大学时代庐隐怀着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告别了幼稚的时代,“五四”时代的新思潮、新思想冲淡了庐隐心中与家人不和的悲哀,她精神焕发、时常处于兴奋之中,废寝忘食地东奔西跑,她和十几个志趣相投的人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社会改良派,参加了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召开的成立会,庐隐的入会号数为“13”,是该会最早的成员之一。
大学毕业前夕,和全班同学为了筹款去日本,自编自演新戏,在李大钊的导演下,以《孔雀东南飞》为底本,改编为五幕话剧,公演后不仅赚了钱,还得到了公众普遍的好评。
在女高师中,她同几个年龄相仿、志趣不凡、都爱喜笑的朋友自称为战国的四公子,她被封为孟尝君。
苏雪林《戏赠本级诸同学》曾写:“子昂翩翩号才子,目光点漆容颜美,圆如明珠走玉盘,清似芙蓉出秋水(陈定秀)。
亚洲侠少气更雄,巨刃直欲摩苍穹。
夜雨春雷茁新笋,霜天秋准抟长凤(黄英君自号亚洲侠少)。
横渠(张雪聪)肃静伊川少(程俊英),晦庵(朱学静)从容阳明峭(王世瑛),闽水湘烟聚一堂,怪底文章尽清妙。
”以诗句来形容定秀之美,庐隐之雄,世瑛之俏,俊英之少。
四、漂泊的教书生活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
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
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
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
五、惊世骇俗的婚恋庐隐17岁时,她在舅父家里认识了一位表亲林鸿俊。
这位少年读书不多,人却聪明漂亮,其家境贫穷,无依无靠。
庐隐从他手里借了徐枕亚的那本描写一个多情而薄命的女郎的遭遇的小说《玉梨魂》,情节凄婉,使她淌了不少眼泪。
后来他发现庐隐是一位多情的人,于是便给她写了一封述说自己平生不幸的信,庐隐看后十分同情,且为他也洒了眼泪,这样他们俩渐渐亲密起来。
接着林鸿俊向她提出结婚,而她的母亲和哥哥觉得他太没深造,家又穷,因此拒绝了他。
当时庐隐正莫名其妙地憎恶和恐惧结婚,并想过一生独身的生活。
但母亲和哥哥的作为激起了她一腔义愤,她觉得自己有必要挺身仗义反对母亲和哥哥,于是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
”林鸿俊大学毕业后,在一个糖厂当了工程师,经济好了起来,他开始要求要庐隐不要再出去抛头露面,而是与他结婚,回家相夫教子。
但这时的庐隐,已经发觉了他们的志趣不同,她给一位好友写信说:“林来信总讲他目前的低位、收入、享受,太庸俗了。
我已经回信,请他另找高明。
”性格慷慨豪爽的庐隐,做事也相当有魄力,果真不顾家人的反对,世人的眼光,干脆利落地与林鸿俊解除婚约。
在女高师时,为了福建的问题,她被女师大选为福建同乡会代表,在这里,她认识了郭梦良,郭梦良当时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他们一起创办了《闽潮》杂志,郭梦良任总编辑,庐隐任编辑。
郭梦良性格温和,人品好,有思想,有才华。
他很欣赏庐隐,并暗中追求她,可是,他也坦言,他是有家室的人。
庐隐陷入两难境地中,经过痛苦的思考和抉择后,她给郭梦良写信:“只要我们有爱情,你有妻子也不要紧”1923年夏,庐隐不顾家庭、朋友的反对和强烈的社会舆论谴责,与有妻室的郭梦良南下在上海一品香旅社举行了婚礼。
(苏雪林:“不应当拿平凡的尺,衡量一个不平凡的文学家。
”)但是,结了婚,一方面她满足了,同时也失望了——她理想的婚姻生活和婚后的生活实际完全相反。
结婚后,庐隐和郭梦良一起回福建老家探亲,在这里,郭的妻子,把她当“小妾”看,婆婆对她也极其刻薄,而结婚不久,她的母亲郁郁离世,庐隐强烈要求回上海,但也在家庭琐事中沉浮,忙于洗尿布,忙于柴米油盐。
更不幸的是,1925年10月郭病逝,留下只有10个月的女儿这时期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庐隐被悲哀浸透。
直到1928年结识比她小八岁的清华大学的学生--乐天派青年诗人李唯建。
他是一位向着生命的途程狂奔的青年。
他们相识不久,由友谊便发展到了恋爱。
这时,她从‘重浊肮脏的躯骸中逃逸出来了”,她成了一朵花,一只鸟,一阵清风,一颗亮星;她觉得“前面有一盏光明的灯,前面有一杯幸福的美酒,还有许多青葱的茂林满溢着我们生命的露滴”,“宇宙从此绝不再暗淡了”……似乎是爱情又一次照亮了她!于是1930年秋,她又不顾一切,宣布与李唯建结婚了。
他们东渡日本,寄居在东京郊外,努力开垦他们成熟的爱情生活和创作前程。
庐隐一生受了很多苦,当她的思想和创作开始转向的时候,不幸在1934年5月,因难产手术,开刀后流血不止,高烧不退,遂于13日11点20分逝世于上海大华医院十四号病室,年仅三十六岁。
六、丰硕的文学创作1920年开始创作,有新诗、有杂论。
笔名庐隐,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意,不愿人们识其内心世界。
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
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
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
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
回国后,生活在杭州,写出了长篇《象牙戒指》,出版了一部短篇集《玫瑰的刺》。
离开杭州到上海后,发表了她的中篇小说《女人的心》及短篇小说《情妇日记》,创作了中篇小说《地上的乐园》和《火焰》。
庐隐创作的艺术特点1、带“自叙传”的性质题材多是自己及同学、友人、家人的浮沉与悲欢。
都是现实主义的,因为它们反映了社会的一个侧影,是真实的现实。
2、悲哀的主旋律庐隐是一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
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没有摆脱悲哀的色调。
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作梦还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几乎苦苦挣扎了一生。
她,或她作品里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把悲哀看作是伟大的圣者。
庐隐作品倾向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1>身世所致。
她的生活环境是冷酷的,她几乎没有父母之爱,没有亲人之情,她在家奴般的生活里感情受到了摧毁;到了成年,其遭遇又十分不幸,亲人的相继死亡,这残酷的命运,使她悲痛欲绝。
2>时代原因。
作为社会的人,都会关心社会的。
“五四”运动初的“学生会时代”,庐隐是一个活跃分子,她是带着“社会运动”的热情跨进文坛大门的。
当“五四”运动落潮后,在庐隐面前,社会似乎堵死了所有路口,再加上自身的遭遇,这使她陷入痛苦的重围。
人们所说的“庐隐的停滞”就是在这种主客观的条件下产生的,3、广泛采用日记和书信形式日记体、书信体、第一人称,都是便于抒写个人痛苦的经历、不幸的遭遇和苦闷彷徨的情绪的表现形式。
4、重心境描写和情绪抒发不注重外部事件的描写,人物形象多雷同,缺乏情绪清晰度和立体感,结构亦较松散。
5、融合中西的婉约文风抒情风格清浅直切,又不失隽丽潇洒,缠绵悱恻与慷慨悲歌兼而有之。
庐隐小说的价值拓展了女性婚恋题材领域,现代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
突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呼喊出一个觉醒了的“人之子”的真实心声,反映了“五四”的时代个性解放思潮的高涨。
苏雪林《关于庐隐的回忆》曾有以下记录:庐隐第一次给我的印象,似乎不怎样动人,身材短小,脸孔瘦而且黄,而且身在客中,常有抑郁无欢之色,与我们谈话时态度也很拘束。
庐隐到了北京以后好像换了一个人,走路时跳跳蹦蹦永远带着孩子的高兴。
谈笑时气高声朗,隔了几间房子,还可以听见。
她同舒畹荪一样,说话时总要夹几句骂人的话,“屁”字整天挂在口边。
这个极不雅驯的字由她说出来竟变得很有趣。
庐隐虽然不大用功,功课成绩却常列优等。
庐隐外表虽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甚或骄傲得难以教人亲近,其实是一个胸无城府,光明磊落的人。
她做小说也像窗课一般从不起草,一支自来水笔在纸上飕飕写去,两小时内可以写二三千字。
她的小说虽然气机流畅,笔致爽利,而结构不甚曲折,意境也不甚深沉。
在庐隐的作品中尤其是《象牙戒指》,我们可以看出她矛盾的性格。
……庐隐的苦闷,现代有几个人不曾感觉到?经验过?但别人讳莫如深,惟恐人知,庐隐却很坦白地暴露出来,又能从世俗非笑中毅然决然找寻她苦闷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