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女作家庐隐作品的丰富蕴含

合集下载

没落女作家庐隐的“悲哀”和缘由

没落女作家庐隐的“悲哀”和缘由

南方论刊·2015年第2期文化长廊没落女作家庐隐的“悲哀”和缘由林 芬 李乐平(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摘要】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变革,孕育了一代作家。

庐隐作为新式女性,常以感伤哀婉的抒情笔调,抒写觉醒的知识女性在社会奋斗、爱情追求途中的种种坎坷与不幸。

她举起悲哀的旗帜,向着丑恶社会发出自己的呐喊,于悲苦中不忘询问人生出路,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社会责任感。

庐隐对“五四”时期女性生存困境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发掘出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困厄和悲哀,但她并非为悲哀而写悲哀的作家。

相反,她是通过描写悲哀,寻求精神力量来抗争悲哀,以泪眼探寻生命真谛。

她利用“悲哀”意识来唤醒沉溺于现实的人们,鼓励人们正视现实,鞭策人们转变观念,指导人们勇于反抗,积极倡导个性解放与自由。

【关键词】庐隐;悲哀;缘由;精神力量“五四”时期,各种新思潮都在文学发展史上留下独特印记。

作为“五四”产儿,觉醒的新女性庐隐,同样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发展增光添彩。

然而,庐隐所代表的“悲哀”文学,却在中国文学不断革新发展的今天渐渐明珠蒙尘。

相对于同时期的冰心、萧红等,庐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长期被忽视。

我们认为庐隐应该受到重视,重回大众视野。

本文意欲探究庐隐悲哀的内容和缘由以振奋人心,让悲哀主义色彩所蕴藏的精神能量重新散发出来。

一庐隐是五四时期具有浓厚感伤主义色彩的女作家。

正如苏雪林所言:“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

”[1]悲哀指示了庐隐的一切,她在《庐隐自传》中自称是“悲哀的叹美者”,认为“无论什么东西,到了我这灰色的眼睛里,便染上了悲哀的色调”。

[2]在她笔下流淌的是浸着悲哀的血液,她以一种自觉形态去追求悲哀。

为何在朋友印象中“豪爽痛快”者会形成如此悲哀基调,写下那么多命运悲凉的女性人物?我们试着结合庐隐生平,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

家庭成长经历的无奈是其内因。

庐隐笔下的悲哀世界,与她童年的遭遇息息相关。

03(庐隐-人生路上的)

03(庐隐-人生路上的)

2
女高师“四公子”:
程俊英和庐隐、世瑛、定秀友善,四人志趣相投,学术相 讨,生活相共,衣服相同,时人称为“四公子”。
苏梅(字雪林)《戏赠本级诸同学》长歌一首,其中一则 涉及“四公子”: 子昂翩翩号才子,目光点漆容颜美,圆如明珠走玉盘,清 似芙蓉出秋水(陈定秀)。 亚洲侠少气更雄,巨刃直欲摩苍穹。夜雨春雷茁新笋,霜 天秋淮搏长风(黄庐隐,自号亚洲侠少)。
福州三才女(冰心、林徽因、庐隐)
5
► 1922高师毕业从教,1923与民主主义者郭孟
良结婚,婚事轰动一时。1925郭病逝,后又 经历好友石评梅、大哥早亡的打击。为谋生在 各地教书、做编辑,坚持写作。苦海中挣扎阶 段。 ► 1928与青年李唯建相恋,跳出苦海,她感到 自己“从重浊肮脏的躯骸中逃逸出来了,成了 一朵花、一只鸟、一阵清风、一颗亮星,前面 有一盏光明的灯,一杯幸福的美酒,还有许多 青葱的茂林满溢着我们生命的露滴。” 《云 鸥情书集》68封。1930东渡日本,并结婚。 1931回国居上海,创作开始发生转变, 1934.5.14因难产病逝。
第三讲 庐隐:人生路上 的怯者
1
► 一、庐隐生平简介
黄英(1899-1934) 封建官僚家庭,6岁丧父 随母居舅家,从小体弱多病。1912考入北京女 子师范学校的附小,后入中学。毕业后,在北 京、安徽、河南等地教书为生。1920考入北京 国立女子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参加五四运动, 开始写作,笔名“庐隐”。 第一部发表的作品是《一个著作家》,以问 题小说步入文坛,后集中书写两性之爱的痛苦。 发表了著名的《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 《归雁》、《象牙戒指》、《胜利以后》、 《何处是归程》等作品。
18
► “纵使有爱情,也仅仅是爱情。‛ ► ‚在今日的世界,男人或女人在求爱的时

反男权的女性主义叙事——以《丽石的日记》为例

反男权的女性主义叙事——以《丽石的日记》为例

反男权的女性主义叙事——以《丽石的日记》为例作者:王丽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王丽君(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庐隐的小说《丽石的日记》以丽石与沅青的姐妹情谊书写,在现代文学史上首创同性恋文学写作,为我们呈现了知识女性的角色焦虑。

作家以小说的形式,探讨两性关系、婚姻模式,表达了建构自我的性爱模式和理念的企图。

小说强调女性之间纯粹的姐妹情谊,所以,庐隐笔下的同性恋书写,呈现出模糊和暧昧的状态,这种情感模式类似于女性联盟,是对男权中心社会的反叛,同时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关键词:角色焦虑;性别跨界;主体性;姐妹情谊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89-02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研究课题“庐隐小说的文体特征及其影响研究”(NJzc13314)庐隐的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以问题小说著称,探讨人生问题、社会问题,作为女作家,她更关注女性,女性的生存环境、社会地位、心理取向、精神需求,在《丽石的日记》中庐隐同样关注女性的性别特征,作品以丽石与沅青的姐妹情谊书写,在现代文学史上首创同性恋文学写作,为我们呈现了知识女性的大胆突破。

但庐隐在小说中也不可避免地提及到了女性在如此行为之下的角色焦虑。

在男权社会里,女性一直被当作配角出现在男性的世界里,女性的这种附庸或附属的地位,被五四时代思潮冲击下的庐隐悟得比较透彻。

女性与男性,口号上可以喊出平等,但事实上永远不可能平等。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男性的至高无上的姿态是女性无论如何反抗也改变不了的,于是就有了庐隐笔下的知识女性们心理上与精神上的双重压抑与哀叹。

庐隐的小说多从女性的角度看待两性关系,即使是女性的悲哀与凄凉,但庐隐却悲而不伤,一直以一个悲哀的叹美者的姿态出现在文坛。

这似乎也显示了她是现代女性中的女汉子。

庐隐擅长以日记体的方式结构小说。

在《丽石的日记》中,作者首先交代女主人公丽石真正的死因,并不是医生说的死于心脏病,而是死于心病。

回到“海滨”说“故人”——论庐隐创作的女性视角剖析

回到“海滨”说“故人”——论庐隐创作的女性视角剖析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回到“海滨”说“故人”——论庐隐创作的女性视角学院:文化传媒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 ****************:***教师职称:教授填写日期: 2014 年 03月 05日摘要庐隐是被“五四”的惊雷从浓厚的封建的氛围中震觉醒的一个女性。

她作为“五四”后的第一代女性新文学作家,有着特殊的女性观,而其女性视角的选择建构了她独特的文学世界。

庐隐在《海滨故人》集中塑造了一系列为追求人生意义而陷入矛盾、苦闷、彷徨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

通过她们反映了“五四”时代青年女性矛盾而复杂的心理。

庐隐以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知识青年女性苦闷、彷徨的各种心理著称。

在对女性命运酣畅淋漓的书写中,庐隐细腻地描摹了女性独特的情感方式和心理体验,以及在父权制和男性霸权社会里的困惑与生存困境。

同时女性视角的选择也使其叙事方法受到了约束,第一人称叙事方法的使用,自我浪漫的抒情方式以及自叙传手法的运用等,使其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关键字:庐隐海滨故人女性观女性视角女性形象AbstractLu Yin was the air of the "May 4th" from feudal atmosphere of starting, the awakening of a female.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female literature after the "May 4th" writer, she has a special view of women, the choice of the female perspective to construct the unique literary world, reflecting the "May 4th" era knowledge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psychology of the female, also outlined a series of in anguish images of women in pursuit of meaning of life. Lu Yin to good at describing various mental anguish wanders the intellectual women. In saturated -- with the fate of female writing, female uniqu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way and the existential plight and confusion in the male society are expressed in detail. At the same time, the choice of the female perspective also restrict the choice of its narrative method. The use of the first-person narrative methods, and capitalism on the use of the technique, etc., to make it work with the extraordinary splendrous of romanticism.Keywords: Lu Yin Memorize the seaside female view female perspective Female Characters目录摘要 (2)Abstract (2)前言 (4)一、庐隐的女性观 (4)(一)、庐隐的女性观及其成因 (4)二、庐隐《海滨故人》中的女性视角 (6)(一)、女性视角观照下的社会 (6)(二)、女性视角关照下的女性形象 (6)(三)、女性视角关照下的男性形象 (8)三、女性视角关照下的叙事方式 (9)(一)、自我浪漫的抒情方式 (9)(二)、浓厚的自叙传色彩 (10)四、总结 (11)五、致谢词 (12)六、参考文献 (13)前言庐隐,原名黄淑英,又叫黄英,福建闽侯人。

庐隐《象牙戒指》症候分析

庐隐《象牙戒指》症候分析

庐隐《象牙戒指》症候分析摘要:庐隐作为“五四”新时期女性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女性主体意识为我们塑造了一群生命意识觉醒的“新女性”群像在人生道路上的磕磕绊绊,庐隐在《象牙戒指》中以其敏感的女性独特生命意识,道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本文试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入手,寻找小说症候,力求一览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问题,对《象牙戒指》进行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庐隐;《象牙戒指》;症候;女性意识《象牙戒指》这部小说以“我”和“素文”两个知识女性对其好友“沁珠”的死的回忆而展开的,也是她们为了纪念她而写的。

其中素文手上带的“象牙戒指”是故事述说的切入点。

小说的真正主人公就是“张沁珠”了,它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坎坷的、凄凉的和不堪回首的。

用庐隐《海滨故人》中的一句话来说便是“矛盾而生,矛盾而死”。

伍念秋与沁珠同是“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受到近代西方思想意识之洗礼,久而久之滋生成了骨子里的叛逆、反抗精神。

他们渴望自由,追逐自由之幸福;反抗传统,鄙夷“旧社会”的一切。

传统家庭婚姻更是横亘在这条自由之路的主要障碍,理所当然,这也首当其冲成为了伍念秋的一块“疮疤”,在新时代必欲除之而后快,“曹子卿”也不例外。

青年男女,好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花,美丽的颜色足以安慰自己,诱惑别人,芬芳的气息,足以满足自己,迷恋别人。

沁珠就像这朵含苞待放的玫瑰,激发了多少想攀折的新青年的欲望。

伍念秋与沁珠从相识、相知到相爱,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青年男女相互爱慕而产生的激烈情愫澎湃着,汹涌着,注定在两个人间掀起大波,只因为伍念秋的欺骗,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爱”,而他给与沁珠的却是累累伤痕。

伍念秋受五四文化的强烈熏陶,是那个时代的新青年,有知识有思想有觉悟,自主自由是他们的追求,因而他们反抗传统,特别是家庭包办婚姻!爱情是两个人的幸福,追求个人幸福也无可厚非,但当一个人的爱成为了对方的负担,那么这种爱变成了个人极端的自私行为。

伍念秋已为人夫,为人父,家有妻儿老小却对沁珠紧紧追逐,当他已经完全俘获了沁珠的心时,苦苦哀求沁珠的原谅,不要离开他,当然沁珠在这场爱的角逐中选择了退出。

论庐隐创作中的悲哀之情与感伤主义

论庐隐创作中的悲哀之情与感伤主义

奥斯汀 的反 传统的观 点在伊利莎 白身上得到完整 的体现 。当时 的社会 认为妇 女的传 统美德是 “ 顺从” ,要求 女性 要压制 自己的所有感 情,而伊利 莎 白却根本 不在 乎这些虚 伪的条条框 框 。她可 以穿越 泥泞 的田野,去看 望 生病 的姐姐 , 而不在乎别人视她为 “ 野 丫头” 。当时英国社交界的规定是 : 如 果一个家庭有 几个女儿 ,那么在姐姐 出嫁 之前, 妹妹是不能进入社交界 的。 伊利莎 白向这种世俗观念提出了挑 战: “ 如果因为姐姐无法早嫁 , 或是不愿 早 嫁 ,做妹妹 的就不能社 交和娱乐 ,我 想这 可就太委 屈她们 了。小妹和大 姐 同样有 权利 享受青春的乐趣。 ”面对 高 高在上 ,飞扬跋扈 的凯 瑟林 ・ 德宝 夫 人,她据理 力争 ,毫不 失 自己尊严 和 人格 。向权 势低头 ,对 她是决不可 能 的事 。当凯 瑟林 ・ 德宝 夫人干涉她和 达西的感情时, 她 当面谴 责对 方是 “ 浅 薄无聊” ,认为她根本没有权利 过问别 人的事情。她还理直气壮地说 :“ 怎么 做会使我 幸福 ,我就 怎么做 ,你管 不
可 医 治 的悲 哀 , 有 的 是 不 可 医 治 的 悲哀 。 我 们 的 悲 哀 ,是 不 可 医治 的根 本 的 烦 冤 。 除 非 毁 灭 ,是 不 能 使 我 们 与 悲 哀相 脱 离 。 ” 庐 隐 是 五 四时 期 具 有 浓厚 感 伤 主 义 色彩 的 一 位 女 作 家 ,正 如 苏 雪林 所言 ,她 的作 品 “ 总 是 充 满 了 悲 哀 、 苦 闷 、 愤世 、嫉 邪 ,视 世 间 事 无一 当意 ,世 间 人 无 一 惬 心 。 ” 综观 庐 隐 的 人 生 及 其 创 作 ,悲 哀 之 情 与 感 伤 主 义 都 充 盈 于 其 中。 【 关 键 词] 庐 隐 :感 伤 :情 怀

庐隐的觉悟与沉迷

庐隐的觉悟与沉迷

庐隐的觉悟与沉迷作者:李玲……在文章里,我是一个易感多愁脆弱的人,--因为一切的伤痕,和上当的事实,我只在写文章的时候,才想得起来,而也是我写文章的唯一对象,但在实际生活上,我却是一个爽朗旷达的人。

尽管存在着“文章中的我”与“实际生活上”的“我”相矛盾的现象,庐隐的创作仍被称为自叙传的文学。

这是因为我并不是象从前人们所说“有心人”的那种故意把伤心事藏起,装出假快活的样子。

在我写文章的时候,也不是故意的无病呻吟,说也奇怪,只要我什么时候想写文章,什么时候我的心便被阴翳渐渐的遮满,深深的沉到悲哀的境地去。

只要文章一写完我放下笔,我的灵魂便立刻转变了色彩,我无挂碍的生活,我发出真心的笑来。

(《庐隐自传》)无论是易感多愁脆弱,还是爽朗旷达,都是庐隐的内心真实。

爽朗旷达多溢于日常生活,因而庐隐短暂的人生奏出了强者之音。

易感多愁脆弱却是与爽朗旷达对立统一于庐隐的个性中,使她的创作心理呈现出弱者的心态特点。

创作中的弱者心态,并没有使庐隐或庐隐笔下的自叙性主人公对观念中反对的封建意识、男权传统妥协屈服,而是使她笔下的人物在毅然反抗封建男权传统的同时,又都沉浸、迷失在浓重的悲哀中无力自拔。

庐隐的文学是软弱的觉醒者的文学。

唯其是觉醒者,她才能自觉站在觉醒男女相一致的立场上审视父辈的罪恶,完成了其他“五四”女作家难以坚决完成的精神弑父之举;唯其是觉醒者,她才能自觉站在现代女性的立场上,愤怒控诉男性世界的罪恶,抚摸女性受封建夫权伤害的生命伤痛;唯其是觉醒者,她才能冲破闺帷限制,重返一直把女性排斥在外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关注社会众生,把深厚的同情奉献给下层受苦人。

也正因为她还只是一个软弱的觉醒者,她诉说现代女性人生无奈的文字远远超过其批判性文字。

第一代现代女性面对强大男权世界的生命无力感、对婚姻生活的迷惘、对人生哲理的困惑、对青春女性同性情谊的留恋,均是庐隐笔下“五四”女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也正出于梦魇初醒时的软弱无力,她有时甚至难以理性地去内省自己的心灵世界,常常不能用审美的距离感来把握生活素材,一任其多数创作失去艺术的节制,流为典型的宣泄性文学。

读庐隐的代表作品《海滨故人》后感

读庐隐的代表作品《海滨故人》后感

《海滨故人》读后感
庐隐的《海滨故人》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

作品以露沙等五位女青年为主人公,通过她们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和心路历程。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对于爱情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露沙是一个聪明、敏感、有追求的女孩。

她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在教会学堂遭受歧视,追求爱情又失败,难得有几位同窗挚友,也不能长相聚。

因此,她深感世界的寂寞和人生的不幸,情绪也十分感伤、悲观。

这种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于人生的感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无助和迷茫。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

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都遭受到了种种的挫折和困境。

她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挣扎和追求,但最终都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这种命运的无奈和人生的苦涩,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复杂和悲凉。

此外,小说中的情感描写也非常细腻。

庐隐通过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她们对于爱情和友情的追求和坚守。

这种情感描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悲凉,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情感世界。

读完《海滨故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复杂和悲凉。

但同时,我也看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她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为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奋斗。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和希望的力量。

总之,《海滨故人》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自由。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成为我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一部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女作家庐隐作品的丰富蕴含摘要:庐隐是在“五四”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浓郁的伤感情绪,不可否认伤感情绪成为庐隐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庐隐作品并不仅仅沉醉在伤感之中而是有着丰富的蕴含。

关键词:庐隐;伤感情绪;生命反思;女权主义庐隐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特征和她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庐隐在没有母爱,没有家庭温暖的环境里长大,长成了一颗对世态炎凉过分敏感的心灵,也长成了一副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放荡不羁的性格,这些苦难造就了她小说的感伤基调。

而庐隐的大学时期,刚好是正经历着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五四”时代,这是一个除旧布新的时代, 庐隐和中国的一批知识青年一起开始走出封建文化阵营,对于人生、社会和价值等问题开始有了新的思索。

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洪流中,就各种社会问题发言, 并且试图把这种种看法付诸于笔端由此开始了创作。

矛盾曾肯定:“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1]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五四思潮的影响使得她的文学呈现出丰富的意蕴。

一、感伤情绪由于时代背景、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个人的精神气质,庐隐的作品总有着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感伤和悲哀。

她浑身都是敏感的神经,周遭的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让她感时伤事。

“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爱’只有‘恨’,人生不免要死,盛会不免要散,好花不免要残,圆月不免要缺。

她写小说就是要打破人们的迷梦,揭开欢乐的假面具。

”[2]所以庐隐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悲愤、哀怨,已经成为庐隐小说创作的主旋律。

庐隐书女性爱恨情仇,塑造了一批哀怨、悲惋、彷徨的“感伤女性”形象,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大多都是悲剧人物,或是在恋爱时期痛苦于受欺骗、遭抛弃,或是婚后的女子痛苦于家庭琐事,或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性痛苦于不敢与传统彻底决裂,或是闺阁中的旧式女子痛苦于被遗弃的悲惨结局等等。

体现在庐隐作品中,这里没有迷离的色彩,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人生的路没有悲壮,只有苍凉与悲哀。

在那些爱情婚姻题材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团圆的喜悦,没有完满的结局。

《海滨故人》中由于命运的捉弄,几个女主人公各自带着破碎的感情与疲惫的心灵,继续着自己的人生之旅;《归雁》中纫青重获爱情之后又陷入了心灵无形的枷锁之中,亲自冥灭了自己的爱情;《时代的牺牲者》中秀贞终于盼回了阔别九年的丈夫,不想只得到欺诈势力的丈夫的一纸休书;,在她的社会题材小说中也同样是哀音绵绵。

《穴中人》中年迈体衰的老人无家可归、无衣无食,只能在土穴中苟延残喘;《水灾》中无情的洪水吞噬了庄稼屋舍、妻儿性命,孤苦寂寞的王大也在沉重的忧伤中悄然而逝;庐隐塑造了敏感而忧郁的浪漫主义形象,展示出时代青年在$五四%落潮后的彷徨迷茫和人生幻灭感,这位悲哀的叹美者如流星一般飘然而过的创作生命,似乎也在感伤地诠释着她那绚丽而脆弱的宿命。

二、生命意识反思49“病”就说明她对邵浮尘的感情至深,在病中的沁芬说“我不幸!生命和爱情,被金钱强买去!但是我的形体是没法子卖了,我的灵魂仍旧完完全全交还给你!……”①从中可已看出沁芬的向死之心,最后邵浮尘得知沁芬死去,他自杀之后,庐隐写道“这个可怜的少年著作家,也离开这个世界,去找他的沁芬去了!”都体现出一种以死来求团聚,反抗这个冷酷社会的含义。

还有在《西窗风雨》中被人虐待而死的“寿儿”,叙述者说“欢乐是怎样麻醉人们的神经,悲哀也是同样使人神经麻醉,况且我这时候既为一切不幸的哀挽,又为已经超脱的寿儿庆幸。

”②在庐隐看来“寿儿”已经到了一个没有悲苦的天国,那个“天国”和这个苦难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这其中既蕴含着基督教的博爱之光,也饱含着“死亡”对现实的反抗。

《或人的悲哀》中的亚侠则是最能证明这种“向死而生”理论的“战士”,开篇就指出了她的命运“我的病大约是没有希望治好了。

”对病体的失望使她对人生也感到厌倦,“名利的代价是什么?——愁苦劳碌!”“人间实在是虚伪的可怕”“对于我的生,是非常厌恶的”等等,这些都可看出她对生的厌恶。

在最后跳湖时说“湖面上银花闪烁,我晓得那湖底下朱红色的珊瑚床,已为我预备好了!云母石的枕头;碧绿青苔泥的被褥,件件都整理了!……我回去吧!”③她把死亡描写的如此唯美,丝毫没有恐惧的意思,反而被视为一种回归,是令人憧憬、向往的,由此可见在庐隐的小说中“死亡”并不是终结,不是逃避,相反“死亡不但是女性的‘解脱之道’,或许在心理层面而言,更应该视为一种反抗——虽然这只是消极的反抗,但对弱女子而言,这同时也是精神意义上的反抗。

”④叔本华也认为“自杀者是想生活的,只是他不满于他所处的生活条件,因此,他并没有抛弃求生的意志,他放弃生命,只是对个别现象的消灭。

他想活下去,想痛痛快快的生存下去。

”⑤庐隐本人正是怀着这样的目的来塑造她的“病体”、“死亡”主人公形象的。

庐隐读大学是1919 年,“五四”运动正处于高涨时期,但是“五四”很快就落幕了,在“五四”运动期间,人们的情绪空前高涨,但是也仅限于为了“呼喊”而“呼喊”,并没有明确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不甘现状的庐隐就把“出路”放到了“死亡”这个生命终结的方式上,“虽然忧伤可以使人死,但是爱恋更可使人死,仿佛醉人死在酒坛。

庐隐文本中充斥着“病体”和“死亡”叙述,表面上看好像是弱者反抗后无奈的逃避现实的选择,但是笔者却认为这是庐隐的一种反抗姿态。

在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中就可看出这种反抗的意识,女主人公沁芬在看望邵浮尘回由此可见庐隐比同时代的作家多了更多的反思和寻求出路的勇气,不能仅仅把她局限于“悲哀的叹美者”,她还是“希望的探索者”。

三、女权主义写作阿英说:“黄庐隐的创作的内容,大都是她自己生活(也可以说是一个女性的生活)的叙述,是一个女性自身的抒情的作品”[9],综上所述,庐隐的女性写作、女性话语、女性题材、女性主题、女性共鸣等,都说明了她的写作是典型的女权主义写作,在现代文学史的初始阶段,她是最早并惟一拥有这些特点的人。

庐隐的女权主义写作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其一,她是女性写作,且成果丰厚。

庐隐从大学时代发表处女作《一个著作家》起,到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不幸去世,在生活并不安定的境遇下,她创作了近百篇中短篇小说和近百篇散文。

这在五四时期的文坛上是极其不易的事,偌大的中国文坛,当时也只有她和冰心等几个女人的名字闯进了作家的名录。

其二,在庐隐的笔下,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女人的手中。

话语权是十分重要的。

纵观人类的文学历史,贯穿始终并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直是男人的声音,他们掌握着话语的权利。

而一旦女人要讲话,就会有人立刻要堵住她的嘴。

如此说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观之,命运的号角该为庐隐长鸣,因为她在自己的作品中让女人牢牢地掌握住话语权。

在庐隐的笔下,几乎永远是一群女人在讲话,女性话语是她作品的主体话语。

在《海滨故人》中,是露沙、玲玉、莲裳、云青、宗莹五个年轻的姑娘在说;在《丽石的日记》中,是丽石、雯薇、沅青等几个当年闺中的好友在说;在《或人的悲哀》中,是亚侠与其表妹这两姐妹在在《一个情妇的日记》中,是一个醒悟的女性在说;在《搁浅的人们》中,是重逢的两个女人在说。

说呀说,仿佛因为以往的女人没有说话的机会,庐隐便在自己的作品中让女人们说个够。

无疑,这是对男性主体话语的颠覆。

其三,在庐隐的笔下,女性的主体话语述说的都是女人的事儿。

说到这里,我们必然要想到阿英对庐隐的一番评论:黄庐隐的创作的内容,大都是她自己生活(也可以说是一个女性的生活)的叙述,是一个女性自身的抒情的作品,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女性在几个时期里的自序传。

而在这些自序传式的作品之中,很明白表现了一个女性的生活的三个阶段。

但他关于庐隐的作品是“`一个女性的生活'的叙述,”“是一个女性自身的抒情的作品”的结论是有价值的。

而如果我们通观庐隐的全部小说,不难发现,庐隐实际上笔触了女人生活的诸多时期和诸多方面:青少年时代的,如露莎(《海滨故人》);做新娘的,如伊(《前尘》);母亲时代的,如肖玉(《胜利以后》);恋爱中的,如沁珠,(《象牙戒指》);同性恋的,如丽石(《丽石的日记》);孤独未嫁的,如美樱(《跳舞场归来》);做情妇的,如美娟(《一个情妇的日记》);被遗弃的,如蓝田(《蓝田的忏悔录》);悲愤离世的,如亚侠(《或人的悲哀》);等等。

毋庸讳言,置身于五四女性写作第一波中的其他女作家的创作,虽然也不同程度地拥有女权主义的因子,但没有一个人像庐隐这样全方位地关注女人,书写女人。

其四,庐隐的大量作品就其主旨而言,都是阐述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女人的生命感受。

走进庐隐的文本,这里,有对女人生命意义的追问,有对女人的家庭地位的深刻思考,有对两性关系中女人所处的尴尬境地的愤懑,有对女人虽有家庭却无归宿感的精神危机,有对女人朦胧的反抗意识的揭示,有对女人向大男子主义的丈夫抗议的阐说,总之,庐隐在追求男女平等的核心主旨下,进行了女权主义主题的多层面表达。

其五,庐隐的作品引起了女性读者的强烈共鸣。

很多女性是庐隐的忠实读者。

关于这一点,庐隐去世后一些女性读者的反应是最好的证明。

可见,庐隐的作品,在女性读者中有着强烈的共鸣。

四、结语庐隐,象一颗灿烂的明星,亮在旧中国的黑夜,`光辉是不灭的,她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应当也是永存的。

她说过:“沉默比什么都伟大!”她已经沉默了三十多年,文学史家们应该让她那颗受尽人生苦辛的心和悲苦的感情得到安慰,给这位敢爱敢恨的女作家以公正的历史评价!参考文献:[1]茅盾.庐隐论[M]//海滨故人庐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53-160.[2]庐隐.庐隐小说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3]阿英.黄庐隐[M]//海滨故人庐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63-167.[]“五四”的产儿—庐隐阎纯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