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负性
电负性知识点总结

电负性知识点总结电负性是化学中用来描述原子或化合物对电子的亲和力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化学反应和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中,电负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电负性的定义、性质、周期表上的分布和应用为主线,系统总结电负性的相关知识点。
一、电负性的定义电负性是一个描述原子或化合物对电子的亲和力的物理量。
正式的定义是:一个原子吸引其上电子的能力的相对度量。
通常来说,原子的电负性取决于其核的电荷数和电子排布在轨道中的情况。
电负性的大小决定了化学键的极性和物质的性质。
二、电负性的性质1. 电负性的大小在国际上,通常采用电负性最高的氟元素的电负性为4.0作为基准,其他元素的电负性则根据相对氟元素的吸电子能力来确定。
一般来说,电负性越大的元素,其吸引电子的能力也越强。
2. 电负性的变化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元素的周期和族别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来说,越往右和上方的元素,其电负性越大;越往左和下方的元素,其电负性则越小。
3. 化合物的电负性化合物的电负性是由组成化合物的原子的电负性来决定的。
如果两个原子的电负性相差很大,那么它们形成的化合物就会具有明显的极性。
三、电负性的周期表分布1. 周期性根据周期表来看,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元素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原子的电负性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每个周期的最后一个元素(惰性气体)除外。
2. 组内性在同一族别内,原子的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惰性气体除外,它们是周期表上电负性最小的几个元素。
四、电负性的应用1. 化学键的类型根据化合物中原子间电负性的差异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大于1.7时,它们之间的键被认为是离子键;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介于0.5到1.7之间时,它们之间形成的是极性共价键;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小于0.5时,它们之间形成的是非极性共价键。
2. 分子极性根据分子中原子间电负性的差异,可以确定分子的极性。
具有极性共价键的分子通常是极性分子,而具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分子则是非极性分子。
什么是电负性

什么是电负性
电负性
原子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吸引电子称为阴离子的倾向;另一类具有放出电子成为阳离子的倾向。
将原子吸引电子成为阴离子的强弱程度用数值来表示,这就是电负性。
电负性越大的原子,越容易吸引电子,带负电荷。
电负性的强弱顺序
各元素的电负性数值如下面的元素周期表所示。
越靠近元素周期表右上方的元素,越容易成为负离子。
按照下表所示,与有机化学相关的离子,其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如下:
Na < Li < H < C < N= Cl < O < F
也就是说,碳元素吸引电子的能力非常弱,且除去锂(Li)和钠(Na)等金属原子外,比碳的能力还弱的,就仅剩下氢元素了。
元素周期表与电负性

元素周期表与电负性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基础的工具之一,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将元素分类整理。
其中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元素的电负性(Electronegativity)。
一、什么是电负性电负性是元素吸引和结合电子的能力的度量。
它描述了一个原子在共价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相对能力。
电负性值越高,说明元素对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大。
电负性数值大致反映了元素原子核的吸引电子的强度。
二、电负性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的布局反映了电负性的周期性。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顺序,电负性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在同一周期(横行)中,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在同一族(纵列)中,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在周期表中,有一些明显的趋势可以观察到。
首先,原子核的电荷数增加导致电子云受到更强的吸引,电负性也相应增加。
其次,电子层的远离核心,电负性减小。
此外,电负性还与元素的化学族有关。
例如,非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的电负性,而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低的电负性。
三、电负性的应用电负性对化学反应以及物质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1. 共价键的形成在共价键形成中,原子根据电负性的差异来共享电子。
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相似时,它们会共享电子对以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如果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较大,则会形成极性共价键。
这是因为较电负的原子会吸引共享电子,形成部分正电荷,而较电负的原子则带有部分负电荷。
2. 化学反应的选择性电负性还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选择性。
在一个化学反应中,较电负的元素往往更容易发生反应,而较电负的元素则更容易保持原样。
这是因为较电负的元素更愿意吸引和接受电子,从而更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3. 阴离子的稳定性电负性还与阴离子的稳定性有关。
当原子失去电子生成阴离子时,较电负的元素更容易稳定。
这是因为它们具有更强的原子核吸引电子的能力,从而保持电子的稳定。
四、电负性的举例下面是一些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电负性值,仅供参考:氢(H):2.20氧(O):3.44氮(N):3.04碳(C):2.55氯(Cl):3.16铁(Fe):1.83钠(Na):0.93硫(S):2.58氟(F):3.98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值只是大致值,而实际值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偏差。
电负性定义

电负性定义由于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不同,使得金属原子带电的本领也有所差别。
这些差别是:在相同价数的前提下,卤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氢元素的电负性大,而氮、氧、硫等元素的电负性小。
除此以外,金属元素中最活泼的元素在失去最外层电子时,其他金属原子均可与之形成稳定的化学键。
所以,金属元素的活动性是由电负性决定的。
例如,活动性顺序为: Fe> Ag> Cu> Be> Mg> MgO>Fe。
一般来说,电负性越大,金属元素的活动性就越强。
电负性是衡量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指标。
在化学反应中,阴离子得电子的能力比阳离子强,所以阴离子带正电;阳离子则相反。
比如氯气、氟气、溴水都显酸性。
氧气、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等显中性。
氟化钠、氯化钠、碳酸钙都是典型的碱。
碱金属得电子能力很强,非常活泼,能和其它元素的化合物反应。
例如氯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酚酞、硫酸铜溶液都显碱性。
但是,强酸(如硫酸、硝酸、盐酸)、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是相对来说不太活泼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因此他们的电负性不能作为金属活动性的指标。
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把金属元素分成活动性强弱呢?方法之一是加入元素符号来表示金属元素的活动性强弱,叫做电负性。
如Na、 K、 Ca、 Fe的电负性依次增大。
但电负性不能区分活动性的强弱,不同活动性强弱的金属元素之间还存在着金属活动性顺序。
如果用“在规定条件下,失去或获得电子的难易”来判断金属元素的活动性,那么金属活动性强弱的顺序是: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金属元素的活动性越强,在水溶液里越易失去电子,在空气中越容易获得电子。
金属活动性的顺序为: N、 P、 S、 O、 F、 C、 Cr、 Mo、Ni、 Cu、 Pb、 Ag、 Au、 H、 Li、 Fe。
根据电负性的大小,金属元素可以分为:强碱、强酸、大多数活泼金属元素、绝大多数活泼金属元素。
总之,我们已经了解了电负性的含义,以及金属元素活动性强弱的顺序,要记住:金属活动性强弱=电负性大小。
化学高考电负性知识点总结

化学高考电负性知识点总结化学高考电负性知识点总结电负性是用来描述元素对共价键中电子的吸引能力的一个物理量。
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分子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方向性。
在高考化学中,电负性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电负性进行详细的总结和解析。
一、电负性的概念和含义1. 电负性的定义:电负性是一个量化描述元素吸引共价键中电子能力的物理量。
常用的电负性量表是由林德尔(Pauling)提出的,该量表将最电负元素(氟)的电负性定义为4.0,然后按照一定规则对其他元素进行排序。
2. 电负性的含义:电负性的大小反映了元素获取电子的能力,即元素对共价键中电子的吸引能力。
电负性大的元素倾向于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电负性小的元素倾向于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二、电负性的趋势和规律1. 周期表中的电负性:沿着周期表向右和向上,电负性逐渐增加。
原因:原子半径的缩小和核电荷的增加使得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吸引力增强,电子云向外层扩散的难度加大,电子云的密度增加,电负性增强。
2. 主族元素之间的电负性:随着电荷数的增大,同一个周期中的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
3. 电负性的数值差异:根据电负性表,同一化合价的元素之间的电负性差值为0.4-0.5时为共价键,差值大于1.7时为离子键,差值介于0.4-1.7之间的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共价和离子性混合。
三、电负性与化学性质的关系1. 共价键的极性:电负性差异大的元素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电负性差异小的元素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2. 分子极性:分子的极性主要由分子中各原子的电负性差异所决定。
当一个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相互抵消时,整个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当一个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不能完全抵消时,整个分子为极性分子。
四、电负性和化学反应的方向性1. 电负性差异和反应活性:电负性差异大的元素,如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更加稳定,反应活性较低。
而电负性差异小的元素,如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由于电负性接近,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电负性的标度方法及其应用

电负性的标度方法及其应用
电负性是指物质在电场中的行为,它决定了物质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式。
电负性可以通过电荷密度来表示,电荷密度是指每单位体积内电荷的数量。
有几种常见的标度方法可以用来表示电负性:
1.电位标度法:用电位来表示电负性。
电位是指电动势的
大小,用单位电动势的电势来表示。
2.电动势标度法:用电动势来表示电负性。
电动势是指电
场中的能量,用单位电荷的能量来表示。
3.电荷密度标度法:用电荷密度来表示电负性。
电荷密度
是指每单位体积内电荷的数量。
电负性的标度方法常常被应用在电动势、电位、电荷密度等方面,在电学、物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电子学中,电负性的标度方法常常被用来计算电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在化学中,电负性的标度方法常常被用来计算化学反应的速率。
电负性

电负性本页解释何谓电负性、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元素电负性差异对成键造成的影响、极性键和极性分子的意义。
如果你对有机化学背景下的电负性感兴趣,你可以在页面底部找相关链接。
什么是电负性定义电负性是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倾向的量化(相对标度);元素的电负性愈大,吸引成键电子对的倾向就愈强。
鲍林标度(Pauling scale)是使用最广泛的电负性标度。
其标度值的范围从电负性最强的元素氟(F)——标度值为3.98,到电负性最弱的元素钫(Fr)——标度值为0.7。
两个电负性相同的原子成键会发生什么?如下图,原子A和原子B之间存在一个成键。
当然除了这个成键以外,每个原子可以同时与更多的原子之间存在着成键——不过这与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无关。
如果原子的电负性相同,那么它们对成键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也相同。
因而电子出现在两个原子附近的概率相等,电子在平均意义上会出现在两个原子间的正中。
此类成键,A 和B通常为同一种原子,例如H2分子或Cl2分子。
注意: 上边的示意图表示的是电子在平均意义上的位置。
电子实际上存在于分子轨域当中,并且其位置在不断的变换。
此类成键被看作是"纯粹" 的共价键——电子均匀的为两个原子所共享。
如果B的电负性稍强于A呢?B对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会比A稍强一些。
这意味着在成键的B端电子密度会更高一些,因此略微带负电。
同时,A 端(有点缺乏电子)略微带正电。
图中,"" (读做"delta") 的意思为"略微的","+" 表示"略微带正电"。
什么是极性键?我们用极性键一词形容成键两端电荷不均匀分布的共价键——换一句话说就是成键的一端略微带正电荷而另一端略微带负电荷。
大多数共价键为此类成键。
HCl中的氢—氯成键以及水分子中的氢—氧成键皆为典型的极性键。
如果B的电负性远远超过了A呢?电子对会被吸引到成键的B端。
什么是电负性

什么是电负性电负性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以描述元素或化合物中原子对电子的亲合力和吸引力。
它是一个无单位的相对值,用来比较不同元素或化合物中原子的电子亲和力。
在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是一个递增的趋势。
一般来说,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要高于金属元素,因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吸引和接受电子。
电负性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化学家保罗·卢瑟福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引入。
他定义电负性为原子吸引和保持共价键中电子的能力。
在共价键中,两个原子之间的电子是共享的,但不同元素的原子对这些电子的吸引力可能不同,电负性就是用来描述这种差异的。
具体来说,电负性高的原子对电子的亲和力更大,能够更强烈地吸引共享电子,形成偏向于它的电负性较高的一侧。
相对而言,电负性低的原子则对共享电子的吸引力较弱。
通过考察化学键的特性和某些分子性质,我们可以了解到电负性对化学反应和化学结构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电负性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1. 极性共价键:当两个不同电负性的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对会偏向电负性较高的一方。
这种不均匀分布使得共价键具有极性,其中一个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另一个带有部分负电荷。
这样的共价键被称为极性共价键。
2. 极性分子:由于共价键极性的存在,一些分子整体上也会有极性。
例如,水(H2O)分子中氧原子的电负性高于氢原子,使得氧-氢键带有部分负电荷,而氧原子周围则带有部分正电荷。
这使得水分子整体上呈现出极性。
3. 电负性差异与键的属性:电负性差异决定了共价键的性质。
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较大时,共价键更倾向于离子键,其中电子从电负性较低的原子转移到电负性较高的原子,形成正负电离子间的吸引力。
反之,当电负性差异较小时,共价键则更趋向于纯共价键,电子对在两个原子之间共享。
4. 电负性与反应性:电负性也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
在一些化学反应中,较电负性较强的原子往往更容易接受电子,而较电负性较弱的原子更容易丢失电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铍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B_e_(_O_H_)_2_,该
物质属两性化合物,证明这一结论的有关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B_e_(_O_H_)_2_+_2_H_+______B_e_2+_+_2_H_2_O_____________、 __________B_e_(_O_H_)_2_+_2_O_H_-______B_e_O_2_2-_+_2_H_2_O___________。
3 如何理解同主族元素电负性的递变规律?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原子核吸引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电负 性逐渐减小。
探究2:对角线规则
在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目前也发现有 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在周期表中左上方或右下方的另一 主族元素性质相似,这称为对角线规则。据此请回答下列 问题: (1)锂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Li2O外,也生成微量的___L_i_3N___。
2 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如Mg与Be,对角线元素性质相似,如 Mg与Li,由此是否可得出Be与Li性质相似?
不能,实际上同主族元素性质更相似,Mg与Li性 质有相似之处,但性质差异更大。
3 主族元素中有没有不符合对角线规则的元素? 有,如H与Be。
1 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则( B )。
A.金属性越强 C.第一电离能越大
2 电负性递变规律与第一电离能递变规表中所有元素? 只对某些主族元素适用。
探究1: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观察下图电负性的柱状图。
(1)根据如图规律推测电负性的大小:Be___<___(填“>”或 “<”,下同)B,O___>___S。
(2)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越多,电负性越___大___;同主族 元素电子层数越多,电负性越___小____。
B.非金属性越强 D.原子半径越大
2 在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是( B )。
A.Fr C.H
B.F D.He
3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元素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对角线 关系”,例如:Li与Mg、Be与Al、B与Si性质相似,下列说 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氢氧化铍是两性氢氧化物 B.B、Si的电负性数值相近 C.Li和Mg都易形成+2价阳离子 D.Li在空气中点燃生成Li2O
3 在元素周期表中,16 _某__些__主__族___元素与17 _右__下__方___的主 族元素的某些性质是相似的(如硼和硅的含氧酸盐都能 形成玻璃,被称为“18 ___对__角__线__规__则_____”。
1 如何理解“电负性是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 吸引力的大小”?
电负性是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 引力的相对大小,不是绝对大小。
(3)元素的电负性与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关系是 _电__负__性__越__大__,_非__金__属__性__越__强__;_电__负__性__越__小__,_金__属__性__越__强__。
1 电负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原子半径、核电荷数。
2 如何理解同周期元素电负性的递变规律?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吸引电子的 能力逐渐增强,电负性逐渐增大。
电负性
1 了解元素电负性的含义及其变化规律。 2 能应用元素的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 了解对角线规则。
2015年3月18日
1 元素相互化合,可理解为原子之间产生①__化__学__作__用__力__, 形象地叫作②_化__学__键__,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称 为③_键__合__电__子__。电负性是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 键合电子④_吸__引__力__的__大__小__。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对键合 电子的吸引力⑤__越__大__。鲍林以⑥_氟__的__电__负__性__为__4_._0_作 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一般来说,周期表 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⑦_变__大__;周期表从上到下,
4 下面给出了7种元素的电负性数值:
元素
Al B Be C Cl S X
电负性数值 1.5 2.0 1.5 2.5 2.8 2.5 1.0
请结合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X属于___金__属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经验规律告诉我们:当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相应元素的 电负性差值大于1.7时,所形成的一般为离子键;当电负 性差值小于1.7时,所形成的一般为共价键。试推断 AlCl3中的化学键类型:__共__价__键____。
(3)Cl与S形成的化合物中,显正化合价的是____S____。
递增 递减
小于 大于
共价键 离子键
(3)若已知反应Be2C+4H2O
2Be(OH)2+CH4↑,则Al4C3遇强
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A_l_4_C_3+_4_O__H_-+_4_H_2_O______4_A_l_O_2_-+_3_C_H_4_↑_____。
1 对角线规则中“元素性质相似”,指的是哪些性质?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2015年3月18日元素的电负性逐渐⑧___变__小___。
2 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元素的⑨__金__属__性___和⑩ __非__金__属__性__强弱的尺度。金属的电负性一般 11 __小__于___ 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 12 __大__于___1.8,而位于非金属 三角区边界的“13 _类__金__属___”(如锗、锑等)的电负性 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14 _金__属__性__,又有15 _非__金__属__性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