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系列之三中国步入周期低潮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短期回暖已见顶长期仍处于下行趋势

中国经济短期回暖已见顶长期仍处于下行趋势

中国经济短期回暖已见顶长期仍处于下行趋势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7年第4期文/洪灏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由于周期性板块的相对强度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周期性板块的相对表现早已见顶,还表明所谓的“周期复苏”可能只是一种幻觉,当下经济复苏的势头也将衰减中国短周期的回暖已逐步见顶,而长期的经济处于下行趋势。

最近,较高频率的数据,如汽车销售等令人失望,零售增长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疲弱。

这些数据侧面证实了我们的模型结果。

中国的三年库存投资周期中国的库存投资周期具有清晰的三年周期,并呈现出长期向下的趋势。

当前的三年周期已见顶。

共识认为,中国经济周期已经见底,然而却鲜见详实的数据支持。

让这些理论有臆测之嫌。

我们认为,共识错把中国三年的库存投资周期内的短期修复当作新周期的开始。

中国目前的周期内的修复其实从2016年年初开始,与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开端相一致。

这个时间点远早于美国总统川普的胜选。

如果我们发现的三年库存投资周期规律继续成立的话,那么当前本周期内修复回暖的势能似乎已见顶,并很快将开始下行。

且商品价格和债券收益率的上行的势能也将很快消退。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在过去20年里,数据显示投资周期的趋势是向下的,每个周期的高点和低点都在不断地下降。

这个下行的趋势其实不难理解:中国巨大的投资规模,以及快速增加的杠杆压抑了新投资的边际回报,局限了经济发展中进一步有效投资的空间。

通过分析实际房地产投资增长数据与其长期趋势的偏差得出了我们三年周期的规律。

这里共有四个半周期,包括四个非常清晰的三年周期:2003~2006年、2006~2009年、2009~2012年和2012~2015年,以及从2015年第四季度至今的半个未完成周期。

然后,我们将三年周期与螺纹钢价格周期及中国利率周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三年周期、大宗商品价格及利率走势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三年的库存投资周期规律可以清楚地解释中国资产价格的波动。

2023—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23—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23—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作者:张宇燕徐秀军来源:《当代世界》2024年第01期【关键词】世界经济贸易投资“去风险化”政策歧视性区域主义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并且面临很多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世界经济总体处于下行通道。

从世界经济的趋势性变化来看,2024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重塑增长动力的进程之中,积极因素在累积,但下行压力犹存。

2023年仍是动荡、分化和变革的一年,在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影响下,世界经济下行成为意料之中的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0%,较2022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同期,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长率仅为1.5%,较2022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提振作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幅度较小,增长率为4.0%,较2022年仅下降0.1个百分点。

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率为5.4%,较2022年上升2.4个百分点。

[1]在就业和物价方面,2023年全球形势较2022年有所改善。

2023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全球失业人口的估计值进行了大幅修正,2022年全球失业人口由此前估计的2.05亿人下调至1.92亿人;预计2023年进一步降至1.91亿人,失业率为5.3%,较2022年下降0.1个百分点。

[2]相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新冠疫情后的全球就业复苏步伐更快。

除低收入国家外,其他国家的失业率总体上已降至疫情前水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甚至创过去数十年来新低。

2023年10月,欧元区20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失业率为6.5%,保持歷史低位;美国失业率为3.9%,保持在较低水平;俄罗斯失业率进一步降至2.9%的极低水平。

在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收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全球通胀的严峻形势大幅缓解。

IMF估计,2023年全球平均通胀率为6.9%,较2022年下降1.8个百分点;年末通胀率为6.4%,较2022年下降2.5个百分点。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2.1 劳动力市场变化 (6)2.2 消费需求变化 (7)2.3 社会保障压力 (9)2.4 资源配置与利用 (10)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 (11)3.1 经济增速放缓 (12)3.2 结构调整压力 (13)3.3 创新驱动发展 (14)3.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6)四、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 (16)4.1 新兴产业的发展 (18)4.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19)4.3 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 (20)4.4 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 (22)五、应对策略与建议 (22)5.1 优化劳动力市场 (23)5.2 提高劳动生产率 (25)5.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6)5.4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7)六、结论与展望 (28)6.1 主要结论 (30)6.2 未来展望 (31)一、内容综述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尤为引人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多重影响,不仅在经济领域,也在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和应对。

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产生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紧缩,进而影响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步伐。

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对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财政压力随之增大。

人口负增长也可能影响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对产业结构和市场布局带来挑战。

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可能会推动产业向更高效、创新的方向转型升级,促进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这也将促使中国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推动人力资本的提升。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资源约束、信用膨胀与美元币值——长波衰退中的增长与通胀(定稿)

资源约束、信用膨胀与美元币值——长波衰退中的增长与通胀(定稿)
美元是反弹还是反转...................................................................
图表目录
图 1:美国经济增长与通胀之间的转化过程 ............................................................... 6 图 2:价格中的长波阶段(罗斯托) .......................................................................... 7 图 3:美国经济增长与物价的长期波动 ...................................................................... 8 图 4:日本经济增长与物价的长期波动 ...................................................................... 8 图 5:美国一次能源供给对国名生产总值的弹性值 .................................................... 9 图 6:日本一次能源供给对国名生产总值的弹性值 .................................................... 10 图 7:美元指数走势 ................................................................................................... 10 图 8: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石油危机对美元、日元、马克的冲击........................... 11 图 9:两次石油危机前后美、德、日三国CPI对比 ..................................................... 12 图 10:两次石油危机前后美、德、日三国GDP增长率对比....................................... 12 图 11:两次石油危机期间欧洲区国家货币汇率对比 .................................................. 13 图 12:国际产业分工下的增长模式............................................................................ 14 图 13:美国CPI和核心CPI……………………………………………………………….15 图 14:美国PPI和核心PPI ......................................................................................... 15 图 15:99 年以来美国经济与欧元区经济的同步性比较 ............................................. 16 图 16:99 年以来美国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同步性比较................................................. 17 图 17:99 年以来美元指数及基准利率……………………………………………………17 图 18:99 年以来美国进出口同比增速变化 ............................................................... 17 图 19:欧元区 2000 年至今进出口增速变动……………………………………………..18 图 20:欧元区央行利率与美国基准利率差距 ............................................................. 18 图 21:欧元区贸易逆差开始累积 单位:百万欧元…………………………………...18 图 22:欧元对美元汇率水平变动 ............................................................................... 18 图 23:欧元区、美国GDP各部分占比区分(消费)…………………………………..19 图 24:欧元区、美国GDP各部分占比区分(投资).................................................. 19 图 25:欧元区、美国GDP各部分占比区分(进出口)………………………………..20 图 26:欧元区、美国GDP各部分占比区分(政府支出) .......................................... 20 图 27:欧元区相对于美国来说失业率一直偏高 ......................................................... 20 图 28:中国 2002 年以来外贸依存度大幅上升 .......................................................... 21 图 29:中国 90 年代以来进出口增速和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对比 ................................. 21 图 30:美元指数的阶段性趋势................................................................................... 22 图 31:美国标准普尔指数 2000-2003 年…………………………………………………23 图 32:英国FAT-100 指数 2000-2003 年 ................................................................... 23 图 33:美国房价指数季度同比变化 2000-至今…………………………………………..23 图 34:英国房价指数月度同比变化 2002-至今 .......................................................... 23 图 35:90 年代以来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3 图 36:美国财政赤字预算年度(十亿美元) ............................................................. 23 图 37:非农部门每小时产量同比(扣除美元定价对比)……………………………….24 图 38:制造业部门每小时产量同比(扣除美元定价对比) ....................................... 24 图 39:美国劳动者每小时收入同比增速 .................................................................... 25 图 40:美国 30 年期固定利率房地产抵押贷款…………………………………………..26 图 41:美国 1 年期浮动利率抵押贷款........................................................................ 26

如何才能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如何才能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中国经济周刊 CHINA ECONOMIC WEEKLY两会聚焦522021两会特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扩大内需,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项战略任务。

从深层次看,“完整内需体系”是嵌入国内大循环的一个新概念,是中国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新命题。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适配性地扩大内需,须以改革为动力,并纳入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之中。

“在过去,主要是‘温饱型’的需求,有吃有穿有住;而在当前及今后,随着我国人均GDP 不断提高,基于生活品质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就意味着,人们对日常生活的需求不仅要求品质上提高,范围上也在扩大,要求好山好水好空气,对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城乡公共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刘尚希认为,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有效如何才能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全国两会报道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并形成合力。

“从整个需求体系来讲,过去我们讲三驾马车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分析投资、消费、出口在经济增长当中的贡献率。

现在我国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分析内需中究竟要提高哪些方面。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指出,扩大内需中更重要的,是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邵志清同样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需要调整原来对传统“三驾马车”的依赖。

邵志清说,从外部环境来说,过去几年,我们经受了贸易摩擦、疫情冲击等影响,国际大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从国内看,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

中国经济的新周期

中国经济的新周期

中国经济的新周期来源::北大国发院,文:姚洋,编辑::傅光平导读我国在未来十年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今年将是我国新的经济景气周期的元年。

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已经转换赛道,要想在新的经济周期内异军突起,企业家就要从国家乃至各省市的十四五规划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黄金屋。

一、新的景气周期预判未来5-7年的走势,我国从今年开始将迎来新的经济增长景气周期。

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中国经济调整已经到位。

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内经历了很大的调整,而且调整已经比较到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有四万亿投资,把经济从衰退拉回增长。

但从2012年开始,政策和经济周期都进入调整阶段,政策上后来出台了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

这一轮调整中,北方地区去产能做得特别到位,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我国今天看到的南北差距扩大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过去,北方地区人均收入超过南方,2016年之后开始低于南方,最重要的还是去产能让北方地区过快地去工业化。

好处是为新经济让出了一条路,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企业,新兴企业得以兴起。

其次,欧美的货币和财政刺激一定见效。

因为新冠疫情冲击经济,欧美政府都实施了极度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这种海量的货币刺激一定会对经济增长见效,所以美国今年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到6-7%,这将推动整个世界的复苏。

有些人认为,美国一转好,中国就会变差,这是错误的。

美国好了,中国一定好;反过来,中国好了,美国也一定好,相辅相成。

再次,AI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

中国的AI技术至少在应用方面领先全世界,这得益于中国的大市场。

数据为王,市场大了数据就多,数据多了AI就变得更加聪明。

对于全世界,特别是美国,AI技术的发展也是下一个浪潮。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美国可能会进入经济加速的咆哮的20年代,这也会对中国有利。

咆哮的二十年代,是指北美地区在20世纪20年代的十年间,激动人心的事件数不胜数,被誉为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这种多彩不仅是艺术和社会面貌的变化,更有一个接一个影响深远的发明创造,对后续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中国经济在危机时代面临许多挑战,如需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路径。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中国需要在经济结构上进行重大调整。

传统上,中国经济主要依赖于出口和投资。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出口和投资可能变得不可靠。

因此,中国应该着重发展内需,推动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发展。

这将使中国经济更具韧性,更能适应外部风险。

其次,中国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因此,中国应该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这包括减少污染排放,加强资源利用效益,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同时,中国还应该鼓励企业进行可持续经营,包括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等。

第三,中国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中国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建立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科研环境,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

此外,中国还应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通过创新,中国可以实现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和提升。

第四,中国还需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

在危机时代,金融风险可能加剧,对经济的稳定造成冲击。

因此,中国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

此外,中国还应该深化金融,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开放,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健全的金融体系,中国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

危机时代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机制和国际组织,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同时,中国还可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推动共同发展。

通过参与国际合作,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经济在危机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创新能力、金融体系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2019年高考议论文范文-中国的腾飞

2019年高考议论文范文-中国的腾飞
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至名归。
“弱国无外交”可以说是新中国时期的真实写照。然而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悄然逆转。高考满分作文首先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对重大决议的一票否决权;其次在国际性商讨中,中国已是必须参与的大国,例如“朝核六方会谈”。再次,在各种其他类别的会议中,中国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达沃斯全球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世界华人商社等一系列国际性的商业组织都在中国的主持下进行,中国已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之一。
高考议论文中国的腾飞
中国,腾飞的巨龙!早在拿破仑时代他便预言:“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群山之巅、大洋之滨的邦国,南北之极、四海之内的人们见证了这个预言的实现,见证了这头东方睡狮是如何苏醒并以雄健的姿态腾飞的。
中国的经济飞速崛起,有目共睹。
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说,二战结束之后,世界上只发生了两件事,其中一件就是中国的崛起。此言不虚,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增长率;即使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中国也是为数不多的在低潮经济时期保持持续增长的国家之一。20xx年,我们的首都北京成功承办了夏季奥运会:20xx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这一系列盛世豪宴,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也让世界人民一睹强大的经济后盾支持下的中国方方面面的风采。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市场,第三大贸易国;20xx年,中国吉利集团收购了国际汽车品牌沃尔脑巨头IBM的全部PC业务,使得联想集团进一步走向世界。近来,美国“悍马”汽车被中国民营企业竞购……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及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
中国的科技稳步提升,海外震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多次向太空发射卫星和飞船以探索太空的奥秘。20xx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宇航员杨利伟飞向太空:20xx年,中国宇航员翟志刚迈出走向太空的第一步,“他的一小步是中国的一大步”!20xx年,中国隐形战机歼一20成功试飞,成为继美、俄两国之后,第三个拥有隐形战机的国家。这一切,无一不彰显了中国科技的腾飞!这一切,使得整个世界为中国科技的进步感到震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後奧運中國經濟何去何從系列之三
中國步入周期低潮
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中國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高級經濟師曾向俊
過去一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已。

人民銀行也於上周一突然宣布降低基準貸款利率0.27厘,並調低中小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一個百分點,開始放鬆銀根。

突如其來的政策轉變,顯示當局對目前形勢的考慮,正迅速轉向。

隨着通脹回落至8月份的4.9%,通脹壓力紓緩的速度較預期快。

中央政府放寬貨幣政策,表明防範通脹升溫已不及刺激經濟增長重要。

不過,縱使通脹遽升的風險降低,但生產物價指數同比仍升達10.1%,我們仍擔心現時放寬貨幣政策,為時尚早。

過早放鬆銀根,其實仍有機會過度刺激投資增長,從而帶動生產價格上升。

由於生產物價對消費物價的傳導效應,最終導致通脹調頭回升。

銀根略向中小企業放鬆
不過,由於新一輪的金融危機,更有可能會嚴重傷害中國經濟發展,因此中央政府認為必須以果斷而迅速的措拖,預防急劇衰退的出現。

同時,此次調低存款準備金率,主要是針對中小型銀行的貸款,相信中央政府主要為緩解中小企業在面對外圍衰退時所面對的壓力。

至於佔貸款額六成的六大銀行,則仍持存款準備金率不變,亦顯示了中央政府不欲貨幣政策放寬過快,從而誘發通脹風險。

這次迅速的政策改變,表示中央政府在施行經濟政策時反應迅速,而且靈活性高,切合當前需要。

事實上,即使沒有外圍經濟因素,就政治經濟周期而言,中國經濟本身就很可能於未來兩年繼續放緩。

經濟周期緊隨政府換屆
根據美國學者諾考斯(Nordhaus)的定義,政治經濟周期就是指因特定政治因素,如選舉或政府換屆,形成的經濟起伏周期。

中國每5年一次的中共黨領導層及政府換屆,也與經濟起伏的周期相關。

由於地方經濟表現是地方官員升遷的重要參考指標,於是地方官員參與經濟建設積極性極為膨脹。

地方官員會用各種手段去增加政府開支或其他政策去刺激經濟成長,其行為也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政治經濟周期。

根據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數據,平均而言,經濟增長會於政治局換屆當年及之後一年處於周期的頂峰,然後輾轉回落,直至下屆政治局換屆為止(圖1)。

另一方面,在財政支出方面,則以政治局換屆當年最低(佔GDP百分比計算),而在其後兩年最高(圖2)。

因此,今年奧運年,適值政府換屆,加上財政支出應處於周期的高位,經濟增長理應更上層樓。

然而,由於外圍環境轉壞,經濟增長已由去年的11.9%,放緩至今年上半年的10.4%,預計全年可能在10%以下。

若然沒有政治經濟周期效應,恐怕中國經濟今年的表現會更
差。

可是,觀察過往的周期效應,加上全球的經濟將於未來兩三年急劇放緩,兩個效應加在一起,中國經濟亦會快速放緩。

容許地方舉債 推全民保障
當前全球面臨的衰退,可能是既嚴重,持續時間又長。

我們認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只能短暫刺激經濟,長遠並未能推動經濟結構改革,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在此情 下,中國應從根本上實施經濟結構的改革,才能更有效刺激經濟持續增長。

然則,結構改革的內容應包括什麼?
正如上周所言,減稅創造需求,以及增加教育及醫療等支出,均有助增加內需,改變依賴外貿的經濟結構。

另外,政府亦應考慮改善退休金及社會保障等制度,推行全民退休及保障基金。

可是,全民退休及保障基金一類的起動資金非常龐大,單靠一般的財政支出,可能會對財政形成沉重負擔。

因此,我們認為,中國亦可以考慮讓地方政府舉債。

當然,地方政府舉債,必須輔以合適的財政規則,如美國各州政府的預算平衡規則和負債率上限規則及歐盟馬城條約(Maastricht Treaty)的財政規定,來約束地方政府的過度支出行為,避免地方政府可能會因過度舉債而破產。

由於現時外圍經濟衰退風險持續上升,而中國與G3(美國、歐盟和日本)經濟的相關度甚高,因此中國不能獨善其身。

在經濟低潮時,政府更應借機會推行較為重要的經濟結構調整與改革,以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圖一: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政治經濟周期
7
89101112前二年前一年中共政治局換屆年後一年後二年%
78
9
10
11
12
%歷史周期
當前周期2008上半年
圖二: GDP 與財政支出的政治經濟周期
8
9101112前二年前一年中共政治局換屆年後一年後二年%
16
17181920
%GDP (同比; 左邊刻度)
財政支出 (佔GDP 百份比; 右邊刻度)
2008年09月22日
明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