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胃淋巴瘤病理分型及治疗进展
淋巴瘤的病理分类与治疗效果评估

淋巴瘤的病理分类与治疗效果评估1. 引言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
根据病理学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淋巴瘤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亚型。
本文将重点讨论淋巴瘤的病理分类及治疗效果评估。
2. 淋巴瘤的病理分类2.1 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淋巴组织恶性增生性疾病,其特点是在淋巴结中存在非肿瘤性细胞(霍奇金细胞)和混合细胞组织。
根据霍奇金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细胞数量以及混合细胞的类型,可将霍奇金淋巴瘤分为经典型和淋巴细胞为主型。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淋巴细胞富集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
2.2 非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指除了霍奇金淋巴瘤以外的所有淋巴瘤。
根据WHO分类标准,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分为多种亚型,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滤泡中心区淋巴瘤(FL)、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小B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LL/CLL)等。
3. 治疗效果评估治疗效果评估是评估淋巴瘤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
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等手段进行评估。
3.1 临床表现评估临床表现评估主要包括症状缓解情况、体温、淋巴结大小、体重变化以及肝、脾、胃肠道等器官的受累情况。
治疗后,可以观察患者症状是否减轻,淋巴结是否缩小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
3.2 病理学检查评估病理学检查对淋巴瘤的治疗效果评估至关重要。
通过淋巴结或其他受累器官的活检样本,病理学家可以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分裂活性、病灶扩散情况等指标,进而评估治疗效果。
3.3 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主要通过放射学技术对淋巴结、肝、脾和其他受累器官进行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
通过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代谢活性等指标,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3.4 分子遗传学评估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患者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指导。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展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展摘要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该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在治疗反应以及预后中具有显著的生物学异质性。
近年来PG-DLBCL的发病呈明显增高趋势,而国内外对该病的报道大多局限于回顾性分析及个案报道,希望通过探讨最新的诊疗技术及治疗进展,能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内镜超声检查术;诊疗;进展PG-DLBC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淋巴瘤,形态及病理学特征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相似,是最常见的胃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
大多数PG-DLBCL是B细胞起源的,极少数来源于T淋巴细胞。
据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1],将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列入常见的胃淋巴瘤,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具有高度侵袭性,呈多发浸润性的恶性肿瘤,而且部分低度恶性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会转变成高度恶性的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该病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在治疗反应以及预后中具有显著的生物学异质性。
近年来PG-DLBCL的发病呈明显增高趋势,而国内外对该病的报道大多局限于回顾性分析及个案报道,本文将对该病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1 诊疗技术进展1. 1 内窥镜检查内镜下病理组织活检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主要手段,而提高活检成功率又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胃淋巴肿瘤的生长方式是表面蔓延,也就是沿着胃黏膜表面平行的方向在黏膜下向周围浸润。
普通内镜活检技术应多点取活检,但因其生长方式的特殊性,往往取不到较深的组织,且该病瘤细胞成份多,在取活检时瘤细胞易被破坏,造成病理诊断错误,易漏诊。
当病变突破黏膜表面时,则镜下肉眼所见更难与胃癌鉴别。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胃腔内巨大隆起性黏膜肿块或表浅的溃疡。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进展

²综述²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进展肖华1李亚军2袁联文3左朝晖1【摘要】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胃,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主,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随着超声胃镜、多层螺旋CT(MDCT)、PET-CT等检查的应用,以及利妥昔单抗等靶向治疗的推广,胃DLBCL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关键词】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诊断;治疗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gress in prima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the stomach XiaoHua1, Li Yajun2, Yuan Lianwen3, Zuo Chaohui1. 1Department of Gastroduodenal and Pancreatic Surgery,Laboratory of Digestive Oncology, 2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nd Lymphoma, Hunan Cancer Hospital&the Affiliated Cancer Hospital of Xiangya School of Medic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410013, China; 3Department of Geriatric Surgery,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uo Chaohui, Email: zuochaohui@【Abstract】The incidence of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PGIL) was significant increasingrecent years. The most common site was the stomach,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ofnon-Hodgkin lymphoma was the most common pathological type. Moreover, there was a large progress i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gastric DLBCL, particularly with the widely use of ultrasound gastroscopy,multi detector CT (MDCT) and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 and application oftargeted therapy such as rituximab. We herein aimed to summarize the 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gastric DLBCL.【Key words】Lymphoma, large B-cell, diffuse; Diagnosis; Therapeutics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是最常见的淋巴结外器官的淋巴瘤,绝大多数PGI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占结外NHL的30%~40%[1]。
原发性胃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诊断分析

原发性胃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胃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诊断。
方法:选取38例2020年5月到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
结果:38例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其次,可出现腹部饱胀、食欲减退等临床表现。
经内镜检查,有浸润型、溃疡型和糜烂型,各有16、12、10例,在临床诊断中,因其病理学特征及内镜检查结果常误诊为胃溃疡或胃癌,需行病理学检查或免疫组化进一步诊断。
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其临床病理特征不具有特异性,在诊断及治疗过程当中,要综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等提高其诊断率。
[关键词]原发性胃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内镜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是原发于胃黏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胃癌以外胃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男性发病率较高,该疾病临床特征不具有特异性,早期症状不明显,最常见的是上腹痛、纳差或者是厌食、消瘦等。
为了更好的鉴别及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本文以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内镜检查结果,以便于更好的诊断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一般资料来源于3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患者,其中男性、女性分别有18、20例,年龄在49岁到73岁,平均年龄为(61.5±3.4)岁。
实验研究对象均符合本次研究,严格控制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且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疾病等无显著差异,即研究具有可比性。
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内镜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病理标本或内镜标本均需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其抗体分别有CD3、CD20、CD45。
1.3观察指标观察和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内镜诊断结果。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资料,计量资料用例(n)表示,计量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病理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病理*导读:早期病变多位于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在黏膜与肌层之间扩散,当瘤细胞在黏膜下层广泛增殖、浸润时,可使黏膜与肌层分离,由于瘤细胞的挤压或浸润,使黏膜水肿,形成粗大皱襞,如继续增殖形成突出的巨大结节,可单发或融合成巨大肿块。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属非上皮性胃恶性肿瘤,原发于胃粘膜下淋巴组织。
本病的诊断标准是病人的临床症状单一或主要地表现在胃肠道,病灶局限或原发于胃。
通过适当检查如胸片、腹部CT、骨髓检查和双足淋巴造影等排除全身恶性淋巴瘤继发于胃的可能性。
早期病变多位于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在黏膜与肌层之间扩散,当瘤细胞在黏膜下层广泛增殖、浸润时,可使黏膜与肌层分离,由于瘤细胞的挤压或浸润,使黏膜水肿,形成粗大皱襞,如继续增殖形成突出的巨大结节,可单发或融合成巨大肿块。
当肿瘤发展到中期,出现临床症状时也较少突破黏膜。
当肿瘤侵犯到黏膜时造成糜烂、溃疡、出血或穿孔。
恶性淋巴瘤缺乏纤维成分,质地柔软,肿瘤巨大时也不易造成梗阻。
1. 大体表现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窦部,其次为体部、贲门、幽门。
肿瘤可单发或弥漫浸润性生长。
肿瘤直径2~18cm不等。
大体类型可分为:①结节型;②溃疡型;③弥漫浸润型。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可直接累及邻近脏器或腹腔,也常常发生胃周围局部淋巴结的转移。
Connor报告胃周淋巴结转移率为52%,少数患者可经血行播散。
2.病理组织学表现大部分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是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认为,它们大多数属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
其次是结外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iod tissue, MALT)型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Ki-1+)淋巴瘤偶见报告。
伯基特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极为少见。
(1)低度恶性B细胞MALT淋巴瘤的特点患者多为50岁以上成年人,占胃淋巴瘤的4%以上。
原发性胃肠淋巴瘤-精选文档

MALT淋巴瘤,占PGIL 的50%,占NHL 的7% ~ 8% , 发病中位年 龄为60岁, 男女性比例为1:1.06,多为惰性经过,胃MALT与幽门螺 杆菌感染有关 DLBCL大部分发生于胃, 其次是小肠, 大肠较少见,组织学特点为瘤 细胞体积较大, 核异性较大, 核分裂相常见, 胞浆量中等, 嗜双色等。 恶性程度较高, 对化学治疗较敏感, 可采用综合化学治疗方案, 预后较 MALT淋巴瘤差, 5年生存率为30% ~ 45% EATL很少见, 常为多发, 呈多个节段, 且易播散至肝、脾、肺等器 官。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中等或偏大, 核染色质细腻稠密, 核仁细 小或不清楚, 核分裂相多见。预后常不良, 5年生存率仅10%左右 MCL占NHL 的6%, 多发生于空肠及末端回肠, 亦可见于胃、十二指 肠、结肠及直肠, 常同时侵犯咽淋巴环、肠系膜淋巴结、骨髓等, 老 年男性多见。
•原发性胃淋巴瘤: ①胃癌:浸润型胃癌胃壁增厚的范围和厚度不及 淋巴瘤明显,且壁僵硬,病变局限形态固定,病 变更倾向于向外浸润。 ②胃肠道间质瘤:以向腔外生长的肿块多见,可 有中心坏死、溃疡形成或者钙化,平扫和增强密 度尚不均匀,但一般强化较胃淋巴瘤明显。
鉴别诊断:
•小肠淋巴瘤: 小肠克隆恩病:一般为肠道多节段的病变,范围 较广泛,引起的系膜周围淋巴结增生一般也比较 小。 小肠腺癌:小肠淋巴瘤一般发生在远段小肠,通 常破坏固有肌层,引起肠管广泛扩张(动脉瘤样 扩张)。而小肠腺癌多发生在近段小肠,通常促 进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肠管狭窄。
影像学特点
X线消化道造影:黏膜粗大,多发结节的充盈缺
损, 肿块为溃疡型、浸润型及混合型, 钡剂造影充 盈缺损的边缘光整, 溃疡围堤常较光整, 而溃疡型 胃癌为宽窄不一, 且有指压痕的围堤 CT /MRI检查:可显示清楚的龛影和围堤, 有助于 显示胃壁厚度及肠腔内淋巴结肝脾是否受侵等
原发性胃淋巴瘤内镜表现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 般 资料 收 集2 0 0 5 年1 月至2 0 1 2 年1 1 月 在嘉 兴 学 院 附属 第二 医 院住 院 的5 3 例P G ML 患者 资料 , 其 中男 性 3 0 例、 女 性2 3 例; 年龄2 1 ~ 8 5 岁。 平 均 年 龄 ( 6 0 . 0 5 + _ 1 2 . 1 5 ) 岁 。有 上腹 痛症 状者4 9 例, 腹胀4 6 例,
( M C UB T ) 三种 , 诊 断 标 准根 据 2 0 1 2 年 中华 医学 会 消
化病 学分会 第 四次全 国幽门螺杆 菌感 染处 理共识 报 告意 见 ,胃黏膜 组织 快速 尿素 酶试验 、组 织切 片染 色、 4 C U B T 三项 中任意 一项 阳性 即判定 为H p 感染 。 2 结果 3 6 例 患者 经黏膜 活检及 内镜 黏膜 切除 术活检 确 诊P G ML , 阳性率 为6 7 . 9 2 %, 其 中 内镜 诊 断 与病 理 结
不 规则糜 烂 、 出血 , 表面 覆污秽 苔 , 其 中有 7 例 胃壁僵 硬 蠕动 消 失 , 胃腔 狭 窄 , 活检 时 质 地僵 硬 , 易 在 内镜
1 . 2 方法 胃镜检 查均 达 到十二 指 肠 降部 , 并 行黏 膜 活检 。活检 点均 在黏膜 病变 范 围内 ,多点钳 取标 本I >6 块。 其 中未能 经黏膜 活检 确诊 部分病 例采 用 内 镜黏 膜切 除术 切取 大块组 织标 本 。组织切 片 均常规
溃 疡边 缘堤 样 隆起 , 地 图状 , 边 界不 规 则 , 表 现 为恶 性溃 疡特 诊 ,溃疡底 凹陷 ,覆 陈 旧性 血痂 或新 鲜血
膜活 检及 免疫组 化确 诊而 临床证 实 为晚期 而未行 手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Zhang J, et al. Leukemia & Lymphoma, November 2012; 53(11): 2175–2181
65例胃进展期DLBCL 回顾性研究: 受累野放疗的影响
EFS
OS
对应用美罗华的患者,受累野放疗不改善EFS和 OS
Zhang J, et al. Leukemia & Lymphoma, November 2012; 53(11): 2175–2181
H.P感染加快了MALT型胃淋巴瘤 的进展
H.P根治可以降低早期肿瘤的恶性 程度
80%的行H.P根治的早期患者可以 得到长期完全缓解。
H.P检测方法
胃镜
组织切片
细菌培养
尿素酶实验
C14呼气实验 血清抗体
中华全国HP会议(2007-2011年)
标准三联疗法的根除率
➢Hp耐药率上升
➢标准三联疗法(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
一些分子标记物对胃淋巴瘤的预后价值
Alevizos L Can J Surg. 2012 ;55(2):117-24.
IL-32表达 58.1 26.3% P=0.029
结果2: 原发胃淋巴瘤患者中,COX-2表达、IL-32
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P值分 别为0.01 和0.003 )
结果3: 1.COX-2高表达与侵袭性肿瘤类型、 Ki-67 高表达、频繁的淋巴结转移、进展期密切相 关(P<0.05) 。 2.IL-32高表达与频繁的淋巴结转移、进展 期密切相关(P<0.05)
t(11:18)(q21:q21)染 色体易位导致API2MALT1融合癌蛋白形成
NK-κB 通路激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胃淋巴瘤病理分型及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22T13:58:19.2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刘娜
[导读] 胃淋巴瘤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分析和研究,从而提高胃淋巴瘤的诊断水平及治疗效果。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病理教研组 455000
【摘要】根据淋巴瘤的发生部位,可以将其分为结内淋巴瘤和结外淋巴瘤。
其中原发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其组织发生、病理状态和生物学行为与结内淋巴瘤不同,是一组具有临床病理特征的肿瘤。
在临床实验中发现,有将近一半的淋巴瘤发生在淋巴结以外的部位,同时肠胃是淋巴瘤发生的最易位置,因而胃肠淋巴瘤病理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针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现状,应在临床中观察该病理的临床表现、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的方案,从而在不断地探索中提高诊治的水平。
由于淋巴瘤在临床病理中是一种特殊的肿瘤同时无特异性特征,在治疗的过程中,临床的误诊率较高,在诊治的过程中要多部位重复多次活检,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提高病理的诊断率。
【关键词】原发性胃淋巴瘤;临床特征;病理分型;治疗进展
原发性胃淋巴瘤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从胃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来看,淋巴瘤是一种较为敏感的肿瘤,在临床上诊断较为困难,因而临床误诊率较高。
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源于淋巴组织的肿瘤都为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年龄偏大的人群,其病因可能与某些病毒的感染有关。
同时对于胃淋巴瘤来说治疗的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在减少治疗的并发症的情况下,提高诊断及治疗的效果。
随着不断地研究,胃淋巴瘤的治疗及诊断方式都有一定的转化,对于患者的治疗较为显著的变化即为由手术治疗向非手术治疗转化,同时研究表示,近年来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出血和穿孔的并发症率有所见降低,非手术治疗也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
1.原发性胃淋巴瘤病理
1.1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定义
原发性胃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其致病的原因并未有明确的解释。
但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发现恶性淋巴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力一般比较低下,可能由于某种病毒的感染从而出现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和失调而致病。
其中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上腹饱胀、消瘦、呕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其中诊治的首要步骤是化验检查及X线检查,除临床病理外,原发性胃淋巴瘤与胃癌的鉴别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在诊断的过程中其各有不同,应根据其不同的特性来进行中诊断[1]。
原发性胃淋巴瘤可能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因而要尽可能的根治切除,若不能根治切除也应争取做姑息性切除。
1.2原发性胃淋巴瘤病理分型
在淋巴瘤的分类中,恶性淋巴瘤共分为30种病理类型,其中在胃淋巴瘤中这些病理类型均可以发生,但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常见。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主要病理类型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套细胞淋巴瘤(MCL)、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FL)及T细胞淋巴瘤等。
从临床治疗及研究的过程中其中有一部分的病理其相应的结内淋巴瘤具有相同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及临床特点,也有一些病理类型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相对应的结内淋巴瘤有所不同[2]。
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在临床、组织学等方面狙击存在异质性的肿瘤,可分为非生发中心型和生发中心型。
1.3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原发性胃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其准确地诊断有一定的困难。
其中该病理主要多发于年龄偏大的人群,其中男性较为参见。
临床表现较为明显,其中主要为上腹疼痛、隐痛、非特异性消化不良、有时会有贫血或消化道出血,晚期可能会有腹部肿块等症状出现,同时也可能出现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要明确诊断,从而更好地进行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和分型,同时应降低体内肿瘤负荷,从而有助于化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正确的分期也会对预后判断有所帮助,同时也要缓解病人的不适感,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2.原发性胃淋巴癌的诊断
胃淋巴癌的诊断主要通过内镜检查传统超声或内窥镜超声检查、当组织学检查难以确定时,可以借助淋巴细胞标志物及上皮性肿瘤标志物的免疫组化染色。
胃淋巴瘤通过检查可以发现许多病理结构的变化,其中检查包括化验检查、胃十二指肠镜、CT等手段。
其中在诊治的过程中,常见的胃镜下表现为胃腔内巨大的隆起粘膜下肿块,同时伴有胃壁增厚、僵硬。
对于胃淋巴瘤的定性诊断一般依靠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并通过多次组织检查进行病理诊断。
在诊断的过程中超声胃镜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病理的状态,判断肿瘤侵犯胃壁的深度及周围淋巴结转移。
CT扫描诊断一般被用于胃淋巴瘤进行治疗前分期,从而有助于评估预后。
其中胃淋巴瘤在诊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PET-CT结合图像技术,从而有效提高病例的诊断能力,从而更好地助于淋巴癌与胃癌的鉴别判断[3]。
3.胃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3.1手术治疗
近年来,从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胃淋巴瘤的治疗由手术切除向非手术切除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早期淋巴瘤并不是一定要采用手术的治疗方法的。
同时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并不能提高胃淋巴瘤患者的存活率。
对于前期的淋巴瘤患者,许多学者认为首先应选择清楚Hp感染治疗,对于处于晚期的患者,研究发现手术后辅助化疗的生存率较高。
对于胃淋巴瘤患者来说,胃淋巴瘤多为多灶性,手术的并发症率较高。
研究表示,手术治疗对于早期的胃淋巴瘤患者来说与保守治疗的疗效相当,对于较晚期的患者来说,保守治疗的效果要由于单纯的手术治疗。
由此可以看出,手术治疗不能提高胃淋巴瘤的治疗疗效,而手术治疗仅被用于那些无法被其他方法治疗的并发症。
3.2化疗治疗
淋巴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是对化疗较为敏感的肿瘤,对于化疗来说,根据胃淋巴瘤的病理不同,化疗的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使用化疗的方法化疗期间的并发症率较低,且仅有极少数患者需要外科手术进行止血。
对于晚期高度恶化的胃淋巴瘤患者来说,传统化疗对于其治疗效果较为有限,应采用手术后联合化疗的方式进行诊治。
放疗的治疗方式在以往常备用以手术后的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随着对于胃
淋巴瘤的治疗方式的研究,在胃淋巴瘤单一治疗的放疗方式及效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在放疗的过程中,放疗时胃的精确度较大,必须采用适形、调强等精确治疗的技术,同时放疗的治疗方式中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需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从而有利于放射范围的确立。
对于清除Hp失败的患者或无Hp感染的患者,则也应进行放疗和化疗。
4.结语
原发性胃淋巴瘤是肠胃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作为结外淋巴瘤的一种,以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常见。
该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无特异性,同时临床的一些表现与一些常出现的肠胃疾病症状相似,因而在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困难。
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淋巴瘤的生物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有很大的差异,首先在手术前要正确的判断病理的类型,从而有助于其采取正确的方法。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治疗方法以放、化疗为主,但在特殊的病症下也会采用手术联合化疗的方法,从目前的临床治疗过程及效果分析来看,胃淋巴瘤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分析和研究,从而提高胃淋巴瘤的诊断水平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詹渭鹏,王海军,杨屹立,吴焘.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2):156-158.
[2]张天昊,高岩,李洁旭,孙良金,曲林林,曹景玉.回盲部淋巴瘤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一例并文献复习[J].白血病.淋巴瘤,2015,0(9):563-564.
[3]邹中辉,张传蓉.利妥昔单抗联合改良CHOP方案对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药业,2017,26(1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