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
明朝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明朝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明朝时期,婚嫁礼仪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仪式,注重尊重传统和家族价值观。
以下是明朝婚嫁礼仪的一些重要知识。
一、订婚仪式在明代,订婚是婚姻的第一步,它是新郎家族与新娘家族正式约定婚姻的过程。
订婚通常需要由两家长辈和族长见证,并公开向社会宣布。
订婚仪式的主要步骤包括:1. 提亲:新郎家长亲自前往新娘家,正式提出结婚请求。
2. 问名:双方家长互相询问对方子女的姓名和出生年月。
3. 饯行宴:新郎家向新娘家送上丰盛的宴席,表达对新娘的喜爱和对新娘家庭的尊重。
二、婚礼仪式明朝的婚礼通常在新郎家举行,包括以下环节:1. 接亲:新娘从娘家出发,由男性亲友护送至新郎家。
2. 迎亲:新郎家在门口摆放绣花闺阁,用以隔离新娘,新娘需模仿困扰陶潜的八仙出现,新郎需要猜中新娘。
3. 过门:新娘依次入内,新郎扶过门,象征新娘从此成为新郎的妻子。
4. 敬茶:新娘向新郎双亲和长辈敬茶,以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5. 拜堂:新娘和新郎拜堂上香,表示双方对神灵的崇拜和对婚姻的祈祷。
6. 宴席:宴席上,新郎新娘向亲友敬酒,并接受亲友的祝福。
三、婚纱和婚俗1. 婚纱:明代的婚纱以红色为主,象征喜庆和好运。
2. 笄礼:新娘及未婚姐妹会在婚礼前剪发,象征着妇女成年,展现出新娘的成熟和婚姻的重要性。
3. 丰衣足食:新娘临婚前一个月,娘家亲友会赠送丰厚的嫁妆,确保新娘在新家的物质生活无忧。
四、婚后礼仪婚后礼仪是保持新娘对夫家的尊敬和体现夫妻感情的重要方式。
其中包括:1. 尊夫:新娘对丈夫行履带、纳汗巾等礼仪动作,表达对丈夫的尊重和依从。
2. 孝敬公婆:新娘需向公婆敬奉茶水、照顾生活起居,以表达对公婆的孝顺和关爱。
3. 参拜祖先:新娘需向夫家祖先行三拜,以示对夫家先祖的尊敬。
总结:明朝的婚嫁礼仪以尊重传统和家族价值观为基础,注重孝道、尊重和感恩之情。
这些礼仪不仅是婚姻的庄严仪式,也是社会和家族价值观念的体现。
明朝婚嫁礼仪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和尊重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明朝的风俗习惯明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交礼仪

明朝的风俗习惯明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交礼仪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个时期的风俗习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礼仪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明代人民的风俗习惯,从饮食、婚姻、服饰以及社交礼仪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饮食习惯在明代,饮食习惯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地域文化的差异。
皇室和贵族的饮食以精细高雅为主,重视食物的烹饪技艺和摆盘造型。
而一般人民的饮食则注重饱腹和实惠,大多以米饭、面食、蔬菜和肉类为主。
同时,明代人也注重饮食的荤素搭配,追求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平衡。
在社交场合,明代人尊重餐桌礼仪,注重席间的座次和用餐方式。
亲友团聚时,会以宴席来表示喜庆和重视,酒席上还常常有诗词歌赋和音乐演奏等文艺表演。
二、婚姻习俗婚姻制度是明代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于前代,明代婚姻更加注重个人意愿。
一般而言,明代人民婚姻的选择多由家长和媒人撮合,但男女双方对于对象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自由权。
而且,明代的婚姻还注重男女双方的财产、地位和家族背景的匹配。
明代的婚礼通常分为三个步骤:纳采、过门和婚宴。
纳采是男方家庭派人送礼给女方家庭,表示求婚;过门则是女方离开自己的家庭,进入男方家庭;而婚宴则是向亲友宣告喜事的盛大宴会。
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宾客们会穿上盛装,其中新娘通常会穿上嫁衣,戴上嫁钗,以示喜庆和尊重。
三、服饰风格明代人的服饰风格多种多样,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流行趋势。
不同社会等级和地域的人们会穿戴不同款式的服装。
在明代,衣物的色彩对于社会地位和身份有严格的限制。
宫廷和贵族的服饰通常以黄、紫、红等鲜艳色彩为主,而平民百姓则多穿蓝、绿、黑等素色或淡雅的颜色。
此外,明代的服饰注重线条和剪裁的流畅,常常运用龙凤、云纹等图案来装饰。
四、社交礼仪明代人对于社交礼仪非常重视,其中官场礼仪更是严谨而复杂。
在官场中,人们需要遵守严格的礼节,如上下级之间的行礼、称呼的规范等。
此外,官员之间的互动还包括送礼、赠草帛等,以示尊重和友好。
在日常生活中,明代人遵守着一系列传统社交礼仪。
(完整word)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

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468 字体大小: 【小】【中】【大】婚姻习俗明代的婚嫁制度与礼仪习尚,在继承传统礼制的同时,对古代礼制既有损益也有发展创新,表现出了明代的社会发展风貌.如在婚制方面,明代的《会典》、《明史》等典籍中,对天子的纳后仪礼,皇太子的纳妃仪、亲王的婚礼、公主的婚礼、品官的婚礼、庶民百姓的婚礼以及婚俗中存在的纳妾、重婚、退婚、改嫁与冥婚、指腹婚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与限定。
其目的就是想利用礼制这个治理国家的精神武器,宣扬维护尊卑贵贱、上下有等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从而企求达到封建国家的长治与久安。
但是实存的婚姻形态状况表明,这一规定除被宗室诸王遵奉外,其它各阶层的婚嫁行为和礼仪并不受其约束,法令规定形同虚置。
其是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婚姻自由,性生活美满,个性解放以及纳妾盛行等时尚,对传统的婚姻论理观念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嫁习尚,并不受明朝规定与礼制所限,保留了各自的民族性特点.(一)帝后的婚姻礼仪明代天子的纳后婚礼,可谓是国婚 ,其礼仪之繁缛、规模与声势之宏大、备办礼物之丰厚、动用人力物力之浩大,都是明代其它任何一个社会阶层所无法与之比拟的。
华贵、典雅、隆重是其主要特点,明代天子纳后,其完婚成礼的过程,基本依照古代六礼的程序而行,要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发册奉迎之礼,但天子无亲迎之礼.其中纳彩、问名是相亲阶段,纳吉、纳征是定亲阶段,告期、发册奉迎是成亲阶段.此外,完婚的帝后,还要拜见皇太后,分别接受百官、亲王及内命妇和外命妇的庆贺,最后,帝后要行盥馈礼仪,至此婚礼方告结束。
纳彩、问名纳彩就是男方请使者到女家纳雁为礼,表示向某女求婚的意愿:问名就是女家同意,便将该女之名及生辰告知男方媒人。
明代天子行纳彩、问名礼前,要择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庙。
至期,陈设御坐、制案、节案、卤簿、彩舆、中和大乐如仪。
明代婚礼流程范文

明代婚礼流程范文一、准备阶段在明代,婚姻大多是由父母或媒人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
在确定了婚亲关系后,双方家庭开始进行婚礼的准备工作。
1.选媒求亲男方家庭首先选派媒人前去女家提亲,通常要送上礼物,如银锭等。
女方家庭则需要回礼以示应答。
2.定亲仪式两家都同意结亲后,会举行一个定亲的仪式,一般是在男方家中进行。
这个仪式上,男女双方会佩戴有红绸带的儿童木屐,象征亲上加亲。
3.婚约定亲后,男女双方会签订婚姻契约,以正式确定婚事。
二、迎亲阶段1.请字儿在婚礼当天,男方会请字儿,即请一位有文化修养的人写一副对联,宣告喜事。
2.迎亲队伍女方会在迎亲队伍中派人出使,接到男方亲友的请帖,表示接受迎亲的邀请。
3.迎亲仪式男方家庭会准备一匹礼马,迎接女方娘家的亲友到男方家。
男方家庭在门外布置一个迎亲台,女方会在迎亲联袋中放置准备好的钥匙和鸡蛋,以寓意门当户对。
4.过门女方家中会准备丰盛的酒席和礼物,男方则带着迎亲的礼物和马匹前往女方家,进行过门的仪式。
男方会跪拜磕头,女方则接过礼物,并陪同男方进入新房。
三、交拜阶段1.祭拜天地在交拜仪式前,男方家庙中会设有祭坛,家族的族长会率领男方家的亲友共同祭拜天地。
2.交拜仪式男方和女方都会穿着传统的婚服,分别由男方家族的族长和女方父亲主持交拜仪式。
男方会在女方面前跪拜三次,然后女方则在男方面前行三拜。
3.进洞房交拜仪式结束后,男方和女方会一起进入新房,新婚夫妇会上床后,由亲友将门锁上,象征久长的美满婚姻。
四、婚宴阶段1.披麻戴孝新婚夫妇在举办婚宴之前,必须先进行披麻戴孝的仪式,以表示对亡父母的思念之情。
2.宴席婚宴上,男方会为女方家中的亲友准备酒宴。
宴席上,男女双方要一起敬酒并答谢宾客的祝福。
同时,还会有舞狮和杂技表演等娱乐节目。
3.敬茶婚宴上,新婚夫妇要向长辈敬茶,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恭敬。
五、新娘回娘家阶段1.喜宴新娘离开新房后,男方要为新娘在新房中准备丰盛的喜宴。
2.送亲队伍送亲队伍的人会在新娘离开新房的同时,将妆奁和嫁妆准备好。
明朝的婚姻制度

明朝的婚姻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的婚姻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明朝的婚姻制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规定和礼仪,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家族纽带和传承家族血脉。
本文将就明朝的婚姻制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1. 红楼拜天地,正式定亲在明朝,婚姻的开始通常是以红楼拜天地为起始。
在婚姻的开始阶段,男女双方的家族将以红色的楼纸搭建一座简单的红楼,以示婚事的庄严和喜庆。
在拜天地仪式中,男女双方和家族长辈将一同到拜神堂,向天地神明祈祷,祈求婚姻幸福美满。
2. 提亲与媒介作用在明朝,提亲是婚姻制度中的关键一环。
提亲是由两个家族的长辈代表,通常是男方的父亲或其他亲属发起的。
提亲的方式可以是口头传达,也可以是书信传达。
提亲的内容主要包括男女双方的姓名、年龄、家庭背景等基本情况。
在提亲的过程中,媒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联络双方家族,传递提亲的意愿和信件,并协助处理谈婚论嫁的事宜。
3. 论嫁和聘礼在明朝的婚姻制度中,论嫁是婚姻的重要环节。
在论嫁中,男方家族会派出代表前往女方家族,商讨婚姻相关的事宜,如嫁妆、聘礼等。
嫁妆是女方家族出嫁时所带的财产和物品,其内容和价值因家族的贫富程度而有所不同。
聘礼是男方家族所给予女方家族的礼物和财物,以示对女方家族的尊重和感激。
4. 婚礼仪式的庄重与热闹在明朝,婚礼仪式被视为一种庄重而热闹的社会盛事。
婚礼的举行通常会在祠堂或祖堂中进行,由家族的长辈主持。
婚礼的仪式包括过门、进门、拜堂、交杯酒等环节,这些环节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旨在祈求新人幸福、家庭和睦。
同时,婚礼中也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民俗活动,如舞狮、舞龙、杂耍等,以增添喜庆的氛围。
5. 婚后家庭生活与责任在明朝,婚后的家庭生活和责任被看作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婚后,男方应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而女方则负责管理家庭和照顾孩子。
双方的家族以及社会都有着对夫妻关系和家庭责任的监督和约束,以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明朝的风俗习惯婚丧嫁娶与日常生活

明朝的风俗习惯婚丧嫁娶与日常生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风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婚姻、丧葬、嫁娶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介绍明朝时期的风俗习惯。
一、婚姻习俗在明朝时期,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婚姻一般都是由家长和媒人进行联络和筹办。
婚礼通常在春天或秋天举行,常见的形式包括订婚、过堂和迎亲等环节。
订婚是指男女双方家长商定好婚姻事宜,明确双方的意愿后定下婚期。
过堂是指新郎新娘正式叩见双方父母,并进行祭拜祖先的仪式。
迎亲是指新郎一家前往新娘家接亲,通常还会进行一些庄重的仪式,如进门拜堂和敬献茶水等。
二、丧葬习俗明朝的丧葬习俗注重以人为本,尊重死者的意愿和社会地位。
在丧家,一般会设有灵堂,供奉着死者的遗像或灵位。
丧葬期间,亲友们会来吊唁,并送去花圈或纸钱等悼念物品。
葬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丧事期、葬礼期和抚恤期。
丧事期指的是从人去世到入殓的时间,期间亲友们要守节,不举行娱乐活动,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葬礼期则是指将死者入殓后,举行安葬仪式的时间。
抚恤期是指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时间,亲友们可以进行悼念活动。
三、嫁娶习俗明朝时期,嫁娶习俗注重家族的荣誉和社会地位。
女子嫁人时,通常会带着嫁妆,其中包括了所需的家居用品和财物。
在新娘离开家时,还要进行一些离别仪式,如燃烛辞别和洒泪辞别等。
抵达新郎家后,还会举行入座仪式,新娘要按照一定的次序与新郎的家人进行问候。
随后,还会举行喜宴,亲友们为新人送上祝福和礼物。
整个婚礼过程庄重而热闹,不仅是两个家庭的喜事,也是社会各界的见证。
四、日常生活习惯明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独特的习惯。
衣着方面,尚穿襦裙、冠帽等传统服饰,也开始引入一些外来的服饰元素。
饮食方面,米饭、面食和蔬菜都是人们的主要食物,其中米饭是最主要的主食。
在工作生活方面,一些基本的礼节和规矩也被人们所重视。
例如,人们在相互拜访时要进行问候和致意,见到长辈要行礼。
明代大婚流程

明代大婚流程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婚礼流程也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代大婚的流程。
一、婚前准备1.纳采:男方家通过媒人向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同意后,男方家会选定吉日,备礼前往女方家求婚。
2.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占卜吉凶和合婚。
3.纳吉:男方家将占卜得到的吉兆通知女方家,并送礼表示祝贺。
4.纳征:男方家向女方家送聘礼,女方家接受聘礼后,婚约正式成立。
5.请期:男方家选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女方家同意后,婚期便确定下来。
二、婚礼当天1.迎亲:婚期当天,男方家会派出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迎亲队伍通常由新郎、媒人、亲友等人组成,他们会带着丰厚的聘礼和喜糖前往女方家。
2.拜堂:新娘被迎接到男方家后,会进行拜堂仪式。
新郎新娘在堂前跪下,向天地、父母和祖先行三拜九叩之礼,表示对天地、父母和祖先的尊敬和感激。
3.喜宴:拜堂仪式结束后,新人会举行喜宴,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喜宴上,新人会向宾客敬酒,感谢大家的祝福。
4.送亲:喜宴结束后,男方家会安排送亲队伍将新娘送回女方家。
送亲队伍通常由新娘的亲友组成,他们会陪伴新娘回到女方家。
三、婚后习俗1.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娘会回到男方家,俗称“回门”。
在这一天,新郎新娘会向男方家的亲友敬茶,表示尊重和感谢。
2.七日宴:婚后第七天,男方家会举行七日宴,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新人婚后的幸福生活。
总的来说,明代的婚礼流程繁琐而庄重,充满了对天地、父母和祖先的尊敬和感激。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规范,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朝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明朝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明朝时期,婚嫁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明朝婚嫁礼仪的知识:1. 婚姻的选择:在明朝,父母和媒人通常会为孩子们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
他们会考虑家庭背景、财富地位和双方的性格等因素。
一旦双方达成共识,就会安排婚礼。
2. 婚礼前的准备:在婚礼前,新郎和新娘都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他们会备办婚礼所需的各种物品,包括衣物、婚房摆设和礼金等。
3. 婚礼的日期:在明朝,举办婚礼的日期非常重要。
人们会选择吉利的日期,以确保婚姻的幸福和顺利。
常见的吉利日期包括农历正月、七夕节和中元节等。
4. 接亲仪式:接亲仪式是婚礼的重要环节。
在明朝,新郎会带着礼物和迎亲的队伍前往新娘家,接新娘回自己家中。
这个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以示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喜庆。
5. 婚礼仪式:明朝的婚礼仪式非常庄重隆重。
在婚礼中,会有一系列的步骤,包括过门、拜堂、交杯酒、交换婚戒等仪式。
这些仪式寓意着双方的爱情和相互承诺。
6. 婚宴:婚宴是婚礼的重要部分。
在明朝,婚宴通常举行在新郎家中,亲友们会一同庆祝这对新人的婚姻。
婚宴上会有丰盛的菜肴、美酒和娱乐节目,以取悦宾客。
7. 迎亲礼金:在明朝,迎亲过程中,新郎需要将礼金交给新娘的家人,以示对新娘家庭的诚意和尊重。
这个礼金通常是一笔可观的金额,用于帮助新娘家庭度过婚后的生活。
8. 新房入座:新郎和新娘进入新房后,会进行新房入座的仪式。
在仪式中,会有亲友们为他们准备好座椅,并送上小礼品和祝福的话语。
这个仪式象征着新娘正式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总结起来,明朝时期的婚嫁礼仪非常重视传统和家族尊严。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双方家庭的尊重和认可,也寄托着人们对婚姻幸福和美满的祝愿。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婚嫁礼仪在这个时期尤为重要,不仅涉及到家族的尊严和传承,也是人们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一种方式。
下面将继续介绍明朝的婚嫁礼仪。
9. 婚床布置:在婚礼前,新娘的家人会精心布置新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468 字体大小: 【小】【中】【大】婚姻习俗明代的婚嫁制度与礼仪习尚,在继承传统礼制的同时,对古代礼制既有损益也有发展创新,表现出了明代的社会发展风貌。
如在婚制方面,明代的《会典》、《明史》等典籍中,对天子的纳后仪礼,皇太子的纳妃仪、亲王的婚礼、公主的婚礼、品官的婚礼、庶民百姓的婚礼以及婚俗中存在的纳妾、重婚、退婚、改嫁与冥婚、指腹婚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与限定。
其目的就是想利用礼制这个治理国家的精神武器,宣扬维护尊卑贵贱、上下有等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从而企求达到封建国家的长治与久安。
但是实存的婚姻形态状况表明,这一规定除被宗室诸王遵奉外,其它各阶层的婚嫁行为和礼仪并不受其约束,法令规定形同虚置。
其是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婚姻自由,性生活美满,个性解放以及纳妾盛行等时尚,对传统的婚姻论理观念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嫁习尚,并不受明朝规定与礼制所限,保留了各自的民族性特点。
(一)帝后的婚姻礼仪明代天子的纳后婚礼,可谓是国婚,其礼仪之繁缛、规模与声势之宏大、备办礼物之丰厚、动用人力物力之浩大,都是明代其它任何一个社会阶层所无法与之比拟的。
华贵、典雅、隆重是其主要特点,明代天子纳后,其完婚成礼的过程,基本依照古代六礼的程序而行,要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发册奉迎之礼,但天子无亲迎之礼。
其中纳彩、问名是相亲阶段,纳吉、纳征是定亲阶段,告期、发册奉迎是成亲阶段。
此外,完婚的帝后,还要拜见皇太后,分别接受百官、亲王及内命妇和外命妇的庆贺,最后,帝后要行盥馈礼仪,至此婚礼方告结束。
纳彩、问名纳彩就是男方请使者到女家纳雁为礼,表示向某女求婚的意愿:问名就是女家同意,便将该女之名及生辰告知男方媒人。
明代天子行纳彩、问名礼前,要择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庙。
至期,陈设御坐、制案、节案、卤簿、彩舆、中和大乐如仪。
礼部陈礼物于丹陛上和文楼下。
皇帝冕服升座,百官和正副使朝服行礼,执事官举制案、节案由中门出来,礼物随后,均放置丹陛中道。
这时传制官宣制曰:兹选某官某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纳彩问名礼。
正副使奉命行礼,皇帝起驾回宫,正副使取节及制书放置彩舆中,由仪仗大乐前导,出大明门,释朝服,乘马前往皇后府第相亲。
皇后府第也设相应礼仪恭候正副使者到来。
府第中设使者幕次于大门外左边,南向,设香案于正堂,设制案、节案于南,别设案于北。
使者到来时,引礼导入幕次,执事官陈礼物于正堂,使者奉制书于案。
礼官先入,主婚人朝服出迎,礼官曰:奉制建后,遣使行纳彩问名礼。
主婚者、使者捧制书及节到正堂,置于案上,主婚者行礼,跪于案前,正使取纳彩制,宣后授主婚者;副使取问名制,宣读授主婚者。
主婚者接制置于案上左右。
执事举表案授主婚者。
主婚者将表授正使,并将它置彩舆中。
仪式完毕,主婚者酒馔宽待使者,使者返回时,主婚要送至大门外,使者随彩舆由大明门左门,到奉天门外,以表节授司礼监,复命。
纳吉、纳征、告期礼仪纳吉就是男女双方交换生辰,各自卜得吉兆;纳征是卜吉后,表示婚姻成立;告期就是男方家派媒人向女方家问明结婚日期。
明代天子的纳吉、纳征、告期,传制遣使礼仪,如同上述。
但天子纳后的纳征礼用玄纁、束帛、六马、谷圭等物。
皇后府第的陈设也如前仪,唯更设玉帛案。
使者到来后,将制书、玉帛置案上,六马陈堂下。
执事先设皇后冠服诸物于正堂,礼官入,主婚者出迎,执事举玉帛案,正使捧纳吉、纳征制书,副使捧告期制书,执节者捧节,以次进入,在案上陈列。
主婚者行婚跪在案前,正使宣制,然后来使将圭及玄纁授给主婚者,礼仪之制如前仪。
副使宣读成婚的皇道吉日,主婚者拜谢,使者持节出,主婚者礼遇使者,使者返回复命如初。
发册奉迎礼奉迎就是迎亲礼。
因为明代天子无奉迎之礼,故派使节前往奉迎皇后。
届时礼部陈雁及礼物于丹陛上,内官监陈皇后卤簿车辂于奉天门外。
制词说:兹册某官某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奉册宝,行奉迎礼。
正副使将册宝置彩舆中,随即到达皇后府第。
礼定官宣读册宝,说明行奉迎礼。
接着女官以九龙四凤冠袆衣进皇后,内官陈仪仗于中堂前,设女乐于堂下。
皇后具服出阁,于香案前,向阙立,行四拜礼。
接着是宣册、宣宝礼仪;正使宣奉迎制,副使进雁及礼物,主婚者跪受,使者行礼拜出。
余如初仪。
女官奏请皇后出阁,向父母告别,升舆而出。
其仪仗是大乐前行,次为彩舆,正副使随之,由大明门中门入宫。
百官朝服班迎于承天门外,皇后至午门时,鸣钟鼓,停卤簿。
正副使复命,仪仗女乐前导,皇后进奉天门,至内庭幕次,皇后出舆,由西阶进,皇帝由东阶降迎于庭,揖皇后入内殿。
帝后诣更服处更衣,皇帝具衮冕,皇后更礼服,同到奉先殿行谒庙礼。
还宫,行合卺礼,帝更皮弁升内殿,后更衣从之,东西相向。
接着是繁琐的进酒、进饭礼仪,女官以两卺酌酒,帝后合和以进。
还宫帝后易常服。
次日早,帝后行四拜礼,谒见皇太后。
第三天早晨,帝服冕服,皇后穿礼服,同到皇太后宫,行八拜礼。
还宫后,帝服皮弁升坐,女官引导皇后穿礼服,到皇帝前行八拜礼。
接着帝后接受内亲属及六尚等女官的八拜礼;各监局内宫内使也行八拜礼。
并颁诏告知天下。
第4天早晨,皇帝服衮冕升华盖殿,接受亲王、执事官及百官的进贺礼;皇太后及皇后各礼服升座,接受亲王及内外命妇的贺礼表笺。
第五天帝后行盥馈礼,还有繁杂的礼仪。
这时帝后的婚姻礼仪才算是方告完成。
通观明代帝后的婚嫁仪礼,可以看出,它显示出如下一些特征:其一,明代皇帝的婚仪,既是规模盛大、礼仪繁琐隆重、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国婚礼仪活动,又是处处体现封建礼仪、等级、皇权的一种政治色彩浓的婚姻活动。
其二,在明代多层次的婚姻礼仪——分为礼(帝后)、雅(王公贵族、官员)、俗(庶民百姓)三个层次之中,明代帝后的婚娶仪礼,属最高层次,因此,显示出高雅、华贵、端庄、隆重、繁缛和程式化的特点。
其三,明代帝后婚仪的全部过程,是帝后婚姻礼仪的实践,亦是对王公官员、民人所进行的一次有着炫耀性与示范性意义的婚姻礼制教育。
其直接影响和结果,则是政治性、寄生性消费的增长,并导致社会再生产的逐步停滞。
其四,明代帝后婚仪的强烈政治色彩、封建特权与等级色彩,它是对以性爱为基础的普通婚姻根本否定,也是以财富和权力再分配为其特殊内涵的帝后婚姻的展示。
(二)宗室的婚姻规制明代,由于皇家宗室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军事生活中,居于十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所以,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定和要求,他们的婚嫁制度及其礼仪也表现出时代特色。
婚姻行为,对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来说,向来是一种政治手段,它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最上层的皇家宗室,其婚姻更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行为,是为巩固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器服务的。
有明一代,从朱元璋一统天下到明王朝覆亡,宗室的婚姻制度也是随着明代的政局变化而演变的。
它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洪武到宣德为前期,正统以后为后期。
前期通过宗室的婚嫁,联姻文武勋贵,中外配合,企图以血缘和裙带关系来达到屏藩帝室的目的;后期则鉴于靖难之役和诸王叛乱的教训,为了防止宗室以婚嫁的手段,形成危胁帝权的力量,因而对宗室的婚姻之家作了严格的限制。
概括有明一代宗室婚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在前期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太子、亲王、郡王纳妃,公主、郡主选驸马、仪宾,大都与功勋大臣联姻,但必须由皇帝决定去娶。
所以霍韬说:太祖时,亲王纳功臣之女,公主配大臣之子,未有疏忌之嫌也。
①白屋之家,鲜有与者。
这反映了朱元璋利用姻亲关系维护帝权的思想。
其二,宗室联姻对象,多系武臣之家,其间虽有一二文臣,但无关大局。
这说明联姻的政治目的主要是从军事上着眼的,这与明初的政局是相应的。
明初的当务之急,是扫清北元的残余势力以及抚定西南各地,突出的是军事问题,故联姻之家多为武臣并非偶然。
其三,严禁大臣私自进女与宗室结亲。
凡亲王妃、宫人等,必须选良家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
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①,可见利用中有防范。
其四,太子、亲王及其世子纳妃,公主选驸马,应选之家,大体以江北为限,其中原因复杂。
而后期的宗室婚嫁制度,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亲王纳妃,仍然和前期一样,必须由朝廷选择。
英宗正统二年,敕行在礼部为卫王择妃②,即是明证。
郡王以下可自行选配,但必须奏准。
其二,凡与王府结亲者,不许除授京职;京官已与王府结亲者,改调外任。
凡文职本身并族属有女为王妃或夫人、男为仪宾等项,俱各现在及有子孙者,不许除授京职;如已故及无子孙者,一体升除.凡京官与王府结亲者,改调外任;若王府官,不论军民职,但与王同城居住者,皆改调③。
其三,王府亲属不得任要职,已任要职者,令其闲住.其四,王府婚姻,须在封内选择军民之家,不得联姻封外。
早在宣德元年,宣宗即下令:今后王国婚姻,须令于附近文武官员及军民之家选取。
④其后一再申令:婚事宜于本处官员军民之家选择。
⑤又敕赵王高燧:叔朝廷至亲,婚配礼之所重,封内选择,于礼为宜⑥。
其五,宗室所婚配对象,不得与政事⑦。
在婚姻礼仪方面,明统治者对宗室的婚嫁程序,按照六礼的程式,也作了详尽而严格的规定,从而使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特权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明史?亲王婚礼》条称:亲王纳妃,要皇帝临轩本醮戒.凡行婚姻之礼,均派遣使者持节前往。
使者持节前去行纳彩、问名礼前,要宣制,说册某氏为某王妃.然后奉制携带礼品行聘娶之礼。
对亲王的纳彩礼,明代有严格规定。
整个婚姻的程序,均按照六礼的程式进行。
亲王的婚礼仪式,除了六礼之外,还要行合卺、朝见、盥馈之礼,仪如皇太子。
此外,举行盥馈礼后,亲王还要穿皮弁服,王妃服翟衣,前往东宫太子处,行四拜礼仪。
东宫太子坐受拜见,东宫妃立受二拜,答二拜。
然后亲王与王妃要回拜王妃父母,届时王妃之父出迎。
亲王先入妃家,妃父从之。
到正堂后,亲王立于东边,妃之父母立于西边。
亲王行四拜之礼,妃之父母立受二拜,答二拜。
亲王中坐正堂,这时王妃亲属拜见亲王,都行四拜礼,亲王均坐受不答。
之后是王妃进入中堂,妃向正坐父母行四拜礼。
接着是要序家人礼。
至此,亲王婚礼才宣告结束。
明代宗室亲王的婚礼仪式完全是按照规定的礼仪程序进行的,从而体现了他们在明代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与等级差别。
①《明经世文编》卷一八六,霍韬《天戒疏》。
①弘治《明会典》卷五四,引《祖训录》。
②《明英宗实录》卷二七,正统二年二月癸亥。
③弘治《明会典》卷二《吏部》一。
④《明宣宗实录》卷一八,宣德元年六月戊寅。
⑤《明宣宗实录》卷二七,宣德二年己巳。
⑥《明宣宗实录》卷五一,宣德四年二月辛丑。
(三)品官与庶人百姓的婚姻风仪为了维护封建礼制,巩固封建统治,明代的统治者,在采择唐宋婚丧之制的基础上,对明代品官各阶层与庶人百姓的婚丧制度与风仪也作了具体的法定说明,要求品官阶层与庶人百姓恪遵执行。
明代的品官阶层与庶人百姓主要实行一夫一妻的封建聘娶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